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例(3篇)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333.33m2、稻田4666.67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250、3750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cm、宽90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cm、体重达到15~20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稻田养鱼;现状;发展对策;云南寻甸
中图分类号S9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283-02
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有大小河流20多条,全县水资源总量21亿m3,水资源十分充沛。气候温和,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032.3mm。全县总耕地面积3.6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0.91万hm2,适宜稻田养鱼面积1666.67hm2,有大小坝子80多个。据统计,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513910人,农、林、牧、渔总产值11.753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98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2%。渔业人口1730人,渔业从业人数2202人。2012年,全县完成渔业养殖面积1142.73hm2,产量5396t,产值9804万元。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开发立体农业的重要措施,是国家重点推广的一项农村实用技术。寻甸县经过多年的推广,稻田养鱼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寻甸县稻田养鱼现状,找准问题,提出该县发展稻田养鱼的对策。
1稻田养鱼现状
1.1稻田养鱼概况
2002—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稻田养鱼面积874.67hm2,年均推广面积79.53hm2,总产量230.28t,平均鲜鱼产量285kg/hm2,产值345.4万元。根据寻甸县金所乡稻田养鱼与常规养殖同田对比测产,多年16组数据统计,稻田养鱼测产面积10.5hm2,常规水稻(未养鱼稻田)5.59hm2,稻田养鱼比常规水稻增产鲜鱼259.5kg/hm2、增产稻谷315kg/hm2,按鲜鱼35元/kg、稻谷3.5元/kg计,可增值10185元/hm2,扣除养鱼苗及小工费等成本1650元/hm2,纯收入8535元/hm2。稻田养鱼做法:投放苗种30~45kg/hm2,规格夏花体长5~6cm。投放时间为每年水稻移栽后7d,养殖时间90d。不开鱼溜,只开挖鱼沟,沟深20cm、宽40cm,田埂宽30cm、高20cm。一般不投喂饲料,投放鱼种为鲤鱼,无专人看管。
1.2有利因素
一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寻甸县适宜稻田养鱼面积1666.67hm2,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和滇池退塘还湖工程的实施,使得昆明周边鱼塘面积不断减少,作为远郊的寻甸县,有着丰富的宜渔资源,发展潜力较大。二是服务体系健全。寻甸县乡(镇)农技推广站15个,其中县级站1个,有水产养殖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1名;乡(镇)站14个,均配备兼职水产技术推广员。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好。寻甸县城距昆明市94km,曲靖83km,东川86km,213、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贵昆铁路等交通干线贯川全境,全县乡乡通油路,乡村公路已形成网络。通讯设施健全,全县通信网络全覆盖。四是稻田鱼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由于稻田养鱼水环境无污染,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饲养管理,稻田鱼达到无公害的标准,市场价格比常规鱼高20~30元/kg,近年来稻田鱼销售价45元/kg,产投比较高,养殖效益较好。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放鱼种规格偏小,投放量不足,成活率低。根据多年的实践,对比富民县稻田养鱼的成功经验,寻甸县稻田养鱼鱼种投放量不足,投放规格偏小,目前仅投放夏花苗种(体长3~5cm)30~45kg/hm2,由于苗种规格偏小,抗逆能力弱,易受鼠、蛇、鸟等天敌危害,成活率较低。