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3-22 手机浏览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1篇1

【关键词】行为干预儿童牙科治疗

在儿童牙病诊治过程中,由于儿童对创伤特别敏感,理解力、自制力差易受各种偏见的影响。同时陌生的诊室环境、穿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各种诊疗器械及不合作儿童在诊室的哭闹声亦可影响和加剧患儿的恐惧心理[1],从而导致其躲避或拒绝牙科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致使其口腔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我科于2005年10月—2009年12月在儿童牙科传统综合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提高了牙科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5年10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牙科门诊就诊的86例拒绝接受牙科治疗的儿童患者,年龄3~6岁,女36例,男5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女18例,男25例。对照组:女18例,男25例。

1.2方法实验组采用一对一心理干预,在每位儿童就诊前,由护理人员主动同他们交流,与患儿及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患儿取得积极应对治疗的态度。同时了解家长的心理状态,告诉他整个治疗过程的可行方案,使其初步了解牙科就诊的一些常规,避免家长将对牙痛治疗的恐惧心理传染给孩子,使本来就恐惧看牙的患儿更加不配合。通过说—示—做向儿童解释器械的用途并演示器械是如何工作的。在安全且不违反无菌原则时可允许患儿碰触治疗所用的任何器械设备,在其抗拒行为解除后再进行治疗操作。对照组则直接由主诊医师按常规方法进行接诊。

2结果

实验组经术前心理诱导后主动接受治疗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治疗前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乃至消除牙科畏惧症,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3讨论

儿童从小畏惧吃药打针,生了病更是害怕去医院,即使被父母带到医院,也表现非常紧张,以致于哭闹不停。在口腔儿科进行的所有诊治过程中,离开患儿的配合是不能很好的完成的,因此如何消除儿童对牙科治疗的恐惧心理—牙科畏惧症,使其愉快地配合治疗,是进行口腔疾病诊治成功的关键。

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儿童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高,这主要与儿童年龄越小,自我控制能力及配合程度越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有关[2]。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3岁以上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沟通能力的增强,儿童知识面增多,理解能力增强,能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

儿童牙科畏惧症与不愉快的牙科治疗经历有关,本研究中实验组有18例儿童曾有看牙史,通过护理人员的干预仍有5例拒绝治疗。因此儿童患者对牙科治疗的初次印象非常重要,儿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必须有耐心,使用轻柔的动作,尽量达到无痛操作。本实验我们在接诊时,首先主动热情地与患儿交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讲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鼓励孩子勇敢,给孩子打比方,如说牙里有个小虫子,用水冲小虫子(高速牙钻操作),用小蜜蜂捉小虫子(低速牙钻)等生动的语言,有效地缓解了患儿的紧张情绪。

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家长对牙科治疗的态度及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有关。成人对牙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恐惧感,他会把这种恐惧心理传染给孩子,本来就恐惧看牙的患儿就更加不配合。我们在初诊时通过交流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并对家长进行宣教,介绍乳牙保护、口腔卫生指导、小儿牙齿的检查方法、加氟防龋以及营养指导等。并指导家长如何向孩子描述即将面对的治疗。对某些对患儿进行恐吓、训斥的家长亦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减少了患儿产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了治疗效果。

牙科治疗的特殊过程中,患儿对尚未接触过或已经历过的牙科环境中的一切都会产生畏惧或不安。牙科手术器械、牙钻声音,从听见到感觉探针检查,这些都可以成为产生畏惧的刺激物,并且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心理状态,使患儿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与牙科医生不合作的行为,甚至于拒绝检查和治疗。我们在患儿初次就诊前将患儿抱到治疗椅上,用儿童化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谈,并为患儿演示诊疗器械,从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使其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

牙病患儿对于牙科治疗常常抱有恐惧心理,因此,心理干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除了常规治疗外,更需要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工作,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患儿的内在合作动机以提高其依从性,使其由被动治疗变为主动配合,有效的减轻儿童的牙科畏惧。从本研究可见,医护人员在治疗前、中必须重视医患交流,采用心理干预、无痛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尽量缓解患儿的焦虑程度,提高诊疗质量,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3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1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奇数号为干预组,偶数号位对照组。干预组80例,平均年龄(14.6±1.3)岁;对照组80例,平均年龄(14.1±1.7)岁。纳入标准:年龄12-18岁,无明显智力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1.2方法

1.2.1正畸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常规正畸治疗。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正畸治疗。干预组:①在患者每次就诊时观察其情绪反应,对其紧张情绪采取缓解措施:术者耐心倾听患者提出问题,积极沟通,详尽解答,培养良好医患关系和交流气氛;操作前行心理教育,启动患者主动配合的心理愿望;声明正畸治疗的意义,使患者下定治疗决心和解除顾虑;术后交流,重点询问。②为患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就诊环境。③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如暗示疗法,音乐疗法,行为疗法等。④对患者行正畸治疗中的认知教育。针对患者在正畸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拔牙、影响进食、牙松动、牙间隙、影响发音、复发等产生的畏惧心理或焦虑情绪,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纠正不良认知。

1.3评定工具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odifieddentalanxietyscale,MDAS)将Corah的牙科焦虑量表原表第1条的5个选择答案改为与第2至4条的选择答案相同,把第4条目的“洁牙”改为“上矫治器”的害怕程度。问卷由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5个备选答案,按1~5级评分,总分最低4分,最高20分。当MDAS总分大于等于11分时,可诊断为牙科焦虑,分数越高,牙科焦虑水平越高[2]。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选择Pearson未校正法,配对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

2结果

2.1正畸治疗1月后,MDAS评分:干预组10.86±2.11,对照组13.11±3.16,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1,P?0.01);发生焦虑的比例:干预组15%,对照组36.2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8.91,P?0.01),见表1。

