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范例(3篇)
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1.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差异
近现代以来,许多历史学者越来越关注历史与地理的相融合,以地域的视野纵观中国历史变革与文化进步。由此形成了一门学科为历史地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点:一为复原,即各别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近似复原;二是变迁,即不同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三是分布,即特定时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分布点研究;四是差异,即特定历史时期中地理面貌与人文地理面貌间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而对于中国历史学者所关注的地域视野主要是第四点,即针对特定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文化差展与风土人情。地域差别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与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史记》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讲的就是这种由于地域的差异而导致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而在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层面上,以汉族聚集地为例。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如在使用交通工具上形成南船北车的差异,在饮食上形成南米北面的差异,更在风土人情上形成南方人细腻温柔如水,北方人粗犷、豪放如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而地域差别产生的渊源也是跟历史的不断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2.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差异
秦汉时期,我国以北方的关中与山东作为两大农业中心,也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而南方由于地广人稀,几乎属于空白阶段,因此炎黄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汉中地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汉武帝独尊儒术,到百年后的成帝,刘向将全国境内划分为若干区域,时任丞相的张禹使僚属朱赣按区叙其风俗,后被班固编于《汉书地理志》当中,根据此项资料可发现,当时全国齐地“士多好经术”,鲁地“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三辅世家好礼文,但各地还没有提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反不同地区还出现不符合儒家礼教的习俗。如三辅“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楚之江南“信巫鬼,重淫祀”。吴人以文辞显,“其失巧而少信”等等。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点。随着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变迁,北方移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已呈均衡态势。但这个时期,仍以北方为中心,盛唐可以说是南北共荣的文化发展阶段。《隋书•志•地理志》将隋炀帝时期全国一百九十个郡按《禹贡》九州编次,各于州末略叙其风俗。《地理志》表示,九州之中,兖徐青三州十五郡为教化最好的地区。其次为豫、冀两州,这五州指的便是黄河下游两岸即所谓的关东地区。而关西地区基本为儒家声教所不及,长安附近关中平原三郡,风气极坏,“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三辅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则比较淳朴,自此以北缘边九郡及河西清群“多尚武节”。秦岭以南长江上游地区,唯蜀地“颇慕文学,时有斐然,”汉中与巴地则“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汉中以西蜀郡以北诸郡则因“连杂氐羌,人尤劲悍”……即使处于盛唐时期,其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是略有不同的。天宝年间的《通典•州郡典》中记载了其间三百多府郡的风俗。举例来说,塞上文化主要是指以驻守边疆的士兵为中心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唐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景观。以儒家文化为例,兴盛地区在北方“山东”,兖州,南方“吴中”,略如隋时旧样;惟以蜀土比齐鲁,与隋代相比略有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北方居民再次大南移,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加大,南方人才迅速增加,五代末的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力量已远超北方,成为重要的经济重心。北宋时期,北方再次成为政治中心,经济发展有见长之处。但靖康之难以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甚至远至福建及岭南地区。北方由于长年战乱,已无力扭转其经济中心南移之势。《宋史•地理志》中将崇宁时二十四路合并为十二区,略述为中原地区“多专经术”,南方地区则“好为文辞,登科弟者尤多”,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但徐福建一路讲诵竟概未涉及,由此可见即使在宋代,理学也未必已被读书人所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最为发达的两浙、江南、福建地区,又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处。宋代民间佛道权威显然比周孔之教要高得多。元明清时期虽然政治重心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已固守南方,同时南方人才济济,明制内阁大学士皆翰林出身,其中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75人,占全国总数的45%,从人才分布总形势来看,东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与西南最为落后,西北陕西,现代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只出二人,西南的广西和云南也只出二人。清代江苏状元几乎占全国一半,重要学者皆来自于南方。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南北方经济发展特点一窥当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的脚步。
地域文化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播价值文化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片繁茂的文化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蜀文化、巴文化、晋文化、楚文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以来,文化建设始终都处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开发,成为了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之一。然而,近年来,各地利用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兴旅游事业,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地域文化传播的问题
1、地域文化的开发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
多年来,各地对文化建设热情很高,很多地方不惜贷款举债,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堂馆,名胜遗迹园地等。有的是为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有的是为塑造地方政府形象,改善环境;有的是为了保存历史典籍……不管人们出于哪种目的和美好的愿望,纵观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文化建设,可谓劳命伤财者多,人财物耗用不少,但效果不佳,事与愿违。
