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量子力学;量子测量;偏振
中图分类号:O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712(2016)03-0005-03
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并且其应用领域已延伸至化学、生物等许多交叉学科当中,这一课程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物理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量子力学主要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微小尺度下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相距甚远,量子力学的概念有悖于人们的直觉,难以被初学者接受.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物理实验,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使抽象的量子概念落实到对具体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上来.偏振光实验是一个现象直观而且学生容易操作的普通物理实验,在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内容的教学,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利用光的偏振现象来阐述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已被一些国内外经典教材采纳,如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所著的《量子力学原理》[1],费因曼所著的《费因曼物理学讲义》[2],曾谨言教授所著的《量子力学卷1》[3],赵凯华、罗蔚茵教授合著的《量子物理》[4]等教材.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着重从可观测量和测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以上经典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挖掘光子偏振所能体现的量子力学基本概念.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对偏振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同学们对态空间、量子力学表象、波函数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等量子力学概念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领会量子力学若干基本假定的内涵思想.最后,从量子角度分析了一个有趣的偏振光实验,加深学生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展示了量子力学的奇妙特性.
1偏振光实验的经典解释
如图1(a)所示,沿着光线传播的方向,顺次摆放两个偏振片P1、P2.光束经过P1后变为与其透振方向一致且光强为I0的偏振光.两偏振片P1和P2的透振方向之间夹角为θ,由马吕斯定律可知,透过偏振片P2的光的强度为I0cos2θ.按照经典的光学理论,此现象可理解如下:在一个与光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选定一个xy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里为了描述问题的方便,选定x轴沿P2的透振方向.如图1(b)所示,透过偏振片P1的光电场矢量E可分解为两个分量:沿x方向振动的电场矢量Ex和沿y方向振动的电场矢量Ey.偏振光照射到P2偏振片时,投影到y方向的电场矢量被吸收,投影到x方向的电场矢量透过,振幅增加了一个常数因子cosθ,因而强度变为原来的cos2θ倍,这正是马吕斯定律所给出的结果.
2偏振光实验体现的量子力学概念
下面我们由偏振光的实验现象出发,引出量子态、态空间等量子概念,并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单个光子与偏振片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讨论在多个光子情况下的量子行为与马吕斯定律的一致性.
2.1量子态
从实验得知,当线偏振光用于激发光电子时,激发出的光电子分布有一个优越的方向(与光偏振方向有关),根据光电效应,每个电子的发射对应吸收一个光子,可见,光的偏振性质是与它的粒子性质紧密联系的,人们必须把线偏振光看成是在同一方向上偏振的许多光子组成,这样我们可以说单个光子处在某个偏振态上.沿x方向偏振的光束里,每个光子处在|x〉偏振态,沿y方向偏振的光束中,每个光子处在|y〉偏振态.假设我们在实验中把光的强度降到足够低,以至于光子是一个一个到达偏振片的.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P1偏振片的光子处在沿P1透振方向的偏振态上,如果P2与P1透振方向一致(θ=0),则此光子完全透过P2,如果P2与P1透振方向正交(θ=π/2),则被完全吸收.如果P1与P2透振方向之间角度介于两者之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会不会有部分光子被吸收,部分光子透过的情况发生,但是实验上从来没有观察到部分光子的情形,只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光子变到量子态|y〉,被整个吸收;或变到量子态|x〉,完全透过.下面我们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单个光子与偏振片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引入量子测量、态空间、表象、态叠加原理、波函数统计解释等量子概念.
