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口腔保健知识范例(3篇)
幼儿园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资料与方法
在沈阳市内5区抽取10所政府机关、部队及私营幼儿园中,每区2所,随机选取在园生活2年以上的5岁儿童20名,共计200名,参加“形象超市”活动。参加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儿童及家长、幼儿教师合计896名。
材料:通过认真筛选,选择日常生活食品及儿童食品共计80种2500余件,玩具篮40个。食品分为7类,标为A-G,A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如香肠、鲜肉、牛奶、豆制品、鸡蛋、鸭蛋等;B类为蔬菜,如胡萝卜、菜花、黄瓜、西红杮、油椒、甘蓝等;C类为水果,如香蕉、苹果、桃、梨、葡萄、桔子等;D类为干果,如花生、葵花籽、榛子、核桃、开心果等;E类为糖类和含糖食品,如饼干、黏糕、蛋糕、多种口味奶油软糖、果汁软糖、硬糖等;G类为饮料,如碳酸饮料、乳酸饮料、果茶、矿泉水等。其中A类、B类、C类、D类及G类中的矿泉水等食品为有益口腔健康食品,其他为非有益口腔健康食品。
方法:①建立“形象超市”模型: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将吃与玩有机结合,调动儿童向往参与的积极情绪。②准备工作:在沈阳市10所幼儿园分期进行准备工作:活动室面积约100m2,模拟超市摆放陈列架,设置入出口。③具体方法:每名儿童进行两次食品选择。儿童每人提玩具篮由入口进入“超市”,随意挑选食品,再由出口走出“超市”,儿童向老师报出姓名并上交玩具篮,由口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结果登记。过程中严禁任何诱导行为发生。登记结果后,由口腔健康教育专家为幼儿园儿童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用具体实物为儿童及家长一一讲解不同食品对牙齿的益和害。教育后儿童进行第二次食品选择并予以登记。
评价标准:选择“有益口腔健康食品”多于“非有益口腔健康食品”者评价为有“健康饮食意识”,反之评价为“非健康饮食意识”。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教育效果。
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健康饮食意识有显著差异(P
接受健康教育后,4岁儿童与5岁儿童对健康食品的选择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P
幼儿园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1、在全县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检查,儿童口腔检查率达100%;
2、在全县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达100%;
3、为全县适龄儿童进行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儿童龋齿充填率达到30%以上;对符合适应症儿童开展窝沟封闭,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4、加强我县基层口腔疾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二、工作范围和实施对象
龋齿充填干预对象为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和小学1—5年级儿童。
窝沟封闭干预对象为8周岁儿童(小学三年级学生),经口腔医生检查,根据窝沟封闭适应症确定干预对象:即儿童口腔中完全萌出、窝沟较深或具有患龋倾向的第一恒磨牙,可免费接受窝沟封闭。
三、工作内容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做到县、镇、村三级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2、强化宣传造势,全面开展宣传发动和健康促进。县疾控中心、各镇卫生院,各小学幼儿园要大力开展适龄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张贴宣传画以及举办科普讲座等宣传形式,营造人人关注口腔卫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对适龄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基本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技能。
3、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口腔疾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关镇卫生院要根据工作任务严格筛选,明确口腔疾病干预工作人员,并进行专项业务培训,确保准确掌握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等业务技术。
4、严格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开展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对辖区内小学1—5年级和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按照“自愿参与”原则,对参加的儿童按照操作规范,现场操作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的要求进行,防止交叉感染,确保工作质量和儿童身心健康。对患有龋齿和适宜窝沟封闭的儿童发放通知单,由家长陪同到到指定的镇卫生院进行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
5、加强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各镇卫生院要及时准确输入、整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并按要求上报有关信息。
四、工作实施技术流程:
【健康教育,宣传发动及各项准备工作】【1-5年级及幼儿园中班以上儿童口腔健康筛查】【选择符合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的患儿】【按规范实施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填报相关数据表格】
五、职责分工
1、县卫生局、县教育局成立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导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张建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的日常事务。
2、各小学幼儿园负责龋病/窝沟封闭适应症筛查工作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对患有龋齿和适宜窝沟封闭的儿童发放《县龋齿充填/窝沟封闭通知》。
3、卫生院负责为辖区内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口腔卫生干预工作的具体实施,对患有龋齿和适宜窝沟封闭的儿童,免费进行进行窝沟封闭,患有龋齿的儿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龋齿充填,以及相关资料统计上报工作。
4、县疾控中心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资料汇总等工作,并协助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做好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
六、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
1、2012年5月30日前完成本次活动动员、培训和器械设备等准备工作。
幼儿园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回顾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9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多发病之一,龋病的继发感染还可以形成病灶引起全身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心理造成不良影响[1-2]。为了解本院辖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龋齿防治工作,特对本辖区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8-2012年每年5~6月对本院管辖的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2方法以“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诊断标准,由同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师在室外自然光下,采用坐位或站立位,依靠视诊进行龋齿患病情况检查。另一位儿保医师专职登记,并按个人体检表上注明的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及年龄分组统计。
1.3诊断标准按国家龋齿统一标准规定,凡乳牙龋、失、龋补均做龋齿统计(正常乳牙脱落除外)[3]。