2.2正畸治疗1年后,MDAS评分:干预组10.12±3.10,对照组12.67±2.77,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1);发生焦虑的比例:干预组8.75%,对照组20%,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9.01,P?0.01),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格外关注自己的面容和牙齿。而错颌畸形常常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其缺乏自信,对外界敏感,使其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错颌畸形的患者想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牙齿及面部的美观。但对绝大数患者而言,正畸治疗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拥挤、前突的患者需要拔牙矫正、矫正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齿疼痛,咀嚼不适,口腔溃疡等问题,这些往往导致患者情绪上的不愉快甚至焦虑[3]。

牙科焦虑的患者常常不愿配合治疗,甚至中途放弃治疗,严重影响医生的诊疗过程。因此正畸治疗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疗效的改进和提高,更多的人性关怀应该是在临床治疗中传递的一个信号,减缓患者的焦虑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也是新时期正畸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诊治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主动-被动医患关系为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参与诊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案的决定,从而在治疗中减轻由于对治疗过程的茫然而产生的恐惧[4]。

本研究采用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基于认知行为干预理论,以可操作性的“行为干预”为核心内容,在正畸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通过认知教育、主动参与、行为放松训练等可操作性干预措施,相比较未干预组,干预效果明显。

牙科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知道医生将如何对我进行治疗”。患者对治疗心中无数,由此而感到害怕。因此让患者了解他的治疗情况,耐心回答患者的每个疑问,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的方法。Gatchel指出对患者进行连续不断的解说,他们的焦虑和疼痛程度比没有进行解说的患者要低[5]。

舒适的就诊环境,能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配合适当的音乐,能缓和气氛,直接抑制网状结构和下视丘对疼痛刺激的传导,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6]。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影响患者情绪反应的关键。医患双方要建立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

总之,临床上需要重视心理行为干预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的作用,从而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供前提和保障。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4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临床防治;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9-01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以及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牙科治疗的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挣扎、哭泣以及拒绝治疗的现象[1]。牙科畏惧症常常影响患儿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使其顺利完成治疗。

1.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

积极有效的防治儿童牙科畏惧症,必须了解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儿童畏惧症的产生与个人体验、既往医源性创伤以及个人神经有着重要关系[2],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诊治过程中的疼痛

在牙科的诊治过程中,很多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相应的引起畏惧,这是引起畏惧症的主要原因,这种剧痛感会使患儿终身铭记,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阴影。

1.2对治疗器械的畏惧

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反应不一样,例如: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涡轮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6-8岁儿童对注射反应最强烈;8岁以上的儿童对拔牙的器械反应最为强烈。

1.3对医院的心理恐惧

一些初诊的患儿,当走进医院时,就会产生心理畏惧。因为即将接触到陌生到环境、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医疗器械。加上医院会随时听到各种吵杂的声音,包括:诊治室内其他患儿的哭泣声、医疗器械的碰撞声以及闻到刺鼻的药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儿童牙科的畏惧症。通过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儿童并没有畏惧症,4个月到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听觉恐惧,4岁-6岁儿童主要是视觉恐惧,7岁以上儿童伴随有抽象型恐惧。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防治

2.1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是通过环境暗示以及医生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影响或者改变患儿的紧张情绪。首先,指导陪诊家长的行为,在诊治前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接受母子分离治疗,同时与患儿积极沟通,向患儿暗示家长对医生诊治的信任感。其次,进行心理护理。患儿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拉着患儿的手,用亲切的话语称之为宝贝,同时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转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治疗器械以及讲解治疗事宜,采用告知以及示范取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克服心理畏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现实脱敏疗法

现实脱敏疗法是指使患儿逐步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面前。这种治疗特点并不是急于牙科治疗,而是对本身畏惧的患儿首先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待畏惧消失过后,再进行牙科治疗。首先,与家长交流,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医生积极配合;其次,训练患儿在紧张的时候使用自我平静技术,与患儿一起画以治牙为主的画,让患儿装扮为医生,与布娃娃玩治牙游戏,熟悉治牙的器械。最后,鼓励患儿为其他儿童做榜样,对积极配合治疗的这种行为给予鼓励。通过这种防治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2.3笑气吸入法

笑气的学名为氧化亚氮,室温下为气态,无色并且带甜,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能够刺激β-内啡肽系统从而产生欣,降低患儿的焦虑,消除畏惧。应该做好患儿的心理准备,询问是否有笑气吸入禁忌症,为患儿测量脉搏以及心率,做好记录,消除家长心理的顾虑。其次,做好笑气的准备,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鼻罩,将鼻罩与管道衔接,打开废气排除管道,等到气囊鼓起来之后,让患儿试着带着鼻罩进行呼吸。最后,笑气吸入,采取平躺仰卧位,再次戴上鼻罩,不留缝隙,防治笑气外漏。按照相关要求,吸入笑气,等到患儿全身放松以及神情柔和。然后常规口腔治疗护理,就视为结束。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口腔治疗,没有出现呼吸意外以及过度镇静现象,治疗完后,神志清醒,都能够平安离院。

2.4视听教材

结合临床经验,制作患儿牙科就诊的全过程光盘,主要包括:患儿到医院口腔科前台接待、护士引导以及牙科治疗台、医生检查以及治疗,治疗后医生嘱咐等。录取一位资深医生进行演示,包括配套动作、分解动作还有影像的配音以及配乐、辅助图片、文字解说等,在进行播放的同时,护士在旁做讲解指导。应用试听教材进行指导,能够降低儿童牙科的畏惧症。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2.5间接失活术

间接失活术主要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间接失活术能够避免疼痛,减少儿童畏惧症的发生。

2.6Carisolv去腐

Carisolv去腐做为一种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以及无噪音的特点,正在逐渐的成为治疗儿童龋齿新方向。在文献中详细讲述了Carisolv去腐的方法,能够彻底的去处腐质以及软化牙本质,有效的减轻去腐带来的疼痛感,防治了交叉感染,从而减少牙髓暴漏的危险。患儿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与医生合作,提高了医生的临床诊疗效率及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要认清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适当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消除患儿的畏惧症,与医生积极配合,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25.

