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例(12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1
【关键词】物流业,能源,碳排放
一、我国物流业碳排放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重视,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但近年来全球总碳排放量仍然在继续增加,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6亿吨,比2011年增加了1.4%,其中中国2012年的碳排量增加了3亿吨,增排量创下全球最高,而碳排放总量也成为全球碳排量最高的国家,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目前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约为18%,物流业耗能大、碳排放量大,尤其是物流业中的运输成为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物流业是一个服务于人类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物流业产出是无形的服务,物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物流活动使物品发生时空位移,物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物流活动而消耗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在这些活动中,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主要活动,而其它物流活动是一种伴生性、辅活动,因此物流业碳排放量主要为运输、仓储活动消耗能源而产生的碳排放。
目前,由于没有物流业直接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也没有直接的物流业能耗数据,因此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测算只能通过间接的统计、测算得来。其中物流业能耗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耗的统计数据来近似替代,把运输、仓储活动中各类能源转化成标准煤乘以相应的碳排放系数加总得出物流业碳排放量,由于物流业能耗主要由运输、仓储活动能耗构成,因此此种替代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近似计算1995年、201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我国物流业2011年碳总排放量约为16497.54万吨,比1995的3539.63万吨年增加了将近13万吨,物流业碳排放规模大,增速快。
二、物流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使经济总量一定,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也会导致物流服务需求量和服务结构上的差异,因为各次产业、各种产品存在着各自的物流服务需求特点,而不同的物流形式都有它适合的对象与优势范围,这样产业结构因素就会对物流服务需求结构和量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后,其产品构成也随之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导致物流服务需求量和结构的变化。
相对来说,农业物流服务需求具有运输、仓储服务需求量大、物流作业难度大、需求季节性强、要求高等特点;工业物流服务需求具有随工业化阶段的变化而快速变化的特点,但对目前像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而言,工业物流服务需求量大;扣除物流业以外的第三产业由于产出大多数是无形的服务,不存在对第三产业产出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需求,但第三产业的供应物流和服务过程物流需求是存在的。
2、物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流运行模式
①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物流业是个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一般而言,作业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影响着一个国家单位GDP所耗费的物流量继而响总碳排放量。
第三方物流是指非物流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执行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如果企业自办物流所占比重高,每个企业会拥有一些物流资源,为自己提供大部分物流服务,这样的物流运作模式相对而言物流规模小、物流资源利用率低、空载率高、物流服务浪费普遍存在。当一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物流公司的时候,这些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作业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浪费,从而使得单位GDP所需物流服务量下降,物流业碳排放量下降。
②运输方式结构。
运输的基本方式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运输五种。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每单位货物周转量(吨公里)碳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航空、公路、管道、铁路和水运。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铁路和水运是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每吨公里货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左右,其成本也在10倍以上,更是远高于水运。一定的货运总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而不同的运输方式单位货物周转量(吨公里)碳排放量差异较大,所以运输方式结构是影响物流业碳排放量重要因素之一。
③物流设备、设施。
大多数物流活动需要借助于物流设备、设施来完成,而在使用物流设备、设施的时候的,单位物流量的耗能量和碳排放量取决于使用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程度和设备、设施本身的碳排放效率。
总体上看,物流业碳排放量与物流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倒U形结构。在物流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时候,物流作业活动使用的物流设备、设施较少,主要借助于劳动力的体力劳动来完成,此时物流业碳排放量低。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物流服务需求量增大,人们更加关注物流作业效率,物流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物流作业活动使用较多的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能耗和碳排放量也快速增大。而当物流业碳排放到达一个较高点的时候,碳排放成为注关重点,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物流设备、设施又显得极为必要了,于是物流业碳排放量随着物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反而逐渐降低。
3、能耗结构
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标准煤这算系数不一样,释放同样单位的热量,各种能源碳排放量不一样,如以煤、石油,天然气相比较而言,释放同样的热量,排放的碳以煤最多,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因此在各种能源排放系数和折算系数确定的情况下,能源消耗结构直接影响物流业碳排放量。
三、发展低碳物流业对策
1.缩短区域物流业发展差距,提升落后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效率
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也越高,碳排放效率也越高,尽管东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总量高,但其单位GDP物流碳排放低,而经济落后地区单位GDP物流碳排放则高,我国物流业这种不平衡发展模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因此必须强区域间的物流交流与合作,缩短区域物流发展差距。作为政府来说主要加强落后地区的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铁路和道路的修建,在全国建立一个庞大的道路网络,分布到各个地区;加强各区域之间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需要提高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重点区域,如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应给予企业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推动其节能工作的开展。
2.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物流业碳排放量
在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碳排放系数最大,从2000年与2011年的产业比重来看,十二年来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率不断下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率逐步增加,但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二产业。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的发展模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仍需调整,虽然各产业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都有提高,但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依然较低,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各产业对物流业碳排放影响最小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将会是助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行业,它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极小,而且它可以大大提高就业机会,可以为国家的GDP做出重大贡献,降低碳排放量。
我国工业强而不大,碳排放效率低,因此对我国工业实现升级,由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占据制造业高附加值低,将会降低物流作业量,工业产值增长,服务于工业的物流量有可能还会下降,从而相应的工业物流碳排放增量低于工业产值增速甚而工业物流碳排放也许会下降。
3.优化能源结构,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放推广清洁能源
一方面,继续降低物流业碳排放系数大的能源消耗,改变物流产业至今仍以煤油、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提高物流业天然气、电力能耗比重,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新的低碳排放能源,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采用新能源物流设备、设施,如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和利用,电动叉车对内燃叉车的替换等。
4.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单位物流作业量碳排放
(1)建立相关物流碳排放量标准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
确定物流业节能减排目标,核定物流活动主体或者单位物流作业量碳排放标准,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推动企业切实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也可考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物流企业认证体系,依托专业的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或物流行业协会对物流活动主体进行低碳化认证和评级,推动企业物流作业低碳化的实现。
(2)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加大低碳技术在物流运输的应用。
国际经验表明,货运总量主要决定于经济总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货运总量还会增加,在不能控制货运总量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来降低物流业碳排放是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水运和铁路运输应该特别推广,因为水运、铁路货运是所有运输方式之中比较节能也是碳排放量较低的,在我国,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其次,通过创新型的运输方式和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的发展,提高货运速度和运输效率。其三,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低碳车辆运输,尽可能使用低碳环保的新型能源。
(3)发展社会化物流,提高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物流作业的进一步规模化,专业化,而这种规模化、专业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通过提高物流规模化、专业化,提高物流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无效物流活动和重复物流活动。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因此,通过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单位物流量碳排放有较大的空间。
(4)推广与倡导低碳理念,引导企业自身物流行为低碳化。
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减排行为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企业减排的动力不足,可以补贴或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来纠正这种由于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此外,要通过大力倡导和推广低碳环保意识来使企业物流行为自觉符合社会需要和低碳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2]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5):88—90.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骤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迅猛。在短短30年时间里有超过5亿多的国人从农村迁往城市,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不可否认,城市作为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城市显然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阵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发展低碳城市成为当下各城市发展的新出路。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例如伦敦、东京、伯明翰、哥本哈根等城市。我国某些发达城市也朝着低碳城市方向前进,例如上海、苏州、保定等。然而,低碳城市完全是个新兴的事物,缺乏统一的实践模式。江西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省内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工业结构、发展程度都不相同,因此江西11个地级城市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以此顺利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一、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但也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成效部位是要推行城市地区的节能减排,达到城市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E.Dijkgraaf(2004)认为低碳城市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实现交通、建筑、住所和消费等领域的节能减排。JohntonDet.al(2005)认为发展低碳城市关键是要有技术创新,英国利用技术优势发展低碳城市是完全可能的。CrawfordJ(2008)指出低碳城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生产;二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循环可持续的生产,低碳消费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消费。付允(2008)提出低碳城市就是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应用先进技术,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一个集节约、生态、环保、健康为一体的经济运行体系。刘志林、戴亦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在维持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碳排放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根据上述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述,笔者得出发展低碳城市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不减反增;二是最小程度地维持温室气体排放在一个低水平。前者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后者是目标,只有当两个标准同时达到时才能称作低碳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核心因素分析