二是稻田养鱼基础设施差,逃鱼现象严重。稻田养鱼田埂宽、高均达不到技术要求,鱼沟、鱼溜达不到技术标准,遇洪水田埂易倒塌,漫水逃鱼现象严重,影响稻田养鱼产量及效益[1]。三是投入不足。由于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农户无力购买鱼种及进行鱼沟、鱼溜等设施建设;加之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工作经费,技术培训和服务滞后,直接影响了寻甸县稻田养鱼的推广速度。四是养殖技术及管理粗放。目前,寻甸县稻田养鱼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鱼沟、鱼溜开挖规格尺寸不够,未投放饵料,无专人看管,导致稻田养殖产量低、养殖效益不高[2]。
3发展对策
3.1加大大规格鱼种投放量
投放大规格鱼种,规格要求50~100g/尾,投放量150~225kg/hm2,投放品种为建鲤。
3.2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解决制约稻田养鱼快速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创办寻甸农业局大的综合示范样板,稻田养鱼与高产田创建、中低产田建设、生物防控等项目结合,建设高规格示范样板,一样板多项目,提高样板示范带动及整体效应[3]。
3.3抓好养鱼稻田田间工程建设
养鱼稻田田间工程建设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挖鱼沟、鱼溜。按8%稻田面积比例开挖鱼溜,溜深1.0~1.2m,开好鱼沟,沟宽80cm、深30~50cm;二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高50cm,宽40cm;三是开好进排水口,建设拦鱼设施,排水口安装竹箔、聚乙烯网片和钢丝网等拦鱼栅;四是有条件的养殖户可考虑建设永久性的鱼沟、鱼溜。
3.4强化日常管理工作
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加强巡田,注意防逃,特别是注意做好汛期鱼防逃工作;二是适时调节水深,使稻田水深保持在7~15cm,既有利于稻禾苗发蔸,又利于鱼防暑降温;三是正确处理稻田养鱼与施农药、化肥的矛盾关系,养鱼稻田禁用剧毒农药,施化肥时排浅田水,使鱼集中到鱼溜和鱼沟中再施化肥;四是科学合理投喂饲料,保证苗种快速生长[4]。
3.5加大鱼种投放量及饵料投喂量
稻田投放鱼种225~300kg/hm2,产量900~1200kg/hm2,饵料投喂量1200~1500kg/hm2,投喂饵料种类为麦芽、麦麸等。
4参考文献
[1]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与模式[J].中国水产,2012(3):47-48.
[2]蒋德恩,王兴坤.昭阳区稻田养鱼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5):9.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再生中稻(OryzasativaL.);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耦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54-03
CouplingAquacultureTechnologyofthe“MiddleSeasonRice-YellowCartfish”
ZHANGCong-yi1,LIJin-zhong1,LEIXiao-zhong1,ZHUYong-fu1,LISheng-hua1,ZHUDai-hong2,
GUANZhang-quan2,ZHENGPei-chang3
(1.HubeiInstituteofFrisheryScience,Wuhan430071,China;2.JingmenInsituteofFrisheryScienceinHubeiprovince,Jingmen448000,Hubei,China;3.ShayangCountyPei-changRiceShrimpAquacultureProfessionalCooperativesinHubeiProvince,Shayang448257,Hubei,China)
Abstract:Middleseasonrice-Yellowcartfishfarmingcouplingtechnologywasconductedonannulargroovealongthesidesof1.76hm2low-lyingricefieldsinMaolitown,Shayangcounty,JingmencityofHubeiprovince.Thetotaloutputofthefirstcropandthesecondcropwas19668kg,withtheaverageof11175kg/hm2.Theyieldoftwocropswashigherthanthatofmiddleseasonrice.Theoutputofyellowcartfishwas1364kgwiththeaverageof775kg/hm2.Theaveragenetincomewas15265.90yuan/hm2andtheratioofinvestmentwas1∶2.6.
