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8-04 手机浏览

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范文

第一,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运动与物质不可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物质自身之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因而,辩证唯物i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形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切物质都足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自身的运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荒谬的。既然运动是物质自身的运动,根本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单纯的精神的运动,那么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就不能在物质之外去寻找,而是存在于物质自身之中。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见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第一种观点是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把事物内部的动力、泉源、动闽忽视了,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把事物内部的原因移到神或人的感觉和观念,陷入r唯心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唯心主义观点,都抹杀了事物自身中的原w,从而也就否认了事物的运动是“自己运动”。第二种观点是唯物辩i正法的观点。它认为事物运动的原因不是事物外部某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s,时在f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凶此,它承认宇宙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自己运动”,是事物通过自身而发展自身的运动。只有这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事物的发展、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同志说:“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娃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闪而起作用。”这些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一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不仅表现在他们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变萆创造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为社会的发展、变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现的。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每一次社会变革,无一不是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屮争的光辉记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冏志把上述两方面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认为一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其动力、泉源、动因在于其自身的“自己运动”的过程,足广人民胙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历史的过程。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点是: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首先要自己弋家作主,立足干本国,依靠本国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既不听命于外人,也不依赖于外国。它生动地沬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同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足li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

独立自主是M志的一贯思想,它的伟大意义不仅是我们干革命搞建设的立国、建国的根本方计,itV重要的它还足期起作用的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一个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做好一切I:作的科学方法论。只有带持独立A主,才fiJ立足于本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榀好芾命和建设事业。

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址国阮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但足,要完成这一国际性的事业,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现问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丨本实践相结合,依犇本国的革命力进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市业搞好,各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搞好了,也就是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一贯倡导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干革命搞建设。

早在一九三五年,同志就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还针对王明一切“经过”和“服从”统一战线的谬论,强调要“保存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一九四五年又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畋一切中外反动派”。一九五八年,同志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的干工业、干农业、千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历史实践表明,我国一切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都是在间志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光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革命力由于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的封锁、“围剿”,处境极端困难。但是,我们依靠自己的力贽,依靠人民群众铸成的“铜墙铁壁”,终于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革命根据地由于曰宼实行灭绝人寰的“光”政策,处境极为困难。但是,我们依靠仝体军民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依靠人民的英勇善战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仅用三年多的时,消灭了八百万军队,解放了祖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还是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战胜了帝国主义、社会帝闽主义的封锁、孤立和侵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胜利。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辩证关系。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耍完成自己的解放事业,都要首先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出适合本国同倩的革命和建设的路子。这就叫“自力更生为主。”但是,各个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支援的。因此,要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外援习外国一切有益的先进事物和好的经这就叫“争取外援为辅”。

“独立自主”的哲学理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力更生和国际援助的主辅关系,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颠倒。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不要外援。一切友好国家和人民在逍义上和物质上的援助,可以壮大我们的力量,有益于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得更加顺利。当前党的对外?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不争取外援,拒绝利用外资和学习外国等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作法,如同作茧自缚,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接受外援,必须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甚础。因为外援,虽然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怛必竟是外因,是条件,不是根据,不是第?位唔因。所以,我们既要令取它,又+依赖它,更不能用它来代替我们自己的努力。如呆一切依赖干别国,听命干人,奴颜婢膝,被人牵着鼻子走,就搞错了立足点,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结果必然垃丧权辱国,根本谈不到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正确行使自,摆正自主杈与服从国家计划的关系。同志在论述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出,FL属于“战略性质的事项,下级必须报告上级,并接受上级的指导”,至于“具体的行动按照具体情况实施之,下级有独立自”,上下级距离越远,“这种具体行动就越应加大其独立自的权限,越店使之带有地方性,多切合地方怙况的要求,以便培养下级和地方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适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个厂矿企业和农村社队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的自,改变了过去那种长期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

佤是各级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要真正使用好自己的自,都有一个如何对待和坚持独立主题。不顾国家计划和法律规定,随意自主,由发展,乱用自,其至搞经济违法犯邗活动,这是对独主的歪曲,是自由化倾向,要坚决反对。不纪合本地区、本部门中位的实际情况,不因地制宜,只是照搬上级的指示,不敢行使自,也足同独主背道而驰的。作为一个坚定的、清醒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按照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办事。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接受国家计划和遵守法律法令的前提下,行使自。可见,所谓行使自,就是要有创造性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能打开新局面,实施国家计划,又不违背法律和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范文篇2

