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2-27 手机浏览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1.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等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概念。循证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合理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相结合,进而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

1.2临床中药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对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主要毒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药品资源浪费,以及服务临床与科研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医师对患者的诊疗往往建立在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上,不注重现代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因此获得的临床研究试验数据较少。二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多以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描述性研究等较低质量的研究报告为依据,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疗效评价标准,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推广应用。三是中药及其制剂缺乏科学、系统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给临床药物的遴选、应用和进一步研发带来困难。为此笔者设想,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是否可以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临床中药学实践提供符合自身规律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中药及其制剂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以实现临床用药有据可依,医师用药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患者的能力。

2运用循证医学的可行性

2.1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合理、规范合理、科学地运用中医药是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中药大多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主要凭经验和主观感觉,客观、全面的依据相对缺乏。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临床诊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个人的经验。而在现代的循证医学下,临床医师的工作将有质的改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临床医师从系统、可靠、无偏的研究中获取信息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二是正确评价和利用临床实践提供的证据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开展循证医学,依靠最新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在不完全依赖经验的同时,并不排除利用经验。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定任何临床医疗决策,都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依据”,同时,循证医学也是一门临床实践的方法学。EBM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医学发展方向,它倡导改变传统的经验医学行为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依据为基础的医疗行为。循证医学对医师的诊疗技术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而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医学科学进展,及时获取最佳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治技能,所以高素质的医生既是证据的使用者,又是证据的提供者。利用EBM建立科学、规范、可行性强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对中药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使医疗决策建立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上,这些有助于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医疗决策,对临床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合理、规范使用中药都将有积极推动作用。

2.2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中药疗效评价体系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开展医院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中医药理论、中药疗效、药材资源以及中药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近年来,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基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中药及其复方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同时,中药的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分病论治”有很大差别,为中药的临床试验提出了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处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证的规范化问题,以及如何更客观地选择评价中药的疗效指标。同时,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病例较少、临床研究时间短、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工作,在从自身实际出发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并达到国际认可标准的中药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药理学实验和临床验证等标准。目前,循证医学理论及其系统分析方法日益得到国际医学界和各国卫生决策部门的认可与重视。这些为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具体努力的方向,将EBM理论运用到医院临床中药学的科研实践,在科研工作中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双盲法、安慰剂、阳性药对照、指标客观化等方法,可提高临床中药学科研的含金量,增加临床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胸外科;临床带教;课程设计

胸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三级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临床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又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枯燥,难度大,难以掌握,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而在临床实践中,难以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得情况。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更新教学法和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临床医学模式,循证医学倡导以“最可靠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其目的足为患者提供现代医学证实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本文拟探讨将循证医学理论运用到胸外科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医学院学生的循证医学水平。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整合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患者价值观,从而形成最适合的诊疗措施,以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和生活质量[1]。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临床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客观证据。也就是说,临床医生所做出的任何有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定,医学专家们所制定的各种诊疗指南,政府部门制定的各项卫生决策,都要依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进行。

循证医学的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模式[2]。这就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与患者和同行间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计算机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将基础科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能力,在处理疾病时会考虑社会有关因素的能力,学会在工作中考虑医学伦理和专业精神相结合的能力,具备衡量所获得信息正确性的循证医学的能力,感知自我能力和心理状况的能力[3]。

2胸外科临床培养带教中体现循证医学理念

循证临床决策需要医患双方权衡治疗方案的利弊,医生必须了解治疗方案的利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患者希望决策的方式等。因此要强调学生要查房的重要性,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要与患者交流,真实地体会临床医生的神圣与责任。其次,查房前认真阅读病历,仔细了解患者病史,熟悉患者各种相关检查,仔细为患者做好体检,以便及早发现问题,修正诊断,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在查房过程中,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并应勤于思考,善于在临床实践中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选择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指导医学生在学科实习中要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4]。

胸外科解剖结构复杂,相应并发症多,不能把胸外科手术看做简单的基本操作,而是要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查房也是是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5]。

3寻求“最佳”证据,制定“有据可循”、“有法可依”的手术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强调获取可靠的科学证据。在决定手术方案时,由于胸外科疾病多病情复杂,有时可能缺乏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医疗原则,治疗指南,应强调可靠的科学证据,即“最佳证据”,真正做到“有据可循”。要根据各种文献,找出可靠的根据。要正确处理好最佳证据同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关系,从而为患者提供最合理合法的医疗服务。带教医生既要传授给学生临床经验,也要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并培养其过硬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质量的证据、高素质的医生和患者的参与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物质基础,而临床医生是实践循证医学的主体。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①较高的理论水平及专业知识和技能;②一定的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和卫生经济学基础;③较强的协作和交流能力;④专业技术的继续发展和提高。因为医学研究非常活跃,很少永恒不变的“真理”。现代临床医生应终身学习,随时更新知识,跟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才能保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层出不穷的临床科学证据,只有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所熟知和应用,才能对诊治产生有利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利用实习阶段打牢医学实践基础。并在考试中加大实践内容,以此来巩固临床实习内容。

