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冶金技术范例(3篇)
黑色冶金技术范文
摘要:本课题废弃延续近百年的酸、碱冶炼工艺,对现行钨冶炼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创造了新一代“铵盐不变体系白钨闭路冶炼工艺”,并解决了工艺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国内外全新的无酸碱闭路循环白钨冶炼工艺体系,实现我国白钨高效绿色冶炼的目标。同时采用不同等级的白钨取代黑钨作为生产原料来制备超细晶钨基硬质合金棒料。在深入剖析相关原理的基础上,调整或优化、改进钨产品深加工生产工艺及工装设备,对杂质元素进行精确控制,扬长避短,制备出了高性能的超细晶钨基硬质合金棒料。具体研究内容有:对白钨矿的磷酸铵分解、磷酸铵回收、钨酸铵体系深度脱磷、钨酸铵溶液深度除钼、锡、砷、硅、APT结晶母液回收、APT结晶氨尾气回收等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并建设完成了一条年产1000吨APT的白钨冶炼示范生产线。同时,对采用不同等级的白钨取代黑钨作为生产原料来制备超细晶钨基硬质合金棒料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白钨矿中杂质元素对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形貌、晶粒度、结构、性能等的影响,剖析了白钨中杂质元素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机理,建立杂质元素对超细晶钨基硬质合金组织、性能及生产工艺的影响机制;通过改进工装设备、调节烧结压力和添加微量抑制剂等工艺措施,开发出了超细硬质合金棒料杂质精确控制技术,以白钨制备的APT为原料,制备出了硬质合金YG6。生产线运行表明:白钨矿不变体系闭路循环冶炼工艺制取的APT化学质量符合国家0级品标准。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比较表明:金属回收率提高2.6%,达到98.1%。原辅材料消耗成本降低7200元/t?APT,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外现行白钨冶炼工艺。工艺过程可实现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前景。同时,高值利用部份的实验结果表明:以白钨为原料制备的YG6样品物理性能达到了项目指标要求,其抗弯强度最高3056N/mm2,密度为14.91g/cm3,硬度91.5HRA。达到了采用黑钨为原料制备的YG6样品性能。
关键词:钨;白钨矿;绿色冶炼;高值利用;硬质合金
Thissubjectabandontheacid、alkalismeltingprocesslastedfornearlyonehundredyearstoachievearevolutionarytransformationofthetungstensmeltingsystem,creatinganewgenerationof“scheeliteclosedsmeltingprocessinammoniuminvariantsystem”,andsolvesthekeytechnicalproblemsintheprocess,createsthenewnoacidandalkaliclosedcirculatingscheelitesmeltingprocesssystem,torealizeChina's“Highefficient&greengoals”ofscheelitesmelting.Atthesametime,thissubjectstudythepreparationofultrafinecrystallinetungstencarbidebarwithdifferentgradeofscheeliteinsteadofblacktungstenastherawmaterial.Basedonthein-depthanalysisoftheprinciples,adjustment,improvementoroptimizationoftungstenproductsdeepprocessingproductionprocessandequipment,theimpurityelementsforprecisecontrol,fosterstrengthsandcircumventweaknesses,toproducehighperformanceultrafinegraintungstencarbidebar.Therunningofproductionlineshowsthat:thechemicalconstantqualityofAPTwhichpreparedintheclosedloopsmeltingprocesssystemofscheelitewith0gradenationalstandard.Comparisonshowsthatthetechnicalandeconomicindexandadvancedtechnologyathomeandabroad:themetalrecoveryratewasimprovedby2.6%,reaching98.1%.Rawandauxiliarymaterialsconsumptionandreducesthecostof7200yuan/t?APT,eachindexisbetterthantheexistingdomesticandinternationalwhitetungstensmeltingprocess.Theprocesscanachievezeroemissions,hasgoodprospectsforeconomicandenvironmentalbenefits.Atthesametime,experimenresultsofhighvalueutilizationshowthat:thephysicalpropertiesofYG6samplespreparedbyscheelitemeetprojectrequirements,thebendingstrengthupto3056N/mm2,thedensityis14.91g/cm3,thehardnessof91.5HRA.TheYG6propertiesofsamplewaspreparedbyusingtheblacktungsten.
