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范例(3篇)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性格;教育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4-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前被奉为书生专利的阅读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育部门和家长要认识到阅读对中小学生所具有的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文化修养等重要意义,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由此看来,阅读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阅读内容的选择就会变得十分关键,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首先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因此笔者就将从阅读内容对初中生性格产生的影响入手,结合教育部推荐初中生必读书目,来阐述阅读内容对初中生产生的影响及疏导,以此希望大家在阅读上得到某些帮助。
纵观前人研究,关于阅读对性格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是关于阅读的研究却有不少,从这些大大小小的研究中可以得出阅读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性格心理学理论指出:儿童长大能否成才,不但与智力发展相关,而且与性格、意志品质相关。[2]本文以23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展开调查,结合教育部门推荐的初中生必读书目,力求得出阅读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性格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一些弊端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阅读内容的选择对性格产生的影响
阅读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所以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很重要,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而言,以下是一些关于阅读内容对性格产生的比较突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信息。
1.悲伤类书籍。悲伤的书籍比较能调动人的情绪,特别是对于内心比较敏感、脆弱的初中生而言,因此阅读此类书籍就可能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表一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信息。
由上表数据可见,当阅读一些悲伤的书籍后,学生们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于悲伤的情节感到很难过,难以忘怀;二是对于悲伤的情节虽会感到难过,但很快会遗忘。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内心比较敏感、脆弱,性格、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因此悲伤的书籍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悲伤的情绪,让他们对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产生同情,让他们沉陷于虚拟的悲伤世界无法自拔,变得忧郁、沉闷。
2.励志类书籍。励志类的书籍比较正面、积极,能很好地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可以说是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群体,而初中生刚刚迈入青春期,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表二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信息。
上表数据一目了然,在阅读励志类书籍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受到了相关影响。调查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在阅读励志类书籍之后,自己变得做事更有决心,更坚持不懈了。励志类的书籍字字句句都在暗示着环境的恶劣,人物的坚强,启发着读者去深思和感悟。初中生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他们的困难大多来自于学习,根据学生反映,在遇上所谓的难题时,有时不是不会做,而是被长长的问题吓倒,没有仔细分析阅读下去的耐心,而这类书籍正好帮助他们理解坚持的意义,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有学生说阅读了励志类的书籍之后变得更加乐观开朗了,此类书籍讲述的大多都是人物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都是比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读者与书中人物坎坷的命运相比之后,内心便会豁达很多,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3.武侠玄幻类书籍。初中生是个特别敏感、多变的群体,他们一只脚刚刚踏出童年,另一只脚又迈入了青春期的道路,成为敏感、叛逆的青少年。在侦探和武侠小说中,能使他们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爱抱不平所形成的一股好思、好动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3]可见这类书籍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表三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信息。
上述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不会受到书中情节的影响,但是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会受到影响。那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敏感、冲动、遇事不冷静,所以很容易受书中的暴力行为、粗暴言语的影响,一旦他们与人发生争执时,就很难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做出一些令其终生后悔的事。社会上有些不良少年大多是因为在观看暴力影片或阅读暴力书籍等之后,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才会走上邪道,成为社会唾弃的“毒瘤”。
二、提出建议,疏导负面影响
上面提到的是对初中生性格影响比较明显的三类书籍,为了让学生们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和一条幸福光明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让他们的性格健康发展,因此,他们的读物必须是健康的、适合他们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品质,教育部向初中生推荐了以下必读书目:《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繁星・春水》、《昆虫记》、《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海底两万里》、《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佛游记》、《简・爱》、《聆听天籁》(泰戈尔诗选)。以下是结合教育部推荐初中生必读书目针对阅读内容对初中生产生的影响给出的相关建议。
1.阅读书目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初中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无法做到很好的规划,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方面也需要得到他人的指导。初中生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对于自己的需要还不是很清楚,无法为自己做最合适的选择,在阅读上他们也只会凭借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因此学校应对初中生的阅读书目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需要,也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能够健康成长。如:可以指出哪些书籍适合精读,哪些书籍适合泛读,精读的书籍一般都是能沉淀人的内心,能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对那些有利于塑造品格、培养情操的书籍进行精读,《爱的教育》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非常适合精读,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而对于一些诗集和故事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也就是泛读,像《伊索寓言》和《聆听天籁》(泰戈尔诗选)就可以进行泛读。
