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股票交易论文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21 手机浏览

股票交易论文范文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股票交易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交叉上市;H股回归;市场波动性

一、引言

交叉上市(CrossListing)对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是学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Domowitz等(1998)在股票竞价的做市商制度下,建立了一个交叉上市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模型,认为交叉上市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与母国和东道国证券市场间的融合程度呈正比例关系。Podpiera(2001)发展了Domowitz等(1998)的模型,将交叉上市股票在两地证券市场的价格差异纳入考虑,证明了价差是波动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H股回归与国外文献中的交叉上市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先在海外上市(如香港H股市场),然后回归国内A股市场上市。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在市场分割和连续竞价机制下研究交叉上市对母国资本市场波动性影响的文献还较少,尤其是还没有结合中国H股回归这一特殊的交叉上市方式来研究市场波动性的理论文献。本文依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建立了一个H股回归对A股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理论模型,可以为投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假设

本文以Domowitz等(1998)建立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基础,同时对Podpiera(2001)提出的交叉上市股票在两地市场的价差因素加以考虑,将模型从开放的市场、做市商竞价制度、先国内再国外实行交叉上市的一般情形发展到市场分割、连续竞价制度、先国外再回归国内实行交叉上市的特殊情形。结合中国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理论上的必要抽象,我们假定:

(1)A股市场与国外市场分割。虽然QFII制度为国外投资者投资A股开辟了一条途径,QDII制度为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申请成为上述合格机构投资者要经过严格审核,并且投资额度受到限制,因此可以认为中国A股市场和国外资本市场仍是分割开的。

(2)连续竞价的股票交易方式。在我国沪深股票市场中,每个交易日的开盘价格均通过集合竞价产生,然后进入逐笔竞价阶段,由交易所系统自动撮合成交。在我们的分析中,研究的是逐笔竞价阶段,价格通过连续竞价方式产生。

(3)市场不存在涨跌停机制。这一假定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胡朝霞(2004)的研究即发现,涨跌幅限制只能延迟价格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市场的波动。

三、投资者的交易决策

考虑这样一个国内外市场分割、实行连续竞价交易方式的本国股票交易市场。市场上的投资者数量为N(由于市场分割,N仅包括国内投资者),投资者进入市场进行交易遵循参数为的泊松过程。令tk表示第k个投资者到达市场并选择交易的时间,xk表示其意愿交易量,不失一般性地,可以将其单位化,即令xk=1表示买进,xk=-1表示卖出,xk=0表示不进行交易。令pk-1为投资者k到达市场时所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如果选择交易,这同时也就成为他的交易执行价格;pk为投资者k完成交易后所形成的新市场价格。

假设投资者k拥有私人的人力资本收入hk。在时期tk,投资者获得了关于股票价格的一个私人信号,从而估计股票真实价值与当前价格有一个价差为yk,对投资者k而言,股票的期望价格为(pk-1+yk),投资者做出的这种估计的方差为ρ2。再假设投资者具有均值-方差形式的预期效用函数,投资者最大化如下形式的期望效用:

其中,α表示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系数;wk=-2αcov(vk,hk)表示股票基础价值vk与人力资本收入之间的协方差,它揭示了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收入的风险对冲手段从而获得的风险分散效用。

再来考虑中国A股市场的H股回归现象。由于回归股票同时在内地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进行交易,令fk为tk时期股票在H股市场的市场价格,则A股市场与H股市场的价格差异为(pk-fk),并且(pk-fk)与xk相互独立。一般而言,两地市场联系越紧密,信息流动越充分、市场透明度越高,价格差异(pk-fk)会越小。在连续竞价的交易方式下,我们设定:

四、波动性:从个股到市场

表达式(5)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它说明了回归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我们可以从这种影响中推断出整个A股市场的相关变化:

