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例(3篇)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阐述如何有效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
[1][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阐述如何有效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
编辑整理本文。
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与大多数思想内容丰富的作品一样,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使学生认真地读鲁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2版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词汇;词汇构图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89-02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Vygotslry,1978)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学习理论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它对学习的概念、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而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一、何为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兰斯福德教授所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Cognition&TechnologyGroupatVanderbilt,CTGV)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情境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它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该教学法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Task);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抛锚式教学被视为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质上,它是以目标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综合。抛锚式教学主要基于两条理论原理。
1.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一个“锚”来设计。所谓的“锚”是指某种形式的现实案例或者问题情境。
2.课程材料应该允许学习者开展探究活动。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搭建脚手架;镶嵌式教学;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由学生担任教学的指导者;学生自己生成项目;智能模拟;合作学习等。而在此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即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为激励和支持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教师必须是灵活的。他们不应该仅仅遵照预先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此外,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他们常常应该和他们的学生一起做一个学习者。
二、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抛锚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否提高词汇的记忆功效。
2.实验对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级中医学(临床方向)专业,共76人,随机分成实验教学组(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和传统教学组(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每班38人。两组均尚未参加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3.实验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4.实验方法:从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将两组分开授课。每组每周4学时,一学期16周,共64学时。同一位教师分组授课。
实验教学组全程采用抛锚式教学,词汇构图由大学英语词汇构成。第1周讲解抛锚式教学方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记忆大学英语词汇。后15周,抛锚式教学方法将运用到学习的三大步骤中,即抛出情景,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
抛出情景阶段,包括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和确定主题――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首先选定教学内容,课文题材多样,内容广博,如世纪名人,种族问题,道德伦理以及情感问题等等。因此,利用多媒体塑造情景,借助图片和视频模拟环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况中发生。这样,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想象、探究,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形成探究式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价值。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阶段,“抛锚”结束后,学生可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归纳与本情景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师在课堂以每章节的中心内容为主线,学生分成协作小组一起绘制出尽量涵盖本章节内容的相关词汇构图。这样,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课堂上对照自己绘制的构图,加以完善,加深记忆英语词汇。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英语思维的逐步形成。
传统教学组教师采用常规教学法,梳理每章节的医学英语词汇和主要内容;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好的和最擅长的方法学习记忆单词。
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笔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比两组学生的专业英语成绩。笔试考试中,两组考试时间相同,试卷相同,一个考场,闭卷,考试座位随机安排,主要考察大学英语词汇掌握的程度,满分60分。考试后对总成绩和各题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在期末笔试后进行本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各方面,如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总体满意度等。
(二)实验结果及效果分析
1.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了实验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期末测验总成绩。
卷面总分为60分,实验教学组平均成绩为30.8462,传统教学组平均成绩为25.3846。证实抛锚式教学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学生通过此教学方法,记忆英语单词的数量和效果,要高于传统教学组。
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出,实验教学组对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评分(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主要集中于很满意这一区间,占该组总人数的57.9%,而传统教学组很满意率只有31.6%,并且主要集中在基本满意一区,说明实验教学组对本课程总体评价高于传统教学组。
■
调查问卷结果
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抛锚式教学弱化了教师的“教”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学”的特征,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的体现;另外一点,教师要站在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去推理问题,切不可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想法放于学生的思考路径上,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心智特征。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法不有助于英语词汇记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总结
抛锚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情境化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合作,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改进。创设课堂学习情景鲜明地体现学习内容和任务,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枯燥环境,为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增加愉和新鲜感,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在课程设计上,运用词汇构图的方法,学生们绘制了多种多样的词汇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加深大学英语词汇的记忆,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与此同时,教师已不再是注入式的讲授者,而是具有指导、引导、培养、激励的多元化作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利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讲授大学英语词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教师这一角色的转换对很多教师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当他们处于学生习惯于把他们视作“专家”,而不是“指导者”和“学习者”角色的传统的课堂文化背景中。除此之外,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记忆医学英语词汇的能力,抛锚式教学方法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索,教师应使抛锚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专业英语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Tony,Buzan.TheTenApproachestoImprovetheLanguageIntelligencebyMindMapping[M].ForeignLanguageTeach-
ingandResearchPress,2005.
[2]美国温特贝而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