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范例(3篇)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物理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既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概念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在重点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概念,如简谐振动、交流电等,它们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概念,如雷达、激光等只能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重点概念来说,也应进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势是电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课中电场强度的要求更高些,应重点教学,但在选修教材中,由于电势对理解电荷的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学好整个电学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须把电势作为重点概念加以重视。
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例如"单摆"一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单摆振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是否是简谐振动,从而掌握分析简谐振动的基本方法。这样,简谐振动的特征式F=-kx中k的概念就是关键。正确理解了k的物理意义,就能为学好有关"单摆"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纲,领会大纲的要求,并且用大纲的精神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搞好概念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编辑本段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标枪、小车等物体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这些事实出发,逐个分析,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摒弃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这一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进入毛巾铺着的水平面上时,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结果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再在小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冲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碍和牵引作用,可以判断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既做匀速直线运动。突出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的联系,而摒弃了"物体要受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最后举例说明:不仅小车是这样,其它物体也是这样,提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防止认为"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把上面个别现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出"惯性"的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1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1夯实基础知识
核心概念是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教师通过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公式、原理和定理的应用法则,为他们的物理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完善知识结构
核心概念是物理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教师通过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由感性向理性、由直观向抽象、由分散向系统的转变,使他们更好的理清物理知识脉络,完善物理知识结构.
1.3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物理知识的联想与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
2.1实施趣味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在传统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导致核心概念知识讲解死板抽象,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尝试开展趣味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讲解模式,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牛顿第三定律”的动画视频,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视频内容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变机械讲解为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2实施启发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也为了满足新课改的需求,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要本着启发性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体验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给出“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无法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相反,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核心概念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核心概念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3实施迁移教学发现内在联系
高中物理的不同模块之间看似彼此独立,实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实施迁移教学,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模块的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实现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的核心概念,使学生发现和总结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之前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将三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施迁移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和复习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物理学习的奥妙与规律.
2.4实施生活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概念理解;缺失;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课堂教学一般由概念(本文所指概念泛指科学知识)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三个环节组成。但在探究背景下,概念的教学往往容易缺失或者部分缺失了概念的理解这一中间环节,使得概念教学的三环节变成了首尾两个环节,致使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不充分,制约应用。同时久而久之,也会把这种教学习惯延伸到非探究形成的概念教学中。究其原因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原因。在探究之前,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落在概念属性的理解和应用。而在探究背景下,虽说科学探究是科学概念的形成重要方法,有助于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但通过探究形成概念的过程必然占据了课堂很大一部分时间,严重挤压了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这两个环节的时间。因此,往往会因为时间原因,忽视概念形成后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探究后直接跳到概念的应用环节。