[2]陈楠,周丽娜,刘湘玲.儿童牙科畏惧症病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45-5046.

[3]张凤琴,郑艳秋,张丽芳.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6-17.

[4]孙立洲,许玉玲.现实脱敏疗法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

[5]曾素琴,蔡明雪.笑气吸入法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9):50-51.

[6]单华桂,金艾黎,罗军等.应用视听教材改善学龄期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69-70.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5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14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16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斷调整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1篇6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14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16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嗟髡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

随着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高龄人群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很多疾病在高龄人群中表现得愈加复杂。特别是一些看似普通的“慢性伤口”,如糖尿病、血管性疾病、外伤、压疮、肿瘤术后等造成的伤口,受到年龄、全身条件和局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治疗难度加大。这些“伤口”既增加了社会家庭的负担,也激增了医院相关科室治疗和周转的压力。

为了使伤口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下称“长海医院”)于2012年成立了伤口管理中心。

多发催生最优化管理

在成立伤口管理中心之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下称“长海医院”)的外伤伤口比例就要高于其他大型医院。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批准长海医院成立了以烧伤监护病房为基础的烧创伤中心,中心运行以来,收治了较多的外伤、复合伤、多发伤患者。此外,医院血管外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较高,吸引了较多患者,而血管性疾病所致的难愈伤口比例,在所有难愈伤口中排第二位。

面临繁重的伤口治疗任务,一些问题和隐患逐渐凸显。相当一部分的伤口治疗由门诊换药室和烧伤科疑难伤口专病门诊承担,这样的模式造成了部分伤口难愈患者很难得到综合性的治疗。

事实上,伤口的愈合往往会涉及到诸多科室。要做到伤口管理的最优化,无法由一个科室单独完成,必须进行科室问的协同。例如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术后的伤口愈合普遍较差,其治疗就会涉及到手术科室、烧伤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而在以往的机构设置下,很难由三个科室联合处理患者的伤口。

此外,在传统的伤口治疗模式下,一般伤口的治疗,是由患者所在科室的低年资医师完成,护士一般不参与。治疗技术仅仅局限于换药治疗,由此会出现由于医师对伤口的处理缺乏经验,而造成伤口出血、粘膜损伤、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最终导致治疗成本高、效果差、周期长。

在此背景下,患者对专业的伤口治疗医师和护士的需求极为迫切。建立一套机制,既能够综合协调多科室参与患者伤口的治疗,又能够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一个专注培养伤口处理能力的平台,就显得迫在眉睫。长海医院的伤口管理中心,顺势而出。伤口处理规范化

伤口管理中心的工作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由伤口、造口治疗师牵头,护理人员为主体的伤口护理工作,主要负责患者的日常换药、拆线,慢性伤口的保守处理等;二是由烧伤科医生为主体的伤口治疗工作,主要进行慢性伤口的创面清创术及皮瓣移植等各种手术,并对伤口护理工作进行指导。

根据工作内容不同,医院将伤口管理中心分为医疗区和护理区,并为此进行了结构布局。其中,医疗区共设有两问诊察室和一问治疗室,主要进行疑难伤口的诊断和即时处理,并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配备臭氧伤口治疗仪等设施和物品。

护理区配置了4问伤口处理室,分别为:清洁处理区、污染处理区、特殊感染处理区、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区。

清洁处理区用于无菌手术后换药、拆线等,备有4套座位与诊疗床,1张机动备用床;污染处理区用于非无菌及非特殊感染伤口的处理,备有6套座位与诊疗床,1张机动备用床;特殊感染处理区主要进行如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特殊伤口的治疗,备有独立的l套座位和诊疗床,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另一独立区域为PICC治疗区,为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化疗的患者置管,以及进行置管后的常规维护,备有4套座位及l张多功能诊疗床。

每个区域均参照原卫生部颁发的关于治疗室、换药室所需执行的功能,并依据院内感染控制的各项管理规定来设置与实施。所有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均由医院消毒供应科统一供应;所有污物的处理均有独立的污物处理问,由消毒供应科进行定时回收、处理。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医院在全院实行“多学科合作”,如高压氧科、康复医学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骨科等,制定出更加规范的局部与全身性兼顾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仍待深度整合

长海医院伤口管理中心运行两年来,共护理伤口患者17000例,年增长率10.3%;护理造口患者8380人次,年增长18.8%(见图)。

伤口管理中心建立后,规范了伤口就诊治疗程序,优化了医院的换药资源。无论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只要存在伤口问题均可由伤口诊疗中心处置。无论护理门诊换药室的小伤口还是病房遇到的复杂伤口,只要诊治上遇到困难,均可得到伤口诊疗中心专家教授的指导和把关。

对患者来说,其术后拆线工作,由外科医生确认后,可直接在中心完成,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杜绝了推诿患者情况的发--生,还有效缩短了住院天数,提高了住院床位周转率。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治疗;价值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8

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促成心理学的焦点转向,由关注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事物转向同时建设积极的品质。”[1]这一观点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焦点不应该仅仅是那些抑郁、苦难、疾病和伤害的体验,还要包括联结、满足、健康和幸福等内容,这些才是对人类的经验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此观点尤其关涉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干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痛苦,消除症状,更应该增进来访者的幸福和满足。这是心理治疗本然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缓冲甚至自愈的功能[2]。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思想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论指导。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观

积极心理治疗首先是以反消极心理治疗模式的姿态出现的,其对传统消极心理治疗的“反”是从价值观到理论及方法的改变。

如P.Bankart所言,“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实质从根本上是由治疗师用来赋予他自身的生命以意义的那套价值观塑造的”[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治疗模式的选择最终基于治疗师对人性的基本理论预设。以人性的优点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心理学家,其心理治疗观必然也是将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成长潜能作为基本的理论预设。Seligman指出:“治疗师们处理心理疾病时总是在一种修复损伤的'疾病-病患'框架下进行:受损的习惯、受损的驱力、受损的童年、受损的大脑。”[4]4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不仅是研究那些受损的部分,而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治疗不是修补错的,更是要致力于发掘、培养、建构起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力量;通过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流畅感、快乐、生命意义等,以帮助来访者克服障碍。

