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例(12篇)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
胰腺癌为何被称为“癌中之王”?
死亡率:接近100%
5年生存率为5%左右
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
中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差,1年生存率在30%以下,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
90%的病人在发现罹患胰腺癌后,已经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
胰腺癌这种疾病非常凶险,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很多病人发现后,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很多医院收治胰腺癌晚期病人后,要么是一化(化疗)到底,要么是一放(放疗)到底,而临床实践证明,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如果联合放疗,中位生存时间也仅为6~8个月。如果单纯采用这两种治疗方式,副作用很大,也无法根本缓解病人的痛苦,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说非常低。
微创介入治疗:重在提高胰腺癌晚期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我的病人中,50岁左右的曹女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来看病的时候,已经是胰腺癌晚期了,失去了做手术的机会。疾病给她带来的疼痛,如果按10分计算的话,她已经达到了9分。我们为她采用了超声波聚焦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有选择地切断了癌细胞侵入的部分神经。治疗后,她的疼痛感降至1分,也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了。本来曹女士预计生存期只有3~6个月,做完治疗后,她的生命延长到了18个月。同时,在生命结束前的3个月,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说到超声波聚焦疗法,先要介绍一下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开直径为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通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血管内的介入治疗和血管外的微创治疗。目前研究表明,微创介入治疗的参与,能够将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从6~8个月延长到12个月以上,同时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肝脏转移癌。
超声消融技术:不需穿刺的无创治疗法
血管外微创治疗主要包括消融治疗和非消融治疗两大类技术,超声波聚焦疗法属于消融治疗技术,也被称为“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波聚焦疗法属于血管外的微创治疗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消融治疗和非消融治疗两大类技术。消融治疗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被认为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技术。常用的技术包括超声消融、冷冻消融、射频消融等,其中超声消融技术是唯一不需要穿刺、无创性的消融技术。消融治疗主要是利用物理或是化学的原理,通过穿刺或不穿刺的方法,直接导致肿瘤的大面积坏死。像太阳光可以通过放大镜聚焦一样,超声波也可以聚焦形成一个小焦点。利用特殊装置,可以在体外将超声波聚焦,使焦点落在体内的肿瘤区域。焦点温度可以瞬间达到60℃以上,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再通过焦点有计划地移动,就可以形成肿瘤组织的大范围坏死。
在超声消融技术治疗胰腺癌方面,它可以避免损伤胰腺周围正常组织,同时能够做到精确控制能量、控制肿瘤治疗范围。此外,它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治疗被肿瘤侵犯的神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也正是因为超声消融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它给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那位曹女士。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无法手术的III期胰腺癌患者来说,1年生存率超过50%,中位生存时间可以达到14.5个月以上,同时显著缓解癌性疼痛的有效率也能达到85%以上。
综合各种手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虽然列举了超声消融的很多好处,但不能说治疗胰腺癌只用这一种方法就够了。肿瘤治疗的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任何一项技术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胰腺癌也是一样的。胰腺癌的治疗首先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诊断基础上,一方面,需要明确病理类型。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肿瘤的转移扩散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床分期。早期的患者有条件的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中晚期的病人建议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对于晚期的病人,应当更加关注对症治疗,也就是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止疼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应该说,肿瘤的手术、化疗、放疗、微创介入治疗、靶向药物、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法,都应该考虑到肿瘤整体治疗方案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综合地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呼吁:早发现,早治疗
虽然目前胰腺癌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手段,但因为位置隐蔽,早期癌变在体检中难以被发现,而胰腺本身神经不丰富,早期肿瘤不会引起疼痛,也缺少典型症状。但是,只要你留意自己的状况,还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就医,防患于未然的。
早期症状大多数患者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吃饭时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胃病。有统计表明,在医院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大概平均有6个月以上按照消化不良治疗的病史。因此,只要发现以上症状,都要多加留心,可以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来确诊病情。
如何筛查定期体检很重要,如果常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或是怀疑自己生病,可以去医院的消化内科做一个B超检查。最好选择经验相对丰富,或是专科医院和医生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抽血化验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血液中CA19-9这个指标异常,就要特别注意了。
TIPS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技术急诊普外手术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methodandvalueoflaparoscopy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intheemergencygeneralsurgery.Methods:Tostudytheclinicaldataof64casesofemergencygeneralsurgerypatientswhounderwentlaparoscopic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andanalyzetheapplicationoflaparoscopy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intheemergencygeneralsurgery.Results:Theselected64patientswerediagnosedthroughlaparoscopicexploration,andhadsignificantclinicaltreatmenteffect.Therewasno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nddeath.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laparoscopy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intheemergencygeneralsurgery,cansignificantlyincreasetherateofdiagnosisofacuteabdominalpain,andimprovetheeffectsoftreatment.
