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
前言
自从商品市场在人类社会中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物价波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物价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实现物价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但不应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反而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其实,物价波动不仅要受到市场供求状态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市场投资效益的限制。由于企业投资市场的目的是获得收益,而并非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市场供求状态服从于市场投资收益,进而形成市场供求状态限制物价波动幅度、市场投资收益决定物价波动方向的局势。在现实的市场运行过程中,物价自由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应该通过物价波动来调控市场供求关系,而应该通过对供求本身的调整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即供给不足时扩大生产和减少积累,需求不足时扩大消费和增加积累。
物价波动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不是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正确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经营者非法投机的必然结果,是投机者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对此严重的犯罪行为,政府不应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这种和善的经济手段来进行“调控”,不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纵容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而必须建立稳定物价的严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对物价波动进行严格的限制,进而有效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现代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基本都是信用货币,物价波动将破坏这种由政府进行担保商业信用,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众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众多伟人头像的货币信用的丧失,将意味着这些伟人头像变成了投机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为投机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合伙人”,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光辉形象。
一般习惯地认为,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即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市场运行模式。目前现实中的正在运行的市场模式,只是多种模式其中的一种,而且是运行效率最低的一种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仅存在通货膨胀或生产过剩的某种单一危机,而且存在两者兼有的“双重危机”。在此状态下,如果扩大需求,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物价波动不仅破坏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导致“双重危机”,而且它还是导致诸多社会弊端的罪魁祸首。它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费社会财富及自然资源,扩大贫富差别等等。无论这些严重后果的任何一种的存在,都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损害。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商品供给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问题,因此,不仅要保证单一的“动态平衡”或单一的“静态平衡”,而且必须保持“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的双重平衡,否则将形成市场风险,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全面危机。探讨市场平衡办法:建立商品市场的调控基金,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基金购入商品,一方面作为市场的商品储备,繁荣市场和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扩大企业商品销售,增加企业效益;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基金销售商品,一方面保证市场供给,维护货币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货币,维持市场供求的双重平衡。
在以往的货币发行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极大的误区:一是认为扩大货币发行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认为货币发行只局限于个人和机构之间往来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其实,在商品供给不断增加和对商品价格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扩大货币发行不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起到大幅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货币发行过程中,不仅有小面值的通用现金货币可以发行,而且还有一个新的货币品种——机构之间往来专用的大面值“融资货币”可以投放市场。目前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感到货币资金供给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发
行货币的主动权,不敢主动发行货币;没有开发出供应机构之间大额经济未来的专用货币,不知道如何去大量发行货币。一旦货币发行被当作一种主动的市场调控手段来加以利用,那么企业的“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实现将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个崭新高速的发展阶段;一旦新的货币品种得到开发利用,那么必将引起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进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及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两步来进行实现,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业单纯创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实现“货币效益”,那么其经济效益将是虚拟的效益;如果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发行创造了“货币效益”,而企业不能创造相应的“商品效益”与其配合,那么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商品效益”与“市场均衡”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场供求差额就越大,否则相反。市场供给相对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货币效益”与其相应产生,否则不能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阻碍企业生存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货币效益,只要他们能够实现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能使市场经济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但是,发展生产需要稳定的物价环境,没有稳定的物价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生产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扩大需求必须首先稳定物价,否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使扩大需求的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物价稳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稳定物价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
2001年7月4日(星期三)于沈阳
目录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1)
(一)导致永久性通货膨胀………………………………(1)
(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5)
(三)导致整体经济萎缩………………………………(8)
(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0)
(五)限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11)
(六)破坏货币信用………………………………………(11)
(七)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12)
(八)损害广大民众利益………………………………(13)
(九)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15)
(十)扩大贫富差别……………………………………(16)
二、物价稳定的主要优势……………………………………(17)
(一)促进生产发展……………………………………(17)
(二)扩大市场需求……………………………………(18)
三、稳定物价的方法选择…………………………………(23)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23)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24)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25)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是由市场中的商品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即供给小于需求时物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时物价下跌、供给等于时物价稳定。同时认为,物价波动可以调整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关系,即供给小于需求时抬高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时降低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因此得出结论:在常规市场经济运行失衡的情况下,放开物价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实,物价波动是由市场运行效益和市场供求状况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单纯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在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的过程中,市场供求状况所起到是限制物价波动幅度的作用,即供给较大时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小或下跌的幅度较大,需求较大时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或下跌的幅度较小,而市场运行效益则决定物价的波动方向,即有利可图时物价进行波动,无利可图时物价停止波动。企业投资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盈利,物价上涨可以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抬高物价是其经营的必然选择,而降低物价会降低效益或导致严重亏损,所以必然被其强烈抵制。因此,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无论市场供求状况如何,物价始终保持不断上涨的波动趋势。由于市场供求状况只能限制物价波动幅度,不能改变物价的波动方向,所以市场供求状况不能起到控制物价涨跌的作用,物价波动也不能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物价波动还将导致其它方面诸多弊端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危害。
(一)导致永久通货膨胀
市场的魅力是它可以使投资者获得盈利,如果投资者不能在市场中获得盈利,那么投资者必将退出市场。虽然投资者不是在市场中都能够获得了盈利,但有很多的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中获得盈,就像股票市场可以使投资股票的人们获得盈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在股票市场中获得盈利,又好比市场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暴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暴利。尽管市场具有极大的投资风险,但是货币持有者们还是踊跃的向各种市场进行投资,不惜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由此可见投资人投资商品市场目的的明确性。由于市场投资者们所追求的是市场盈利而并非市场供求平衡,并且抬高商品价格可以给投资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无论市场供求状况如何,通货膨胀都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表现。见图
市场供给与物价波动和通胀盈利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物价上涨,供给增加,通胀盈利增加;市场需求于物价波动和通胀盈利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物价上涨,通胀盈利增加,市场需求减少。虽然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需求的下降,企业商品销售数量的减少,但是,直观的商品经营效益确显现上升趋势。因此,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必然选择抬高物价、减少商品销售数量、提高商品销售盈利的经营方式。见表
单位:亿元
人们在投资商品市场时,所追求的是商品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商品销售的轻松状态。虽然抬高物价会降低商品的销售难度,但确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经营利润,因此商品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方式时必然选择抬高物价和主动促进商品销售的经营方式。根据物价波动理论分析,在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物价将停止波动,并保持永久性的稳定。“供求平衡”的概念是什么呢?是指市场中的商品总体上能够销售出去,不存在积压商品。试想,在目前市场中商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下物价都始终处于上涨状态,那么在商品整体畅销和市场中不存在积压商品的“合同式”供求模式下物价会体现怎样的波动趋势呢?当然答案只有一个:更加严重的永久性通货膨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它也是检验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唯一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物价的长期波动并没有使其趋势逐渐平稳,而是始终保持通货膨胀的态势,由此可以证明物价波动理论不符合实际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物价波动不仅受市场供求状态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市场盈利状态及其它物价波动条件的限制。企业在商品市场中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盈利,而盈利的前提是成本之上是商品销售价格,因此,物价波动必然受到市场盈利状况的严格限制。物价长期的自由波动不但没有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而且物价波动的幅度也没有趋向于稳定。物价波动的实际趋势并没有指向物价稳定,而是指向通货膨胀,这就充分说明物价的自由波动不会以波动的停止为终点,而是以通货膨胀为永久的波动状态。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随市场供求状况进行波动,就是说市场供求状况的主动的变化因素,物价是随之变化的被动因素,同时又说物价波动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把物价波动当作主动因素,市场供求当作被动因素,这两种观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物价是随供求关系来进行被动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对物价进行主动的调整;如果通过调整物价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那么就是不相信市场供求关系对物价所进行的自然调整,即否定了传统的物价被动理论。既然承认物价随供求关系而波动,并且认为物价的自由波动可以促使市场供求达到平衡,那为什么还要强行调整物价,故意违反自己所承认的物价波动规律?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传
统理论是自相矛盾的。以稳定物价为追求目标,以纵容物价波动为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该理论的荒谬所在。对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状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矛盾:一方面主张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来稳定物价——认为物价波动不是合理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主张通过物价的自由波动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认为物价波动是合理的市场行为。那么到底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物价波动,还是物价波动决定市场供求关系?以谁为主动因素或以谁为被动因素是合理的市场调整方法呢?物价波动理论对此根本无法进行解释。如果物价的自由波动可以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那么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由物价进行调控的市场,应该是一个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的市场,而不是永久性通货膨胀的市场。物价波动理论的错误有二:一是认为只有市场供求状况从经济角度可以对物价波动起到独立限制作用;二是认为市场供求状况可以改变物价的波动方向。在为利润而运行的市场经济中,无论商品供求状况如何,物价都将始终保持不断上涨的波动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价上涨与下跌的幅度差别
在现实的物价可以波动的市场中,即有畅销涨价的商品存在也有滞销降价的商品的存在。在其它物价波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涨价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能与降价商品的降价幅度保持一致,那么就会造成供求失衡。假设目前市场中有A、B两种商品,A商品供给1000元,B商品供给1000元,市场需求2000元,市场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当A商品涨价50%的时候,A商品的市场供给增加至1500元。这时,B商品必须降价50%,即B商品的市场供求必须减少至500元,才能保证市场供求在物价波动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商品涨价没有幅度的限制,但商品降价确要受到幅度的严格限制。一旦商品涨价的幅度超过100%,那么商品供求平衡就必然会被打破,物价波动理论将与现实完全脱离。况且任何商品经营者都不会为实现市场平衡而做出大幅度的降价牺牲,即使有此牺牲精神,也不会使市场达到平衡。
实际是物价波动情况必须与坐标中的直线相符合,否则物价波动将导致市场供求失去平
衡,而实际上的物价波动情况是不可能与坐标中的平衡直线相符合的。物价波动理论只是在该坐标直线上适用,而实际的物价波动并不在该直线上,况且该直线并不包括完整的物价波动内容。
因为:商品涨价幅度≠商品降价幅度
又因:物价上涨的限制>物价下跌的限制
所以:实际商品涨价幅度>实际商品降价幅度
在总体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畅销商品涨价的幅度会高于滞销商品的涨价幅度,它们两者的相互关系如“实际波动曲线”所表示的那样,A商品的上涨幅度增加时,B商品的上涨幅度会相应减少,而不是象“理论波动直线”所表示的必须与A商品上涨幅度相反的同等幅度的下跌。从该坐标中两波动线的对比可以看出,物价波动理论与实际物价波动情况相差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涨价没有幅度的限制,它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降价有严格的幅度限制,最多下降100%。因此,物价上涨与下跌不是同等的波动条件,其波动不会趋向于市场供求平衡,而是趋向于通货膨胀。
2、物价上涨与下跌的时间差异
确定畅销商品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因此它的价格会很快的上涨;确定滞销商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它的价格会滞后下跌(即使它的价格会出现下跌的情况)。畅销商品的价格很快上涨,滞销商品的价格没有及时跟上,这必然要造成整体的通货膨胀。在畅销商品价格首先上涨之后,滞销商品与畅销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发生了变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商品“绝对涨价”与商品“相对降价”的问题。所谓“绝对涨价”,就是某一商品价格的绝对上涨;所谓“相对降价”,就是说虽然某一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涨价商品而言,它的价格对比发生了相对下降的变化。在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条件下,原来的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将处与接近的销售状态,因此滞销商品不用通过降价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销售速度。不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从表面看,“商品涨价的时间=商品降价的时间”的公式就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由于物价上涨在先,降价在后,而且是否降价不可确定,所以市场总是物价趋势不显现平稳,而是显现通货膨胀。
3、物价上涨与下跌的利润差异
任何一个市场的投资者,他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盈利,否则他将不会进入市场。如果某一种经营行为不能为其带来效益,那么投资者必将拒绝这种行为。商品涨价的利益得失与商品降价的利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投资者将完全接受商品涨价的要求,拒绝商品降价的要求。由于物价波动直接受到市场利益的严格限制,而并非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限制,所以物价波动不能发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市场竞争也是盈利之争,而并非平衡之竞争。对于商品涨价来讲,它可以为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可以使经营者的财富大幅度增值,所以商品涨价非常顺利;对于商品降价来讲,它将给经营者造成损失,使其财富相对减少,所以商品降价是非常困难的。见图
对于涨价商品来讲,自然收益丰厚,不会拒绝涨价的要求,而对于降价商品来讲,必然导致严重亏损或减少盈利,企业当然要拒绝大幅度降价的平衡要求。比如一种商品涨价20%,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会增加20%的盈利,而降价20%将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增加20%的亏损,这就是物价涨跌波动的又一个不平等因素。仅从本小标题的本身即可以看出,商品涨价的利益得失与商品降价的利益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相等的。物价波动的稳定条件是市场对涨价与降价限制的完全平等,由于实际上物价波动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条件,所以物价波动的实际趋势不指向物价稳定,而指向通货膨胀。根据目前的物价波动理论来判断:如果市场处于平衡状,那么物价将停止波动;如果物价波动可以促使市场平衡,那么目前的市场应该是平衡的市场,而不是失衡的市场;如果物价波动可以促进市场平衡,那么限制物价波动的所有因素都应该是平等的,否则物价的波动趋势将不会指向供求平衡。假设目前的市场处于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的状态,那么必然遇到以上3种物价波动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货膨胀可以使企业扩大盈利,但企业每实现10%的利润,那么市场中就会出现10%的购买力缺口,导致10%的供给过剩。企业利润的实现是以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破坏为代价的,它们两者只能选择其一,不能同时兼得。企业参与市场经营是也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必然抛弃市场平衡,追求经济效益,进而导致永久性的通货膨胀。
(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其实不然。物价波动不但不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由于通货膨胀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市场供求状态,而物价在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本身即可以“制造”生产过剩,因此,只要有通货膨胀存在,那么同时必然伴随生产过剩的存在。见表
单位:亿元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见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波动与商品供求之间共存在9种对应关系。但是,在常规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只有“物价上涨——供大于求”这种组合是最为常见。在这种双重危机的市场运行模式下,扩大需求将导致通货膨胀,压缩需求将导致生产过剩,社会经济很难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物价波动模式下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但它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此模式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原始市场运行模式。这种双重危机的组合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常规运行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永久性存在。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静态平衡)的情况下,物价将处于稳定状态,否则物价将发生波动。其实市场中的物价波动是受动态供求状况影响的,静态的供求关系不会直接影响。动态供求状况与静态的供求状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两者平衡其一必将失衡其二。那么物价应该按那一种供求状态来进行波动呢?想必该理论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解释。因此,可以说物价波动观点没有足够完整的理论依据。
①总供给=总需求.④静态需求>动态供给.
②动态供给=动态需求.⑤静态需求>动态需求.
③静态供给=静态需求.⑥静态供给=动态供给.
