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流程(6篇)
印刷工艺流程篇1
宣纸印刷存在的问题
宣纸艺术品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但宣纸的特点使得宣纸艺术品并不容易被复制。首先宣纸柔软、轻薄、不耐受压力,而传统印刷机都需要程度不等的压力才可以实现上墨。其次,宣纸通透,这使得采用气动输纸的单张纸印刷机无法在其上实现印刷。第三,宣纸润墨的特性,使得宣纸印刷必须使用水墨,而这易造成“晕墨”或“糊版”,不易再现宣纸艺术品的水墨韵味效果,且宣纸呈中性或弱碱性,而树脂油墨含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氧化易产生酸性物质,不利于宣纸印刷品的长久保存。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宣纸一直无法实现理想的机械化印刷。
目前,市面上也有采用机械化印刷方式生产的宣纸艺术品,通常采取以下解决方式:①拉郎硬配,即对胶印机的压印滚筒进行调整,减小压力,使其适应宣纸的弱耐压性;②倒行逆施,即拆除飞达等气动输纸装置,改用人工续纸、收纸、堆叠,也就是将自动化的胶印机变成半人工的胶印机;③削足适履,即对宣纸进行托裱、边缘覆胶,改变宣纸局部的透气性,为的是应用采用气动输纸机构的印刷机;④本末倒置,即在宣纸表面涂布水性树脂和铝、硅化物等材料,使宣纸失去通透性以适应气动输纸机构和树脂油墨,然而这实际上改变了宣纸的特质,使其变成了胶版纸。以上各种方式,往好里说是“改良”,客观地说只能是“过渡”,往坏里说就是“自毁”,败坏了宣纸艺术品的独特神韵,将宣纸印刷品低劣化,不但与革命性的技术革新不沾边,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宣纸印刷机械化的问题。因此,宣纸印刷必须另辟蹊径,放弃“改良”,进行“革命”!
宣纸数字水印全流程技术
震旦映画尽六年之心力,开发出了宣纸数字水印全流程技术,结束了宣纸书籍生产被排除于现代工业生产之外的历史,带领宣纸书籍的生产迈过了“铅与火”,超越了“光与电”,直接跨入数字印刷时代,一举站到了数字印刷时代的前沿。宣纸数字水印全流程技术是宣纸书籍的全数字化工业生产流程,主要包含宣纸工业化生产技术、文本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技术、宣纸数字水墨印刷技术以及宣纸书籍印后加工技术。
1.宣纸工业化生产技术
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宣纸都是抄纸师傅用竹帘在浆池中抄捞出来的,因此都是单张的。而宣纸高速喷墨印刷机要求纸张必须是卷筒纸,这就要有卷筒宣纸,要求我们必须先研发出宣纸机械化制造技术,该技术从配方到工艺再到理化指标都必须完全符合手工宣纸的全部特性,如采用水浆、竹帘抄捞等。
为此,我们与潍坊杰高长纤维制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经过2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宣纸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突破,研发出了宣纸造纸机,在抄纸方式上,将以前机械宣纸(俗称“仿宣”)采用的“喷浆”方式改为模仿手工宣纸的“水捞”方式,并在现有造纸生产设备的圆网前端增加了一个竹帘长网来完成抄纸过程。该技术将宣纸手工生产工艺与现代造纸机械完美结合,实现了宣纸的工业化生产。卷筒宣纸不但具备手工宣纸“纸寿千年、柔若丝帛、墨呈五色”等特点,而且还有手工宣纸不具备的良好的水墨适印性,宣纸生产由此进入了工业生产时代。
2.文本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技术
文本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技术融合了北大方正、丹麦飞思、意大利麦特斯等公司的世界顶尖的文字排版、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形成了一整套针对宣纸数字水墨印刷技术的印前文本处理技术,在此不详细讲述。
3.宣纸数字水墨印刷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速喷墨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高速喷墨印刷无须制版、采用水墨进行印刷、非气动输纸等的特性使得其非常适合于宣纸印刷。经过多方考虑,我们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合作,在方正P系列高速喷墨印刷机技术基础上研发了宣纸高速喷墨印刷机。我们将该技术命名为震旦雅卓宣纸数字水墨印刷技术,意为中国的典雅而卓越的宣纸数字印刷解决方案。
(1)墨水研发
由于宣纸印刷需要采用水墨,而目前市场上的水墨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宣纸印刷的“墨韵”要求,而是致力于克服“晕墨”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和墨水厂商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理解宣纸印刷需要的墨水特性,进而和我们一起研发出了符合宣纸印刷“墨韵”要求的墨水。