KeywordsLaparoscopy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Emergencygeneralsurgery;Applicationeffect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手术中实施腹腔镜微创技术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1±1.32)岁;疾病类型:49例急腹症(18例急性胆囊炎,5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急性阑尾炎,5例宫外孕,12例原发性腹膜炎,4例溃疡病穿孔),1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5例肠破裂,4例腹膜后血肿,3例脾破裂,3例肝破裂)。
方法: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麻醉师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的方法对患者实施麻醉,患者选取仰卧位,在患者脐下做一切口,长度10mm左右,放置气腹针,常规建立人工气腹。之后放置腹腔镜对患者腹部进行探查,吸净脓液及血液,充分暴露手术术野。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取2~3个手术操作孔,依次对患者全腹部进行探查。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选择相应手术治疗,对于出现异常情况,或是腹腔镜手术无法顺利进行者,立即转为开腹手术。术后给以患者常规补液及抗炎治疗,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发生。术后24小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同时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对于出现异常者,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对潜在的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的观察,减少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术后24小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减轻输液量,仅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积极治疗出现并发症患者,常规置管24~48小时后,将腹腔引流管拔除。
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64例患者中,1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手术时间16~85分钟,平均(50.24±1.21)分钟;住院时间3~12天,平均(7.51±1.31)天;术中出血量5~20ml,平均(12.53±1.03)ml。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时间25~74分钟,平均(49.51±1.47)分钟;住院时间4~15天,平均(9.76±1.26)天;术后没有出现复发现象。4例溃疡病穿孔患者手术时间30~95分钟,平均(62.58±1.16)分钟;住院时间6~11天,平均(8.64±0.37)天;1例患者引流管出现感染现象,换药后痊愈。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间10~49分钟,平均(29.51±1.31)分钟;住院时间4~9天,平均(6.81±0.25)天;术后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状。1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时间120~131分钟,平均(125.24±1.03)分钟;住院时间6~11天,平均(8.59±1.05)天,术后没有并发症。
讨论
传统治疗中受到诊断及治疗技术的限制,病情危重的患者因无法及时接受全面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从而导致治疗无法有效快速进行,从而延误患者治疗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微创技术逐渐在急诊普外手术临床上推广应用,为急诊外科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临床效果已经得到验证,该种技术具有创伤小、诊断准确及便捷等特点,为患者实施抢救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挽救患者生命。腹腔镜微创技术可明确腹膜炎患者发病原因,在准确诊断基础上,大部分患者还可通过该种技术接受相应的治疗,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术[1]。尤其是对于在48小时内出现急性胆囊炎的患者,通过腹腔镜对患者实施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临床上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及准确性高等特点,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误诊、手术治疗延误等现象[2]。对于中途转开腹手术的患者而言,腹腔镜微创技术也可为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切口,有效减少患者承受的生理痛苦。本次研究中,64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实施急诊普外手术的患者,经腹腔镜探查全部确诊,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现象,患者治愈率100%。由此可知,腹腔镜微创技术能够提高对患者诊断准确率,为患者实施抢救提供充分的时间,有助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值得在急诊普外手术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1篇3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乳腺微创旋切术;开放性手术;超声引导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08-0044-03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effectofminimallyinvasiveatherectomyandtraditionalopensurgeryinthetreatmentofbenignbreasttumors.MethodsFiftypatientswithbenignbreasttumors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une2014toJune2016wereenrolledasthestudysubjects.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n=25)andobservationgroup(n=25).Theobservationgroupunderwentultrasound-guidedbreastminimallyinvasiveatherectomy.And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treatmenttoremovethetumors.Thesafetyofsurgicaltreatmentandthepatientsatisfactionbetweenthe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sThelengthofsurgery,theintraoperativebloodloss,incisionhealingtimeandscarlength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incidence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Opensurgery;Clinicalefficacy;Ultrasoundguidance;Benignbreasttumor;Breastminimallyinvasiveatherectomy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随之发生变化,患有乳腺疾病的女性逐年增多,其中乳腺肿瘤较常见,给患者的家庭和身体造成较大伤害[1]。乳腺良性肿瘤易癌变,确诊后要及时切除。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创伤大,恢复较慢,术后瘢痕明显,且并发症多。本文选取我院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乳腺微创旋切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纳入标准[2]:超声检查及触诊确诊,接受手术治疗,同意进行调查及回访。排除标准[3]:恶性肿瘤、妊娠及哺乳期、不耐受手术、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器官感染出血者等。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年龄20~67岁,平均(40.8±3.9)岁,肿块直径0.7~1.9cm,平均(1.3±0.1)cm;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性手术,年龄21~64岁,平均(39.8±4.9)岁,肿块直径0.4~2.3cm,平均(1.2±0.2)cm;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
入组患者经问诊及仪器设备检查确定肿瘤的体积、病情程度等。对照组采取传统手g治疗:麻醉、消毒、暴露术区,于病变部位行放射性切口,显露肿瘤后将其与乳腺组织分离,电凝止血清洁创口后包扎。观察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患者麻醉、消毒、显露术区,采用超声探头明确病灶部位,确定肿块位置后选择合适的手术穿刺部位,切口约3mm,采用微创旋切系统对病灶行扇形旋切,清理后拔出旋切刀,清洁创口后加压包扎。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指标。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美观满意度(满分100分)[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瘢痕长度方面比较,对照组多于观察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美观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及外观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传统外科手术方法治疗乳腺良性肿瘤创伤大,伤口恢复较慢,术后瘢痕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对手术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患者对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切除乳腺许多女性难以接受,术后出现瘢痕或偏斜,导致外观变形,使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如瘢痕体质患者会出现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出现痒、痛等不适现象。甚至有些女性患者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可能会影响夫妻和睦[5-9]。而且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感染、血肿、变形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甚至切除乳腺。
从20世纪以来至今,微创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良性肿物的治疗又有了一项新的技术:乳腺微创旋切术其主要优点为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痛苦少,瘢痕只有几毫米,肉眼难以察觉[10-13]。手术切除精准,不会影响患者的外观,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4]。本研究中,采用微创旋切系统,具有真空抽吸泵和旋切刀两种装置,在不将外套针退出的情况下便可以将手术切除标本送至体外,因此可以通过一次穿刺获取多个标本,将隐蔽性的病灶一次性切除,且不会留下较明显的瘢痕,具有安全性高、愈合快、并发症少、痛苦小等优势,所以超声引导麦默通系统提高了治疗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优势,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完全实现了既可以病灶切除,又不影响患者对术后美观的期望,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良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手段[1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瘢痕长度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风险低,准确性高,术后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本文研究样本量少,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增加研究样本进行深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琳娜,王俊.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40-41.
[2]李俊伟.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12):47-48.
[3]王西跃,邓丁梅,吴丽华,等.乳腺多象限良性肿块麦默通微创旋切的应用体会[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2,6(5):577-581.
[4]殷一飞,谢阳桂.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应用现状[J].交通医学,2014,28(1):38-40.
[5]杨波,袁月欢,吴玲,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完全切除较腺良性肿块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89-4390.
[6]杨露,孙治君.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在治疗良性乳腺肿物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7):810-811.
[7]龙泉伊,张海燕,马步云,等.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310例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11:1168-1170.
[8]FineRE,BoydBA,WhitworthPW,etal.Percutaneousremovalofbenignbreastmassesusingavacumm.Assistedhand.helddevicewithultrasoundguidance[J].AmJSurg,2002,184(4):332-336.
[9]PlantadeR,HammouJC,GerardF,etal.Ultrasound-guidedvacuum-Assistedbiopsy:reviewof382cases[J].JRadiol,2005,86(9):1003-1015.