⑦动态平衡:商品产量/时间=商品销量/时间(市场无积压商品)
⑧静态平衡:总供给=总需求(市场商品总量=社会货币总量)
⑨总供给(总的商品供给)=总需求(总的货币需求)
动态平衡的概念:等待购买的商品。商品积压的时间:商品等待购买的时间。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中不存在等待购买的商品,即市场商品存量为“0”。在动态平衡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将以合同的方式进行供给,商品生产之后即可以销售(这对企业来讲是最好的销售效果),因此,任何商品都没有市场存放的时间,即商品积压时间为“0”。但是,这种情况只能在完全合同化生产的模式下才能形成,而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的合同经济,也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合同经济。
“①、②、③”为理论要求的供求平衡公式,“④、⑤、⑥”为实际的市场运行状况。如果“④、⑤、⑥”不能同时保持平衡状态,那么市场平衡也就不可能不存在。在传统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④、⑤、⑥”是不可能保持平衡的,因此,物价波动理论所期待的供求平衡(双重平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场供求平衡不是单一的平衡(静态平衡或动态平衡),而是一种双重的平衡(静态动态同时的平衡)。物价波动观点只看到单一的市场平衡,忽略了双重的市场平衡(或两种单一平衡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这种观点当然也就经不起市场的实际检验了。
物价波动情况下的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动态的市场供求状态并不代表静态的市场供求状态。物价波动直接受动态供求状态的影响,而不受静态供求状态的影响,但静态供求状态对未来的动态供求状态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也就会对未来的物价波动会造成影响。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目前市场中的商品总量与社会中的货币总量相比数量较少,因此,实质性的生产过剩情况并不存在。这种观点的错误所在是把市场中商品供求的“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混为一谈。所谓“动态平衡”,指市场中的商品产量与商品销量之间的相对平衡;所谓“静态平衡”,指社会货币总量与市场商品总量之间的相对平衡。它们彼此之间同样是较为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见图
动态供小于求动态供求平衡动态供大于求
静态供小于求静态供求平衡静态供大于求
动态供给:单位时间的商品生产总量静态供给:某一时间的市场商品库存总量
动态需求:单位时间的商品销售总量静态需求:某一时间的社会货币储备总量
动态供求状态与静态供求状态之间同样不是单一的三种对应关系,而是多重的九种对应关系,它们与三种不同的物价波动状态构成更为复杂的市场运行模式。见图
物价上涨物价稳定物价下跌
静态供小于求静态供求平衡静态供大于求
市场中整体的物价上涨造成动态的生产过剩,对动态的市场破坏造成破坏。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中的动态需求来进行的,只有动态需求可以实现企业的商品销售。静态需求是一种潜在或未来市场需求,它不能为企业实现动态的商品销售,因此企业不会根据静态的不可确定的需求来制定实际的生产计划,这就必然导致静态供给的萎缩,进而对市场的静态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动态的商品生产面对动态的市场需求,所以存在于静态之中的通货膨胀风险总是被动态的生产过剩现象所掩盖。由于经济学家要控制静态的通货膨胀风险,所以他们制定的经济策略必然加重动态的生产过剩。另外,市场供求平衡公式还可进行细分:
企业在物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商品大量积压,因此导致生产资金周转的困难。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从银行大量贷款。企业贷款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因此造成市场动态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及价格的上涨、静态生产资料需求的下降及潜在的生产资料供给过剩的风险,造成动态生活资料需求的下降及生活资料供给过剩、静态生活资料供给的减少及静态生活资料的通货膨胀风险。探讨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问题,不能只从单一的动态平衡或静态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也不能从单一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而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物价的波动方向取决于市场的盈利状况,所以资本家追求利润并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而物价波动理论追求市场平衡,但始终没能实现市场平衡。
(三)导致整体经济萎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单一生产的发展,而是生产和需求的共同发展。由于物价波动将导致需求下降,因此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经济的萎缩。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物价上涨幅度的不断增加,市场商品的销售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就随之不断萎缩。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是市场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在物价自由波动情况下扩大市场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被误认为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
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当物价上涨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增加,商品需求总量相的对下降;当物价下跌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减少,商品需求总量相对增加。见图
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在供求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当物价上涨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增加,商品需求总量相的对下降;当物价下跌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减少,商品需求总量相对增加。马克思说:“需求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价格跌落,需求就要增加;相反,价格提高,需求就要减少”。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的量比公式如下:
当该系数为“1”时,市场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处于失衡状态。
此关系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在供小于求情况下,提高物价或降低需求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当供大于求时,降低物价或扩大需求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在物价静止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正比关系:在供小于求情况下,扩大供给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当供大于求时,扩大需求或压缩供给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虽然说“双重危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但“物价稳定——供求平衡”也不是最好的经济运行模式,最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物价稳定——供小于求”,因为只有此种模式与人类社会的真实供求状况完全相符。只有此种模式,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使社会中的潜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大幅度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说稳定物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在整体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市场供给也会随之相应增加,同时,企业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其盈利幅度也会随之增加。通货膨胀是幅度越大,市场供给越高,企业的盈利幅度以就越高,同时市场需求相对减少。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区域(供大区),可以通过降低物价,或扩大需求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区域(求大区),可以通过抬高物价或压缩需求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由此可见,通货膨胀有降低市场需求的作用。因此,在企业盈利幅度增加的同时,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减少,其实际的盈利数额在计算数字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实质上的盈利水平是显下降趋势的。见表
单位:亿元
在市场整体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一些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增加效益,其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的扩张,而一些物价上涨幅度低于市场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将造成亏损,导致资本的不断萎缩。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盈利,企业必须大幅度抬高物价,否则将被通货膨胀所消灭,因此市场竞争自然地变成了抬高物价的竞争。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需求不断下降,市场中的商品销售数量及整体盈利水平不断下降,整体市场经济处于不断萎缩的运行趋势。
(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通过物价波动把资源非法地配置给肆意抬高物价的投机商们,而广大劳动者确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源配置表面上是如何利益资源的问题,而实质上它是争夺自然财富及社会财富及损害广大民众利益的问题。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都是全体民众的共同财富,不能当成投机商的猎物任其随意侵占。如果所谓的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配置给投机商,并任其随意侵犯广大民众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将无任何合理性可谈。
以人类目前生活的地球来看,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是目前经济理论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都非常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那么物价波动对资源的浪费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前面已经探讨过物价波动导致双重市场危机的问题。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大量的商品积压,使其商品不能及时投入消费。由于其中有很多商品是具有一定保持期限的,如果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必然造成巨大的物质浪费。市场中的任何商品的生产,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商品的大量损失同时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另外,生产过剩将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这就必然造成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生产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人类社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物价波动造成趋势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在一定市场物价水平的情况下,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成本的竞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这一角度讲,掠夺自然资源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目前的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都是从低成本的角度去开发资源的,他们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问题,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巨大伤害。比如对森林的开发利用,虽然森林开发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但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企业只是破坏性地开发森林,而不是在开发森林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森林,这必然最终导致森林的彻底毁灭,事实上森林的大面积缩小充分说明资源破坏程度是何等的严重。
(五)限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科学技术也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什么说物价波动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开放利用呢?因为市场在动态的生产过剩状态下科学技术的利用空间将被大幅度压缩。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开发,它将增加市场中的商品品种,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数量;二是提高现有商品的生产效率,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数量。在生产过剩状态下,提高生产能力只会造成更多的积压,导致企业更严重的亏损,因此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种技术开发出来,它必然成为开发者的所有财产,不会在社会中普遍推广使用,这就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另外,物价波动将导致失业率上升,这就必然增加小规模商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企业生产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及企业生产效率是成正比的关系,小规模生产的生产效率低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效率,这是已经被无数加以证明的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类社会的单位生产规模,从个人、家庭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小规模生产,发展为企业、公司、集团的几十人、几千人或几万人的大规模生产。在这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规模总体上还是显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而小规模企业增加的趋势则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形成极大的阻碍作用。
(六)破坏货币信用
货币是领取商品的流通式信用凭证,也可以说它是领取商品的流通式专用“合同”或重复使用的库存商品“提货单”。它是积累商品的证明。目前社会中存在着重多的财产所有者,每个所有者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分别以消费品和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和市场之中。货币的作用是证明其所有者拥有市场中一定数量的商品,它是商品的储备凭据或商品存储合同。当货币所有者需要消费商品时,他就到市场去领取商品,并把货币的所有权转让给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销者。其实商品的所有权不是商品所有者而是货币所有者,在频繁的市场交易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市场中商品的所有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这一角度讲,货币可以起到积累商品和转移商品所有权的作用。在这种不断的财产转移过程中,如果物价发生上涨的变化,那么原来货币所代表的财富的数量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货币所有者的财富就会受到损失,货币信用就会遭到破坏。
货币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实物货币,它的流通价值是由它自身的消费价值来进行决定的,它基本上不存在信用损失的问题;二是信用货币,它的流通价值是由发行者来进行担保的,一旦物价发生波动,货币信用将遭到败坏。目前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基本用途就是以其最简便的保存方式来储备品种繁多的和不易保存的商品。信用货币的价值不是来源于凭证本身,而是完全来源于它的市场信用,信用一旦丧失,货币也将随之销售消失。信用货币是由政府委托发行的,这种货币的信用完全是由政府来进行担保,货币信用实质上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财产占社会财产总量的比例越高,货币信用就越是可靠,因为货币是由政府发行的,是政府的商品债务。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商品与其相应存在,那么一旦其它非政府控制的商品所有者拒绝与政府发行的货币进行兑换,那么市场供求关系必然遭到严重的破坏。货币信用指货币领取商品的信用,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在任何时候兑换相同数量的商品,从这一角度讲,货币信用完全是一种商业信用。货币信用是由政府控制的市场中的商品供给作为基本保障的。如果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的时间里不能从市场中兑换同等数量的商品,那么就说明货币信用遭到了破坏,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都是债权、债务转的换过程,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易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首先以货币支付工资,形成商品债务,之后再用它投放市场的商品赎回货币,偿还商品债务。如果政府不能以商品偿还货币债务,那么也就说明它破坏了货币信用,违反了市场公平交易的规则。从实际物价整体上涨的情况来看,货币信用显示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证明市场侵略行为的长期存在。实际上,货币发行人或商品经营者也决不会在市场交易中多付给货币持有者超出货币信用的商品,他们最多是执行原来的商品支付协议,即维护原来的货币信用。货币发行人和货币信用担保人必须保证货币领取商品的信用,如果不能保证,货币将难以在市场中长期顺利地进行流通。
货币信用也有“动态信用”与“静态信用”之分。所谓“动态信用”,就是市场具体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货币信用;所谓“静态信用”,就是社会中的货币总量相对市场商品总量的交易信用。在静态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一元货币,都有等量的商品与其对应存在,无论这些货币分批购买商品还是同时购买商品,市场都能够全部满足,因此不存在静态货币信用的丢失问题。但是,在静态商品供给小于静态货币供给的情况下,一旦大量的货币需要兑换商品,那么必然导致动态的通货膨胀危机,导致严重的动态货币信用的丢失。货币信用最终是由市场中的商品来进行维护的,市场中的商品存储丰富,货币信用就会受到很好的维护,否则相反。静态货币信用是动态货币信用的根本保证,没有动态货币信用的存在,动态货币信用也将很难维持长久。
(七)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负债经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实不然。对于债权人来讲,如果负债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那么将对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对于负债人来讲,如果他所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那么他将无力归还借款本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负债经营一旦出现亏损,它不但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将给债权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的破获作用。另外,负债经营的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差,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对经营者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债务危机中有大量的债务纠纷案件发生,这就增加了社会司法部门的工作量,造成司法部门人力和物力的严重损失。在债务纠纷过程中,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处理纠纷,这必将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损失,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作用。
1、导致企业债务危机
动态的生产过剩是物价自由波动的必然反映,在此状态下,市场购买力极度短缺,因此大量企业都不得不采取赊销商品的方式来进行经营,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债务。另外,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相互之间大量借款,或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货币债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债务给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压力是非常严重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就是因此而走向破产的。另外,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三角债)不仅给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将导致严重的债务纠纷,给执法机构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在危机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骗手段日新月异,欺骗圈套防不胜防,进而给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政府在清理“三角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生产过剩这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三角债”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2、导致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它是债务危机的又一种存在形式。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是由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来进行衡量的,“存贷比”越高,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就大。在企业经营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将随之大幅度增加,否则企业经营将难于维持,这就形成高比例的金融风险。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中的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实现利润的机会逐渐减少,亏损面逐渐扩大,因此,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也随之逐渐下降,金融风险逐渐增大。其实,金融机构的经营是非常被动的,它一方面必须保证对存款客户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确不能保证贷款客户本息的按期偿还,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那么将造成银行支付存款的严重困难。银行是依靠客户存款利息和企业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来获得盈利的,一旦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银行将因无条件地支付存款客户的利息而造成亏损。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银行不能支付存款客户本金的程度,那么银行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营业了。一旦银行停止营业或倒闭,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从目前的贷款情况来看,企业贷款中的较大一部分都是从短期贷款变成中期,最终变成长期贷款和呆滞贷款。银行贷款的短期偿还要求和企业借款的长期占用要求形成不可调解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银行贷款从局部方面来看是一种可以按期偿还的借贷行为,但从整体方面来看它是一种永远不能还清的债务,一旦要求从整体方面归还贷款,要求贷款从整体上运行下降趋势,那么银行将没有能力继续维持经营,因此必然导致严重金融危机的爆发。
3、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
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巨额赤字是造成其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商品经营企业的销售及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出现困难。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迫使政府大量地发行国债,这就造成政府巨大的债务负担。国债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偿还巨额的国债,那么将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目前解决偿还国债的办法是发行新国债,将发行的一部分用于偿还旧的国债,另一部分用于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这样做的后果是国债和利息的逐年增加,进而造成财政更大的资金缺口。国债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国债不断大量的发行必然造成该项资金来源的枯竭。一旦这有限的资金来源不能负担政府大量的国债发行,而旧的国债又必须进行及时偿还,那么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财政危机。
(八)损害广大民众利益
人民利益是国家的基本利益,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行为及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人民所拥护的,反之,一切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为这些错误行为进行辩护的理论同样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程度更为严重,必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衡量一种行为或一种理论正确与否,不是看它是出自什么水平的理论家之手,而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1、劳动者是物价波动是主要受害者
在目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财产所有者,各个财产所有者之间都是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进行往来的,而物价波动则导致这种看似公平的市场交易以及不公平的方式在进行着。对于商品供给者来讲,降低商品供给可以抬高物价,可以侵占货币持有者的财产;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讲,降低需求可以压低物价,侵占商品所有者的财产。那么在此财产相互侵害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体上是货币所有者的财产受到侵害,而不是同等水平的侵害呢?因为无论怎样的物价水平,货币所有者都不能停止消费,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商品可以消费,可以不去销售;货币不能消费,不能不去购买。在长期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品经营者之间在进行着相互的财产侵犯,他们的伤害不是单一的,是相互之间的,而他们对广大劳动者的财产侵犯确是单方面的。市场财产侵犯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品经营者一方,劳动者是物价波动的主要受害者。
有观点认为,物价波动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因为在物价波动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物价波动对劳动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是指它对现实工资收入和过去工资节余的合计损失,并非现实工资收入的单方面损失。虽然在物价上涨的同时,个人的工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不会对个人的财产造成动态损害,但是,它对个人的静态货币资产将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个人工资的增加并不能证明物价上涨对个人财产不会造成损害。单从商品经营者的利益出发去研究经济问题是错误的,应该从全部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是完善、合理的和可行的。物价波动理论偏向于通货膨胀,偏向于商品经营者,损害广大商品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这种单一的商品消费者所受到的伤害最为严重。物价是由商品经营者制定的,由于劳动者不能取消自己的消费需求,所以只有任凭商品经营者的宰割。物价波动的主动权在商品经营者一方,劳动者始终都是被动受害的一方。长期的物价波动给劳动者造成的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如果计算起来恐怕任何商品经营者都无法对其进行全部的补偿,但劳动者的财产损失应该得到全部补偿,即使是物价波动赞成者的财产损失也同样应该得到全部的补偿。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以强扶弱的文明社会,而不应该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野兽社会。
其实,通货膨胀对大部分商品经营者的利益都是具有极大伤害作用的。试想,通货膨胀将必然需求下降,一旦需求下降,那么市场中商品经营者的盈利机会就必然相应下降,企业经营就会遇到困难。市场被破坏了,市场需求的压缩将给商品经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造成商品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商品经营者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盈利要靠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来进行实现的,伤害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也就等于是伤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商品经营者们以为,劳动者创造出商品的产值之后就可以把他们一脚踢开,他们不清楚商品经营者利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劳动者为他们提供的市场需求,因此,在他们伤害广大劳动者的同时,也就不知不觉地伤害了自己。
2、物价波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物价波动的结果不仅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变化,它涉及到所有者财产得失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各个所有者的财产权益而建立的,任何一个所有者都不能随意侵占另外一个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如果侵犯他人财产的行为一旦发生,那么将被视为经济或刑事犯罪,就会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目前存在的经济犯罪现象主要有偷、骗、抢、贪等等,这些犯罪行为都是法律制裁的基本对象。但是,有一种侵犯他人财产的经济犯罪行为不在法律的限制之内,它就是长期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危害极大的肆意抬高物价的犯罪行为。物价波动给民众造成的财产损失是任何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见表
设:每年通货膨胀率2%,个人货币资产60000亿单位:亿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五年内民众的财产损失共计5764亿元。试想,怎样的经济犯罪或刑事犯罪能够给民众造成如此普遍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呢?
物价波动理论是提倡物价波动的,它表面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实质纵容经济犯罪,但它并没有意识到是在纵容经济犯罪。物价波动理论是维护犯罪行为的经济理论,它为犯罪人侵害被害人提供了一种即隐蔽又残忍的犯罪手段。物价波动的市场体制是靠欺骗和侵害广大劳动者利益来进行维持的。物价波动理论给物价波动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美称,打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幌子,其实质是对广大劳动者财富的贪婪侵占,对广大劳动者的任意欺骗,对广大劳动者辛辛苦苦得来劳动果实的残酷剥削,并造成广大劳动者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的更加艰难。面对这一血淋淋的犯罪事实,物价波动理论的倡导者们确熟视无睹,似乎理论的发明者和倡导者本身不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受到物价波动的伤害,其实他们也是物价波动的受害者,只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他们愿意牺牲个人利益而已,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九)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理论界所关心和急待解决的疑难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就必须首先了解它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物价波动导致需求下降,因此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劳动者失业的数量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了。在动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异常就激烈,为占领市场,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强力手段降低经营成本,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本身即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讲,市场竞争也是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当然也是扩大社会失业队伍的竞争。另外,企业在竞争中的失败,也将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这充分说明物价波动是导致劳动者大批失业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的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逐渐减少,劳动强度逐渐增加,生存难度逐渐增大。在此激烈的劳动岗位竞争的情况下,有职业的劳动者都很难生活,失业者的生活就更加难以维持。由于大批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求生存,这必然导致社会中犯罪现象的增加,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和引起严重内乱事件的爆发。
有观点认为,劳动者失业之后可以到“第三产业”去“再就业”。其实,在整个市场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并非“世外桃源”,它的劳动岗位同样异常紧张,因此,它同样不能满足社会中大量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要求。劳动力过剩是一种整体普遍现象,而并非个别局部现象,决不能从局部的角度去解释整体方面所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市场中寻找就业机会是非常困难的,试想,以政府、企业那样的能力都不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那么以劳动者自身的微薄之力又怎么能够解决其高难度的就业问题呢?由此可见,让劳动者失业之后自己去寻找新的职业是一种即不现实又不负责的做法。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失业者的生活可以靠社会福利来进行解决,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荒唐的。试想,假如社会福利能够无偿地为失业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那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无偿”地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呢?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极其完美的地步,不再需要劳动者去进行建设了?另外,如果社会福利暂时没有能力满足失业者基本消费需求,那么失业者又靠什么来维持日常生活呢?让失业者依靠社会福利去进行生活,等于是给失业者开了一张生活上的“远期支票”。此“支票”何时能够兑现?无人晓得。在“支票”兑现之前失业者将如何生活?当然还是自谋职业。
“古典”学派认为,如果存在失业,则通过劳工之间的自由竞争,货币工资必然下降,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物价的自由升降可调节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故总供给衡等于总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不可能出现,充分就业也能持久保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需要多少劳动力,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为这些劳
动力的付出者提供足够的工资回报,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劳动者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而且还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抚养老人。因此,低微的工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一般劳动者的日常消费需求。况且,劳动力本身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如果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其价值,那么就会出现劳动者不愿从事廉价劳动的现象。经济犯罪是一种高风险高收入“职业”,这正适合一些不愿意廉价出售劳动力的劳动者。在社会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具有较高回报的劳动岗位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必然通过任何可能的行为,比如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来“创造”财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犯罪现象的不断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的工资收入也应随之不断提高,否则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每个劳动者都应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否则一些人的生活将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使社会成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那么这种发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既然社会中的物质财富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那么他们同样有能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问题是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关于劳动者的失业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又有很多的闲置劳动力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把闲置的劳动力调动起来去做那些急需完成的工作,那么一定会取得意外的巨大收获。
(十)扩大贫富差别
物价波动使一部分商品经营者不断扩大收益,其财富不断扩大,于是商品经营者变得更加富有,而广大劳动者的财产则不断受到损失,财产逐渐萎缩,于是他们变得更加贫穷。久而久之,也就在商品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之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贫富差别。贫富差别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等量劳动的价值差别
由于商品经营者占有巨大的财富,他们可以通过很少的劳动付出,获得极大的财富收入。同样的劳动付出,但所得到的劳动回报确有着天壤之别,这怎么能使收入低微的劳动者安心于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呢?同时,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别还会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对社会就及政府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进而引起动乱事件的发生。虽然政府都制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在现实分配过程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在市场经济中,实际执行的是按不同的地区环境、不同的企业条件、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财产数量等等非平等因素所制定的非平等分配制度。
2,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成功的商品经营者的财富在大幅度增加,他们可以过高档次的消费生活,而失败的商品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的财富确在逐渐减少,他们只能过低档次的消费生活,甚至有很多人的消费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其最低水平消费的需求。在贫富差别巨大的社会中,一方面富人拥有大量的闲置财富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穷人的生活极度艰苦,甚至最基本消费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富人在社会中抵御生存风险的能力远远强于穷人。在危机到来在之时,首先面临生存威胁的是数量较多穷人,对于他们来讲,最直接的求生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富人与穷人在日常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极其巨大,富人的消费水平使穷人百般羡慕、百般嫉妒、以至百般仇恨。穷人们大多梦想自己能够过富人那样的富裕生活,但是,他们大多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穷人来讲,最直接的,容易实现的获得财富的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因为只有富人才拥有可供他人侵占的大量的私有财产。穷人“侵犯”富人的财产,要拿回由自己所创造的那部分财富,富人当然不会把财产轻易让
给穷人,于是双方发生所谓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大规模
的发生,它的惨烈和在斗争过程中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都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每一次爆发都将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
3、导致广大劳动者日常生活的贫困
有观点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实并非如此。在贫富差别逐渐扩大的社会中,虽然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在逐渐增加,但并非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显下降趋势。贫富差别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中的贫富差别是成反比的关系,即社会中的贫富差别越大,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贫富差别也在逐渐扩大,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低于社会贫富差别扩大的速度,那么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会显下降趋势。在具有贫富差别的社会中,它的大多数财产被少数人占有,而广大民众只占有较少数量的财产。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越是处于底层的劳动者人数就越多,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数量确越少,因此其生活也就越为贫困。物价波动理论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是扩大贫富差别还是缩小贫富差别?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还是以全体民众的利益基本利益?是以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还是以全体民众共同富裕的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如果扩大贫富差别,那么怎样才能给广大劳动者一个足够的生存空间?
