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01 手机浏览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消费者体验;内容投入;分析模型

一、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与企业留住、维持和培养顾客群(customerba-se)的能力相联系的(andersonetal.,2004;gruca&re-go,2005;regoetal.,2009)。而企业要留住、培养顾客,必须要关注顾客交易之外的行为(doornetal.,2010)。现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信任和承诺(bansaletal.,2004;palmatieretal.,2006)、品牌体验(brakusetal.,2009)、品牌连接/关系(aggarwal,2004;muniz&o'guinn,2001)等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当前理论界也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顾客群上来,探讨交易活动之外的消费者群体参与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通过在线网络或社区自由地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电子口碑、产品评论、个人消费体验、产品使用经验、回答其他消费者问题等等,这完全是消费者基于交易之外,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一种参与行为。现有研究表明,相比企业或商家生成内容,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其他消费者生成的内容(cheong&morrison,2008;bell,2009)。消费者生成内容已成为其他消费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进行决策的重要资源(王平等,2010),对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立印,2007),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liu,2006;dhar&chang,2007)。正是如此,消费者生成内容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marketingscience》联合沃顿商学院于2009年专门组织召开一次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呼吁加强对这一前沿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当前企业非常关心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对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投入是如何产生的?其投入强弱又受到什么因素影响?本文将从体验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供指导。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构建

1.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界定。消费者生成内容,英文为consumer-generatedcontent(cgc)或consumer-createdcontent(ccc),又称为用户生成内容,英文为user-generatedcontent(ugc)或user-createdcontent(ucc)。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将其定义为:任何由最终用户创造的、可公开获取的媒体内容,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在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这些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原创性;③非职业常规和实践创造。casotoetal.(2008)将消费者生成内容定义为任何由非职业人士通过一定创造性努力生成的公开性内容。消费者生成内容也称为消费者生成媒体,它是基于个人经历而表达的关于产品、品牌、企业和服务的意见、体验和建议,它们经由消费者创造,并于因特网讨论区、论坛、新闻组和博客中,消费者生成媒体包括文字、图像、照片、视频、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媒体(krishnamurthy&dou,2008)。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生成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生成内容是由于web2.0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想,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或产品使用体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对别人的观点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表达对特定企业或品牌的看法等等所形成的内容。

2.消费者内容投入的界定。higgins(2006)认为投入(beingengaged)就是指个人对某事(物)表现出被卷入、注意力集中和有兴趣的状态。roberts和alpert(2010)认为投入的顾客就是忠诚于某品牌,并积极向他人推荐该品牌产品的顾客。消费者投入(consumerengagement)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某企业或品牌的行为显现,如口碑活动、推荐、帮助其他消费者、写博客和产品评论等(doornetal.,2010)。据此,结合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内容投入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生成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推荐、经历分享和使用经验等内容的行为显现。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内容创造主要有娱乐动机、价值动机、理解动机、保护动机和职业动机等几方面(nov,2007)。赵宇翔和朱庆华(2010)从社会、技术和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发现消费者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身份认知、社会交互联结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王平等(2011)通过从网络社群中收集数据,通过客观度量地方式对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激励、标识、地位、知识和声望的驱动。现有研究只关注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而未上升到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作为企业来说,他们不但要了解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受什么因素驱动,更希望了解驱动后所产生的行为强弱效应,而这只能通过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来体现(higgins,2006)。

3.消费者体验与内容投入。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一个具体服务时间内所做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padgett&allen,1997);它是当一个人达到心理、情绪或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和感受(陈英毅、范秀成,2003)。关于消费者体验的研究表明,好的消费体验不仅是消费者满意的基础(kumar,2005),更是影响忠诚的重要因素(pullman&gross,2004)。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范秀成,2001),体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忠诚的顾客。mcalexanderetal.(2002)发现,消费者社群体验能够促进体验分享,且可加强品牌社群性。消费者正是基于过去对产品功能、企业服务、交易过程等体验的评估,进而决定是否转向保留、亲近、推荐和拥护(advocacy)等阶段,其中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消费者推荐和拥护企业或产品的最大驱动力(roberts&alpert,2010)。因而,我们认为,良好的消费体验是影响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

