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范例(3篇)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对自身健康质量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2,3],这不仅给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要求,也使得公共卫生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为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应该理清公共服务与预防医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为公众带来更为有效的卫生安全保障。
1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4],是通过评价医疗服务、落实医疗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等方法,来切实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公共卫生就是通过细化相关监测指标,对医疗机构、各级卫生组织进行综合考评,监督其工作,促进其进步的有效途径。而且近些年,国家也对公共卫生服务给予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杜绝形式主义,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贯彻了服务于民的工作信仰,而且不断健全相关体制,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序开展,极大的解决了公众的健康问题。
但是就历史与现实来看,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改革,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也将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大传染疾病仍然是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的首要问题,在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也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防控,来降低其危害性;比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并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出现问题后不同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应急处理效力较低,不能妥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相对欠缺等。
2预防医学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预防医学同样是临床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其可谓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预防医学主要以环境、人群和健康为基点,并通过基础科学、环境卫生学、临床医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究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细微联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来找寻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律,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与进步。
而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学习,也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5]:①它所涉及的对象不单单是单一的人,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特别是那些尚未患病的人群;②它重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预防治疗有机融合的医疗理念,不单单强调理论的指导意义,还着重进行实践;③它重视人群、健康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宏观、微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联系
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看似是两个分工明确、工作方向与内容大不相同的学科,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连接,而且也只有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其各自的工作实效。笔者结合既往的工作实践,对二者的联系进行如下阐述。
①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实践性的检验。二者的确并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同样是为了公众身心健康,虽然同样是需要各界大力配合,但是预防医学更注重研究,研究环境、人群、健康的微观联系,即如何控制疾病发展、如何改善环境、如何确保公众健康,而公共卫生服务则主攻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检验理论效力,不足之处及时反馈,并进行改正。因此也可以说,预防医学不论如何演进,都属于临床医学的分支,而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已然演进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必要制度。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结合相关工作实践来分析,可以说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领域,也就是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为公共卫生服务之内,但显而易见,这种说法相对片面,但却也是可以有效显明二者间联系的有效说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研究,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与发展,切实达到了防控的效力,因而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证其工作效力的关键。③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都需要互相促进不断发展。预防医学需要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则需要预防医学指引发展方向。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效力,互相促进,不断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科学化。
4结论
公共卫生服务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而预防医学则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只有广度覆盖到公民生活各个方面,深度达到切实防治卫生安全的程度,才能切实发挥二者的实际效力。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既是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广大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实践的工作原则,秉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够切实理清二者的联系,并且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分清轻重缓急,以及不断对二者的理论联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康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图尔荪・如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420-421.
[2]于允.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145.
[3]陈伟江.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4,(01):413.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范文篇2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范文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