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体育课程标准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21 手机浏览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篇1

一、新课标理念单元教学计划特点

1.单元学校目标的多维度。

过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在单元计划中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单元之间的顺序基本是考虑季节特点和运动技术之间的联系,如冬天的长跑、春天的技巧,先学跳远,后学跳高等;单元内部的教学顺序主要是运动技术难易程度来设计的。体育新课程依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5个学习领域,并针对5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和知识,而是多维度的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

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单元教学计划既然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那么,它的基本格式应该能反映出水平教学计划的特征,即以学习目标的集合群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其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要依据课程的水平目标,而且是一个“集合群”。这是新课标理念下单元教学计划一个最大特点。

2.单元规模根据水平和学习内容不同也各不相同。

我们过去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很少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所有年级、所有学习内容的单元规模基本是固定不变6-8课时。这种单元规模虽然在始终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强调各个学习领域在各个水平的目标各不相同,并且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掌握部分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能力作为一种追求,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希望学生在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而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单元规模。新课程根据水平四以下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重在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以单元的规模不宜太大;对于水平四以上的学生,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部分运动项目技能,积累一定的运动技能储备,进而形成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这时的单元规模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确定,诸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就一定要设计大规模的单元计划,可以是20课时以上的单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单元”。这不仅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更主要能为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为这些领域目标达成的“潜移默化”提供时间上保证。而对于活动身心、发展体能的学习内容则要设计成一般规模几课时单元。

3.单元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体育新课程学习目标的多维度,同时也影响着单元的种类,决定了新课程的单元计划种类的多样化。我们过去的单元计划的种类单一,全部是用运动项目的名称命名的,单元名称一般是“篮球”、“跳高”、“双杠”等,这主要是强调运动技能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时下,新课程中的单元教学计划,不能仅仅局限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为达成多维度目标的实施有不同的单元计划,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目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指导计划制订的开展,最显著的是单元计划名称不能只是“篮球”、“跳高”、“单杠”等。相反有更多的单元计划名称,如“运动安全单元”、“合作参与单元”、“题材单元”等。

二、新课标理念下制订单元计划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制订单元计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个相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过程、学习评价手段,也就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指导思想使我们特别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而如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技能学习过程的同时,就会有意识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单杆和双杠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我们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应该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整个单元教学计划中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新课程中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的前提,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单元计划制订始终紧紧跟随新课程理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首先,《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标准,整个课程改变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其次,《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价值的定位,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方面的确定,到教学实施建议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不凸显新的体育教育观、学生观,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手段需要体育教师用心揣摩,这些新的东西掌握需要“只可意会”,甚至是“心照不宣”,是需要从“实践中掌握”的。第三,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由于真正进入课程实施的时间的先后不同,造成了全国各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城乡之间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存在的差异,占整个基础教育80%左右的农村学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与城市学校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不断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和要义所在,在实施中做到不断反思自己实施课程的行为,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行动研究方法原则,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和新课程实施启动较晚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并借鉴他人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成功做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单元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3.研究单元计划目标。

我们过去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一般是先确定内容,然后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制定单元目标。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现在制定单元计划首先要研究分析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选择内容,目标是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教学内容是道路,具体走哪条路,由体育教师自己选择,可谓是“条条大路罗马”。例如,发展学生体能中的有氧耐力目标,农村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定时跑、定距离跑、校外越野跑,城市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跳绳、长时间的球类运动等。

研究单元计划目标时,第一,首先认真研究水平目标,掌握5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是什么,达到水平目标时学生能够达到的种种表现,然后把水平目标分解到学年、学期中去。第二,在学期中结合季节、学生具体身体心理特点、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实际情况,把目标合理分解到每个教学单元中。第三,分解单元目标时,注意单元目标群的组合,考虑整个学期、学年5个领域目标中最佳配合,也就是说强调5个领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这种相互有科学、合理的途径,存在一定隐性联系。例如,球类学习中容易渗透社会适应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心理自信心;田径类学习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体操类学习运用保护与帮助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同时在学习体操技能时,可以传授学生发展体能中的肌肉力量和发展柔韧性素质等等。

