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创新素质的特征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19 手机浏览

创新素质的特征范文

1.中国传统元素在与点的构成中的创新

现代美术设计中,设计的创新就是运用点的大小、形态以及位置和方向上进行构造,创新的形式无非就是将点的排列以线与面来表达,或者将线与面结构成点来表达。点这个元素具有特殊的形态以及被赋予不同象征和寓意的特征,比如,一个圆点所拥有的简洁干练、内敛的特点,象征着圆满、团圆或者成功。因此可以将我国一些传统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的美术设计中去,并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造,变换可塑之处,保持其不可塑的原始特征,使得传统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理念相辅相成、互相碰撞并巧妙结合。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要求,更提高了美术设计的价值和内涵。

2.中国传统元素在与线的构成中的创新

现代美术设计中对线的充分想象与创造,并且赋予线这个元素很多特征。普通的线可以分为很多的形态、种类,也能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与质感,因此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美术设计的同时,只有充分利用线的质感进行创新与改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将线元素与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能够巧妙的展示出事物的性质与特征,以简洁的设计就能体现事物的轮廓,巧妙的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3.中国传统元素在与面的构成中的创新

众所周知,设计中的面不存在厚度等元素,人们可以在设计中用长度与宽度就可以表达一个面元素。因此,面能够给人一种深邃、稳重以及较大视觉冲击力的感觉。利用人们看到面产生的这些抽象词语,现代美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起面的这一特征,对传统元素中的面进行切割、重叠、简化以及并置等手法进行创新与融合。与点、线元素一样,将可塑造的部分进行简化或者分割,保留自身不可塑造的特点,根据现代设计意图,可以重新对面进行组合、创新,形成创新的面结构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4.中国传统元素在与肌理构成创新

肌理是一种表现当代语言形式的元素,其不仅给人无尽的想象力,还能发挥出人的潜能与记忆。因此,充分利用起人们对肌理元素的想象,合理利用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利用肌理构成手法不断进行设计创新,就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例如,在现代的美术设计课程中,对于课本的封面设计,可以运用起肌理构成手法,将课本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赋予设计和书本内容相符合的意义,有效结合,达到美术设计的目的和效果。中国传统元素在抽象几何与解构主义审美上的创新现代平面设计中,对抽象几何图形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使用意义,虽然几何图形在艺术理念、哲学思想方面和现代美术设计有所不同,但就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特征来说,大体在一个方向。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元素的抽象几何审美,结合现代美术设计的理念和主体、内容,合理的组织有效元素之间的顺序,更加形象的表达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目的。而解构主义则是最有效的创造方式,目前在绘画、建筑等领域使用较为广泛,解构主义强调的是解散、片段与不完整,与结构主义不同,也是结构主义的衍生。因此,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根据设计的要求,合理的使用解构主义中的错位、重组、分解等手法,有效地对传统元素进行局部或者片段的分解,使设计达到创新目的。

5.结语

创新素质的特征范文

【Abstract】Inthecontextofmassentrepreneurship,moreandmorepeoplestarttheirownbusiness.Howtobecomeasuccessfulentrepreneurontheroadofentrepreneurshiphasbecomethefocusofmanyscholars.Basedonthecomparisonofthecorequaliti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entrepreneurs,thispaperconstructsthequalitymodelofChineseentrepreneursfromfouraspects:psychologicalquality,knowledgequality,abilityandphysicalqualityaccordingtoChina'suniquenationalconditions.ThroughtheconstructionofthequalitymodelofChineseentrepreneurs,weproposethequalitiesthattheentrepreneursshouldhave,thesecanguaranteethesuccessofentrepreneurs.