如何发展低碳城市、怎样达到城市减排目标,关键是要从碳减排的源头人手,逐一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各个因素。当下通常用Kaya恒等式分析碳排放因素,其表达式为:
其中,CO2为碳排放总量,GDP为居民财富,POP为总人口,E代表能源消耗总量,因此,碳排放可分解为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居民人均财富和总人口。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大小与能源结构、科技创新有关,能耗强度则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与低碳城市有关的核心因素为: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消费方式。
1.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阶段,任何时期都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才能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百姓幸福生活指数。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要素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最为巨大。在所有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当中,经济增长占得权数最大,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2.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毫无疑问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多。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军城市工作生活,推动城市更进一步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各项资源需求、能源需求进一步上升,进而增加碳的排放。
3.能源结构。温室气体是由于能源消耗的产生,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燃烧。迄今能源消费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化石能源,而近乎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微小。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碳排放就可大大减少。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比重是表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能源需求最大,碳排放最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以农业、服务业为主,能源需求较少。因此,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碳排放的升降情况。这就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低排放的服务业产值。
5.科技创新。技术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核心,是抢占低碳发展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各个国家都在强化低碳技术研发,如:清洁能源技术、碳捕捉、碳存储技术。低碳技术水平越高,同样的能源投入排放的碳就越少,或者同样的碳排放能源投入就越少。
6.消费方式。我国生产方式长期以来都是能源高消耗、低效率,污染排放十分巨大,城市居民生活浪费型、奢侈型消费也十分突出,导致城市碳排放增加。建设低碳城市要求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倡节约型、环保型、效益型消费,在生产生活当中自觉做到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二、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评价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仅南昌市也只为二线较弱城市,其他城市则为三四线城市。因此,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仍是各地市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Kaya恒等式碳排放分解结果,本文选取了一些代表性指标来对江西11地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城市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是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越高,能源需求也越多,温室气体排放则更多。整体来看,江西各地市GDP增速是较快的,部分地市甚至达到了10%,但产业结构都没达到全国9.2:42.6:48.2的水平,这说明当前江西各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定的压力,此外,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率也远低于全国54.77%的平均水平。从省内局部地区来看,南昌、九江、赣州三市经济总量靠前,增速在全省也靠前。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四市不仅经济总量小、增速也较靠后,而且产业结构也非常不合理,尤其是萍乡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71.7%,这主要是与当地的产业特色有关。景德镇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在制陶烧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萍乡市煤炭资源较丰富,开采煤炭成为萍乡市主要的财政收入;新余市支柱产业为钢铁、多晶硅,其中钢铁产业占全市的GDP超过一半以上,而多晶硅也是耗能比较高的产业;鹰潭市是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因此,这四市当前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在森林覆盖率方面,赣州、吉安、景德镇、萍乡、抚州、上饶等市森林覆盖率较高.在碳吸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问题。一方面要求在同样的产出下消耗的能源最少或者在同样的能耗下产出更多,达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引进优质人才,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在表2中,能源效率最好的是南昌市,其能耗强度、工业增加值能耗值均较小,碳生产力是新余市的3倍,这是由于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要素和政策关照,R&D经费投入也多,发展低碳经济更有优势。其次,赣州、吉安、抚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市能源利用效率较好。能耗较高的是新余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该四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也较高,这一结果与表1产业结构数据相符合,更加确定了工业比重更高的城市碳排放也更多。在碳生产力方面,南昌、吉安两市表现不错,萍乡、新余两市垫底,表明在排放等量的碳情况下,前两市比后两市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在R&D经费支出方面,南昌、景德镇、鹰潭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较高,尤其是鹰潭和景德镇两市,这可能是鹰潭、景德镇两市政府意识到了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因此,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市在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江西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因素比较分析,可知:南昌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处于第一阶梯,赣州、吉安、抚州、上饶处于第二阶梯,九江、宜春处于第三阶梯,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处于第四阶梯。为推动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遂针对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产业的支撑,没有低碳产业,就无低碳经济可言,更无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一方面要淘汰过剩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坚决避免三高企业的引入。诸如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四市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较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节约能源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产值。南昌、上饶、吉安、九江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市可依托本身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低碳产业。
(二)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国内外众多的低碳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减少碳排放的源头是从能源消耗出发,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江西各市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应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形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常态化生产,推广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当中的广泛使用,逐步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比例,建立起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体系。
(三)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政策的保障与支持。江西各市一是要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那些研发低碳技术的科研机构以及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补贴力度,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同时,增加耗能高、排放高的企业税收力度,迫使企业改进生产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当下虽有一些环境保护法,但并不完善,缺乏与发展低碳城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应及时出台与发展低碳城市相配套的法规文件和奖惩标准,以制度保障江西低碳城市的顺利发展。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度途径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的持续紧张,低碳经济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一、低碳经济简介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都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其实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当前碳密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它主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加强碳捕捉,碳存储降低人们能源消费中的碳强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其次,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新能源,通过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消耗的脱钩,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碳排放的低增长、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最后低碳经济是面向个人的,因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当前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持续不断增长。据推测,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到2022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按照当前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2年仍将占到能源结构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相当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高碳特征。另外,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强度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让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存在许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了低碳经济以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在低碳经济上,可许多政策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项财政政策尚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首先应进行制度创新,笔者以为在制度创新中应做好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创新和税制税种创新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创新是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各项产业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促进居民、企业、政府低碳意识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为。