(2)高速喷墨印刷机改进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对方正P系列高速喷墨印刷机进行改造,而是重构。由于方正P系列高速喷墨印刷机是针对胶版纸印刷设计的,比如拉力参数、即时纠偏、防褶去皱等,而宣纸与胶版纸的特性完全不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宣纸的特点对该高速喷墨印刷机进行改造,解决以下问题:①褶皱问题,宣纸柔软通透的特点,使得其在放卷、走纸、印刷、收卷的各个环节都容易出现褶皱,这就需要对纸张传动的所有环节进行重新设计;②纸毛问题,胶版纸在制造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矿粉和胶质,在印刷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堵塞喷墨头,而宣纸不会产生粉尘,但是会产生粉毛,即宣纸植物纤维碎屑,这就要求用于宣纸印刷的高速喷墨印刷机不必具有除尘功能,而应具有除毛功能;③干燥问题,宣纸印刷和胶版纸印刷的干燥方式不同,其在高速喷墨印刷前后的物理性质变化很大,远红外干燥后又常出现不可逆褶痕,因此,也需要对高速喷墨印刷机的干燥装置进行改进。我公司还联合方正,研发出了柔性张力可变数据控制系统、宣纸褶皱实时监测去除系统、墨量控制软件等,从而可在宣纸上控制墨水的渗透程度,实现良好的墨韵效果。
4.宣纸书籍印后加工技术
印后加工是实现印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宣纸由于具有柔软、轻薄、透气等的特点,在印后加工过程中易起皱、易损坏且传递困难,因此除裁切外,其他印后加工工序完全靠手工完成,如线装书的装订、书画的装裱等。如果宣纸印刷的印后加工工序不能实现机械化,那么采用高速喷墨印刷机印刷宣纸的意义也不大。为此,我公司联合MBO公司,针对宣纸和中国线装书的特点,开发出宣纸书籍印后加工技术,包括宣纸放卷、裁切、折页、去边、齐栏、堆叠、定位、打孔、装订等流程,独立研发出自动书根钤印系统,从而结束了宣纸线装书的印后加工完全依靠手工的历史,实现了宣纸线装书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在书画装裱方面,为与裱褙纸配套,发明纯浆糊涂层裱褙纸代替手工涂浆,研发自动微渗施水装裱机和自动运用远红外干燥技术,实现了裱件不上墙、装裱流水线化,产品品质达到手工浆糊装裱的水平。
宣纸印刷市场前景展望
2011年,震旦映画在山东日照设立生产基地,主营业务包括宣纸生产、艺术微喷和装帧加工等,投资已逾4000万元。目前,震旦映画的宣纸印刷业务以“代加工”的性质居多,即便还在试生产阶段,其业务量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在震旦映画日照生产基地12个月筹建期内,分客户类型统计产值,企业客户(商务礼品)产值约110万元,政府机关(政务礼品)产值约75万元,文化机构(图书博物馆等)产值约42万元,出版发行机构(线装书代工)产值约200万元,个人(书画家)产值约30万元,掮客(经纪人)产值约50万元,销售公司产值约5万元,其他产值约100万元,合计产值超600万元。
印刷工艺流程篇2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技术;制造技术
Abstract:Inthephotovoltaicindustry,BuriedGateCell(BC(andScreenPrinting(SP(aremajortechnologiesfor(crystallinesilicon(solarcellelectrodes.Withtheenhancementofthephotoelectricconversionefficiency(ofsolarcells),screenprintingprocessalsoneedsimproving.AninvestigationinCSUNanddiscussionwiththeengineersthereontheSPprocesshasbeenmade,andabriefsummaryofthecommontechnicalproblemsintheprocessarepresentedinthispaperwith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solarcell;screen-printing;processing
1.引言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储存的太阳能,因此太阳能的研究和应用是今后人类能源发展的最主要方向,如何更洁净,更效率的运用太阳能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伴随着光伏效应的发现,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应运而生。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其使用寿命长,发电无污染,发电规模灵活,可以小中大规模并举,在家居智能化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Crystallinesiliconphotovoltaiccells)作为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的一种在我国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具有成熟的技术条件。本文运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深入了解丝网印刷工艺对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对于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2.太阳能电池片流程