[10]MotoyoshiA,NoguchiM,EarashiM,etal.Histopath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evaluationsofbreastcancertreatedwithradiofrequencyablation[J].SurgOncol,2010,102(5):385-391.
[11]TakayukiKinoshita,ErikoIwamoto,HitoshiTsuda,etal.Radiofrequencyablation,aslocaltherapyforearlybreastcarcinomas[J].BreastCancer,2011,18(1):10-17.
[12]WilsonM,KorourianS,BonetiC,etal.Long-termresultsofexcisionfollowedbyradiofrequencyablationasthesolemeansoflocaltherapyforbreastcancer[J].AnnSurgOncol,2012,19(10):3192-3198.
[13]张一清,张变莲.乳腺肿物切除中三维超及麦默通的联合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2):1747-1749.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4
方法:抽取70例合并患有气胸的肺大疱患者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微创组,平均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手术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技术进行治疗。
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前后动脉氧分压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观察组。
结论: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对合并患有气胸的肺大疱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微创手术气胸肺大疱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79-02
近些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对合并患有气胸的肺大疱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1]。本次研究中选取70例合并患有气胸的肺大疱患者病例,对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间随机抽取70例合并患有气胸的肺大疱患者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微创组。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6至74岁,平均47.2岁;患病时间8d至3个月,平均1.3个月;微创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7至76岁,平均46.8岁;患病时间9d至4个月,平均1.7个月。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手术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动脉氧分压水平改善幅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1动脉氧分压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水平分别为(75.38±8.44)mmHg和(91.57±6.28)mmHg,组内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
2.2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分别为(63.52±9.46)min和(44.18±8.37)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
2.3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2.9%;微创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9%。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
3讨论
合并气胸的肺大疱患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相对比较常见,通常情况下,体积相对较小的肺大疱合并气胸症状的患者,并不会出现特殊的临床症状表现,当肺大疱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后,在患者肺部其他部位,又会有新肺大疱随即产生。在肺大疱发生破裂时,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导致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该类患者的症状表现多为胸闷、气促等症状[2]。与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技术相比较,微创手术治疗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手术的操作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水平会明显增大。但是,由于该项手术治疗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必须由技术娴熟的医师主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手术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术前采用CT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对病症的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定量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按照肺大疱病变出现部位的具体分型情况与肺大疱的大小分类相结合对手术方案进行针对性选择更为适用[3]。因此,选择手术方案,并且以此达到对该类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准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手术方式进行选取,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经济负担减轻,还可以使其康复速度加快。
参考文献
[1]向可敏,李伟,杨能俊.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01):31-32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2(b)-0022-02
胆囊、胆总管结石患病率占人群的10%左右,在胆石症患者中90%以上为胆囊、胆总管结石。在我国部分大城市其发病率达10%,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胆囊、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1-2]。除手术方法外还有中、西药溶石、物理技术碎石等。现代外科的标志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在全国已广范应用于临床治疗,微创外科将是未来外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外科最成熟、最完美的标志性手术,它的兴起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现代“金标准”手术[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入选标准:全部患者既往无黄疸、腹部手术史;排除难以耐受气腹和全身麻醉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入选患者中,男150例,女130例;年龄26~78岁,平均(49.81±2.62)岁,病史1个月~6年。彩超提示单发结石210例,多发结石70例。疾病类型:胆囊结石90例,胆总管结石158例,合并结石32例。根据手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60例,两组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都采用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十二指肠镜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60例;胆道镜配合外科手术治疗胆石症220例,其中,术中胆道镜取石180例,术后通过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40例。
治疗组实施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8例;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8例,其中保胆取石术2例;实施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方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4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分别采肘静脉血5mL进行肝功能检查,主要检测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清蛋白(ALB)。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其中1例毕Ⅱ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获得成功。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肝功能情况
对照组术后ALT与AST值都有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组只有ALT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胆囊、胆总管结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胆囊切除手术不断走向人性化、微创化[5]。
同时当前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开始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或十二指肠括约肌狭窄的治疗,到80年代末期[6-7],治疗性腹腔镜技术应用到临床,无论软镜(内镜)或硬镜(腹腔镜)中的任何单一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微创外科领域将内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与腹腔镜巧妙灵活联合应用,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使微创方法更加完善[8]。特别是探讨不同情况下肝外胆管结石选择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液电碎石机)及其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法,对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充分体现内镜、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扩大微创治疗肝外胆管(胆囊)结石的范围、效果,提高微创治疗的成功率。不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适应证可以逐渐扩大,但必须明确:(1)不适当扩大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范围,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甚至发生严重后果;(2)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可能完全代替剖腹胆囊切除;(3)胆囊恶性肿瘤或可疑者、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管炎者应剖腹手术等。本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不过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当前对腹腔镜手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肝功能变化主要与气腹有关[9]。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气腹对肝功能的影响持续时间短暂,影响不大[10]。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ALT与AST值都有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组只有ALT明显提高(P<0.05)。
总之,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对于肝功能的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一平,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1-3.
[2]杨镇,裘法祖.我国开展微创外科的现状与展望[J].腹部外科,2004,17(2):68-69.
[3]王甘露,李晓平,廖彩仙.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术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6,1(1):33-35.
[4]陈波,王可新,胡三元.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2):167-169.
[5]韩天权,张圣道.保胆取石术后胆石的复发及预防[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4-5.
[6]徐立友,宋钊,付廷海,等.623例内镜取石保胆术[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6):459-461.
[7]蔡秀军,彭淑牖,黄迪宇,等.腹腔镜下刮吸法断肝术在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附7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11-13.
[8]BallantyneGH.Roboticsurgery,teleroboticsurgery,telepresence,andtelementoring[J].SurgEndosc,2012,16(10):1389-1402.