第二,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创新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补贴或补助制度,引导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2.要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节能设立专项经费,并规定经费的增长额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政策中应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认证标准、采购标准,每年动态调整采购清单和指南,加大强制性的购买规定。第三,对当前税制税种进行完善,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较高的增值税,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征收较低的增值税,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尽量少征税或者不征税,推动社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创新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国家内部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家GDP的比值,主要与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种类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较大关系。我国可以通过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数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关闭小火电、地炼企业,就是对国家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来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气、转炉、电炉等设备,实现联合技术供电和发热,比传统的连铸连轧节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业有着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产中采用一些新技术之后,能够节能40%。可见,通过技术研究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实现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能源的产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国能源机构中的比例,由于风能和太阳能不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能够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当前大幅增加其他无碳能源仍不太现实,可以扩大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向着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减少地下富碳能源的开发力度。
(三)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以及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他们对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低碳技术,而且需要将各种低碳技术应用到各种实际生活中去,以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四)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
自2006年以来,世界低碳交易市场得到了高速发展,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为国内的碳减排量和相关衍生产品搭建交易平台。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积极引入各种国际力量,参与到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中来,积极利用、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企业能够通过交易碳排放权利获利,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建立以省级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各省级的碳平衡状况。将外部溢出效益作为生态保护基金,通过碳交易使得生态保护由无偿走向有偿。另外,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低碳领域的创新机制和发展机制,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结束语
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创新低碳经济的模式不可缺失,只有我国从低碳经济制度和低碳经济方法途径两个方面同时抓,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59
[2]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8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4
作者简介:刘朝,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和低碳经济。
通讯作者:赵涛,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生物质能和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编号:6030400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摘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区分这些因素对制定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图论方法建立影响因素的关联矩阵,运用布尔运算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得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粗放式发展、居民低碳意识淡薄和缺乏低碳专业人才。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从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定量模拟了中国2022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表明,在低碳情景下2022年能源消耗总量大致是41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23亿吨碳当量,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60.5%,石油占18.4%,天然气占7.5%,核能占3.3%,水能占8.5%,其它新能源占2.1%。从终端能源使用部门来看,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比重大幅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对能源需求下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能耗呈现不断上升的特点,因此提高居民低碳意识和倡导低碳消费有利于实现我国低碳目标。此情景模拟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解释结构模型;情景分析;LEAP模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7-007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理念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由国际能源署统计表明,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量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承诺“到2022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从2002年至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在1.0-1.57之间,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能源消耗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呈现资源消耗型经济的特点。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如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诸多领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换言之,明确和理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和机构已经研究了多个国家与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Johnston.D等[1]分析英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困难与挑战,并研究了英国到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60%的可行性;KojiShimada等[2]认为土地利用方式、新能源提升和生活方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设计情景分析方法来模拟ShigaPrefecture到2030年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情况;Kawase.R等[3]探讨了日本CO2排放量到2050年降低60%-80%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根据碳排放的指标分解逐一论述;Fang.Y[4]和WangGuoHong[5]都分析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阻碍因素,一致认为能源结构、产业发展不平衡、能源环境政策不健全是造成能耗大碳排放量多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何系统地阐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理顺各因素间层次结构关系和制定相应的情景分析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1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0个因素,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structuralmodeling,ISM)理顺各因素间结构关系,得出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图,找出关键阻碍因素。最后根据关键阻碍因素制定情景参数,设定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构建LEAP模型定量模拟中国2022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等指标。本文的研究框架图见图1。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低碳生活模式建立等。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众多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土地利用模式改变和居民低碳意识的增强等等,涉及政府、企业、机构与个人,它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迫切需求一个高效框架阐明低碳经济影响因素间结构关系与制约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专家咨询与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法,表1列举分析了如下10个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3ISM方法及模型应用
系统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Warfield教授[14-15]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ISM模型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16-17]。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0种因素有些相互交叉、互为关联,更多的则表现出因素之间互相驱动与依赖,形成十分复杂的递阶因素链,构建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ISM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3.1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建立ISM模型,首先要弄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表1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清单
Tab.1Listoffactorswhichimpacteddevelopmentof
low-carboneconomyinChina
表2关联矩阵
Tab.2Structuralself-interactionmatrix
系。逻辑关系的确定主要由相关领域专家组判断各影响因素间的两两关系,得出如下关联矩阵(Structuralself-interactionmatrix,SSIM)。
低碳经济影响因素间(i和j)关系用V、A、X和O四个符号表示,这些符号的意义如下:
(1)“V”:如果影响因素i对因素j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j对i无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V”;
(2)“A”:如果影响因素j对因素i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i对j无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A”;
(3)“X”:如果影响因素i和因素j之间相互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X”;
(4)“O”:如果影响因素i对因素j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O”;
3.2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为了进一步理清因素间层级结构,采用图论方法表示
关联矩阵不同影响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最后通过布尔运算得到影响因素层次结构:设A,M分别表示初始可达矩阵和最终可达矩阵,M(A+I)r(A+I)r+1≠(A+I)r-1,经计算得r5,求得的M经变化即为图2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层次结构图。
图2反映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10个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被分配在4个层级内,表层原因主要体现在层级Ⅰ,即能源结构亟待改善(NIES)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LEE),而中层原因则主要体现在层级Ⅱ和III上,深层原因则集中反映在层Ⅳ,即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人口基数庞大,且居民低碳意识淡薄(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它们对其余7个因素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因素的改善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中国节能减排的效果和政策措施的执行效率。
4基于LEAP中国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情景分析
ISM模型理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针对Ⅳ层级影响因素制定政策措施就能较好地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依据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人口基数庞大,且居民低碳意识淡薄(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制定情景参数,利用LEAP模拟中国2022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1情景分析与LEAP模型