印刷电极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造工艺流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硅材料制造和硅晶体生长、硅片制造、太阳电池片制造、组件封装4部分。
课外时间时,进入公司三车间随班实习。在中电主要学习的是太阳能电池片的制备过程。公司直接购买切割好的156×156mm2两种Si片,单晶片和多晶片。多晶呈现方形,单晶呈现不规则八边形。单晶的制备流程和多晶片制备流程中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制绒工艺,单晶是双面制绒直接采用花篮入水的方法,而多晶是单面制绒。
图1太阳能电池板制备流程
利用扩散工艺在硅晶体中掺入杂质元素,当掺入B等杂质元素时硅晶体就会出现空穴,形成P型半导体,同样若掺入p原子以后硅晶体中就会有电子形成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结合一起就形成P-N结,当阳光照射在P-N结上时,就会形成新的电子-空穴对,在P-N结电场作用下,电子由p区流向n区,空穴从n区流向p区,在P-N结中形成电势差,当接通外部电路时,在该电势差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而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3.丝网印刷原理
丝网印刷主要工艺原理和目的:在形成pn结和镀膜后的硅片的两面印刷正负电极和背场。
通过烧结,在高温下让印刷的浆料中的有机物挥发,同时让电极和硅片实现欧姆接触,并具有牢固的电极附着力与良好的可焊性,从而使由于光照产生的载流子被顺利的导出,实现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在规模化生产中,丝网印刷工艺与真空蒸镀,金属电镀等工艺相比,更具有优势。
在目前的工艺中,正面的印刷材料普遍选用含银的浆料(如图2所示),其主要原因是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焊性和在硅中低扩散性能。经丝网印刷、退火所形成的金属层的导电性能取决于浆料的化学成分、玻璃体的含量、丝网的粗糙度、烧结条件和丝网板的厚度。采取丝网印刷方式具有极高的串联电阻和大的表面覆盖率。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的经验公式:
当串联电阻增加时,填充因子会下降,根据我们公司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测试标准,在填充因子降低到70%以下时,电池就会被判定为TRASH片,影响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因素不只是串联电阻有关系,还跟扩散工艺等有关系,串联电阻的增大加剧了填充因子的下降,从而也就增加了TRASH片出现的几率。
4.丝网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4.1印刷图形偏移
一般发生在更换新网板之后,判断方法;使用游标卡尺对图形的四周进行测量,要求上下左右距离对称相等,出现偏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X,Y,T(具体的调节方向参考印刷机的铭牌);因此需先用纸或者假片进行试印,调整后再生产,如某一固定台面的印刷图案偏移则可能为设备问题,需要设备人员进行调试。
4.2粘片
一般多发生于第二道。发生偶然性粘片时及时停下机器,在网版下垫一张无尘纸,然后使用备用的刮刀沿印刷方向将片子刮下,第一道可以将浆料擦除重新印刷,其他的禁止。发生频繁的粘片,先检查台面的真空是否不足;浆料是否过稠或就搅拌不够;以上都正常则需要更改工艺参数。相关的参数有snap-off和down-stop,具体方法如下:例如snap-off由-1400调到-1600,down-stop由-800调到-1000,两者可以同时调,也可单独调,这两种方向都是解决粘片的方法,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3图形缺失和图形无法印出
图形缺失即印刷不全,图形无法印出很好理解;这两者有相通之处,造成这两种情况一般是在更换新的网版后,使用新网版与上一块网版的工艺参数(snap-off和down-stop)不匹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调节snap-off和down-stop,但不排除网版制作有问题。
4.4漏浆
主要由于网版损坏导致,分为两种印刷图形上和印刷图形外。印刷图形上在第三道有专有名称结点,一般是通过更换新网版解决,在第二道图形上的漏浆看漏浆的的大小而定,一般直径在1mm以下的可以不用考虑更换网版,但是过大的话会在烧结是形成气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换网版;图形外的漏浆第一道和第三道都可以通过补网版来解决,如果漏浆过大还是需要更换网版来解决。
