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影像技术论文(6篇)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屈光不正;远程诊断;数字化;影像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71-04
Abstract:Telemedicineapplicationisthemainconstructioncontentof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isalsooneofthemaintasksofsmartmedical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Thisstudywilldevelopaapplicationoftheremotediagnosistechnologyofmyopiadiagnosis.Thetechnologyhasimportantfandprofoundsignificanceformyopiadiagnosisandtreatment.Therearethreemethodsofametropiainspectiontechnologysuchascomputeroptometrytechnology,photographyoptometryandretinashadowoptometrytechnologyatpresent.Unfortunatelythesedetectionequipmentsarenotonlyexpensive,butalsoneedstrongprofessionalknowledgeandskills,whichleadstoanclinicianmasteringtheskillisverydifficult.Inordertoovercometheabovedisadvantages,weuseretinoscopytheorycombiningwiththedigitalimagetechnologytodevelopamyopiainspectiontechnologysuitableforhousehold,andreducethedifficultyofoptometrycheck.Thetechnologyhas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suchasvideodisplayeyeshadow,Imagerecognitionprogramaidedinspectorstodetermineametropiadiagnosis,storeimageinformation,transferdiagnosticinformationandsoon.Whichmaketheinspectorsmoreintuitive,simpleandaccuratediagnosisofmyopia.Thesystemissuitableforfamilies,school,communityhealthycenterandhospital,Especiallyfortheelderly,children,thedisabledandothercommunicationdisordersofthepatients.Thefunctionssuchasimagesandvideostorage,datatransmissionisavailableforclinicianstosharemyopiadiagnosisofelectronicdataandremotediagnosis.
Keywords:ametropia;remotediagnosis;digital;image
1概述
远程医疗技术应用是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医疗信息平台之智慧医疗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将开发一种能应用于远程诊断人眼屈光不正的技术,该技术将对广泛人群眼屈光状态的筛查和及时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常用的屈光不正检查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电脑验光、摄影验光和视网膜检影验光。本研究将基于视网膜检影技术原理,结合数字影像识别技术,开发一套远程诊断技术装置。该技术装置具有视频显示眼底影动功能,可存储影像信息、传递诊断信息,使检查者更能直观、简易、准确地诊断人眼屈光不正,特别是针对老人、儿童、残障等沟通有障碍的患者,其影像识别程序可辅助检查者(特别针对非专业人士)判断屈光不正诊断[1-7],适用于家庭、学校、社康中心和医院等场所使用。系统中的影像、视频存储和数据传输功能可供临床医生共享屈光诊断电子病历和远程诊断。关于基于视网膜检影技术原理的数字化检影装置研究有:国内温州医学院曾有人将检影镜进行数字化改造[8],装置能将视网膜反光影动显示于屏幕上;另外,本研究小组曾对模拟眼数字化研究[9]和检影眼底影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该类装置的移动化改造[10]。而本研究的创新和重点研究内容在于设计眼底影像的识别软件,进而自动判断患者屈光不正性质。
本文第二部分提供了本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图、模块图和数据流图。第三部分提出了一种数字化影像识别屈光不正的算法框架,在第四部分中我们总结本系统的特点和提供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系统设计思路
本系统主要设计目标是使用数字影像系统取代人眼观察,使在传统视网膜检影验光中,检查者直接观察到的被检者眼底反射光影转化为视频图像显示于液晶屏幕上,通过影像识别程序判断影动性质(顺动、逆动、不动、剪动),提示检查者有无近视、远视和散光,再通过液晶屏的数字显示标记来确定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参数,如散光轴向,来方便远程家庭检查者、医生更加准确地观察判断被检者屈光不正度数。
根据设计目标,屈光不正数字影像识别系统由图像采集装置、光源、模拟眼、机械装置、PC机、显示装置组成。其中图像采集装置视觉传感器由CCD视觉传感器、镜头组成。如图1所示。
光源来自传统带状光检影镜,机械装置由调节装置、固定底座、固定支架、运动滑轨组成,机械装置将视觉传感器、光源组合起来,通过调节装置可调整图像采集装置和光源的位置和角度,通过移动模拟眼支架在滑轨中的位置可以调节模拟眼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的工作距离,在X86平台的PC机上运行识别软件,对图像传感器采集的模拟眼图像进行分析。