蜀文化中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四川三国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地域优势。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100多处,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万卷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目前,四川的三国文化遗迹仍然仅以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最为突出。其他地区的三国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开发还存在诸多迷雾,如南充万卷楼——《三国志》作者陈寿少年治学之地,鲜有人知,这里大力开发三国文化遗迹,但建得非常好的陈寿博物馆却冷冷清清,旧迹斑驳,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被人接受,不能为当地经济实现效益。究其原因就在于,不管什么文化建设,人们往往都把它们简单地看成是旅游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营销推介,而不是从传播角度去增强文化建设的吸引力。
2、文化传播的知识性与受众的参与性结合不够
“地域”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特指文化区域,即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①富饶美丽的中国大地上有着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但是,许多地方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多数为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堂馆、名胜遗迹园等这些以实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和互动型的项目。具象的遗迹不能和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的元素融合,使得不少慕名而至的游客难以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地域文化,即使有,也是一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项目,比如游乐园、室、购物中心。游客来到旅游文化圣地感受到的是浓郁的商业气息,对于这些地域的文化性知之甚少,这无疑忽略了地域文化与游客沟通、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功能,丧失了文化的教育价值。
游客没能得到文化享受,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文化认同,他们就不会主动加入地域文化的传播行列中来,甚至还会在口碑传播中形成一种负面传播,影响地域文化的大众传播。
二、地域文化传播的致效因素
传播致效因素,即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传播效果是所有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一切的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其展开。而我们对地域文化的传播研究就是要开拓和发展地域文化,让深厚的地域文化广袤绵延,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地域文化传播的致效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传播者的协同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地域文化传播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此,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就由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协同构成。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单位是地域文化传播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对文化传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地域文化的大众传播与宣传、文化相关会节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旅游地文化表演以及博物馆、陈列厅、纪念祠公共文化机构设施的兴建与管理等。为了让地域文化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双效益,不少政府开始引入文化企业,参与地域文化传播与建设,他们用公开招标的形式,政府出让地域文化的经营权,在企业经营一定年限后,回归政府,由政府继续经营。政府与企业的联姻,更加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特点,弥补了政府资金短缺、传播时效不强的弱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此外,各地社会科学联合会展开了对于地域文化的学术研讨,如1992年1月15日-17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召开了由四川大学著名教授缪钺等10位省内同行专家参加的《陈寿万卷楼陈列方案》论证会议;2004年,第一次十四省市区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山东济南等地召开;2012年全国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研讨会在怀化召开等等。对于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经济、传播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执笔著书、实地考察调研,为本地地域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2、地域文化信息的鲜明性、独特性、丰富性、时代性
我国的地域文化“产生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②,历经新石器,夏商周,春秋战国,跨过秦汉大一统,秦汉以后又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权更迭、民族统一与分裂的交替,各地域文化在文化趋同与趋异的时代潮流中得到继承、发展、融合、创新和壮大,形成了他们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如四川地区古称“巴蜀”,这个名字来源于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四川西部地区,由古代蜀族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四川东部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代巴族建立的“巴国”。巴国多山,蜀国多水,巴山蜀水,影响着人们的性情、生活、民俗等,也成为了四川人共同的文化精神。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更为“蜀文化”增添了三国文化的内涵。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成都,必去武侯祠、锦里民俗文化街感受昔日蜀国风采。
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③一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各地域的文化史。对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而言,地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研究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当下,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创办地区文化产业,增强地域文化、经济综合实力。
3、地域文化受传者的文化认同一致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地域文化传播最直接最重要的受传者是人民。地域文化受传者的文化认同一致性表现在,本地人民或者外地游客经过社会实践认同并接受此地域文化价值体系、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到个人内心,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则的过程。如今,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潮,各地政府兴建了一批批以区域文化为旗帜的旅游景点,如,作为齐鲁文化中心的山东省,就有曲阜市以“孔子故里,东方圣城”为旅游口号,东营市则打出了“齐鲁神韵,豪情山水”的旅游口号。媒介的大力宣传,让本地人民看到了自己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地域文化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促使人们加入到宣传和开发本地地域文化中来。