2.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发展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内心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推荐不同的阅读内容。如:对待那些生活艰苦、内心孤独、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教师应推荐他们阅读《童年》、《爱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除了父母之爱以外的其他世间大爱,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对待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推荐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他们学习主人公坚韧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对待那些内心比较自卑、害怕失败的学生,教师应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类书籍,让他们学习书中人物的坚强不屈和不轻言放弃,学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3.教师应积极引导,避免学生“误读”。由于学生受自身知识的限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某些书籍无法进行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如:《朝花夕拾》不仅是作者对儿时到青年的回忆,更有对冰冷社会、丑陋习俗的批判,这里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就可能只感受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和留恋,而不会认识到面对丑陋、邪恶时要学会反抗,要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又如《聆听天籁》,没有教师的事先指导,学生感受到的只有诗中生活的美好惬意,而体会不到诗人对自己国家、人民的深沉的爱,也无法激发自己内心炽热的情感,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
综上所述,阅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树立人的品行。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有义务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因此对初中生的阅读内容做适当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而教育部推荐的书目能很好的促进初中生各方面的发展,相信只要学生在阅读上得到正确指导,能够正确理解书中所要传递的思想,他们一定能够在适合自己的书本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旭荣花.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提高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力理解影响因素提高对策
听力理解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随着英语试卷中听力试题的增设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人们对听力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听力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主要是因为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读多听少,甚至只读不听的弊病。我在此简要分析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一)听力材料的本身特点
所听的材料中出现新词、新句型和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续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而使语法中的词句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听力理解,归纳起来如下:
1.时间变量,即语速、停顿和迟疑。语速是听力理解中的决定性因素。语速太快,听者来不及反应,语速太慢,则给听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容易引起厌倦等情绪。不同来源的听力材料对语速要求并不相同,不同水平的听者对语速有着不同的要求。语速并不是一个在听力过程中独立作用的因素,它与材料本身的特点、听者的背景、知识等密切相关。2.听力材料的类型。学生在听英语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生活的习惯、文化特色、志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新词句,但不能听懂其内容,在听时就会思想转不过来。这就是说听力材料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同样影响听力理解。
(二)任务特征
听力理解的任务类型对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有影响。听者对不同类型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反应:(1)回答多项选择题要比疑问词提问的问句容易;(2)回答针对具体线索的提问比依据整体线索的提问容易;(3)概括理解和综合信息比寻找某个特定信息的难度大。
(三)听者的特征
听者的语言水平、背景知识、记忆力、情感因素和听力策略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方面。目的语输入的记忆跨度比母语短,但是,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能成功处理的英语输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所以说,记忆时间长度是听者整体语言水平的标记。与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听者进行想象、猜测,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听者的心理,听者听英语的潜在困难属于心理障碍,总感到被动、无把握,因此过于紧张,这样,未来可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碰到几句自己听不动的句子就着急、紧张,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坚定听者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听力理解效果。
(四)外部环境
听者听力能力的提高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上英语教师是否利用英语教学,直接影响中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坚持利用英语教学,受教育者的听力水平一定好于利用汉语教学的受教者。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极多,听力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视听设备、音像材料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听者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听者的听力水平,我们必须注重相应的学习策略练习,以帮助听者找到听力理解中的困难及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适时对自己进行监察、评估和调节。策略训练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听音专门训练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须进行听音训练,但盲目地追求多听、求量而不求质,效果也不会好。这里有两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材料的“源声”(sourcevoice)一定要丰富,要尽可能使学生熟悉各种人的音调。说出来的话语不同于写出来的文章,除了连续、同化、失去爆破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外,他还有轻重缓急、喜怒哀乐和说话者个体差异等特征。平时只使用“源声”单一的材料进行训练,会造成学生的语音适应能力低下――他们有可能辨别不出另一位说话者说出来的单词,或是悟不透那些陌生语气的内涵。二是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的焦点是整段话语的大意,一般听者能回答有关中心思想的问题即可;而精听时注意的焦点则在于语言材料的本身,要求学生能够记住细微的语音现象,其训练形式往往是笔录、复述或听写。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一个句子。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成孤立的单词进行听力训练不利于培养存储与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宜提倡。只有精泛并举,才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朗读与口头交际训练
