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口才与演讲的技巧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6-18 手机浏览

口才与演讲的技巧范文篇1

【关键词】演讲口才教学多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口语交际要求越来越严。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强口语表达能力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现实职场显示,在求职过程中,口语沟通能力显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有人说,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弹、电脑和口才。我们说,口才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武器,甚至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武器。”

高职院校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沟通表达能力。“重点突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中的语言应变能力。”本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演讲与口才教学,积累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成为一个人积极活动的力量,成为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首先讲述国际演讲、口才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重视对学生进行演讲的训练。美国的大学,无论理、工、农、医,还是政、史、经,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都把演讲学规定为必修科目。社会职业教育中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必须有较高的写作和讲话的能力。”西欧、日本等国也同样如此。例如,日本、新加坡等国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要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才能从事工作。在美国还有专门提供演讲的服务公司。有些职业演讲家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获得巨额酬金。1984年美国国务卿黑格的演讲收入为27.5万美元、基辛格演讲收入25万美元,从中可见美国对演讲的重视程度。美国口才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说:“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在现在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并提出‘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的新理念。”

二、教学训练循序渐进

形式训练学认为,人们的心理是由若干不同基本能力(记忆、推理、注意等)所组成,只要经过练习就可以得到发展。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演讲家邵守义说:“没有演讲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演讲的理论。每一位研究者,都应投身于演讲的实践中去,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去观察、去研究、去比较、去探索,从演讲实践中发现演讲的本质规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再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指导演讲的实践活动。”

在演讲与口才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授演讲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等理论知识,重点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技巧,为了帮助学生写作演讲稿,播放优秀演讲录音。

三、演讲与口才教学,贵在多练

演讲与口才的教学,功夫在“练后。”这里所指的“练”,是专指“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个新老师上第一堂课,不管学历多高,花多大工夫,手头有多少资料,讲课总是不那么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讲课实践,没有“练后。”同样一个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不管有多么充分的准备,演讲稿写得如何好,也不一定成功,原因就是没有演讲实践,没有“练后。”由此可见,演讲与口才的教学,关键在于训练。“为了提高演讲能力,演讲者必须结合演讲实践经常注意培养训练自己的记忆功能,储备丰富的信息,并能随时调用。”“说话天才,不是天生的,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

培养学生演讲、口才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笔者教学多年尝试,在学生学完演讲与口才课程之后,学习应用文写作,课前可设计演讲训练,每节课前安排三个学生上台演讲,按学号顺序,每人演讲一分钟,内容不限,可讲新闻消息、名人轶事、花鸟草虫、古今中外、名山大川、家乡风景、无所不可。在训练学生演讲、辩论的同时,让学生轮流当主持人,使每个学生都有练的机会。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胆识、口才、演讲技巧,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演讲与口才的教学效果,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攻”的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基本技能、实践技能、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成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才卓越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鞠春,赵修琴.口才・演讲.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2-7.

[2]程在伦.讲演与口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

[3]凌空,盛沛林.简明演讲学.出版社,1988:20-21.

[4]何书宏.演讲与口才知识全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

口才与演讲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1高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说话的准确、清晰、简明,与其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说话不走样、不零乱、不嗦,力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1.2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毕业生在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实践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介绍自我,介绍相关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1.3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

语言表述就是运用说明、叙述等表达方式把要介绍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讲述出来,做到表达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达的声音要明快优美,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并配之以恰当的姿势。

1.4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说理明人,打动对方,达到口语表达的目的。

2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2.1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

(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

(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高潮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

(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2.2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4)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高潮、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模拟训练法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的技巧进行模拟。主要运用两种方式:

口才与演讲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口译理解公式公众演讲技巧交替传译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66-02

1.引言

口译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即时准确地用口头表达出来。[1]由此看来,表达是口译的必要步骤也是最终结果,同时又是衡量口译质量的依据。译语表达要迅速,交替传译通常要在发言人话音刚落时即开始翻译,停顿时间一般不能超过5秒钟,否则会影响现场的气氛和听众的情绪。这实际上对译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交传译员在表达时不仅要保持思维敏捷,同时也要在表达的过程中保持发音清晰,音量、语速适中,面对观众要沉着冷静落落大方,并与之保持目光交流,并且要根据讲话人的语气、措辞和风格等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公众演讲时需要掌握的必要技巧有着共通之处。

显而易见,对于口译受训者来说,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公众演讲技能十分重要,因为要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只有双语能力而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训练是很难成为合格的译员的。所以在口译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公众演讲的技巧训练能辅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发言人的讲话信息,从而进一步快速、准确、得体地完成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表达。本文试从DanielGile的口译理解公式着手,探析公众演讲技巧在交替传译中应用的必要性。