2.2量子测量、态空间、表象
单个光子与偏振片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量子测量的过程,偏振片作为一个测量装置,迫使光子的偏振态在透振方向和与其相垂直的方向上作出选择,测量的结果只有两个,透过或被吸收,透过光子的偏振方向与透振方向一致,被吸收光子的偏振方向与透振方向垂直,可见光子经过测量后只可能处在两种偏振状态,这正是量子特性的反应.在量子力学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量子体系,对某一力学量进行测量,测量后得到的值是这一力学量的本征值,我们称它为本征结果,相应的量子态坍缩到此本征结果所对应的本征态上,所有可能的本征态则构成一组正交、规一、完备的本征函数系,此本征函数系足以展开这个量子体系的任何一个量子态.很自然,我们在这里把经过偏振片测量后,所得到的两种可能测量结果(透过或吸收)作为本征结果,它们分别对应的两种偏振状态,此两种偏振状态可以作为正交、规一、完备的函数系,组成一个完备的态空间,任何偏振态都可以按照这两种偏振态来展开,展开系数给出一个具体的表示,这就涉及到量子力学表象问题.在量子力学中,如果要具体描述一个量子态通常要选择一个表象,表象的选取依据某一个力学量(或力学量完备集)的本征值(或各力学量本征值组合)所对应的本征函数系,本征函数系作为正交、规一、完备的基矢组可以用来展开任何一个量子态,展开系数的排列组合给出某一个量子态在具体表象中的表示.结合我们的例子,组成基矢组的两种偏振状态取决于和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偏振片,具体说来是由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决定.在具体分析问题时,为了处理问题的方便,光子与哪一个偏振片发生相互作用,在数学形式上,就把光子的偏振状态按照此偏振片所决定的基矢组展开,这涉及到怎么合理选择表象的问题.
2.3态叠加原理、波函数统计解释
以上简单的试验也可以作为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态叠加原理的一种表述为[5]:设系统有一组完备集态函数{φi},i=1,2,...,t,则系统中的任意态|ψ〉,可以由这组态函数线性组合(叠加)而成(1)另一种描述为:如果{φi},i=1,2,...,t是体系可以实现的状态(波函数),则它们的任何线性叠加式总是表示体系可以实现的状态.在我们的例子中,任何一个偏振片所对应的透振态和吸收态构成完备集态函数,任何一个偏振态都能够在以此偏振片透振方向所决定的基矢组中展开,参照图1所示,通过偏振片P1的偏振态可以在以偏振片P2透振方向所决定的基矢组{|x〉,[y)}中表示为(2)相反,|x〉、|y〉基矢的任意叠加态也都是光子可能实现的偏振态.量子力学还假定,当物理体系处于叠加态式(1)时,可以认为体系处于φi量子态的概率为|ci|2.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当用偏振片P2对偏振态|P1〉进行测量时,此状态随机地坍缩到|x〉偏振态或|y〉偏振态,坍缩到|x〉偏振态的概率为cos2θ,也就是单个光子透过偏振片的概率,多次统计的结果恰好与马吕斯定律相对应,这充分体现了波函数的概率统计解释.
3典型例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有趣形象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图2(a)所示,一束光入射到两个顺序排列的偏振片上,偏振片P3的透振方向相对于偏振片P1的透振方向顺时针转过90°角,我们不妨在一个与光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选定一个xy平面直角坐标系,P1的透振方向沿x轴,P3的透振方向沿y轴.光通过偏振片P1后变成光强为I0的偏振光,偏振方向与偏振片P1透振方向平行,但与P3的透振方向垂直,则光完全被偏振片P3吸收,不能透过.下面我们将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偏振片P1和偏振片P3间插入一个偏振片P2,其透振方向在P1和P3之间,这时光竟可以透过P3偏振片.对此试验,我们可由马吕斯定律给出经典的解释.我们不妨设P2的透振方向相对于P1顺时针转过45°角,通过偏振片P1后,变为光强是I0的偏振光,且偏振方向与P1透振方向一致;再通过偏振片P2后,光强变为I0/2,偏振方向沿顺时针转过45°角,与偏振片P2透振方向一致;最后通过偏振片P3后,光强进一步减弱为I0/4,偏振方向又沿顺时针改变45°角,与偏振片P3透振方向一致.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介于偏振片P1和P2间的光束其偏振方向与偏振片P3的透振方向正交,但最后透过偏振片P3的光束其偏振方向却恰恰沿偏振片P3的透振方向,这正是中间偏振片P2所起的作用.下面用我们前面分析偏振光与偏振片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量子概念给出具体解释.取直角坐标系xy,x轴沿偏振片P1的透振方向,基矢组为{|x〉,[y)};由偏振片P2的透振方向所决定的基矢组为{|x'〉,[y')},其透振方向沿x'方向,如图3所示,两组基矢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3)由偏振片P3所决定的基矢组仍为{|x〉,|y〉},不过透过的光子处在|y〉基矢态.光子透过偏振片P1后,其偏振状态处在|x〉态,由式(3),此状态可以按P2的基矢组展开为(4)根据式(4),经过P2偏振片的测量,光子有1/2的概率坍缩到|x'〉态,光子透过P2,有1/2的概率坍缩到|y'〉态,光子被吸收.由式(3),|x'〉态在由偏振片P3所决定的基矢组同样展开为3的测量下,偏振状态发生改变,有1/2的概率坍缩到|y〉态,透过偏振片,有1/2的概率坍缩到|x〉态,被偏振片吸收,总体来说透过偏振片P1的光子有1/4的概率透过偏振片P3,与经典的马吕斯定律相一致.特别注意到光子透过偏振片P1后,状态为|x〉态,与|y〉态正交,没有|y〉态的组分,但光子透过偏振片P3后却正处在|y〉态,这充分体现了测量可以使量子态改变的量子假定,展示了量子测量的奇妙特性.