4、压缩市场需求
贫富差别越大,货币积累率越高,动态购买力越小,因此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现实情况来进行证明,也可以通过“恩格尔定律”来进行证明。
根据此定律可推导出:贫困地区消费率较高,市场购买力利用充分,商品普遍畅销,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富裕地区消费率较低,市场购买力利用不足,商品普遍滞销,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贫富差别率越高,“系数”越低,商品消费率越低,市场需求越少,商品积压越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为缓慢。
二、物价稳定的主要优势
物价波动具有多少、多大的弊端,那么物价稳定自然也就具备多少、多大优势。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物价稳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优势:
(一)促进生产发展
商品生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脱离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了。企业商品产量是由市场需求量来决定的,市场需求量大,企业生产发展的空间就大,否则相反。在物价波动情况下,由于市场需求受到压缩,所以企业生产发展空间非常狭窄,甚至原来的市场也遭到破坏。在此情况下,企业现有规模的生产都难以维持,发展生产更是举步维艰。
反之,物价稳定则对企业生产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市场具有稳定的需求,在这稳定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商品生产的速度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考虑增加新需求的情况下,物价稳定和物价波动条件下的生产速度有着极大的差别。见表
设:物价波动幅度挖10%单位:亿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四个生产周期的商品产值合计为:400000亿元,而在物价波动条件下,四个生产周期的商品产值合计为:343900亿元,比物价稳定条件下的商品产值少56100亿元。如果考虑增加市场需求的因素,那么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商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使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使用,那么一方面会造成企业的商品积压,阻碍企业生产运行,另一方面民众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市场需求得到很好的保护,市场中的商品销售较为畅通,因此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益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抬高物价,二是降低成本。但是,无论那一种盈利方式,它都将导致市场需求相对或绝对的下降。如果物价能够保持稳定,那么就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由于商品产值和成本之间的差价所造成的巨大需求缺口,就可以实现商品全部快速的市场销售,并获得商品全部销售的完整效益。
目前企业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是生产企业,二是服务企业。生产类企业在消费过程中有商品产出,而服务类企业在消费过程中没有商品产出,它只为生产类企业提供服务。在同等生产效率的情况下,生产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的生产能力就越强,否则相反。在供求平衡的市场中,商业基本上没有推销的任务,因此它的规模也将大大缩小。但是,在供给过剩的市场中就需要商业来发挥其强大的商品促销作用,否则企业生产的商品将很难销售出去。物价波动的市场需要庞大的商业进行配合,因此它的很多企业都服务于商品销售,而不能从事商品生产。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销售压力减轻,不需要很多的企业服务于商品销售,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投资在商品生产方面的作用,进而使社会的整体生产能力大幅增强。
(二)扩大市场需求
目前人类的需求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人们生活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无限的需求,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走到了尽头;二是指市场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有限的消费需求,是由货币流通而产生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总的成本支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和商品需求来进行实现的,单纯的商品供给或商品供求都不能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一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进行实现的,供给和需求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求也应该不断扩大,否则将会限制生产的发展。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有多大的市场需求也就有多大的生产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需求的直接方法就是增加货币投放。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增加货币投放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货币投放可以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效果,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其效果将被大幅削弱。见表
单位:亿元
从具体的计算数字来看,货币投放不会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货币投放是在原来的物价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对当时是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物价波动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够在目前的商品市场中创造一个稳定的物价环境,那么市场需求就会随着企业生产的不断扩而大幅增加,最终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市场交易的实质就是劳动力与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平衡,企业则没有商品剩余,企业获得剩余商品,交易就会失去平衡。在劳动力和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过程中,不断的有劳动产品的结余,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获得利润。但是,企业盈利是在商品销售之后,而并非以积压商品体现盈利,这就形成劳动力与劳动产品交换的巨大差额。由于企业的商品不能完全进行销售,所以造成“盈利”商品的全部积压。见图
交易障碍
劳动力和劳动产品都需要与货币进行交换,它们之间不能进行交换,因此在它们中间存在着极大的“交易障碍”。由于这种阻碍的存在,造成:一方面储蓄增加,另一方面商品积压;一方面劳动者失业,生活艰难,另一方面劳动产品积压、损失、浪费,生产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解决的办法是:投入新的货币资金,将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动者和企业资本的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外,扩大市场需求还将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扩大需求的数量限制
随着市场商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也应该得到同步的增加,否则将会限制企业的生产发展。如果市场需求过大、供给不足,那么就会形成对市场中商品的抢购现象,并造成社会整体方面的消费困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即要不断地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投放市场,同时也要从市场中不断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企业即是市场商品的供给者,也是市场商品的需求者。见图
从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或经营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企业供给市场的商品总值就是它的生产总值,企业从市场中所购买的商品总值就是它的成本总支出,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供给-商品需求=商品效益(计划效益)①
产值-成本=计划利润(计划效益)②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利润(实现效益)③
货币收入-货币支出=货币效益(实现效益)④
企业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其产值构成市场商品供给总值,其成本构成市场需求总值,两者的差额构成商品生产利润。当产值(商品供给)大于成本(商品需求)时企业获得利润,但是会造成部分商品的积压,导致生产过剩现象发生。任何一个盈利企业都不能用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回购自己所创造的产值,对于一个盈利的市场来讲也是如此。那么盈利的企业或盈利的市场所制造的需求不足缺口由谁来进行弥补呢?当然是盈利企业的需求缺口由亏损企业进行弥补,盈利市场的需求缺口由亏损的市场来进行弥补。其实,在不扩大市场整体需求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获得整体效益的。只有扩大市场的整体需求,才能使企业有一个整体盈利的机会,才能使大部分企业都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完整经营过程的结束都将体现为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其它形式的交换都包括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之中。比如货币在支付个人工资的时候没有发生商品与货币的交换的情况,因此它没有完成全部的商品经营过程,只有个人用自己的工资到市场中购买商品之后这一商品经营过程才告结束,对于服务行业来讲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完整的商品经济过程而言,货币重新回到企业之后这一过程才告结束。为什么说一个完整的商品经营过程要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结束呢?因为个人或服务企业的收入来源于商品生产企业,包括于商品生产企业的成本支出,包括于商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商品总供给。见图
个人效益=个人工资收入-个人生活支出.
企业效益=企业经营收入-企业经营支出.
银行效益=银行经营收入-银行经营支出.
服务效益=服务行业收入-服务行业支出.
政府效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
效益总和=企业效益+个人效益+银行效益+服务效益+政府效益
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都存在一个货币收、支的平衡问题,但在货币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不存在整体货币效益。参与交易的某一方面货币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面货币收入的减少。在一个完整的经营过程中,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支出的一方可以实现预计的货币效益,从而可以进一步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而货币收入小于货币支出的一方将形成亏损,其资本经营规模也将随之萎缩。凡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在市场中取得货币效益,而货币在不增加发行的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的数量,因此从整体角度讲,不增加货币投放就不能从整体上实现货币效益。凡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货币效益,即实现全品种的商品节余,而并非实现商品效益这种单一品种的商品节余。全品种的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消费需求,单一品种的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全面消费的需求。比如:劳动者不能只用某一种商品来进行生活,企业不能只用某一种商品来进行生产。市场经济的生产,对于某一企业来讲是单一品种的商品生产,因此,它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要创造商品效益这种单一品种的商品节余,而且必须将其转变为货币效益这种全品种的商品节余,否则企业经营就会出现困难,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盈利的两个步骤分别是:1、创造商品效益;2、实现货币效益。创造商品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济中的基本职能,而实现货币效益确是市场的基本职能,这是一个基本分工的问题,决不能混为一谈。在目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不但要创造商品效益,而且还要大搞商品促销活动,负责创造货币效益。其实,从整体角度来讲,企业的这种努力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创造货币效益不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企业即不能发行货币,也不能发放贷款,更不能发行国债。企业是商品效益的创造者,不是货币效益的创造者,货币效益要通过银行的货币发行来进行创造。那么银行发行多少货币可以满足企业实现商品效益的需要呢?首次扩大投放的数量应该与企业整体的商品效益相等,之后投放商品效益增长的部分。见表
单位:亿元
①本期货币投放=本期商品效益.
②本期货币回笼=上期货币投放.
③货币投放净值=本期货币投放?本期货币回笼.
=上期市场需求×利润率?本期货币回笼.
④本期商品效益=本期市场需求×本期利润率.
表中的市场运行模式是动态与静态双重平衡的运行模式:在动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政府扩大货币投放,并由市场调控部门购买过剩商品作为市场中的商品储备,以满足被扩大的动态和静态的商品需求。在企业进行下一阶段生产,并从市场中大量购买商品的时候,市场调控部门销售商品、回收货币,形成新的购买力储备,以准备为企业实现新的货币效益。如果政府的货币投放不是用于市场商品储备,而是直接用于商品消费,那么在企业为进行下一周期生产而从市场中大量回购商品的时候,就会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的缺口,最终妨碍企业下一周期的商品生产。货币投放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整体商品效益的多少,整体效益越高,货币投放量也就越多,否则相反。企业整体商品效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们投入经营的商品总成本(市场需求)及计划利润率的多少,成本及计划利润率越高,商品效益也就越高,否则相反。社会资本总值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社会整体盈利水平,取决于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双向增长。如果把货币投放作为一种主动的经济调整手段,而不是被动地投放货币,并有效地为实现商品效益而服务,那么社会的资本总值就会大幅度得以提高,其综合国力也将随之增强,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也将随之大幅度提高。
2、扩大需求的方法选择
目前用于扩大市场需求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真实的扩大需求,即货币发行,它可以起到增加货币供给总量的作用;二是虚假的扩大需求,即扩大货币债务(比如国债及企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它可以起到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货币是发行者的商品负债,货币发行是商品负债的发行,商品负债必须用商品来进行偿还,货币发行之后将永久地流通于市场,只要市场中有商品存在,其商品负债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偿还,货币信用就会得到保护。货币债务是负债人向债权人的货币借款,它需要负债人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而不是用商品来进行偿还,否则将违反原来签署的货币借贷合同。这就是货币与货币债务之间的本质区别。比如银行贷款是一种货币负债,偿还银行贷款必须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负责将违反原来签署的贷款合同,给银行的货币流通造成阻碍,一旦存款客户提取存款,银行只能以贷款企业的商品来进行偿还,当然存款客户是绝对不会同意这种支付方式的。不仅银行贷款要求也货币进行偿还,其他形式的货币负债也具有同样要求。目前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债务也是货币,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对货币概念的错误理解,因此也就无法确定货币的准确定义。虽然通过货币负债可以提高现有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扩大动态的市场需求,但是,货币负债需要偿还,一旦偿还,由它所创造的市场需求也就会随之消失,市场需求将出现更大的缺口。另外,货币债务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利润,造成企业经营上的巨大负担,阻碍企业生产发展。因此,扩大需求应该采用扩大货币发行这种真实的需求扩大方式,而不易于采用扩大货币债务这种虚假的需求扩大方式。
目前的货币发行只局限于小面值现金货币,由于它的面值较小,不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大额经济往来,比如商品批发、设备购销等等,所以它在的主要用途是满足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经济往来,比如工资发放、商品零售等等。由于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大额经济往来方面没有专用的货币充当媒介,所以它们之间只能依靠货币债务进行往来。货币债务与货币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货币债务在使用上有额度、期限和利息的限制,而货币在使用上则不存在这些限制。扩大货币债务一方面不能满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货币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它们的经济负担,导致其运营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行一种大面值的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一方面保证企事业单位在彼此之间大额经济往来方面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化解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债务危机。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是一种大面值的凭证货币,除面值和流通范围之外,其它方面与目前市场中流通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完全相同。见票样
货币发行不能只局限于单一品种的小面值现金货币(生活资料交易货币)的发行,它必须兼顾大面值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生产资料交易货币)的发行,否则将造成货币发行的品种缺欠,导致企事业单位在大额经济往来方面的巨大资金缺口,进而严重阻碍企业的生产发展。金融创新不仅是创造新品种的货币负债务,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品种的货币资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稳定物价的方法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清通货膨胀全面阻碍社会发展的真实面目,既然通货膨胀社会发展有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那么就应该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严格控制。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对通货膨胀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呢?下面提供三种方法以共选择: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
在物价始终显上涨趋势的市场经济中,稳定物价其实就是限制通货膨胀。物价波动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稳定物价,只是用来稳定物价的方法不当而已。前面已经对物价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证明物价波动不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因此,物价波动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物价稳定。物价波动理论主张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来治理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最不明智的选择。虽然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生产可以限制通货膨胀,但它只能减轻通货膨胀,不能制止通货膨胀,而且压缩市场需求和扩大商品生产都会加重生产过剩危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物价与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但不是相等数量反的比关系,而是具有一定差额的反比关系。见图
1、“平衡线”计算公式:X=Y
2、“盈利线”计算公式:X=Y+100
在不考虑需求变化对供给影响的情况下,物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平衡直线”和“盈利直线”来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X”与“Y”在盈利直线上不是相等关系,而是“X=Y+100”的。需求下降只能降低通货膨胀的幅度,而不能制止通货膨胀。比如,在需求下降50%情况下,原来的通货膨胀就会被压缩50%,但原来的物价水平绝不会也随之降低50%。市场需求降低50%的事情经常出现,而整体物价水平降低50%确是一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需求被压缩50%的情况下,市场商品的销售数量也会被压缩50%,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也将随之下降50%,而通货膨胀在市场需求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只是在幅度上有所控制,而没有完全制止,更没有出现物价整体同比下降的情况。通过分析可知,采用限制需求的方法稳定物价不但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不能取得限制通货膨胀的良好效果。因此,限制通货膨胀应该避免采用压缩市场需求这种低效率、高付出的传统方法。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
以往的市场经济很没有发现可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能够稳定物价的,最终都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来对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如此,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由于大部分资本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是由国有企业所提供,所以政府很容易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而且监管的效果也非常好;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大部分资本集中在私有者手中,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由私有者提供,所以政府很难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更谈不上取得良好的监管效果。商品可以承认货币信用,也可以不承认货币信用;货币可以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也可以不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一旦政府以外的其它资本所有者拒绝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兑换政府发行的货币,那么就会造成政府的货币信用极大损失,政府将难以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极大的物价波动。从我国建国早期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波动的例子来看,虽然当时的市场中的商品供给严重不足,但其物价并没有发生剧烈的波动,可见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在当时放开物价,那么通货膨胀必将发展到异常严重的程度,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必然也是极其严重的。
目前各个国家在通过调整市场供求状态稳定物价的同时,普遍采用行政方式稳定物价。通过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国家财产所占社会总财产的比例,比例越大,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就越顺利,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2、行政干涉市场商品定价的范围,范围越大,物价波动的机会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3、行政处罚的力度,力度越强,商品经营者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有些政府在采取行政方式稳定物价的同时,有意对一些商品采取放开价格的政策,认为这样可以“搞活”市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茅盾的经济政策。本来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已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对某些商品的价格采取放开政策,那么不仅放开价格的那些商品的价格会很快上涨,而且被限制价格的那些商品也会随着市场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而上涨,最终导致市场中所有商品的全面通货膨胀。