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情景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18]。LEAP(Long-rangeEnergyAlternativePlanningsystem)是由斯德哥尔摩环境协会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共同开发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个基于情景分析的能源―环境模型工具,可以用来做能源的需求分析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19]。
4.2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一个复杂且存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参考文献[20-21]的基础上,考虑数据获得难易程度,选取了四个指标人均GDP、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CO2排放量,认为该四个指标即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3情景分析框架图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涉及如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诸多领域,还要结合本国自身国情,寻求影响中国2022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依据驱动因素对能源供求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考虑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可能对能源需求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措施工具主要包括、集约型经济结构的转变、税收和低息贷款政策支持、低碳政策和排放标准的规范、低碳研发、碳汇建设、可再生能源配给制度、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和低碳人才体系构建等。图3即为中国2022年低碳经济情景分析框架图。
接着根据不同专家对不同领域的展望和未来40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设置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基础情景(Basescenario,BS),这一情景的前提是中国不考虑采取低碳减排措施,始终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按政府规划目标能够基本实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二种是低碳情景(LowCarbonScenario,LCS),即在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自然环境压力和低碳发展要求的因素下,国家政策鼓励节能减排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促进所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这种情景要求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而是同时考虑到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转变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控制人口数量且加强居民低碳意识(PLLA)和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依据国内自身努力,转变经济粗放式发展、完善低碳政策框架,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强化技术进步,采取低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来实现一种低碳的能源与排放目标。
第三种是受挫低碳情景(FrustratedLowCarbonScenario,FLCS),是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不太顺利,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不称心的情景,导致能源效率的提高未达到理想程度,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广和利用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够广泛等现象,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终端部门的划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服务业以及民用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品种包括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电力等,也包括工艺过程(或生活)所消费的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等化石燃料、地热、水电、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由于2010年统计数据还没有完全公布,又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规划五年一个周期,故LEAP模型将基年选定为2005年,末年为2022年。
具体参数设置采用的是专家评估的方法,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和数据对量化的数据进行对比校正。人口情景主要考虑近期的几个主要规划和研究数据[22-24],其中2005年人口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30628万人,2010年人口总量数据采用09年数据乘以0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5.05‰,2022年数据采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22年规划目标值,为简化计算假设2010年-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率采用05-09年间平均增长率。各时期人口情景见表3。
表3中国到2022年人口情景预测表
Tab.3ForecastofChinesepopulationin2050
表4情景分析预测结果
Tab.4Procastingresultofscenarioanalysis
4.4预测结果与分析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与LEAP模型的计算,得到了中国从2005年到2022年各时期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不同计算结果,表4给出了三个情景的终端能源需求、CO2排放量和人均GDP。
由表4得出,2022年3种情景(BS、LCS、FLCS)的终端能源总需求分别为43.59亿t标准煤、41.55亿t标准煤和45.21亿t标准煤。由于意识到ISM分析中第Ⅳ层级影响因素,即RTED、PLLA和LRTP三个影响因素,终端部门实施有效的节能措施,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在能源总需求方面下降了3.7亿t标准煤。受挫情景下,节能措施进展不利,低碳技术实施受阻,能源强度居高不下,与基础情景相比,终端能源需求增加了1.6亿t标准煤。
2022年3种情景(BS、LCS、FLCS)的CO2排放量分别为25.11亿t碳当量、23.31亿t碳当量和26.83亿t碳当量。低碳情景的CO2排放量和基础情景相比,在2015年之前没有明显下降,是因为低碳政策执行初期效果没有完全体现,经济结构转变需要一个调整期。2015-2022年间,随着低碳政策效果逐渐显现,CO2排放量有了显著下降,2022年末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CO2排放量下降近10%。受挫情景由于能源结构比例调节受阻,碳排放量比基础情景增加1.7亿吨碳当量,在2022年前并没有出现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迹象,无疑大大增加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本和经济转型的困难。
表5是低碳情景下2005-2022年一次能源结构表(每5年输出一次)。煤炭需求从2005年的11.57亿t标准煤快速上升,在2015年-2022年间基本达到峰值25亿t标准煤,首次占比降到接近60%,此后由于低碳策略执行得力,煤炭需求可能开始回落。石油需求也得到了较好
表5低碳情景一次能源结构表
Tab.5Low-carbonscenarioprimaryenergystructure
的控制,基本保持低速增长,2022年石油占能源总量的18.4%,比基础情景提高了3%。水能、天然气和核能在低碳政策的扶持下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2022年占比达到8.2%、7.5%和3.3%。受挫情景下,低碳策略执行不力,导致结果还不如基础情景理想,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主要部分,在2022年,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68%,石油占22%,天然气占4%,核能占1.8%,水能占3.2%,其它新能源占1%。
基础情景下煤炭需求从2005年的11.57亿t标准煤快速上升,到2022年达到27.07亿t标准煤,增长一倍多,但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却由05年的73%下降到20年的64%,煤炭需求量在2005年-2015年间快速增长,但2015年后煤炭总量趋于平稳,维持在大约25亿t,随着其他能源的增长,煤炭占能源总量的比重每五年大约下降3%左右。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所需,石油需求也大幅升高,但占一次能源需求量比重基本维持在20%-22%。水能、天然气、核能、其它新能源虽然数量增长远远落后于煤炭和石油的增幅,但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比重由05年的3.7%、2.6%、0.7%和0.3%增长到2022年的5.5%、6%、2.2%和1.1%。
5结论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资源依赖型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诸多困难与挑战摆在政府面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10个影响因素,利用ISM模型明确各因素之间层次结构关系,得出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阻碍因素是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控制人口数量且加强居民低碳意识(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不同的情景参数,预测至2022年的人均GDP、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得到如下结论:
(1)理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ISM模型的分析给出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有助于决策者采取优先顺序处理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障碍。
(2)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政策取向,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极有可能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执行力度,按照情景分析的结果,到2022年,低碳情景下的中国终端能源需求将在41亿t标煤左右,受挫情景下大概45亿t标煤,相差4亿t标煤左右,可见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对能源需求影响巨大。
(3)从情景分析方案中可以看出,能源结构的优化关键年份在2015年-2022年间,低碳政策经过2010-2015年间的制定推广与实践修正,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策略,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兴修水利,大力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核能和风能顺利推进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2015-2022年间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发生质变的阶段,措施执行的力度决定了我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
(4)从低碳情景预测结果中可以计算出我国2022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为1.83×10-4tC/$,比2005年降低96.7%,能够顺利完成我国政府制定的“到2022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目标。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降低主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CO2排放总量增长还是很快,提高能源效率才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有力的保证。
最后,影响因素与情景参数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值得下一步研究,如影响因素中缺乏低碳领域人才,居民低碳意识差等与情景参数中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之间的定量分析,这有助于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83:1643-1659.
[2]ShimadaK,TanakaY,GomiK,etal.Developinga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aLow-carbonEconomy:AnApplicationto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Policy,2007,35:4688-4703.
[3]KawaseaR,MatsuokaaY,FujinobJ.DecompositionAnalysisofCO2EmissioninLong-termClimateStabilizationScenarios[J].EnergyPolicy,2006,34:2113-2122.
[4]FangY,ZengY.BalancingEnergyandEnvironment:TheEffectandPerspectiveofManagementInstrumentsinChina[J].Energy,2007,34:2247-2261.
[5]WangGuoHong,WangYunXia,ZhaoTao.AnalysisofInteractionsAmongtheBarrierstoEnergySavinginChina[J].EnergyPolicy,2008,36:1879-1889.
[6]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18(3):1-7.[ZhangKunmin.China’sRole,ChallengesandStrategyfortheLowCarbonWorl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18(3):1-7.]
[7]姚伟龙,邢涛.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4):7-8.[YaoWeilong;XingTao.AnalysisofEnergySituationandCorrespondingStrategyofChina[J].EnergyResearchandLnformation,2006,(4):7-8.]
[8]FukasakuY.EnergyandEnvironmentPolicyIntegration:TheCaseofEnergyConservationPoliciesandTechnologiesinJapan[J].FuelandEnergyAbstract,1996,37:138-139.
[9]Andrews-SpeedP.EnergyPolicyandRegulation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M].AspenPublishersInc,2004:24-112.
[10]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ZhangKunmin.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MustbeofUrgency.QiuShi,2009,(23):50-52.]
[11]朱永彬,刘晓,王铮.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14-22.[ZhuYongbin,LiuXiao,WangZheng.AbatementEffectofCarbonTaxandItsImpactsonEconomyinChina[J].ChinaSoftScience,2010,(4):14-22.]
[12]金明红,李爱仙,成建宏,等.建立我国能效信息标识制度的有关问题[J].中国能源,2004,26(3):42-44.[JinMinghong,LiAixian,ChengJianhong,etal.DiscussiononPromotingEnergyEfficiencyInformationLabelinginChina[J].EnergyofChina,2004,26(3):42-44.]