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中其实暗含了一个治疗取向的问题:既然来访者自身具有美德和力量,则其本身即是最好的专家;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掘自身潜力。因此,Maddux认为,与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具有四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其一,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以及积极心理因素在减轻精神症状中的作用;其二,心理疾病与非病态心理问题二者没有类别差异,只是程度不同,心理的疾病到健康是一个连续统;其三,心理疾病不能等同于生理疾病,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其四,治疗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咨询者、社会活动者,而不是医生,能够为来访者提供援助的也不仅是咨询室或医院[5]。因此,治疗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积极品质的发现;治疗的目标不是如何判定来访者症状,寻找痛苦的根源,而是帮助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提升来访者的幸福感,其实质就是在治疗病症、减轻痛苦;促进他们优秀个性品质的发挥,就是在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师的任务“不仅是在减轻负面因素,更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愉快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6]634。

这种治疗取向实质上蕴涵并表达了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元理论观点:人类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朝向成长、发展、和谐的内在倾向。这一倾向是前摄的,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如果缺少环境支持,就可能产生负面结果[7]。因此,心理治疗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帮助他们发现内在自我的情境和过程。

在这一价值假设下,在方法上,积极心理学认同“心理治疗是奠基在科学之上的艺术”。科学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景,心理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自身与他者联结的能力,成为完整的人的能力,能够面对存在困境的能力[2]16。因此,积极心理治疗可谓是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治疗体系。一方面,它认同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治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它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咨-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即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治疗师的价值观和态度表达,这是一种帮助来访者重新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艺术,而这是科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

Seligman曾将积极心理学喻为“一把大伞”,借用这一比喻,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也可谓是结合了当代各种治疗方法的一把“大伞”。伞柄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伞骨则是各种为实现积极心理治疗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进路

虽遵循同一价值核心框架,积极心理治疗也由于各自的理论取向及研究背景不同而展开了几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

从主流心理学角度出发,Peterson&Seligman建立了一套“积极临床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着改变的力量,就是美德与人格力量。美德主要有6种,其下有24种人格力量特质。他们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提出的假设是:积极的人类美德与力量是对抗心理病理发生的有效的缓冲器,某种美德或力量的缺失可能才是真正的心理失调错乱的根源[8]412。因此,发现、促进、提升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与美德是心理预防、干预最重要的途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Linley&Joseph坚持将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作为其元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自我实现潜能既可能得到社会环境的帮助和促进,也可能在其中受到伤害,这正是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疗师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使他们学会从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角度出发评价自我体验[2]100。

从现象学、跨文化角度出发,德国的Peseschkian也发展出一整套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Peseschkian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9]是: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但Peseschkian的理论并未得到当前主流积极心理学的认可。有些英美学者认为其观点并非来自于主流积极心理学传统,它的“积极”实质是来源于“实在”一词,即“事实和给定”,“事实和给定之物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这与主流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对当代读者的一种误导……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Peseschkian的积极心理治疗不是积极心理治疗”[2]9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理论进路的不同决定了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现出积极的“拿来主义”特点。

Seligman等人的“积极临床心理学”遵从一般的分类描述性科学临床研究,更致力于建构一套与医学治疗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体系,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合理的评估方法,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经验方法以及干预的有效性研究等等。他们编撰了《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CSV),与以临床精神障碍为核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相对应[8]411-412。CSV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制定了人类美德与人格力量的分类目录,为构建和采纳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基础。同时,Seligman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治疗策略[4]6-7,如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为关注、权威形象、构建和谐关系、言语技巧、付费治疗、信任、鼓励病人自我暴露、为问题命名、语言表达小技巧等等,而深度策略则是灌注希望,构建缓冲力量,以及叙事。这些策略也体现出他对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借鉴和采纳。

Joseph和Linley等人的积极心理治疗则主要采用并深化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但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在理念上采纳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认为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实现潜能,关注其积极品质,创造无条件尊重情境,注重咨-访之间的互动关系。只要是在这一核心理念框架之下,各种技术都是可以采纳的。他们编制了一些测量量表(如幸福感量表、简短抑郁-快乐量表)等运用于心理治疗,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主义,甚至东方的禅修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反对宗派主义,提倡治疗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取向。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问题及其思考

有人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看作是一场拯救心理学的革命,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心理治疗中的新成员,积极心理治疗有必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思考。

(一)积极心理治疗向何处去

如Linley所言,积极心理学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会有三种可能性[10]:一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完全合并而彻底消失;二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部分合并,即如同当前状况,研究者们认可两种心理学的观念,但研究焦点和方法依然并驾齐驱;三是积极心理学不能带来大家所期待的整合,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领域。当前的积极心理治疗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如前所述,积极心理学虽然从最初的人性观预设、理论观点就走上了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道路,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都有着共同的本然目标――帮助来访者减轻痛苦。且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在这一领域,医学治疗模式已然在理论的成熟度、技术可操作性上更具有优势,对于某些心理病症可能更加有效。因此,要全盘否定或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积极心理治疗要能够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最好的路径就是与之有效整合。

我们认为,二者的整合可以有三条进路:首先是治疗目标的整合。如果说医学治疗模式是让人们从“-5”到“0”,那么积极的治疗模式其目标则更是从“+2”增进到“+6”[11]。从心理连续统来考察,二者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治愈来访者的心理伤痛,而且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它并不是像传统心理治疗一般只关注病症的解决,也不是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不重视症状及其原因,而是一个从解决问题入手帮助来访者走向幸福的历程。

