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价值范例(3篇)
工艺美术价值范文篇1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制造业经济转变为低能源,低消耗产业经济的变革时代,随着经济体制产业的不断变革深化,它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将发生变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民间手工艺美术潜在的价值基本上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手工艺美术的本质价值,二是民间手工艺美术的实用价值。
一,民间手工艺美术具有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民间手工艺美术教育本质价值的显现。
首先通过民间手工艺美术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感受,造就健全的人格。民间手工艺美术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过程中,主体通过欣赏、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手工艺美术作品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艺术实践,从这些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把握,使定势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内容,这个过程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情绪等心理能力。
其次,通过培养学生民间手工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人脑两半球各自处理信息的过程,证明每一个半球的功能都是独立、完整的,具有高度的专门化。并证实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而右半球许多方面比左半球优越,特别是表现在具体思维能力方面,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方面,另外在解释、听觉、印象、认识空间的和重视三维图象方面,情绪表达和识别方面也比左半球优越,这就揭示了审美创造性的秘密,为审美创造与空间感、直觉形象、情绪方面特别有关,是这些方面综合性、整体性的表现;也就揭示了审美创造的秘密在于右脑,审美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可以使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民间手工艺美术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民间手工艺品领域里,美有造型美、色彩美、自然美等,这一切都是人们得到美的感受,它把人们带到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领域里。美术教育,是通过观察事物、艺术欣赏及艺术实践这三个重要手段,而民间手工艺美术也是如此,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这是因为,观察是视觉艺术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深入的观察中,观察者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艺术欣赏,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流派、风格,增强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空间感和知觉形象思维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有些学者认为,艺术知识和技巧应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和手段来学习,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开发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其作为民间手工艺美术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手工艺美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农业转向工业,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了技术及审美等方面。英国科学家,教育家托马斯(1825―1895)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应“锻炼人的全部官能”,以使受教育者面对社会需要“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职业”,在美术教育方面,他认为利用美术目的是提供训练注意力和精确的训练目的上,没有什么能比有绘画习惯有那么大的价值,对于美术教育在发展人的功能中的作用,他以亲身检验做了说明。
第二,民间手工艺美术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起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伴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手工艺美术随着时代的进程显示出新的特点。民间手工艺美术,它的范畴极其广泛,他涵盖了人类社会全部的物质文化,成为物质文化中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和手段。从总体上说,凡是所有材料都能作成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民间手工艺美术品它存在于民间,是深受大众人们的喜爱,也是众多消费者的目标。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民间手工艺美术品,代表了民族特点,因此它的艺术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可以说它的市场空间是具大的。