带状光检影镜将带状光投射到模拟眼上,CCD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模拟眼图像后,传送到PC机上,识别软件将模拟眼识别为“正常”、“散光”、“远视”、“近视”四种状态,并将四种状态输出显示。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
3系统处理流程
3.1总体流程
一种屈光不正的数字化影像识别方法过程可以简单表示如下:
1)将带状光光源投射到人眼上,驱动带状光光源沿水平方向运动,采用CCD图像采集装置对人眼拍照,连续获取多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
2)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眼球反射光带重心识别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位置Peye_ctr(x,y),并放入眼球重心序列;
3)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带状投射光带重心和最小外接矩形识别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最小外接矩形的顶点坐标Rectlight(P0(x,y),P1(x,y),P2(x,y),P3(x,y))和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Plight_ctr(x,y),并将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放入光带重心序列;
4)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眼球反射光带角度识别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eye;
5)对步骤3处理得到的带状投射光带的最小外接矩形的顶点坐标Rectlight(P0(x,y),P1(x,y),P2(x,y),P3(x,y))进行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的角度值∮light;
6)对步骤四得到的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eye和步骤五得到的带状投射光带的角度值∮light进行比较,若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light和带状投射光带的角度值∮eye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作为散光处理;
7)对经过步骤二处理得到的眼球重心序列进行运动位置识别处理,若判断为不动,作为正视处理,否则,得出眼球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包括以下内容:
对由连续n帧(n>1)原始灰度图像数据经过步骤二处理后得到的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序列Peye_ctr(xi,yi)(其中i=1…n)进行运动位置识别处理,若任意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位置Peye_ctr(xi,yi)与眼球反射光带重心位置序列的平均值Peye_ctr0=∑Peye_ctr(xi,yi)/n(其中i=1…n)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Diffeye(i)=|Peye_ctr(xi,yi)-Peye_ctr0|小于预设阈值,则可判别为不动,作为正视处理;否则,可得出连续n帧眼球反射光带的运动方向(向左或向右),即眼球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向左或向右);
8)对经过步骤三处理得到的光带重心序列进行运动位置识别处理,若判断为不动,作为错误识别处理,否则,得出光带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包括以下内容:
对由连续n帧(n>1)原始灰度图像数据经过步骤三处理后得到的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序列Plight_ctr(xi,yi)(其中i=1…n)进行运动位置识别处理,若任意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Plight_ctr(xi,yi)与带状投射光带重心位置序列的平均值Plight_ctr0=∑Plight_ctr(xi,yi)/n(其中i=1…n)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Difflight(i)=|Plight_ctr(xi,yi)-Plight_ctr0|小于预设阈值,则可判别为识别错误;否则,可得出连续n帧(n>1)带状投射光带的运动方向(向左或向右),即光带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向左或向右);
9)对步骤7得到的眼球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和步骤八得到的光带重心序列的运动方向进行比较,两个运动方向一致则判别为顺动,作为远视处理,两个运动方向不一致则判别为逆动,作为近视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整个系统流程框架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所述,在系统整个处理流程中,有四个步骤至关重要,即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识别处理、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识别处理、带状投射光带的角度值识别处理以及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识别处理。
3.2眼球反射光带重心位置识别处理
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眼球反射光带重心识别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二值化图像数据,有关图像二值化的详细内容请参见[11];
2)对眼球反射光带二值化图像数据进行图像腐蚀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二值腐蚀图像,有关图像腐蚀算法的更多内容,参见[12];
