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2-27 手机浏览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孤独症精细动作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原因,这给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治疗孤独症基本上都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而精细动作训练作为孤独症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实际摆弄动作,包括手上的捏的动作、握的动作,屈的动作、旋转的动作,还有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多个领域研究显示,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

儿童在剪纸时进行抓、捏、握、伸、屈等手部肌肉精细动作的练习,可以增强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从而刺激前庭平衡的发展,起到左右脑同时开发的作用。如何利用剪纸这个孩子感兴趣且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训练呢?我们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西西进行剪纸训练,在实践中探究精细动作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积极作用。

2个案研究

2.1研究对象

西西(化名),男,2004年3月14日出生,被诊断为孤独症。该儿童身体发育正常,体重、身高符合同龄儿童的水平,但是没有主动的口语表达。西西只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可以说出一些句子,发音清晰但声音比较小,有时会自言自语。该儿童双手基本可以协调配合,动作模仿能力较好,但是关注力比较差。根据观察该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只对少数事物如食物、儿歌、模型、赛车等表示关注。

2.2训练原因

在第一次将剪刀呈现在西西面前时,他对剪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拿到剪刀之后,西西只是地把剪刀放在地上滑动,拿起来打开然后继续放在地上滑动,如此反复,并且不愿意老师碰他的剪刀。通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出剪刀对西西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他又不会正确且灵活地使用剪刀。因此,我们决定将剪纸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2.3训练目的

通过剪纸训练,让西西掌握抓、捏、握、伸、屈等手部基本动作技能并且灵活使用剪刀,提高其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关注能力,进而提高西西的思维能力以及生活能力。

2.4训练形式

采用一对一个别训练的形式。

2.5注意事项

(1)训练儿童剪纸时,避免剪刀意外儿童意外受伤;(2)训练开始时,用较容易剪动的软纸;(3)训练难度增加应根据儿童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4)在孩子训练有所进步时,要适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5)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偶尔给儿童一定的辅助,有效地避免由于完成不了操作而对训练失去兴趣。

2.6训练时间

每周5节个别训练课,每节课20分钟,持续2个半月的时间。

2.7训练过程

阶段1(约2课时)——正确抓握剪刀并较为灵活地开合。

训练开始时,老师将剪刀直接呈现在西西面前,先让他拿在手里随意把玩,如果出现放到地上滑动的情况就及时干预。几分钟以后,老师要求西西把剪刀递给自己。然后,老师将大拇指放进一个剪刀柄环,食指和中指放进另外的一个柄环。演示完毕之后,老师再次将一把剪刀递给孩子,希望西西能够模仿老师的动作正确使用剪刀。西西开始时并不能准确抓握,老师帮助他抓握几次后,他可以正确完成,并且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独自反复将手指伸入到剪刀的柄环之中,还尝试着开合剪刀。老师辅助用手指以及手掌的力量带动开合剪刀,孩子立刻想要自己尝试,而且一直在关注剪刀开合的运动。

阶段2(约3个课时)——改变孩子对剪刀的认识,从无意识把玩到有意识剪动。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孩子可以正确的抓握剪刀并且较为灵活的开合,老师开始适当的引导孩子用剪刀来剪纸。

首先老师拿出彩色的软纸(色彩鲜艳的彩纸更能够吸引孩子的眼睛,质地相对薄一些,对于刚刚学习运用剪刀剪纸的孩子来说难度相对比较小),示范用剪刀随意剪动。然后给孩子一把剪刀,让他模仿剪动。训练几次后,西西可以随意剪动软纸张。为了锻炼西西的手部力量,换相对比较厚的卡纸继续进行训练。西西刚开始手部力量不够,剪起来有些吃力,训练几次后西西可以较轻松地剪动卡纸,手部灵活度及手部力量有进步

阶段3(约一周)——剪直线。训练孩子对剪刀的掌握能力还有手眼协调的能力。

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西西手部灵活度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个阶段,老师辅助在白纸上用彩笔画一条直线,让孩子沿着直线剪动。刚开始时,西西仍然是随意剪动纸张,根本就不理会老师画的直线。老师引导剪这条直线,西西还是不予理会。老师随后辅导西西几个课时之后,西西偶尔可以沿着直线剪,但是剪出来总是歪歪扭扭的,或者直接剪偏了。老师尝试将直线的长度缩短、加粗之后西西完成不错。慢慢的逐渐加长直线,直线宽度变窄,配合运用强化物,西西可以完成这个阶段的内容。