【关键词】创业者;特征;素质模型

【Keywords】entrepreneur;characteristic;quality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67-04

1创业者素质内涵

创业者(entrepreneur)通常被看作是组织、管理生意或是承担风险的人。随着时展,创业者的概念随之延伸,创业者不仅指创立企业的人,也包括企业成长阶段负责经营决策的领导者。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研究哪些因素能够作用员工从而影响工作绩效的测验中首次提出“素质”一词。素质是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1]在人才学领域,素质也被称为“能力”、“才干”,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特征的集合。[2]素质归根结底就是个体呈现出的知识、技能、心理特性等特征的集合。创业者素质就是创业者成功创业所体现的个性和能力。

创业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决策,创业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付出心血,并且承担风险。创业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了享受鲜花和掌声,同时伴随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巨大提升;失败了恰好相反,最大的困难将是经济的贫困和心理承受的巨大压力。面临两种结果做出抉择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这场博弈。因此,创业需要创业者拥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可以与生俱来,也可后天培养,它随着个体成长和经验积累而改变。

2创业者素质研究现状

国外对创业素质的研究与创业者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许多学者提出创业者概念就基于创业者某一特质出发,例如,承担风险,敢于冒险,勇于承担等,西方创业者素质研究起步早,时间上具有连贯性,成果较我国丰富,研究比较成熟。随着改革开放,创业环境大好,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高涨推动了国内创业研究,创业素质研究小有成就。

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不同领域对创业素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经济学领域方面,NobuyukiHarada(2001)通过调查5911家日本企业,实证研究创业者成功与人力资本、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者过去的相关工作经历对创业成功影响很大,年龄、性别与创业成功没有必然关系。[3]这个结论与1989年《有限公司》500强创业者调查结果吻合。管理学领域方面,代表人物Adam和Chell(1993)从管理职能角度切入,指出创业者要具备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人力战略及商业战略的能力。[4]百森商学院威廉姆.D.拜格雷夫团队提出创业者十大行为特征产生了广泛认同(见表1),即梦想(Dream)、果断(Decisiveness)、实干(Doers)、决心(Determination)、投入(Dedication)、热爱(Devotion)、周详(Details)、命运(Destiny)、金钱(Dollar)、分享(Distribution)。

国内学者近年对创业者素质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我国学者陈德智(2001)汲取古代圣贤思想精髓,提出创业者应当具备“智、信、仁、勇、严”的素质。[5]辛保平团队(2003)通过对我国数千家本土企业调查,得出“中国创业者10大素质”,即创业欲望、忍耐力、眼界、交友、明势、敏感、人脉、谋略、胆量和自我反省能力。[6]郑美群、吴秀娟(2008)从特质、知识、能力三方面构建了创业者素质模型;[7]毛翠云、梅强(2009)构建了创业者素质模型和综合评测方法,将创业者素质分为创业者内在心理素养、创业技能、创业基础知识三方面。[8]朱永跃、胡蓓(2012)⑷瞬潘刂史治心理资本、关系资本和能力资本三维度,初步构建创业人才素质模型。[9]刘宇Z等(2013)从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角度给予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纵观国内研究情况,不难发现创业者素质研究经历了从某部分特质提炼到素质模型整合的过程,从单一面到复合面的发展。在创业素质模型构建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但是这些素质都可归纳心理特质、知识素质特征及技能素质特征三维度。

3国内外创业者关键素质特征比较

中西方对创业者素质特征要求有共性,比如胆量(冒险)、谋略(决策能力)、敏感(识别商机)、人脉(社交能力)、忍耐(坚持不懈),但更多的是存在较大差异(见表2)。我国学者白凯&李建玲(2012)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外近十年创业素质研究的重要文献整理发现,国外研究最为突出的10种创业素质是:创新能力、社交能力、教育水平、坚持不懈、识别商机、管理组织能力、责任心、决策能力、独立自主和冒险精神。[10]

西方v究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独立自主,而我国创业者讲究欲望、忍耐、明势与自我反省,其主要原因在于创业者的素质虽部分与生俱来,但也可随着环境差异(文化、政治体制、价值观)、个体经历、技能、知识等方面素养的改变而改变。

西方创业者(企业家)注重创新精神源于开放、自由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西方创业者原指那些管理重大生产项目的人,并不需要承担风险(资金),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创业者与资本供给者发生了分离,创业者创业需要资金,资本供给者需要投资项目,选择的标准之一就是何种项目能够为资本供给者带来利润和价值。工业革命时期是发明创造的时代,如蒸汽机、灯泡、车床、电池的发明等,投资项目集中在创造领域。因此,从早期创业者(企业家)起,自然而然会形成对创新精神的尊重,西方学者在对创业者进行概念界定时也基本从创业者价值创造角度界定。