4.5图形不平整
一般在第二道和第一道比较明显,主要的表现为印刷后的图形表面不光滑,看上去有不少的“坑”,导致的主要因素是印刷量比较小,使图形不饱满,会影响电池片的电性能,可以通过调节参数snap-off,down-stop,压力大小和印刷速度来解决。例如:snap-off由-1400调到-1600;down-stop由-800调到-1000;压力由80N调到75N;速度由200调到180等等。
4.6侧面看图形反光过高
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第二道,从印刷后的图形侧面看图形的表面像镜子反光过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印刷量过大。可以通过调节参数snap-off,down-stop,压力大小和印刷速度来解决,参数调节的方向相反。
4.7浆料重合处有缺
这个现象也叫锯齿,主要存在于第二道印刷,由于印刷质量要求铝浆和银铝浆重处宽度要左右上下对称相等,但某些不明的因素导致了重合区域的宽度不等或者缺蚀。解决的方法如下:调节参数snap-off和down-stop,方向为snap-off由-1400调到-1600,down-stop由-800调到-1000;另外更换新刮条也可以解决。
4.8图形有明显凸出的痕
这一现象同样主要出现在第二道,导致的原因主要是刮条的不平整,有小的豁口。解决方法:更换刮条。
4.9断线
这是第三道印刷特有的现象,导致的原因是浆料堵住网孔。解决的方法是用蘸有松油醇的无尘布擦拭。
4.10栅线过宽
主要出现在第三道的细栅线,栅线的宽度超过了设计要求,例如聚光电池的栅线要求细栅线在225微米左右,不超过250微米;解决的方法一般是调节参数snap-off和压力,例如:snap-off由-1400调至-1600,压力有80N调至75N;调节参数无效是可以更换新网版,一般情况下网版使用越久线宽越大。
4.11台面纸相关问题
台面纸主要有两个情况,一是污染,主要存在第一道和第二道,浆料漏到台面纸上会沾污到电池的正面导致漏电;二是台面纸的开孔处不平整,会导致隐裂片。
4.12行走臂问题
主要是工艺卫生问题,由于电池片背面的浆料仅仅是经过烘箱不到100摄氏度的烘干,所以电池片在行走臂上行走的时候会留下很多浆料粉末,会不可避免的粘到正面,需要及时的清理行走臂。
5.小结
通过对丝网印刷工艺的流程分析和对工艺原理的深入研究。在丝网印刷工艺中电极宽度的的减小,工作环境的控制,对于电池最终的效率影响很大。我们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使电池片性能更好更优。
参考文献
[1]沈辉,曾祖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新绿色电源-太阳能电池[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1,4:38-40.
[3]LodhiMAK,EnergyConverse.Mgmt,1997,38(18):1881.
[4]靳瑞敏.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中电光伏公司提品工艺参数.
项目来源:课题为江苏省201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太阳能电池板丝网印刷工艺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11122030X)。
作者简介:
印刷工艺流程篇3
【关键词】印刷教学改革实践工程化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戴宏民“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3]王利婕.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包装工程,2003,24(4):182-186
印刷工艺流程篇4
Abstract: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echnicaljournalprintingislittleprinting,manyformulasandhighrequirementsforqualityofpapermaterials.Becausetherearealotofimportedversions,thespecificationsarediverse,soprintingpersonnelshouldmasterplatemaking,printing,bookprintingwagesstandard,understandthespecificationsofthepaperandtheprintingfactoryproductioncapacity,soastoreasonablydeterminethepublicationoftheproductionprocess,whichistheeffectivewaytoreducethedirectcostofbooks.Thisarticleseeksthekeylinkswherecostcanbereducedfromtheinternalcompositionoftheprinting,andfocusesonthepathofimprovingprintingprocessdesigntoreducecostoftechnicaljournalprinting.
