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电子电工技术培训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22 手机浏览

电子电工技术培训范文

电工电子专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坚定“产教结合,突出技能,强化实践,资源共享”的办学定位,为电子加工制造业培养有道德、有技能的一线优秀操作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为主线,为满足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的教学,建立理实一体化电工电子实验室,为行业的科研、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社会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对社会承担培训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研究的背景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及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大纲为依据,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根据专业建设需求,以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技能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

三、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以电子专业建设为主线,建设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在满足电工、电子专业实训需求同时,为行业的科研、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引企入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1)建设电子产品生产技能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子专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岗前培训实训室。

(2)建设电气技能实训室,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继电器控制系统及变频器控制等项目的实训。

(3)扩建单片机应用实训室,主要任务是满足学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并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为生产、科研提供条件。

(4)在原有电工技能实训室和电子装配实训室中增加计算机及大屏幕等设备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实现功能

(1)专业课程实训。能够完成电子专业文化知识普及、常规课程所需的专业实践教学。

(2)专业技能实训。能够完成毕业前电子、电气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提升专业能力。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气专业实训项目,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毕业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

1.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1)有用。实训基地设备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切实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2)实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相一致,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实用性。

(3)够用。实训基地建设在保证先进性的基础上不盲目追高、追新,以满足专业教学、服务社会、服务教师为原则,避免资金过度浪费。

(4)应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据电子企业的生产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

2.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1)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建设电子实训基地与相关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师资、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共享。

(2)实训基地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信息化程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适应,充分考虑教学仿真系统与实训设备的衔接。

(3)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相结合。建设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既能够面向学生开展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又能面向电子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同时面向社会提供电子专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场所。

(4)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相合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不能只满足单一专业的需要,就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建设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满足学生学习通用专业技能的需求,拓宽了就业渠道。

(5)实训基地建设与师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使大多数电子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得到提高。

(6)实训基地建设与教研相结合。通过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从参加企业实践、调研、论证,到制定建设方案、确定模块,提高电子专业教师的研发能力。

(7)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岗位相结合。能够承担电子、电气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考试鉴定工作,将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相结合。

3.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方案

(1)建设规划。电子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电子等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电子实训基地应满足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变化的需要。

(2)建设项目。为了便于学生了解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熟悉电子企业的生产环境,建设一条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流水线采用电子企业常见的结构型式,全面模拟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在校就能掌握电子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流程,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4.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

(1)运行模式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管理和维护好各实训室的实训设备,维护好实训环境,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进行,并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教师资源,实行实训室全天开放,满足实训教学、培训、教学研究等需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对外技术服务领域和社会知名度,使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维护责任制》《实训课课堂质量监控制度》《实训基地学生管理要求》,细化到每个项目、设备,信息化、制度、评价体系,依托基地项目教学等。

(2)校内外培训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特别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应用服务,利用实训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

(3)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建设得基础上,充分发挥关系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关系单位就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

电子电工技术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电子电工技术培训范文篇3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训练培养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线,培养会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掌握无线电装接和无线电调试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实施

1.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①培养方案设计分四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三:电视技术;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通过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②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按照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以简单电子线路的组装为载体,培养学生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能力;训练学生合理选用元器件、简单电子产品组装、简单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的能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以典型的普适的电子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工艺文件的能力。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电子产品组装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子产品调试的能力。能解决电子产品装接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和故障检查与排除能力;电视技术模块———以电视机为载体,培养分析电视机的电路图、会阅读整机及各分单元原理方框图、连线图的能力;能对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正常工作予以调整,并具有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掌握电视机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职业技能与能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模块———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在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中,技能培养从单一到综合,产品组装从简单到复杂、课程变化从易到难;上课地点从学校到真实的企业车间体验,掌握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提高,适应企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2.培养方案的实施。①以四个模块实施教学。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完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路检测与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仪器功能检测与维修等教学。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SMT回流焊、AOI光学检测在校内SMT模拟实训车间和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总装配厂交替进行,浸焊、波峰焊、针床检测在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模块三:电视技术。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检测与工作点调整,故障检查与排除等内容,将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万达家电维修中心交替进行教学。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在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交替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此外,编写出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指导书。②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标,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主要分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元器件选择与检测、故障检查与排除等技能。在教学实施中选取的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多媒体、网络教学虚拟与真实交替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双重身份、企业运作;任务驱动、过程展作;真实产品、实际操作;职业能力,目标明确。真正实现学校教室与生产车间的零距离。

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1.技能考试通过率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工水平。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无线电装接工或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通过率为98%以上。使学生能顺利就业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