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例(3篇)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篇1
骨质疏松要早认识早预防
“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全身疼痛、变矮驼背以及容易骨折。”王健介绍说,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流行病”,发展缓慢,所以不太容易引起重视,然而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昂贵的。
就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而言,有些因素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家族史(父母以前也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性别(女性更多见,尤其是绝经后)、种族、年龄(肯定是年纪越大骨质疏松越严重)等等。但他也表示,充足的钙摄入量、适度的运动量、对烟酒的控制,对预防骨质疏松有较大帮助。
足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
“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的改善有多个方面的作用,运动量少的人骨骼的生长比运动多的人差一点,而运动员的骨骼则更强健。”王健介绍说,年轻时足量的运动可以获得更高的骨量储备,有效避免年老后的骨量丢失速度。对于老年人来讲,运动虽然起不到增加骨密度的作用,但可以减少受力部位骨量流失的速度。
现代研究还发现,健身和运动后的老人,可以检测出雌/雄激素均有所升高,而这些激素是维持骨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强度的运动反而会降低激素水平,因此老人比较适合轻、中度的运动。再次,户外运动让老人经常接触到阳光,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补钙好不好,受各种因素影响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疾病,多数情况下,只要是摄入到肠道的钙,通过消化系统大部分可以吸收。如果有相关的疾病,比如患有慢性胃病,则会导致吸收功能变差,从而出现钙的吸收不足,即使吃了大量的高钙食物,体内的钙还是不够。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干预治疗。
吃了钙片就能治疗骨质疏松吗?王健表示,这是个常见的误区。钙的肠道吸收主要依靠维生素D的作用,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来促进。而平时我们吃的鱼肝油里只是普通的维生素D,老年人还需要经常晒太阳,让紫外线照射皮肤,才能让普通的维生素D变成活性维生素D。
除此之外,体内有关钙、磷代谢平衡的失调,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王健表示,这跟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几个激素有关系,属于内分泌问题。所以,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骨科医生在评估老人骨质疏松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切不要相信一些补钙的广告宣传。
吃得少,容易骨质疏松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人老为什么容易驼背
老年性驼背,在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驼背呢?这还要从骨骼的解剖结构说起:人体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有四个正常生理性弯曲(颈、胸、瞍、骶)。脊柱主要是由椎体和椎间盘构成,而椎体则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当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全身骨量明显减少,蜂窝状的松质骨最先发生骨质疏松,骨小梁逐渐变细、变薄,从而骨的强度明显降低。国外有人统计,老年人骨小梁数目的减少可达30%,骨强度的下降,松质骨内发生微小骨折,椎体出现楔形变导致椎体高度变矮,而椎体前方部分,短缩的更多,此时长方形的椎体就成为楔形,呈前矮后高的形态。如果多个椎体发生骨折,脊柱的胸腰段就会明显向后凸,出现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不断进展,更多的椎体被压缩,压缩的程度越厉害,驼背就会越严重。这种骨折多在没有明显外伤史和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发生,所以许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个子变矮了。其原因正是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变以及脊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逐渐退变老化、变性而发生组织脱水严重,致使椎间盘体积缩小,厚度变薄,从而整体脊柱的长度变短,身高便相应降低。椎体之间宛如“弹簧”般起着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的功能也明显减低,其前缘往往会萎缩,所以相邻椎体的骨面可以互相连接在一起,也会导致驼背的发生。一般说米,80岁以上的人身高会比年轻时下降10厘米左右。据日本人统计,以男性60岁为基础,65岁和75岁,身高分别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左右。
驼背跟骨质疏松的关系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驼背与骨质疏松症有直接的关系。“驼背”既是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结果。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骨矿含量及骨基质减少,使骨质变得疏松,其结果使骨骼的抗压能力下降。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大部分的体重都要作用在脊柱上。若构成脊柱的各节椎骨出现骨质疏松,在外伤、跌倒、猛力弯腰或重体力劳动时,椎体出现楔形变甚至压缩性骨折,使脊柱会发生渐进性后凸,就产生了“驼背”的现象。
“驼背”出现的早晚,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年龄、性别、职业、营养及运动状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来说,女性出现“驼背”现象早于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可具有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是脊柱或是髋部的疼痛,其次是身高降低出现驼背,椎体及四肢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驼背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除了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行走不便外,由于胸廓的变形,压迫心脏和肺部,使老年人出现胸闷、气短、肺活量减小,容易出现肺部的感染。
如何预防驼背
主要通过提高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的强度,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基础措施有以下几种:
合理饮食
骨质疏松症预防的关键是合理饮食。更年期的女性要多食用一些含钙、磷、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海带、乳制品(牛奶、奶酪等)、豆制品、虾皮、鱼、虾类、鸡蛋、豆类、芝麻、绿叶蔬菜等,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物质的不足。同时,尽量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类饮料(可乐等),少吃糖及食盐。应戒除烟、酒嗜好,因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还会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吸烟会加速骨质的吸收,女性吸烟者的停经年龄较早,常易发生厌食和肺功能受损。
适当运动
中老年人要有意识的增加户外活动,这是防止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调节,减少骨量丢失,并能改善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可以减少跌倒的机会及其不良后果。同时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强度和密度。