阶段4(约四周)——沿线剪图形。训练孩子手部灵活度以及腕部的灵活度还有双手协调。

西西在以上的训练之后可以熟练地剪直线,且对剪刀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我们决定增加剪纸的难度。我们开始训练西西剪一些简单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老师首先在空白的纸上画好图形,向西西演示如何剪。接下来,递给西西一张画好图形的纸和剪刀,老师引导西西一起剪纸,同时提醒西西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开始训练时,西西很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操作,但是和老师一起剪时很着急,总是剪不好图形两条线交接的地方。这时,老师让西西停下来,观察自己是怎么剪的,西西还是不能完成,老师辅助完成。辅助几次后,西西能够独立地完成剪纸。

西西通过反复训练后,可以沿着老师画好的线条剪出部分形状。接着,我们进一步增加难度,让西西剪出圆形的图案。圆形难度大,所以剪起来比较费力,也很考验孩子手部及腕部的灵活度,但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西西在经过几次训练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

阶段5(四周)——按指令剪部分图形。训练孩子听指令的能力以及对剪图形的掌握情况。

儿童能否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剪出图形,是对孩子能力一个较高的考察。首先,我们训练西西在没有描线的纸张上剪出一些图形。刚开始时,老师让西西观察一个图形,对照着剪。当西西对这些图形的剪法熟悉后,让西西不观察模型凭借记忆剪纸。西西通过训练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剪出长方形、正反方性、三角形。

2.8训练结果

通过五个阶段的训练,西西的精细动作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西西拿到剪刀不再只是放在地上滑动,能有意识地剪出一些图形,其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明显提高,手部力度和控制力有所加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沿着线条较为流畅的剪出一些图形。另一方面,西西在对事物的关注力上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时基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和课堂活动上,并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以前较为频繁的晃动身体的行为出现频率变低。

2.9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早期干预理论的日渐成熟,作为早期干预领域之一的精细动作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于孤独症儿童西西的精细动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剪纸训练方法从动作发展顺序、基本训练方法、注意事项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剪纸训练可以锻炼儿童手部力量、灵活度、对力量的控制、手眼协调能力、关注力等,对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另一方面,当孤独症儿童投入到训练中时,其身心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有助于儿童释放内心的压抑或负担。因此,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动作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其动作能力自身的发展,更有助于大脑机能的发展及机能的修复和补偿,促进心理活动的全面发展。

本次研究在训练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如果能与团体课相结合进行设计与训练,就能让孩子高效地学习到更多的技能。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只进行了个案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者及其家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谢明.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天津教育出版社.

[2]杨晓玲.解密孤独症.华夏出版社.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方法: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包括群体式开放康复管理模式、针对性目的性健康教育、情感支持、个性化心理调适与生活关怀等);对照组仅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期6个月,使用UCLA孤独量表评定护理效果。结果:经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孤独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矫正。与对照组相比,UCL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处意义(t=5.52,P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分裂症孤独心理

Observetheeffectofhumanizednursingonlonelypsychological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

LiXiumei,ZouYuanzhen,WenXiuhong

TheMentalHospital,theBureauofCivilAffairsofGuangzhouCity,Guangdong51043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humanisticnursingonlonelypsychological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Methods:72malepatientswithchronicschizophreniawereselected.Theywer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humanisticnursing(people-orientedmursingsuchasopengroupmanagementmode,thespecificandobjectivehealtheducation,emotionalsupport,personalpsychologicaladjustmentandlifecareandsoon).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nursingwayfornursing.Theobservationperiodwashalfayear.ThenursingeffectwasevaluatedbytheUCLAlonelinessscale.Results:Afterthehumanisticnursing,thelonelypsychologicaloftheobservationgroupwasobviously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betweenthescoreofUCLAscal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5.52,P

KeywordsHumanizednursing;Schizophrenia;Lonelypsychological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精神、社会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舒适的程度[1]。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有孤独现象,一般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孤独与社会支持相关[2]。为了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我们对72例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16±6.24)岁。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超过5年,在我院住院时间超过1年,目前病情已处于缓解期,已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文化程度均初中及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在观察期间原治疗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

