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教案 > 五年级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作者:邓勇 来源:网络 时间:2018-05-22 阅读: 字体:
教学目标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一、教学目标(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教学重点、难点(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过程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一、激情导入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1.感受“友谊之路”。(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3.感受文化之路。(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激情朗读。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3白杨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 2课时。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x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1.抄写词语;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练习背诵此自然段。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3.大家分析解答。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七、总结深化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学习目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二、初读感受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1.合作要求:(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2.采访提纲(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四、现场报道(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①什么是下马威?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3)导读第8自然段前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x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③是党中央的关怀。……四、总结升华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x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x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教学目的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3.教师利用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学生集体交流。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2.学生分小组商量。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第二课时习作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说出想法(略)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1.学生自己写信。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评价方向:(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4)学生个体的进步。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4.小组交流评改。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五、总结.回拓拓展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准备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2.小组交流:(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3.全班交流、点评。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三、趣味语文2.交流:(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四、总结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