通过行政方式法稳定物价的优点是,它能够对物价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不会造成广大民众及遵守规定企业的财产损失,不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不足之处是,它主要适合资本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适合资本高度分散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资本分散将意味着政府资本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政府只有权利给自己的商品定价,没有权利给他人生产的商品定价,所以它不可能有效地通过行政手段对整个市场的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过去曾经有过很多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波动的具体实例,可以充分证明其效果的可靠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的原因。任何政府都没有完全放弃对物价的行政管理,即使在一个物价波动非常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这就充分说明,放开物价不能制止通货膨胀,更不能实现物价稳定,只有限制物价,才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才能最终实现物价稳定。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法律,都是由政府为了维护两个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一是维护国家成员的人身利益,即政治利益;二是维护国家成员的财产利益,即经济利益。如果法律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成员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那么这种法律就是一种完善的法律,否则应该进行修改或补充。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广大民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种损害是不受任何法律保护的,这就充分说明法律在保护广大民众经济利益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此缺陷应该通过建立“物价法”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否则不能使其法律得到完善。既然物价波动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那么就应该以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如果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限制,那么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依法稳定物价的市场中,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确定,将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严格,使其价格永久保持商品上市时的原始水平。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确定,就成为该种商品的“法定价格”。如果这种“法定价格”被不法的商品经营者进行破坏,发生价格变化,那么国家法律部门将对违法的商品经营者进行严厉制裁,并令其商品价格回归到原来的水平。这样,物价波动就会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整体物价水平就会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1篇2
关键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欧元;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1;F113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其根源主要是理论上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较大,实践中受近年来缺乏重大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过激、社会保障支出刚性增加、产业转移危及税收等原因的影响。其中,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国家没有自主的货币发行权,从而失去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后手段。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控制住经常预算赤字/政府债务余额的比例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问题就不会恶化。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可以从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应尊重经济规律;二是应坚持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三是重视创新和教育;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六是未雨绸缪减顺差。
一、发达国家系统性出现政府债务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表1中12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政府总债务/GDP平均达109%(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90%),政府净债务/GDP平均达78%,基本财政赤字/GDP平均达3.83%,而2010年12国名义GDP加权平均增长率只有3.72%,按照这种状况,政府债务余额和债务占GDP的比例每年都将不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债务泥潭里有可能越陷越深。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平均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加剧了债务危机的深度,也加大了债务问题的解决难度。2010年底,表1中12国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4.87%,至2011年8月19日已上升到5.76%,几个月的时间里平均融资成本上升了89BP。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是最高的,居发达国家之首。日本政府债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急速上升,这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频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关,1991-2001年,日本GDP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不到1%,1992年宫泽喜一内阁为刺激经济,首次实施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其后,日本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先后出台了十几轮经济刺激计划,但总体效果有限,不但没有帮助日本摆脱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反而使日本深限债务泥潭。并且,未来若干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仍会不断增加。但笔者认为,日本暂时还不会发生政府债务危机。首先,日本平均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不到1%,只要日本利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日本政府的借新债还旧债策略就可以维持得比较久。其次,日本政府债务中基本没有外债,持有人主要是国内机构和居民。第三,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美国2000年,中国1993年、2001年、2004年、2008年,都发生过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市场经济历史上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例子很多,但却很少导致经济长期通缩。只要实体经济健康,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经济的危害是比较小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增长(包括数量增长和效率提高),日本经济陷入通缩,正是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缺乏上述根本动力。
除了日本、希腊、爱尔兰和意大利外,美国的债务占GDP比例是最高的,历史上美国共经历了五次债务问题,前四次分别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一战和二战时期,2008年因房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了刺激力度,使美国国债一度达到了发行上限。但笔者认为,美国也不易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因为美国实体经济的灵活性较强,长期增长前景看好;美国公共债务的实际利息负担不重;美国的财政支出较稳健,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相比不会出现大幅上升;美国还有一定的增税空间;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动摇。
从政府债务指标看,欧元区政府总债务/GDP,政府净债务/GDP指标分别为87%、67%,并不比美、日、英等国家高,但现实中欧元区政府债务问题却比较严重和棘手,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不但没有货币发行权,而且还要受双比例约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当年GDP的60%)。
只要有货币政策自和货币发行权,政府就不存在解决不了的债务危机,因为发行货币是解决政府国内债务的最后手段。
欧元区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有三大弊端:第一,经济困难时,很难独立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过热时也无法收缩货币。第二,政府债务更倾向于外债,因为缺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的操作。2010年,欧元区12国中11国(缺卢森堡数据)国外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奥地利87.5%,比利时68.3%,法国64.4%,德国52.8%,芬兰89.3%,荷兰66.4%,爱尔兰59.4%,意大利47%,葡萄牙56.7%,西班牙49.6%,希腊61.5%,平均63.9%,显著高于非欧元区平均水平,如美国31.9%,英国26.8%,日本6.9%,澳大利亚43.4%,加拿大19.6%,韩国11.5%等,第三,只能通过财政盈余来缩减债务(不管是出售国有资产、增税,还是缩减政府支出,都是为了积累财政盈余),而财政盈余是抑制经济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它虽然有可能缩减债务,但也有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和税基,反过来导致政府总债务/GDP指标恶化。所以,欧元区国家一旦陷入政府债务问题,就可能难以自拔,日趋严重。换句话说,欧元制度,是当前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大根源。
二、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系统性过重的根源
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原因,既有理论误导,也有政策失误。
(一)凯恩斯主义思想居主导地位
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好供求总量和结构。大萧条使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受到严重挑战,因为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没有对经济大危机进行积极干预,使这些国家经济受到重创。检讨古典经济学在大萧条期间所犯的错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干预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深入人心。
政府干预经济是容易表现为刚性的。大萧条以来,政府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权力越来越大,公共资源占比越来越大,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越来越大。为什么政府债务容易越来越大?因为发债是扩大政府规模最简单、最有效、阻力最小的办法。而且政府债务有自我复制和膨胀的倾向,直到它无以为继为止。
(二)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人口红利(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劳动人口占比增长、抚养比降低、人口素质提高)。
一项发明,从开始应用,到推广普及,大致要十七八年的时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该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最大的。1969年10月22日互联网诞生,1983年出现电子布告系统,1990年www标志的全球信息网诞生,互联网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互联网发明以来,全球缺乏重大发明发现,全球信息网诞生至今已21年了,互联网这项技术创新所引致的经济增长接近尾声。当技术创新枯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此时政府想通过刺激政策,使经济保持重大技术创新推广期的增长速度,必然是违背经济规律拔苗助长,不但无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债务还有可能会加重。
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从两个方向助长政府债务问题:一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回归长期平均水平而加大支出,导致政府债务绝对规模的增长;二是GDP增长放缓,物价涨幅随之回落,导致名义GDP增长缓慢,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就更容易扩大。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负债容易快速扩张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很普遍。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能使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股权融资,但可以采用债权融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市场、融资都被人们广泛接受,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扩张,债务迅速膨胀。
(四)应对2008金融危机措施过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房地产周期、存货周期同时回落造成的经济急速下滑、金融结构失衡问题爆发,这种情况是大萧条以来所没有过的。这次,各国政府吸取了大萧条时期政府应对不力的教训,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大规模发债、将私人部门债务转为政府债务、超发货币,强力刺激经济抵御经济金融危机。2000年全球政府债务净发行额只有2500亿美元,而仅在2010年,英国的发行额就将比这多出1/3,欧元区发行额几乎是它的6倍,其结果是,这轮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暂时被遏制住了,但政府债务规模大幅攀升,全球金融危机有向发达国家债务危机转化的迹象。
(五)社会保障刚性增加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危机,虽然有的国家也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重(如希腊)、银行债务危机(如冰岛),但较普遍的还是政府债务过重。政府债务过重的原因是入不敷出,从支出角度看,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呈刚性增长,越来越大却难以压缩(参见表2),强大的工会组织,使财政紧缩非常困难。2010年,主要高债务国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达到38%。
(六)产业转移危及税收
从收入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和税收。以微软为例,其全球雇员有9万人,其中美国本土雇员3.93万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雇员都在海外,相应地,流转税、所得税大部分都留在了海外。还有个别国家,税收监管体系宽松,偷逃税严重,如有资料显示,希腊每年因偷逃税造成的税款流失高达300亿欧元(占GDP的13%),严重影响了其财政状况。
三、发达国家解决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一方面只要国家将财政赤字/债务余额比例控制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不会增长;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可能会采取对内通胀、对外拒付的方法,历史上许多严重得多的政府债务问题,如德国在一战、二战中的债务,美国内战时的债务,拉美国家的债务,冰岛的债务等等,最后都解决了。
(一)控制经常预算赤字
在复式预算中,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属经常预算支出,债券发行收入和债务本金支付属债务预算,经常预算的盈余就是债务预算的赤字(债务缩减),经常预算的赤字,就是债务预算的盈余(债务扩张)。只要经常预算是平衡的,债务余额就保持不变(即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使经常预算有赤字,只要赤字/债务余额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也不会增加,也即债务相对规模就被控制住了。只要保持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小于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会越来越小,政府债务负担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政府债务进入合理水平。
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状况趋于改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并不一定需要经常预算盈余。
(二)内债最后解决手段:发钞
一般情况下,各国都可以通过控制经常预算赤字来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极端情况下,政府债务太重,名义GDP不增反降,此时,一些国家可能会采用发钞的方法来稀释、还清债务,改善资产负债表。但是,超量发行货币也是有成本的,如通货膨胀、政府信用扫地,甚至经济、政治和社会动乱。如果债务问题无法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发货币,如果通胀难以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忍受债务,总之选择权在政府手里。
(三)外债最后解决手段:拒付
政府外债的最后可能采用的解决手段是拒付或赖帐,其实质与内债的最后解决手段发钞相同,发钞解决债务问题的实质也是赖帐,只不过方法比较隐蔽。在法律框架下,企业可以破产,部分国家也有个人破产制度,但国家实质上是没有破产的,它还不起外债,可以宣布不还了,但它还照样存在,不会像破产企业消亡,不会像破产个人那样被限制消费、负无限责任,也不会卖国土还债或变成附庸国。国家拒付外债的可能后果是丧失信用(再借债就难了)、债权国冻结资产、债权国也拒绝偿还所欠该国的债务。当面对严重的外债问题,有的国家是可能采用拒付赖帐的方法。例如冰岛,2008年政府接管了3家所欠外债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冰岛GDP的7倍)的银行,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2010年3月7日,冰岛通过全民公决,否认了原来政府所达成的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的协议,这意味着冰岛将拒绝偿还其所有欠款,代价是:其一,3月9日德国和英国宣布,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这两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其二,英国威胁将对冰岛采取法律行动;其三,冰岛以后很难再借到外债。历史上,美国虽然没有发生过完全赖帐的情况,但也出现过单方改变偿付条件,向外转移自身债务负担的情况。如1971年,美国采取单方宣布限制美元与黄金的兑换,逼迫联邦德国和日本货币升值等手法隐性地转移了政府当时面临的债务压力。
(四)修改欧元制度
欧元制度使欧元区成员国丧失了货币发行权,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只能靠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但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影响GDP名义增长、GDP实际增长和税收收入,使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难以有效下降,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过程将会很痛苦、很慢长。因此,如果有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持续恶化,那么,或者欧元区成员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最终成为邦联或联邦国家),完善欧元制度,或者有可能在未来遇到难以抵抗的困难(如战争、经济社会大危机等)中慢慢解散。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尊重经济规律
常规情况下,政府是不宜采取赖帐方法的,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因此赤字不能过度、刺激经济不能过度。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创新和人口因素,如果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放慢了,人口红利趋于终结了,经济增长放慢就是必然的,此时政府不能强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否则会留下巨额债务、不良资产、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
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有优势,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有优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应该长期保持稳健,严格控制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的比例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债务利息支出要计入经常预算),不应通过财政政策的总量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
(三)重视创新与教育
要摆脱债务困境,要么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债务余额,要么在债务余额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教育。要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一跃而跻身世界强国,明治维新三大改革(学制改革、官制改革、军制改革)的第一点便是教育改革,通过实行现代教育、义务教育,到1947年日本便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快速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国民的良好教育水平。
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2.15%,同期美国4.8%、澳大利亚4.3%、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德国4.2%、意大利4.3%、波兰5.4%、新西兰5.2%、日本3.4%、斯洛伐克3.7%、韩国4.3%、西班牙4.1%、瑞典6.2%、俄罗斯3.8%、巴西4.4%、智利3.0%、爱沙泥亚4.7%、以色列6.2%、斯洛文尼亚6.3%,以上23国平均为4.8%。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占GDP的3.15%,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对美国1900―1957年这57年间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的6.43倍。当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GDP数字、热衷于工程项目时,我们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在受到威胁。
(四)完善社保制度
当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与其社会保障支出过大、高福利养懒人有关。但中国现阶段不是社会保障支出过大,而是体系还不够健全。2010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19%,同期德国45.55%,英国45.05%,法国42.00%,意大利39.23%,西班牙35.21%,希腊36.74%,美国26.91%,日本29.54%。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有可能会选择通胀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因此,中国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避免由于全球性通胀或经济金融危机引致社会经济动乱。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既要保障全体国民在各种常见情况下(如生病、年老体衰、伤残、失业等)的最低生活水平,又要避免工作不工作一个样,带来丰厚保障养懒人的后果。
(五)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问题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经济周期性波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房地产市场,只要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仅仅资本开支波动或存货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很强,房价大起必有大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就必须防止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否则经济必然随之大起大落,经济大落以后政府强力刺激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问题。
这次欧债危机,爱尔兰房地产泡破灭危及爱尔兰的五大银行濒临破产,被认为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导火线。而德国受影响程度最轻,与德国政府有效的房价稳定政策有关。2005年至今,德国住房价格指数波幅很小,涨幅为0。中国需要借鉴德国政府稳定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经验(科学规划、规范秩序、多元供给、合理需求、打击暴利等),减小宏观经济波动。
(六)减顺差,储商品
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最有可能采取的有效的办法还是发货币。不管各国货币短期是升值还是贬值,它们对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长期都要贬值,何况人类已经跨入资源濒竭时代。贸易顺差的实质是拿升值商品去换注定贬值的货币(各国央行打的借条),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采取适度逆差的政策,其实质是用货币换商品。
参考文献:
[1]余永定.从欧洲债务危机到全球债务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2]王晓钧,刘力臻.欧元区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6).
[3]武琼,段迎君.欧洲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J].浙江金融,2010,(11).
[4]安国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成因分析[J].资本市场,2011,(1).