其次是治疗思维的整合。医学模式以心理病理学为焦点,长期受传统概念化训练的治疗师们已经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关注的消极的“症状”及其建立在病理学之上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内化为治疗的解决图式。积极的心理治疗以力量为关注点,在心理病理学的术语上,在对于“症状”的解读上,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思路上,都与传统的医学模式大为不同。但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治疗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单维性症状测量的同时,也要测量其力量和积极特质;不仅应作出DSM的症状鉴别判断,也可以根据CSV寻找他的积极因素。

其三是治疗方法的融合。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在治疗理念上的不同,并不能拘束二者方法手段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如Seligman提出的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对于传统心理治疗师而言就并不生疏,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加以使用;再如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PT),其理论核心就是强调对事物的积极解释,通过改变认知、强化正面行为等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寻找自身的积极力量,解决心理问题。

其四,对治疗因素的再认识――这里主要指的是来访者的消极的症状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并不意味着其作用也是消极的,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消极情绪和经验对人的心理也起着一定的保护和提醒的作用[4]7。虽然早期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不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但消极因素并不是没有意义,完全忽略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的,Peseschkian的研究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必须把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事实上,积极心理学自身也体现出了这种悄然的转向:早期的积极心理学只关注于积极品质,近五年来更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人类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研究。这种消极――积极――综合的趋势可以给积极心理治疗以新的启示。

(二)经验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整合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内部,其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两种方法论以其各自背景的不同,体现出了既统一又分裂的割据局面。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就举起科学的大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经验主义的立场之上。Seligman就曾经努力证实“积极心理学就是以良好的经验科学法则为本质特征的”[6]634;“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首先是科学家。我们努力寻求支持与促进的工作,不是别的,正是可复制的、累积的和客观的”[12]。这一方法论的表述,正是为了与现象学方法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维护积极心理学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确实,阅读当代美国心理学的文章可以发现,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是基于数据支撑的。然而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些问题无法回避,如“美德”、“力量”等这些涉及价值的核心概念是否能以科学的方式测量程度、证明正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操作性定义并加以运用?Seligman提出的三种深度策略,其意义和方法是直觉的、模糊的。Maddux和Joseph等人认为这是“无法加以研究、训练和发展的”[2]92。其实,作为重视体验的心理流派,积极心理治疗是无法完全与现象学研究方法、质化的研究方法割裂关系的。

事实上,实证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是可以恰当结合的。前者关注个人层面的力量和美德,重视科学、量化、客观,是积极心理治疗操作性层面的重要途径;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重视咨-访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其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是积极心理治疗价值观层面的重要指导。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核心思想坚持积极心理治疗观,治疗方法兼容并蓄,则积极心理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除了研究方法层面外,从心理治疗的具体层面上说,积极心理治疗一直是在探求一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之径。的确,临床的心理治疗必须遵从一定的科学规律,心理治疗师首先必须是“科学家”,但他又可以表现出艺术家般灵动、敏感、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一面。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心理治疗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解决途径不仅可以是科学-艺术的,同样也可以是哲学-技术的,宗教-常识的。在理论探索方面,心理治疗应力求科学性、哲学化、常识性,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则应建立综合性心理治疗模型,把握一切可用的、合理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普适性问题

毋庸置疑,经过20年的发展和心理学界的大力推动,积极心理学已经由热门成为主流之一,心理治疗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因为研究主要来自于西方心理学界,其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这些成果也同样适用于东方人群吗?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如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力量特质等,是存在跨文化差异性的,某些在西方被认为重要的概念或特质在东方社会文化中则未必适用。如什么是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积极特质,哪些积极特质在治疗中的作用更大等等,这些观念的认识是由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的,因此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核心概念及方法等,亦需要做出跨文化的考量。

其次,当前积极心理学许多积极特质的量表和积极干预方法的研究中,样本主要来源于西方白人大学生和网络,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局限性,推广性尚值得商榷。因此,在引入或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要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及适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更要考虑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如Seligma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积极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的有效性[13],但其中的“感恩访问”,即通过写信并亲自登门拜访、将感恩大声朗读出来的形式则未必适用于更为含蓄的东方人,不易为来访者所接受。因此,对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东方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之中,发展出更加适合于东方人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另一支利箭”,为这一领域所带来的,与其说是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改变,勿宁说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任务。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带领当前的心理治疗走向更为宽广而深刻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eligmanEP,Csiksz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Jan2000,55(1):2-14.

[2]JosephS,LinleyPA.PositiveTherapy:Ameta-theoryforpositivepsychological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6.

[3]班克特.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M].李宏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6.

[4]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ntion,andPositiveTherapy[M]∥SnyderCR,ShaneJ.Lopez.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N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5]MadduxJE,GosselinJT,WinsteadBA.Conceptionsofpsychopathology:Asocialconstructionistperspective[M]∥InPsychopathology:Foundationforacontemporaryunderstanding.Mahwah,NJ:LawrenceErlbaum,2004.

[6]DuckworthAL,SteenTA,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inclinicalpractice[J].Clinicalpsychology,2005(1):629-651.

[7]Deci&Vansteenkiste.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basicneedsatisfaction:Understandinghumandevelopmentinpositivepsychology[J].Ricerchedipsicologia:Specialissueinpositivepsychology,2004(27):23-40.

[8]SeligmanEP,SteenA,ParkN,PetersonC.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5(7):410-421.

[9]佩塞斯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0]LinleyPA,JosephSetc.Positivepsychology:past,present,and(possible)future[J].The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06,1(1):3-16.

[11]PetersonC,ParkN,SeligmanEP.Greaterstrengthofcharacterandrecoveryfromillness[J].The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06(1):17-26.

[12]SeligmanEP,CsikszntmihalyiM.Replytocomment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1):89-90.

[13]SeligmanEP,RashidT,ParksAC.Positivepsychotherap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6(11):774-788.