三、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分析模型

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消费者在生成内容过程中(即消费网络平台服务)所获得的体验。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共同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产生影响,成为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前驱变量。所以,在分析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企业和网络平台的双重影响作用,从交互的角度来阐释二者的作用机理,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1.企业的角度。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其生成内容所用素材的主要来源,其获得体验的强度如何,将对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产品。当消费者与产品互动时,特别是消费者在产品搜寻、检验、评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有些是直接的,如接触、使用商品所获得的体验;有的是间接的,如从产品广告、虚拟商品中所获得的体验。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意境感受,会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2)服务。服务体验贯穿于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兴趣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一是购买前服务体验,即在产品搜寻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购买中服务体验,即在正式购买产品过程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人员、环境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三是购买后服务体验,即在购买完成后,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使用、维修、保养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服务体验是较直接的,也是当前消费者最看重的体验。(3)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消费符号,品牌体验是消费者基于这种符号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在(感官、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贺和平等,2010)。品牌体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综合反应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品牌的本质。

2.网络平台的角度。网络平台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媒介,是消费者生成内容活动的环境空间载体。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付出成本的多

少,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因而,消费者在与企业交互体验中所产生的生成内容的动机能否最终变为现实,亦即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从网络平台有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易用性。网络平台是否易用是消费者体验的首要来源,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研究表明,技术友善度是影响使用者参与的重要因素,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影响参与行为。(2)连接性。消费者之所以热衷于参与网络平台的各种活动,是因为其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消费者或个体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其社交、情感等方面的需要(ohetal.,2008)。因而,网络平台的连接性也构成消费者体验的一个重要来源。(3)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交流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对交流活动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很好的把握,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对方的语言或行为进行反馈,产生出一种沟通交流的效应。它通过信息交换的同时性、同步性、连续性表现出来,有时与即时反馈通信相似。研究表明,网络交互性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临场感知(江嘉轩,2004)和趣味性(liu,2003),因而也成为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来源。

3.交互影响的角度。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生成内容素材的重要来源,其体验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驱动力。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产生现实性影响。企业和网络平台对消费者的内容投入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消费者从企业活动和网络平台中都获得较强的体验时,其内容投入才会较强,否则都会弱化消费者的内容投入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获得了较强的体验,可能会增强平台中的内容投入行为,但如果消费者在企业相关活动中未获得较强的体验,则消费者在平台中可能会生成与企业无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共同致力于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并实现共赢发展。

四、研究结论、意义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从企业中所获得的体验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素材和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从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决定了生成内容的现实性,企业和网络平台的交互影响最终决定内容投入的强度。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文首次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且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之前关于消费体验的研究,仅关注了体验对消费者满意、忠诚等的影响,未关注对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体验研究较为重要的背景下,本文从体验视角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这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再次,之前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层面因素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对网络平台层面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将网络平台层面引入分析模型,使得理论分析更加全面。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和网络平台都应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体验,作为企业来说,应该从产品、服务和品牌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消费者体验,而网络平台则应从易用性、连接性和交互性等几方面来强化消费者的体验;二是企业与网络平台间应加强合作,企业应该向消费者宣传生成内容的网络平台,以利于对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进行有效管理,而网络平台也应该设置与企业相关的栏目,以利于企业的消费者加入;三是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向内容投入转化,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良好的消费者体验会促进消费者内容投入,但这其中仍然需要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否则生成内容的现实性必然受到影响。

虽然本文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作了开创性研究,但只从理论上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未来的研究应根据理论模型所涉及的因素设计量表,并以实际网络平台中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本研究未考虑消费者个性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特征及外部因素对内容投入行为的综合影响,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anderson,e.w.,fornellc.andmazvancheryls.k.customersatisfactionandshareholdervalue.journalofmarketing,2004,68(4):172-185.