[13]MarlandG,BrenkertA,OlivierJ.CO2fromFossilFuelBurningaComparisonofORNLandEDGAREstimatesofNationalEmissions[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1999,(2):265-273.
[14]WarfieldJW.DevelopingInterconnectedMatricesinStructuralModeling[J].IEEETranscriptonSystems,MenandCybernetics,1974,4(1):51-81.
[15]WarfieldJW.AScienceofGenericDesign:ManagingComplexityThroughSystemsDesign[J].IntersystemsPublications,Salinas,CA,1990,(1):32-69.
[16]JharkhariaS,ShankarR.IT-enablementofSupplyChains:UnderstandingtheBarriers[J].Journalof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2005,18(1):11-27.
[17]MandalA,DeshmukhSG.VendorSelectionUsingInterpretiveStructuralModeling(ISM)[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andProductionManagement1994,14(6):52-59.
[18]JiangKejun,HuXiulian.EnergyDemandandEmissionin2030inChina:ScenariosandPolicyOptions[J].EnvironmentEconomicsandPolicyStudies,2006,(7):233-250.
[19]Communityfor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ing.AnIntroductiontoLEAP[EB/OL].[2009-04-27]..[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11thFive-yearPlanOutline.[EB/OL].[2009-05-04].].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0-50.[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thePRC.ChinaStatisticalYearbook2006[M].ChinaStatisticalPublishingHouse,2006:30-50.]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2年规划[EB/OL].[2008-04-30].ehinapop.省略/gzdt/tzgg/200806/P020080619552883280075.Doc..[NationalPopulationandFamilyPlanningCommissionofthePRC.China’sPeople11thFive-yearOutlineandPlanningin2022[EB/OL].[2008-04-30].ehinapop.govcn/gzdt/tzgg/200806/P020080619552883280075.Doc.]
ResearchonDevelopmentofChina’sLow-CarbonEconomyin2022
LIUZhaoZHAOTao
(SchoolofManagementandEconomics,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1篇5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6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信息,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一些无谓的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所以企业应构建内部的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充分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工作,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加强人员的培训首先针对物流运输来说,司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车辆的操控都是由司机来完成,所以只有司机具备了良好的低碳意识,并且驾驶技术上也可以做到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企业应加强针对司机的培训和教育,应将低碳理念传输到司机的思想中,并养成司机一些良好的行车习惯,例如行驶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停车作业之前必须先要熄火等,由此真正的在运输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
(四)政府方面的策略
1.政府必须要给予有利的支持,才能保证低碳物流的良好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针对物流运输产生的污染给予有力的控制,对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收取一定量的排污费或者推广一些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运输设备。同时加大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大升级和改造力度:第一,从规划上要做到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避免浪费;第二,针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第四,建设无边界物流,不断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要意识到低碳意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低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学校中,鼓励学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并针对低碳物流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推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专业人才铺好路。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关低碳物流方面的创业,加快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针对自己需要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这对于不同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3.打造低碳物流技术体系要积极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物流技术发展计划,逐步完善节能、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建立专业的低碳物流研究机构,以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节能与环保。此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物流行业能效和碳强度标准,进行自愿的碳结合管理,使得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转型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后盾。
4.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利用与改造,整合功能,对其规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公路、铁路、航空、城市配送等设施,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信息平台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建设,增加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低碳经营。
5.大力推广绿色包装现在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环节,绿色包装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尽量不用昂贵包装,不可过度包装;规模化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加强其它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包装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包装;针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政府可以实行专项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低碳开发;对策;分析
1.房地产低碳开发概述
1.1当前社会提倡低碳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世界范围内工业的持续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成了能源不断被开采和消耗,排放到大自然中的碳含量不断增长,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和全球各国政治领袖的注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一词引起全球共鸣。我国由于处于经济持续发展之中,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为此我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愿意承担自身所负责任,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量,优化人类的居住环境。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需要及时调整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提倡行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
1.2房地产行业低碳开发探析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行业涵盖上下游将近30个生产领域,涉及建材、涂料、电气、管材、设计规划、土建等等不同的行业。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开发将有效的推动整个产业链所有范围内的不同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节能标准,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开发将有效的为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2.关于房地产低碳开发对策分析
2.1当前我国房地产低碳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产业调整期,行业经过过去一段时期粗放式发展之后,行业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结构升级和产品内涵的延伸,房地产行业已将低碳开发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目标。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化发展主要面对一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亟需解决:(1)房地产低碳标准尚未统一化、标准化确立。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地区间对行业内所确立的标准亦不尽相同,不同企业也对自身产品做出不同的规定,造成了整个行业不能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要求继续房地产开发,加大了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提高了房地产开发的碳排放量。(2)低碳开发增加产品成本,影响市场表现。由于低碳产品的特殊性将要求产业链内各个领域生产商利用满足低碳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其对产品生产工艺、设备、人员提出能高的要求,这些都将转化成成本造成低碳开发的房地产将比市场上其他类型产品的成本要高,将影响到市场对低碳房地产产品的认可和选择。(3)低碳技术相对薄弱和不成熟。由于低碳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没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技术发育相对不够成熟,这将影响到房地产进行开发时方案和材料、施工工艺的选择,最终将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度的考验。(4)行业相关人才培育和引用不足。当前房地产行业内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低碳化思维的人才较少,不能够真正从意识上推动整个行业低碳化的发展,房地产行业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真正从人才角度进行整个行业的调整和升级,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2.2低碳房地产开发对策分析
2.2.1增加低碳房地产行业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低碳房地产行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使行业内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低碳房地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机构需要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并对低碳房地产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化、准确化的制定,使整个行业都能够遵循相同规范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降低行业的碳排放。
2.2.2加大低碳房地产行业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加大对行业相关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能耗,并能够从科学角度提出低碳房地产的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对低碳房地产行业投入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行业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房地产行业涉及领域较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不同,如果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将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量,实现人们所期望的低碳生活。
上图所示为成本曲线提供的减排机会图,其预测了未来低碳社会节能减排成本和机会,图中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各种因素以及实现减排机会成本。采用不同技术和能源替代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2.2.3重视低碳经济理念传播,提高产品认可度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低碳房地产开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当前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容易被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迷惑,从而使真正的低碳产品无法真正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低碳房地产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并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和客户认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并使市场了解到低碳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和领导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辨识度,保证低碳房地产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和认可度。
2.2.4重视人才培养和行业规范化
房地产低碳化开发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与产业链条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通过人才储备亦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挑战。不断加大对行业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的支持力度,并能够及时利用提高产品的科学附加价值。房地产低碳化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低碳化房地产开发的认知能力和实施能力,保证行业真正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化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理念,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化开发是行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低碳化开发对社会的意义的介绍和当前我国低碳化房地产开发所遇到问题的探讨,引出房地产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作为碳排放量较多的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需要通过低碳化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为社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聂梅生,秦佑国等.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8
中图分类号:F1245;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43-06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supplychainwithonesupplierandonemanufacturer.Andthen,itproposesatwostagestackelbergmodeltoanalyzetheimpactofsupplierinvolvementontheemissionreduction,inthisstackelbergmodelthesupplierisleader,themanufacturerisfollower.Atthesametime,itanalyzesandcomparestheoptimaldecisionsofsupplierandmanufacturerinthecaseofsupplierinvolvementandsuppliernotinvolvement.Atlast,anumericalmethodisusedtoanalyzetheimpactofcarbontaxandcarbonemissionsensitivityontheoptimaldecision.