PsychotherapyViewed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

LIUYing1,2,ZHANGZhang-ran1

(1.SchoolofPhilosophy,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2.TheSecondArtilleryForceCommandInstitute,Wuhan430012,Hubei,China)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9

【关键词】头颈肿瘤学;多学科综合治疗;教学

头颈肿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它是头颈外科学与肿瘤学为适应耳鼻喉科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科研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在肿瘤学中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其内容涵盖流行病学、肿瘤内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康复学及肿瘤免疫学等领域[1]。目前,头颈肿瘤发病率约20/10万,头颈肿瘤患者数目相对不多,存在医学生、医师、患者对头颈肿瘤学认识深度不足等问题[2]。当今,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ciplinarytreatment,MDT)虽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但这一治疗原则并未深入到头颈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上仍以传统的肿瘤学教学模式为主,偏向于强调头颈肿瘤的一些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的教学讲授,这限制了头颈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恶性肿瘤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多病因,病机复杂的疾病,治疗上需要根据肿瘤疾病的动态变化灵活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案,所以必须强化多层次系统化的综合治疗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MDT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掌握一套系统专业化的肿瘤学知识体系,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综合治疗原则全面、详尽、正确、合理的诊治复杂多变的肿瘤疾病打下基础[3]。本文初步探讨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肿瘤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倡导这一理念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已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的认同[4]。肿瘤“MDT”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肿瘤疾病的种类、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它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治疗新模式,由多个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定时、定址、定期的会议讨论,对某一系统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适的诊疗方案,然后由多个相关学科单独或联合执行诊疗方案[5]。“MDT”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目前其随着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2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部肿瘤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科的发展,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在不断地转变,治疗正从集中单一模式向“MDT”模式发展。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上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核医学治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互相补充渗透,如果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治疗就存在局限性与不足,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将降低,这是每一个肿瘤学医者不愿向往的结果。“MDT”模式就是将这些有效治疗手段科学地组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教学中强化“MDT”模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肿瘤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鼻咽癌为例,鼻咽癌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鳞癌,对放疗敏感,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分期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运用“MDT”模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6]。在教学讲授中,应突出强调放射治疗在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损伤的优势,譬如其能严格控制脊髓、脑干、晶体、腮腺等重要器官的辐射受量,以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而早期鼻咽癌在治疗上应阐明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根据病情应补充腔内近距离放疗可提高疗效的理念;但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发病灶较大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其局部放疗剂量难以提高,正常组织损伤较大的缺点,在教学上应强调放疗联合同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以提高局部照射剂量及缩短总疗程时间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8-9]。教学中还应突出局部晚期鼻咽癌若仅单纯放疗,局部肿瘤近期可能有所缩小,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这将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同步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和降低远处转移,提高治疗获益。法国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联合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6%,无事件生存率提高10%,而以同步放化疗疗效最佳[10]。其次,晚期鼻咽癌患者结合靶向治疗,不仅可避免传统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在头颈部肿瘤疗效增益方面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初步结果。最后,教学中还应提醒学生一些不可忽略的知识及观点,例如放化疗给鼻咽癌患者带来的毒副反应问题,最常见的有口腔黏膜炎、白细胞低下、贫血、口腔颌面功能障碍等,应培养学生发挥“MDT”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联合相关辅助治疗的意识,配合祖国传统医学中扶正、清热袪毒等中医药疗法来减轻毒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讲,头颈肿瘤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讲授,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应将多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机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将弥补各单一学科缺乏统一知识体系的弱点,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这将有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的肿瘤学教学,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学科专业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3.1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促进头颈肿瘤学科的发展目前,在肿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肿瘤学科重视不够,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未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过程中肿瘤知识点未进行深入系统化的讲授,常通过不同学科、各个章节进行分散式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各有所侧重,因此未从专业基础教学中建立起良好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及肿瘤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综合掌握肿瘤学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是笔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全方位重新认识肿瘤学科,让他们认识到肿瘤学是医学类多门学科的综合体,是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体。在课堂基础理论教授中应讲解更多的肿瘤新进展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设置合理规范的教学课程大纲,除讲授肿瘤基础知识结构外,教学内容可纳入肿瘤心理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等肿瘤学科新兴领域,以充实强化肿瘤MDT模式理念。而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临床教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肿瘤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整合肿瘤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综合掌握与肿瘤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及时了解肿瘤最新治疗方案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将新的治疗观点及研究成果尽早转化为临床教学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肿瘤专业知识的落后及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脱离,又充实了头颈肿瘤学教学内容。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头颈肿瘤学不是重复单一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其真正领会到综合治疗模式在头颈肿瘤学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从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推动肿瘤学教育的发展。

3.2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教学查房模式的转变目前笔者采用最多的查房模式仍是传统的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带教老师为主体,把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细致、全面的讲解和身体力行的示教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忽视教学中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和医学创新精神的培养[11-12]。显然,这种教学查房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肿瘤学教学的发展。头颈肿瘤学查房随着专业的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的要求,形式也向多样化、多学科联合查房的模式发展。譬如医护联合查房,以及影像学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中医医师等多学科联合查房。具体来讲,放疗为头颈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提高放疗的精准度,避免重要器官及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影像学知识必须很好的掌握,查房可联合影像学科医师协助诊治,提高诊断效率及放疗精准度,同时有利于头颈肿瘤科医师及学生全面、快速、直观掌握各头颈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肿瘤治疗还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及循证医学原则,如有些化疗药物,其体内代谢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直接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请药师参与查房有助于肿瘤医学生及临床医师精准把握用药剂量,做到提高药物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并举;再如心理师参与联合查房,可从心理上解除患者和家属对癌症的恐惧;营养师配合查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饮食谱,满足了患者的饮食需求,继而改善患者的体质;而配合中医师联合查房进行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减轻西医药抗肿瘤的毒副反应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然,这种多学科联合查房对提高治疗疗效,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家庭、社会和病区和谐至关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联合查房中也学习到了其他学科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及所起到的作用。简言之,MDT模式要求肿瘤教学查房向多学科联合查房模式转变,这既保证肿瘤MDT模式的实施,又克服了传统单科诊治模式的局限和弊端,从而提高了肿瘤诊治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肿瘤临床医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11