关键词:科技期刊;印刷工艺;印制成本
Keywords:technicaljournal;printingprocess;printingcos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82-04
0引言
印刷企业成本管理是对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所形成的产品成本进行组织预测、计划和控制,将成本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旨在减少成本浪费,提高生产利润。而大部分成本消耗主要取决于印刷工艺设计,因此,对印刷工艺的调整与把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在印刷出版科技期刊的整套生产流程中,印刷工艺是出版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期刊进行“三校一读”的校对环节,有的单位采取人机配合的工作模式,既能保证准确率,又可适当减少一个较次,从而节省一部分校对成本。在印刷过程中,可通过印刷工艺的优化调整,适当精简冗余环节,以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1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成本组成分析
印刷业与服务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印刷品,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因此印刷厂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合理区间内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企业如何在保证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印刷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印刷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生产成本由印刷车间的印刷工艺和过程控制决定,非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
1.1生产部门成本
从印刷工艺来区分,印刷生产主要分为印前车间、印刷车间、印后加工车间。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制定成本计划,按人工、材料、机械等类别对总成本进行细分,并监督落实成本计划。
①人工成本。电脑制作和制版工作由印前车间承担。电脑制作主要是图片扫描、文字录入、排版输出等;制版主要是拼版、晒蓝图纸、晒版、跟版、改版等等。
②材料成本。电脑制作环节用到的纸张、胶片、打样墨水,制版环节用到的PS版、PS版显影液、清版液、消版膏、蓝图纸、白电油、各种笔等,都应计入材料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电脑制作环节所用的工具软件、传真机、打样机、苹果机、照排机、空调机、密度计和电子分色扫描设备,制版环节用到的空调机、手工打孔机、拼版台、PS版显影机、PS版打孔机、晒版机、软片复片机、软片存放柜等,其使用和维护费用全部计入机器折旧成本项。
④费用成本。制版成本主要是制版、晒版人员的薪资。选定基月,将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中,费用项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费用成本=车间月费用/基月产量
产品费用成本=产量×单位产品费用成本
⑤对印前车间的分析。电脑制作环节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该环节的生产周期和人力成本息息相关。通常来说,电脑操作人员的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操作就越熟练,出错率低,成本浪费量更少。印刷企业应该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尽全力留住技术骨干,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提高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
1.2印刷车间成本
印刷车间主要从事领纸、调墨、装版等工作。印刷前要切纸,印刷后要检查印张质量。为了便于统筹计算车间生产成本,切纸和印张检查所发生的费用一并计入印刷车间成本项。
①人工成本。印刷车间的工作主要分为切纸、印刷和印张检查三个环节,人工成本可根据生产环节逐项计算。印刷前,施工单中已明确版面和相应纸张的类别、数目、印刷色数等参数,各工序的计件单价只需根据纸数量和印刷色数选择计算。
②材料成本。印刷车间所用材料主要是纸张、油墨、喷粉、辅料酒精和洗车水。纸张成本和辅料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项,油墨成本要根据印刷的专色面积和油墨用量,逐项分摊至基月各产品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印刷车间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空调机、切纸机、印刷机等。切纸操作大多在物控部、装订部的切纸机上进行,这些切纸机同时进行印后加工操作。
1.3印后加工车间部分
印后加工是将印刷完毕的承印物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样式,主要包括书刊装订和印刷品表面整饰两道工序,成本方面也按上述流程分别计入相应的成本项。
2印刷工艺设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印刷机操作员在机台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工况:活件已备齐,但纸张、印版未到位;印刷工单中常常插入临时活件,打乱了原定的工序;印后加工跟不上生产进度,拖延交货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印刷工艺设计不合理所致。