2.gruca,t.s.andrego,l.l.customersatisfa-ction,cashflow,andshareholdervalue.journalofmarketing,2005,69(3):115-130.

3.rego,l.l.,billett,m.t.andmorgann.a.consumer-basedbrandequityandfirmrisk.journalofmarketing,2009,73(6):47-60.

4.doorn,j.v.,lemon,k.n.,mittal,v.,nass,s.,pick,d.,pirner,p.andverhoefp.c.customerengagementbehavior: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researchdirections.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10,13(3):253-266.

5.bansal,h.s.,irving,p.g.andtaylors.f.athree-componentmodelofcustomercommitmenttoserviceproviders.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4,32(3):234-250.

6.palmatier,r.w.,dant,r.p.grewal,d.andevans,k.r.factorsinfluencingtheeffectivenessofrelationshipmarketing:ameta-analysis.journalofmarketing,2006,70(4):136-153.

7.brakus,j.j.,schmitt,b.h.andzarant-onello,l.brandexperience:whatisit?howisitmeasured?doesitaffectloyalty?journalofmarketing,2009,73(3):52-68.

8.aggarwal,p.theeffectsofbrandrelat-ionshipnormsonconsumerattitudesandbehavior.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4,31(1):87-101.

9.muniz,a.m.,o'guinn,t.c..brandcommu-nity.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1,27(4):412-432.

10.王平,陈启杰,宋思根.网络互助社群中消费者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jms年会论文集,2010:92-114.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在线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意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3

1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述,分别是基于消费体验理论的在线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基于特定因素或事件的在线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和基于行业细分的在线消费者影响因素及结果。

1.1基于消费者体验理论的在线购物行为研究

在线消费者行为中,寻求体验是消费者在线购物的一大动机,当消费者与网上商店的环境、服务人员、政策及管理实践互动时,就产生了在线购物体验,从而导致消费者最终的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

在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善用技术接纳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对电子商务消费者层面的购物体验和态度行为进行建模。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Davis在1989年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模型,该模型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分别为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以及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GomaaAgag等(2016)将信任因素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相结合,以第三方虚拟旅游社区为平台,研究消费者对于在线旅游社区的参加意向及口碑对旅游项目的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旅游社区的意图正向影响购买意愿,且购买意愿进一步能够产生积极的口碑,此外良好的口碑又反作用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Lei-YuWu等(2014)从关系交换出发,定义了一个由信息搜索成本、道德风险成本和特定资产投资三部分组成的概念化成本结构,一方面对价值相关关系的TCE成本构建以及对顾客重购意向含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阐明了三种不同的成本对感知价值和回购意向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呈正相关,且感知成本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YueChen等(2015)立足风险收益角度得出信任倾向与性别差异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有共同调节作用。NikolaosPappas(2016)研究当度假者网上预订酒店时,所接受的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将影响其对平台的信任和满意度,且信任和满意度最终将正向影响再购买意愿。

随着在线购物网站的迅速激增,世界范围内网上购物者的数量随之急剧增加。然而,W络购物企业或供应商如果不了解在线消费者的再购买意愿机制,则将很难生存;如果能够准确测度消费者的决策方式,努力创建易于消费者决策的在线环境,精准营销,则将能增强在线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增加其市场份额。KinMengSam等(2015)基于o-csi模型定量分析研究澳门在线消费者的决策因素,发现优质购买习惯的意识、品牌意识、新颖时尚的意识、价格意识、可移植性意识、网站内容的意识和网站界面这七种网购者的决策风格。

因此,互联网零售商应该建立一个信息流通、能快速响应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信息和快速物流或退换货服务易于访问的系统,信息水平、系统等级和服务质量是影响电子商务成功的一般因素。

1.2基于特定因素的在线消费者行为研究

1.2.1特定因素之享乐主义

从消费者享乐主义和文化背景的交融来看,Marie-OdileRichard等(2016)基于享乐主义和文化的共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访问某个网站之后的情绪感受,确实会影响他们对网站平台可靠度的看法,进而影响购买意愿,且享乐主义和文化会相互调节着消费者在线购买行为。该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尽管有更多的跨文化研究,但探讨文化在网上零售中的作用却很少,并且还没有研究将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与网站的享乐水平这两项指标相结合。实际上,网上消费行为、文化以及享乐主义这三个概念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三者的结合更是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1.2.2特定因素之评论与口碑