二是教材原因。教材的编写所呈现的也往往只有探究过程和应用两个环节,本身也没有概念的理解环节。于是任何一位教师,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不可能忽视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这两个环节,但容易缺失概念的理解这一中间环节。
三是认识原因。有些教师误以为概念的巩固就是概念的应用,或者对这两者的区别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巩固和应用就是泛指概念形成后围绕概念的练习,主观上认为概念教学本来就只有两个环节,这也是造成概念教学中间环节缺失或重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概念教学缺失及调整的组织实施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探究,学生对形成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表面,而非学生头脑中自觉的反应。要把探究形成的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概念,还必须对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进行界定,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理解与巩固。而这一环,往往是探究背景下概念教学的共性缺失。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以概念本质属性的组成要素为对象,以概念的词语、概念的本质、概念的例证和概念的比较四个方面为内容,论述探究背景下概念教学的具体缺失及调整。
1.概念词语解释的缺失及调整
科学概念是对科学现象和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当用文字或符号来表示时,也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而在探究背景下,有时教师会忽视对描述概念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的解释。当然,对概念词语解释的缺失,不仅是指对关键词不解释,更重要的是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比如,光的直线传播中的“同一种均匀介质”是用语言简单解释呢,还是通过实验来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不太会缺失关键词的解释,但会缺失对概念词语解释的重视程度及方法。
例1:阿基米德原理――排开和排出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探究过程中利用的是溢水杯,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排开的水就是排出的水。因此,教师必然要运用实验和模型引导学生理解排开与排出的区别。
如图1量取50ml蓝色溶液,把图2中的橡皮柱挂在弹簧秤下,读出弹簧秤读数;再缓慢地侵入水中,读出图4中的总体积为150ml。
(1)橡皮柱的重力为________牛,全部侵入后弹簧秤读数为________牛,浮力为________牛。
(2)原有水________毫升,浸入橡皮柱后总体积为________毫升,则排开的水为________毫升。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排开水的重力为______牛,原有水的重力________牛。
学生通过实验的分析认识到:总共有水50ml,而排开的水有100ml,从而认识到排开与排出不是同一个概念。再用图5和图6两个模型加以解释“排开”和“排出”的不同,图6中的V是排开,V两侧的A是排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什么是“排开”,什么是“排出”,同时学生也就明白了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什么可以大于所有水的重力这一教学难点。
又如,密度中的“单位体积”,基因中的“遗传效应”“片段”,催化剂中的“改变反应速度”等,应该说任何一个概念都存在关键词的解释,重点是是否解释,以及怎样解释。
因此,当通过探究形成概念后,基于概念描述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词语进行解释。不仅要解释,还要本着认真的态度,以列举、模型、实验等为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描述概念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而不只是画下划线或是朗读一遍,也不仅仅是用语言简单地来解释。
2.概念本质揭示的缺失及调整
通过探究形成的概念,只是描述了概念成立的条件、现象或结果,并未涉及为什么符合这些条件或现象概念就成立。常常表现为只对概念成立的条件进行界定,也就是只讲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而没有解释为什么。如通过探究,比较浮沉物体密度和水的密度,就能得出利用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但为什么呢?本质还需通过浮沉条件和密度、重力公式进行推导。虽然很多概念的本质,涉及的原理不适合初中生的揭示,如为什么光在不同种物质中传播就会发生折射。但还是有很多概念的本质原理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的,这就需要揭示。这点也是探究背景下概念教学容易缺失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揭示概念背后的为什么,以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例2:酸和酸性溶液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能使紫色石蕊成红色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溶液呈酸性,有些盐溶液也呈酸性。因此,酸溶液呈酸性,但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这么多绕口令似的概念,能不能引导揭示一下为什么呢?
(1)完成下列离方程式:
①NaHSO4=Na++H++SO②HCl=H++Cl-
③H2SO4=2H++SO④NaCl=Na++Cl-
(2)水溶液呈酸性的是________,其中属于酸溶液的是________,酸性溶液的是_________。
(3)比较4者离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知:酸性是________离子的性质,阳离子全部是________离子的溶液就是酸溶液,除氢离子外还有其他阳离子的溶液是________溶液。(酸或酸性)
(4)硫酸铜水溶液也成酸性,说明硫酸铜水溶液中有________离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此离子可能来自于________。
又如,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用功的原理来解释简单、机械、省力的原因,用能否电离来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别是为什么有酸参加反应,另一反应物可以不溶于水,因为它溶于酸,仍会电离),利用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气压差来解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等等。
一般对概念成立条件的解释是不太会缺失的,但对于概念背后“为什么”的揭示很多时候是容易忽略的。除此外对概念的意义、作用等揭示有时也是缺失的。如意义、密度是表示材料的实心程度,质量分数是定量表示浓度(修订前教材是指溶液的组成情况,从这一变化也说明概念意义的重要性)。又如作用,杠杆是用于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工具,溶液能把溶质均匀地放大,等等。因此,教师除了引导理解概念成立条件以外,还应考虑概念的“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等,揭示适合学生层面的概念本质。
3.概念例证的缺失及调整
所谓概念教学中的例证是指在概念教学中,为促进概念理解而列举的实例,可以理解为是对科学概念外延的界定。在概念教学中,例证是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概念的源泉。好的例证,有助于揭示概念的属性、概括概念的定义。一般来说,概念的例证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三个方面。正例是指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特例是指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正例,反例是指不具有概念本质属性或只具备部分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而在探究背景下,概念例证的缺失指的是有些概念的学习有例证,有些概念的学习没例证,或者是没有按照正例、特例和反例的思路去设计例证。