[5]熊鹭.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剖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1,(4).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财富基金;外汇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美元
一、定义及特征
财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又称基金,与私人财富相对应,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并没有对财富基金的定义形成共识。IMF认为财富基金是一种基于许多宏观经济目标而建立的政府所有的基金,通常靠投资于长期海外的外汇资产转移形成。财富基金机构对它的定义为:一种国家所有的投资基金,通常由股票、债券、房地产或其它金融工具所组成的金融资产,外汇资产为其提供资金。这些外汇资产包括,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币运作,私有化收入,财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收入。摩根士丹利的StephenJen认为:财富基金有5个特征,即性、很高的外币暴露、无负债、高风险容忍度、长期投资。美国财政部对其的定义为:一种由外汇资产融资的政府投资工具,它(SWFs)管理那些从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储备相关职能)的官方储备中分离出来的那部分资产。
在现实中,目前没有哪个国家的类似基金取名为财富基金,有的叫投资公司,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甚至叫养老基金。因此,财富基金是一类活跃在国际社会里的以国家或地区为所有者的投资基金的总称。尽管各支基金在投资管理、投资渠道、资产来源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财富基金应具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即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资产来自拥有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或自然资源出口、无负债、致力于长期投资,杠杆化较低、追求可容忍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二、当前的规模
截止到2009年8月,全球已有约40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自己的财富基金,总规模约为3.7万亿美元,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IFSL)(2009)认为总规模为3.9万亿美元,新建立的财富基金抵消了原有的财富基金的投资损失。但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也只是一个估计值,其原因在于许多财富基金的不透明性。
目前全球财富基金的分布具有下列特点:①半数以上的财富基金都来源于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收入;②资产集中度较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国就拥有4支大型或超大型的基金;③财富基金的主体以一国的中央政府居多,地方政府只占少数;④从设立财富基金的经济体性质来看,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市场经济体,但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居多。来源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财富基金占据了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当今财富基金主要集中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归其原因,可发现绝不是偶然,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包括:
第一,汇率制度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同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的制度安排对除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有约束,各国不能随意采取汇率政策以调节本国宏观经济。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对发达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很多时候,一国货币汇率并不是根据一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情况来确定的,各国央行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的情况时有发生,汇率的决定并不完全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第二,国际储备主要依赖于外汇储备。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包括货币用黄金、特别提款权(SDR)、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是IMF按照一定的份额比例分配给成员国的,但IMF并没有根据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对这两种国际储备资产进行适当调整。有约90%的份额属于外汇储备。因此,增加外汇成为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
第三,外汇储备币种以美元为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宣告了美元作为全球基础货币地位的崩溃,欧元诞生以后,有分析家认为欧元会对美元的地位形成挑战。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并非如此,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始终维持在2/3左右。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实体经济;金融制度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12-0017-07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引起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们的广泛讨论。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失衡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如何深入地认识本轮失衡,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给出背景性的认识,第二部分论述失衡的出发点,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问题,第三部分讨论学界从实体经济层面对失衡问题的研究,第四部分为金融制度层面的分析,第五部分探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及对策,最后是简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缘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账户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其中1997年之后赤字占GDP比重不断扩大,2001年来该比重急剧上升,到2006年达到6.15%的峰值。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家和亚洲地区出现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其中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718亿美元,这些盈余资金通过种种方式回流至美国,持有美元资产。此种一国赤字和多国盈余并存的现象被称为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失衡,随着失衡的扩大日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行长Macfarlane[1](2005)认为是国际收支的失衡。IMF的Rato[2](2005)认为主要是指美国出现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即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欧洲央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ssing[3](2005)指出失衡体现在贸易失衡和金融失衡两方面。李若谷[4](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应包括所有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贸易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不利;国际资本流动和收益不平衡,全球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聚集;国际货币体制不平衡。施建淮[5](2006)指出,广义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世界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
关于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理解,Bracke[6]等(2008)做了框架性的研究,他们认为失衡反映了一种扭曲的经济结构,并把全球经济失衡定义为重要经体之间不断扩大的外部不平衡。通过从历史的视角分析过去几十年外部失衡的发展趋势,他们指出今天的失衡与历史上几次失衡相比具有新的特征:中印等新经济体的出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截止2007年全球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失衡的加剧是结构性因素(金融全球化的不完全、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商业周期因素、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周期性因素(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储蓄―投资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素在周期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驱动下使全球经济在短期内风险加大,有可能产生突然性的巨烈波动。张燕生[7](2006)在分析决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因素时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是全球化内在的总量失衡、系统失衡和制度失衡而不是暂时性的市场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分析之出发点
全球经济失衡分析之起点是巨额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由于本轮失衡是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对应着美国一国的赤字,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自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是否值得担忧、是否具可持续性、若不可持续应如何调整等等。
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在世纪之交即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注意,随着近几年赤字占GDP比重连续突破国际公认的5%警戒线,学界对此问题愈加关注。围绕该赤字是否是个严重的问题,学者们形成了两个基本的派别,由表1可以看出担忧方认为赤字不可持续,将会引发风险、危机等等,而另一方认为赤字具有可持续性,不必担心。
Eichengreen[10](2006)指出标准的分析表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是不可持续的,然而考虑到投资美国的资产回报率,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又是可持续的。施建淮[11](2005)指出,如果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增长是为国内投资融资,而这种投资又是集中在贸易品部门,用于增加国际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这种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如果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是外国私人长期投资者,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增加也可不必太担心;然而实际情况是2001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主要是为美国家庭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增大融资的,并且投资主要转向如房地产这样的非贸易品部门。据此分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无疑是不可持续的。Holman[12](2001)认为一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是指它引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本币快速贬值以及国内外其它的经济混乱。他认为美国生产率的提高是解释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股市高涨引起家庭财富增加,带动居民消费增加,这使得赤字更加扩大。通过考察经常账户与GDP的比率和净外债与GDP的比率,他认为经常账户赤字在短期内是可持续的,并将有序地减少。
可持续的赤字不必引起忧虑,若不可持续其应如何调整呢?表2列出了为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率降为3%,有关学者计算的各货币真实汇率的调整幅度,由此表可以看出,无论幅度如何,美元均是趋于贬值,而其它三种货币需不同程度的升值。此外,Obstfeld和Rogoff[13](2005a)构建亚洲、欧洲、美国三地区的模型,结果三地区经常账户余额均调整为零,美元真实汇率需贬值33%。若美国赤字下降一半,美元真实汇率需下降17%,亚洲货币兑美元真实汇率需升值35%,欧元兑美元真实汇率需升值28%。如果亚洲货币钉住美元,欧元兑美元真实汇率将升值50%。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应以美国经常账户为分析起点,或者认为其纠正是解决失衡的关键,如Macfarlane[1](2005)不赞同解决全球失衡最常见的药方,即美国缩减财政赤字以减少其对世界储蓄的需求,他认为如果亚洲国家地区的政策不改变,亚洲将继续保持盈余,美国财政紧缩将对当前高储蓄低利率的世界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他也不赞成低利率政策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低利率是全球失衡的结果而非起因。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实体经济层面
全球经济失衡从实体经济层面考察主要源于一国国民经济的恒等式Y=C+I+G+(X-M),其中经常账户余额CA=X-M=Y-(C+I+G)=(Y-C-G)-I=S-I,CA作为衡量一国外部平衡的重要指标,是国内平衡状况――储蓄、投资余额的反映,因此对外部不平衡的分析,除了直接分析经常账户本身,也可转化为对各国储蓄率、投资率的考察。此外,资本流动、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部分的解释失衡。
经常账户角度。Yu[14](2008)从中美两国的视角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指出中国对美国经常账户的盈余实际上是亚洲地区的盈余,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外国投资者的经常账户盈余。周小川[15](2006)指出近几年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处于加速阶段,比较优势格局的重组出现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至中国、印度等地,而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地区)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期间贸易不平衡扩大。吴晓灵[16](2006)认为亚洲国家的对外、对美贸易顺差,特别是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是在比较优势原则下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
储蓄投资角度。李扬、余维彬[17](2006)认为在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东亚与美国的储蓄差异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李向阳[18](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美国的低储蓄率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他认为2000年之前,美国经常账户恶化主要源于私人投资率太高,投资率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下降,此后经常账户恶化更多反映了储蓄率的降低。Bernanke[19](2005)质疑了那种传统的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恶化主要反映了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失衡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储蓄过度”(包括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增长)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上升以及现今世界长期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原因。IMF的《2005年亚非地区报告》认为,近些年来美国投资率保持稳定,是储蓄率(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下降导致了失衡;亚洲地区储蓄率保持稳定,而投资率下降,因此问题不是储蓄过剩,而是投资匮乏(Investmentdrought),该报告给出失衡的解决方案是增加美国的储蓄和亚洲的投资。胡晖、张自如[20](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由于中心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以及国在产品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而导致储蓄-投资缺口,同时在美国过度消费和国储蓄过剩的情况下互为补充,形成了共生模式和双赢格局,而这种储蓄-投资缺口的产生,既有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原因,也有国的汇率及出口导向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引致资源重新配置和资产选择的原因,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和宏观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的储蓄率问题。Cooper[21](2005)不赞成美国储蓄不足的观点,他指出如果加上居民耐用品支出、教育支出、R&D支出,美国为未来储蓄得足够多,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是当今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一种自然表现。Williamson[22](2007)指出Cooper是在消费投资两个方面同时加上一定数额,为作对比也应在其它国家相应账户上作同样的增加。修订后的数字没有影响消费和投资账户的差异,也就不能解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GDP的6%是否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Cooper[23](2007)认为从全球化和人口变动两方面可以解释美国及其它国家储蓄投资的变化趋势,美国的储蓄相对于其GDP非常低,但是相对产出很多,也即美国储蓄的利用效率很高,言外之意是其认可了美国的储蓄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储蓄。Miller和Zhang[24](2007)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积累储备的预防动机,一般均衡模型显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比美国更大的风险,这些国家会出现轻微盈余,但由于新兴市场明显地避免损失的动机,他们预防性的储蓄可能引致重大的全球经济失衡。Ferrucci和Miralles[25](2007)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储蓄行为的背后动因,其模型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和金融市场发展将引起新兴市场国家储蓄率降低,这些国家的外部盈余是内部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储蓄投资失衡的显现,且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有限,因为公共部门储蓄的减少将会被私人部门的储蓄增加所抵消。
资本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Summers[26](2006)认为,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工业化国家、前者积累大量储备且储备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这三方面构成了“资本流动困境”,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下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Kregel[27](2006)认为应分析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及经常账户的影响,因为资本流动不仅是经常账户赤字的映像,也是资本在全球投资和生产产品的体现,因此,对经常账户赤字的分析不应仅集中于外国投资者是否愿意继续为美国赤字进行融资,也应从外国投资者把盈余投资于美国以支持他们出口的角度进行分析。Ansari[28](2004)估计了1973~1999年外资流入美国对美国国内投资的数量和效率产生的影响,其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结合起来分析,认为资本流入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投资,表现为可利用的投资资源增加、国内收入及储蓄提高。Taniuchi[29](2006)从国际资本流动性视角考察亚洲经济,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突然的大量外国资本撤出引起,近年来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贸易盈余、外储增加、资本外流,并成为美国赤字融资的主要来源,其中1998至2000年资本流出主要是私人部门,2001年至今政府是主要的资本出口者。
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赵夫增[30](2006)指出亚洲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枢纽,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膨胀。Rato[2](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不断拉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最近几年失衡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全球经济过分地依赖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而石油输出国、欧洲和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李稻葵和李丹宁[31](2006)分析了政策界和学术界对中美贸易格局成因的四个非常流行的理论解释,分别是汇率论、储蓄论、结构论和重商论,认为双方贸易不平衡的根源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其次才是双方储蓄率差距加大所带来的影响。
四、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制度层面
从金融制度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与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等有关。
汇率制度必然导致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吗?Corden[32](2007)持否定观点,因为全球失衡与很多种汇率制度并存,比如西班牙出现大额贸易赤子而新西兰是盈余,然而二者均执行本币汇率与欧元固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日本为盈余,日本遭受到来自美国的指责,如今日本又成为较大的盈余国之一,美国仍是主要的赤字国,然而美国和日本都是浮动汇率的国家,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汇率明显不能阻止经常账户的失衡。他指出,汇率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常见现象,甚至该体系解体后有些国家也实行该种政策,并没有引起美国指责,并且IMF并没有规定不可以实行该种政策,所以国际上真正反对的是中国经常账户大量盈余,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只是幌子而已。针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大幅升值的言论,Park[33](2005)运用牛津经济预测(OEF)模型,模拟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10%和20%情况下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亚洲邻国的经济有重要影响,但对美国经济仅有很小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全球失衡的万能良药,由此也可得知中国央行在调节全球失衡中的角色。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失衡具有鲜明的特征。Obstfeld和Rogoff[34](2005b)认为虽然美元下跌的情形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但当前的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更相近。祝丹涛[35](2007)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从性质上讲只是历史的某种重演,重演历史的背后有相同的逻辑――“特里芬难题”和n-1问题的“不对称解”。Dooley[36]等(2003)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程,认为如今的变化不过是原来体系的自我调整完善,国由原来的欧洲和日本演变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他指出亚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使美国确立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地位,而国家均是建立在汇率低估、资本控制、积累储备资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这样的格局下,美国可以继续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国际收支不需要调整,美元也不需要下跌,并且新兴市场国家将抵制本国货币相对美元升值。Eichengreen[37](2004)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史,认为新的国亚洲国家不可能把本国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而争取集体的利益,美国不会主动调整失衡,调整将由亚洲推动。当亚洲地区认识到出口导向型的增长带来的收益递减时,就会增加向非贸易部门的投资,如软件领域、教育领域、基础设施等,而这将引起本币升值,为保持物价稳定,央行将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一旦亚洲央行共同支持美元汇率防止本币升值的卡塔尔出现瓦解,储备资产将逐渐由美元转向欧元,美元汇率下跌,从而有利于全球失衡的调整。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引致失衡主要是由于它的不对称性。Fan[38](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根本原因在于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今天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指责类似于20世纪对欧洲、日本的指责,中国不过是一个新的被指责对象。当前主要问题不是人民币需要升值,而是美元要贬值,前者是新近出现的,后者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中国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他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美国不做出一定调整,没有其它任何方法可以长远地解决全球失衡。方明[39](2006)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其实是美国对全球经济金融支配的格局,或者说是美国利用市场化手段、利用全球资源而产生的结果,是美元、跨国公司和美国金融体系等共同造就的美国霸权实力的体现。李扬[40](2006)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全球经济增长需要货币,需要储备手段,现在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储备手段也主要是美元定值的资产,美国怎么能够不断地向世界增加供应呢?如果不依靠其他条件的话,只能靠贸易逆差,所以美国的逆差也为世界经济运行所必需。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视角。张礼卿[41](2007)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后果,因为金融全球化使美国等一些国家很方便地得到国际融资,进而其国际收支调整被推迟。Oh和Jeong[42](2007)认为东亚和美国间的金融一体化导致了全球失衡的扩大,而东亚地区内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很低。解决全球失衡意味着东亚需增加投资,需要为资本注入(如FDI)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消除跨边界的壁垒,推进地区内金融合作,以促进资本市场一体化,使资本在本地区流动。Mendoza等[43](2006)指出由于各国金融市场拥有不同的特征,巨大并且持续的全球失衡可能是金融一体化的结果,特别地,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储蓄率会更低,并将积累来自不发达金融体系的资金。
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角度。金融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初衷,而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即是金融开放。Chinnt和Ito[44](2007)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开放和预算平衡在全球失衡形成中的作用,他们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不同主体(股市、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不同方面(成本、大小、有效性)的效应,指出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及金融开放的程度会影响储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外部平衡。进一步的讨论认为,一个拥有高竞争力低开放度金融市场的工业国家,将会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而一个拥有高竞争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出现大量经常账户盈余。工业国家金融市场规模越大,经常账户平衡越小,而发展中国家却通常相反;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度越高,经常账户盈余越小。发展中国家中,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好的法律体系和机构,以及封闭的金融体系通常会出现经常账户盈余。
五、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及对策
没有哪一国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可以无限期地保持,美国也不例外。格林斯潘在2004年即指出美国不可能无限期地借入这么多资本,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或许在某一天突然下降。毋庸置疑,当前全球失衡的格局调整得越晚,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风险就越大。近年来学界广泛讨论了美国经济的调整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各国应采取何种政策来推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等等。
美国经济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Gregorio[8](2005)主要考察了美国外部失衡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调整将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美元贬值、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而利率的提高将引起这些国家出现金融秩序混乱。通过考察汇率与净国外资产的动态关系,他认为汇率调整主要通过传统的贸易渠道产生作用,美元贬值有助于失衡的调整,但汇率效应的大小非常有限,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期看并不重要。与之相似,Eichengreen和Park[45](2006)认为失衡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将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而非金融渠道,因此应对策略应针对实体经济层面。他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要防止经济增长大幅下滑,需把需求由国外转向国内,因此应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不应等美国调整了再调整。
汇率与失衡调整。EEAG报告[46](2008)从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角度,讨论了为纠正全球失衡,美元汇率需要贬值多少?通过考察多国模型下的汇率调整的效应,他们的结论认为美元贬值10%~20%已足够调整其经常账户赤字。Obstfeld和Rogoff[13](2005a)认为亚洲地区实行钉住汇率制下,如果美国储蓄率上升以缩小经常账户赤字,亚洲将会出现更大的盈余,而欧洲将承受这种政策的冲击,最终出现比今天的美国更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同时遭受大量的外汇资产损失。汇率效应并不能使美国避免贸易失衡的调整。如果美国短期债券的相对利率轻微上升,这种相反的效应就会抵消汇率调整所得的任何收益。尽管与欧洲相比,亚洲有更大的经常账户盈余,但由于更大的贸易开放度,亚洲地区的汇率需要调整的幅度并不比欧洲大,即欧洲也需要调整汇率。
失衡调整的多国方案。IMF的Rato[2](2005)指出在当今各国经济联系紧密的条件下,出现全球失衡不应指责任何一国或地区,失衡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致性的应对策略才是最需要的。他认为美国应削减财政赤字;欧元区应推进结构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刺激内需及增长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另一引擎;日本应加强金融部门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对投资的信贷支持;中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应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稳步迈进。Agarwala和De[47](2005)不赞成解决全球失衡的标准的方案,即亚洲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升值,欧盟进行结构性改革,美国减少赤字。他认为这些政策将无效甚至产生相反效果,亚洲货币的升值无益于解决美国的赤字,结构性改革是个长期的问题,而如果只把重点放在减少美国需求上,将会导致全球衰退。他给出的药方是在采取需求转移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扩张政策,即增加投资。南亚地区有巨大的潜在投资需求,仅仅本地区盈余的一小部门即可满足这一需求,这将提高这部分盈余的收益率,推动地区增长并减少全球失衡。Buira和Abeles[48](2006)分析了IMF在调整全球失衡中的责任,他们建议应在IMF的技术支持下设立一个多边合作机制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外部冲出,进而纠正全球失衡。Cline[9](2006)指出美国经济一旦硬着陆,发展中国家也将面临巨大风险,因为他们已非常依赖美国作为其出口的重要输出地,并且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对世界利率水平存在双重的敏感,而尽早对美国赤字进行平滑性调整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G20应采取共合作性的汇率安排,如签订“广场协议Ⅱ”以协助美国外部经济进行调整,美国则应做出承诺在四到五年之内消除财政赤字。
东亚各国及中国的应对策略。Oh[49](2006)认为东亚各国应加强货币合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以推进全球失衡的调整。Liu[50](2005)考察了中国在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中的所处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美国、东亚地区之间的三角贸易使得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少美中贸易赤字;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大量的资本将持续地流向中国以及东亚国家;中国退出当前汇率体制需要与东亚地区的货币进行合作,一致地做出调整。华民[51](2006)运用世界经济均衡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认为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而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原理是,世界有了一个其货币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美国和一个人口众多、从而其劳动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中国;他认为中国的应对策略是“对内改变增长方式,对外保持稳定汇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在继续工业化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保持稳定汇率是指坚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六、简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纵观全球失衡问题的已有研究,最初主要围绕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展开,然后转而分析经常账户对应的国内储蓄投资关系,这涉及到美国和盈余国家两类主体。鉴于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仅是恒等式关系而不能表明孰因孰果,资本流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等外生因素进入了学者们分析的视野。如果说上述分析属于实体经济层面的探讨,也有不少学者从金融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诸如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等视角的分析大大拓展了理解失衡的思路。如何有序地调整本轮失衡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基本的共识是通过价格和数量两种方式,即汇率调整和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由于失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调整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潜在的风险越大,其调整将不可避免,早调整优于晚调整;②实体经济和金融制度层面均存在导致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③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部经济失衡的一种体现,前者的调整有赖于后者的调整;④汇率在失衡的产生和调整中的作用尚存争议;⑤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采取协调行动。关于进一步的研究,以下几个方向有待深入:①在关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持续性的同时,亚洲地区盈余的可持续性需要考察;②国际货币体系、经济金融全球化等均是较长时间段内的大背景,本身不会直接引起失衡,因此失衡的政策性原因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③与全球经济失衡相对应的是主要经济体的内外部失衡,深入分析后者有利于对前者的理解;④虽然已有学者从IS-IM模型出发分析全球失衡,但运用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进行分析或将得出更加适中的政策启示;⑤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该危机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尚待学界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Macfarlane.WhatAreTheGlobalImbalances?TotheEconomicSocietyofAustraliaDinner[Z].Sep28,2005.