[9]SchwenkW,NeudeckerJ,MallJ.etal.Prospectiverandomizedblindedtrialofpulmonaryfunction,pain,andcosmeticresultsafterlaparoscopicversusmicro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SurgEndosc,2009,14(4):345-348.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微创去腐术;龋齿;疗效分析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牙周炎,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导致牙齿脱落。传统的治疗手段通过牙钻机械去腐、备洞后进行充填,在治疗过程中疼痛较为剧烈,易引起患者的不适和恐惧[1]。因微创去腐术具有对健康牙组织损伤小,术前不需麻醉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较为安静配合较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越来越流行。为探讨微创去腐术治疗龋齿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龋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龋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龄7~61岁,平均(28.2±8.1)岁,浅龋18例,中龋9例,深龋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8~56岁,平均(27.9±9.2)岁,浅龋21例,中龋11例,深龋4例。所有患者为单纯性龋齿,未引起牙髓炎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龋洞深度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在治疗开展前常规X线检查了解病变情况和有无累计牙髓情况的发生。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即在牙钻机械去腐,清除牙齿龋坏病变组织,后对形成的空洞进行充填嵌补。观察组采取微创去腐术。首先清洁口腔,隔湿龋齿,以便于滴入Carisolv凝胶。之后通过工具将混合好的凝胶滴入龋洞内,使得患者破损龋齿被凝胶完全浸润,龋齿软化。根据龋洞大小的类型使用配套工具,刮除软化的龋齿。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坏死组织洗,重复上述操作至探针无法刺入牙质、凝胶保持清澈时,代表龋齿已被清除干净。
当两组患者龋齿清除完后,进行消毒隔湿处理。而后根据患者个人意愿选择填充材料,如合成树脂或金属合金等。对龋洞深度较深的患者,应注意治疗过程中保护牙髓等组织。
1.3评价标准
1.3.1治疗效果比较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12个月后的填充物完好的牙数,有无继发性龋齿、填充物脱落和牙髓炎的发生。
1.3.2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比较按照下列标准判定患者术中疼痛程度:①无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观始终无不适症状,能够完全配合医师治疗;②轻度疼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耐受疼痛,基本不影响治疗;③剧烈疼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强烈的疼痛感,不能够配合医师治疗[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检验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12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填充物完好的牙数和填充物脱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轻度疼痛的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无痛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56,P=0.03),且剧烈疼痛的患者数量低于对照组(χ2=5.95,P=0.02)。见表2。
3讨论
龋齿是一种牙齿组织逐渐破坏的常见进行性口腔疾病,对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负面影响[3]。传统治疗方法首先通过牙钻机械去腐后,再进行填充镶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牙钻机械治疗龋齿的方法,成为龋齿治疗中的一种流行手段。以其微创、无明显产热、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无痛、无毒副作用和操作简便等优点为龋齿患者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角度[4]。
传统牙钻机械钻磨在治疗龋齿时,机械牙钻在于牙齿的摩擦中,产生大量热量,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刺激,还会产生气雾和粉尘,易导致交叉牙髓感染的并发症。同时牙钻在工作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感[5]。Carisolv去腐凝胶由次氯酸钠和部分氨基酸等构成,具有选择性软化龋齿的作用,可有效精确地去除玷污层,避免健康组织的破坏和术后填充材料微渗漏的发生,临床效果较好[6]。在使用配套工具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去除的龋坏组织。因微创去腐术无需使用机械牙钻,所以可有效避免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
张秉艳[7]研究发现,微创去腐术通过凝胶作用可有效去除腐败的龋坏组织而不破坏健康牙质,治疗过程中无疼痛感,患者能够积极配合,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无痛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微创去腐术治疗龋齿后,还要注重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使其保持勤刷牙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物残渣,去除口腔内致病的病原体。另外还可视情况采取氟化钠糊剂、氨硝酸银等药物治疗,预防和抑制龋齿的进展。
综上所述,微创去腐术治疗龋齿具有手术简便、术中痛苦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消除了传统器械治疗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敬学.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256-257.
[2]韦少锋.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3):434-435.
[3]夏红玲,洪银慧,孙会,等.儿童龋齿的病因和预防[J].中国校医,2011,25(8):627-629.
[4]郭海山.评价微创技术在龋齿治疗中的去腐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2):134.
[5]冯冬雄.微创去腐技术对龋齿治疗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5):117-118.
[6],张凤岚,边晓燕,等.化学机械去龋法与钻磨法治疗龋齿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5):60-61.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7
目的:分析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龋齿7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37例进行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对乙组37例进行传统治疗。观察、比较甲组和乙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疼痛情况较好,优于乙组;治疗时间短于乙组;填充物完好率高于乙组,复发率低于乙组,预后情况优于乙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龋齿;微创去腐技术;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effectof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storottreatmentofdentalcaries.Methods:74patientscariesMarch2012March2013receivedhospitalwererandomlydividedintogroupsAandB.37casesagainstGroupA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torottreatment,thetraditionaltreatmentofB37cases.Observation,comparinggroupsAandBtreatment.Results:GroupApainbetter,betterthanB;treatmenttimeisshorterthanB;fillingintacthigherthanB,therecurrencerateoflessthanB,theprognosisisbetterthanB,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statisticallysignificance(P
Keywords:Dentalcaries;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torot;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
Q98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03-01
龋齿按照龋坏不同程度可分为深龋、中龋和浅龋,是常见的临床细菌性疾病[1]。时间、宿主、细菌及口腔环境是造成该病的四大因素。浅龋初期无明显龋洞,探诊时粗糙感明显,后期形成浅洞。中龋龋坏至牙本质浅层,有探痛,外界刺激后出现疼痛,疼痛随刺激源去除而消失,龋洞明显。深龋龋洞大而深,龋坏至牙本质深层,外界刺激后疼痛较剧烈,疼痛随刺激源去除而消失。微创去腐技术是龋齿去腐的新型治疗方式[2]。现搜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龋齿74例患者,对其微创去腐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龋齿7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5例、22例,共37例,平均年龄是(32.26±5.16)岁,最大61岁,最小16岁。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6例、21例,共37例,平均年龄是(32.31±5.10)岁,最大62岁,最小17岁。甲组和乙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甲组进行微创去腐技术治疗。(1)常规隔湿龋洞,在龋洞表面涂抹伢典凝胶,对龋洞坏死组织产生软化作用。30s后,使用专门工具对软化的龋坏进行刮除,刮除时动作应轻柔、仔细。刮除前期凝胶较为干净,后期逐渐受到残渣的污染,应当将龋洞内残渣清除干净,重新涂抹凝胶,清除残渣时使用棉签。反复进行上述处理,直至凝胶干净、清澈。(2)去腐标准:比较尖锐的探针无法从龋洞向牙本质刺入,刺入时有明显的搔刮声及皮革样硬度,凝胶清澈,且无反弹感。(3)去腐完全后,对残余凝胶进行彻底冲洗,保持干净。对龋洞进行仔细观察,组织去除干净后,隔湿龋洞,保持龋洞干燥,垫底,使用树脂给予填充、抛光。树脂选择光固化磁化树脂。对乙组进行传统治疗,使用高速车针对龋坏组织进行磨除,预防性扩展,并制备洞型。乙组去腐标准及其他操作均同甲组。
观察甲组和乙组治疗中疼痛情况,准确记录治疗时间。术后随访1年,对甲组和乙组填充物、复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1.3疗效标准:剧烈疼痛:治疗时患者疼痛感较强,疼痛明显,无法配合治疗,治疗不顺利。轻微疼痛:治疗时患者疼痛感轻微,偶有不适,仍能配合完成治疗。无疼痛:治疗时患者疼痛感较小,无明显不适,能够配合完成治疗。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情况:甲组37例中,无剧烈疼痛,3例轻微疼痛,占8.11%;34例无疼痛,占91.89%。乙组37例中,12例剧烈疼痛,占32.43%;18例轻微疼痛,占48.65%;7例无疼痛,占18.92%。甲组疼痛情况较好,优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