3)对眼球反射光带二值腐蚀图像进行图像平滑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平滑图像,有关图像平滑处理算法的更多内容,参见[13];
4)对眼球反射光带平滑图像进行图像膨胀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膨胀图像,有关图像膨胀算法的更多内容,参见[14];
5)对眼球反射光带膨胀图像进行图像腐蚀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腐蚀图像;
6)对眼球反射光带腐蚀图像进行最大连通域处理,若最大连通域不存在,则丢弃该帧图像,若最大连通域存在,则可计算出该最大连通域的最小外接矩形,从而计算出该最小外接矩形的重心位置即眼球反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并放入眼球重心序列。
根据上述步骤,简要介绍眼球反射光带重心位置问题,如图4所示。
3.3带状投射光带重心及角度识别处理
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带状投射光带重心和最小外接矩形识别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和最小外接矩形顶点坐标,并将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放入光带重心序列,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图像避位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避位处理图像数据,避位区域内的所有像素值置为0,避位区域将人眼眼球部分全部覆盖;
2)对带状投射光带避位处理图像数据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的二值化图像数据;
3)对带状投射光带二值化图像数据进行图像腐蚀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二值腐蚀图像;
4)对带状投射光带二值腐蚀图像进行图像平滑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平滑图像;
5)对带状投射光带平滑图像进行图像膨胀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膨胀图像;
6)对带状投射光带膨胀图像进行图像腐蚀处理,得到带状投射光带腐蚀图像;
7)对带状投射光带腐蚀图像进行最大连通域处理,若最大连通域不存在,则丢弃该帧图像,若最大连通域存在,则可计算出该最大连通域的最小外接矩形,从而计算出该最小外接矩形的顶点坐标和该最小外接矩形的重心位置即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并将带状投射光带的重心位置放入光带重心序列。
基于以上分析,带状投射光带重心及角度识别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3.4眼球反射光带角度识别处理
对单帧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眼球反射光带角度识别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始灰度图像数据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二值化图像数据;
2)对眼球反射光带二值化图像进行图像膨胀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的膨胀图像数据;
3)对眼球反射光带膨胀图像数据进行最佳二值化阈值处理,得到眼球反射光带最佳二值化阈值图像;
4)对眼球反射光带最佳二值化阈值图像进行直线拟合处理,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最长线段,则丢弃该帧图像,若存在满足条件的最长线段,则可计算出该最长线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即眼球反射光带的角度值。
基于以上分析,眼球反射光带角度识别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
4结论
本文将数字影像技术与传统光学设备的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化影像识别方法代替人工进行诊断,该方法可应用于远程筛查人眼屈光不正。该系统由摄像头(透镜)、CCD芯片、显示器等组成,通过数字影像系统取代人眼观察,可将眼底影动显示于液晶屏幕上供检查者观察。同时系统辅助影像识别程序设计,将采集到的眼底影动电信号,通过计算编程识别,自动判断影动性质、显示屈光不正性质(近视、远视及散光),可供非专业人士使用。该系统除了可以对人眼屈光不正进行有效的筛查外,它还能解决了视网膜检影验光法一直以来存在的主要两个问题:
其一,解决了学习视网膜检影验光法较难的现状。眼科医生和验光师只能靠经验来掌握该项临床检查技能,依靠语言和示意图进行交流,难免出现交流理解上的差异。
其二,解决了视网膜检影的昏暗环境所造成眼科医生、验光师以及患者的不适,特别是儿童易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到恐惧,以致不能有效配合屈光检查的问题。
本系统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家庭,该技术能方便家庭成员使用,随时观察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屈光不正,如有问题可及时就诊,给予矫治,避免屈光性弱视的发生;对于临床工作,该技术能提高眼科医师、验光师以及全科医师检影验光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在本系统中患者眼底影动图像、视频可以存储,并可通过有线网络传输影像资料,以供临床医生共享资料或远程诊断。
尽管本文提出的屈光不正的数字化影像识别方法有着上述优势,但未来的研究还须在两个点上着力。一方面,没有对算法进行深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工作中,系统只解决了屈光不正检测的效率问题,对屈光不正检测的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等。
参考文献:
[1]娄志武,唐剑波,陆莉,等.小瞳检影法在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57-58.