时间:2003-1-24作者:李婷,陈晓东

摘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典型范例。其原因在于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的定义过程中完全抛弃了中国哲学或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运用中国古典的非对象的、唯象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考察,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从而得出结论,在当代,对中医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只站在现代的角度,而应穿越思维空间,去经历古人的思维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而实事求是的结论。

关键词:思维;概念;气;物质;象

气的思想充斥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中华民族的瑰宝中无不气韵流动。且不用说在文学、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豪气”等,在社会生活中有“天气”、“才气”、“口气”、“神气”等,单就中医学中所用到的气就有诸如:“清气”、“浊气”、“寒气”、“热气”、“食气”、“谷气”、“酒气”、“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精气”、“阴气”、“阳气”、“水气”、“木气”、“火气”、“金气”、“土气”、“卫气”、“营气”、“血气”、“胃气”、“脉气”、“正气”、“动气”、“形气”等数十种之多,气对中医学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古人从未,似乎也从不需要为“气”或以上数十种气下定义,“如人饮水”,其个中滋味古人似乎能很好的意会。然而,世异时移,现代的我们已无法与我们的先辈们心灵相通,或是在一片要求中医学“现代化”、“客观化”的呼声中,我们不得不给气下一个定义。如此,就产生一个两种研究视角转换的问题。很明显,既然有为气下定义的要求,正说明现代人是站在不同于古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随着西方科学日益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视角、我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已经完全被西方同化。而许多中医界的同道们为了中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求证明中医的“科学性”。这样,为气下定义,无疑是要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或者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国古代的概念,其所得的结论无疑是要符合西方哲学或现代科学的概念标准及思维习惯,如此就要求该定义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逻辑严密,推理清晰。考察现代中医学教材对气的定义,也是本着这一初衷的。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对气的定义仍然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就其内涵归纳起来约有如下数端:

(1)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2)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3)气是有很强活力的物质。

“物质”一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是对不同形态的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所作的最高概括,“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外延最广的范畴。在这一意义上,是不能用作对具体事物进行定义的,因为那将导致此定义毫无意义,如上文所讲的“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即可以理解成所有人体的基本客观存在都是气,这样的定义非但无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错误的。在现代科学中,“物质”通常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即可测知的客观实体,包括宏观物体、微观粒子、电场、磁场、射线、引力场等等。这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的“物质”的含义基本一致。查看各中医学教材中相关章节的上下文,也是取此含义。既使这样理解,上面所说的“基本物质”、“精微物质”、“有很强活力的物质”仍然没有给出气的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仅仅让人感到气同目前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所有物质都不相同,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或者是几种物质的集合,或者是人体的所有物质。问题在于,若以某种物质作为气的定义,上述如此多的气是同一种物质,或各有其物?同一种物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若各有其物,籍以区别其内涵的当是“清”、“浊”、“寒”、“热”、“食”、“谷”、“酒”、“药”等定语,那么“气”这种物质是怎样在不同的场合变成不同的物质的?更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上述对气的定义之所以不如人意,问题就出在定义者总是试图用现代的、西方的观念、角度、价值取向考虑古代的问题,即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思考中国古代的问题。西方哲学或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在思维方式、研究手段、认识途径、判断标准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要用前者的语言解释后者的概念,就如同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或是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既使翻译得再精确,也不能再现原有的韵味。因此,翻译才被称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文学来说,不能再现原有的韵味,或加入译者的理解和修饰倒无关大局,而对中医学,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可能导致越定义越不明白,越定义越远离原意,甚至出现错误。这正是为什么读外文书要读原著,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其英语思维,而不是汉语思维的缘故。所以,要对气进行正确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沿着中国古人的思维历程,把握气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内涵,明确中国之气同现代所说之物质的区别,以及中医学在吸收古典哲学中气的概念后的具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对气有较准确的把握。

1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内涵及思维方式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气是“中国先民们对于自然界云烟等的直接观察,或对人自身的嘘吸等的直接经验,是象形的直觉思维。”[1]这种直觉思维通过先秦哲学比类取象地演化到哲学领域,即失去了具体的形质,而变得抽象起来。虽然在《国语》、《左传》、《孟子》、《管子》、《庄子》、《荀子》等典籍中关于气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只有一个,即在于气是运动变化的,是世界万物的活力源、原动力。最典型的论述在《管子·内业》中:“一物能化谓之神”,“化不易气”。这就是说,事物时常在变,但总离不开气。并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非有形实体。《庄子》则明确地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以上论述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同一时代出现的阴阳、五行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指象的意义了。虽然阴阳、五行、气三者都是对世界本源认识的学说,?庵侄员驹吹奶教植⒎窍蠊畔@叭艘谎游镏嗜胧帧V泄湃怂溆行奶角笫澜绲谋驹矗次抟庥谖镏适堤宓难芯俊U缭凇迭ahref=//guoxue.7139.com/2720/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周易》中,虽然由阴阳而生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都取自客观实体,但其目的却在于观物取象,阐明万物的交感变化,这也正是六十四卦被称为卦象的原因。又如在《洪范》中则明确指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act(行动),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与此相对应,则不难理解气的指象意义。