2.2随访情况:甲组37例中,1例填充物脱落,占2.70%;36例填充物完好,占97.30%;2例继发龋齿,占5.41%,无继发牙髓炎病例。乙组37例中,4例填充物脱落,占10.81%;33例填充物完好,占89.19%;7例继发龋齿,占18.92%;2例继发牙髓炎,占5.41%。甲组填充物完好率高于乙组,复发率低于乙组,预后情况较好,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龋齿患者只有经过治疗,龋洞才能愈合,如任其发展,则会造成牙齿丧失等严重后果,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一定影响[3]。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式包括药物疗法、银汞合金充填术、酸蚀法光敏复合树脂充填术、复合树脂充填术等。一般情况下,大都采用牙钻机械去腐备洞后充填技术。该技术虽然能够达到治愈目的,但钻牙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及疼痛较大,多数患者无法耐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病情延误。微创去腐技术是龋齿去腐的新型治疗理念,具有无疼痛、精确性较高、选择性较高等优点[4]。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进行微创去腐技术,患者无剧烈疼痛,34例无疼痛,3例轻微疼痛,与实施传统治疗的乙组相比,疼痛较小,表明微创去腐技术对患者造成的疼痛较小,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治疗。甲组治疗时间为(11.26±2.36)min,乙组治疗时间平均是(15.32±2.22)min。甲组治疗时间较短,表明微创去腐技术治疗更快速。随访发现,甲组中36例填充物完好(97.30%),2例继发龋齿(5.41%);乙组中33例填充物完好(89.19%),7例继发龋齿(18.92%),2例牙髓炎(5.41%),甲组填充物完好率较高,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好,表明微创去腐技术更安全、可靠。
综上分析,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临床效果确切,且治疗快速、痛苦小、可靠,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三祥,丰琳,丁蕾.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16(17):47-48.
[2]任雯,韩前超,朱声荣.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3,19(20):41-42.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肺癌胸腔镜微;治疗效果
近年来,原发性非小细胞型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非小细胞性肺癌在临床医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其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手术进行,主要是切除肺叶。伴随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入与改革,对于原发性非小性肺癌的手术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其中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治疗中去,我院针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70例进行治疗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自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35例。实验组共22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最低年龄32岁,最高年龄74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5±7.4)岁;患者的病程在2年至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6±1.2)年。对照组共13例男性患者和22例女性患者;最低年龄30岁,最高年龄73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2±6.4)岁;患者的病程在1年至5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2.8±1.3)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首先进行肺叶切除手术、肺门和纵膈淋巴清扫术。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开胸肺叶切除手术。
实验组患者采用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叶手术。其具体的操作是,在患者的腋中线的低7个肋骨间隙处放置胸腔镜,在同侧的第四个肋骨处进行切开,其切口的长度在8厘米。利用腹腔镜微创切除手术以及常规手术的机械对患者进行分离支气管以及肺部血管分离,最后对肺叶进行切除手术,手术完毕后对肺门以及纵膈淋巴进行清除工作[1]。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对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症状好转天数以及两组患者感情指数、生活满意度以及健康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数据,分类指标的描述以例数及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分组资料中计量资料及治疗前后配对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的35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治后效果为治愈及好转34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后效果为治愈及好转共31例,总有效率为8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
2.2两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感情指数评分为(86.23±4.05)、健康指数(83.44±5.73)、生活满意度为(87.36±5.11);对照组患者感情指数评分为(72.13±5.35)、健康指数(71.43±7.34)、生活满意度为(73.24±4.25);实验组35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治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例接受常规治疗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2.3实验组患者肺叶切除后围术期的各项指标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在胸腔镜微创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在(200.7±71.56)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230.4±100.45)ml,患者淋巴结清除数为(14.45±0.25)枚,手术后引流时间为(6.5±2.2)。
2.4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3讨论
近年来,肺癌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项重大恶性肿瘤疾病,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极高且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此类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伴随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现阶段对于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技术仍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其中胸腔镜微创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其临床疗效显著[2]。
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治疗方式传统上选用的是开胸肺组织切除技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开胸肺组织切除技术并未取得显著的疗效,并且传统的技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的并发症发病率也较高,一些患者的心肺功能要求较高,这就会造成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治疗过程中去。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比较适用于肿瘤快较大、早期患者或晚期患者,胸腔镜微创技术对于传统的开胸肺组织切除技术而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且费用较低的特点[3]。
据本文的研究数据来看,在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的患者其手术时间在(200.7±71.56)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230.4±100.45)ml,患者淋巴结清除数为(14.45±0.25)枚,手术后引流时间为(6.5±2.2)d;3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较为轻微的并发症,但经过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由此可以看出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如果手术的医生具有专业的手术手法,就能将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效控制下来[4]。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35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88.57%,35例接受胸腔镜微创疗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实验组患者的感情指数评分为(86.23±4.05)、健康指数(83.44±5.73)、生活满意度为(87.36±5.11);对照组的感情指数评分为(72.13±5.35)、健康指数(71.43±7.34)、生活满意度为(73.24±4.25),通过数据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感情指数、健康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发现,在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的过程中,临床中已经开始大量的使用了胸腔镜技术。由于该技术的大量应用,所以也推动了该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并且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胸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其治疗效果明显不亚于传统的手术疗法。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胸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小[6]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所以在以后的临床治疗当中,会被大量的应用,并且很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白山.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胸腔镜微创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5):1276-1280.