[2]RodrigodeRato.CorrectingGlobalImbalances-AvoidingtheBlameGame[Z].IMFNews,2005.
[3]OtmarIssing.Addressing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macroeconomicpolicy[Z].ContributiontotheBanquedeFrancesymposiumon'Productivity,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sation'.Paris,4
November2005.
[4]李若谷.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经济发展[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施建淮.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23-31.
[6]ThierryBracke,MatthieuBussiere,MichaelFidora,RolandStraub.AFrameworkforAssessingGlobalImbalances[J].EuropeanCentralBank,OccasionalPaperSeries,No78/Juanuary2008.
[7]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40-42.
[8]JoseDeGregorio.GlobalImbalancesandExchangeRateAdjustment[Z].CentralBankofChile,Sep,2005.
[9]WilliamR.Cline.TheUSExternalDeficitandDevelopingCountries,CenterforGlobalDevelopment[J].WorkingPaperNo.86,Mar2006.
[10]BarryEichengreen.GlobalImbalances:TheNewEconomy,theDarkMatter,theSavvyInvestor,andtheStandardAnalysis[Z].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March2006.
[11]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5-10.
[12]JillA.Holman.IstheLargeU.S.CurrentAccountDeficitSustainabl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J].EconomicReview,FirstQuarter2001.
[13]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GlobalCurrentAccountImbalancesandExchangeRateAdjustments[Z].May,2005a.
[14]YuYongding.GlobalImbalancesandChina,CASSResearchCenterforInternationalFinance[N].WorkingPaperNo.0801,Jan14,2008.
[15]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6]吴晓灵.加强合作,构建稳定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7]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8]李向阳.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19-21.
[19]BenS.Bernanke.Theglobalsavingglutand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Z].Atthesandridgelecture,Virginiaassociationof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5.3.10.
[20]胡晖,张自如.全球经济失衡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67-71.
[21]RichardN.Cooper.LivingwithGlobalImbalances:AContrarianView[J].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November2005,No.PB05-3.
[22]JohnWilliamson.AreGlobalImbalancesAProblem[Z].PetersonInstituteNov,2007.
[23]RichardN.Cooper.UnderstandingGlobalImbalances[J].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2007.
[24]MarcusMiller,LeiZhang.FearandMarketFailure:GlobalImbalancesand“Self--Insurance”,Inter-AmericanDevelopmentBank[J].ResearchDepartmentworkingPaperseries,No.593.Dec,2007.
[25]GianluigiFerrucci,CesarMiralles.SavingBehaviourand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EmergingMarketEconomies[J].ECBWorkingPaperSeriesNo.842,December2007.
[26]LawrenceH.Summers.ReflectionsonGlobalAccountImbalancesandEmergingMarketsReserveAccumulation[Z].L.K.JhaMemorialLecture.ReserveBankofIndia.Mumbai,India.March24,2006.
[27]JanA.Kregel.UnderstandingImbalancesinaGlobalisedInternationalEconomicSystem[J].FONDAD,Dec2006.
[28]MohammedI.Ansari.Sustainabilityof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AnEconometricAnalysisoftheImpactofCapitalInflowonDomesticEconomy[J].JournalofAppliedEconomics,Vol.VII,No.2(Nov2004).
[29]MitsuruTaniuchi.GlobalImbalancesandAsianEconomics[J].JBICIReviewNo.14,March,2006.
[30]赵夫增.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3):13-20.
[31]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13-16.
[32]W.MaxCorden.ExchangeRatePolicyandtheGlobalImbalances:ThinkingaboutChinaandtheIMF[N].PaperforJamesMeadeCentenaryConference,BankofEngland,August2007.
[33]Cyn-YoungPark.CopingwithGlobalImbalancesandAsianCurrencies[J].AsianDevelopmentBank,ERDPolicyBrief,SeriesNo.37,May2005.
[34]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TheUnsustainableUsCurrentAccountPosition―Revisited[N].NBERWorkingPaperNo.10869.Nov,2005b.
[35]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46-49.
[36]MichaelP.Dooley,DavidFolkerts-Landau,PeterGarber.AnEssayOnTheRevivedBrettonWoodsSystem[N].NBERWorkingPaperNO.9971,September2003.
[37]BarryEichengreen.GlobalImbalancesAndTheLessonsOfBrettonWoods[N].NBERWorkingPaperNo.10497,May2004.
[38]FanGang.CurrencyAsymmetry,GlobalImbalance,andRethinkingagainofInternationalCurrencySystem[N].TIGERWorkingPapersSeries,No.94.June2006.
[39]方明.加快结构调整化解升值压力[N].(中国)金融时报,2006-05-26(08).
[40]李扬.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25-26.
[41]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2007,(12):32-33.
[42]YonghyupOh,SeeunJeong.RebalancingSavings-InvestmentGapsinEastAsia[J].FONDAD,Jun2007.
[43]EnriqueG.Mendoza,VincenzoQuadrini,Jose-VictorRios-Rull.FinancialIntegration,FinancialDeepnessandGlobalImbalances[Z].IMF7thJacquesPolakAnnualresearchconference,Nov,2006.
[44]MenzieChinn,HiroIto.EastAsiaandGlobalImbalances:Saving,Investment,andFinancialDevelopment,Paperforthe18thAnnualNBER-EastAsianSeminaronEconomics[Z].FinancialSectorDevelopmentinthePacificRim,Singapore.June2007.
[45]BarryEichengreen,YungChulPark.GlobalImbalancesandEmergingMarkets[J].FONDAD,Dec2006.
[46]TheEEAGReportontheEuropeanEconomy,Chapter2,Howmuchrealdollardepreciationisneededtocorrectglobalimbalances?[Z].2008.
[47]RamgopalAgarwala,PrabirDe.ReducingGlobalImbalancesandAcceleratingGrowth:RoleofRegionalCooperationinAsia,FourthHigh-LevelConferenceonAsianEconomicIntegration:TowardsanAsianEconomicCommunity[Z].NewDelhi,India.Nov,2005.
[48]ArielBuira,MartinAbeles.TheIMFandtheAdjustmentofGlobalImbalances[Z].G24TechnicalGroupMeetingGeneva,March16&17,2006.
[49]YonghyupOh.AsianMonetaryCoordinationandGlobalImbalances[J].FONDAD,Dec2006.
[50]Li-GangLiu.China’sRoleintheCurrentGlobalEconomicImbalance[Z].RIEITDiscussionPaperSeries05-E-010.
[51]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45-49.
TheLatestDevelopmentoftheResearchonGlobalImbalances
DangYin
(SchoolofFinance,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5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似乎离开了大家的关注焦点。当然,吸引人眼球的,是连续的那六根阴线,还有那一天的暴跌。但是,日益萎缩的成交量告诉着我们,资金已经逐渐离开了股市,尽管市场已经用一个较低的平均市盈率来告诉我们潜在的投资价值。不过,有好事者把最近几届世界杯和欧洲杯期间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进行了统计,他们发现,在举行世界杯和欧洲杯期间,股市表现大多低迷,成交量萎缩。于是有一个结论,即在世界杯或欧洲杯期间,同样也是球迷的基会经理们弃股市而不顾,没人玩了,所以股票就会跌。
统计的数据,可能足一个佐证日前市场低迷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应该从经济基本面情况来对A股市场进行一下判断。首先,联系一下最近央行在对外公告措辞中,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归结为“控制流动性”,就可以发现目前资金流向的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体,通过高额的出口,获得了大量的国际储备,并因此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大,从而流动性产生了过剩。而人民币的升值以及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国外的事实,是吸引海外热钱不断涌入国内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股市不佳,热钱并没有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和大家的普遍想法相反,热钱留在了银行之中,导致银行的流动性不断上升,这也就是央行提高准备金的根本目的――控制热钱。
那自然会有人来质问,股票市场已经经过了如此暴跌,应该会有所起色了
吧?毕竟平均市盈率已经很低很低,无论情况怎样,都已经显示了很好的投资价值,毕竟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市盈率跌到如此水平,应该会有点起色了。但如果我们再去看一个指标平均市净率的话,那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平均市净率是4倍左右,远高于国际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是被高估的。
但看到这些,我们更加要挖掘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是什么。从市盈率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股价对应的股票盈利水平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至少体现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景。但从市净率的角度来看,目前股价对应的每股净资产的水平明显偏低,从实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要用较低的每股净资产去博得较好的盈利,那就必须要采用高杠杆的做法,即借钱做生意。这样一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就很重大了。如果货币政策趋紧,企业的盈利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借不到钱了。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商业银行
一、绪论
(一)背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是迅速发展,互联网模式迅速占据各行各业,而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9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政府的大数据政策也开始向互联网行业倾斜,表明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美好机遇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理财等模块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11.9万亿,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9.5万亿。
通过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可以对于我国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存在的优劣势做出对比,可以为传统金融的转变提供良好的方案此外为互联网金融的问题给出良好的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理论和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在企业对企业销售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可能得自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顾客来访纪录,还有许多其他来源。这些数据,并非公司顾客关系管理数据库的常态数据组。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二、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传统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分析
广义上说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有银行,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这些公司都属于我国传统进行机构,传统金融的盈利模式分为不同的机构进行简单介绍。
1.银行。我国的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是吸纳存款给存款人发放利息,同时对外房贷,收取贷款利息,其中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就的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同行拆借,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收入,信用证,托管业务等。这些构成了银行的盈利来源。
2.证券。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
3.保险。保险公司(insurancecompany)是销售保险合约、提供风险保障的公司。保险公司可以这样分类: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按照中华民国保险法之规定,两者必须分开经营。所以有的保险公司成立了集团公司,下设独立核算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散和转嫁。
(二)传统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局限性
第一,产品品种优势不明显,投资门槛高,客户体验度差。银行的流程繁琐和复杂,使得一些客户避而远之,加上银行近些年的理财产品不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理念差。
第二,渠道单一。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更多的是来自物理渠道的客户,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多来自网点的客户,而线上客户缺乏,也没有线上客户来源,线上市场推广策略缺乏,缺乏市场前瞻性。
第三,传统的管理战略思想导致银行发展缓慢。银行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直都是国家控股,对于银行的战略管理也是以国家战略管理为核心而展开的,因此,银行的变革一直在比较缓慢的。
第四,缺乏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内部晋升渠道。现代管理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给公司带来发展,银行人才的竞争和选拔也缺乏合理性,传统银行很多都是关系户,导致银行内部人才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三、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第一,第三方支付企业指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预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代表企业:支付宝、易宝支付、拉卡拉、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业。
第二,P2P小额贷款。P2P金融又叫P2P信贷,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第三,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一种模式,意义不仅在金融创新本身,而在于对传统金融领域和金融业态提出的挑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
第四,虚拟电子货币模式。虚拟货币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也可以使用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盈利收入来源
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很多的经营模式以规模制胜,P2P模式中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赚取中间的差价,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利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虚拟货币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卖虚拟货币的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之后所得利润。对于众筹融资模式来说,盈利模式大多数以收取佣金的形式来实现收益,其次,很多众筹平台也采取分成模式或广告模式,也就是众筹成功之后从其收取一定的广告费。
四、大数据及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一)博弈论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选择
1.假设前提
第一,金融市场中只存在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个参与者。
第二,经济人假设。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两个理性经济人,以个人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决策。
第三,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互联网金融在应对商业银行时采取的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选择,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
第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是完全的信息动态博弈,即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很清楚的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模式及其有点,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了解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
2.博弈过程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博弈模型
博弈过程的开始我们以商业银行首先做出选择,上图所示。最上方商业首先进行选择信息集(合作,不合作),如果商业银行选择不合作,那么博弈结束,各自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始自己的发展。
如果商业银行选择合作,那么就开始由互联金融机构开始选择,这个时候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选择不合作,那么互联网金融机构就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优势综合自己的优势来大力发展自身,而商业银行则不能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去发展自身。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作,那么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商业银行在博弈中的处境和地位,选择不合作那么就会处于劣势,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抢占原有的市场,如果选择合作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业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局面,如果互联网金融不选择合作,那么商业银行就会成为牺牲品,优势被互联网金融所利用,逐渐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是否合作,都可以看得出来其的发展结构。如果选择不合作,那么必然受到道德风险的阻碍,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那么在短期内必然受到信用方面的负面影响。所以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比要和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如果为了避免不合作情况的发生,商业银行会选择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签订一份相互合作的协议,以维持合作的状态。
(二)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
互联网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客户大数据必然是其发展的基础。大数据能力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要素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
数据是大银行的战略资产。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银行可谓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其资产不仅是贷款等,还包括数据。要把数据作为重要资产保护、经营,这是大银行区别于小银行,也是现代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关键之处。而且数据财富是没有天花板的,可以不断挖掘、不断创造,最近国际上很多机构都在探讨如何量化数据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商业银行通过对自己原有客户群体的数据挖掘提炼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从而改变当前银行的困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每个用户都会办理银行卡,利用这个基础进行相关客户端软件安装,对于有余额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发展互联网银行多种理财方式和渠道。
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中将转移到以大数据客户资源为核心,以数据资源为主要竞争力量和利润来源,来扩大和发展银行相关业务。
五、结论
在以网络化和大数据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金融和大数据交叉融合,大数据由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商业决策,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发展,大数据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客户体验度。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7
梅利姆·韦伯斯持(MerriamWebster)大学词典第10版对“综合征”(syndrome)作如下定义:(1)同时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迹象或特征;(2)同时发生的、通常形成可识别模式的一组事件(情感或行动)。
1971年以来,美日两国政府在执行商业政策、汇率政策及货币政策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日元升值综合征”(syndromeofever-higheryen)。除了在政治上造成磕磕碰碰以外,日元震荡上行降低了两国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并导致日本宏观经济严重不稳定。
由于美国经济规模庞大,并且历史上曾经在世界支付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因而总体上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日本的货币政策被迫仰人鼻息,实在令人惊异,尽管汇率脱离平价自由浮动被宣称(现在仍这么说,参见Obstfeld1995)是保证一国掌握宏观经济自的手段。一股来说,美国政府总是综合征的始作俑者,其实它自己也未完全明了种种行动的后果。而日本政府反应非常迟缓,不知自身行动如何给日元持续升值火上加油。两国相互纠缠,都染上了“综合征”。显然.这对两国都不利。
是什么机制引发了综合征?1971年尼克松总统停止黄金和美元自由兑换之时,他还对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征收附加费,直到日本及欧洲的贸易伙伴将其货币相对美元升值为止。由于自那以后,日本贸易持续盈余,美国又故伎重演,在以贸易保护主义相威胁的同时,或明或暗地要求日元升值。(几次重大例外包括,1981—1984年里根总统第一任期内,执行强势美元政策;1995年4月以后,戏剧性地放松对日本的贸易压力,导致日元定跌。第11章将对此进行分析。)图1—2显示,1970-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250%,这是美国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最高升幅。[4]因此,引发贸易争端的汇率问题主要发生在日美之间。