[2]张宁,陶晗,张春丽,等.近视性学龄前儿童复方托吡卡胺与阿托品散瞳后检影验光的比较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26):222-223.
[3]刘博,郑志刚,方燕.检影验光在圆锥角膜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3):252-256.
[4]杨小红,郭瑞,尹东明.早产儿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婴幼儿屈光状态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660-2662.
[5]曹宜,廖孟.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62-63.
[6]李灿,陈潇,王恩洪,等.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屈光状态变化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6):571-572.
[7]赵丹妮,李平华.5~13岁儿童屈光不正状态的预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31):3798-3800.
[8]叶良,王晓幸,蔡显峰,等.基于数字化技术改造的检影验光理论的教学应用[J].健康研究,2010,30(2):159-161.
[9]金晨晖,滕坚.新型检影模拟眼的设计理论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1(1):50-52.
[10]金晨晖,滕坚,张艳玲,等.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视网膜检影验光装置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2).
[11]楚亚蕴,詹小四,孙兆才,等.一种结合方向信息的指纹图像二值化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6(6):856.
[12]李晓飞,马大玮,粘永健,等.图像腐蚀和膨胀的算法研究[J].影像技术,2005(1):37-39.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普通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放射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13-01
为了探讨数字X线摄影在放射科应用优势,本文从多方面将数字X线摄影与普通X线摄影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数字X线摄影采用GEHeahhcareDefinium6000型、AGFADRYSTAR5302型激光相机,AGFA干试激光胶片。普通X线采用JUNLONGGGFIV型500mA高频机,kodak普通胶片,proud-P-17XD型全自动洗片机。
1.2方法:按顺序抽取近三年来给予普通X线与数字X线摄影的图像,各抽取患者照片图像150例,总共300张同时进行模拟评定,进行对照片灰雾度、清晰度、对比度,废片照片图像质量分析。
2结果
普通X线摄影辐射剂量为0.3MGY,DR的辐射剂量为0.15MGY,DR的辐射量明显低于普通X线摄影。普通X线摄影与DR相比,普通X线摄影的照片质量远远比不上DR,使用DR的临床诊断率也高于普通X线,详见表1。
3讨论
数字X线摄影(DR)在放射科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1)低的辐射剂量:DR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X线,可低于普通X线辐射剂量的1/2左右。DR可降低X射线辐射对患者与工作人员的危害,延长X线球管的寿命[1]。(2)高质量图像:普通X线摄片甲片率59.33%、废片率5.33%,DR摄片甲片率79.33%、无废片,DR摄片甲片率明显优于普通X线摄片,DR相对于普通X线具有明显的高对比度、高清晰度、高信噪比等优势。加上本院配有多种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图像更清晰、细腻,医生可跟需求对图像进行多种处理,以便获得理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2]。(3)工作效率高:DR可在几秒内成像,无需搬运暗盒,照完片无需经过繁琐的暗窜操作,曝光后立即显像,再通过PACS网络约10s的输送存储,整个胸部正侧位从摄影到影像生成仅需2min。普通X线摄影则需将近10min,故DR可缩短患者检查与获得报告时间。再者,DR可采取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大量节省资金与场地,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其能更好的实施远程专家就诊,降低了患者的等待时间。⑷经济效益高:DR可在1次曝光条件下,成像系统所摄得的图像能够对它运用后处理软件进行一系列后处理工作[3];DR可在操作界面内进行图像的放大、缩小、裁剪、黑白反转及影像增强等;DR可选用按不同部位设定的常规图像处理曲线,调整图像的对比度、窗宽窗位等。通过调节图像,可楚的显示纵隔区域、肺部区域,可降低患者的开支,提高医生临床的诊断率,从而降低因误诊而引起的医疗纠纷[4]。普通X线则不能对对比度与亮度进行调节,且其重照率较高,这家不仅受照射的次数,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另外DR可采用光盘刻录,有效解决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成本较低。
总之,DR具有低的辐射剂量、高质量图像、工作效率高及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其不仅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还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检查效率。另外,DR采用数字图像信息管理,实现放射科无胶片化,用光盘保存取代了传统的片库、档案保存,使得其不仅降低了医院成本,还能便捷的保存患者的影像资料[5]。
参考文献
[1]毛丽娟,罗小梅,吴腾芳,等.数字X线摄影在放射科应用优势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8(6):318-319
[2]周浩.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的应用价值[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9):166