[2]张真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医刊,2014,49(2):19-21.
[3]陈林.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2.
[4]谢方伟,王国勇,邹海峰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24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374-375.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上尿路结石;微创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23-02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结石,上尿路结石约占总泌尿系结石的80%。由于各种微创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推广,ESWL、URL、PCNL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大多数肾结石及输尿管结石可以通过上述微创方法得到有效治疗,传统的开放手术机会越来越少,但对那些需要同时解决解剖异常的结石患者,仍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根据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发作的急缓、肾脏的功能、是否合并肾积水、是否合并尿路畸形、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既往治疗等情况,可分别采用输尿管镜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或开放手术治疗[1]。为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将三种微创方法作一综述如下。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1.1体外冲击波碎石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2]优点:①治疗过程中基本无痛苦,不需要麻醉;对患者的创伤较小;②体外冲击波碎石并发症较少,较手术风险低,可门诊进行,且费用低,更易被患者接受;③体外冲击波碎石的适应证[2]较广泛,它既适用于肾结石,也适用于输尿管结石。对于直径0.7-2.0cm各种成分的肾结石均可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④术后患者恢复快,只需进行预防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
1.2体外冲击波碎石也有其自身局限性[3]:①主要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成功率低于输尿管镜取石术;②一般ESWL治疗用于结石长径2cm[4],因此对于结石较大、数量较多的患者ESWL并不可取;③ESWL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疗效受碎石机器因素、患者个体因素、操作者技术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ESWL的适应证为直径>7mm的肾结石和位于输尿管上、中段的
影响ESWL效果的因素除了与碎石机的效率有关外,还与结石的大小、数目、位置、结石成分及解剖异常等有关。ESWL的效果还与操作医生的经验有关,由于通常碎石治疗需要持续30分钟左右,患者可以发生的变化,所以在碎石过程中,操作者需要经常矫正碎石机焦点对准结石,并且根据监测的碎石效果,调整碎石机的能量和打击次数。ESWL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需要经过培训的泌尿外科医师进行操作。但ESWL的总治疗次数应限制在3次以内,间隔时间必须不少于1周。
2输尿管镜碎石术(URL)
自从20世纪80年代输尿管镜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以来,现已经从单纯的腔内碎石发展到输尿管狭窄内切开和上尿路移行上皮肿瘤电切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输尿管镜的应用与各种不同碎石设备的结合,现也成为临床上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最有效方式。输尿管镜一般经尿道、膀胱置入输尿管及肾盂,可以直径窥查输尿管、肾盂内有无病变,也可以直视下取石、碎石,切除或电灼肿瘤,取活体组织检查。
输尿管镜碎石术目前常用的设备有气压弹道、钬激光等,液电、超声碎石的使用已逐渐减少。其中,钬激光碎石术较气压弹道碎石术更安全、有效[5]。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具有碎石效果精准、彻底,碎石排出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方式[6]。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由于在气压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中不产生电流,释放极少的热量,且冲击前后振幅不超过2mm,故URSL的效力较强,其碎石效力是超声碎石的20-30倍,对黏膜只产生轻微的损伤,并呈一过性,无长期不良影响。钬激光为高能脉冲式激光,激光器工作介质是包含在钇铝石榴石(YAG)晶体中的钬元素,其激光波长2100nm,脉冲持续时间为0.25ms,瞬间功率可达10KW。钬激光具有精确切割组织、凝固止血和粉碎结石等功能。钬激光碎石术与气压弹道碎石术相比,具有碎石排出率高,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流技术。
输尿管镜碎石术理想的结果是单次碎石手术后结石排尽且无并发症发生,但是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碎石失败或出现并发症[7]。与中、下段结石相比,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最低。
崔书平等[8]报道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碎石成功率为92%,中下段为98%,总成功率为97%。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输尿管粘膜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需常规放置双J管引流,双J管除有助于引流尿液,有利于输尿管粘膜消除水肿,防止粘膜撕裂出血梗阻外,还可协助小碎石块从输尿管腔排出的作用。但是,留置双J管后肾盂输尿管蠕动减弱,膀胱输尿管抗反流机制消失,易引起膀胱尿液输尿管反流,引起逆行性上尿路感染。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在术中置入双J管后应持续导尿约1周,使膀胱处于空虚的低压状态,防止术后因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上尿路感染或尿瘘等并发症。
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
经皮肾镜术是通过建立皮肤至肾集合系统的手术通道,放置内镜,对肾盏和肾盂内疾病进行诊治的一种方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经腰背部穿刺直达肾盏或肾盂,在B超的定位和引导下,扩张并建立皮肤至肾内的通道,插入肾镜,直视下将结石击碎并取出。较小的结石通过肾镜用抓石钳取出;较大的结石无法直接取出者应将结石粉碎。碎石采用机械、超声、液电、激光或气压弹道法等。取石后需要放置肾造瘘管引流尿液。
PCNL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操作,需要术者具有相当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实施。操作中器械移动幅度过大、碎石器械可造成集合系统穿孔,如保持操作通道通畅,小的穿孔可以不必处理。如果穿孔造成出血、水吸收等应停止手术,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及肾造瘘管,进行充分引流,择期行二期手术。
PCNL技术的核心是建立并维持合理的经皮肾通道。合理的经皮肾通道的基本组成为:皮肤-肾皮质-肾-肾盏-肾盂。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和引流液颜色,防治水中毒、感染等。术后1日复查KUB,如无残余结石,可于术后2日拔除肾造瘘管。如存在残余结石,根据情况进行二期PCNL或联合ESWL治疗。由于MPCNL经皮肾通道细小,对肾脏创伤小,正逐步成为上尿路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9]。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对组织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是要求术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4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大多数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可在微创情况下进行,开放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影响输尿管结石治疗的因素多样,包括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医疗条件两大类。其中,患者的病情包括:结石的位置、数目、大小、发作的急缓、肾脏的功能、是否合并肾积水、是否合并尿路畸形、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既往治疗等情况,都影响结石治疗具体方法的选择。此外,医疗因素包括医生所掌握的治疗结石的技术和医院的医疗条件、仪器设备,也影响了结石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ESWL仍是大多数上尿路结石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案[10]。大部分输尿管结石通过微创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或)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微创PCNL采用气压弹道或钬激光碎石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首选微创方案[11]。
参考文献
[1]李逊.上尿路结石的现代治疗[J].广东医学,2007,28(9):1381-1382.