印刷工艺对于整套印刷生产流程具有指导作用。工艺设计要科学地调配色彩、纸张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工艺设计就是基于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水平,设定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工艺参数,合理调配人员、工序、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部分资源,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生产状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印刷品成品的质量、成本和印刷效率主要取决于工艺设计。本文现针对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对工艺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工艺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单时,应结合印刷和装订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尽可能剔除冗杂项,使工单简单明了,防止操作时因工序混乱耽误生产进度。
②在印刷工单中,印量应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工单印量均为1万~2万,按印量从大到小印刷,中间改单不必清洗压印滚筒。另外,车间配有多台印刷机,同等规格的活件应该放在同一台印刷机上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工时。
③油墨的控制应该按照“小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若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的,印刷工单应按照墨量由小到大安排。如果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量的,只能停机卷墨,待墨量减少至符合小墨量工单要求时再开机印刷,这样非常浪费工时。
④胶版纸与铜版纸应该分开安排。如果用同一台机子先印胶版纸再印铜版纸,中间必须停机更换红、青两块橡皮布,如果先印完铜版纸再印胶版纸,为避免橡胶皮布报废,也必须停机更换橡皮布。频繁的更换橡胶皮布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⑤印刷时可能出现“鬼影”现象,其原因是版面设计不合理。版面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质量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⑥针对来样稿是小样的特殊印品,比如无页码标记的书页,时常出现暗码顺序错乱、正反面颠倒等问题,印刷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审核,以免出错。从机台操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只需在小样上标注序号和部分内容摘要,就能缩短印刷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印刷效率。
⑦贴色标: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若是操作不当,就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联锁影响。
具体来讲,贴色标操作不当的情况主要有:色标贴的太靠近成品无法裁切掉,贴得太靠外超出了印刷范围,不利于印品检验,操作员不得不放缓印刷速度逐一进行检验。另外笔者要指出一点:合理的工艺设计仅仅是保证印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流程控制和过程监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3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4确定工艺和机器
科技期刊的印刷量一般较少,用大机器印刷时往往浪费设备资源,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有的企业会根据图书的印量合理选择印刷方式,以节省拼版费。选择方案详见表1。
在印刷过程中,开本尺寸不合理将引起边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如短行较多的科技辞典书,用787×1092/32开本,其切口和订口有许多空白区域,存在纸张浪费的情况。假设用狭长形的720×1000,不仅能减少空白,而且适用于全开机印刷,至少能降低30%的印刷费用。科技期刊一般有很多彩色插页,刊印量少,封面和8面以下的可采用四开机印刷,印刷成本就至少能降低25%。另外,合理设计插页位置能够降低装订成本。比如套书可进行封面拼版印刷,根据封面开数和印刷机的型号、印量等参数设计好封面数量,以提高版面利用率,缩减印制成本。
5案例分析
某出版社出版一本约220千字的博士论文专著。正文开本为大32开,封面勒口有作者简介,正文排5号字,正文用纸为70克合资胶版纸单色印刷,封面用纸为200克铜版纸,覆光膜,印数为1000册(经测算直接成本约为9720元)。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
5.1进行工艺设计降低图书成本
该书作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打印原稿和一份电子稿。该稿先由作者进行一校,再由出版社进行终校加计算机校对。校对费用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终校加计算机校对”的稿件,在保证校对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7.7%的校对成本,约为748元。
经过排版,该书正文为246面,辅文为6面,该书的正文印张为7.876。本书稿不是整印张,印刷、装订时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增加4面(8×32-7.876×32=4),调整为8印张,以降低成本。
该书把版权放在文后(增加两面),同时在文前加一白页(两面)。通过表4看出:印张化零为整后,图书工序操作更为便捷,印制周期大大缩短,印制成本降低了6.2%。,约为600元。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封面转为小机器印刷后,纸张和印制两项成本降低了4%,约为392元。
综上所述,通过工艺设计图书成本共减少1740元,减幅达17.9%。
5.2总结
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提高了产品质量,会相应地减少损失(费用),如废品率降低,次品减少,但是,加强了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会相应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费用,即质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质量成本一味去追求质量,也不能只考虑质量成本而放弃质量,而应该在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产品的高质量(如若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的印刷加工工价的政策,那是另当别论了)。