1.4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总体情况2008-2012年共调查14660人次,患龋8370人次,平均患龋率为57.09%,其中2008-2012年患龋率分别为38.87%、56.35%、57.86%、58.56%、69.71%,呈逐年上升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46,P
2.2本地和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比较本地和外地儿童的平均患龋率分别为45.13%和74.24%,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77,P
2.3不同年龄组儿童患龋率情况5年间3岁组患龋率平均为46.27%,4岁组患龋率平均为56.44%,5岁组患龋率平均为64.27%,6岁组患龋率平均为72.68%,3~6岁儿童的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7,P
表1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
年份受检人数(例)
患龋人数(例)
患龋率(%)
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
20081653709236263728191838.5439.6338.87
2009172311522875746874162043.3075.8756.35
20101755132530807761006178244.2175.9257.86
20111839149633358161137195344.3776.0058.56
20121665134330089221175209755.3887.4969.71
合计863560251466038974473837045.1374.2457.09
表2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患龋情况
年份3岁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
200894529.1084639.9539850.0017361.27
200988743.6395855.6472166.8530970.55
2010100547.26104858.6866665.7736170.36
201196053.2399257.76105859.9232572.31
201274260.9292968.3585472.9648380.12
合计453946.27477356.44369764.27165172.68
3讨论
龋齿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4],儿童发病率极高。儿童患龋齿以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5],因此家长和社会应当重视儿童的牙齿健康。
3.1学龄前儿童患龋趋势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平均患龋率为57.09%,与姚应水、金岳龙等[6]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1.72%相比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本辖区的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较为严重,这与很多家长对儿童龋齿危害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必须要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宣传预防工作。
3.2本地和外地学龄前儿童患龋差异调查发现外地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患龋率达74.24%,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45.13%的平均患龋率。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本市随着近几年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急剧增多,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相对市区儿童差,很多流动性儿童不能享受正常的公共卫生服务而受到龋齿的危害;另一方面外地儿童家长的收入不稳定,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卫生观念淡薄,对孩子的牙齿护理差,从而造成外地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动群体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令人担忧,口腔卫生预防工作应该重点倾向于对外地儿童群体的卫生干预,特别是外地的学龄前儿童。
3.3不同年龄组患龋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与国内有关调查结果一致[7-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少,甜食和零食在儿童饮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大,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从而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报道,糖摄入越多,龋齿越多[9];另外很多家长都有错误的观念,认为乳牙只是暂时存在,即使患了龋齿也不要紧,反正长大都会换牙的,因而忽视对乳牙的保护,也是导致龋齿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原因。因此儿童的防龋宣传和防龋措施越早效果越好[10]。
3.4综合预防措施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
3.4.1加强家长和保教人员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与宣传,特别是外地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发放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单,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定期对幼儿园的保教人员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由保教人员再以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口腔健康理念贯穿于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
3.4.2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随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多补充一些对牙齿有摩擦和清洗作用且不易发酵的纤维素食物,并适当限制糖类食品的摄入。
3.4.3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深入学校教育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用氟化牙膏,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保持牙面清洁,减少龋齿发生。
3.4.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从儿童入幼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每隔半年检查1次,并将检查结果通知家长,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张磊,韩克实.236例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10):95-96.
[2]吴卫,曾晓娟,黄华.广西南宁3~5岁儿童清楚患病情况调查[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14):407.
[3]张林祺,刘延军,张昀.680例儿童乳牙龋病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2770.
[4]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
[5]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88.
[6]姚应水,金岳龙,施六霞,等.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71-4476.
[7]李谟,郭金龙,林妍.儋州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5年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68.
[8]叶桁.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10年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41-142.
[9]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