每天保证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在强化骨骼同时增加了日照时间,使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但应避免从事过于激烈、负重太大的运动。比较有效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或慢跑、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锻炼背部的特殊运动(站军姿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锻炼强度及时间应循序渐进。日常保持正确坐姿和走姿,最好睡硬板床,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研究发现,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骨质量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倒,这就有效地预防了脊柱及髋部骨折的发生。
防止跌倒
骨质疏松症病人易骨折,应避免老人在雨、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措施,室内要有足够的照明,上下台阶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汽车。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抬、举重物,并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多晒太阳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机体多制造维生素D,加速人体吸收及保存钙质的效率。因此,阳光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当然不可在阳光最强的时候暴晒,以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3点以后为佳。阳光照射使自身产生维生素D是最安全的办法,因为过量服用维生素D也是有害的,会导致蓄积性中毒。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会引起低热、烦躁不安、厌食、体重下降、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等。
中药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生髓主骨”。老年以后肾气渐衰,故骨无所养,致骨质疏松。经实验研究表明,骨碎补、菟丝子、五加皮、枸杞、肉苁蓉、杜仲等许多中药可促进及调节骨的生长。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多从补肾着手,此外肝、脾与骨质疏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可选用一些具有补肾、益肝、健脾的中药,配合日常食物做成药膳经常食用。
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加,而与此相关的骨形成不能充分进行所引起。所以临床治疗用于治疗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异黄酮等。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3、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氟化物、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等。
但是,由于许多药物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医嘱下服用。
慎用某些药物
老年人应慎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血凝素、四环素、异炯肼、抗癌药、抗癫痫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因为,这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加快钙的排泄,妨碍钙在骨内沉淀。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上述药物。如因别的疾病需要使用,也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普遍认为老年、女性、白人和亚洲人、身体瘦小、阳性骨折家族史等均为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吸烟、酗酒、长期低钙饮食和高盐饮食、过量咖啡因、对牛奶不耐受、维生素D进量不足,均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史为不可控制的因素,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不利的习惯。
2预防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加强钙的摄取量,预防骨质疏松症:钙是形成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只有摄入足量的钙才能有效促进骨形成。我国根据FAO/WHO专家委员会建议,每日钙需要量为:成人400~500mg/d,绝经期妇女1200~1500mg/d,老年人1000~1200mg/d,我国政府建议钙剂摄入量800~1000mg/d,含钙丰富的食品主要有乳制品、鱼、虾米、虾皮、豆类、海藻类、鸡蛋、骨头汤、粗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及坚果等。乳制品牛奶的含钙量高(100ml牛奶含钙100~120mg),而且易吸收。据近年来的调查:食物中钙含量不够应通过钙剂补足。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因为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适量的维生素D摄入对钙的吸收是很重要的,不能充分得到日照的老年人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IU,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
2.2加强运动,构造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众所周知,骨骼是一种活组织,锻炼可以使之更加强壮。孩童时期骨骼生长发育最快,20~30岁之间达到骨量峰值,在今后的20年内流失过多的骨量。因此,30岁以前积极运动:如步行、爬楼、跑步、有目的的负重锻炼,有助于增强骨骼,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坚持45分钟/次,3~4次/周的负重锻炼可通过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来增加骨密度和预防跌倒。高龄者可按专家的建议,卧位或立位锻炼时均保持腰背挺直,避免弯腰弓背。每天站立3小时以上也可产生效果,重要是使身体活动,步行、蹲下、起立,努力强化足和腰的运动也很重要。非负重锻炼如骑自行车也对逆转健康绝经妇女的骨丢失有效。40岁后长期的中等强度的锻炼有助于阻止老化过程中的身高降低。已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锻炼方式和强度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2.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骨质疏松症:尽量禁烟、酒,防止过多摄取食盐和糖。因为食盐和糖多的情况下,钙质容易从尿中排泄掉,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防止丢失钙。
2.4药物预防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妇女遵医使用雌激素、降钙素、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预防。讲解用药的益处,如可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便秘、胃部不适、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等,告知服药的注意事项[3]。但也应让人们在用药前知道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的危险。以便根据个体的家族史和疾病史选择是否用激素治疗和用量大小,并且提醒用药者进行治疗时的监测:治疗期间每6个月监测体重和血压,每12个月检查和盆腔。单一雌激素周期性治疗时,不论是否出血,均应定期作子宫内膜活检。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时,规则的撤退性出血或无出血均属正常,但突破性出血需行子宫内膜活检。
2.5定期体检和监测:利用骨密度测量仪和X线诊断技术等定期监测骨密度和骨质量变化。老年人的外周骨密度测量有利于及早制定预防措施,指导功能锻炼和预防并发症[4]。骨密度测量对妇女决定接受激素替代疗法有显著影响,测量结果为低骨密度者更愿意选择激素疗法。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