高霞:女,本科,双学士,副主任护师

高霞石元洪杨扬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10月在我院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15例,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团队合作。结果: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心理科就诊的患者也能完成专科医院的治疗疗程,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评估;MECT团队;规范治疗流程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25

ECT(electroconst)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目前使用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electroconsulsivetherapy,MECT),又称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在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痉挛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营养脑细胞,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2]。MECT都是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开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2011年4月成立临床心理科,2013年3月开始首例MECT治疗,目前已成功为15例患者进行MECT治疗。作为全省首家开展MECT治疗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我们在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治疗流程、MECT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3~10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15例,共55次,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9~66岁。抑郁症7例,双相情感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木僵1例,强迫性神经症1例,慢性发声抽动障碍1例。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头颅CT等),排除其他躯体疾患,无MECT禁忌证,由管床医师提出该患者是否适宜或需要MECT治疗,该医师的医疗组组长提请专家组成员复议,在审核临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决定该患者是否可予MECT治疗,以及在治疗前还需要完善的资料和检查。管床医师在与患者或患者近亲属或患者法定监护人充分沟通,家属知情同意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前24h内签署知情同意书。首次治疗前患者及亲属或法定监护人接受一次有关电休克的心理咨询。

2方法

2.1治疗前评估治疗前由MECT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MECT治疗医师评估患者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审核各项治疗前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脑电图、全胸片、头颅CT等符合MECT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症状和躯体情况确定治疗频次和疗程。MECT治疗麻醉师评估患者麻醉的风险、是否能耐受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护士评估:治疗前1d协助患者清洗头发,清除头皮及头发上的污垢,以免影响通电效果[3]。常规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38℃,脉搏>130次/min,血压>160/110mmHg,或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痛、鼻塞、腹泻等),应暂停治疗。

2.2治疗中配合

2.2.1准备包括治疗室准备和患者准备。(1)环境和物品准备。MECT首次在我院开展,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都非常重视,特别筹备了MECT治疗室。治疗室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整齐,各种仪器设施安全完好,如中心供氧、负压吸引、麻醉机、除颤仪、抢救车、醒脉通等。醒脉通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是第一台通过计算机控制,提供多种生理学指标,为治疗师提供治疗方案的仪器。其特点为:①改正弦波为短暂脉冲矩形波电刺激,对记忆、认知无影响。②按不同年龄确定电量,治疗成功率为100%。③有脑电监护分析和自动监控仪,随时监控脑电变化。④有抽搐指数提供发作指数和抽搐指数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⑤有两条安全电路,确保患者接受刺激不会超过治疗电量。⑥有声、光报警装置,当抽搐超过警界限时会有声光报警。其优点是安全、副作用小、几乎没有禁忌证,适用于老年人及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患者。治疗前半小时医师、麻醉师和护士均需到达治疗室,认真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准备好治疗所需的各种用品,如治疗药品、抢救药品和器械设备。(2)患者准备。治疗日晨停服抗精神病药物,糖尿病患者需测毛细血管血糖。治疗如在上午进行,前1d晚24∶00后禁食8h、禁水4h;治疗在如下午进行,则当日早餐后禁食8h、禁水4h。除去患者眼镜、假牙、项链、耳环及金属物品,女患者禁擦口红和指甲油,穿宽松、舒适的病员服。治疗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以防尿失禁或膀胱破裂。治疗前30min连接心电监护仪,当心率>120次/min或<50次/min,血压>150/100mmHg或<90/50mmHg,应暂停治疗[4]。治疗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

2.2.2操作流程治疗时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医师将涂有导电糊的电极紧贴在患者头部两颞侧,或单侧大脑非优势半球的顶颞侧(百会穴-印堂穴),测量电阻。1名护士连接好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末梢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另1名护士开通静脉。麻醉师接通氧气,戴好氧气面罩,供纯氧3~4min,当患者血氧饱和度达98%~99%时,通知护士给药。根据患者的体重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至患者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后再快速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生理盐水稀释液,1~2mg/kg[5]。观察患者足部肌束自发性收缩情况,当肌束的收缩减轻时,放置口腔保护器(以保护牙齿、嘴唇和舌头),采用“十”字交叉法托住患者下颌和保护肩关节。给治疗师“好了”的信号,治疗师按通电按钮直至放电结束。通电治疗后,麻醉师继续用麻醉机辅助患者呼吸至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

2.2.3MECT治疗后的护理患者意识、呼吸恢复后,被送至醒复室,严密观察患者的状况。醒复区内有1名护士和1名护工,该名护士具有对意识尚未完全清晰患者护理的临床经验,并在必要时能协助医师完成心肺复苏。在恢复区内,护士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6]。使用护栏,防止患者躁动时坠床。分别于治疗后15,30min及1h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注意生命体征是否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老年患者(年龄≥60岁)更需加强MECT治疗后观察及护理。一般患者在治疗后10~15min开始恢复意识,但麻醉过后仍有嗜睡的感觉,或有时显得激动或兴奋,易导致外伤,此时可以温和地约束患者,继续观察,以维护其生命安全[7]。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才可被护送回病房。

2.2.4观察记录和终末消毒有关MECT的记录,术前、术后部分由管床医师完成,术中部分由MECT治疗师完成,主要记录能量抑制指数、抽搐时间、抽搐指标以及呃逆、躁动、肌肉震颤、呼吸暂停时间过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师完成相应的记录,包括治疗过程中丙泊酚、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的剂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麻醉剂至苏醒时间。患者转醒复室后护士将所用物品、器械按相关消毒隔离原则处理,治疗室打扫卫生空气消毒。

3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HAMD(24项)量表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以HAMD(24项)减分率评定疗效。规定HAMD(24项)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本组患者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在每次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8],15例患者中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在严密监护、精心护理和对症处理后皆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误吸、继发性呼吸抑制和跌伤等现象。