[3]童志明.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2):124-125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放射科;医患关系;纠纷;防范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双方间主客置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各类医疗机构都将“以病人或疗养员为中心”作为医疗服务的宗旨,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人们的医学知识、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之一些技术和社会的因素,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发生率迅速攀升。部分疗养院因补贴资金不足,开展了对外有偿服务。疗养院放射科在设备、技术、任务、服务内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同时受到大环境冲击,与放射科有关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建立和蔼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是疗养院放射科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1疗养院放射科工作特点
1.1放射科工作多为被动性检查放射科的检查工作主要由临床科室的申请进行,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临床医生对放射科设备特性、检查要求、适用范围等情况不是很熟悉,导致申请检查项目不当、检查部位不全面、检查准备不到位等。在此情况下,如果放射科不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询问清楚病情,就很容易出现医患关系纷争。如有一右手部外伤病人,外科申请右手正侧位像,放射科遵医生要求照片检查,影像资料显示未见异常,医生也未进行处理。几个月后,患者拿着其他医院显示腕部骨折的X光片找放射科理论,原来病人到了其他医院就诊,医生申请了右腕正侧位像,发现了腕部骨折征象。这就是开展被动检查导致的一例纠纷,放射科就显得很无奈。
1.2作出辅助诊断参考信息来源不足放射科作为临床的辅诊科室之一,开展的检查仅是诸多辅助检查中的一项,它有诊断依据直观、参考资料少、作出辅助诊断信息来源不足等特点。为此,放射科作出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尽可能多的病例信息资料,不能仅凭影像表现,主观臆断。如肺上阴影,就要结合化验结果、病人症状等综合考虑作出正确判断。
1.3担负治疗任务增加了科室风险随着数字减影技术不断发展和伽马刀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疗养院部分放射科已开展了介入等治疗工作,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科室的医疗风险。放射科从过去单纯检查过渡到检查与治疗相结合的医技综合科室,无论是科室管理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新的要求。治疗中涉及到手术、知情同意、治疗效果、病人安全等更为广泛的与病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医学内容,如CT增强扫描中,对于可能发生的造影剂过敏反应;在CT穿刺活检、放射介入治疗存在一定风险等。
1.4放射科与病人接触时间较短病人到放射科检查或治疗时与放射科工作人员接触交流时间短,大多项目在30min内完成。放射科又是患者集中、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难度大,对放射科工作人员来说就需要有更多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就很有可能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发生误会,产生纠纷。如何克服这一工作特性预防纠纷是放射科的又一难点。
1.5检查后出结果时间不断缩短疗养院为提高服务水平,占据更多的医疗市场,开展了许多的优质服务内容,其中涉及到放射科的最大举措就是尽可能地缩短出结果时间,让患者及时地了解病情取得诊断结果。有的医疗机构从3d缩短到1d拿结果,更多的承诺2h后出结果,由于医生少、时间紧、任务重、掌握资料有限等原因,容易漏诊、误诊,出现失误和差错,大大增加了放射科风险。
1.6放射科设备科技含量高、更新快放射科多为大型、高科技设备,合理使用、熟悉用途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求使用和参与诊断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它的特性和应用范围。由于高科技设备更新速度快,医生、患者对其不够了解,医院和科室宣传不到位,从而导致患者对收费不理解或选择检查设备不准,没有严格地掌握其适应证。在使用时医疗设备出现错误或故障,工作人员对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故障认识不足,轻率地进行了一些有危险的检查和治疗,因此引发医患纠纷。
1.7放射科检查治疗环境差放射科较普通病房嘈杂,有患者声、等候者交谈声、电话铃声、询问声、机器运转的响声、频繁的人员流动等噪声。加之有时患者来的集中,排队等候时就容易使患者心情烦躁、坐立不安,候诊时间长、不按顺序检查是引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1]。加之患者由于对检查结果的担忧及长期受病痛折磨,其心理候诊时间比实际候诊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加重,引起医患纠纷的发生。
1.8放射科人员知识结构差异大为补充科室人员不足,很多疗养院放射科除有医生、技师、护士外,还有合同工、临时工参与科室工作;同时人员的职称上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之分。由于知识结构和从事专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或同一诊断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当病人询问时就有可能解释不同、回答不妥,让患者产生疑虑或不信任而发生纠纷。
1.9疗养院放射科设备层次差别大放射科同一种检查所使用的设备差别大,有进口的、国产的、数字的、普通的。如CT检查方面有的科室使用的是大医院更换下来的普通CT,而条件好点的单位用上了螺旋CT,螺旋也从2排到64排等。设备的差异导致了检查效果不同,诊断也就受到影响。疗养院放射科设备相对医院来说较落后,医疗设备及相关配件陈旧、老化后出现错误或故障;部分检查项目勉强开展,但效果差,影像欠清晰或形成伪影甚至误诊。特别是在不同单位检查结果有差异时很容易引发纠纷。