人们通过亲身去游玩、参观,在旅游景点参与一些文化民俗活动,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体验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许多本地人民开始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文化,甚至有的还当起了导游,直接宣传地域文化。许多游客在游玩回去后向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这些地域的文化,人们这种原始的口碑传播成为了地域文化传播有力的传声筒。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全民记者化的时代悄然而来,人们利用微博、网络、微信、QQ等等新媒体,晒照片、写游记,网络口碑的传播成为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地域文化广泛的传播开来,在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促进了优秀的地域文化深入研究与开发,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4、地域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政府主导的地域文化传播在传播媒介上主要使用传统的媒体,政府文化单位和新闻传媒单位合作,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加大对地域文化传播的报道,普及地域文化知识。文化企业如文化传播公司,他们与政府合作,在寻求地域文化有效传播的同时,渴望最大化地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在媒介的选择上也更具时代性、直观性、实效性。文化传播公司不仅利用传统媒体还将具有极强商业性质的传播媒介融于文化传播中,如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分众直效商务DM媒体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多个媒体网络。
三、地域文化传播的对策
伴随着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场“文化热”,不少地方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挖掘自身的地域文化资源,本地人民也通过民俗表演、文艺汇演传承本地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传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亟待科学的传播理论指导。
因此,我们从地域文化传播的致效因素出发,逆向思考,打造文化品牌,建立起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播体系
1、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重视受众的反馈
传播者担负着主要的传播责任,包括改善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传播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这里主要是指传播赖以进行的资源、经济条件、媒介条件、使用场所等。目前,各地都兴起打造旅游文化风景区、文化旅游节,但是我们能看到不少的旅游文化风景区的景点标识、文化设施、旅游接待等等,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大多数游客都是“一去不再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本地文化传播中要综合公关,在加强旅游地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着重提高软件实力,在向市民宣传文化,让游客体验文化旅游的同时,注意收集意见,重视受众的反馈,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传播环境。
2、打造文化品牌,增加传播信息的“含金量”
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需要扩大文化交流。地域文化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地域文化更应该实现国际化交流。近些年,不少地方省市在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都黄龙溪国际龙狮文化艺术节等等。这些品牌打造得很成功,不仅传承了传统地域文化,还注重开拓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需要综合利用媒介与传播。在媒介形式上,能够将大众传播、小众传播、组织传播、新媒介传播和口碑传播等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新媒体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他们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提高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在传播形式上,能够将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事件营销、影视剧营销、会节策划、博物馆展示、旅游地体验营销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需要多推精品。国务院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④精品文化是文化、精神与个性的聚合,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地域文化要想有效传播,必须走精品化建设道路,重视文化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好地走向繁荣、走向世界。
3、大力发展人才,着力培养复合型地域文化传播人才
在地域文化的整个传播过程中,人民始终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他们穿插在整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涉及传播的方方面面,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受益者也是影响者。因此,他们在熟练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外,还应该掌握民族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营销学、广告学、艺术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知识。所以重视人才,着力培养一种复合型、高素质的地域文化传播人才尤为重要。
着力培养复合型地域文化传播人才有三种方式:一是着力从高校引进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优秀人才并在工作中进一步培养;二是现有的文化工作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绝大多数对文化传播知识尚还欠缺,因此,对这些文化工作者应加强培训、进修或深造,增强实力;三是与科研机构合作,联手开展课题研究、传播机制安排、传播规划设计、传播活动策划等,地方借助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结成“产学研”共同体,缓解人才短缺压力。有了一支优秀的地域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就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地域文化传播,最终建立起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播体系。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82000855,立项代码:12ZYXS61)】
参考文献
①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3
②晁福林:《天玄地黄》[M].成都:巴蜀书社,1989:39
③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
④新华社,《文化产业振兴规划》[N].《人民日报》,2009-09-27:(3)
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会展业;创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文化创新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宣传展示。会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平台,会展业可以将文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体现文化内涵,构建、提升竞争优势。本文以广府文化和珠三角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地域文化对会展业发展的影响,挖掘了地域文化融入会展业的途径与模式,以推动会展业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以文化创新推动会展业品质的提升。
一、文献回顾