不管美元跌了多少,总有一些美国官员盯住日本的贸易盈余,并认为日元还可以进一步升值。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相互兑换之后,历任财政部长——特别是1977年的布鲁门索尔(Blumenthal)、1985—1987年的贝克(Baker)以及1993年的本特森(Bentsen),都认为美元对日元的比价太高了。通常在要求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与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贸易谈判,以迫使日本开放或分享币场。如何在短期内提高美国对日本的竞争力?外汇交易商认为,美元进一步贬值可减轻甚至预先阻止美国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例如,1995年头4个月,正当美国贸易代表试图迫使日本设定目标,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汽车和零部件时,美元跌得特别厉害,从1美元比100日元跌到80日元(图1—I略)。
但说说毕竟容易。为什么短期内就应该迫使日元升值呢?尽管汇率是一种前瞻性资产价格,但外汇交易商和经济计量学家对(远期的)基本经济因素难以作出判断,更不用说建立模型来研究了。因此在一定情况下,财政部长对汇率问题发表评论,以及商业争端本身,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政策的看法,从而抑制日本投资者在近期内增加美元资产。
市场从两个方面感觉到,美国政府的行动很像是民粹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其一,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特别是输给日本人),使政府更容易接受国内产业界的游说——这是巨人萎缩综合征的一大特征。这些说客强烈要求降低日本制造商的竞争力,可采用以下手段:实施所谓的自愿出口限制,在反倾销诉讼中随意计算外国企业成本,进行惩罚性制裁,迫使外国人进口更多的美国产品,等等,等等。他们还把日元升值视为短期内降低日本竞争力的另一种高招,尽管这一想法十分短视。
其二,美国政府民粹主义式的行为得到经济学家——可能是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提倡,建立一个以贸易平衡弹性模型为基础的汇率制度。他们说服美国决策者,美元只要贬值,就能减少美国的贸易或经常项目赤字;可以把汇率视为正当的、易于接受的经济政策工具。由于日本经常项目盈余居世界第一——到1994年,约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规模相当(图1—3略),美国政府便以日元兑美元汇率为重心,通过抬高日元来减少贸易赤字。
但对金融开放、经济稳定的工业化国家来说,旨在校正贸易失衡的弹性方法就不适用了(Komiyal994)。第2章表明,两国经常项目持续不平衡,一方面反映日本储蓄过剩,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储蓄率过低。第6章将从理论上说明,对金融开放的经济体而言,如果将价格影响和支出反应考虑在内,那么在短期和中期内,简单地调整汇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与弹性模型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第7章指出,长期内日元名义升值不可避免,但会被日本相对的通货紧缩所抵消,实际汇率最终不变。从图1—4可看出,自1971年汇率开始浮动以来,美国批发价格指数的上涨相对高于日本。
因此,与美国政府民粹主义式的作法不同,市场意识到,单靠日元升值无法降低日本经常项目盈余背后的过剩储蓄。经过一段日元升值、美国政府(暂时)按兵不动的时期之后,有远见的国际投资者预测,日本经常项目盈余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状况还会继续。他们预汁,最终美国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又将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人们会抱怨日本进行“不公平”竞争;美国政府又将挥舞制裁的大棒,直到日本“做点什么”减少贸易盈余。这样,日元还会进一步升值。持有美元资产的日本私人投资者便有些惶惶不安,因为长期来看,近期刚升值的日元似乎没有回调的可能。
但在外汇市场上,民粹主义者的压力是如何影响长期货币状况并持续存在的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国货币政策操作不对称。由于美国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向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无需考虑其他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官方干预(McKinnon,1996)。另外,与日本不同,美国国内价格水平相对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第3章)。这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决定本国通货膨胀水平时,不必太留意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或货币政策。
这样,根据在美国货易压力下日元升值的多少,日本将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预测,对短期内日元的不断攀升,日本政府只有忍气吞声,以免触怒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即使日本银行有能力打压日元,也是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因为它不希望看到外国或本国金融市场上流动资金充斥。在日元飙升期间,如1971—1973年、1977—1978年、1985—1987年及1993—1995年中期,日本银行确曾放松银根,以遏制日元上升势头(参见第9章)。但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日本短期利率已接近零(第3、5章讨论的流动性陷阱),即使日本银行希望打压日元,它也完全无能为力了。
日元经常出现阶段性升值,迫使日本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尽管日本银行对日元短期急剧升值可能会抵挡一番——我们在第9章将进行讨论,但毕竟无力回天,挡不住经济滑向长期的(相对)通货紧缩。由图I—4可看出,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批发价格指数相对于美国上升十分迟缓,从1985年起,绝对值还下降了。
1、3长期利率和江汇率预期
尽管1971年在美国贸易压力之下,日元开始升值,但理所当然,日元不断走强的预期(综合征最主要的特征)还没有探深扎根在人们的脑海中。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美元平价体系崩溃之后,[5]人们较为担心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日本严重的价格、工资轮番上涨已经拖到1974年,可能因美国的影响而愈演愈烈。这从图1—4可明显看出来。与汇率朝一个方向持续变动比起来,大起大落的问题似乎更令人担忧。
但仔细探究,1977年6月美国财政部长迈克尔!布鲁门索尔(MichaelBlumenthal)的一次讲话,更强烈地表明美日之间出现了综合征,这种病症与美国利其他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布鲁门索尔在讲话中暗示,美元对日元的比价又过高了(尽管按购买力平价标准来衡量,美元币值已很低)。由于日本的产业政策和美日经常项目分别出现逆差和顺差,两国在商业战场上早已剑拔弯张,加上这次讲话,便导致市场在1977—1978年大量抛售美元。为此,所有主要的中央银行联手强力干预,卡特政府出台挽救美元的一揽子计划(图I—1),并大幅度提高美元长、短期利率,美元抛售狂潮总算在1978年11月被遏制住了。相反,1977一1979年日本长期名义利率下降,若与美国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图1—5)。很明显,市场上已经出现日元持续走强的预期。从1978年开始,日本长期利率平均比美国低3-4个百分点。
由于与近乎永久性的制度变迁相适应,因而尽管近中期内,日元兑美元即期汇率上下波动,但日元长期走高的预期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80年未至1985年初里根执政时期,美元如此坚挺,日元长期升值的预期也末受到影响。在此期间,美元对日元净升值(图1—1),对其他硬通货升值幅度更大。尽管市场对美元坚挺感到诧异,但按购买力平价标准采衡量,美元明显高估了。这似乎增强了市场的预期,相对于日元及马克等其他硬通货,美元最终会贬值。杰弗里·弗兰科尔(JeffreyFrankel1995)指出,1981—1985年出现有利于美国的高利差,部分原因是,人们认为美元在外汇市场上调整过度,回调不可避免。
同样,当美元从1995年4月到1996年相对日元强劲升值时,美国各种期限的名义利率一直比日本高3—5个百分点。第11章将讨论这一不解之谜。实际上,当美元坚挺时,美元下调的预期明显加重了综合征。
但这种回调似乎不对称。如果美元被低估,人们预期日元兑美元汇率上升的空间很小,或根本就没有。1985—1987年和1993-1995年,当美元对日元跃至购买力平价以下时(第9章),美国长期利率仍比日本高得多(图1—5)。如果日元对美元的比价高得不同寻常,确实存在日元下调预期,那么看得出来,预期对长期利差的影响微乎其微。原则上,短期利差的变动应更好地反映汇率回调预期,它们的期限应更准确地与汇率周期相匹配。但实际上,只要短期利率仍受到货币当局的管制,它们就不能准确预测汇率的变动(Frankel1995)。
据此,我们判定,到1978年,金融市场上与日元升值综合征伴生的预期已经稳固地确立下来,以后还将继续存在。同样,由于未来可能发生通货紧缩,日本经济其他市场上的预期包受到影响。第4章指出,企业和员工预计价格将下降,因而相对于美国同行,下调货币工资要求,甚至可能大大低于日本某些制造业生产率自然增长的水平。版权所有
但20多年来,为了支撑日元可能继续走强的信念,市场不得不相信日本银行也染上了综合征。由于美日两国时不时出现贸易争端,美国便施加贸易压力推动日元升值,日本银行只得忍受相对的通货紧缩,以使日元继续升值。虽然日本银行对此常常感到不快,但它——更一般地说是日本政府——为了息事宁人,避免受到代价高昂的贸易战的威胁,只好忍气吞声。我们在第9章进行了一系列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先于日本价格变动,汇率变动不仅预示、而且实际上导致了日本长期要推行的货币政策。
综合征对两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很重要吗?感兴趣的读者只有读完本书,才能明了!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都很高时,日本实行相对通货紧缩的政策其实有好处。由于在此期间,日本银行表现出色,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人们甚至还未意识到,它并不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只是到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当美国物价更趋稳定而日元仍继续升值时,人们才清楚地看到,日本银行紧缩通货实属迫不得已,必将产生大量严重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日语中有一个词“endakafukyo”,意为“日元升值引发的衰退”,英语也可以借用这个词。
1、4消除综合征
后面几章直接探讨如何消除综合征,以及利率稳定对利率走势有何影响。第8章从历史角度论述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利率是如何变动的。
第10章集中阐述建立美日商业协作关系的必要性,它可与两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形成互补。本章为进行中的货币政策合作制订了8条规则,它们将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汇率稳定,并使人们有理由预期,在较长时期内,日元兑美元汇率将接近一个双方认可的平价。但这样的货币新体制应允许汇率灵活浮动,使两国在近中期内,能够执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当然,如果两国无法进行商业协作,或尚未对此达成共识,即必须有效地使汇率免受商业争端的影响,那么,一切都是天方夜谭。
第11章探讨如何处理转轨过程中可能出观的种种复杂问题。此时,经济已经摆脱了综合征,正向汇率预期稳定、理想的货币新制度迈进。由于日元从1995年中到1997年初都呈跌势,日本银行可以有效地重整旗鼓,使经济摆脱1992—1995年的衰退.走向复苏。综合征是得到根治,还是潜伏下来,伺机复发,直到本书出版以后,一切才会水落石出。
注释:
[1]外文为作者名,年份为其著作出版年代,具体书名参见本书所附参考书目。——译者注
[2]早些时候,美日双方曾通过谈判达成棉制品出口限制。以此为铺垫,1961年各国签订约束力更强的“国际多纤维纺织品协议”。所有工业化国家(现在也包括日本!)共同限制进口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但1994年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该协议在10年内将逐渐失效。
[3]可以先看两国相同产成品目录中任一种商品的价格。如果出口国货币突然升值,即使目录价格不变,也可能受到“倾销”指控。实际上,商品价格不能随着汇率波动灵活进行调整。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美国;债务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循环
中图分类号:F8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78-05
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经济的走向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重要的课题之一,其中关于美国债务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菲利浦·凯甘(PhilipCagan)在《赤字经济》一书中,评析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凯甘以1960年代为界,将此前后产生的赤字分别称为以往赤字和当代赤字两类。凯甘认为,美国所参与的历次战争是以往赤字产生的根源,而政府政策、利益集团等人为因素则是当代赤字产生的根源。Diamond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美国债务形成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债务经济的确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但是一旦超出赤字天花板可能牺牲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并对经济造成伤害,而目前的情形似乎正在印证Diamond将近半个世纪前的说法。陈建奇、张原在细致梳理美国国债发展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美国财政政策已经背离稳态水平,巨额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并引发系统性风险。章奇则将美国的财政状况总结为从盈余到赤字再到更大的赤字。威廉·塔布分析了1970年代以来债务膨胀和愈演愈烈的经济泡沫,认为美国已从工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转向食利主义为主的经济,食利资本家和美国在全球日益获得支配性地位将导致美国走向新的帝国主义。威廉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姑且不论新帝国主义诞生,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天量财政赤字和与之相对应的债务对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都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高赤字从长期看对美国经济利大于弊)。除了巨额的财政赤字之外,不断攀升的贸易赤字同样是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挑战。施建淮认为,巨额且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反映了全球储蓄结构的失衡,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因素。姚枝仲认为,由于美国长期以来是净资本流入国,资本收益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是国外资本的回流将使经常项目更加恶化,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可持续,调整已经不可避免。徐明棋在解释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时提出,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逆差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一、美国债务经济及其国际循环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0多年,是美元大“繁荣”、危机常爆发的时代。总结这30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归纳为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逆差显著扩大、财政赤字日益增加、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首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1970年以来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没有发生改变,而同期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OECD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后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蚕食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其次,贸易逆差显著扩大。自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是世界第一大逆差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由略有盈余到一路下探,2005、2006年贸易赤字占GDP比重均接近6%。再次,财政赤字日益增加。美国是一个有着“光荣”赤字传统的国家,除了1920年代“柯立芝繁荣”和克林顿总统的第二个任期之外,美国建国后绝大部分年份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赤字高企始终是美国经济运行中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财政赤字规模骤然上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创下10.02%的战后最高纪录。最后,国债规模不断扩大。赤字规模日益增加,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国债急剧上升,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看还是从国债占GDP的比重上看,美国国债扩张的趋势都十分明显。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2财年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16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债务国,国债规模首次超过了CDP规模。
虽然美国国内财政赤字高企,贸易赤字攀升,存在所谓双赤字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美国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也毫不逊色。对此,邹玉娟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与贸易逆差相辅相成,彭斯达等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实际上,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下,双赤字已经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已然形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美元陷阱,扮演着进退维谷的两难角色。简单地说,为了填补财政赤字,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债务,新兴经济体通过对美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回流到美国国内。这个循环的一方是经常项目逆差持续增加的美国,另一方是经常项目盈余持续增加的新兴经济体和资源输出国,循环的渠道则是日益充斥国际市场的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各种债务资产交易及其体系。尤其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美国国债大量被上述国家所持有,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储备品种,这便构成了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
更加糟糕的是,这种债务循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纪律约束的松弛而更加明显和突出: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同时国内消费日益膨胀,导致美国逆差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美国坐拥铸币税特权,只要通过发行货币就能购买国外商品,因此就形成了美国大量发行美元货币,购买外国商品,美元现金在国外大量累积,美国继续发行国债,其他国家使用积累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国债,美元现金回流到美国而美元资产转移到国外,其他国家到最后获得的仅仅是一纸美元资产凭证,一旦美国不能偿付或者通过实行恶意的美元贬值,其他国家面临的将是巨大的外汇资产风险。而这一美国债务国际循环渠道得以畅通无阻的根源:一则在于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众多新兴经济体成为制造业产品的加工地,而资源型商品输出国成为原料来源地;二则在于现行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坐拥铸币税而其他国家只能依靠廉价劳动获得所谓“血泪美元”。
二、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稳定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正处于纪律约束匮乏、行为准则失控的混沌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才得以获取了独一无二的超常地位,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才得以延续。可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债务经济的支撑体系。
1.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是美国债务经济的经济基础
以现价计算,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4.58万亿美元,与欧盟(16.25万亿美元)规模相近,占全球份额的23%。合并商品和服务贸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并且,从流量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FDI输出国和目的地,2010年美国吸收FDI为2282.49亿美元;美国对外FDI为3289.05亿美元,与德国、法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之和(3330.45亿美元)接近。美元依旧是各国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根据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组成货币(CurrencyComposition0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报告,1995年以来,美元在各国和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甚至略有上升,而仅在发展中国家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最大的进口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通过输出逆差和对外投资,大量输出美元资产,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外汇来源地。世界各国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内,无法摆脱美元对其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影响力。美国的经济地位造就了美元的霸权基础,在国际货币体系内,美元的霸权基础进一步发酵和强化,最终使得美元、美国和世界经济成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2.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强化了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债务经济的产业基础
从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减少各国经济联系下汇率波动的产物。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最初即为了平滑因贸易而产生的汇率波动,而贸易发展又取决于比较优势下国际分工的发展。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持续发展,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趋向软化,国内产业逐步向海外转移。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加快了美国制造业向海外迁移的步伐,同时美国政府大力刺激国内消费,扶持金融垄断资本兴起,居民消费方式逐渐向信贷消费发展,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制造业萎缩和居民消费扩张导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得益于美元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独一无二的计价、结算功能,美国可以几乎不受约束地通过增发美元或者发行美债大量进口国外商品。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大量从新兴经济体进口制造业商品,输出大量美元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逆差。新兴经济体通过贸易获得美元顺差后,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只有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自觉或不自觉得陷入美元陷阱之内。
3.华尔街掌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是美国债务经济的循环基础
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内,执世界金融体系牛耳的华尔街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华尔街代表着美国大型金融垄断资本的核心利益,华尔街金融创新和无限杠杆化操作是美元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美国国债向外扩张的重要渠道。华尔街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以美债为基准的美元资产定价权方面,一年期美债基准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国资产基准利率和证券收益水平,在此基础上以标普、惠誉和穆迪为代表的三大评级机构通过信用评级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资产价格收益率水平。
华尔街的兴起和发展几乎是沿着一条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平行的轨迹。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的决定被看做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开端,同时也是华尔街金融大鳄最乐于接受的决定。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从此不再维持美元兑黄金平价,美元创造和金融创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羁绊被彻底打破,美国财政部终于超越了黄金对美元的约束而可以自主决定美元价格,“双方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项问题上如此一致”。当美国政府希望维持弱势美元时,可以以华尔街为渠道发行国债,压低利率价格;而当美国政府觉得强势美元更能获益时,或者通过华尔街的评级机构、金融垄断资本打压其他货币,或者回收美元促使美元升值。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内由于华尔街独一无二的地位,美国似乎更加倾向于使用第一种方法而不是切实提高美元竞争力以维系美元地位。
三、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超强地位和现行的国际分工格局,加上华尔街的推波助澜,美国当前的债务经济已然与国际货币体系有机结合,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目前看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基本面仍然向好,但问题是美国的债务经济是否可持续?国际货币体系是否可维持?
