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例(3篇)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遵循人文教育理念,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从而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体悟人文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薄生活经验有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深刻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首要前提是广泛地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悟书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体验社会的人情冷暖,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培养学生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人文素养明显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得学生精神饱满,富有青春的朝气。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接触经典的文学作品。例如:教师讲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片段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给学生一个月的阅读期限并要求学生随时做阅读笔记,将自己认为的书中经典句子和段落积累下来。一个月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从别的学生的交流心得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在阅读中可以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将会更浓厚。
二、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理解人文
阅读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小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走出来对于严肃的课堂难以适应,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小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调节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展开。
在课堂阅读活动上教师可以采取“主题书籍交流会”,课上在黑板上写出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历史类、文学类、科技类、人物传记类等等,让学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写的书籍名称写出对应的自己读过的书籍,这样可以定期对学生读过的书籍有个汇总使学生心里对自己读过的书籍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在课堂上开展“主题书籍交流会”也可以让学生间进行读书交流,对自己读过的各类型书籍交流心得体会并相互推荐好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找到与自己读书兴趣相同的读伴,知音同行读书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对于那些写的书籍名称多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对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了别人读不完的书进行鼓励并让他们给别的同学分享“如何高效阅读”,大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才会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省市图书馆参观。省市图书馆具有巨大的藏书量,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省市图书馆告诉学生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让学生从小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念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知识大爆炸带来的社会残酷的竞争。例如:教师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带领学生去市图书馆,让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关“国庆节的来历、祖国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影响、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等关于国庆节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在图书馆阅读国庆节的相关知识,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自己性命的革命烈士充满崇高的敬畏感从而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传记人物的人生,从而对自己更好地生活提供指导,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三、增加小学生的阅读趣味,乐享人文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篇2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4.收获激情。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水平低的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等的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水平的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一、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自然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典型性,适宜此学龄段的学生阅读。但是由于目前各种书、杂志、小报等等,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再加上,小学生对于好坏的辨别能力比较弱。这时,对于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就需要教师从旁进行监督和指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广泛地涉猎一些书籍,即便是大致的浏览,这样,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鉴定,决定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读,从而多推荐一些适合学生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给学生阅读。
此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一些并不好的读物,但是却被深深地吸引,这时,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学生讲明这类书籍的危害,让他们有选择地读书,不读坏书。
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
有计划地读书,就是要帮助学生制订好读书的时间。比如,要在完成课内作业之后再进行课外的阅读,处理好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时间;又如,什么种类、级别的书籍,什么阶段阅读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随心所欲”的阅读,比如,在课上偷偷阅读,影响学习;集体活动不参加,甚至是没有完成课内的作业就进行阅读等等。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活动。
三、指导学生有方法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