第三,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所以,它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越来越繁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推向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民间手工艺美术也将为经济的发展留下一个广阔的市场,从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市场的潜力来看,民间手工艺美术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民间工艺美术具有这种替在的价值,实际上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适当引入民间手工艺美术课程内容,不仅使学生知识得到了丰富,艺术修养也得了深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形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的需要。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真正落实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动手工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9期。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2012年。
工艺美术价值范文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中国画融合青瓷艺术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创新装饰,主要运用高温颜料、雕刻等手法在釉中绘制应用,在发挥书画应用技能基础上以提升青瓷品位与技术研究,促进青瓷文化的发展。如作品《珠光烨烨》,就是以氧化铁等高温原料在泥盘坯上直接绘制而成。在泥坯中用泥料绘制中国写意画很有难度,特别是国画意笔表现,要求一气呵成,追求气韵生动,灵动而神似,特别要对其在原料和烧制等工艺做到一次成功,更是难上难。首先要在教学中对紫藤笔墨技法掌握熟练,运用于胸;再者是在圆盘中对鱼、题款、印章等构图设计宜简洁和谐统一,追求笔简意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实践中,中国画融合龙泉青瓷的釉下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工艺技术条件的制约,它不单纯展现中国画技法,最重要的是艺术与工艺制作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会融合青瓷釉下彩工艺与白瓷工艺的不同,龙泉青瓷高温厚釉的流动效果很难控制,好的韵味十足,流动大了,釉下绘制的效果可能是面目全非,而在细部的技法表现上更是困难。这种中国画融合青瓷应用实践教学把艺术表现与工艺技术的有机联系,给美术教育技能应用提供新平台,展现出中国画宣纸以外独特的外延教学。
在龙泉青瓷的传统清雅意味中,加入书法装饰,体现的是和谐、恰当。龙泉青瓷研究院院长张建平教授在实践创作中大体将其书法的装饰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直接用手刻的书丹阴刻、书丹阳刻技法,还有就是釉下书刻装饰类的高温颜料书写、阴刻填色、立面雕刻等。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运用书写刻法和高温颜料书写等。如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作品《泉韵》,是对静态龙泉青瓷釉色与动态书法视觉的谐调统一,工艺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统一,使之达到“以意呈象,以象造型”的艺术境界。书法在青瓷装饰中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独特而又具新意的艺术效果。该作品在泥坯上书写的行笔节奏、分行布白、书风特点与青瓷器型位置、釉色和谐统一,书写后刻工的雕刻工艺与书法理解水平高度协调,充分反映书者的书法意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刻工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味,彰显其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书法字体大小、错落、疏密、印章等与书者相一致。而在教学实践应用中要求学生对书体、章法在青瓷上书写练习,特别是笔法在泥坯上运用与刻法的统一,烧成后在釉色下的艺术效果,将两种艺术尽可能完美地融会与提升。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学生可以结合运用跳刀、划纹等技术增加其工艺装饰性,发挥思维应用实践,书法与青瓷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赋予龙泉青瓷以文化艺术的意韵,教学实践让学生体会艺术与工艺应用价值。
三、加强和拓展特色实践应用教育,为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是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作为一种以形象化表现现实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社会渗透性和公众参与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地方高校对社会文化艺术以“适应而不随从,超越而不脱离”推动文化发展服务地方。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如何把教学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以服务地方,使得艺术和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现实问题。
工艺美术价值范文
被“歧视”的工美艺术
自2010年起,近现代书画频频出天价,甚至已成为常态。而与此同时,其他艺术品类并没有如此风光。以雕塑为例,目前被市场视为作品价格最高的当代雕塑家向京,其作品的拍卖价最高为627.2万元,而广东的著名雕塑家潘鹤作品最高拍卖成交价为89.6万元。
工艺美术在拍卖场上不敌纯艺术品的案例,如今可谓屡见不鲜,几乎成为业内人士心中的一根刺——同样是艺术创作,并且比一蹴而就的国画油画更加费时费力,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值钱呢?更让人无奈的是,和国画油画等纯艺术品市场的热火朝天相比,工艺美术行业虽然谈不上门前冷落车马稀,但转投书画等纯艺术领域的业界人士却在日益增多。
广州美院版画系的李晓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美术教育,据她介绍,和她同班的30多个同学,大部分人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版画。“不少美院的版画系教师也逐渐改为中国画,国画的市场氛围更好,也有一些年轻版画家转画油画的,不用那么辛苦,钱还来得更多更快,何乐而不为?”另一位版画家也无奈地表示:“不光是版画,雕塑、漆画等工艺美术,都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苦力活’,得到的回报又不成正比,改行也是人之常情。”
工艺美术从业者转投纯艺术领域,似乎已成为当今工艺美术界的一股风潮。这其中固然有经济方面的现实因素,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现在印刷水平这么先进,手机拍照后就可以直接打印出高清喷画,很多人都觉得版画也不过是‘印刷品’,而不知道版画的‘印痕美’是机器无法比拟的。”对于这种看法,李晓固然愤愤不平,但更多的还是无法言说的落寞。
付出越多,收获越少?