Keywords:carbontax;carbonemission;stackelberggame;carbonemissionsensitivity
1引言
近年来,由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注[1]。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巴黎气候大会,西方发达国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2015年6月中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立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降低碳排放将成为我国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碳税规制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碳排放政策。Jensen等和Bruvoll等分别计算了碳税对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他们设置了不同的碳税税率,但结果显示碳税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影响[3,4]。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实行碳税规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5]。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步发展,消费者的低碳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碳税的逐步开征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减排压力[6]。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减排工作,定期公布减排成果,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减排目标,企业的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要,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关注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决策问题,杜少甫研究了在确定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外部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优化[7];在此基础上Zhang等进一步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企业生产优化[8];Hua等和Song等主要研究了碳排放政策下的企业最优订货策略[9,10]。第二方面是关于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的运作与协调问题,Benjaafar等在供应链优化模型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研究显示合理的供应链运营决策对降低碳排放有积极作用[11];程永宏和熊中楷以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集中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减排量,同时也分析了碳税税率对最优减排量的影响[12];Hoen等在把碳排放作为供应链运输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了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供应链运输方式的[13];谢鑫鹏和赵道致提出了三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减排的合作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完全合作的减排合作策略能够在获取较高利润的同时实现减排效果最佳[14]。
综上,以往的研究主要分析外部的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企业和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以及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企业应如何选择减排策略,而关于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供应商所提供的半成品是企业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碳排放,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供应商是否减排,如何减排直接影响制造商的减排决策,同时制造商的减排决策也会影响供应商的减排行为,因此本文在制造商减排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同时分析碳税税率和碳排放敏感度对决策的影响。
2问题描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其中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半成品,制造商负责生产制造产品,然后把这些产成品销售给消费者。随着近年来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制造商愿意进行减排投资。而此时供应商有两种选择,分别是不进行减排投资和减排投资,如图1所示。图1供应商与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网络结构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做出如下假设:①供应商和制造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②该供应链只生产一种产品;③供应商和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固定的;④政府根据碳排放量征收碳税,不考虑碳税减免等情况;⑤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对于消费者是公开的,消费者可以准确了解到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
定义相关符号及含义如下:σs和σm表示减排前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es和e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w表示半成品的价格、cs和c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产品的生产成本、ls和l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减排投资成本系数、t表示碳税。同时根据相关文献假设,本文设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投资成本分别为12lse2s和12lme2m。
随着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本文假设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为E,等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碳排放降低量之和,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用d表示,可以得到此时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a-bQ+dE。用下标s表示供应商,下标m表示制造商,上标ND表示供应商不减排情况下,上标YD表示供应商减排情况下。
3模型分析
3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在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双方多数情况执行的是斯坦伯格博弈。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供应商确定的半成品价格,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本文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先求出制造商产品的生产量和减排量,然后再求出供应商半成品的价格。
由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产品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碳排放的降低量,即E=em,所以当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此时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制造商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减排量正相关意味着当制造商投资减排时,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上升,制造商应该增加半成品采购量。这主要是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也会随之越来越高,单位产品的利润随之升高,因此为了获取最高利润,制造商会提高产品的产量,因此就会增加原材料的采购量。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结论2: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半成品的价格与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碳排放负相关,与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正相关。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与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初始碳排放量有关,如果供应商初始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如果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结论3: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负相关,与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正相关。同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选择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选择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可以看出:碳税不是越高越高,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是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经营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
32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供应商参与减排时,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以及减排量;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半成品价格和供应商减排量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由于供应商参与减排,所以产品的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碳排放的降低量之和,即E=em+es,此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es,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4:供应商参与减排时,①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②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③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④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购买量与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结论4中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说明供应商的减排对制造商的减排有激励作用,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减排量来引导制造商提高减排量。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主要是因为当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上升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获得较高利润,制造商只能通过降低减排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所以随着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逐步升高,制造商的减排量降低,两者负相关。由于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量正相关,所以供应商参与减排能提高产品价格,这样也就提高了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利润,所以制造商为了获得最高利润就会增加半成品的采购量,同时产品价格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制造商制造单位产品的利润也会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制造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采购量和减排水平来确定半成品的价格和减排水平,供应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5: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与自身的减排量直接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正相关;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当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时,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增加幅度小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此时供应商需要提高半成品价格来获得最优利润。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的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大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为了获取最优利润,供应商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来刺激制造商增加采购量,进而获得最佳利润。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为了比较碳税和消费者的碳排放的敏感度在两种情况下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来对这些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令a=110,b=08,lm=200,ls=250,σm=3,σs=5,cm=3,cs=4,分析碳税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d=05,碳税t在3~10的范围内变化。分析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t=5,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d在01~1的范围内变化。
从图2到图7所示的算例分析结果既验证了上文的一些结论,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1)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碳排放敏感度的上升逐步增加,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碳税不是越高越好,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图3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制造商减排量的影响
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减排有一定引导作用。
