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概论(6篇)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1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笔者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以此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应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如果我们事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两滴酚酞,使溶液显红色,再逐滴加入盐酸,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溶液颜色从红变浅到无的过程。既观察到酚酞在酸、碱中的显色情况,又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以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映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若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可见,用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地打上烙印。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安排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为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概念;理解;牢记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涉及大量的化学概念,感知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要素,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深刻理解和牢记所学概念。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现就依托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谈谈个人的体会。
1.提供真实的化学实验,形成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2.提供典型实验,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3.提供有说服力的实验,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4
一、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还要注意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课堂上不宜进行的,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要多给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培养学生实验的准备意识。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时要观察什么现象、实验要记录哪些数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进行实验准备。第三,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操作意识。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往往会使实验产生错误,甚至会造成事故,因此,实验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指正错误,学生反复练习、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化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规范化操作的意识。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
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与物理有关,可以说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因此,教学中要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习惯,这样也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意识。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将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第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讲到生活用电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周边地区的生活用电情况等等。
三、加强物理概念内涵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5
关键词:归纳推理;科学思维方法;概念教学
归纳推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总结,一般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提供的信息等材料进行梳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找出各类信息的内在关联,以此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上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在能力上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他们运用归纳推理能力,从认识个别事物的特点,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发现新结论,总结新概念[2]。基于生物学实验的归纳推理可分为四个维度: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概念教学可以应用归纳推理的四个维度展开:一是从分析思维上将概念划分为各个属性,分别对各个部分加以观察、讨论;二是从综合思维上将分析过结果的各个属性关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从抽象思维上抽取所关联整体共同的本质属性;四是概括总结关联整体的共同属性[3]。现以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呼吸作用”的教学为例,尝试归纳推理在初中概念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完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植物的另一重要生理过程。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认识,为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但对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这一抽象过程并不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并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操作策略
基于归纳推理的概念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操作策略。图1呼吸作用概念归纳推理思维图
3.1分析根据概念的属性特征将概念化整为零,分析各个部分的特点,得出相应的结论。“呼吸作用”属于陈述性知识,其内涵包括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消耗氧气等生命活动。如图1所示,在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上以“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为例将呼吸作用分为三个属性部分:是否释放能量、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是否消耗氧气等三个实验环节,再依次对三个环节进行实验的分析,得出结论。3.1.1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实验与学生分享小时候摸水稻会感到热的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植物发热的现象;引导学生质疑教师的感觉是否准确,引出绿豆种子萌发实验;最后,教师介绍该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并请学生上台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1.2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通过设问“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什么物质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互动解答后,介绍实验装置的细节及其注意事项;由学生上台参与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质疑“是否只有种子才会产生二氧化碳”,由此引出菠菜呼吸作用实验视频。通过对两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归纳得出: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最后,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有机物彻底分解还产生了水”。3.1.3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在质疑“有机物彻底分解需要什么物质的参与?”的基础上,学生阅读并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的生活需要吸收氧气吗?”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由此提出以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实验;请一学生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得出的结论:植物的生活需要吸收氧气。最后,拓展延伸应用,结合实验分析植物放于居室的科学性。
3.2综合根据分析所得各个部分的结果,进行关联,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将三者结论关联,可以发现,这些生命活动都是由植物中有机物的彻底分解引起的。
3.3抽象综合所有属性,从中抽取出相同的属性特征。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可知,有机物的这种变化发生在所有的植物中。本节内容中融入了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对照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构成萌发种子的细胞是活细胞,使学生能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抽象到所有的活细胞都存在有机物的彻底分解。
3.4概括总结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用专业术语进行概括。学生已经明确呼吸作用的内涵与外延,此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呼吸作用的概念,再利用专业术语进行修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利用已学的光合作用知识与呼吸作用进行比较总结,加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理解。最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整体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晓华.2005.归纳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1):122~123
[2]潘金元.2010.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推理法建立数学模型.生物学通报,45(8):35~36
实验动物学概论篇6
1物理概念教学
1.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动力
物理概念学习时,为更好引入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中,要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例如,“能量”这一概念学习时,如果只是简单的说“一个物体能做功,这个物体就有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引入爬山、吹气球、除尘器吸除尘等现象,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密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思维动力,就可以提高物理概念的学习效率.
1.2引入教学实验,提升思想认识
为了让概念学习变得直观形象,任课老师要尽量设置典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弄清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整个实验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与观察,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发掘问题,勤于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类比思维能力,将实验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3应用思维方法,上升理性思维
学生获取材料后要进行综合、比较、归纳和分析,利用科学思维找出共性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定义,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学习摩擦、惯性、密度等概念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列举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和分析,在深化对感性材料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1.4注重学以致用,巩固所学内容
要善于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例如,“惯性”相关内容学习完成后,有学生会提问: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坐在车厢里的人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下落后会落回原来的抛出点吗?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甚至引起争论,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而探讨和争论的过程也是抽象概念与具体问题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巩固、活化所学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技能.
2物理规律教学
2.1创设情境,培养形象思维
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对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任课老师要不失时机的为学生创设情境,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更为有效地[HJ1.6mm]探究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思考、归纳、整理、分析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例如,学习“焦耳定律”时,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引导学生陈述并分析电熨斗、电暖器使用时所发生的现象.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对焦耳定律有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形象思维能力.
2.2注重探究,培养综合思维
注重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培养归纳、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重视实验的应用,对物理规律进行有效探究.例如,利用控制变量方式探究物理规律.学习欧姆定律时,可通过控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变量对该定律的学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学习蒸发快慢、光的反射定律时,可由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对大量实验数据归纳和总结,然后得出结论.还可以先从具体实例或实验结果得出定性结论,再通过实验得出定量结论.如液体压强研究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其跟深度、密度有关,然后进一步研究得出二者呈正比例的定量关系.
2.3应用规律,培养推理思维
当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规律之后,要及时对所学内容巩固和活化,让学生掌握其来龙去脉,达到真正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并能熟练应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让学生从已知物理现象或理论出发,对某种现象进行归纳和推理,进一步探寻函数之间的关系,或者得出新结论,对物理现象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物理现象或规律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推理、判断等方式,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物理实验教学
3.1应用演示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开展演示实验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更为关键的是重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所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问题,然后逐渐把握规律,对实验现象有本质认识,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应用“奶瓶吞鸡蛋”、“开水下面的小鱼”等新奇实验,将学生引入新课学习活动之中,加深对实验现象的了解,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纵深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应用探究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探究,要把握其中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任课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论证,把握来龙去脉,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物理习题教学
习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