5尊重患者权益

患者的参与医生的任何诊治决策的实施,都必须通过病人的接受和合作,才会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病人不广合作和接受是不可能奏效的。循证医学的实施是要求医生充分地关心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权和正当权益,与患者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有效的诊治措施取得病人的高度依从性,从而产生最佳效果。在临床课程设计中,一定要灌输这种理念。比如在选择胸外科手术方案时,告诉患者各种方案的利弊,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患者,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兼顾患者的意愿及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最让患者满意的方案。

总之,在胸外科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引入循证医学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不仅要巩固理论知识,也要提高临床技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方式,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继懋.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意义[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5,7(4):41-43.

[2]陶军,杨天德,刘禹莲等.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49-551.

[3]秦孝智,关立克.循证医学理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9):1314-1320.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篇3

(一)调查对象。

通过座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我校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部分临床教师,了解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

1.确定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不够,同学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差。

2.寻找最佳证据。针对临床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最佳证据予以解决:

(1)检索VIP、CNKI等数据库,了解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验课的开展情况,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有效借鉴。

(2)召开临床教学研讨会,围绕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从医学人才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3]等方面展开讨论,针对临床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等文件精神为指南,以迎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近期工作目标,以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永恒追求,科学、系统设计临床实验课教学模式。

3.制定解决措施并落实。

(1)重新修订临床实验课教学大纲。修订后的实验课教学大纲,具体包括“专业素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三大模块。专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医学生礼仪”“医学生职业素养”“医疗核心制度”“病史采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临床思维模块主要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模块包括了解临床工作程序,参加晨会交班、查房、入院患者处置,观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等。此次实验课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着重提高了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项目的比例,通过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医学生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人文素养等,努力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旨在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落实临床实验课教学大纲。①教学管理者准备: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及实验项目,做好授课教师的安排及学生分组。专业素养模块及临床思维培训模块由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临床思维培训模块为小班教学,每个小组约30人;临床实践模块由讲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分小组在各临床科室完成,每个小组约15人。②教师准备:课前召开教研室会议,讨论实验课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召开授课教师会议,详细介绍实验课教学大纲,强调其实施的意义、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开展实验课集体备课,学模式,规范教学方法、教案书写及课件制作,鼓励探索符合专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③学生准备:召开学生会议,进行临床前宣教,强调学习方法的改进。实验课前系统复习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效果评价。制定《皖南医学院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表》,收集教学督导专家及学生的评价结果。

二、结果

(一)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7.71%、2.12%;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2.77%、6.88%、0.35%。

(二)教学内容的评价。

学生对专科病例讨论、晨会交接班、教学查房、常见病诊治、专科讲座、临床技能操作等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4.36±0.91)%,“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4.97±0.60)%,“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0.68±0.41)%;外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8.95±2.05)%,“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58±1.68)%,“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1.41±0.68)%。

(三)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示范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4.24±0.10)%,“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5.00±0.27)%,“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0.71±0.35)%;外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9.77±1.96)%,“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64±1.68)%,“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1.59±0.53)%。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2.42%、6.70%、0.71%;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87.13%、11.11%、1.59%。

(五)教学秩序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秩序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7.53%、2.12%、0.18%;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1.89%、7.23%、0.71%。

三、讨论

通过专家督导、教师反馈及学生评价,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秩序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一)贯彻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计划。

通过参加晨会交班、查房、入院患者处置,观摩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参加教学小讲座等临床工作,同学们了解了临床工作程序,熟悉了工作内容,拓展了课堂知识,最终实现了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二)明确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通过“医学生礼仪”“医学生职业素养”“医疗核心制度”“病史采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实验项目的开展,使医学生对本专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清晰的认识,除了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培养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教师通过课前给出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能动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强调了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提出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此次实验课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临床教师。虽然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动员,部分临床教师还是未能认真对待实验课教学,具体表现为对临床实验课的关注度不够、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贫乏、教学方法单调、对学生缺乏沟通和引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拟定的改进措施主要有:

(1)定期深入开展实验课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规范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专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加强教学督导,做好临床教师实验课教学的指导和帮助;

(3)定期反馈学生评定意见,分析存在问题。

2.实验课教学质量。“病例讨论课”倡导以PBL和CBL方法进行教学,部分教师缺乏对这些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故落实时存在偏差;在“临床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责任心及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差距,故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有差异。针对问题,我们的改进措施包括:

(1)进行PBL和CBL教学方法培训,开展“病例讨论课”教学研讨及教学示范,使临床实验课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2)进一步修订临床实验课教学大纲,细化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法;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