首先,H股回归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与λ、θ和σ2ε有关。θ越大,市场投资者数量越多,λ和σ2ε都会变小,即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从而使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减少。并且,由于H股回归的股票大多为大盘蓝筹股票,被认为具有价值投资的功能,因而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居民投资于股票市场。另外,如果放松市场完全分割的假设,将QFII制度的影响考虑进来,H股回归使A股市场投资组合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因此对国外机构投资者也会产生吸引力。这就意味着,H股回归会带来交易量向A股市场的转移。而与此相反的是,国际上普遍的先国内上市然后赴国外上市模式会带来交易量向外地市场转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H股回归扩大了A股市场投资者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回归股票的波动率。需要指出的是,H股回归会使得国内非交叉上市公司的交易量向H股回归股票转移,即产生所谓的资金分流效应(陈国进、王景,2007)。但是,H股回归整体上会增加A股市场的投资者数量,因此是降低A股市场的整体波动性的。

其次,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还与A股市场和H股市场股票价格的差异(pk-fk)和股价对价差的调整系数β有关。如果A股市场和H股市场信息流动越充分、市场越透明,则两市价差的波动幅度越小,股价对价差的调整力度越弱,因此H股回归股票的价格波动会越低。H股回归A股市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增强A股和H股市场间信息流动和市场透明度的方式,随着A股和H股交叉上市股票数量的增加,两地市场会联系得更紧密,从而会降低H股回归股票的波动性。个股波动性的下降,整体上也会使整个A股市场的波动性降低。

五、结束语

本文借鉴国外关于交叉上市对本地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研究,推导出一个适合中国A股市场的H股回归波动性模型,发现H股回归降低了A股市场的波动性。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H股回归扩大了A股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加强了A股和H股市场之间的联系程度。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重要的实践意义。H股回归降低了市场的波动性,这表明H股回归有助于中国股票市场向价值投资型市场过渡。对投资者来说,应遵循价值投资理念,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对有关监管当局来说,其治理A股市场大起大落的愿望,也可以考虑通过适当鼓励H股回归来达到。

参考文献:

[1]IDomowitzI,GlenJ,MadhavanAInternationalCross-ListingandOrderFlowMigration:EvidencefromanEmergingMarket[J]JournalofFinance,1998

[2]PodpieraRInternationalCross-Listing:TheEffectsofMarketFragmentationandInformationFlows[J]CERGE-EIWorkingPaper,2001

股票交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股票的价格;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DOI]10.13939/ki.zgsc.2016.05.103

随着社会进步,股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只有正确地对待股票与统计学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更全面利用统计学知识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变动规律,从而促进个人与团体的利益一致性。

在平时常见的文章中我们能经常碰到的是统计学的取样数据分析、回归分析、标准差等在股票技术分析、投资收益、风险预测中的常见实际运用,在其实际运用中股票价格统计数据也是统计学里的一个,统计学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篇文章是从股票中最基本的股票价格统计数据开始,侧重以统计学在股票价格统计数据整理运算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谈论。

1统计学在股票中的定义

统计学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剖析资料和数据得到的结果的一组概论,准则与办法。统计分析数据有描写和推测统计两种方法。

(1)看大盘:汇集股票的相关材料,即调查统计。从头到尾,即全方位的去调查;有重点的看,即重点的调查;随机的查看,即采样调查;查找各种各样的有象征性的个人股票,也是典型的调查。

(2)股票板块:以某一标志将股票进行分类,也就是分组统计。例如钢铁板块等。

(3)阴阳烛:交易成功量与交易成功价格的高低决定其趋势,即是频数分布。

(4)牛市:股价呈飙升趋势,即是正J型分布。

(5)熊市:股票呈下跌趋势,即反J型分布。

(6)摸高,回落:股票飙升,至某一点时受到阻力后呈下跌趋势,即是偏态分布。

(7)探底,反弹:股票价格下跌,到某一地方撑持后上升,也就U型的分布。

(8)股票指数: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是质量指标指数。股票的价格是质量指标,成交的数量或发行量是数量指标。