DonovanRJ等在1982年以社会环境学角度提出评论体系的价值,随着社会网络技术和平台的蓬勃发展,虚拟社区、购物网站旗下的论坛等衍生评论网站越来越多。评论体系不仅为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提供了新渠道,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购买意愿。

例如对于很多人来说,购物是一种社交体验,他们经常想在购买前得到朋友的意见。社交商务集成了电子零售网站和社交媒体的电子商务功能,增加了社交网络性从而帮助人们达成购买愿望。在线商务交易和电子商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推荐机制的有效设计,Yung-MingLi等(2013)构造了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消费者偏好,消费信任和社会关系三个因素划分权重,提出了一种社会推荐系统,结果表明社会推荐机制的性能优于其他基准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电子零售商,促进他们的产品和服务。KemZ.K.Zhang(2014)通过构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中性别差异与评价不一致性的调节作用,验证了消费者对于在线零售商首先产生认知信任进一步形成情感信任,并最终导致购买意向;当消费者接触到不一致的评论时,情感信任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比较显著;此外,不一致评论对于女性消费者的调节作用要强于男性消费者。

另一方面,社会媒体的普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发表评论,然而,在线购物环境中,其他消费者的评论语录或商家口碑都将影响着消费主体的决策行为。评论或评价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消费者的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组成的生动性信息,这与消费者自身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评价信息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一款产品的大部分属性以及能全面反映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购买体验的好坏、产品使用的心得体会等。第三,评价既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会起负面消极作用。RaffaeleFilieri(2015)发现在线虚假评论的扩散意味着建立和维护消费者信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建立消费者信任对CGM的五因素:来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网站质量、顾客满意度与CGM的用户体验。

1.2.3特定因素之信任关系

信任被认为是影响电子商务相关行为意愿和真实行为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国外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研究的主流集中体现在消费者再购买意愿(re-purchaseintention)、在线购买决策(decision-making)和忠诚度(customerloyalty)这三方面。Kim(2013)研究表明网站声誉、网站规模、网站信息质量、交易安全性、沟通便捷性、经济可行性和口碑推荐是7种提升在线信任的基本构件。GregoryD.Moody等(2014)从消费者的情感与信仰两方面出发,发现当在线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发生碰撞时,消费者网上消费行为会产生矛盾心理,这会影响消费者主体与购物网站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并且网络中不信任法则将会带来影响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

在电子商务体系中,虽然消费者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进行网上交易时,在线消费者通过商家的网站与商家进行交互,与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样,决定开始使用网站并继续使用它取决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MoutusyMaity等(2014)对比研究现代网络购物体验与传统购物渠道,引入媒体丰富度理论,验证媒体丰富度对消费者选择购物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即媒体丰富程度及传播能力直接正向影响消费者是否选择传统购物渠道,并且网站建设越先进、信息传播能力越强,会有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购物,顾客满意度同步正向增加。

1.3基于行业细分的在线消费者行为研究

随着行业的不断细化及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发展起线上销售渠道。Escobar-RodríguezT等(2013)研究了西班牙网上购买飞机票的模式,分析影响在线购买意向的七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条件,享乐动机,价格和习惯。BilgihanA(2016)以品牌酒店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客户对酒店品牌的信任是影响其在线预订忠诚度的最重要因素。PereiraHG等(2016)通过结构方程法得到影响顾客在线购买的3个决定性因素包括网站形象、在线程序和网站信息量承载量,这三者与在线消费者的忠诚度之间存在电子客户满意度的完全中介效应。BallestarMT等(2016)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返利网站的运营模式对在线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潜在变量对客户经济利益的影响最大,客户推]效果存在相关性,且随着客户网络规模的扩张,客户交易账户总容量随之增加,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经济利益。