(2)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与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正相关。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都逐步增加,这说明当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时,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主动降低碳排放,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消费者的碳排放意识,使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3)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碳税的不断上升,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供应商和制造商利润的下降,所以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而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就会随之升高,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总利润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
(4)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升高,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其比较有利。而对于制造商来说,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比较有利,此时制造商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励供应商减排。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供应商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供应商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供应商会通过提高半成品价格的方法将成本转移给制造商,所以此时如果供应商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比供应商不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高,所以此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图7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利润的影响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1篇9
关键词:低碳;船舶;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U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74-01
当今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据统计,在全球,海上船舶所排放的氮氧化气体占据达到30%。全球船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已经超过11.2亿t,大约占据全球温室气体的4.5%。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球船舶运输业消耗燃油将达到4亿t,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当前相比将增加70%,因此呼吁船舶低碳节能减排是船舶运输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1船舶低碳节能减排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中非常重要的能源消耗国家,低碳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船舶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被列入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船舶运输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海上运输业的“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监督现代化”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海上船舶的数量逐年递增,航运范围业逐年在扩大,因此,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耗以及碳氧化合物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这便带来了对低碳节能减排新课题的研究探讨。
2从技术角度进行低碳节能减排的措施
海上船舶所排放的有害排气体中包含碳化物、氮化物以及硫化物,同时伴有污水、垃圾、废水、污染材料等有害物质,为了降低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从船舶的制造以及使用角度来考虑,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微尘颗粒以及压载水的排放。
①降低船舶阻力:通过研发设计,将阻力线型设计的较低,降低风浪冲击阻力;减少船舶上层建筑,降低阻力;降低船体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船舶运行所受阻力。
②提高船舶动力系统推进效率:对船舶动力系统主机进行优化配置;对船舶尾部线型进行优化设计,并加装尾部整流装置;对船桨进行高效桨,并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型桨。
③加强对船舶系统配置优化:船、机、桨实现最佳匹配;进行机电配置优化并实现智能管理;对船舶动力性能进行优化管理并降低传输能量损耗,同时开发余能应用技术。
④加强船舶节能设备的研究:对船舶进行高效的主机、辅机研究,提高动能;主辅动能利用率,实现机智能化;开发油电混合动力以及变频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
⑤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将风能、核能、太阳能应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应用于船舶动力能源。
⑥从船舶总体设计角度出发:采取最低压载水总体设计,并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应用于造船业。
⑦从设备配置角度进行提升:运用新型发动机,对废气进行处理。
3从管理角度进行低碳节能减排的措施
3.1加强船舶的日常管理以及维修保养
通过技术研究以及实践检验,通过技术方式来进行低碳节能可以有效的降低船舶燃油消耗,这已经广泛应用在海运船舶低碳节能的工作之中。然而船舶低碳节能减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注重技术节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船舶管理,来实现节能减排,从而做好船舶节能减排工作。
在日常工作管理方面,船舶运行所产生的污油、固体垃圾以及污水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统一存放,等船舶靠岸后交有关部门进行妥善处理,禁止排弃到大海中。
在强化船舶维护保养方面,船舶设备和检修设施严禁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需要定期对船体、螺旋桨以及舵机等重要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及时清除附着在这些部件上的海生物,保持船舶在水下部分的清洁,同时也可以起到减小船舶航行阻力的作用;冬季行船在启动主机的时候,需要对主机的冷却液进行预热,然后再进行主机启动,这样可以防止爆燃,能够提高燃油的燃烧率;需要定期检查各个轴系以及尾轴承运行状态,从而避免因为轴系偏转量或者摩擦力过大,导致主机有效功率降低;在主机启动或者停机的时候,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能猛启和猛停。所以,使得船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才能使其在运行过程中能降低燃料消耗,而船舶的维修保养是保持船舶良好使用状况的有效手段。
3.2使用经济航速
船舶航行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燃油消耗情况,这是船舶运输的经济以及技术的综合反映。若果航行任务不是很紧急,船舶尽可能采用经济的航速,同时要考虑风压、水压等这些因素来选择经济的航海航线。目前,海事部门现有的船舶基本都提高了航行的静水航速,全速基本是在12节到22节之间,但是船舶行驶时候普遍尾浪较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全速行驶。但如果长时间怠速行驶,也会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会导致机械磨损的加剧,容易造成损坏设备使用工况,同时也不利于低碳节能减排。
为此,根据船舶设计的说明要求,并结合实际船舶行驶经验,如果没有必要进行全速行驶的情况,就完全可以适当降低航速,从而降低功率,起到节省燃油消耗的作用,所以采用经济的航速能够能达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效果。
3.3强化管理,使船舶的推进装置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船舶柴油机的工作状态情况主要取决于它的燃料燃烧情况,而燃料的燃烧情况又主要取决于气缸内摄入的空气量以及气缸内的压缩压力和喷油的定时及雾化效果。为此,轮机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管理,使船舶的柴油机随时处于最理想的工作状态,用这种方式使得碳的排放量大大减少。比如: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定期清洁进排气系统,使进排气系统通畅,从而提高换气效果。
3.4合理调配船舶
随着海事系统的船舶装备逐步完善,合理的、科学地调配船舶出海使用情况,也是低碳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方式。例如:玻璃钢船舶的高航速可以达到22节,但是额定功率却只有400kW,因此它具有速度快、功率小的优点,所以除了起、抛以及复位浮标、船舶救助或者溢油等应急情况时候需要大型船舶外,日常巡航及运输应尽可能使用与工作量相对应的船舶,这样来达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低碳节能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水路运输业的发展,船舶运输业所排放的碳氧化合物气体以及船舶消耗的能源随之不断增加,船舶低碳节能逐渐成为当今低碳视角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低碳节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既能够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来,利用这种方式来降低船舶的碳排放量,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运输管理的措施来合理使用船舶,降低其能源消耗,从而达到低碳节能的效果。因此,想要推动船舶的低碳节能减排这一项重大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速度新技术的开发设计,另一方面是加强船舶运输的管理,并积极引导和鼓励船舶使用低碳节能技术和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真正的实现低碳节能的船舶航运,最终提高我国水路运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高文.船舶节能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6):106.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一、江苏省碳排放测算及分析
参照国际IPCC计算方法,针对江苏省碳排放来源,从工业能源活动、生活能源、食物消费、交通能源、农业生产活动、废弃物等六方面核算碳排放,考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分析全省净碳排放状况及强度变化特征。
1、江苏省碳排放基本情况:
就碳排放总量看,2000-2008年间明显上升,从8005.29万吨增加到17426.22万吨,涨幅为118%。就碳排放构成看,2008年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和生活能源的碳排放合计占95%以上,能源消耗碳排放是构成江苏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就各项碳排放增幅看,最大为交通能源碳排放(224%),其次为垃圾和工业能源碳排放,其他各项碳排放的增幅相对降低。
值得指出的是,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对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近年来随着碳汇水平的下降,补偿率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2、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分析
从碳排放强度(2000年价)看,2000-2008年波动下降,从0.94吨/万元下降到0.75吨/万元,降低了20%。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碳排放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从人均碳排放看,2000-2008年逐年增长,从1.09吨从上升到2.27吨/人,表明总碳排放迅速增长导致了人均碳排放增加,人均碳污染水平处于上升趋势。
二、江苏省不同领域碳减排潜力分析
对全省关键领域开展低碳发展效果和潜力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贸易结构对碳排放影响
这里主要核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的出口碳排放量和主要进口国引入的进口碳排放量,并考虑征收碳关税的可能影响。全省进出口贸易的净碳排放量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567.74万吨和1797.27万吨,占全省净碳排放量的15.84%和17.45%,比重略有上升。
若发达国家未来对进口产品实施碳关税政策,我省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以下三方面影响:一是增加我省出口产品成本,减弱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二是促使我国尽快对国内高碳产品开征碳税;三是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未来对外贸易中,我省除要适当控制出口规模外,尤其要对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能耗强度。
2、产业结构对碳减排影响
这里主要对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碳排放强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前11种产业(占总碳排放的81%)的碳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假定按照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预期水平,这些产业在碳排放强度下降20%的预期下,2015年碳排放会相对减排4021万吨,按照占81%的比例反推,2015年江苏省所有产业将会减排4964万吨碳。表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率先减排,将会产生较大的减排效果,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的重点行业。
3、各类投资对碳排放影响
由政府主导的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开展生态治理、绿化造林等工程能带来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碳减排成效。就投资总量来看,2005-2008年我省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资金共投入1503.43亿元,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近12.6倍,年均递增率达到43%。就投资效果来看,全省单位GDP能源消费与单位GDP能源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照此估算,每投资115亿元,单位GDP能源碳排放强度约下降1个百分点。江苏省要实现2022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50%左右,其减排投入每年要达到600亿元(下限)以上。
4、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