4总结
结合对偏振光实验的量子解释,我们分析了若干重要的量子力学概念.但严格说来,光子的问题不属于量子力学问题,只有在量子场论中才能处理.采用光子的偏振情形来讨论某些量子概念,理论上虽稍欠严谨,但如上文所述,确实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量子力学中的若干基本假定,使抽象的量子力学概念落实到对具体实验的分析中来,易于被初学者接受,我们不妨在学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时引入此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量子概念,领会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2]费因曼.费因曼物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
[3]曾谨言.量子力学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赵凯华,罗蔚茵.量子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篇2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图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2和ιt-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本书讲述了光学涂层产生热噪声的最新理论和实验,以及光学涂层热噪声对最新精密测量方法灵敏度限制的原因,部分章节特别介绍了引力波探测、精确计时、通过光学谐振腔稳定的高精密激光、量子光学/量子光力学和谐振腔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中光涂层热噪声的研究现状。本书共分17章:1.光学镜热噪声理论,介绍了光学镜热噪声的基本理论以及标准量子限制;2.光学涂层的主要制备方法、基底以及材料;3.介绍了各种光学镜热噪声;4.涂层热噪声产生原理、计算方法和消减方法,以及涂层机械损失影响因素、基本理论和消失机制;5.涂层热噪声直接测量方法和具体实验;6.降低热噪声的方法;7.不同基底产生的热噪声和基底机械损失源,并对精密实验中镜面基底的设计选择进行了分析;8.温度引起镜面热噪声原理,讨论了降低热噪声的低温处理设计方法和具体实验;9.涂层材料热波动引起反射相位变化导致的热光噪声;10.高性能涂层的光吸收性以及测量技术,讨论了热偏差对于精密测量的影响,以及一些降低光吸收的方法;11.高性能涂层的光散射研究现状,同时概览了压缩光和衍射光研究现状;12.降低高反射镜面涂层布朗噪声的设计原则,包括反射率和厚度的优化;13.光束整形,综述了降低镜面热噪声和其他热效应的光束整形方法最新研究进展;14.引力波及其光干涉探测器,以及涂层热噪声对引力波探测的影响;15.热噪声对于通过光学谐振腔稳定的高精密激光的影响,并介绍了高精密激光应用实例原子钟;16.谐振腔量子光力学原理,讲述了带有涂层的量子光力学前景和论证实验,介绍了进行谐振腔量子光力学实验所需低噪声涂层的必备机械特性;17.谐振腔量子电动力学实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散射、光吸收和机械损失对于实验的影响,并指出改进的可能性。
本书经过国际知名专家和工程师的指正,介绍了反射镜和基底的热噪声的理论,介绍了精密测量中使用的沉积涂层和最新绝缘涂层技术,同时涵盖了降低涂层热噪声的应用实例和实现措施。本书提供了相关问题的完整的数学推导,避免了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使其成为现代光学领域各种背景读者的宝贵资源。
作者GregoryHarry有超过15年的引力波探测领域工作经验,是涂层热噪声研究的先驱之一,目前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光学主席和涂层认知科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