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1-01 手机浏览

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完美整合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多媒体教育技术,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新课程标准》倡导:“现代多媒体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也必须随着改变,教师要选择多媒体教育技术使用的恰当时机,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作用。

在国务院和省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关心关怀下,我们农村小学也装上“班班通”多媒体教育技术设备,从此我们与多媒体结下不解之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于一体的特点,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其功能首先是利用声、色、光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笔者就自己近年在第一线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原则性。

1、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要注意数学教学高度的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学科,学生获取知识认知全过程,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良好的思维活动是与学生平常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开拓学生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圆柱体,然后提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圆柱,你会怎样设计呢?”学生会说先设计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把它们拼接而成,结果在多媒体画面上出现的图形演示却无法拼接成一个圆柱体,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学生所给的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不相等,通过课件再次演示找到问题所在,解决了这一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2、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要遵循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原则

小学生靠感觉和知觉去认识客观世界,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普遍存在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等现象。而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灵活地渗透在教学中,能化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以其特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把教材中的知识难点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理论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方法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在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过程中,采用动态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变枯燥为生动,恰当演绎多媒体教育技术。

一节数学新授活动课,教师必须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心理准备。多媒体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美轮美奂,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各种色彩变化和动画效果鲜明、直观地展示客观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以提高学生认知效果。如我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用计算机做一个四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生动画面,其中小猪骑的是以正方形做轮胎的自行车,小狗骑的是以长方形做轮胎的自行车,小猴骑的是以椭圆形做轮胎的自行车,小白兔骑的是以圆形做轮胎的自行车,当比赛一声令下,四只小动物骑着车子往前冲去,那种比赛情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圆的深刻认识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识记,明白了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在讲解圆心该在何处时,我又安排一组画面,一只小猴骑着一辆车轴没安装在圆心的自行车和一只小白兔骑着一辆正常的自行车进行比赛,一路上小猴被颠着屁股发红(小猴屁股瞬间变红),让全班学生捧腹大笑,那种“动人”的画面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那是因为圆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这就是圆的半径,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变抽象为具体,灵活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知识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低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往往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课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突出教材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和主动性,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我在听一节一年级数学课时,年轻的数学老师在教“十以内的加减法”,多媒体的画面上出现“河岸上有5只小鸭子,河对岸又游来了4只,现在总共有多少只小鸭子呢?”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丽屏幕上先出现了5只小鸭子,又从河的对岸游来了4只小鸭子。学生看到图,欢呼雀跃,纷纷举手发言,很快列出5+4=9的算式来。

3、变“苦学”为“乐学”,适时穿插多媒体教育技术。

数学的平面和立体图形教学由于受平面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在讲授解决平面图形面积或立体图形体积时,面对问题情境,往往需要借助图形帮助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否则出现教师讲得十分辛苦,学生却无法理解而苦不堪言的尴尬局面,而计算机教学媒体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它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苦恼。例如正确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拼,当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摆,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时,电脑适时穿插演示“旋转与平移”的课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直到两三角形底也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恍然大悟。

4、变“难点”为“易点”,完美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遇上难理解的书面文字叙述的知识,以往教师处理的办法只能做到实物实验,或靠剪纸,粉笔在黑板画图等办法来解决,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我们在选择相关教学课件,设计有关多媒体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直观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课本中描述的“如果把一个圆分的越多每一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句话难以理解接受,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拼的图形只是越来越接行四边形,而达不到自己要求的理想长方形时。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就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甚至更多等分,学生看到的事实是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这种动态的演示使定义清晰化,既形象又生动突破知识的难点,捕捉到了知识易掌握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飞跃的提升。

三、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一节课变成“人与机器”互动的游戏。

曾经听过一位数学教师上一节小学数学的《统计》,这位教师一节课下来就靠幻灯展示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答不出来就由老师包办,整节课除了冷冰冰的人与机的对话,没有了重点的知识板书设计,也缺乏老师神采飞扬的激情和师生情感交流互动情景。多数学生不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知识内容,也无法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悠扬的下课铃声中与听课老师们一同垂头丧气走出教室。

2、不要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随意加大课堂信息量。

有的老师片面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加大课堂知识量,造成“满堂灌”一种现象,学生接受不了,教师在课堂上疲于奔命,最终丢了西瓜,只捡了芝麻,吃力不投好,盲目追求“数量多”、“高难度”习题的讲练,放弃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理念,导致一节课的最终失败,留下许多不尽人意的遗憾。

3、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有的教师用信息技术装日常上课或公开课的“门面”,一说到公开教学,认为就是多媒体教学,没有电脑就无法上公开课,这也是一种片面的追求和认识,把好的传统教学一竿子打倒。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必然的一种趋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有科学理性地使用才能使其在数学教学教学中展示着灿烂的魅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美术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成为图文、声音和视频传播的优良载体,把美术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法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高中美术的艺术美。

1.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费力,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得不到保证。如果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可以节省这一部分的时间,用于课堂重难点的讲授上,这无疑会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上到工艺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时,如果是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能通过教师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手工示范画,如果图形不规范,则很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而使用多媒体则大不一样,通过设备中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等功能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演示,这种课堂效率是毋庸置疑的。

2.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美术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选择面,如通过图片或者是视频,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高中美术的魅力所在。且多媒体通过视音频的播放技术,所展示的视频画面和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3.为课堂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网络的发明和运用,使很多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高中美术教学的资源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唾手可得。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享的教学资源,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充分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教学资源越丰富,越能够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融合策略

多媒体技术应该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课前的备课环节、课堂环节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辅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美术学科的完美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技术和备课的融合

高中美术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注意,备课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制订的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张弛有度。高中美术课课前往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搜集资料,并把这些信息和资料融为一体,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备课,可以达到资源优化整合的效果,为上好一堂美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无限近距离地接近美术实物作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笔者在上到美术作品欣赏课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美术代表作品,加强了美术观和特定历史、政治之间的必然联系,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经典作品的欣赏能力。

3.多媒体技术和作业布置与批辅的融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这种作业的布置也是分层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师在下一堂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的学生代表作,分析其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要求学生及时修改;通过不同学生不同作品的分析和比对,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作品阅历。同时,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电脑,在相互分工的过程中完成一个特定的美术作品。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美术教学,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流于形式,并不是说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就一定能够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高中美术教师应结合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两者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确定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利弊;合理使用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固然,我们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迅速融入情景之中,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使用过多、过滥,也有一定弊端,因此,得恰当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多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笔插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先给学生观看一些利用废旧物设计出来的笔插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给学生进一步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想象空间。

2.改变作业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上《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涂色游戏和作业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直接在电脑上绘制的,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

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比在画纸上画灵活性高、速度快。

3.增加信息量,化难为易

由于偏远地区学生的知识面窄,在美术教学中,用一般的讲解学生根本是无法理解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这些知识。比如,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这一课中,学生对于古代青铜艺术特别陌生,所以,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寻找了大量的资料,用课件一一展示,学生饶有兴趣,开阔眼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并对美术有了新的想法。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比如,少了课堂示范环节,影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

2.教师上课跟着课件走,容易助长教师的惰性,同时使课堂失去灵活性

3.课件“质”和“量”关系处理不好

许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片面追求数量,什么内容都装入课件中,忽视了课件的高质量,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