2005年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首次提出从“文化”的高度研究会展。陈泽炎从会展活动的角度对会展文化概念作了三个层次的界定。[1]陈红进(2008)认为,会展文化是在会展活动中总体上所表达的会展产业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会展是文化的传播平台,而文化是会展的灵魂。方向东(2009)认为,中国会展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最本质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国内外对于文化与会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马晖(2015)分析了地域文化与会展业之间的关系。李红波(2015)等学者探究了会展的文化功能以及会展的文化影响力直接和间接的具体表现。成功伟、李秋秋(2015)认为,在大型会展项目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举办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将静止的文化形态演变成鲜活的文化资源,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会产生重要意义。徐盟、贾彦静(2015)探讨了大型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与价值,提出通过注重发展多元文化,塑造品牌和重视媒体宣传,推进会展的跨文化传播。[2]张斌(2010)对德国会展文化进行了介绍,指出文化是德国展会尤其是品牌展会形成以及不断发展的原因。JoeKem⁃ber(2010)认为,会展文化首先要服务于连接展商与观众。展览文化需要捕捉、创造和保持观众的兴趣。[3]RobertFreestone(2011)等学者以澳大利亚的会展发展为例,说明了会展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4]NGUYENVANHUY等学者认为,展览不仅要有实物支撑,还可展示一些无形的文化、历史和故事,做到虚实结合。文化性会展需要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适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5]HelenThomas(2005)、LisaClaypool(2013)等学者对展览空间融入文化元素进行了探究。[6]在地域文化与会展相结合的方面,唐莉(2010)研究了城市文化在会展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析了如何运用城市文化推动城市会展业发展。[7]刘海洋(2011)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品牌营销策略。[8]樊旭(2011)从会展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迟娜(2014)以浙江省为例比较研究了会展融于、出于地域文化形象的具体特征。洪振强、陈文探、杨珈玮等学者从战略、办展形式等角度出发探讨了会展如何与文化结合。总之,国内外对于会展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历时不长,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创新发展研究尚处于探索性阶段,且研究角度较为零散。基于此,本文拟研究地域文化与会展结合的作用机制,从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出发全面系统地提出运用地域文化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探索客观现实与规律,主要采用扎根理论这种探索性研究技术,试图在实证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质理论。2.研究对象本文以南国书香节、深圳红木展、广东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并对广州非遗传承人罗敏欣和职业策展师李聪进行访谈。南国书香节是文化性展会兼有商业性质,深圳红木展虽属商业展,但融入了文化理念,两者都属融入地域文化展会的典型代表。而博物馆则是带有权威性质并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公共场所,其主题之一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三个调研对象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罗敏欣老师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性承传人,对广府文化有独特的见解。李聪老师作为广东省博物馆陈列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策展经验,其策划的展览广受好评。3.数据来源本文以展会和博物馆调研获得的现场资料与观众问卷作为一手资料数据。有效访谈参展商4人,对两位专业人士进行了线上访谈,观众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00份,上述相关展会的宣传册和各个展区的宣传资料作为补充。
三、分析过程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指用概念标示资料和现象的资料诠释过程。通过拆解和理解文本确认发展概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取范畴。本文将获取到的实证资料全部转换为文本资料后,将其打散提取关键内容,形成初步概念。随后对这些概念进行不断地比较、分析和筛选,最后加以命名及范畴化。本次研究共提取20个范畴,这20个初步范畴分别是:展品、展区展位设计、政府支持、展会服务、产业基础、参展商、主题、服务人员、展会礼品、地域建筑、会展企业、色彩灯光、行业协会、展示场景、视觉形象、主办方、现场活动、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展会制度。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的目的是精炼和区分范畴,从已有的范畴中选择出最能体现文本主题的范畴。本文通过开放式编码发掘了20个范畴,再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逻辑性内在联结对其进行归类,共归纳出6个主范畴,由3个层面和3个主体构成,分别是:会展地域文化物质层面、会展地域文化制度层面、会展地域文化精神层面和参展商、组展方、政府与协会。3.选择性编码与故事线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甄别出核心范畴。本文确定“地域文化推动会展创新发展”为核心范畴。故事线是针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由此开发出的概念、类属、关系等扼要说明所研究的全部现象的核心。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地域文化物质层面、地域文化制度层面、地域文化精神层面3个主范畴作为会展融入地域文化的角度,参展商、组展方、政府与协会3个主体则在外部推动会展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以此“故事线”为基础,本文构建出探究两者如何结合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创新驱动模型”。
四、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创新驱动模型
结合前期的实证调研与理论梳理,并运用扎根理论阐释研究过程,本文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创新驱动模型”用以解释会展应该如何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本模型以行业所承载的文化内核为逻辑起点。1.模型的内部圈层内圈所代表的是地域文化内核的三个要素:物质、制度与精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展品、展会物质设施与现场活动、宣传营销等方面。制度层面包括一些地域性做法及其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精神文化层面是指会展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包括道德情操、专业知识体系等。2.模型外部圈层外圈代表参与会展活动的三个经济主体:政府、协会、组展方与参展商。我国会展业发展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的法规政策支持推动着会展业的发展。行业协会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对文化性会展起到扶持发展的作用。会展企业(组展方或参展商)成为会展产业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组展方在办展目标上(精神)应有意识地融入地域文化,在制订展会细则(制度)时,在调动并整合第三部门(物流、金融、广告、清洁、物业等支撑行业)的资源(物质)时,应贯彻地域文化的三个要素。参展商在展品选择、展示设计、服务模式、推广营销等各方面体现地域文化三要素。政府与协会通过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物质)扶持文化会展发展。3.模型内外圈相互作用地域文化与会展经济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提供能量动力和展示素材,利益主体加以运用和发展,内外圈形成良性循环,内外机制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便是一个兼具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会展产品。观众通过消费产品获取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越高会展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有利于会展品牌的构建。
五、地域文化与会展结合的创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