[2]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01-802,806-807.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3.
[4]杨同君,臧桐,孙枫岭,等.复式脉冲体外碎石机治疗泌尿系结石1260例小结[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4):263.
[5]刘怀斌,吴齐,曾显奎,等.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J].安徽医学,2008,29(5):594-595.
[6]BapatSS,PaiKV,PurnapatreSS,etparisonofholmiumlaserandpneumaticlithotripsyinmanagingupper-ureteralstones[J].JEndourol,2007,21(12):1425-1427.
[7]SeitzC,TanovicE,KikicZ,etal.Impactofstonesize,location,composition,impactionandhydronephrosisontheefficacyofholmium:YAG-laserureterallithotripsy[J].EurUrol,2007,52(6):1751-757.
[8]崔书平,陈文彬,孟宽涛,等.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121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9,4(6):611-613.
[9]叶章群,余.泌尿系结石治疗技术新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10).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10
过去,国内对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要么是保守治疗,要么是椎间盘处理加融合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学在保守和融合之间,又开发出了非融合技术、微创技术等。将这些治疗手段逐级排列后,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合理科学地选择治疗手段。
第一台阶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正规保守治疗,80%的病人症状可以缓解甚至治愈。只要不是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都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支具、物理、体疗、牵引、口服止痛药或肌松剂。还有传统医学的推拿按摩、针灸、针刀疗法等,如空军总医院冯天有教授创立的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可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顽固腰痛的病人,安装镇痛电极也是有效的办法。
第二台阶介入治疗
手术绝对指征是马尾神经损害和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相对指征是保守治疗无效、保守治疗暂时有效但反复发作坐骨神经痛超过3次、明显运动功能障碍,伴有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巨大,疼痛剧烈,各种都难以缓解,直接影响睡眠。
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尽管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它们共有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椎间盘髓核体积减小,从而达到减低病变椎间盘的内部压力,回缩突出的腰椎间盘,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或减轻炎性反应,使症状得以消除或减轻,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三台阶微创治疗
对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患者应进一步考虑微创治疗。目前腰椎微创手术主要有椎间盘镜及椎间孔镜。前者经后侧入路:后者经后外侧入路。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治疗肝脏肿瘤微创技术并发症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近年来,针对癌症的微创治疗法,主要是通过导航找到并杀死癌细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癌(通常是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后的常见并发症有发热、疼痛、出汗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空腔脏器穿孔、腹腔内出血及心血管意外等。以下在介绍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后的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治疗过程
目前,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过程如下:
首先是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指导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血液测试等,禁食水六小时,适量补液,术前半小时给以肌内注射镇静、镇痛剂。其次是术前定位。术前进行影像定位,查看病灶位置、大小及数目等,选取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角度和方向,做到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标记穿刺点,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再次是手术区做常规消毒、铺单,穿刺点局麻。通过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等指导进入癌肿内部,在这一过程中,应分步进针,到达后固定。最后通过形成热量,周围组织中的离子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摩擦生热,当温度超过60摄氏度时,细胞死亡,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肿瘤组织及周围的肝实质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破坏癌变细胞的目的[1]。
2.治疗效果
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超过一半的患者通过治疗肝脏肿瘤后都没有复发,彻底消除肝脏肿瘤的成功率在85%以上,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此外,最新功能更加强大,可以一次毁损直径小于3cm的肿瘤,对体积较大的肿瘤可以通过多次毁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用超声引导、腹腔镜治疗时,可以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肿瘤,使定位更加准确。
3.微创术后并发症
微创治疗是一种比较快的手术,甚至可以实现随治随走,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非常快,且不像外科手术的大切口,只在皮肤上开个小口,不须缝合。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出汗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空腔脏器穿孔、腹腔内出血及心血管意外,等等。现就几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讨论。
3.1微创术后综合征。症状类似流感,一般在手术后3至5天出现,大概持续5天左右,四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对症支持,给予退热、止吐及补液等处理。术后最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治疗时产生的热量,被血流带走,从而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感到发热,汗流不止,多数无体温升高。一些患者在术后体温于38℃~38.5℃之间波动,最高超过39℃,在使用激素及抗生素后,一周内可以实现体温转为正常。同时要及时给患者更换床单及衣物等,注意做好出汗后的保暖工作。
3.2疼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时会出现肝区疼痛,时间大多为术后的三至五天,可以忍受,无需特别处理。当肿瘤的位置处于于肝边缘时,疼痛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当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时,则一般不会出现疼痛。由于治疗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导致短暂的肩部疼痛,一般不会出现长期疼痛。
3.3空腔脏器穿孔。主要原因是边缘肿块或肝包块与胃、结肠粘连,这样肝组织附近的器官和组织,如胆囊、胆管、膈肌及肠循环等,就有被误伤的风险。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并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就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矫正。这种并发症的危险性与肝脏肿瘤的位置有关。
3.4肝脓肿、肾周脓肿。在肿瘤治疗三至四周后,不到百分之一的患者可能产生局部感染(溃疡)。针对结肠肝区肿瘤致肝脏局部受累,由于病灶可能系结肠肝区癌肿直接侵及肝脏,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应当了解肝脏转移癌的来源,以防由于行肝转移癌治疗能量传导至结肠病灶引起坏死,病灶相通继发感染形成肝脓肿[2]。出现肝脓肿时,需要及时行经皮脓引流与抗感染治疗。做过肝脏胆管连接肠循环手术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肝脓肿的风险相对更大一些。因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针对一些有感染危险及肿瘤较大的患者,应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5腹腔内出血。微创治疗在穿刺活检时应当避开肝内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否则,患者术后极容易出现腹腔出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患者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心律不齐、烦躁不安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止血或输血等处理,直至出血停止,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治疗后,一定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此外咳嗽时,最好用手按压住穿刺点,以防出血。针对腹腔内出血,可通过避开较大血管分支穿刺,减少穿刺次数,离开肝包膜调整及术毕退针等途径,积极进行预防[3]。
3.6心血管意外。微创手术前需进行常规的心电图及心功能检查。由于是在肝脏实质内及表面进行,且在瘤灶周围存在肝内胆管系统,因此治疗时可能引起肝内胆管神经反射,导致极少数患者出现心血管意外。较为常见的是术中心律锐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
4.结语
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等等。在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借助影像引导精确定位穿刺。为降低肿瘤复发及转移几率,范围应为肿瘤及其周边0.5-1.0cm的肝组织。针对中晚期肝癌及转移癌患者,可以先进行TACE或TAE治疗,之后进行RFA治疗,以达到减瘤甚至根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经皮肝脏肿瘤微创技术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质,2012,7(46):581.