6建议措施
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图书印装质量,有效降低图书印制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是提升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一些建议:
6.1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6.2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6.3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7结束语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昕.期刊印刷成本控制的途径与方法[J].印刷技术,2010(15).
印刷工艺流程篇5
那么印前设计的准备工作该如何去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
1.了解设计内容
设计师在开始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客户方对设计的想法,意图和要求,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信息,任何一个设计都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去打动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设计中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只有首先感动设计者,才能让客户满意,进而感动受众。因此,平面设计不仅涉及到多种元素的运用,而且还涉及到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设计,不仅是图形的创作,也是中和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所以设计的定位问题应同客户充分沟通,取得共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别重要,也是印前的首要准备。
2.收集和整理设计素材
印刷类平面设计,设计师首先面临的工作就是对设计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熟悉。在设计中图片和文字的使用率很高,所以这项准备很重要。如字符的知识,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印刷上用的字符可以分为字种、字体、字号等内容,如印刷图像分辨率的要求问题,我们知道,高分辨率的图像比相同大小的低分辨率的图像包含的像素多,图像信息也较多,表现细节更清楚,这也就是考虑输出因素确定图像分辨率的一个原因。由于图像的用途不一,因此应根据图像用途来确定分辨率。如一幅图像若用于在屏幕上显示,则分辨率为72Dpi或96Dpi即可;若要进行印刷,则需要300Dpi的高分辨率才行,图像分辨率设定应恰当。图像文件格式决定了应该在文件中存放何种类型信息,文件如何与各种应用软件兼容,文件如何与其它文件交换数据。由于图像的格式有很多,应该根据图像的用途决定图像应存为何种格式。如,TIFF格式:TIFF是带标签的图像文件,用以保存由色彩通道组成的图像,它的最大优点是图像不受操作平台的限制,无论PC机、MAC机还是UNIX机,都可以通用。因此,图像质量的要求和准备将直接影响到印刷成品的效果。
3.熟悉印刷流程
对于以印刷品为目的的平面设计师来说,是否熟悉印刷基础是很关键的。一个印刷设计品的基本印刷流程为:设计稿――输出工艺――制版――印前打样――印刷。当设计方案确定后,仅仅是完成了印前工作的一半,接下来的工作是印前的二阶段,即输出和印前打样。首先要了解图片的质量和电子分色处理,通常我们所接触的印刷品,如书籍杂志、宣传画等,是按照四色叠印而成的。也就是说,在印刷过程中,承印物(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经历了四次印刷,印刷一次黑色、一次品红色、一次青色、一次黄色。完毕后四种颜色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画面上的各种颜色。分色是一个印刷专业名词,指的就是将原稿上的各种颜色分解为黄、品红、青、黑四种原色颜色,在电脑印刷设计或平面设计图像类软件中,分色工作就是将扫描图像或其它来源的图像的色彩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一般扫描图像为RGB模式,如果要印刷的话,必须进行分色,分成黄、品红、青、黑四种颜色,这是印刷的要求。
图像在输出菲林时就会按颜色的通道数据生成网点,分别输出黄、品红、青、黑四张分色菲林片。然后对菲林胶片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后再将胶片上的图文信息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转移到可供印刷的印版上,就开始制版了。由于使用的印刷工艺和设备不一样,印刷制版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也各不同,如平板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及特种印刷,对于这几种印刷形式的印刷效果不同,所以设计师对此要有一定了解,以便更好的掌握整体设计效果。
印前打样是最后一次全面校对,也是对设计稿最后的印刷色彩效果的确认,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印前程序。主要介绍两种打样形式,如传统机械打样技术,这是常规印刷业务中最普遍的打印方式,不同种类的印刷采用不同的打样机。再如数码打样,是近年来印前领域热门技术之一。这种数码打样技术,不是简单找印输出彩色样张,而是通过复杂的彩色管理软件,使输出的样张能再现与之配套的印刷样张,包括纸张、油墨和印刷适性等多方面的匹配和相似。印前打样完成后,设计师首先要认真校对,同时还必须将印前打样稿与客户一起做最后一次审查校对,并在认可的印前打样稿上签字后方可上机正式开印。由此可见印前打样的重要性。
印刷工艺流程篇6
印制电路板的出现与发展,给电子工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它已经成为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随着网印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PCB行业的新型网印材料、网印工艺及检测设备已日臻完善,使得当前的网印工艺技术能够适应高密度的PCB生产。