为何劳动量越大的艺术品越不值钱?这是如今工艺美术行业大家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而艺术家在创作中花费的劳动时间和艺术强度,与艺术品价值是否成正比?更是目前艺术圈争论的焦点。
对此,跨界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提出了“审美传统”这一说法,“‘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在艺术上往往被忽视甚至无视,这往往决定于一个社会对于纯艺术的评价。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大致上艺术界都认可这样的判断,即纯艺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不应该有工艺性。也就是工艺品制作得再精美,都不能跟绘画相比,因为人们的审美共识就是纯艺术表达精神,而工艺美术只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制作,其工艺性绝对不是艺术性。”
可以说,在目前的主流思想观念里,纯艺术是反工艺、反装饰的。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上,齐白石的画一定比紫砂壶价格高的原因。因为在传统的审美中,紫砂壶还只是器具,即使制作精美到令我们惊叹,但它也还只是茶壶,只是工艺,而齐白石就是纯艺术。“市场是不会混淆工艺品和纯艺术的。”杨小彦说,雕塑有架上雕塑,比如罗丹的作品,但也有空间的公共艺术;漆画,虽然是艺术的品类,但在相关的传统范围内,它还是工艺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工艺性越来越强、制作性越来越强,人们总认为其艺术性会被弱化。”因此,即使是今天,这些工艺美术类的艺术品始终也无法与绘画艺术相媲美。“在21世纪,一些概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工艺性和艺术性一定是对立的,这是由来已久的审美传统,只能说也许以后会逐渐改变。”杨小彦说。
忽略“劳动量”的当代艺术
美术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上世纪,美国印象大师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的一件作品《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公开展出,评论家约翰·拉斯丁评论称这件作品不该卖出那么高的价格,因为可以从画面看到画家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完成这件作品。画家非常生气,拉斯丁羞辱了自己的艺术,“拉斯丁只看到我这么快完成的效果,却不知道我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奋斗了几十年。况且艺术品价值不能以时间和艺术难度来衡量。”这件事情最终以拉斯丁赔偿画家10便士而了结,也因此成为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可见,投放在艺术上的时间和技术难度,并不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唯一条件。众所周知,不同的艺术品类的时间花费和劳动强度各有不同,有的看起来很轻松,有的看起来很苦。而在当代的浮躁氛围影响下,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投入的精力远不如前。甚至有人开始打着“不能以投放在艺术品上所花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来判断艺术品的价值”,这样的口号似乎已成为“投机取巧”的护身符。
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抽象的艺术品,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国更为明显。对于这样的趋势,杨小彦说:“市场上具象的、花费时间长的架上绘画一定能卖出高价,而充满抽象价值、看不出艺术难度的艺术品,经过大量评论、展览、作秀、推广,最后同样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价格。”
杨小彦认为,不管是什么材料,什么艺术形式,也只是人类表现情感的工具而已,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应该是各种画种都能驾驭,能运用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如今这种所谓的“取巧艺术”却屡见不鲜,除了让艺术圈啼笑皆非之外,更让一些人感到忧心。
“传统工艺文化论”
诚然,也许艺术品不应该仅以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但是当艺术家投入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仍然应当受到尊敬,无论它是纯艺术还是工艺美术。然而,如今“工不如艺”的现状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工艺美术品的价格普遍低于纯艺术品,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劳动量”,而是在于它的文化内涵。
归根结底,工艺美术品始终是文化产品,如果说精湛的工艺始终是作品的“身体”,那么文化就是作品的“灵魂”。这种灵魂是艺人赋予的,当设计者和制作者将自己的文化情思融合进作品时,不同的文化修养就会让作品产生千差万别的气质。徐悲鸿、齐白石一张画能卖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就是文化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如果一个工艺大师有齐白石一样的文化底蕴,一样的名气,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又会在拍卖会上拍出什么价格呢?又或者说,齐白石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又能拍出什么价格呢?虽然这些问题只是假设,但我们从中却能感悟到一点东西。故而在工艺美术界,“传统工艺文化论”在行业内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要提升工艺美术品的价值,首先要提升其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