例3:燃烧
八下第三章第2节: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对于燃烧,大部分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依据已有经验潜意识中会有这样几个附加条件:一是可燃物指的是常规燃料(即生活中会燃烧的物质),二是必须点燃,三是必须要氧气参与。因此,为加深对燃烧概念的理解作以下例证。
下列现象属于燃烧的是:
(1)正例:请列举生活中燃烧的实例。补充:铁丝在氧气中点燃,镁带在空气中点燃(意图:可燃物不一定指常规燃料。另外,像金属这样可以燃烧的物质都具备作燃料的条件)。
(2)特例:把熔化的钠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意图: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3)反例: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太阳等恒星发光发热(意图:燃烧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核反应)。
又如,白磷的自燃(燃烧不一定要点燃),铁粉和硫磺反应,二氧化碳和镁反应等。
通过探究获得的概念,还需要经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和概括四个阶段。一般说来,概念越复杂,检验和假设之间往复的次数越多。在这个过程中,越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例证,一个好例子胜过千条说教。要用好例证,一般来说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正例、特例再反例的顺序呈现例子;其二是选择彼此各不相同的例子,要一一突出制约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概念和盲点;其三是例证后,要比较、对照正例、特例与反例,并从中形成一般性的结论,补充、完善已有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概念比较的缺失及调整
初中科学的很多概念之间有着逻辑上的关联,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也有很多概念虽然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但字面意思很接近,如呼吸和呼吸作用。因此,无论是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需要,还是区分字面相近易混淆的概念的需要,或是为增进概念内涵的理解,都需要组织引导概念间的比较。一般来说,不可能忽视重要概念间的区分比较,特别是在同一时间阶段内出现的概念。例如,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等。但在探究背景下,由于对概念教学重点转移所带来的一些教学习惯,会导致一些非探究得出的概念间,或者不是同一阶段出现的概念间,或是一些非重点的小概念间,就容易忽视概念的比较区分。新改版的九上第三章机械效率中,增加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机械效率与机械功率有什么区别”,就是最好的例证。
例4:蒸发和挥发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加之又是九年级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中很多教师可能只会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浓盐酸挥发性,及其挥发后的结果。但事实却证明,很多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浓盐酸挥发后关于质量分数的变化,挥发变化的实质等问题总表现得很模糊。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有学生对浓盐酸的组成认识有困难;其二,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挥发和蒸发的概念相混淆。因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模型引导学生对“蒸发和挥发”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区别,包括吸水性。
A指的就是蒸发,溶液中的水汽化跑到空气中去;B指的是挥发,溶液中具有挥性的溶质(又如酒精)以气态的形式跑到空气中去;C指的是吸水,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具有吸水性的物质吸附下来。
又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和营养繁殖,都是无性生殖,但一个是组织层面,一个是器官层面。光线和光束,一个是一条,一个是很多条,决定漫反射(一束)和反射定律(一条)的关系。弹簧秤受到的拉力(读数)和物体的重力,不是同一个力。降温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水溶性和酸溶性,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科学概念也同样,有些概念间是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需要教师通过概念间的比较,揭示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有些概念间看似有联系,但是一种非本质联系,需要通过比较加以区分,以免概念间的混淆。从而通过比较来增进对概念间联系和区别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三、思考
传统科学概念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词语是概念的符号,内涵是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本文概念的理解基本是围绕这五要素展开的。而在探究背景下,概念的教学或多或少会涉及这五要素,但若把概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就可能会或多或少地缺失一部分。为此,在探究背景下,概念的教学同样要重视概念理解环节的教学。
1.要有态度
应把概念的理解环节作为概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概念的大小,无论探究过程消耗多少时间,对于一个科学概念,都应该从概念的五要素出发,以审慎的态度审视概念的理解环节,而不是一个随机的环节。至于是不是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涉及概念的五要素,要视概念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若是时间的因素,宁可把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单独作为第二课时,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科学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2.要有方法
科学概念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抽象,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要素,就要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要多运用类比、举例、模型、实验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仅仅凭借抽象的语言。方法的选择既是能否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对概念的理解环节重视程度的体现。
3.要有渗透
概念的理解环节一般是在探究之后,应用之前。但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以通过调控把部分的概念理解渗透到前后两个环节中。这既是时间因素的需要,也是现实教学的需要。例如,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可以从前概念“重量”切入。溶液能把溶质均匀放大的作用,可以在溶液配置的应用中总结,等等。
总之,探究教学和概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探究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过程,而概念又为探究提供了内容。只是说在探究的光芒下,不要忽视了概念的理解。以此让探究背景下形成的概念既有过程,又有实质,最终促进概念在实际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唐艳婷.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生物学教学,2010(02).
2.朱育庆.浅谈初中科学概念教学方法.理化教研周刊,2012(48).
3.苏宏鑫.生物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概述.教育学文摘,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