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例(3篇)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重过程原则
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
1.爱读书――兴趣与习惯。
2.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3.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4.善读书――积累与运用。
三、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2.活动评价法
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
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范文篇3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抓住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从课文中掌握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就让学生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体会着读,感悟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人格。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抓住构思布局、写作方法联系着读
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总――分――总”的结构反复读课文,教学《水》时,我引导学生感悟反衬的写法,教学《早》时,我引导学生感悟以花喻人的写法等等。读后,我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3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学生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完《海伦・凯勒》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梦圆飞天》这一单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科技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史学家司马迁的生平、文学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还可推荐阅读《史记》。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舨)《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伊索寓言》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还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兴趣,读得有目标,读得有收获。
二、课外阅读与写、听、说相结合
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1阅读与写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阅读记录卡,通过阅读记录卡进行阅读反思,阅读积累。通过阅读记录卡的推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读书,丰富读书环节与过程。读了那么多的书,一定有什么想法。在学校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记录的精彩片段,这些想法,这些精彩的片段需要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在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来,向校刊《小荷》以及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或者写博客放到网上去,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
2阅读与听说结合
在阅读的时候。会读到很多优美的段落与文章,可以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读给大家听,也可以就自己对某一本书,某一人物的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在孩子们的交流碰撞中,思想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也可以让孩子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的书,说说推荐的原因,讲讲书中的故事,这样从多方面让学生独立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