西汉后期,在对天人宇宙原始性的探求中,设定了“元”的概念。也把“元”作为气之始,把元气设定为具象世界阴阳二气所具有活源力的根源。元气生阴阳,与《易传》中的太极生两仪,礼乐中的太一生两仪相对应。这时,对于宇宙生成论有较系统的认识,《广雅·释天篇》说:“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可见在生成论中,气不同于形质,而又贯通于形质之中,成为形质运动变化的根据。形质始于气,又包含或继承了气的特性或要素,即永恒运动变化的特性。张衡在《灵宪》中论述天体的起始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然,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唯无。”把宇宙生成的拫源置于形而上的本体——“无”中。在这一由无而气而形而质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罗辑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张衡的亲近友人王符在《潜夫论·本训篇》中说:“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之后,元气“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这里的“道”即是“先天地生”的世界的本源,即上文所说的无。作为道之使的气,其主要特征在于“变化”。道与气是体用关系,而气则可以“翻然自化”,运动是其内在本性,成为产生形质并推动形质变化的原动力。

到了宋代,气的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张载提出关于气的较详理论,认为:“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凡象皆气”,(《正蒙·乾称》)将具象世界及元气之前的“无”统一于气,建立了较明确的气一元论。并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正蒙·太和》)又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汤,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说明了运行不息是气的内在本性,并不需借助丝毫外力。只有朱熹似乎将气当作“器”来看待,他提出了理与气之辩:“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认为理是气的根椐,不承认气的“自动性”。

后世多有发挥张载学说者,如王廷相、方以智、王夫之、戴震等人,在阐发气在天地间无所不在的同时,更强调了其运动性。

纵上所述,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理解占绝大多数的看法是相同的,即气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以象会意,用以描述事物永恒运动的特性。当我们经历了古典哲学中气的思维历程,可以看出,气是基于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古人从未将人与自然万物分隔开来,天人合一是其根本思想。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的老庄哲学,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中国人是在有诸内必形诸外、由外而知内的理论前提下,通过直觉“领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注重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运动,并且要求在认识过程中达到人心与道相合,即这种领悟过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事物保持充分的一致性,对事物进行直接地把握。这使得其理论体系必然不是确定、客观的,也不是重实证的。相对于西方科学,在非对象性思维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意象性的理论体系,关于气的理论也是如此。它明显地区别于西方科学,与西方哲学也难以融通。它不重视物质结构,它的概念并非通过解剖手段得来,故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所代表的意义是可变的、模糊的、抽象的。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直觉领悟来对人与自然、人自身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把握。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领悟之所得乃系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然而,为了极不情愿的表达的需要,它多采用了意象性的比类的方式。

2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间的不同

不是所有东方和西方的东西,现代和古代的东西都能一一对应的,虽然关于气的学说同阴阳、五行一样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就此认为中国古代的“元气论”也象古希腊的“元素说”一样,将气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客观物质实体或基本单位,则未免牵强。

诚然,不能离开物质来谈运动,而中国古人却是在探求运动的过程中引入物质的,(而非象西方那样先分析事物的结构,再去认识事物的运动特征。)这是中国古人特有的认识过程。他们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肉眼看不见的细小颗粒,而是其气势磅礴的交感变化的相互关系。不同结构的事物的运动特性可以是相同的,这就是对事物运动进行认识的基础。古人只不过取气、阴阳、五行之象来说明事物运动的特征。同时,不同于古希腊,中国古人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象欧洲人那样,将主体与客体严格区分开来,用分析还原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将自己融于这世界之中,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只会是注意事物交感变化的运动现象,通过直觉感悟它,而非是分析事物的基本结构。另一有别与西方的特殊之处是中国古人对这种运动规律的描述,他们不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定义、逻辑推理,而是用比类取象的手法。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古人取气之象,用来说明事物运动的虚无无形,遍流万物。正如汉字一样,通过形象的字形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有别于西方的特殊方面,我们在理解气这一概念时,不能将其机械地等同于古希腊的“元素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张岱年认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有层次之别。质是有固定形体的。(此质不是今日一般所谓性质之质。)西方古代哲学所谓原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词来说,应云最微之质。而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非形非质的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这气没有不可入性,而具有内在的运动性。”[3]这说明气并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