2研究方法与简评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在线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很多是从消费者在线体验理论出发,从而进一步研究关于消费者购买或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近几年关于在线消费者回购行为、口碑评论和忠诚度构建的三维研究越来越多。此外,在特定行业中关于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也能得出和一般在线零售领域相一致的结论,即在线消费者的享乐主义、与网站建立的信任关系、网站具有良好的口碑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在线购物体验,这都能促进消费者达成购买意愿或实际购买行为。

在该领域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等,具体方法应用见表1。

3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设备制造技术、支付技术和移动应用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成型且日趋规模化,电子商务新时代下消费者的具体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本文认为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

3.1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范畴进行体系化拓展和构建

虽然社交网络服务是越来越有前途的,但就目前而言社会商业提供的功能仍然有限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新的应用程序将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等有趣的领域出现并流行,在线消费者购买及再购买意愿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可以扩展到以下几方面。例如:视频网站联合影视作品推广的在线商品销售策略;网络自媒体传播渠道宣传产品以及通过该种渠道与在线受众之间形成信任关系后是如何产生在线消费行为;网红群体是否能够对在线消费者带来消费指引以及关于忠诚度的研究。

3.2在线消费者的背景

虽然已经有在文化方面对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影响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文献是讲述的同一文化背景下,讨论消费者行为,因此,可进一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对电子商务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GomaaAgag,AhmedA.El-Masry,UnderstandingconsumerintentiontoparticipateinonlinetravelcommunityandeffectsonconsumerintentiontopurchasetravelonlineandWOM:Anintegrationof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andTAMwithtrust,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6,(60):97111.

[2]Lei-YuWu,Kuan-YangChen,Po-YuanChen,Shu-LingCheng,Perceivedvalue,transactioncost,andrepurchase-intentioninonlineshopping:Arelationalexchangeperspective,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4,(67):27682776.

[3]YueChen,XiangbinYan,WeiguoFan,MichaelGordon,Thejointmoderatingroleoftrustpropensityandgenderonconsumers’onlineshoppingbehavior,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5,(43):272283.

[4]NikolaosPappas,Marketingstrategies,perceivedrisks,andconsumertrustinonlinebuyingbehaviour,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16,(29):92103.

[5]KinMengSam,ChrisChatwin,Onlineconsumerdecision-makingstylesforenhancedunderstandingofMacauonlineconsumerbehavior,AsiaPacificManagementReview,2015,(20):100107.

[6]Marie-OdileRichard,MohammadRezaHabibi,Advancedmodelingofonlineconsumerbehavior:Themoderatingrolesofhedonismandculture,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6,(69):11031119.

[7]Yung-MingLi,Chun-TeWu,Cheng-YangLai,Asocialrecommendermechanismfore-commerce:Combiningsimilarity,trust,andrelationship,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3,(55):740752.

[8]KemZ.K.Zhang,ChristyM.K.Cheung,MatthewK.O.Lee,Examiningthemoderatingeffectofinconsistentreviewsanditsgenderdifferencesonconsumers’onlineshoppingdecis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14,(34):8998.

[9]RaffaeleFilieri,SalmaAlguezaui,FraserMcLeay,WhydotravelerstrustTripAdvisor?Antecedentsoftrusttowardsconsumer-generatedmediaanditsinfluenceonrecommendationadoptionandwordofmouth,TourismManagement,2015,(51):174185.

[10]KimS,ParkH.Effectsofvariouscharacteristicsofsocialcommerce(s-commerce)onconsumers,trustandtrust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13,33(2):31832.

[11]GregoryD.Moody,DennisF.Galletta,PaulBenjaminLowry,Whentrustanddistrustcollideonline:Theengendermentandroleofconsumerambivalenceinonlineconsumerbehavior,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14,(13):266282.

[12]MaityM,DassM.Consumerdecision-makingacrossmodernandtraditionalchannels:E-commerce,m-commerce,in-store[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4,61(1):3446.