4.研究课程资源。

要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研究课程资源是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很好地钻研现有的体育教材,把握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该项学习内容对学生多维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和途径。同时,注重对新兴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钻研,使之能达到教材化要求。其次,对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资源进行研究,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兴趣爱好、身体运动素质,能在学生的发展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技能学习之间找到关联途径。第三,对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和校园周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学校所处社区的体育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源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对本校的体育校园文化、体育传统项目等资源要综合考虑,使之和单元教学有机结合。

5.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在制订单元计划过程中,有了正确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习目标,选择了教学内容后,进行单元计划制订就要明确单元的性质,因为单元性质决定着单元教学课时数的确定,也决定着教学方法、评价的选择。一般情况,水平四以上的学生注重运动技能掌握的单元规模(单元教学时数)要在20课时以上,而活动性单元、题材单元、运动处方单元和水平四以下单元可以是一般单元,课时在6-8课时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来说,要实现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需要用多少节课来完成,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同一个教学单元所设计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单元教学计划作为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内容可以事先确定,但其时间的集合并不是完全固定。

第二步,根据单元计划的性质,单元规模,全面考虑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就是分解单元目标,把单元目标合理分解到每节课中。

第三步,在每节课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考虑每节课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最后确定该单元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初中、高中新课程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每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对课程资源理解把握程度,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等。这些都决定新课程实施中的单元计划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制订各具特色的单元教学计划,更好推动体育新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史署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单元[J].体育教学,2006,2:13-14.

[2]毛振明.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87-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在得到改善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根据青少年体质调查报告,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质出现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方面做出的调整,让体育课教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1新课标实施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

1.1内容选择局限性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往往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极强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课堂选择的内容往往更倾向于竞技体育项目,例如最基本的耐力练习,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围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的重复跑,虽然这样的练习对耐力有相对较好的练习效果,但是整个过程枯燥又乏味,不能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会导致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下降,不能长久的起到锻炼的效果,如果教师强制学生练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会使他们对体育课都失去兴趣。

另外,以往学校选择的体育课堂内容大多都集中在田径的走跑跳投以及篮排足等大众项目,这些项目在体育课堂应用普遍,每个项目都有一套系统的练习方法可以供体育教师直接使用,这样就使体育教师缺乏课堂内容的创新,对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缺少积极性。

1.2体育场地器械标准化

体育场地和器械是辅助完成体育课的重要硬件保证,它们的使用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械都是竞技体育标准场地和器械,这种场地和器材对中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于小学生体育锻炼就造成一定的麻烦。例如,小学学校里配置400m跑道的标准田径场,标准的篮球场和篮球架,这种标准化往往导致小学生无法实际参与到运动中去。小学生看到400米跑道之后会望而却步,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标准的篮球架让小学生无论是投篮还是上篮时都力所不及,失去了进球的快乐。器材和场地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小学学校里,可以配置200m的跑道和比例缩小的篮球场、篮球架等。

另外,体育教师对场地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跑道只用来进行跑步、篮球场只用来练习篮球,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课内容的开发。这些都是新课标实施前体育课上出现的问题。

2新课标对小学体育内容的解析

新课标首先从设计思路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小学阶段的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又分别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水平目标,而且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可根据各个水平的学生状况和学校实际条件灵活的安排体育课内容。根据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可做如下安排:水平一主要是游戏,在游戏中达成各领域的水平目标;水平二以游戏为主,另外加入一些技术的学习;水平三中游戏和技术的学习比例各占一半。

3小学体育课内容选择的原则

小学生处在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其体质健康和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健身性

体育运动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因此在选择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要以健身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小学阶段选择的内容要是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并能够保持、运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生活和运动。水平一阶段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水平二阶段选择的内容主要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水平三阶段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速度和平衡能力。