3中医学中气的指象意义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当气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医学之时,同阴阳、五行一样,仅是取象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的阴阳关系说明人体运动的不同状态。五行学说用五脏应四时、五色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运动的相互联系。而关于气,《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显然,此处之气并非指物质实体,而是指示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物质运动之象。《灵枢·决气》中岐伯在解释气的含义时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更为我们描绘出了人体生命运动的生动画面,而不见丝毫形质可言。

应该承认,古人用词常是一词多义的,没有精确的概念,即使给出了定义,也会衍为它用。《内经》中也有诸如宗气、营气、卫气、邪气、气道等概念描述,似乎确有这么一种物质存在于人体之中,但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其似是而非之处。首先,从其描述中可见,虽然似是在描述某种实体物质,然而仍从运动处取意。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邪客》)此处对于营气的描述并未从分析其结构、形态、组成等处入手,让人无法确切知道营气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而重在描述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给出一个具有某种特性的运动变化之象来。其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一条分析、解剖的道路。中医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基础极其浅显,而且没有被重视,在这极简单的解剖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极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源自何处呢?很显然来自“黑箱方法”,由外知内,从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象来研究人体。如藏象学说,其重点只在一“象”字,简直不能将中医学中关于“肝”的理论与能用手术刀切下之“肝”相对应。因为藏象中的“肝”实为一组有密切联系的人体功能活动的象,而非有形实体。同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用气来描述的那一系列如元气、六气、邪气、正气之类的名词,本非确有实体,而是同种功能活动的概称,取其运动之象。如果古人权且将其作为一种物质实体看待的话,那也是对“黑箱”内部的推测。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能触可及、能用刀切下的活生生的肝脏都不屑一顾,更何况一气乎?

4气是物质运动之象

正如气一样,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能被现代西方哲学摡念所代替的范畴,所以我们只能直接引用。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虽然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我们认为,象的形成过程有别于西方式的概念形成的过程。西方的思维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在这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主客体永远处于对立的方面,感性认识必须经过感觉、知觉、表象、演绎推理等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理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全部意义是由这个演绎推理过程中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而象的形成源于真觉感悟。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对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的体悟,便形成了一个个综合的象,中国的道、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都是象。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感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综合的象,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一点上不能说气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概念,而是直觉感悟的象。

至此,在经历了古人的思维历程,对中西方思维方式作过比较之后,我们不难给出气的较为准确的定义:气是物质运动之象。

这里的物质同样也是取现代科学中通用的含义,即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能被感知或测知的客观实体。气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是认识主体通过直觉感悟,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表现出的征象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把握。值得指出的是,正如上文所说,西方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使之过于注重物质的结构,故而看不到或忽略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有在非对象思维中才会有气这一注重运动的范畴,而运动本身就代表无时无刻的变化,不象结构那样易于观测和数学表达,就更难于把握,非逻辑思维所能胜任。在现代科学中,每种物质都有其结构和层次,如果我们假定某物由A,B,C,D四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所对应的运动规则的集合分别是a,b,c,d,传统科学对该物的研究从结构入手,一般认为该物的运动规则的集合是a+b+c+d,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个整体,该物的运动集合有可能是ab+cd+ac+bd或abcd或其它的可能,而唯一不可能的就是a+b+c+d,因为当A、B、C、D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时,它们之间很强的相互作用及信息交换使这一整体的运动出现了“突现现象”,即物质的结构可以叠加,而运动不可以叠加,正如约翰·H·霍兰所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使我们对绝大多数物种的活动进行了分类,我们还远远未能认识生态系统中种种变化之效应。”[4]这是现代科学正在观注的复杂系统理论,并为其理论的建立而大伤脑筯:“为CAS建立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CAS是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加和,CAS充满了非线性。非线性意味着,我们通常使用的从一般观察归纳出理论的工具,如趋势分析、均衡测定、样本均值等等,都失灵了。”[5]而这一突现的运动特性正是中国古人在整体观念下观注的对象,上述“ab+cd+ac+bd或abcd或其它的可能”就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特性,表达这一运动的范畴即是气。在为复杂适应系统建立理论方面,中国古人为约翰·H·霍兰作了很好的解答。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并不是说静止的物质就不可以从“气”的层次上加以描述,因为静止是从一定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故这一定义同样适用于相对静止的物质。而在哲学意义上,由于“物质”一词代表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运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所以我们说气属于物质范畴,但这与将气定义为物质是两个概念,应当注意区分。

