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范例(3篇)
孤独症康复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组,接受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1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ATE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疗效更佳,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培训-家庭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病范畴,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病症[1-2],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男孩。孤独症儿童从婴儿阶段开始,就无法与周围环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冷漠甚至没有语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丧失正常人应有的日常感情。鉴于此,我院采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旨在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独症儿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9±1.45)岁。纳入标准:(1)符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201404163000457)
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3]。(2)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3)家长容易沟通,积极配合。(4)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症、强迫症等。(2)并发有影响孤独症治疗效果的疾病者,如脑瘫、癫痫等。(3)无法坚持完成康复训练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复训练者。(5)家长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学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82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安排到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为期12个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结构化教学和ABA训练对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小组化训练、集体化训练等。每3个月进行1次训练
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直至训练结束。
1.2.2试验组父母带孩子共同参加专业医疗机构开设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亲子培训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64学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儿父母。培训内容涉及:(1)孤独症基本知识,提高父母健康认知能力。(2)孤独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如结构化教学、ABA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患儿各项能力的对症训练,包括语言、感觉、认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协调等。(4)益智活动的合理开展,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儿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力。(5)行为问题的处理,提高父母对患儿行为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PEP评估,对症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并为父母配备《孤独症家庭康复训练教材》及康复训练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叮嘱父母每3个月带孩子到培训机构进行1次PEP评估,并制定或调整下一个阶段训练计划。若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有任何疑问,均可随时与相关老师或医师进行联系。
1.3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内容进行评价[4-5]。评分越低,表明孤独症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4~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而我国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相对较晚,在2006年时才将其列为精神残疾。我国现状:(1)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2)孤独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相应的治疗需求越来愈大。(3)患儿回顾社会难度较大,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间是3岁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极大程度影响患儿日后正常生活。(4)治疗体系不健全,训练中心康复水平整体较低。(5)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6)国家相关医疗政策才起步。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预后,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7-8]。
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游戏中,采用自然反馈手段的训练,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积极的疗效。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训练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而父母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更发挥重要作用。据此,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父母理论认知,增强父母操作意识及方法,从而让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实施科学地康复训练,提高父母专业技术支持非常重要,能促进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长。医疗机构是整个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者,家长是最终的执行者。表1显示,接受了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能力方面,均有着大幅度提高,与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实施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灵活等特点,还具备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等.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01-103.
[2]张静,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M1抗体水平与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3-727.
[3]杜亚松.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1-1774.
[4]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等.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5):353-358.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6]刘志云,张晓斌.24例儿童孤独症应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06-607.
[7]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8]郭德华,周群,吴连春,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18-321.
孤独症康复范文
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以治疗为中心,而重点是在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孤独症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和教育项目,以及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行为分析”对孤独症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一定效果。还有一些疗法专门针对某些特定功能,如针对其沟通功能的辅助沟通系统;激发特殊情感,促进社会技能发展的音乐疗法;针对其感官异常的感官整合训练等。然而,近半世纪以来关于孤独症的探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或只是针对某一种康复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很少有研究能达到详实而真实记录和展示一个孤独症学生全方位的问题,也没有研究多种康复疗法之间的关联,从而成为了纸上谈兵。
本研究是建立在对该孤独症学生有一个详实而真实的了解,并且还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更为真实的结果。
一、学校教育在该孤独症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孤独症学生康复过程的核心环节。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造成了语言发展的先天障碍。语言能力的严重滞后,阻碍着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去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成为孤独症儿童训练中的关键。
在训练中,首先要对孤独症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训练目标起点要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训练时,分两步:第一步先训练其被叫名字马上有反应及应答。第二步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训练中多结合游戏,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孤独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
2.行为能力的训练
孤独症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差,不擅长语言表达,因此,平淡的讲解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行为能力的训练就不一样,它能帮助孤独症学生培养达成预期的行为效果。