4讨论

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与本地区的专科医院相比,在开展MECT治疗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势一:资源优势。可以完善各项治疗前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如ECG、脑电图、头颅CT、极速光纤MIR等。人才优势:强强组合的MECT治疗团队,MECT治疗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均具有高学历层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MECT治疗医师由在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医师担任;专职的麻醉医师为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人流的麻醉工作,工作十年以上的麻醉专业毕业的副主任医师,在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给氧、麻醉剂的使用、肌肉松弛剂的使用、心肺复苏技术、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MECT治疗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16年又在神经内科工作7年的副主任护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醒复室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和CCU工作13年的主管护师,对CPR和电除颤等急救技能能熟练掌握。优势二: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制度。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作为当代精神病学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治疗前评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人员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疗,还有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MECT治疗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同时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可以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优势三:规范的操作流程。MECT治疗的执行具体按照“电休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治疗前审查评估、严格遵从操作规范、治疗意外的抢救、治疗的病历书写、治疗后的维护、出院后患者的随访等。在MECT治疗组建立前,由管床医师相应的专家组专家负责对此进行监管,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总结得失(整个科室进行);MECT治疗组建立后,将由负责该治疗组的专家负责监管和定期学习总结。当然我们开展MECT治疗时间还不长,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护士的精神疾病专科培训尚不到位、不了解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等,我们今后将会派护士前往专科医院培训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6.

[2]金文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11):1-4.

[3]张桂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17.

[4]颜红英,潘晓华,陈丽玉.42例抑郁症病人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人性化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A):884-885.

[5]潘晓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51-52.

[6]刘燕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30例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824-826.

[7]杨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55-3956.

[8]万争艳,李宁,李世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86-87.

心理的科学治疗范文篇12

[关键词]心理诱导;牙科焦虑症;牙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622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7-0982-02

DA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它是牙科患者回避口腔治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分为儿童牙科治疗焦虑症和成人(包括老年人)牙科治疗焦虑症。当前社会比较重视儿童问题,相应研究进展较快,而成人患者常被忽略。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研究者开始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探讨诸如牙科焦虑这类医学心理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研究者较为细致地研究牙科焦虑症患者的个体特征如焦虑敏感性与畏惧心理的关系,以及这种焦虑心理的特殊性和在此特殊的心理形成过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目前个体心理特质与牙科焦虑心理的关系尚无定论。影响焦虑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客观牙科经历还是主观体验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通过对成人DA患者进行心理诱导,寻求顺利完成治疗的方法。其研究分析的结果为制定预防牙科焦虑症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控制牙科焦虑症的流行,提高牙科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促进口腔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4年6月-2005年12月我院常规口腔门诊20-60岁成人焦虑患者160例。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160例(男70例,女90例)焦虑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指导组与对照组中均分别为男35例,女45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心理诱导:采用改良的DAS筛选出DA患者。按照0-4分的5级评分法:即0级:为无症状;1级:症状轻;2级:中等:3级:症状重:4级:症状极重。总分>14分:肯定有焦虑;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总分<6分:没有焦虑。由患者在治疗前填写问卷调查表,筛选出160例总分>7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采用心理治疗即精神支持疗法,对指导组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诱导。进诊室前护士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需20min),与其共同阅读设计精美的科普资料。诊治医师带患者进入特诊室即相对布置较温馨的诊室,并在综合治疗台椅位上就坐,热情、诚恳、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叙述,安慰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与其交谈时态度和谐,并鼓励患者,告之治疗程序,取得患者的信任。叮嘱患者如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疼痛或其它不适时,只需举起左手示意,医师即立刻停止或减漫钻牙等操作。操作中动作轻柔准确,使患者有安全感。在诊治过程中与患者交流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逐渐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治疗。治疗中诊室里播放一些美妙而亲切的音乐来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加速治疗过程。对照组仅进行一般的牙科治疗。

1.2.3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t检验。

1.2.4评价标准:根据患者术中的反应以及对手术配合情况分为高度畏惧、低度畏惧、不畏惧3个等级。①高度畏惧:表情紧张,面色苍白,每一步操作需要医生做解释工作,或者需要用命令的语言才能继续操作。手术过程困难,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或手术中断;②低度畏惧:患者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需要握住东西或他人的手以获得勇气,对医师的要求能够配合。对医师的操作有一定影响;③不畏惧:患者表情自然、平稳,无不良反应,能够较好配合医师的操作,过程顺利。

2结果

2.1指导组在心理诱导后焦虑水平明显降低:指导组在心理诱导后DAS得分明显比对照组降低,患者无论在完成第一次治疗还是复诊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经统计,指导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口腔治疗前的D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指导组治疗前后DAS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呈明显下降之势,对照组治疗前后D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指导组男女患者心理诱导后焦虑水平均有下降:指导组中不论男女治疗前后DAS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与女性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有明显差异(P<0.01),女性治疗后的DAS得分比男性下降更显著。见表2。

2.3对照组心理诱导后各型畏惧程度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畏惧程度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心理诱导各型畏惧人数均有明显减少,而对照组畏惧加重。见表3。

3讨论

对牙科患者焦虑的原因有学者提出5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因素,即对疼痛的恐惧、缺乏信任、害怕失控、对未知因素的畏惧和对侵入性治疗的畏惧。研究表明,口腔医师对患者的态度和患者对口腔医疗业和口腔医师的态度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对长期逃避治疗的DA患者采用行为治疗和全麻两种对比治疗模式,不管从DAS得分、畏惧程度评价所反映的焦虑水平降低程度,还是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测评及口腔医师对其表现的评价来看,结果均为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Corah量表是国内外最早用于评估牙科焦虑程度的量表,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方面验证。本研究表明,经过心理诱导的患者无论完成第一次治疗还是复诊情况其焦虑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心理诱导治疗前后畏惧程度评价结果也显示,经过心理诱导各型畏惧程度均有明显减小,而对照组畏惧程度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