在中医学中,气的含义应该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而人体生命运动又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如精、津、血、脉、营、卫等各方面的生命活动,故《灵枢·决气》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又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即精、气、津、液、血、脉及营、卫等都是气之下的范畴,这些名词在中医学中绝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实体名称,它们还代表了生命活动的一定形式或状态,其外在表象也是气。

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范文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frictionalforce)。

(2)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staticfrictionalforce)。

(3)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slidingfrictionalforce)。

以上三段表述,分别定义了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笼统定义摩擦力时,使用了“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表述,在定义静摩擦力时,使用了“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的表述,在定义滑动摩擦力时,使用了“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的表述。对照三者,不难发现,其中关于下述三组概念的使用并不规范,即:“滑动”和“运动”、“相对滑动”和“相对运动”、“相对滑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

这三组概念的前后不一,容易给学生的认知带来混乱。例如,在分析人走路、猴子爬树、自行车的前后轮与地面等问题中的摩擦力时,初学者容易将其混为一谈,导致错误。

先说“运动”。广义的“运动”是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基本状态,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而经典物理中狭义的“运动”是指物体相对参考系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一般默认为以地面为参考系,而“相对运动”一般是相对特定的参考系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运动”与“相对运动”需要注意区分,这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相对运动趋势”则是在接触面上的静摩擦力确定之前预先判定的,等同于“相对滑动趋势”。

再说“滑动”。“滑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移动,如餐盘在桌上的移动。“滑动”也分平动和转动,属于运动,但比较复杂,目前的高中物理并未涉及这一定义,本文不加展开,只强调其“接触面不变地移动”这个属性,以区分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可以确定,“相对滑动”就是相对于与其接触的另一个物体的“滑动”,即“相对滑动”和“滑动”两者等价。“相对滑动趋势”则意味着在接触面上的静摩擦力确定之前可以预先判定,等同于“相对运动趋势”。

综上,在讨论“摩擦力”的时候,务必明确:滑动摩擦力与“滑动”(即“相对滑动”)密切相关,静摩擦力只与“滑动趋势”相关,均与“运动”没有直接关系。弄清了这一点,下面四个使学生容易犯错的实例均变得简单明了。

⒈人走路时摩擦力的分析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由于人往前走,即相对于地往前运动,所以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而且是滑动摩擦力。这种错误的原因明显是混淆了滑动与运动所致。若学生明白了脚底与地只要没有打滑,就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这个错误就能避免。走路时可以简化为前脚和后脚的问题,后脚向后蹬地,所以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前脚则受到向后的静摩擦力。

2.猴子爬树的摩擦力分析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猴子只要在爬树,就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往上爬时,受到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往下爬时,受到向上的滑动摩擦力。这个错误也显然是混淆了滑动和运动。猴子爬树,只要没打滑,就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而由于重力方向未变,始终向下,向上爬时和向下爬时,相对滑动趋势均向下,所以所受静摩擦力始终向上。

⒊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摩擦力分析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汽车往前开,就是相对于地面往前运动,所以受到向后的滑动摩擦力。这个错误与前面的类似,依然是混淆了滑动和运动。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核心是接触面上双方是没有滑动的。所以没有滑动摩擦,应该是静摩擦力,驱动轮向后刨地,所以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从动轮受到向后的摩擦力。当然由于高中阶段不要求滚动摩擦,所以这样处理是可以接受的。

⒋传送带的摩擦力分析

关于传送带摩擦力,学生容易错误理解为滑动摩擦力。而只要抓住接触面上是否打滑的特征就很容易知道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至于具体方向,不再赘述。若将物体E轻放其上,则显然由于“跟不上”,即有相对滑动,所以有滑动摩擦力,而且方向向前。至于达到相同速度以后,则由于没有滑动,也没有滑动趋势,所以不再受摩擦力的作用。当然,若皮带加速运动,则会导致E受到向前的摩擦力,若加速度较小,E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加速度较大,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再次生动地说明摩擦力与滑动的紧密关联性。

显然,由于前述的四个实例均涉及到比较复杂的运动,不能视为质点,学生的错误恰恰在于将相关对象错误地简化为质点,进而混淆了“运动”与“滑动”。对此,笔者建议将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8~59页上的三段相关表述中的“运动”均替换为“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