1.10客观的影像资料是一把双刃剑放射科诊断是依靠影像资料来完成的,既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病因,确保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正确性;又是证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直接证据。由于影像资料的客观性、直接性,可以说有问题就是“证据确凿”,不具专业争论性,放射科以及医疗单位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2分析
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医疗纠纷的发生与患者、社会、医院等多方面有关,但是从放射科工作性质和新的特点来看,发生越来越多的与放射科有关的医疗纠纷,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放射科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总之,放射科也不是远离医疗纠纷的“安全岛”[2]。根据以上放射科工作特点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和蔼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取得了很好效果,仅供参考。
3疗养院放射科纠纷防范
3.1加强预防纠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放射科要利用科室交班和专题教育等时间,提醒和教育工作人员时时处处预防纠纷的发生,增强危机意识,培养所属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科主任是科室第一责任人,担负人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必须注意经常性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要包括[3]:①政治思想教育。②医德医风教育。③放射科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④放射科各类人员职责与各项操作常规教育。⑤科室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知识培训等。必须把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持久地、循序渐进地在科室开展起来。
3.2开展个性化优质服务,拉近医患距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开展个性化服务。病人到放射科检查,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诊断明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更看重整个检查过程中被服务的满意程度。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倾听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的期望、重视患者的抱怨,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耐心地解释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在放射科设立专门的导检台,为患者提供咨询、引导、陪护、维持检查秩序和科室环境等服务,开通医患沟通的窗口。这样可以及时降低和化解患者的不满情绪,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3.3落实科室规章制度,提升医疗质量放射影像医学检查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诊断治疗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应用,放射科人员更应该严格遵守医疗规章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等,以确保影像检查质量,防止误诊、漏诊及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如放射科坚持每天早晨阅片,疑难病例讨论,值班在岗在位和有风险、有创性检查患方签字等制度,是降低或避免纠纷发生的有效途径。
3.4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放射科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尽快适应放射科设备科技含量高、更新快,新知识、新业务多,放射科人员少、工作量大、出结果时间紧等特点的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加上敬业、尽职、勤勉的工作作风,才能正确分析诊断各种疾病,从根本上防范医疗纠纷。在科室同类专业建立“一对一帮带”的学习机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并设科室质控小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讲评纠正,实行“三点一扣”即点事、点人、点评、扣相关人员奖金。从而使科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较快的提高,适应工作需求,避免纠纷发生。
3.5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建立良好人文环境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医患和蔼、医技和蔼、科室之间和蔼的良好人文氛围。同时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讲究语言艺术,谈话的声音不高不低,语气柔和可亲,语速不快不慢,语言简练而重点突出。科室开展微笑服务,赢得患者好感,医患之间、医技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提倡医技合作、科室之间合作,尤其在出现医技耦合性差错的情况下,分歧、意见和对医生、技术员的评价不能在患者面前流露,避免潜意识中给患者灌输了检查、诊断有问题的思想,以此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预防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平,陈默,张军华,等.放射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其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95-4896.