无论是一个单词还是一句话,说对、说准和在头脑里建立起正确的音义对应模型是听动的前提,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既可以矫正和强化头脑中音义对应模型的记忆,又可以练习辨音。口头交际由于适应性强,更有利于从中体验语气、语调等方面信息的内涵。
(三)一般性读写训练
如上所述,除辨音能力外,参与听力理解活动的各项能力也包含阅读理解活动。因此,阅读训练可以使这些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认定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是在“语感”形成之后才发挥作用的,而语感则是在对语言的各种正确组合形式进行过无数次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一样,也是一种对语言形式的体验。通过阅读也可以形成语感,这尤其会使听力理解能力受益。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有积极的作用。写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其语感,从而促进其听力理解的发展。
(四)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
阅读理解与听力理解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属于两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除输入信息的载体不同外,其差异还表现在输入的方式和速度上。读文章是面状展示的,它停留在纸上,可以“一目十行”;听的话语是点状排列的,瞬间即逝,只能“声声入耳”。读的进程能够自行调节,如可以略读、跳读,可以回跳、复读也可以研读;而听的速度是既定的,不因听话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一般性的阅读训练虽然有助于听力的提高,但因欠缺速度方面的要求而影响效果。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模拟听速阅读实际上就是匀速阅读,可以分为朗读式和静音式阅读两种形式,前者指朗读或默读,其特点是无论出不出声,脑子里都要出现“伴音”的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后者指脑子里不出现“伴音”的阅读。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操作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即不准回跳重复,不准停顿思考,必要时可用手指的匀速移动来确定读速。这种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于读中练听,听读兼顾,是一种练习听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多种多样,听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半工半读职业心理职业价值观求职自我效能感
[作者简介]周晶(1970-),女,山东莱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心理学。(山东莱芜271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心理学》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52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94-02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学生以实训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有关半工半读的实训方式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影响的研究一直乏善可陈。对职业价值观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普通本科院校的学习者。康廷虎(2005)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比较显示,两种类型群体虽然在职业价值观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大学生显著倾向于个人取向价值观,企业员工则显著倾向于社会取向价值观。本研究试图考察半工半读是否也会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发生同等趋势的变化,以便在教学和实训指导时更有针对性。
一、调查方法
采用康廷虎所编制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的问卷,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活作必要的修订。其中社会取向价值观包括工资福利、社会需要、工作稳定和背景变量4个分量表,共24道题目;个人取向价值观包括自我价值实现、工作生活环境、个人专业兴趣和社会地位4个分量表,共24道题目。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0.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采用Betz与Taylor所修订的简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包括自我评价、职业信息、选择目标、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五部分,共25道题。经修订,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7~0.9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两份问卷均采用Likert五点评分法。
随机抽取职业学院294名二年级学生,主要来自旅游管理专业。参加半工半读专业实训两个月的学生144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97人;在校学生15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110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数据。
二、调查结果
分别对不同类型学生在两种职业价值观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均数检验,其结果显示如下:
1.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首先我们对全部样本高职学生的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和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进行同体自身比较,结果发现高职学生在两种取向职业价值观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17.743,P0.001,N=294),他们在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上的分数极其显著地高于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单独将半工半读学生的两种取向职业价值观进行均数比较,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分数仍然极其显著高于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t=10.414,P0.001,N=144)。
第一,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将不同类型高职学生在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各项进行独立样本均数检验。结果显示,总体上半工半读对学生个人取向的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影响(t=-0.937,P0.05),但是在工作环境与社会地位两项价值观上存在显著作用力。与在校学生相比,半工半读学生比较忽视工作环境的优劣(t=2.220,P0.05),但对职业所具备的社会地位比较重视(t=1.991,P0.05)。在自我实现和专业兴趣上,两类学生的重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t1=-1.821,P0.05;t2=-0.937,P0.05)。
第二,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将不同类型高职学生在社会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均数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社会取向的职业价值观没有造成显著影响(t=1.604,P0.05),但是在对工作稳定性、社会需要和背景因素的重要性的评价上两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半工半读高职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在校学生(t=2.039,P=0.0420.05),对背景因素维度上的评价也是极其显著的高(t=2.941,P0.01),但是对社会需要的评价则显著低于在校学生(t=-2.107,P0.05)。两类学生在对工资福利的重视程度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t=0.311,P0.05)。
