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传播范例(3篇)
自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微博;自媒体;传播;公众
1.自媒体定义
“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第一代自媒体平台是博客(Blog)。而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在微博兴起之后。
2009年,中国新浪受Twitter启发,开发了“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可以嵌入多媒体,增加回复、转发等多个功能,140字的限制,使微博表现出特有碎片化、即时性特征。微博兴起之初,还只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被少数“潮人”介入。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大众交流的一个新工具,并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走”的新疆失火事件;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报,从而迅速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可以说,2011年,中国真正进入了微博时代,也即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2.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与传统媒体比较,微博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特点。平民化与平等性、交互强与快速性、多元化与时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2.1平民化与平等性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对传统媒体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是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传统媒体有严格的等级类别,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媒体与公益媒体,时政类媒体与娱乐媒体等,这种等级在微博自媒体中不复存在。微博每条限数140字,用手机、电脑随时可以传播或接受信息。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即可拥有一个微博帐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主表达观点,传递对生活的感悟,构建社交网络,并通过转发、评论等途径来扩大影响,获得粉丝。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低门槛带来了传播平台的平等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者、信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评论者。
2.2交互强与快速性
微博是一种核裂变媒体,又称“病毒式媒体”。它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都可以在自已的媒体上信息,只要拥有一定的粉丝,就可使信息迅速传播,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交互强是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在微博上,一条信息只要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很快就能获得爆炸性、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任何人都可以在别人的微博上发表意见,评论、转发(除非受限),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无距离,其交互性也就大大增强,这种强大的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的。“只要一条信息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任何一种其他的传播形态都不如微博来得丰富、活跃和互动性之强”。“与过去已有的通信形式相比,微博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
2.3多元化与实时性。
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信息采集者单向渠道,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源,从而媒体的范围多元化了。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与者,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传播的机会。以前的传播是新闻广播式的传播,微博的传播则是信息多节点接力式传播。
微博新闻的实时性,使其为当之无愧的“媒体先锋”。由于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传播出去,从而体现出它的实时性。如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就是由一位普通网民,最先到微博的。再如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腾讯大战360……微博都是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3.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影响力
在微博上,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而目前,在中国已有近5亿网民、3亿微博,从而使微博这种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公众的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在社会事务中,突显出来。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中国社会。
3.1聚集热点话题,关注国计民生。
在传统媒体时代,权利不对等使公众话语与来自官方、企业等权威部门,话语权有明显的不对等,参与公共事务、反映个人问题、表达个人观点的话语诉求多被压制,维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微博时代,得一些意见领袖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开始凸显出强大的公众影响力。一个公知能拥有千百万的粉丝,从而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中发挥非凡的作用。微博营造的话语空间,又使蕴藏在民间的话语力量被激活,以“微”力搅动舆论动向,给强势话语施以舆论压力。几年来,微博上一个一个热点聚集,最后的结果都朝向了公众的意向。而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也更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中小学生教育现状、高考压力、医患问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面对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民众不愿再沉默,他们通过微博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务。自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唤醒,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公民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2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政府决策。
微博真正成为表达民意的途径,微博时代,公众对对政府、官僚、新闻,都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如一些官员的不良生活作风,被曝光到微博,受全民热嘲,而因此丢官。这显示出微博开始从对民生的关注,渗透到对国计的影响。微博所传达出的民意,有时甚至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比如上海松江区国轩电池厂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大量转发,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失效,最后国外媒体的介入,终于迫使上海市政府再也不能忽略民众环保的决心与意志,最终取消了该项目。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而“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这是中国进入微博社会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巨大进步。微博已经证明了它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伟大力量。由于微博的存在,一个社会的串联能力和鼓动的力量也成倍的增长。
参考文献:
自媒体传播范文篇2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人际传播;变迁;影响
从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再到以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交互性媒介为基础的自媒体,媒介的演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的出现,无疑昭示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达2.5亿用户,比例达到48.7%,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1]作为自媒体之一的微博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自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接受与影响程度,自媒体不仅成为人们获取实时新闻的重要来源,更是人们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媒介平台。毋庸置疑,自媒体正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与媒介特点,不断融入并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自媒体视阈下人际传播的变迁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播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面對面形式,[2]从最初的口头语言交流到书信往来再到电话、电子邮件,最后到今天的自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传播方式逐渐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梳理人际传播在自媒体时代的变迁:
传播信息的私密性与公开性。以往的人际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书信往来等形式来进行,不管是一對一的传播,还是群体间的传播,传播内容只有参与传播过程的對象才知晓,隐私性较强。自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人际传播传统的隐私性。例如微博,只要你关注了某个人的微博成为其粉丝,那么你就可以轻松地在你自己的微博中浏览其最新动态,并且可以浏览到其他人對其动态的评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私密变得公共。但微博也并不是完全公开化的,它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對于特定群体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由此可见,自媒体的出现,并没有瓦解人际传播以往的私密性,只是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交流平台。
传播手段的单一性与多元性。在媒介出现的早期人际交往中,人际传播主要依赖于单一的文字符号体系,过于简单的传播符号体系很难准确传播人的真实情感,也很难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互动。[3]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媒体性是自媒体的突出特点,自媒体成为能够承载集文字、图片、影像、音频等多种媒介符号于一体的传播平台,这种模式使得传播速度和反馈能力迅速提高。信息符号的可视性与生动性既直观表现了信息的抽象意义,也降低了编码与解码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4]在大众的人际交流与信息获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可以将日常生活或旅行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发到自己的微博中,再配上文字说明,微博“粉丝”就可以通过你所传播的信息了解你的最新动态并进行良性互动。自媒体视阈下进行的人际传播是传播双方综合的感官参与,是区别于传统传播的单一感官参与的一种新型传播模式。
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与广泛性。传统的人际传播一般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由于认知和空间的距离,人们可能很难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人际传播很难向外扩展。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建立起一种立体网络化的人际传播模式,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设置在一个无限靠近、无限接触却又永不互相控制的地步。[5]使用微博,人们可以随意地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朋友进行互动,甚至可以与我们原以为遥不可及的明星、名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从而扩大了人际传播的空间。自媒体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新型交流平台,人们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到更多的陌生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建立多元的社交关系和进行有效的人际传播。
传播效果的延时性与即时性。传统媒体的人际传播如书信、电子邮件等首先需要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再从另一方反馈回原传播者,在此过程中时间的消耗是巨大的,传播的互动性表现得十分弱小。自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劣势,人们在微博中输入文字并发出时,电脑便能快速编码译码,對方便能收到信息内容,而在此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当短的。微博中个体微信息的发表,经过受者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转载从而为更多受者所接受,受者的分享与评论又最终反馈到传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用户基于这一平台在寻找朋友、同事的过程中也是在巩固自身的人际网络。微博不仅仅是信息和推广的平台,或是新闻信息的提供源,还是用户之间互相交流、對话和倾听的交际平台。
人际传播变迁的正面影响
任何形式的变化都会對原有组织形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自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人们可以超越国度、超越身份、超越地位、超越文化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超媒体性使人际传播朝着更加生动形象并容易为對方所理解掌握的方向发展;自媒体的互动分享使得人际传播的效果大大增强……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對于人际传播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人际传播变迁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传播范文
1自媒体及其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自媒体,也称为公民媒体,其指的是具有传统媒体功能但不具备其运行机构的一种个人网络行为。当前,我国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等,其传播渠道广泛、速度快、形式丰富,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可成为自媒体新闻的内容[1]。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及时捕捉突发事件,例如“:5•12汶川地震”,“7•15乌鲁木齐事件”,最早都是由自媒体,形成公民新闻。
2)具有开放性特点,在自媒体平台中,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任何话题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
3)直接表达民意。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多数是人们身边发生的事,直接反应民众的意愿。我国自媒体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如下:
1)技术因素: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如:2002年博客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自媒体传播工具获得容易、操作简单,传播主体也逐渐向平民化发展。
2)理论因素:新闻自由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更多的公民开始维护自己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新闻自由理论发展,激励着公民通过自媒体进行泛化的新闻传播。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得以发展,为公民自由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使其不断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当前,基于行政与市场的压力,传统媒体在进行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往往顾虑众多、畏首畏尾,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力的实现。但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挣脱了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各种束缚,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直接从传播者、传播路径、议程设置三方面,实现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2.1从传播者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传统的新闻传播的主体就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一个新闻事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采集、编辑、流程后,方能够传送至受众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每一名会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众都成为了新闻的者,其通过自主的选择、判断,自认为价值的新闻,直接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垄断新闻的局面,实现了不同声音的表述。
2.2从传播路径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路径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信源对获得的新闻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媒介传输至信宿,由信宿对其进行解读。而对于自媒体新闻而言,其实现了信息的多对多网状传播,这就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涉及范围也有所扩大,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形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当前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也充分向人们展示诸多优势。但是网络信息的驳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例如,在自媒体传播中,无意义信息、广告、自我推销、对话等信息所占比例十分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重塑的一大重点。
3.1利用传统媒体提取新媒体中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性质,决定了每一名公众都有成为新闻者的可能,如此之低的门卡必然会导致用户群体过于庞大,信息驳杂。以微博为例,每一名用户都能够在微博的平台上身边正在发生事件,或是自己的某个观点,甚至是与他人进行对话,因此,大量的非新闻类信息存在于自媒体平台上。对于真正想要获取新闻信息的用户而言,其往往会被海量的、冗杂的信息所淹没,为了真正获取精确的新闻信息,必须求助于传统媒体。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汇、互补,能够实现众多信息的有效整合,向受众提供完整的、精确的新闻事实。
3.2利用传统媒体把关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自媒体准入门槛低,还会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法保证个人道德和新闻素质。尤其是近些年,网络水军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其是自媒体传播中的一个庞大队伍,通过一些虚假信息,获得利益,不仅影响到人们真实信息的获取,更是大大破坏了网络秩序,影响极为恶劣。总的来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媒体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传统媒体公信力强、真实性有保证的优势,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