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案例分析范例(3篇)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影响因素
儿童保健是社会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地区的儿童保健指标直接反应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1]。随着国家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流动人口数也逐步上升,这使得地区流动儿童基数大为增加,而传统的儿童保健均建立在户籍基础上,这导致该部分儿童保健水平相当低下,这将严重影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为分析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笔者现选取我市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的240例流动儿童及196例户籍儿童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市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的240例流动儿童(流动组)及196例户籍儿童(户籍组),流动组儿童男女比例为139:101,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为6.4±1.4岁;户籍组儿童男女比例为111:85,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1±1.8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问卷均由父母回答。
1.2方法
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调研问卷选用国务院妇儿工委“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儿童同等卫生保健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中的相关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36个问题,第一部分为基础资料部分,其内容有:本阜、职业、学历、收入等(家长);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现状,其内容包括:儿童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预防接种、体检卡以及现时健康程度等。调查人员均为我院从业医师,携带标准秤、听诊器、标准尺等。对比两组儿童的主要保健指标,并分析其差异及影响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6.O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来进行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进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儿童保健指标分析
流动组儿童除母乳喂养率外,其余保健指标均显著低于户籍组(p
2.2流动儿童保健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72例流动组儿童家长选择院外分娩的原因为:住院费用太高占81.94%,医院不方便占12.50%,无法赶到医院占5.56%。当询问儿童家长如住院分娩免费是否选择住院分娩,98.61%(71/72)家长选择肯定。29例未疫苗接种儿童原因为:不清楚接种疫苗疗效占55.17%,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占17.24%,经济因素占13.79%,其他占13.79%。
3.讨论
流动儿童保健已然成为影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3]。临床研究显示,流动儿童保健存在问题为:(1)流动儿童基数巨大,约为本市户籍儿童的1.6倍;(2)流动儿童保健水平低下,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流动组儿童除母乳喂养率外,其余保健指标均显著低于户籍组。且本市近3年的90%以上的新生儿破伤风案例均来自于流动人口。(3)流动儿童保健水平显著低于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其对地区全面发展带来极大挑战[4]。我们的研究中还发现,流动儿童保健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经济及健康认知不足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医疗机构积极通过健康知识讲座、服务等方式来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同时将流动儿童纳入户籍儿童保健系统中,对流动儿童进行全人口管理[5-6]。此外,政府还需积极建立健全儿童保健信息网络,对每一个儿童保健状况进行跟踪检测,保证儿童保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孔桂花,丘先,徐志浩.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9):4824-4826.
[2]M,Katz,J,Urkin,Y,Bar-David.Childhealthcarecentres:anacademicmodelforcomprehensivechildhealthcareinthecommunity[J].Child:care,healthanddevelopment,2005,31(2):217-22.
[3]李雪莉,王艳萍,向卉,等.205名城市常住与流动学龄前儿童入学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80-2382.
[4]张悦秋,闫冬梅,房秀丽.城市流动婴儿喂养现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5):1740-1742.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40-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和儿童总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为了解朝阳市2004-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及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为决策提供依据。朝阳市卫生局于2001年制定并实施了《朝阳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2001-2010)》。作者对7年来朝阳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全市五县三区的全部5岁以下儿童,即2004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出生的活产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户口在朝阳地区,居住在朝阳地区;户口不在朝阳地区但在朝阳地区居住一年以上;户口在朝阳地区,居住或工作在外地但分娩回到朝阳地区。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依据“朝阳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
1.2.2资料来源全市五县三区上报的出生季报表、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
1.2.3质量控制在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按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基础上,我院每年下乡两次抽查各县(市、区)的助产机构、乡镇、村、街道社区进行质量控制。
2结果
2.1死亡率及死亡年龄别构成7年来全市活产数为19925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1939例,7年来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为9.73‰。各年度年龄别死亡率见表1.