丝网印刷在PCB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PCB表面阻焊层的应用;
b.PCB图形转移过程和抗蚀抗电镀层的应用;
c.PCB表面标记符号的应用。
随着网印技术的发展,网印技术在印制电路制造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印制电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印制电路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印制电路板的加工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网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特别是功能性油墨的开发,使丝网印刷的应用领域更加多样化,并且得到了不断扩展。
一、线路形成的生产工艺
1.图形形成的工艺分类:
图形形成工艺有丝网印刷工艺和感光工艺。印刷工艺在图形形成后有一固化工序,有光固化法和热固化法二大类。
2.丝网印刷:
1)印刷技术分类
印制板印料俗称油墨,网印离不开印料,印制板印料的种类:(如下图1所示)
2)应具备以下的条件:
图中七项印料(油墨),尽管因用途不同所应具备的性能也不同,但为了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印料的性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化学稳定性好:
抗蚀油墨要求在蚀刻液内不被溶解,不脱落、不起泡和抗蚀良好。耐电镀油墨,必须具备耐酸、耐碱、耐电镀液的特性,而且要求电阻率高,绝缘性好。阻焊防护油墨要求耐高温、可耐焊性好,同时要求耐工业大气,耐盐雾、耐霉菌等。
b)干燥速度适宜:
油墨在丝网上未漏印前,干燥速度越慢越好,若粘度不变,最利于网印操作及网印质量。油墨一经漏印到覆铜板上,则要求干燥速度快些好,以缩短生财之道周期,便于自动留守处生产。
c)对覆铜板粘附性要好:
要求网印在覆铜板上的各种油墨,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不脱落、不起泡、不变形、粘附性能良好。
d)粘度合适触变性好:
油墨的粘度尤其重要,可按每种油墨的技术说明书要求调配。粘度过大,漏印困难;粘度太小,漏印图象易扩散,失真大。油墨触变性好,网印图形整齐,饱满;反之,网印困难,针孔砂眼多。
e)颜色要适中:
油墨的颜色和铜箔颜差大些好。同时色彩要柔和协调,不反光,不刺眼,有利于修板工作和检验网印质量。
f)透印能力好:
油墨颗粒度要小,流动性要好,网印轻松省力,网印图形针孔小,覆盖能力强。
g)和网版不发生化学反应:
油墨本身和所用稀释剂,不能和网版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否则网版会受到破坏。
h)便于去除:
对抗蚀油墨和抗电镀油墨而言,一经蚀刻完毕或电镀结束,即要去除掉油墨。这一工序应越简单越好,故需油墨易于溶解于稀酸、稀硷或有机溶剂。
3.丝网印刷在单面板生产的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见图2)
(2)操作说明介绍:
1)切料:
根据工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大料切裁成需要的生产工艺所需要的小料。
2)前处理磨板:
正确使用磨板机。掌握磨痕实验法、水膜破裂法。铜板面应洁净,无油脂或氧化物。印前须刷洗板面。
3)线路图形印刷:(正确制备优质的网版)
建议采用100-120T/cm的尼龙或聚酯网,但是印刷的稳定性及油墨本身的流动性允许选用高达165T/cm的丝网。建议采用直接或混合感光胶法制版,若选用毛细水菲林或者“五星红”间接菲林制做线路更平直挺刮。
4)胶刮的选用:
选用70-75度中等硬度左右的聚氨酯胶刮。
5)油墨:
UV油墨不需要添加稀释剂。
6)机器:
采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化印刷机均可。
7)试印
8)UV固化
固化速度4-6m/min。UV能量1400-2000mj/cm2。
9)蚀刻后退膜
a)常采用酸性氯化铜蚀刻液。
b)蚀刻过程中,氯化铜中的Cu2+具有氧化性,能将板面上的铜氧化成Cu1+,其反应式如下:
蚀刻反应:Cu+CuCl2=Cu2Cl2
形成的Cu2Cl2是不易溶于水的,在有过量的Cu2+存在下,能形成可溶性的络离子。
其反应如下:
络合反应:Cu2Cl2+4Cu2+=[CuCl3]2
随着铜的蚀刻,溶液中的Cu1+越来越多,蚀刻能力很快就会下降,以至最后失去效能,为了保持蚀刻能力,可通过各种方式对蚀刻液进行再生,使Cu1+重新转变成Cu2+。
c)蚀刻液温度的上升,蚀刻速率加快。但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55℃范围内(注意设备说明书)温度太高会引起HCL过多地挥发,造成溶液比例失调。另外,如果温度过高,某些抗氧化层会被损坏。
10)钻定位孔
可采用手工目测钻孔,此法精度误差大。用手工但借助于光电扫描自动对准钻孔法,此法大大地提高了钻孔精度。
11)后磨板处理:同前磨板处理要求
12)UV阻焊油墨印刷(制备优质的网版)
选用90-110T/cm的聚酯网可得到15-20μm的膜厚。粗网得到的厚膜会导致UV固化不充分而影响阻焊性能和附着力。建议用直接或混合制版网版印刷,在印刷面上直接感光胶应涂约厚10μm;
13)胶刮的选用:中等硬度(60-700)的聚氨酯胶刮
14)油墨:UV油墨不需要添加稀释剂;
15)试印:应进行试印。
16)固化:UV光固化,汞灯/金属卤素灯。固化能量:1500-2500mj/cm2(根据具体油墨型号)。
17)油墨的性能:固化后铜面上的铅笔硬度应在3H以上。固化后的阻焊膜能耐波峰焊,260℃/5秒滚锡不起泡。
18)印标记/字符油墨:根据需要印制标记或字符,有些是单面,有些是双面都要印。
19)UV光固化。
20)模具成型:单面板几乎全部采用模具一次性冲裁成型,效率高。
21)涂覆助焊剂:目前多采用免清洗助焊剂,有些还使用助焊剂。
二、字符油墨印刷工艺
1.字符的作用:
组件标示符号,以便客户插件和修理。
2.印刷方式与字符油墨分类:
字符一般采用丝印的方式生产。其字符油墨类型主要分二种。其分别为:热固化字符油与UV字符油。
3.丝印机生产工作确认:
重新印刷前需检查,检查项目为印刷压力,覆墨压力参数是否OK;试印刷5块检查有无不过油、字符重影、移位等问题。
4.丝印条件:
a.印刷速度:3.0±1.8m/min
b.三点组合气压:6.25±1.25kg/cm2
c.刮墨刀压力:6.0±2.0kg/cm2
d.刮墨刀角度:65°±20°
e.网距:1±0.1cm
备注:白字常用丝网为120T或140T。丝网张力为20±2N/cm2
5.烘烤条件:
5.1热固油烘烤条件如下:
a.烘烤温度设定:150°C
b.烘烤时间:
b1.单面文字:30min
b2.双面文字:第一面为15min;第二面为30min
5.2UV油固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