相反,我国创业者素质首先强调欲望和忍耐。成功创业者的欲望不是指正面的鼓励型,主要是来自现实的压力和外力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改变现状的反抗精神。[11]欲望与忍耐相互滋生。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偏低,商人在古代隐忍发展,故明清时代,各地商帮兴起,互帮互助,彼此扶持;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时势风云变幻,内忧外患,商人更是夹缝求生;加之中国尊崇“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中国商人将之转化为商业做人依据。因此,在中国创业者素质中,欲望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忍耐是用中庸温性的方式来表明自身的坚韧和柔性的坚持。归根结底,中西方创业者素质差异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4创业者素质模型构建

经过对创业者素质研究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我国创业情境,提出我国创业者素质模型(如表3)。创业者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四方面。心理素质是个体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创业者素质模型中的内驱力;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心理素养的助推器,促进创业目标的实现;身体素质是创业者素质模型的基石,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创业的革命本钱。

心理素养包括欲望、坚韧、明势、敬业、敏感、创新、冒险和诚信。此心理素质借鉴了中西方创业素质差异和当今时展要求,欲望、坚韧、明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产物;创新与冒险是创业的本质所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迅速发展,不能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很难将企业引领到新的层次与高度。敬业与诚信是创业者基本素质,不能对事业和产品保持敬业态度,不会在创业领域有大的突破;诚信是做人之本,不诚信的创业者是不被认可的,也是不值得被顾客信任和依赖的,缺少顾客的信任与支持就是丧失了市场。

知识素质主要由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政治经济知识和其他知识构成。作为创业者可以不用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但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知识要深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内行,不会在管理中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瞎指挥”现象。政治经济知识对创业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国创业中,政商关系较为紧密,相互合作与共赢。创业者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了解相关政策,有利于识别商机,抓住机会。其他知识的学习主要可以提升创业者的社交魅力值,积累人脉资本。

能力素养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经营与战略决策的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不错过机会。如今时代日新月异,一切发展迅速,作为创业者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学习新事物的激情和开拓思维,要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与转化,创业者的持续学习能力可帮助企业持续成长。科技时代,是开发、合作的时代,单枪匹马不适合生存发展,创业者需要学会团队合作,追求“1+1>2”的商业合作模式。

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创业是艰苦的,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和大量精力,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创业者很难取得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03):347-353.

【2】刘宇Z,陈正悦,焦曼.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创业者素质及开发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1):286-288.

【3】姜军,蒋士杰,陈德锦.不同视角下的创业者素质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6):17-19.

【4】汤冬.基于人员胜任力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以苏州A公司为例[D].江苏:苏州大学,2009.

【5】陈德智.创业战略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5-48.

【6】辛保平.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J].科学投资,2003(9):34-61.

【7】郑美群,吴秀娟.创业者素质模型的构建[J].人才开发,2008(10):18-19.

【8】毛翠云,梅强.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2):59-61.

【9】朱永跃,胡蓓,孙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97-101.

创新素质的特征范文篇3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关创新的研究也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对创新、创造力的研究,针对创新、创造力的概念界定与测量及影响创造力的内外因素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模型。作为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创新人格成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者主张根据创新人格来判定创新能力程度的高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创新人格逐渐成为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发生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对教师创新人格的研究,能使我们准确预测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并由此探讨教师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创新人格也是培养人才创新人格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必然应先具备教学创新人格,亦即个体通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热情持久的钻研精神,乐于思考和观察,独立自主的开拓意识以及勇于挑战和竞争等。