2004-2010年,新生儿死亡占当年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构成分别为67.18%、69.90%、、65.04%、60.81%、66.67%、66.08%、57.62%,婴儿死亡占当年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构成分别为89.47%、88.24%、84.47%、86.15%、87.03%、87.06%、81.04%。1992年朱宗涵提出新生儿死亡率(NMR)、婴儿死亡率(IMR)、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的关系为NMR/IMR=(65±15)%IMR/U5MR=(75±15)%,可作为一个地区儿童死亡调查质量的参考指标,本组资料中NMR/IMR=75.18%,IMR/U5MR=86.15%均在上述质控范围内。
2.2主要死因构成及其顺位见表2。其中出生缺陷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为19.21%。
2.3儿童死前治疗情况7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前就诊分别达到92.86%、93.30、94.83%、94.10%、95.16%、95.86%、96.12%,且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分别达到69.10%、69.89%、70.36%、71.56%、78.89%、81.23%、83.69%。7年中儿童死前就诊率达94.63%,未就诊的5.37%患儿当中有82.86%(87/105)为来不及送医院或在送医院就诊途中死亡。其余均为缺陷原因放弃治疗。
3讨论
3.1死亡率分析表1显示: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2004年相比,2010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5.32%、12.09%。且从死亡年龄构成来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是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死亡,说明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故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是降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死亡率。因此,以新生儿死亡为突破口,强化产、儿科,尤其是基层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高危疾病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管理,抓好围产期保健工作。
3.2死因构成分析表2显示:7年来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原因。前两者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产期保健、高危妊娠和产科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和随访工作,积极预防和纠正孕期并发症,减少高危儿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复苏水平,减少出生窒息患儿死亡。仍需加强肺炎防治,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网,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儿童肺炎危害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护理,降低肺炎儿童的死亡率。
3.3重视出生缺陷引起的死亡,出生缺陷致死疾病有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先天异常。7年来出生缺陷死亡分别有74、47、45、58、52、47、53例。各占当年总死亡的22.91%、16.26%、20.09%、19.59%、19.26%、16.43%、19.70%。虽然大部分出生缺陷原因不明,但与环境污染严重、人群滥用药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患病检出率增高以及家长放弃治疗等因素有关,既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开展遗传咨询,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推广优生优育技术,做好产前筛查工作,提高产前筛查质量,减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缺陷儿的出生。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高出生缺陷儿童的就诊率和治疗率,降低出生缺陷儿的死亡率,是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做好出生缺陷的监测工作,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可疑致畸因素并给予干预。
儿童保健案例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1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8-01
儿童死亡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状况和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为了解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对我市2009-2011年儿童死亡个案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全市2009-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
1.2方法。利用妇幼三级保健网,村妇幼人员、村医、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人员逐级向妇幼保健院上报死亡卡片;四川省妇幼卫生信息直报系统录入死因;妇幼保健院每年对活产数、死亡数等妇幼信息进行质量控制,与计生、公安、疾控等相关单位核实,查缺补漏。
2结果
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构成比,见表1。
表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构成比
2.25岁以下儿童死亡城乡构成,见表2。
表25岁以下儿童死亡城乡构成
2009-2011年婴儿共死亡69例,经统计学检验X2=0.81,P>0.05,不能说明城市农村婴儿死亡率不同。5岁以下儿童死亡87例,经统计学检查X2=2.16,P>0.05,同样不能说明城市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同。
2.35岁以下儿童死亡性别构成,见表3。
表35岁以下儿童死亡性别构成
2009-2011年婴儿共死亡69例,经统计学检验X2=1.43,P>0.05,不能说明男女婴儿死亡率不同。5岁以下儿童死亡87例,经统计学检查X2=0.94,P>0.05,同样不能说明男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同。
3讨论
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1年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9.31%,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91%;前四位死因分别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意外死亡(交通意外、意外窒息、溺水等)、出生窒息,这些因素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整个死因的75.86%,提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尤其是新生儿死亡率,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是加强围产儿和新生儿保健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