[13]Escobar-RodríguezT,Carvajal-TrujilloE.Onlinedriversofconsumerpurchaseofwebsiteairlinetickets[J].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2013,32(32):5864.

[14]BilgihanA.GenYcustomerloyaltyinonlineshopping:Anintegratedmodeloftrust,userexperienceandbranding[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6,(61):103113.

影响消费因素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消费的内涵特征和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而对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联系和对比。

关键词: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宏观与微观一、信息消费的内涵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和复杂的态势,为了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人们逐渐将视角转向网络来获取信息。信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消费是指在需求的刺激下,信息消费主体消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活动。如今,信息消费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其实就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从其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个体信息消费者是指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家庭。组织消费者是指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

(二)信息消费品。信息消费品不仅包括有形、显性的信息商品,还包括无形的、隐性的信息服务。信息商品其实就是一种具有信息功能的商品,它是在信息化水平发展到某种程度后才出现的;信息服务是一种提供信息产品的增值服务,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播等阶段。

(三)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环境一般来说,包括信息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产品或服务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消费相比,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费,所以,相对于自然环境对它的影响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关于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总的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方面;一类是宏观方面。

(一)微观方面。信息消费微观方面主要受到受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客体和信息消费环境三个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1.信息消费主体。对信息消费主体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是消费者的潜在购买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消费者的潜在购买能力是影响信息消费的外在物质条件,制约着消费者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也就是说,信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越强。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能力是指其分析、判断、评价与综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其对信息消费的欲望。

2.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客体也就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其信息含量越多、越高、越具有价值,就越能激发信息消费主体进行信息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我国当前情境下,信息市场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还处于较低层面,各个内部部门缺乏深入沟通,在与国际领域信息服务接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碍。

3.信息消费环境。信息环境包括所有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消费活动会受到其所处的信息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信息消费主体又可以通过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信息消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有关法律政策和价格因素对信息消费活动的影响最大。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对信息产品的生产、传递和转移的制约,影响信息消费产品的规格和类型,进而对信息消费主体的消费选择产生影响。价格水平严重制约着信息消费主体的支付能力,信息消费产品的价格水平越高,信息消费主体的支付能力就越弱;反之,亦然。

(二)宏观方面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为信息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同时也是信息消费的主要支撑体系。信息产业对信息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内在地决定着信息消费的发展水平,它们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能够不断地推动着信息消费的良性发展;信息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从本质上制约着信息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

2.相关法律政策。相关法律政策是整个信息系统有序、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对信息产业的平衡稳定发展、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及信息市场的健康运行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相关法律政策以一种间接的形式对信息消费市场产生影响,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来影响信息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和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结构模式。

3.信息市场。信息市场的主体其实就是信息生产方和信息消费方,他们之间的供求关系就是信息市场的本质。信息商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主要就是通过信息消费市场来进行信息产品的交换和转移,从而将信息产品所携带的有效价值传播并应用于其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其中,信息的商品化是信息市场形成的基础。

由于信息商品和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信息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某些特殊性质,主要有:第一,市场形态的多元化与隐蔽性。信息商品的知识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同一个信息商品可以被多个消费者所使用,而且信息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易方式不是平时的那种货物易手,而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第二,交易方式的灵活性。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借助网络的形式,对交易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少

三、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一)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联系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研究,关于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都是基于信息消费的核心过程进行的,即从一个信息消费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

(二)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别

不同研究角度对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对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确定角度不同,有的是基于宏观的大层面,有的是基于微观的细层面。但是二者之间也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共同构成了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完整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小玲.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5:81-84.

[2]刘雅静.信息消费:内涵,决定因素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52-53.

[3]邓碧侠.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探索,2012(2):30-32.

[4]蒋序怀.略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消费经济,2000,5:33-37.

[5]蔡东伟.我国信息消费现状浅析[J].黑河学刊,2008,4:012.

[6]鲁春丛,朱乾龙.信息消费的趋势、特征与效应[N].人民邮电,2013-09-12004.

[7]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1996,4:46.

[8]黎婷,刘勇.信息消费界定评述与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