Keywords:Tungsten;cheelite;Greensmelting;High-valueutilization;Hardalloy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88469&flag=1
黑色冶金技术范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议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性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人“老年期”,4柏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第一批12个,第二批31个,黄石及大冶位列其中。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黄石市与全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
二、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个性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但可利用逐年减少。全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余亿元,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铁矿石产量居全省第一。由于资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先后有有色新冶铜矿等22座矿山闭坑,目前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低于30%的危机矿山有大冶铁矿等14座,煤、铁、铜、铝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26.9%和39.5%。采掘业日益萎缩,对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目前巴不足11%。
2、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面临转型任务艰巨。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采掘企业8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29家,黑色金属冶炼企业32家,共有矿山412家。截止目前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直接贡献率达18.57%;全市煤炭,有色等矿产税费收入8.0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业人员6.12万人,其中采掘业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高达20%--25%。特别是市矿务局、冶钢、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截至目前,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全市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养老保险供养系数为2.1:1,大大高于一般4:1的供养比例。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以来.全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如果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需要资金1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达350亿元。
3、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态破坏较严重。矿产采选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施加了超负荷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群众生产生活。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多处,工业尾砂库152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地质灾害严重。2003--2009年前三季度,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节能减排形势也很严峻,目前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位。
三、黄石与两批资源枯竟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
从总体来看,黄石综合经济实力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居靠前地位,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次居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居中,农民收入位次排后。
(一)经济指标比较
从经济总量看:目前黄石生产总值(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5位,出口排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排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从增长速度看:黄石生产总值(GDP、现价)年均增幅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排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排第10位,出口年均增幅排第10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排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排名第13位。从人均指标看:目前黄石人均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16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第15位。
(二)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
一是发展接续产业。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在继续承担石油生产重任的同时,注重接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与石油相关的石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大庆非油工业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二是搞好产业配套。如湖北省潜江市积极探索推进关联产业互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配套循环。“潜江小龙虾”已成为一张国际产业名片享誉全球。潜江“虾稻连作”优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区推广模式。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如辽宁省阜新市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充分发挥阜新的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四是打造产业集群。如陕西省铜川市大力提升壮大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五是发展高新产业。如山东省枣庄市利用高
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现已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煤炭、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为支柱,同时拥有冶金、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元化工业体系。
四、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
1、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建立政策激励扶持机制,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节约和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对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进行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及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
2、做大做强矿产采选及延伸加工业。采取收购、兼并、重组和联合等方式,整合矿山资源,着力组建一批采、选、冶炼、加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改造现有冶炼企业.加大现有冶炼企业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新冶钢特钢产品的资源优势,引进轴承、齿轮、弹簧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有色公司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引线框架用铜材、印刷电路用铜材、变压器用铜材、汽车产业用铜材等产品。
3、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和延伸加工;实施接续产业壮大工程。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有梯次、有层级、有接替的接续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完善金融保险业,高起点建设信息、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黑色冶金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煤炭产业;区域分布;整体效率;dea
1关键煤炭产业链环区域分布现状
(1)上游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为44.96%,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西南地区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这主要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较晚,储采比偏低。从配套产业来看,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于东北、黄河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总资产规模相对薄弱。
(2)中游产业:火力发电和炼焦业。火力发电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游环节最主要的节点,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而火力发电业的供需及配套的电力供应及设备制造业均集中于北部沿海地区。处于煤化工产业链环的炼焦业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达到57.91%。炼焦行业的资源依赖性较强,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炼焦业与配套焦煤资源集中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而需求却以东部为主。
(3)下游产业:冶金、化工和建材业。冶金业的黑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是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和肥料制造业,其分别集中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其中肥料制造业的区域集中性不高。建材业的水泥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业均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此外,与之配套的设备生产也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等地区。
2关键产业链环区域效率评价
2.2关键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1)上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从dea运行结果来看,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黄河中游地区处于生产前沿面,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该地区是煤炭业的集中分布区,煤炭资源开发早,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南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主要源于该地区辅助链环具有比较优势,如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等,但该地区面临煤炭资源严重馈乏的劣势。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模效率较好,但技术效率相对较低。
配套产业的产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黄河中游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与之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其他地区的生产效率亦较低。
(2)中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火力发电业中,东北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分布较集中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地区技术效率均很低。技术效率低是导致火力发电业总体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而电力高消费区其电力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分析配套产业的电力供应,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规模有效,东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配套产业的发电机及发电机组业中,西北地区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此外,东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但其技术效率不高。炼焦业的整体效率较高。其中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技术效率也较高,同时由于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丰富,所以发展炼焦业具有比较优势。
(3)下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冶炼业中,南部沿海的黑色金属采选业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长江中游地区的黑色金属延压和加工业的总体效率最高,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的生产效率也较高。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整体效率较高,其中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分析化工业,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以西北地区总体效率最高,但目前该地区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的分布较薄弱,而分布最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效率很低。肥料制造业则以南部沿海地区总体效率最高,其他分布较集中的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其总体效率均偏低。肥料制造业的整体效率不高,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肥料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建材业中的水泥制造、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均集中于北部沿海,而其总体效率却分别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最高。配套产业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小,结构分散,这也是该行业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3提升我国煤炭产业整体效率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赋存的不均衡,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格局。一方面,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产业分布的相对集中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各区域煤炭产业结构趋同的不足,各产业链环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形成资源和市场过度的区域间竞争,其中以煤炭采选、火力发电、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水泥制造、基础化工原料制造等产业链环最为显著;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资源条件、资金优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各煤炭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引致区域效率与区域分布之间的不匹配性,主要表现为:煤炭资源集中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偏低,而煤炭资源贫乏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反而较高,就煤炭采选业、炼焦业、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加工等主要产业链环分析,煤炭资源严重匮乏的南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效率均高于西南和东北地区。而实质上,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率为根本,实现资源与效率的统一。针对现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效率:
(1)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产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建材业等产业链环的发展,针对该地区煤炭企业分散的问题,须加强对该地区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
(2)东北地区煤炭资源较丰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适合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采矿石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技术效率偏低,须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总体经济效率。
(3)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其煤炭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的配套性较好,而且拥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土地便宜、能源费用低、政策优惠等,适合发展资源和劳工密集型以及部分资源加工型的重化工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化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业等。其中西南地区煤炭资原后备储量相对充足,而现阶段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经济效率偏低,应加强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能力,提升煤炭开采技术。
(4)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煤炭资源相对匮乏,但经济发展较快,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采矿采石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相关产品贸易及进出口等煤炭产业链下游产业继续延伸的相关产业。此外,由于资源的限制,应逐渐收缩并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建材业等高耗能产业。
参考文献
[1]徐丽萍.我国煤炭产业特性及其价值网络分析[j].理论探索,2006,(3).
[2]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3):62-63.
[3]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87-112.
[4]charnes.a,cooperww,rhol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6(2):42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