[2]彭志远,姚国媛,梁轶琳,等.放射科医疗纠纷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09,6(5):92-93.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4
本次会议以“携手共创、融合共赢”为主旨,以融合为主题。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周纯武和西门子医疗影像产品线负责人共同主持。
朱庆生首先致开幕辞,他说:“学术的繁荣、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融合和交流。”在医学影像的发展上,他认为,一方面,医学影像正朝着更精确、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PACS、CT出现后,医学影像呈不断融合之势。希望医学影像从业者能融合不同影像的优势,提高学科的综合水平,使得影像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于影像行业来说,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影像技术的融合,更需要学术团体和产业界的融合。
戴建平在致辞中同样强调了融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对医疗技术的使用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当今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融合。此次大会,除提出技术的融合外,还提出诊断和治疗的融合,实施技术和人文关爱的融合。戴建平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人文学科,是为人服务的,患者的需求实际上是实施“群众路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技术和人文关爱的融合是终极目标。
此外,戴建平还传达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对中华医学会提出的新要求,即三级医院要和二级医院、一级医院进行更好地结合。
年逾九十的刘玉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缺少原创性是我国医学影像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他认为在未来,设备、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应当互相结合、互相转化,进而推进医学影像学的整体发展,“尽快使我们国家医学影像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世界先进之林。”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放射诊断;基层医院;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01-01
放射诊断技术是指将放射检查技术同患者组织活检进行结合,借助X线影像系统对患者实施相应的诊断。由于基层医院各项条件普遍比较差,临床检查设备只有X线影像系统,在对肿瘤进行诊断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对基层医院中借助X线影像系统对肿瘤患者实施放射诊断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推广提供相应的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6年~2012年对137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采用X线影像系统进行诊断。患者年龄段为28~75岁,平均年龄为50.1岁。其中男性患者有84例,女性患者有53例,男女患者分别占到61%和38%。其中79例患有胃癌,32例患有肺癌,11例患有食管癌,12例患有结肠癌,3例患有肾癌,92例患者诊断1次,37例患者诊断2次,7例患者诊断4次,1例患者最多诊断7次。
1.2诊断仪器检查仪器为500MAX线机(国产,北京万东生产的);PHILIPSDigitalDiagnost[3](荷兰生产的);D-VISIONPLUS[4](日本岛津生产的);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
2结果
患者临床均属于中晚期肿瘤,临床诊断采用X线影像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应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137例患者中,73例属于恶性肿瘤,占到53.28%;64例属于良性肿瘤,占到46.72%,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1.2%。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生存期在2年以上的患者有13例,生存期为2年的患者有21例,生存期在1年以上的患者有135例,生存期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有96例,生存期在3个月以下的患者有7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发生穿孔、疼痛症状、发热症状、呕吐症状、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出现下降的症状等,采取相应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3讨论
临床中,通常采用放射诊断技术对肿瘤患者进行确诊。放射诊断是一种通过利用X射线对肿瘤进行检查的方法。将肿瘤结构通过影像设备呈现出来,从而对肿瘤自身的生长和扩散范围进行观察。本次研究选择一所农村基层二甲医院,由于条件一般,现有500MAX线机(国产,北京万东生产的)、PHILIPSDigitalDiagnost[3](荷兰生产的)和D-VISIONPLUS[4](日本岛津生产的)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因为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同时大部分患者都属于中晚期,为了使患者掌握最佳的手术治疗时间,要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通过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在实施放射诊断时,依据患者的病情对病例进行选择,并且都要实施病理检查。本组137例肿瘤患者,通过实施X线放射诊断,结果显示73例属于恶性肿瘤,64例属于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1.2%。说明通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诊断医师对检查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对患者良恶性病变进行准确判断。在基层医院,采用基本的放射诊断获得检查结果,可以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大大降低,对晚期肿瘤患者可以迅速获得确诊,及早的实施相应治疗。