在训练时,分三步:第一步敢与人对视,能和家长教师有语言交流。第二步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第三步在教师组织下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可帮助孤独症学生引起持久注意和增强记忆,促进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取代呆滞、自残等行为,塑造形成正常的新行为。
在训练中可运用音乐来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可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训练中群体训练与个别训练应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症学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更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喜欢一般性的说教,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的刺激必须建立在患者对治疗者和治疗环境的欣然接纳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孤独症学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关心、信任,从而获取信心,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不是哪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是孤独症,他们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多方面的障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另外,学校教育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其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除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外,个体化教育与团体训练相结合还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
学生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或活动时间持续过长时,易疲劳,以致厌倦,从而注意力也易转移。因此,必须丰富活动内容,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提高参与的兴趣非常重要。即使是要训练某种能力,也应根据情况,对活动进行重组或提供一些新鲜有效刺激。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孤独症康复范文篇3
关键词:家长康复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5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45-01
孤独症孩子大多具有持久干预性、生活适应性、社会融合性等干预特征,对孩子的早期干预和康复都需要贯穿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长是孤独症儿童干预过程的永久参与者,家长是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的主要协作者。这不仅需要家长有扎实的康复知识、技能和技巧,更需要家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1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社会地位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措施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及社会相关媒介的导向性宣传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地推动着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
1.1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地位问题。孤独症儿童家庭在生活服务环境仍然存在歧视,在社会工作参与仍然缺乏协调,社会支持体系仍然有待完善,这些都为家长和家庭在社会中生存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发挥其康复作用的心境状态、自信心与坚韧性。
1.2应对策略。
1.2.1加大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导向作用,建立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支持服务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社会生活的依托环境。
1.2.2联合心理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孤独症康复知识普及性宣导,提升社会认知程度与大众容纳水平,为孤独症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
1.2.3联合教育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孤独症孩子回归社会的结构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每个阶段的生活现状,减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生涯发展的担忧与焦虑。
2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
由于孤独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实,使得其康复过程更加漫长,家长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与努力是正常儿童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需要忍受强大的内心痛苦和精神压力。
2.1家长的心理状况。有资料显示,孤独症家长SCL90总分与对照组的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等因子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协康会联合访问了300名2-6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访问结果显示,家长压力的平均指数为111,较正常水平(55-82)为高,也高于美国90.5及加拿大95.2的数字,总体压力高于正常水平近六成,同时伴有抑郁症症状;他们的心理状况堪忧,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2应对策略。
2.2.1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重视家长心理辅导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同步干预;在心理卫生专业单位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规划,包括普及性的心理卫生知识宣导、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个案跟踪指导等等。
2.2.2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家庭周边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心理辅导中心;建立孤独症家庭心理干预个体档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2.2.3以社区为中心,设立孤独症儿童家庭心理协调干预系统,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功能,辅助他们沟通合作,共同分担相关责任。
2.2.4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正向引导对孤独症儿童以及家庭面临问题与困难的认识,提升社会接纳程度。
3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潜能
从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开始到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育儿方式,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都经历了心理上的调整与蜕变过程,许多家长已充分认识到学习与把握孤独症相关的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康复起步于本世纪初期,孤独症家长受训现状并不乐观,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还极其缺乏。
3.1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和学习潜能状况。据初步抽样调查,孤独症儿童家长基础知识普及率仅为30%,其中系统康复基础技能受训率仅为25%,真正能有效地实施家庭康复的家长只占总抽样的5%左右;要提升家长康复知识与技能,使之发挥其康复作用,面临极大挑战。
3.2应对策略。
3.2.1鼓励发挥康复服务机构自身指导能力,根据家长的需求以及机构康复理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康复知识交流与指导活动,为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3.2.2以各地残联康复部门为中心,将孤独症家长康复能力的提高纳入助残扶残系统规划中,定期组织地区内孤独症家长培训,综合各方资源开展服务性协作。
3.2.3分级建立孤独症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规范孤独症康复行业服务标准,以点带面推动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指导服务进程。
3.2.4鼓励与支持孤独症家庭资源组织建立合作联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4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
对于孤独症家庭来说,面对一个非正常的、需要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协助的孩子,这种压力不是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个体所能承受的,需要家庭里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压力共担的协作体,共同为孩子的康复做出努力。
4.1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弱。在孤独症孩子康复历程中,家庭成员期待不一、认识不一、缺乏合理的分工、情感连接性不够等影响因素都会给孤独症儿童康复带来不良的后果。
4.2应对策略。
4.2.1发挥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协调服务功能,帮助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家庭成员进行功能性安排,如:主要的经济支持成员、主要的康复训练成员以及主要的家庭生活管理成员的任务与职能的分配等等。
4.2.2家庭成员之间既要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又要共同学习家庭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合理制定孩子的家庭康复计划并共同携手达到目标。
孤独症儿童家长康复能力的建构是一个全方位的支持性系统,需要在政府政策性指引下,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康复机构的服务功能,并通过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不懈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