微创技术治疗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开颅血肿清除;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神经内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进行治疗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脑出血外科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能够对直径仅1cm大小的常规骨孔予以利用在直视条件下将深部脑内血肿予以迅速、彻底的清除,这样就会减小对脑组织带来的创伤。为了对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意义予以进一步评估和了解,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抽取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对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10-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对于A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和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左右;对于B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和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岁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在进行治疗之前,所抽取的患者均通过了相关的临床手段进行检查予以确诊。
1.2方法
抽取在2010-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并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对于A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于B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的失血量以及GC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3术后评价指标
在患者术后3个月内,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GOS)方法来进行术后随访。GOS:对恢复良好者,打5分;对于轻度残疾者,打4分;对于重度残疾者,打3分;对于植物生存者,打2分;对死亡病例,打1分。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的患者病例在术前的所有临床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于手术时间而言,神经内镜组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5±0.5)小时,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5±1.5)小时;对于手术中的失血量而言,神经内镜微创组手术失血量平均为32.9±5.9mL,对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而言其手术失血量平均为405.8±306.2mL;详见表1.
表1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的比较分析表
对于血肿清除率而言,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清除率平均为89.6%±5.8%,对于开颅组而言其血肿清除率平均为68.9%±28.2%。详见表2。
表2两组平均脑内清除率比较分析表
就GOS预后方面而言,在34例神经内镜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4例中恢复良好的患者有9例,出现轻度残疾的有15例,导致重度残疾的有6例,出现植物状态的有3例,死亡病例1例。在34例开颅组患者中,恢复良好的患者6例,导致轻度残疾的有9例,导致重度残疾的有14例,出现植物状态的有6例,死亡病例2例。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的预后要比开颅组患者的预后明显要好很多(P
表3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分析表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人数约占患急性脑血管疾病总人数的20%-30%之间。在所有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类疾病中,脑出血是致死率、致残率都非常高的一种脑血管病,约有35%~50%的该病患者在发病后的30d内就会死亡,仅有20%左右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半年可以实现生活自理的愿望,给国家、全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1]。作为脑出血患者病理和生理变化的一个核心,脑内血肿现象的出现和不断演变可以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的损害症状。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对血肿现象进行清除不仅可以使血肿的占位效应明显减轻,更能够使局部缺血症状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还可以使血肿分解释放所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所导致的间接伤害现象明显减少,进而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性提高,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神经内镜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患者脑内的血肿进行清除处理,可以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对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2]。
在利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时,可以仅通过直径为1-1.5cm的常规骨孔、迅速在内镜直视下将深部脑内血肿予以彻底的清除。利用该种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不需要进行骨瓣,仅有3-4cm左右的皮肤切口。进行常规颅骨钻孔结束以后,利用一次性的透明脑穿刺套管,利用该常规骨孔向深部脑内血肿进行直接穿刺,在将穿刺套管拔除内芯并将薄壁透明外套管予以留置,马上就能够将完全内镜手术操作的微创手术通道予以建立,采用该种方法给脑组织带来的创伤非常的小而且不需要进行牵拉[3]。紧接着,采用所创造的人工微创手术通道对血肿予以直接清除,不但能够对颅内压予以快速降低同时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改善,还能够使手术时间得到大幅度的缩短。在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显示,同一些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对于一些常规开关颅等操作环节予以了避免,手术时间平均为1.6h左右,若是手法操作熟练后,幕上对血肿进行清除会是现在1h内完成的目标,大大的将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予以缩短。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若是全麻外科手术的时间多余3个小时,就会显著增加患者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能够对脑出血患者的手术与麻醉时间予以显著降低,这对使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降低具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并且,因为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性,而且该方法的皮肤切口较小,对脑组织也只是有很小的损伤,手术的失血量也较低[4]。
由于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技术主要具有创伤小、治疗效率高、手术速度速、出血量少、无需对患者脑组织进行牵拉等特点,使本次研究过程中接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一研究结果也相关文献所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然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神经内镜图像相对而言缺乏立体感且会伴有一定的鱼眼效应;除此之外,该项手术治疗技术的操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操作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反复训练,还需要一些特殊专用器械等等。上述不足之处使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到目前还不能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同时,作为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手术治疗技术,与传统的脑出血手术治疗方法相比,其病例数的目前还相对较少,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仍需从出血的部位及类型、出血量等多方面入手与临床常规手术治疗方法、保守药物治疗的结果进行多中心的随机性对比和研究,对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6]。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主要具有微创、快速、高效、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祎招,徐如祥,何雷,等.完全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一种可以通过1cm小骨孔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的手术技术.[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28(11):1168-1171.
[2]翟勇,夏冰.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J].医学综述,2008,14(31):110-111.
[3]BroderickJ,ConnollyS,FeldmannE,etal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adults:2007update:aguideline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StrokeCounci,lHighBloodPressureResearchCouncilandtheQualityofCareandOutcomesinResearchInterdisciplinaryWorkingGroup[J].Stroke,2007,38(16):2001-2023.
[4]TeernstraOP,EversSM,LodderJ,etalStereotactictreatmentofintracerebralhematomabymeansofaplasminogenactivator: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ICHPA)[J].Stroke,2008,34(14):968-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