(9)黑股:存在感过低,易失诸交臂。

(10)均线:股价算术的平均数。一般为加权平均。

(11)震荡空间:股票价格的波动曲线的均值偏差,也就是标准偏差。

2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2.1股票的价格均值

股票价格的均数是反馈不同股票价格上下浮动的基准。股票价格均数是由证券交易场所、金融类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媒体整理而成的。为了能时刻了解各种股票而联合形成的行情市场整体的价格水平和完整市场总和的变化方向。

2.2简易的算术股票价钱均值

1981年6月,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首次了一组之后被称作“道・琼斯工业股的股票价格平均数值”,也是全球上最早股票价格平均数值。

2.3加权指数

加权指数是依据各种样本股票的销售数量或者是交易成交的数量依照权术来进行加权指数运算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因此销售的数量是权数的加权均值的股票交易价格,即是抽样股票的市场价值总和除以抽样股票的销售数量;以成交数量作为权数的加权均值股票价格,就相当于是抽样股票的全部金额除以抽样股票的成交数量。

2.4修正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

修正股票交易价格均值是通过简便的数字运算的基本上,如果有分割股票、增加投资、发行新股的时候,经过改动除数,让股票的交易价格的均值没有任何影响。做法是以新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全部金额除以旧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因此得出新的除数,然后再以运算期的股票交易价格总金额去除以新的除数,就可以得出修正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

2.5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形

股票的价格指标是本期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某个前期之间相对比的相对数变化,是因为证券交易的场所或者是金融中介机构经过对股票交易场所里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企业所发出的股票交易价格,进行平均运算和发展变化情况相比后整理出一个可以提供了解股票出价、发价或者是价格的指示数字。整理过程包括五个方面:①挑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股票,当作整理过程中指示数字的样品股票。②按照规定的时间去股票交易场所上去收集样品股票的交易价格,俗称采样。③选择一个基础期,基础期的股价交易价格水准是100或者是1000。④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高科技的手段运算出股票的指数数值。⑤要对外公布。

3股票交易价格的运算

3.1算术平均数

简易的算术平均数是在运算出抽样股票单个价格指数的基本上,加上总和算出平均值的一种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方法计算的有算术平均股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精算股价指数等。

3.2综合平均法

综合平均法是各自把前期和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实行求和,之后把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的总金额相对比,从而得出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一个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办法的有美国的纽约证券所整理的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等等。

3.3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法是各自把本期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互相乘后开方,之后再用本期和前期的相比较从而得出指标的一个运算方法。

4综合加权法

(1)以样品股票前期的成交量或者是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有上海综合股票交易价格指数等。

(2)以样品股票本期的成交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我国沪深300指数等。

(3)以样品本期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标准普尔股票交易价格指数、深圳综合指数等。

(4)加权几何平均法。在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运算当中,大家为了能够知道交易在本期与前期中区别,提议出了加权几何平均法。现在使用这个方法运算的仅有英国伦敦《金融日报》工业普通的股票指数和美国价值线工业指数。

5结论

成功创立一种模型可以取得金融领域的顶尖荣誉,表现出了金融与数学的统计是有着不可分割联系。统计学和其他有关的学术在证券交易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以前运用简易的计算和算术方式已然无法去满足逐渐困难的金融领域的进展。近这几年,许多学院也都创立了金融系和管理系;北方工业学院的统计学学科创立了许多证券期货的模拟工作间;设立有关学科的就特别多了。

参考文献:

[1]薛佳佳.股票价格指数的统计编制方法及改进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2(3):117-118.

[2]李洪英.BP神经网络在股市预测模型中的应用――以上证股票价格收盘指数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2):36.

[3]王立民,薛雅嘉,朱晓慧.世界股票市场统一指数设计与应用研究――对亚、美、欧三地区股票价格指数为样本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3-111.

[4]康建伟.灰色模型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以中国石化为例[J].河北工业科技,2013(5):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