基层医院对放射诊断技术运用的要点:(1)临床诊断中,医生要综合分析配合逻辑推理。诊断医师不能因为检查结果中局部或个别的情况受到限制或牵制,要通过全面认真的观察,对检查结果的异常表现进行严密地分析以及归纳,并且配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综合分析配合逻辑推理后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诊断结果。(2)医生要明确患者检查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临床诊断中,要对普通的X线检查方法进行重视,不能过于推崇新的检查技术,更不能将不同的检查方式都用于患者的诊断,这样会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因此要对患者的检查目的进行明确,做到有的放矢。(3)实施放射诊断检查的医生要求在三甲医院中对放射影像诊断等相关能力培训1年,对影像诊断技术如X线检查、CT检查以及超声检查等进行掌握;并且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治疗知识,对药理知识、生理知识以及生物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对患者检查前及检查结束后进行积极的处理,积极治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且还要对X线辐射情况有充分了解,要能够熟练的进行放射操作。(4)采取放射诊断是对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有效方法,在基层医院中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患者使用,因为只要有影像显示系统,并且检查医师具有相当程度的诊断和临床经验,都可以实施放射诊断。有一定基础的基层医院,可以专门设立放射科室,同一般性质的诊断检查相区分。如果要同普通检查共同使用,除了要准备好常用的诊断器材外,还要准备好抢救器械以及通常使用的抢救药物,要配备有氧气吸入装置,在患者诊断前以及诊断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要对患者出现的碘过敏反应进行正确的治疗和及时的抢救,如果患者的心脏或呼吸突然停止,要能够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患者在放射检查前要依据其不同的肿瘤类型对放射剂量进行选择,同时确定正确的放射诊断方案也是收到显著诊断结果的重要原因。在放射诊断前医生一定要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对肿瘤患者实施放射诊断存在一定误差率,诊断效果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要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时采取其它诊断方式。因此对于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不能都采用放射诊断而放弃其它诊断方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层医院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放射诊断技术的发展,基层医院肿瘤诊断一定能够取得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使患者能够获得及时的治疗,随着基层医院的放射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定会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韦巍.基层医院放射科管理体会[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1,16(4):58-59.
[2]卢云峰.基层医院影像学科建设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6):24-26.
[3]曾广基,陈明,等.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医院,2008,8(3):111-112.
[4]杨彦文,周开建.河北省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1,15(27):1720-1722.
[5]刘新建,沈定华.做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的体会[J].中国辐射卫生,2011,2(20):165-166.
[6]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探讨[J].医学文选,2012,21(1):1-3.
[7]ShepherdJ,BlauwGJ,MurphyMB,etal.PROspectiveStudyofPravastatinintheElderlyatRisk.Pravastatininelderlyindividualsatriskofvasculardisease(PROSPE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12,36(8):1623-1630.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6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大约开辟了19个会场,进行了264场次的专题报告,其中15场国际联合论坛和39场专题会议。记者注意到,在涉及影像学的专题论坛或分论坛,以及与影像学相关的专场会议上,大多都能见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文跃教授的身影。他不仅参与了《推广心血管影像学,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VISION计划)引领中国心脏影像发展》的专场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还主持了《心脏放射影像论坛――心脏中的影像、影像中的心脏》的会。
据记者了解,庞文跃教授是一名心内科专家,其研究的主要学术范畴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那么,在本届长城会上,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影像学的学术活动呢?就此问题,记者在会议间隙,对庞文跃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心脏影像在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采访到最后,庞文跃教授欣慰地说,VISION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心脏影像系统培训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必将达到帮助全国各地方医院掌握心血管影像学的基本技术和应用,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人的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