3.2科学性

并不是所有体育项目都能够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的,小学生处在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因此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符合所在水平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首先,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小学生身高迅速增长的的时期,不适宜的项目会对其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适宜发展的素质,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锻炼相关素质的内容;最后,小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基本素质相对较差,不能选择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项目。例如,在小学阶段如果采用负重的手段锻炼学生的力量素质就极为不科学,过多的负重训练会影响学生身体纵向生长,而且小学阶段不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因此负重训练发展力量素质引入小学课堂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灵活性

新课标并没有对小学体育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规定和细化,只是设置了相关水平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以小学课堂游戏为主为宗旨,根据学校实际和现有资源,设计适合相应水平阶段的游戏,或者改造经典游戏,亦或者将一些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完成。但是,在选择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以新课标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不能凭借教师个人一时的想法随意的设置教学内容。所谓的灵活性是在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基础上的灵活。

3.4乐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处在对新接触的许多东西感到好奇的年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投入,更积极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调查了解学生的喜好,选择学生喜爱并且适合相应年龄阶段的项目。创造欢快愉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锻炼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教学的内容就是创造这门艺术的素材。

3.5可行性

每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资金状况和对体育项目的投入状况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之间学生的素质、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在学校开展的、符合本校学生兴趣爱好的项目。盲目跟风,看到其他地方开展的好的项目就引入的自己学校,有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引入后却发现不适合在自己学校开展,这样就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只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现有资源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和优势,也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学内容。

4小学体育课内容的选择方向

在新课标实施之前,大部分学校的小学体育内容选择更倾向于竞技体育的项目,包括最基本的走跑跳投项目和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对小学体育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加之小学体育提倡以游戏为主线,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向更加宽广。大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向:

第一,借鉴经典的体育游戏或者设计新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在新课标实施之后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使体育游戏更加受到重视,原有的一些关于走跑跳投的游戏和球类项目中的游戏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或者根据新课程目标的需要,将一些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改编成游戏的形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去。

第二,引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许多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的形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而且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将这样的项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改造、整合,然后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必然会充实体育课堂。

第三,引进新兴体育项目。目前,有很多国外的新兴体育项目引入我国,这些项目具有时尚、趣味、富有挑战和极具观赏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目光,受到许多的追捧。在学校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将一些适合小学生参与的项目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必然会对小学体育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关系到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小学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同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这对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飞,王青松.新课程体育教学内容的探析[J].体育教育,2010,5(9):89-90.

[2]李毅.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4(182):83-84.

[3]毛振明,李忠诚.论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原则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5:15-18.

[4]陈玉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体育世界,2011,5:110-111.

[5]夏磊.针对现代中小学生身体特点科学设计体育教学内容[J].才智,2010,5:229.

[6]胡凤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J].新西部,2011,15:225-226.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教学

目前,在高中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创新教学实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所看到的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仍然是备教材和教教材,甚至有些教师很少使用过新课程标准,试问,不使用课程标准,何谈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在新课标下,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与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教师如何处理好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好地理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为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全面的、具体的规定,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地理教师实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因此,正确的学习和使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的指导,它是指导地理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只有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地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和依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对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加以组织和处理,进行一番再创造,都能使用好教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单一性、知识性等特点,而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材的编写上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教材,离开教材,教学活动很难进行。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位置如何摆放,就要看两者之间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三条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1.教材要建立合理的结构。2.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3.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5.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6.重视教科书系列化建设。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成。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课程标准的位置高于教材了。

4使用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是实施地理教学的依据,我们如何使用课程标准,在教学上至关重要,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

4.1掌握它的方向性。地理课程的指导性突出表现在它的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宣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这个方向性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这个方向。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详细的叙述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点,通过学习后达到的目标及教学活动的建议,这部分是我们备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内容。

4.2掌握整体性。高中地理课程为三个必修模块、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小专题组成,在每个模块小专题学习完后,都归纳出了本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即“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整体目标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