2.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将不同类型高职学生在求职自我效能感上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显示,总体上两类高职学生在求职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t=-0.261,P0.05),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和问题解决上(t1=-1.193,P0.05;t2=0.386,P0.05;t3=0.759,P0.05),但是在职业信息和未来规划上,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出现显著差别。半工半读学生在职业信息的自我效能感上极其显著低于在校生(t=-3.519,P0.01),但是在未来规划上其自我效能感又显著高于后者(t=2.029,P0.05)。
三、讨论
1.关于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个人取向为主,即使在半工半读学生的评价中,个人取向的价值观仍占明显优势。这或许与学生长期的自我意识凸显有很大关系。当然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逐步参与和感悟,他们在职业价值观的倾向性和自我效能感还会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现实职业环境。正如金盛华等人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所言“很多大学生将选择职业的最终目的定位于金钱的获得,而原始的目的已经被‘遗忘’或‘消解’”。①
2.关于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论是个人取向还是社会取向都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逐项分析,可以发现半工半读还是产生了部分影响,表现出由个人价值取向向社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与在校学生相比,半工半读学生在个人取向职业价值观上更加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忽略工作环境。这或许是学生初步进入职业实践活动后,感受到社会赞许的文化影响,开始重视职业在价值感和社会地位上所产生的差别。实习实训的环境具有临时性,由于高职学生角色所限,对工作环境可能不会十分在意。
在社会取向的职业价值观上,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的工作稳定性、背景因素和社会需要的感觉造成了显著影响。与在校生相比,经过半工半读的学生更加重视工作稳定性和背景因素,但是显示出轻视社会需要的倾向。经过半工半读实践后,学生并没有强调依据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我们认为这与高职学生比较强烈的职业分化有关。按照自己拥有的技术专长和适当的条件来选择职业是必然的。相反,在校生往往会产生按照社会需要选择职业的考量,还处于一种理想化的职业选择心态。以上分析表明,半工半读的实训经历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渐进的性质。
3.关于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总体上,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分项比较中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搜集职业信息更有信心,而半工半读学生对未来规划更有把握感。这与康廷虎的调查结论部分一致。本研究后期访谈发现,经过半工半读实践的学生对规则更加认同,在行为上更加自制,对求职申请更有信心,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规划心理。而在校生在职业目标设计上往往比较茫然,还需要更加丰富的职场体验来增加强化职业设计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建议
综上所述,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带有局部性的、渐进性的影响。随着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和职场规则上可能会有更加积极的变化,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几个方面工作:
1.在实习前的职业心理指导。在学生进入实训学习之前,通过职业价值观和求职自我效能感等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心态,激励学生在半工半读学习中保持职业观念和心态的开放性,体会并记录自身的变化,将职业心理导向成熟。
2.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心理辅导。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实训座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决策上的疑惑给予充分地解答和指导,培养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促进学生不断整合自身资源,提高职业适应力,为未来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3.在实习后的职业心理指导。针对研究中学生职业心理特点,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半工半读学生纠正自身过分自我关注的价值倾向,促进其职业心理主动向社会价值取向转化。同时,系统指导学生的职业目标,提高其职业信息搜索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未来职业规划,制订行动计划,提升其求职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职业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第一,高职学生(包括半工半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
第二,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第三,在个人取向的职业价值观上,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在社会地位与工作环境的评价构成显著影响。在社会取向的职业价值观上,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在工作稳定性、背景因素和社会需要上构成显著影响。
第四,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职业信息与未来规划的效能感构成显著影响。
[注释]
①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5.
[参考文献]
[1]程飞.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
[2]丁蕾,王晓红.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J].教育与职业,2011(12).
[3]何阿敏,谭佳.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及其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2(6).
[4]韩丽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10246547.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khWcUFFLy9XNUV2VVlLZnU4Y042NWpYSXA2Z0
14b2tBTVBXczN4b0lOblNwb2pIWQ==&v=MzI3NTdyck5WMTI2SHJHOEdOVElx
Sk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bWZZT2RxRmlyaFU=,2010-04-01.
[5]康廷虎.大学生职业决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recid=&filename=2005080027.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khWcUFFLy9XNUV2VVlLZnU4Y042NWpYSXA2Z014b2tBTVBXczN4b0lOblNwb2pIWQ==&v=MTMyOTBoMVQzcVRyV00xRnJDVVJMbW
ZZT2RxRmlyaFVMelBWMTI3RzdPd0h0SE9xSkViUElSOGVYMUx1eFlTN0Q=,2005-05-01.
[6]王祖康.大学生就业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44829.nh&
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
TTGJhYkhWcUFFLy9XNUV2VVlLZnU4Y042NWpYSXA2Z014b2tBTVBXczN4b
0lOblNwb2pIWQ==&v=MDMwMzVUcldNMUZyQ1VSTG1mWU9kcUZpcmhV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