1.美国债务经济难以为继
国际社会对美国债务经济非议颇多,美国目前已经变成一个食利主义和经济过度虚拟化的国家,国内制造业外迁,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开发新产业解决因制造业外迁而导致的就业机会流失问题。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导致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失业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政府社会保障开支持续攀升,对政府开支形成巨大压力。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出台救市措施拯救摇摇欲坠的银行业,形成了更大的财政赤字。同时,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刚性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方式日渐盛行。一方面是垄断金融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消费向上而生产向外走,最终导致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使得美国债券经济难以为继。
2.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联系出现裂痕
在美国债务经济不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天然联系也必然出现裂痕。国际分工格局下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性加剧,凸显了二者的内在矛盾,使得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更加脆弱。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平衡、贸易格局不平衡、债权国与债务国发展不平衡。很长时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加之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新兴经济体成为贸易顺差方面发达国家则成为逆差方,这又导致新兴经济体成为美国重要的国债持有者。一切似乎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货币体系内不断循环。伯南克认为,国际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国家的过度储蓄,导致美国过度消费,并导致了国际失衡问题。这种说法明显臆造了两者的因果关系,美国过度消费绝非因为东亚国家过度储蓄,至于东亚国家是否过度储蓄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过度消费,根源在于目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被动卷进了这个系统内部。要消除目前国际失衡问题,国际分工格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应满足于充当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应该通过提升制造业的设计能力、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产品的营销能力等向国际生产的上游发展。
另外,金融危机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从次贷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资本运作方式已经成为众矢之的,金融改革刻不容缓,否则更大的危机也并非不可能。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前景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约束机制。在该体系中,允许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国内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推高了美国的外债水平。持续净外债导致美元贬值压力上升,这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保持主要储备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的客观需求相矛盾。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机制可以迫使储备货币发行国进行调整,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对美国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攫取铸币税利益进行管制与约束。适当的国际储备货币应当能够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并在危机来临时显得束手无策。多极化的世界经济需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需求从来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来得这么紧迫。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9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以来,资本容量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42家,总股本为3.6万亿元,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总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但是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采取新会计准则以来,在准则数量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都有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方式的局面,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五个方面,具体17项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政策中公允价值的空白地带给企业盈余提供了客观机会,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视角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旨在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注册师协会下属机构的报告书中,将其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能够将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换或结算的金额。FASB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公允价值即指计量当天,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取得的价格或者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围绕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与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为公平交易市场,是双方在理智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下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盈余管理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当局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私利的行为。PaulM.Healy&JamesM.Wahlen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在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企业报告数据为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蒋义宏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效用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中选择的行为;李洁提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处于某种动机,通过利用政策的空白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盈余调节的行为,所以从本质上将,企业盈余为利润操纵行为;吴德军指出盈余管理属于对企业利润的干预行为,结果将会导致盈余质量的变化,盈余管理属于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报告数字干预。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盈余管理时在会计准则范畴内进行的利润调节,第二,盈余管理处于管理当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即为在不违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处于某种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三、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一)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在同一交易实行的处理中,通常很难判断哪种方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先进流量,所以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调节。通过整理目前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下: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与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与预计净残值;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长期合同收入的确认方式;债券投资溢价折价的摊销方式;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所得税、外币报表折算方式;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计量成本方式,但对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价值,若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方式计算购入的房产,将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账面价值提高,这样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账面财务风险小于实际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和现金流量,另外一方面,在此方式下企业公允价值的提高会被确认为利润,使得企业账面净利润显著提高。
(二)对金融投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规定,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实践,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规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少。会计报表上显示2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32083.29亿元和41008.02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4894.29亿元,所占比重为6%。200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是34583.74亿元、39982.11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080.27亿元,所占比例为6%。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1641.18亿元、40564.09亿元,所占比例为97%,交易性金融资产是2407.96亿元,所占比重为3%。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账面价值核算,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公允价值核算,如若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中信证券投资在2006年底的流通股份为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该金融资产在2006年底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追溯调整的大于部分至2007年初的股东权益为3184338383.53元,两种不同的投资划分方式产生近乎32亿元的差异。
(三)利用价格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价格弹性就反映了公允价值难以公允的一面,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应用方面还具体一些不确定性。《非货币易准则》仅实施一年就于2006年进行修订,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的操纵来提供公允价值达到虚提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三层级中,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可采取估值技术,而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清算价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尚未对资产评估环境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就会处于财务或非财务的目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方式。在使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在过分乐观的情况下会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利用关联交易创造利润上市公司使用关联交易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且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不涉及现金、重组见效快等特点,同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已成为诸多上市公司改善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在2001年以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数量不少,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收到对方的补价后才能确认部分收益,但实务中的非货币易基本不涉及补价,因此在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很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差额进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实质,第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计量。上市公司一般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中的“营业外收入”调节利润的大小。此种方式的特点为:第一,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现金,第二,关联的双方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模式为,借助重组的名义将优质资产换入上市公司,达到粉饰报表显示业绩优良的结果,上市公司实现扭亏、摘帽或者谋求增股与配股之后,再通过资产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以此来获得报表上的巨额利润,实现各类财务目标。
(五)利用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下债权人按照协议或者法院裁决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获得收益,债权人取得损失,根据定义债权人在未做出让步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清偿协议都不应该超出范围。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确认的收益算入资本公积,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让步后,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6年与2001年的会计准则差别在于,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第二,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是将账务价值与所付出现金与公允价值差额进入“营业外收入”中影响当期损益,提高会计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于没有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做出让步,全部或者部分放弃债务权利,被豁免的上市公司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从而反映在利润表中,提升每股收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故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财务指标数据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债务重组的包装提高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变亏损为盈利,使得这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2001年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实例中很难发现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现不少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盈余135万元,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有23.9%的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其中ST上市公司情况较为明显,ST公司占债务重组收益前20大公司的70%,且收益过亿的3家上市公司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的。
(六)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多,新准则将其规定为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相同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新准则交易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购买法,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或者发生负债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购买法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是:第一,通过操纵重组准备与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中规定,企业在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的账上确认重组准备、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等,因为负债的转回可以调增以后会计年度的利润,而商誉的减值计提还包含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以后年度将重组准备逐渐转回,或者在合并后将被并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去冲减以前年度有意多提的预计负债与重组准备,通过递延合并粉饰报表业绩;第二,通过操纵商誉和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准定期摊销,应该定期给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商誉计提方面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多少以及是否计提都可以由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准则规定计提的商誉不允许转回,但在实务操作红,部分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成本时,可以通过多确认商誉虚增负债或者虚减利润,为后期释放做准备,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时间点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化对策
根据上述基于公允价值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应该从监管部门出发,应该在报表中以单独公告的形式披露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和各种明细信息,对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例如20%,董事会就应该出具专项说明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通过操纵房地产导致的转换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若涉及的金额较大则应该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披露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对于面临退市风险以及想恢复上市的公司,要使股东以及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制;而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要着重披露数量估计的依据于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次,要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建设,建立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结果不仅要判断过程是否公允,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持续的评估结果验证,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有失公允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缺乏对评估结果的公允证明。最后,要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都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等条件,因而,应该在采取公允价值之前对各类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备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滥用,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亚男:《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会计目标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葛家澎:《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韩东平、沈雯雯、殷琦:《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5]刘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经济管理》2001年第23期。
[6]李玉凤:《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8期。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
9月中旬以来,金融危机全面升级,美国正遭遇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升级以后的几天内,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阻止金融体系崩溃。这些措施在短期内遏制了市场信心的“自由落体运动”。但美国国会对于财政部方案的不同看法,曾再次令市场陷入恐慌。
国会山的政客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自己的席位问题。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将面临重新选举的议员,都对救助提案投了反对票。用纳税人的钱来清理惟利是图的银行家所造成的不良资产,在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不过,政客们最终意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不出手,倒下的将不仅是银行家,整个经济与金融体系都有可能崩溃,因此,国会最终很快批准了救助方案。但是,市场似乎已经坚信,所有这些措施加在一起,仍不足以彻底解决当前的金融问题。因此,资产价格仍然持续下滑。
不论美国局势在今后几个月如何演变,可以肯定的是,等到尘埃落定,美国的金融版图将彻底改写,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也必定开始动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但是,这一轮金融危机,恰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严重问题,美国过度依赖经常账户赤字的增长模式将被迫改变,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市场和美元的信心也会持续下降,从而终结自1944年开始的美元时代。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经济主导地位都不可能恒久不变。自15世纪以来,主导世界经济的国家一般都是各领100年:从葡萄牙(公元1450年-1520年)、西班牙(1530年-1640年)、荷兰(1640年-1720年)、法国(1720年-1815年)到英国(1815年-1920年),几乎没有出现过例外。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始于1920年,如果遵循过去几百年的规律,美国经济霸主的日子也不长了。当然,货币时代的谢幕一般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地位的丧失。20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英镑依然约占各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问题。尽管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但储蓄率跌到接近零的水平。与此相伴,经常账户由原来的略有盈余,变成现在庞大的赤字,近几年的赤字甚至已经占到GDP的近6%。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增长其实是通过不断扩大的举债来支持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都没有出现危机。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得到全球投资者的偏爱;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也不断增加。东亚国家为了保证高速增长,积累外汇储备,执行保守的汇率政策,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度上升。中东等石油出口国的变化更快,国际油价提高,导致这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不断增加。东亚和中东国家在过去十年内,起码弥补了美国新增经常账户赤字的三分之二。
但是,依靠不断增加外部资本输入支持的增长模式,显然是无法持续的。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每年需要输入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美元资本的意愿,却在不断下降。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努力刺激国内需求,缩小外部账户的顺差。同时,最近几年,美元贬值,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也趋于下降。这样,美国所能够选择的只有三条道路:增加国内储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接受美元更大幅度的贬值。无论美国选择哪一条路,美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都将走上下坡路。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许多专家把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长期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资产市场泡沫,并由此推断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因为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需要承担重大责任。这样的分析从逻辑上说当然没有错,但是,这次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也表明美国金融业的风险控制已经失灵,监管机构没有尽到职责,金融创新不但扩散,还放大了风险。因此,对危机的处置,不能仅局限于资产价格的调整,更需要对现行的金融制度实施重大改革。金融危机也将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兴趣。
所有这些,都是决定美元长期贬值预期的结构性因素。本世纪初,美国已经与延续了几十年的“强美元”政策告别。过去六年多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世界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带动美元的真实有效汇率下降约30%。最近,美国官员宣称将坚持“强美元”政策。这样的声明至多是一种宣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所谓的“强美元”政策只能是空中楼阁。况且,美国当局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支持所谓的“强美元”政策。过去两个月,美元汇率出现短暂反弹,它反映的并不是美元的强劲,而是欧元和其他货币的疲软。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除了美国和美元的经济地位会明显下降,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将减少,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也会改变,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局面也难再持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集中发生在美国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过去十年,中国就是美国经济的倒影:美国的逆差就是中国的顺差,美国的消费增长就是中国的出口增长。
毫无疑问,美元时代已经日薄西山。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美元的谢幕演出将持续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世界货币出现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什么货币将替代美元,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欧元似乎是最可能取代美元的货币。从1999年到2007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70.9%下降到63.9%,而欧元的比重却由17.9%增加到26.5%。但是,欧元区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决策的质量,是欧元成为世界货币的主要障碍。
中国的人民币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候选货币。中国很可能在20年内赶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人民币的最大罩门在于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即使中国加速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尤其是世界货币,还需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金融体系的健康度、监管体系的能力、货币政策的质量和信息流动的自由度等。显然,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尚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
过去一个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也使得世界货币的形成更加困难。美元之前,西班牙元、荷兰盾和英镑都曾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储备货币,当时所有的货币都与一定数量的贵金属(比如西班牙元时代的白银和美元时代早期的黄金)挂钩。1944年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时,美元的价值依然是以黄金作后盾的。到1971年尼克松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将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在了美联储的信誉之上。现在,一个后起国家要建立这样的信誉绝非易事。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篇11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兼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誉)称为“外购商誉”,对后者(即未发生企业合并活动前企业自身创造的商誉)称为“自创商誉”。有人认为,既然会计上确认外购商誉,就应确认自创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显然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那么,到底应不应确认自创商誉?如果确认,应如何确认?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是什么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透过现象准确地把握商誉的本质。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对商誉本质认识的流行观点是不恰当的,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主要原因。
一、外购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局限性的反映
我们首先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做一简要的概括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导出对商誉本质的认识。
根据中外财务会计实务,我们可以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做如下概括:(1)主要目标是对外传输会计信息;(2)必须遵循统一的财务会计规范;(3)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4)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5)以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费用并由此计算盈亏;(6)以历史成本(交换价格)为主要计量属性;(7)反映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其他事项。
其中第四个特点是指财务会计四项基本假设之一的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商品经济的自然选择,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相当容易地被用来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财务信息。假定币值不变是为了省略繁琐的币值换算;如果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币值不变假定不再符合实际,建立在该假定之上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难以有效运用了。货币计量在给财务会计带来方便和表现出优势的同时,也给予财务会计很难克服的局限性,比如企业中的许多无形资源项目(或其反面,我们可姑且称为负无形资源)未能得到确认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原因之一就是很难用货币计量(确切地说,这些项目如用货币计量很难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特征),这样的例子有人力资源、市场份额和客户关系、品牌、研究与开发等等。我们认为,这些由于货币计量的局限性未能计量的无形资源项目(或负无形资源)在企业兼并时被表现出来,它们就是外购商誉。因此我们说,外购商誉是财务会计局限性的反映。
二、商誉的本质
从外购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局限性的反映这一论点出发,我们可以对商誉的本质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关于商誉本质,目前有如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超额收益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预期的超额盈利按一定贴现率贴现的现值。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两教授认为:商誉“实际上是预计超额盈利能力——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所获得的收益的数额,即贴现值。”超额收益观比较流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中对商誉的定义均采用了超额收益观。我们认为超额收益观有如下几点值得商榷:
(1)尽管商誉具有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但其他无形资产也具备这一特点,即使有形资产,若运用得当,同样可以获得超出正常报酬率的超额盈利能力。所以超额收益观使商誉的范围人为地扩大了,以此为依据对商誉进行计量还会造成资产的重复计量。
(2)以超额收益的贴现值计量商誉,使商誉的计量属性与其他资产尤其是其他无形资产的计量属性失去了一致性。若以超额收益的贴现值计量商誉,那么人们会问:为什么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性质相同而采用的计量属性不同呢?尽管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最能体现资产的本质——未来经济利益,但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却不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计量资产的,资产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是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得到反映的。为什么这样呢?除了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外,还有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原因。会计分期要求按照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包括盈利能力的会计信息,如果所有资产均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计量的话,那么企业盈亏的确定就不是采用收入费用相配比的方式了。
2、剩余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持此观点者甚至不把商誉作为资产,而是作为一个“总计价账户”。剩余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1)它实质是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而且这种计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2)按这种方法计量的外购商誉,受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双方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
(3)这一观点反映了商誉的现象,但未能揭示商誉的本质。
3、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例如专有技术和诀窍、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卓越的管理队伍等等。Rey.SGynther认为:“所以有商誉存在是由于资产代表的不仅是列示出来的有形资产。像‘特殊技能和知识’、‘极强的管理能力’、‘垄断的地位’、‘良好的社会和企业关系’、‘好名称和好声望’、‘有利的形势’、‘优秀的雇员’、‘贸易名称和已建立起来的顾客网络’等都是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我们认为,无形资源观说明了商誉产生的源泉。
上述三种观点反映了商誉的不同侧面,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认识商誉:
1、商誉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即各种无形资源,构成了企业的商誉,这种商誉我们称为商业商誉。
2、商业商誉中的一部分,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商业商誉中的另一部分,即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是我们在商誉的确认、计量中讨论的商誉概念,我们称之为会计商誉。可见,会计商誉和商业商誉并非完全一致,会计商誉比商业商誉的外延小。
3、会计商誉在企业兼并时表现出来,表现为外购商誉;外购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局限性的反映。
4、在没有企业兼并活动时,相对于外购商誉概念,会计商誉被视为自创(会计)商誉。
三、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表内直接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是不现实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各类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日益活跃的企业合并中出现的外购商誉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在这种形势下,要求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的呼声日益高涨。
目前中外较流行的观点是:以超额收益观为依据,将未来若干年企业持续获得的超额利润以预计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其贴现值作为自创商誉。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理由是:
1、超额收益观使商誉的范围人为地扩大了,以此为依据对商誉进行计量会造成资产的重复计量。
2、通过前述论证可知,会计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局限性的反映,也就是说,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商誉的存在,如果对会计商誉进行确认的话,那么首先应确认的是无形资产,而不是会计商誉本身。
3、未来年度超额利润和贴现率的预测,主观性太强,难以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
四、当前可行的做法是:对自创商誉用间接法进行评估,并在表外揭示
改变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塑新的财务会计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期的探索和完善。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最可行的做法是用间接法计量商誉,但必须在表外揭示。
用间接法计量自创商誉的依据是商誉的无形资源观。具体方法是:先评估企业总体价值,然后以企业总体价值减去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其差额即为(自创)商誉。企业总体价值在经济意义上应等于未来盈利的现值,所以未来盈利的预测和贴现率的选择是这种方法的关键。未来盈利等于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乘以预计的报酬率。预计报酬率通常根据企业过去的盈利情况分析计算。通过对企业过去若干年盈利情况的分析,剔除其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合现在和将来可能影响盈利的因素,即可确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可能达到的盈利水平。由于商誉带来的未来盈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选择的贴现率通常应高于正常的投资报酬率。贴现期的估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未来盈利的主观判断、企业过去盈利的稳定性、行业风险程度等因素。
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可以股票价值代替企业总价值。因为股票市价从总体上反映了全体股票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股票的市价总额近似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价值。但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里,股票市价不宜作为企业总价值。
五、关于负商誉
会计商誉在企业兼并活动中表现出来。当购买成本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被作为(外购)商誉确认和计量;当购买成本低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相对于商誉而言被称为“负商誉”。负商誉和商誉有相反的性质和特征,它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未能计量的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于一般水平。
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是各国会计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负商誉的会计处理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确认为一项递延收益,并在确定的期限内摊入各期收益;二是将其按比例调减长期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若不够抵减时,剩余部分确认为一项递延收益,并在确定的期限内摊销为收益;三是将负商誉确认为资本公积。
数字货币盈利模式范文1篇12
关键词:货币体系美元超货币多元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50-01
1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及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构成为: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相关的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和国际收支的约束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决定及各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个运转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1拥有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只有稳定币值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良好,使得汇率调节和国际收支调节能够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保障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1.2各国之间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与调节的灵活性
汇率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核心工具变量。汇率不单是一个影响与外部经济世界交往的变量,还会影响内部的稳定与增长,它是联系内外部均衡的桥梁,在维持一国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汇率的调节灵活性和汇率的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1.3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永恒的,所以怎样调节国际收支使其趋于平衡是问题的核心。国际收支失衡是双方面的问题,只有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身的国际收支走向平衡,那么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才能解决。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由各大国之间互相妥协与协调形成的一个非正式体系,俗称“牙买加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以几个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实行浮动利率制。由于汇率可以自由波动,所以既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自由波动和多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和国际收支调节更加灵活,因此在近四十年来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首先,虽然牙买加体系以多种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但由于美国具备全球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美元很快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据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一直在六成以上,但自2007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事实上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体制,导致了所谓的“特里芬两难”。即如果美元作为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总会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如果美国持续保持经常项目顺差,那么只有当美国资本项目逆差足够大时,才能满足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相反,如果美国持续的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虽然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但长期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不仅会产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也意味着美元的滥发,使得世界各国手中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状态,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继续美元及美元资产的信心。
其次,由于美元价值稳定职能的缺失及全球汇率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国际汇率体系长期不稳定性波动,贸易危机频繁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双挂钩被取消,黄金实现了非货币化,丧失了衡量货币价值的标准。而美元却无法替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价值的新标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作为自由经济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为了本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可能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美国只有牺牲汇率的稳定性,放任美元汇率自由浮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波动。同时,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应用,使得各国在面对经济衰退时频繁使用汇率武器,大打贸易战,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最后,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加剧。Greenwald和Stiglitz(2008)提出判断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国际收支可持续;第二,稳定的汇率;第三,单个经济体既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赤字所带来的通货紧缩损失,也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损失。他们分析得出结论:这三个标准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都没能达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全球调整纪律,使得一国可以长期积累大规模的失衡而不用承担调整压力(无论是盈余还是赤字)。Obstfeld和Rogoff(2005)曾将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视作为“悬在世界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认为美国收支失衡是不可持续的。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认为“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他强调应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的内在缺陷。这一超货币可以在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用途的基础上建立。这一观点认为通过创造超储备货币为全球提供价值稳定的流动性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得到了多方面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
3.2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步由单极向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发展。随着欧元等主流货币的日益成熟与壮大,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竞争性货币格局将逐步替代当前美元霸权体系,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建立起来。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都是极具潜力的候选对象。这其中欧元的诞生以及其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区域货币合作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受其影响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正在加速。正在积极筹建的海湾地区货币联盟,也将对国际间资金流动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尽早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由于欧美各国如今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债务高,财政状况严重,经济复苏缓慢。因此可以预见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加动荡不安,而对这一体系进行改革也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国应该抓紧这次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占据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