Keywords:middle-seasonrice;yellowcartfish;couplingaquaculturetechnology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小型优质名贵经济鱼类,在湖北市场深受欢迎。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供不应求,人工养殖发展较快,养殖效益也十分显著。湖北省水稻(OryzasativaL.)耕作面积3600万hm2,其中中稻面积约1000万hm2。在不影响中稻种植的前提下,在稻田中进行适当田间改造后,鱼类养殖能增加水产品的收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广大稻农致富的一条好途径。2013年,课题组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1.76hm2的低洼稻田中进行了“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共产稻谷19668kg,平均产量11175kg/hm2;共产黄颡鱼1364kg,黄颡鱼平均增收775kg/hm2,种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黄颡鱼购自于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苗种规格为12.5~16.7g/尾。栽种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该品种茎秆较粗、再生能力强、生育期适中、产量稳定、品质优良,是湖北省荆州和荆门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主要品种。“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稻田面积1.76hm2,稻田地势较低,每年只种一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当地称之为冬泡田[1-4]。
1.2试验方法
1.2.1稻田工程建设沿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m、深1.5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上水泥函管,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在稻田进水口渠首安装有双层过滤网,第一道网目20目,第二道网目40目,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进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装有铁丝防逃网,防止黄颡鱼顺水流逃逸[5-9]。
1.2.2黄颡鱼苗种投放试验黄颡鱼为购自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的大规格越冬苗种[5,9],苗种规格为12.5~16.7g/尾,2013年3月12日一次性投放黄颡鱼187kg,平均106.25kg/hm2。黄颡鱼苗种在装运前2d开始停食,进行了拉网集中锻炼两次。苗种体形匀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伤病。苗种供应单位离试验稻田约50km,运输时间1.5h,运输采用活鱼车加气泵曝气增氧,投放时死亡不足20尾,运输成活率接近100%。
黄颡鱼苗种在运抵试验稻田后,先把彩条布沉入稻田环形沟中,形成一个临时的“容器”,在计算了彩条布中的水体体积,测量稻田水温19℃后,将鱼苗放入,再加入NaCl,制成3%的NaCl溶液浸泡6min后,撤除彩条布。
1.2.3稻谷栽插2013年6月5日开始整田,6月7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黄颡鱼全部进入环形沟中后,再将田面与环形沟交界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环形沟,影响黄颡鱼的成活[2,3,5,8,9]。种植的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cm×26.7cm,每穴插2~3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的边界区,可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边行优势,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cm×20.0cm。
1.2.4日常管理
1)田间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要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环形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黄颡鱼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环形沟中补充新水;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在2013年7月8日和7月20日共用药两次,喷施药物为“康宽”。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均在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4,5,10,11]。
2)黄颡鱼的管理。黄颡鱼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管理两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黄颡鱼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施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黄颡鱼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温达到22℃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从5月开始夹杂投喂豆粕,一旦发现有剩饵,第二天即减少投喂量,投饲点分设在稻田南北两条沟中间处。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配合饲料240kg,豆粕322kg[1,3,5,8,9]。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产稻谷16209.6kg,平均产量9210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产稻谷3458.4kg,平均产量1965kg/hm2;8月28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达到60g/尾;9月19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为62g/尾,个体增重不明显;9月21日,将水排干,共收货黄颡鱼1364kg,平均产量775kg/hm2,最大个体97g/尾,最小个体39g/尾。黄颡鱼与稻谷的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再生两茬稻谷总量19668kg,平均产量11175kg/hm2,单产高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第二茬稻谷的售价也较第一茬稻谷的售价高,虽然产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总收益的24.39%。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黄颡鱼平均单产达到775kg/hm2,总利润26868.00元,平均纯利润为15265.91元/hm2(总收入43648.00元减总成本16780.00元,除以总面积1.76hm2),投产比达1∶2.6。
3小结与讨论
1)黄颡鱼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本研究购买黄颡鱼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0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时,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装水后的体积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间日常管理。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黄颡鱼死亡。2012年进行“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曾因机械整田时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结果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2013年在机械整田时,也曾同样出现一处小范围的泥浆外溢情况,由于及时停止机械整田,在处理完溢泥浆区域后,同时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试验失败。在秧苗正桩后再去除环形沟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黄颡鱼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2,5,7]。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水稻种植管理相同。
3)稻谷单产。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1.76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14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8%。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1.62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10005.9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2134.8kg/hm2。第一茬与当地常规中稻种植产量基本持平,而两茬稻谷的平均产量则明显高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产量水平,说明“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使水稻和黄颡鱼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优质黄颡鱼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1,2,6-8]。
参考文献:
[1]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2]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3]周鑫.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13.
[4]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18.
[5]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