研究方法:两组保持原有用药方案,对照组参加所在病区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参加所在病区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一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参加群体式开放管理康复治疗,观察期6个月。本康复治疗的特点是从有益患者身心健康出发,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恢复基础上,制订各种护理措施,实施规范化服务护理、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等人性化护理。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大胆打破以往精神病医院封闭的管理模式,患者可以在指定时间走出病房到康复工场参加康复活动。这种方式使患者在工余之时可以互相谈心、娱乐、可与护理人员自由交谈,面对现实、面对困扰进行商讨、思考。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患者可得到人性化的尊重。②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让患者认识到维持用药、康复训练和回归社会有稳定病情、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同时予以患者纠正偏差行为的心理训练,辅以行为矫正以弥补患者的社会缺陷,恢复患者社交能力的心理护理,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回归社会的自卑、焦虑、恐惧、孤独的心理。③积极地组织患者走出病房参与社会活动,有计划的组织患者外出旅游,如到郊区果园采摘水果,参观画展,在院内举行康复者运动会,节假日与工作人员一起联欢庆祝等。医院建立温馨舒适家庭式休养环境。

疗效评定工具:①采取自编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②Russell等编制,国内刘平翻译的UCLA孤独量表(第3版)患者根据指导语自我填写[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

结果

两组不同护理方式患者UCLA评分情况:经过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的孤独心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识,给患者予以人性照护[4]。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为患者做什么”,在患者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又一发展和进步,它指引护士不再只是关注疾病,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以人为本,将关心和爱心贯穿护理工作中。不少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孤独心理现象,孤独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良,或人际关系缺陷,造成社会结合的紧密度较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降低[5]。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精神病医院环境设施和管理模式停留在封闭状态,住院患者仅限于病室内活动,而且因种种原因,所收治的患者大多数是长期、反复住院的慢性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病情稳定,但住院时间较长,无法回归社会,造成社会接触不良、人际关系缺陷、心理孤独和情绪焦虑。本研究主要针对部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但因各种原因需要继续留院的患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观察到这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居住在封闭的病房环境。逐渐地出现孤单心理,进而影响其社会功能。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护理模式主要突出于让患者处于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可以较为自由地与更多的人群接触交流,广泛地同不同病区,不同性别的病友交往;同时护理人员参与在患者的活动中间,如一起做手工,一起种菜、除草、施肥,一起享受劳动的过程与收获的喜悦,努力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氛围。尤其在劳动、休息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喜悦与烦恼,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地给予疏导。同时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地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疾病的特点和预后,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和规律性,积极地接受治疗和参加康复训练。本组病例经过了半年的观察评估可以参与人性化护理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孤单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精神面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患者回归社会参加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生活,作了充分的准备。本研究提示人性化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亚,郭玉琳,李变梅.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外科病房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7):408-409.

2吴福喜,彭红军,将泽守,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J].现代康复,2000,9(4):13-16.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卫生杂志,1993,7(5):227-230.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App;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触摸屏电子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74-02

一、App的简介

App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缩写,它是指为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而被开发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近年来,孤独症康复教学相关App程序被开发并且被运用于孤独症康复教学中。这些App在欧美国家迅速改变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沟通方式。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许多治疗专家和照护者发现孤独症儿童通过显示在触摸屏电子设备上的App可以轻松地学习与交流。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有装备有呈现图片、图标的大屏幕。用户仅使用手指触摸就能完成交互。

教师、家长和治疗专家描述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App帮助孤独症儿童显著提升技能的差异。例如,一些iPad应用程序能为有语言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一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其他一些App能帮助这些儿童处理一些有压力的社交情形,比如在商店应该如何应对。这些App也可以使日常生活技能获得提升,并且提升一些精细动作,例如控制小的物体。

二、App在康复教学中的作用

1.对交流的影响。许多孤独症儿童是“视觉学习者”。他们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优于处理口语信息的能力。所以,使用图片来教导他们学习如何交流会非常有效。教师、家长和照护者也表示通过App来教学,比只使用口头交流更加有效。