以2000-2008年碳排放的自然增长水平作为基准情景,参照中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及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预测:在碳排放强度约束情景下,2015年和2022年全省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8137万吨和37766万吨,分别比自然增长条件下减排6641万吨和19206万吨,减排比例分别达19%和34%,对应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615吨/万元和0.515吨历元,人均碳排放分别为3.72吨/人和4.59吨/人。
三、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策略
1、总体思路
第一,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碳排放强度等相关指标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已经日渐明朗。有必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及早对接和呼应国家战略。
第二,重点攻克低碳技术和市场难关。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先行先试,及早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资金的引入与转化。
第三,赋予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低碳内涵。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低碳循环型物质经济发展;引导新型现代化中的公共服务型绿色消费方式建立;创建新型城市化中的紧凑组团型城市空间。
第四,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江苏可选择典型区域和行业先行试点,主动争取国家层面的低碳经济试验先行区,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低碳经济试验和推广项目。
2、实施策略
第一,注重规划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全省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归口管理,履行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相关规划,专项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
第二,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碳交易。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一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国内与国际联系。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依据财力逐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经费投入,重点资助高耗能、高碳排放强度行业的技术改造、节能新技术、节能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
第四,致力科学研究,提高决策能力。关注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计划,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会计体系;构建
低碳经济就是运用各种手段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大气受污染的程度,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能够共同协调统一地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碳排放量最小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低碳的理念,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三赢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要求。在企业中创建碳会计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低碳经济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企业应负有的环保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后续良性发展。
一、排污权交易与碳会计
排污权交易又称排放权交易,就是指交易排污许可证,此定理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最初是应用于控制水污染。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量在不超过允许值的基础上,污染源之间能够以货币交换的方式进行排污量的调剂,进而降低排污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排污权的发展,尽管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适合的机会,但是也将一系列难题带给了会计,会计必须要面对的是当排放权作为能够交易的商品后,在进行计量、确认、披露和审计时,会计系统将如何处理。在最初的排污权交易中,二氧化碳是其中一个交易项目,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方法主要是将其归入到排污权会计框架内,利用排放交易机制来进行处理,因此对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的会计处理也是根据不同的排污权属性进行负债或资产的入账确认。随着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其相关的会计处理体系正在不断地规范和成熟,国内外学者也对碳会计进行了许多的探讨。归纳之后得出,碳会计就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实物计量、货币计量和文字描述,以能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描述,对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的数据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对其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进行考核,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和自然资本效率进行披露。一些学者认为碳会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应当基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碳账户,确认和计量其中的风险。也有学者在其中加入了碳固和鉴证的思想,认为在排放市场中碳账户的鉴证应当在交易前由第三方独立进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将其定义为碳经营会计,也就是在全球温室效应上升的趋势中,企业应该如何管理成本、规避风险以及对企业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战略进行确定。
二、构建碳财务会计体系
(一)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
对排放权的计量和确认是碳会计的核心,从资产定义层面进行分析,碳作为特殊的经济资源,其相关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流入企业,并且能够对其价值和成本进行可靠地计量,所以,碳排放权已被定义为资产。但是在对其资产的种类定义时,却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出现了三种观点,分别将其归入了存货、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观点一,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存货:美国相关委员会为了履行排污量而产生的法定义务,出台了USofA(统一账户体系),将排污权看做是一种存货,但是其观点的存在依稀有不符合存货定义的地方,存货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有形资产,排污权却是无形的资产形态,尽管排污权主要是其履行法定义务的途径,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观点二,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金融资产:排污权在欧美的交易市场较为活跃,并且还有做市商机制,除了企业参与交易,做市商为了投资增值也会参与交易,随着其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其投机性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排污权基于投资交易时,其类似于金融资产。观点三,将碳排放权看做是一种无形资产:排污权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主要具备的是无形资产的特点,排污权的交易在我国并不活跃,市场流通性较差,在二级市场中购买排污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参与交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排放超额而遭受处罚,通常会降低实际的排污量,使其可对应购买的排污权配额,由此看来,排污权是企业排污的必需资产,相当于许可证,其满足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才刚刚起步,有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对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意见并不统一,但现阶段往往将无形的碳排放权确认为一种无形资产,而随着未来碳经济的发展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企业会越来越偏向于将碳排放权当作一种投资受益的交易商品,视为金融资产。我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计量时,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其它计量的计量属性。在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时,记入“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账户,摊销时记“无形资产摊销---碳排放权”账户;而在将碳排放权视为金融资产时,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可以不计算碳排放权的初始净投资,根据稳健原则将其纳入流动性风险,按照公允价值对所有者的权益进行确认,记入“资本公积”账户,处置时设置“投资收益”账户。
(二)构建我国碳财务会计体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管机制
企业的存在必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导致其往往只看得见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没有真正地履行其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比如:政府应完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标准及对未达标企业进行严加惩处的办法;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普及低碳理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在出台有关于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大规模企业的监管力度,并且随时视察其相关规则的实行情况和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信息媒体应当对环境问题多加关注,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社会中地位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另外,为了增强企业降低碳排放量的内部动力,政府可以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加大对达标企业或优秀企业的政策支持。
2.推广低碳经济和碳会计的相关知识
我国碳会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相当大的一段发展空间,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就需要普及低碳经济和碳会计的相关知识,这需要由政府牵头,大规模地宣传各种低碳发展理念,推广低碳技术和碳会计处理方法,并要求各行各业在国家的监管之下,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企业需将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情况、排放污染的治理情况等碳会计信息内容进行披露,向各界人士传达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目前,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相较于非重污染行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及环境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对其加大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
3.推动利益相关者对碳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来看,企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利益不能抛开社会利益而单独存在。通过政府的侧重引导,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愈发严峻,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员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愈发地关注,并且逐渐将其作为企业全面价值评估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政府可通过推动利益相关者对碳会计信息的需求来推动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比如:银行在签发贷款时会关注企业的环境行为,考虑环境问题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发展中的企业通过披露更多的碳会计信息,向社会传递企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和企业的信誉,从而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可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关注。
4.增强会计人员的碳会计处理水平
与碳经济和碳会计在我国兴起相对应的却是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企业要想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进、研发等方式和手段向着低碳经济模式迈进,就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能力,在企业中构建并完善碳财务会计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在传递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低碳环保的理念基础上,加强碳会计理论的学习,依据国外企业的建设案例,详细参考近似企业的构建经验,主动进行碳会计实操方面的探索,统一碳会计处理方法,增强碳财务报告的标准,提高企业碳会计处理的水平,努力披露碳会计信息和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争取最大利益。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到来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已上升为我国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对碳会计体系在低碳经济下的创建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尚需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在未来我们要加快学习和探索的脚步,分析国内的碳排放情况和交易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构建并完善符合我国企业发展需要的碳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琳.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2]徐为东.简述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Z1).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篇12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