二、教学创新人格的内涵

创新人格的概念最初由吉尔福特提出,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其人格中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特殊人格成分即为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复合体,亦即创新人格是协调个体创新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心理学层面上,创新人格是超越智力因素更能影响创新行为的重要方面,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从国内外对创新人格的研究历程来看,最初的创新人格的研究对象均是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个体具有突出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目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人本主义的学者甚至认为创造水平的进步就是个体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本研究认为,教学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学习和更新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和相关思维技巧,有选择地、个性化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实施于具体教学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创新能力是活动的载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活动的产品;教师自身的智力、个性、动机、知识背景等就是影响创新教学能力的人格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创新人格是保证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教师教学创新人格就是教师经常并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创新人格一旦形成,教师便会依照创新的倾向性主动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挥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创新的相关理论

教学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是创新能力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创新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会受到活动主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性和动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学创新的内部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理论:

1、两因素论

该理论从能力的两因素理论出发,认为教师的能力由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构成。一般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认识能力,职业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2、三因素论

Fleith通过对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可以从教学过程、个性特征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定义教学创新能力。Ritchhart(2004)则以全面性的观点来看创意和创新教学,提出应该从课程、教学和学生三大层面来了解教学实务。从课程的层面来看,创意教学寻求的是转换学生课堂上的经验;从教学的层面来看,创意教学必须有助于技能、知识的获得与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创新,还要有效能;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并不限定于课堂上或书本上的知识。

3、多因素论

D.Sellin等人研究了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在班级内的行为表现,提出成功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通常表现为六种特征: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以及对工作之外的其它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Guilford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有八个方面,其中除智力因素外,还包括求知欲、自觉性、好奇心、兴趣感、条理性、谨慎性、幽默性、准确性、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

四、国内外有关教学创新人格的研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对创新人格进行系统性的、发展性的研究,国内却直到七十年代才有学者开始研究创新人格。我国的创新人格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回顾以往研究,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不同个体构建创造性人格的角度也不相同,以下将主要介绍三类经典的研究:

第一,基于智力的创新人格研究:Guilford在其研究中总结出创新人格的8个方面:(1)独立性和自控性较好,喜欢探求新异;(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3)好奇心强;(4)记忆能力,观察力强;(5)工作中严谨细致,生活中不拘小节;(6)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想象力丰富,智力水平高;(7)有幽默感并喜爱艺术;(8)冷静独立地解决问题。Guilford创造性人格结构的观点提出的时间早,对后续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由于他将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没有做出区分,因而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基于高创造性人才群体的研究:这一类研究的特点集中表现在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选定的高创造性人才群体中。如Amabile(1988)在其研究中,采用访谈法对120位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进行研究,发现九种人格特质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高自我动机、冒险导向、广泛的经验、特殊的认知技能、高水准的所属、良好的社交技巧、聪颖、无偏见的处事态度等。我国学者谢光辉、张庆林等测量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人格特质,发现他们在以下人格特质上具有较高分数: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乐群性,恃强性,创新性;在以下人格特质上则具有较低的分数:兴奋性、敏感性、紧张性。基于高创造性人才群体的研究,弥补了Guilford研究的缺憾,将研究的主题更多地转向人格因素。但由于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全部集中于高创造性个体群体中,忽视了一般性群体的创造性,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推广至各个领域和各个群体当中,其研究的外部效度不佳。

第三,基于创新人格所在领域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探讨创新人格在所有创新领域的共性,寻找各个领域创新心理特质的共同点。如Barron和Harrington(1981)通过对高创造个体15年的追踪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许多领域的核心创新人格要素,分别命名为高审美评价、偏爱复杂、自主性、直觉、自信、精力充沛、独立判断、解决矛盾和调节自我概念上的冲突,以及稳定的创新敏感性。但Sternberg认为,创新还应考虑领域特殊性和领域共性的因素,因此,后来的学者又开始对创造活动特殊领域的人格特点进行研究。国内学者朱琳(2004)对教学领域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体现在三个方面:班级管理方面(坦诚开放、乐观、怀疑冒险、探索求新)、课堂教学方面(乐于探索、自信包容),教师自身方面(勇于探索、独立判断、开朗自信)。此类研究在考虑创新人格共性的基础上,考虑创新人格主体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并将研究被试限定于某一领域,本研究认为,此类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了解和培养领域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支持。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