而在传统方法下,孤独症儿童会将画有物品的卡片交给他人来告诉他们想要的东西。App能让言语障碍用户,通过图片有效地表达他们所需的物件;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回答问题;提简单的问题并构建简单的句子。以某个App为例,孤独症患者可以拖拽图片来创建语句,然后App会将该语句转化为声音。用户也可以使用他们的平板电脑或手机来对某个物体进行拍照,然后程序会自动告知,该如何表述此种物品,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2.日常生活技能的提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环境的感知,对大多数信息很难形成记忆,接收和整合信息也不是容易的事。这些原因使孤独症儿童很难做到成人所期望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孤独症儿童无法胜任日常的生活。孤独症儿童生活技能的缺乏不仅成为家长和老师的负担,还对自己独立生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了消极影响。但使用App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在生活技能训练上获得显著效果。

孤独症儿童缺乏情境辨别能力,在不同条件下他们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Apps能解决这个问题。以一个叫“到现实场景中去(modelmegoingplaces)”的App举例来说,6张幻灯片演示了在不同地点,包括了商场、游乐场和杂货店所需的适当行为。儿童可以自己滚动来浏览这些图片或者由老师带领着来阅读这些说明。

孤独症儿童对他们应该完成的事情没有计划,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执行能力非常弱。可视化安排App“先做什么、后做什么(FIRSTTHEN)”能被照护者和老师通过拖拽图标为学生创建安排和日常工作。

3.丰富情感体验。由于感情冷漠,极少孤独症儿童能分享与正常人相同的情感体验。这对他们的社会化造成了很大困难。然而,专家说iPad的类游戏性质是创造无恐惧的环境。即使一个人在游戏中“死”了,他能学到它为什么发生,这能丰富他们的体验,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帮助消除焦虑感。所以游戏程序有助于这些孩子学习情感和情绪。

4.进行虚拟艺术行为。一些孤独症儿童有触觉的抵触并且对颜料、胶水和其他工艺用品感到不适。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个涂鸦或画图App的平板设备可以允许他们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儿童的手和眼睛能获得一些训练,手眼协作将增强,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5.帮助记录数据。App是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的,可以为数据记录提供便利。App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记录他们的行为和饮食以及他们家庭和治疗专家的其他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康复教学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App的优势

App程序可以安装在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中,用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非常方便。鼠标和键盘不容易被幼童理解。触摸屏设备降低了用户与计算机设备交互的认知基础。触摸屏幕电子设备就会发生一些反应。这个功能是使早期干预变成可能的关键。

当孤独症儿童成功完成了一个操作或者任务时,App将及时提供反馈,使用词语或者图片作为表扬。这样,儿童就能在学习上建立兴趣和自信。尤其是通过发行代币会更加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行为。

四、App的劣势

1.识别难度大。各种类型的App发展很迅速,但不是所有的都好。当程序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不知道从何选择。在App方面,很少有专家给出了系统性的辨识,发表权威性的评论。这无疑将给家长和教师的选择带来极大困难。

建议孤独症专家可以甄别和推荐设计合理的App,为家长和老师选择的Ap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良好规模和高影响的网站可以设置一个特定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放置已被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孤独症康复APP的列表。这个列表应该按照类别划分,包括说明、评论和定价信息。

2.受英文限制。尽管孤独症App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是英文的。随着需求的增长,其他语言的App逐渐出现,但数量仍然很有限。鉴于孤独症在全球发病率高,在其他国家存在许多患者。因此应鼓励开发人员将他们的App翻译成其他语言,这样越来越多的患者就可以受益。

3.设备费用高。虽然App的一部分只需要依靠触摸屏电子设备就可以使用,如果你想享受更流畅的体验,高性能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有一些App需要安装在平板电脑甚至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如iPad或iPhone。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对一些家庭相对较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家庭。如果买不起这些电子设备,有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将不能使用这些App来进行康复教学。

因此,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应该起到更多作用。在高收入地区,家长购买App之前能先预览这些App;在贫困地区,能在图书馆提供电子设备,给有需要的家庭介绍可用的App。

五、总结

触摸屏电子设备当今是很普遍的,所以孤独症康复教学App将势在必行地发展下去。在App的协助下,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化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触摸屏电子设备充分体现了方便和灵活的特性。但是这些发展还不完美,还存在一些缺陷。在App提升过程中会暴露一些问题。App能被广泛使用在孤独症康复教学领域,这需要是孤独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合作以及不断提高的电子技术为之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Windman,Vicki.iPadAppsforStudentswithAutism.Tech&Learning,Vol.32,pp.2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