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1-26 手机浏览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新课程目标确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体育教师也正是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尝试进行体育教学的。然而,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体育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繁琐、外界干扰因素多、使教学效果思想不易集中等特点,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谈谈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为核心,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起点低,素质不高。我认为,他们并非智商低,而是缺少情商、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要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和改变,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过程。现今体育教学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体育教学就是要求“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成功的“快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追求成功的过程,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如在选择田径跑的项目时,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宜选择过长的项目,并且不宜让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跑,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贴烧饼、”“捕鱼”、“抓小偷”或者“接力比赛”,这样的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激发运动兴趣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富乐于教。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生机,缺乏活力。就像我们所说的“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师生角色要变换

教学过程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

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新教材时,让学生先行主动预习新教材,谈谈自身体会,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上技术指导点拨,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巩固提高。如跳高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试跳,并以游戏形式组织学生练习,让学生边“玩”边“学”,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事,灵活点拨,把学生中的优缺点结合起来,组织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的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2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的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朗朗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呢?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别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1)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