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例(3篇)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youfollowme?”“Isthissentencerightorwrong?”或“Yesor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there’sanothermeaninginit,what’sit?”学生答:“Sorry,Idon’tknow.”老师又问:“What’sacupmade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thecupmade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future”和“inthe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youmakesomesentenceswith“infuture”and“inthefuture”?②What’s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phrases?③Herearesomesentences:I’llneverbelateforschoolinfuture,andI’llworkharderandtrytobeadoctorinthefuture.Canweuse“inthefuture”or“infuture”toreplacetheminthese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TaleofTwo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didsydkysave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and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woulddoanythinghecouldforhertomakesureofherhappiness.Charles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sb.todo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teacheraskedustocomealittle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akedtoclosethe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thelogicalsubjectoftheinfinitive‘to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课堂启发式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甚至有时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的决心与热情。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是讲授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载体,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的法宝。通过对当今中学英语课堂的观察与实践,笔者对启发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要运用好直观的启发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活泼、有趣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又如上“Lifeonthe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们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教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好对比式的启发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对比式启发式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be结构时,就将它与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be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尤其是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这一方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然,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途径是各种多样的,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韩英.谈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黑龙江教报,2004,(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