2.从口译理解公式谈公众演讲和交传的共通性

在口译中,理解源语是口译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对此,口译界世界知名教授丹尼•吉尔博士提出了C=KL+ELK+A的口译理解公式。其中,C代表Comprehension(理解),KL代表KnowledgeoftheLanguage(语言知识),ELK代表ExtralinguisticLanguage(语外知识),A代表Analysis(分析)。[2]这个公式诠释了理解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它是语言知识、语外知识和分析这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要快速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译员首先需要很好地掌握源语的语言知识和语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知识以及语域、衔接、连贯等语篇知识。语外知识指的是语言之外的知识体系,既包括广义上的百科知识,也包括狭义上的情境知识和专题知识。[3]另外,口译分析也是贯穿口译理解始终的关键,它为译员准确理解和顺畅表达提供了保障。分析包括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话语和跨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它既作用于理解阶段以帮助译员获得讲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又作用于表达阶段以使译员将信息用听众所能接受的目的语表达出来。在口译中,译员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充分理解发言人要表达的本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词汇、语域、语气和语体,将其译成目的语,以此完成口译任务。

同样,公众演讲也要求演讲者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把握良好的韵律与节奏,强调语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利度,同时也要做到准确达意,措辞恰当,内容完整。再者,掌握公众演讲的艺术也需要大量的语言以外的知识的积累。演讲者的讲话内容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就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达到这些要求仅凭有语言上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公众演讲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包括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日常生活和周遭事物的关注了解。而这恰恰又是与口译中要求译员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百科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不谋而合的。另外,不论是公众演讲者还是交传译员都必须拥有的语外素质就是要有出众的记忆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在不可能有机会借阅工具书的情况下凭记忆准确详尽地进行表达,包括所需的大量词汇、成语、典故等等;另一方面能够承受来自现场的压力,面对听众不怯场、不心慌,不会因情绪紧张而影响发挥,乱了阵脚。谈到分析,公众演讲跟口译一样,在结合语言内和语言外知识的同时,需要快速、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听众的反应进行自我调整,在有限的时间内妥善处理随时出现的突况。

3.公众演讲技巧在交传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公众演讲和交替传译的共通性,在交替传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公众演讲的技巧显得尤为必要,并逐步应该发展成为当今口译教学的一个环节,赢得对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度。因此,口译课堂应该提倡将公众演讲的技巧与口译技能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来,第一,负责口译教学的老师应让学生在口译上让学生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和总结,公众演讲的这一技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口译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原语信息的预测能力。第二,通过在公众演讲中作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材料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衍生到口译当中,做好译前的背景资料储备工作和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工作。第三,由于交替传译和公众演讲都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口头表达方式,因此,在语外知识方面,可以把公众演讲中对讲话者身势语以及眼神的交流应用到交传中来,应提醒学生在口译过程中举止、表情和手势等因素的把握,使他们在受训过程中使自己的口译表达更加传神,更加得体,从而达到和观众更为良好的交流效果。第四,把在公众演讲当中对语言组织的训练要求应用到交传中,使译员在瞬时做出选择,决定采用何种措辞,何种句式以及何种结构,在语言层次上做到清晰明了,自然流畅。

此外,由于公众演讲和交替传译都是即时即兴的口头表达,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成为了顺利完成任务的保障。因此,公众演讲中角色扮演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仅迅速地消化课堂上所掌握的技巧,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如何在众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并应对各种临场情况的处理能力。这一训练环节在交传中的应用能够帮助译员塑造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临场口译中敏捷的思辨能力和社交场合适应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讲演技巧的训练能为口译教学提供一个积极动态的环境,对学生在语言和语外知识上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4.结语

丹尼•吉尔博士的口译理解公式带给了我们在口译教学上新的启示:良好的公众口译技巧训练是交传训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译员的语言素质,语言的组织和构架能力,各种语外因素的把握和关注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对现场的临时应变能力都直接决定着口译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口译人才必须要意识到在口译课堂的内外加强学生公众演讲能力的训练,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译综合能力以及他们的自信心。相信在口译课程技巧的优化改革下,口译教学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高素质口译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erdamand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5.

[2]Gile,Daniel.Issuesin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intoConferenceInterpreting[A].InDimitrovaandHylyenstam(eds.)LanguageProcessingandSimultaneousInterpreting: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s[C].Amserdamand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0.

[3]雷天放,陈菁(主编).口译教程(第一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