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4-09 手机浏览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和劝说等等。它是传播知识和信息最直接的方式,也最容易为人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传统平面设计以印刷制品和电脑打印制品为传播媒介,如书刊杂志、招贴海报、商品包装和路牌广告等等,而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以“实物”为基础,设计需与“实物”相结合,另外,其设计元素更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一)丰富的设计元素

在博物馆展示环境中,观众的信息来源一部分诉诸于视觉,一部分诉诸于听觉,一部分诉诸于体感等。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更多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与其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信息传播环境。因此博物馆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除了图、文、色三种元素外,材料、照明、多媒体、版面形态等都是展示环境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

1.文字

文字作为展示平面设计的元素之一有两种功能: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第一,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文字表达的意义确切、清晰、肯定,能有效避免图片、图形等元素的不确定性。经常阅读文字会让观众感到厌烦,因此用于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易于理解,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主题,然后对文字信息进行精简和分层,明确信息的“重要性级别”,最后用明了的语言结构、准确的词语和清晰且连贯的语句写下来。第二,文字作为非语言符号,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文字的字体、规格及编排形式都能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另外,有些文字通过设计,比如拉大尺寸、模糊处理等,使这些文字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外还具有了插图的特点,这时这些文字就转变成了图形。

2.图片

与文字相比,图片由于其写实性与直观性更便于观众理解。在选用图片时,需要明确图片的内容、图片的设计样式、图片所在语境等,同时还要按照展示内容的需要从信息概念角度、视觉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图片的画面进行处理。另外一些文字描述的内容也可以用图片来代替,如科学解析画,用图片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枯燥难懂的科学信息,使观众更易理解。

3.图表

图表是图画语言中一种独特的形式,特别是在表达时间、空间、数据等概念时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图表把在陈列、展览中的一些枯燥的资料和相关数字,通过艺术手段设计成概括明了又具有生动意味的、并能给人以美感的表现形式,把枯燥的数字形象化,把复杂的图形典型化,把内容用最简练的手法鲜明而突出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更便于比较,易于接受和迅速领会陈列内容。

4.色彩

艺术家普辛说:“色彩起着一种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作用。”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图表的设计都与色彩密不可分。色彩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途径。首先,色彩的审美与人的主观感情有很大联系,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情。在设计时也要选择与展示主题相搭配的色彩来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其次,展示平面中的色彩对展示环境氛围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设计要符合观众所处的展示环境,需要选择与展示主题、展品、文字说明相搭配的色彩。

5.照明

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照明也是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的元素。照明还可以调节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氛围,通过灯光的明暗,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平面设计传播的内容上来,柔和的照明使观众的情感起伏较小,强烈的照明可以强调出一些设计的细节。另外灯光照射到展板上的模糊形状增加了平面设计视觉的丰富感,被灯光照射到的地方也往往是视觉重心。最后要针对不同的展示内容选择灯光的颜色,避免歪曲展品的固有色,必要时要对展示平面的颜色进行调节,使之与灯光颜色协调。

6.材料

在展示平面设计中不同材料的运用可以赋予平面设计不同的肌理效果。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肌理效果可以是真实的材料的肌理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处理或打印的效果,不论做哪种技术处理,不同的肌理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通常是建立在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的:钢材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木材是“粗糙的”,打碎的玻璃是“锋利的”,鹅卵石是“光滑的”等,相应的观众会根据自身经验对这些材料做出反应:比如人们会用手触碰“光滑的”鹅卵石,而会避免用手接触打碎的玻璃“锋利的”边缘。除了对这些肌理的行为反应外,肌理效果还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比如“柔软的”棉花带给观众一种轻柔的、温和的感觉,“坚硬的”钢材使观众感到紧张、刺激等。

7.计算机技术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本身很复杂的内容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计算机技术也是图片、图形、文字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虽然计算机已经普及在大众生活当中,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近些年才开始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展示概念,数字化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为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加强了展示效果。

8.造型

版面以什么方式进行组合、版面的造型和展示表达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多样化的版面造型丰富了博物馆展示空间,也是平面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延伸,带给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展示了丹麦航海历史中关于战争的主题,由不同的多边形拼合在一起,丰富了展示空间。加入了多媒体效果,使设计具有虚幻效果和故事性,也显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二)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人(观众)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影响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平面设计来说,报纸、期刊、包装等主要为了方便人们拿取、翻阅,路牌广告、招贴海报等往往会做的比较醒目吸引人的注意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但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所涉及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更丰富,观众在展示环境中的一切活动都蕴含人体工程学的知识。

1.视野

当物品或文字在适合的位置时人观看它会感觉到舒适,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观看或阅读。因此,博物馆中的重点展示内容,应该放置在使观众观看时感到舒适的范围内。成年人的视平线高度平均在1600mm左右,适合观看的范围是视平线延伸的上下各40°的距离。展示内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使人在观看时感觉疲劳,超出视野范围的空间要避免一些设计细节,而应该设计一些大尺寸的、醒目的内容。

2.视觉的运动规律

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和从上往下运动。因此要根据展览的动线合理安排立面的内容。

3.实物展品的摆放

博物馆展示的特殊性在于实物展品的使用,博物馆中的实物展品种类众多,这些实物展品并不是任意堆放后展示给观众的,它们必须有组织、有次序地摆放。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大多数都是围绕实物展品展开的,对展品位置的设计也可以明确各种展示手段的位置、增加彼此间的联系,与其他相关展品的展示内容形成信息组团,增加观众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力。

4.展示环境的构建

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尺寸较大,往往覆盖整个墙面或隔断,在这样大尺寸的平面设计用于展示环境的立面时,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肌理、造型、多媒体等都对展示环境产生了影响;同样,展示环境中的空间尺度、光照、人流动线、展示道具等也对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产生一定影响。设计师要从整体上考虑,协调各个要素进行设计。从博物馆建设的工作进度上来说,展示环境平面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最终阶段,因此在考虑展示环境的平面设计时要对其所在的展示环境进行充分了解。

二、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

虚拟设计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提出的。虚拟设计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现代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节约开发、保护的成本,缩短设计制造的周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得到了运用,如虚拟种植、虚拟信息、虚拟交际等。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对文物进行展示和保护,可以将文物展示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图像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模型数据库,保存原始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文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了对珍贵文物资源的高科技、高质量、长期的保护。其次,借助此类先进科技可以加强文物修整的准确度,预判、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另外,也能够大幅减少修复的工时。将文物通过网络整合在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内,使用虚拟技术全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为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财富。虚拟设计技术能够助推文博行业更加迅速地进入信息时代,达到文物展示与保护的先进水平。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四、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篇3

一、心理需求

由于知识层面和自身经历的差异,观众会对博物馆展品信息产生差异理解。如此,策展人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在设计博物馆展览时,可通过利用展厅空间、光线色彩、视听设备,设置可进行互动游戏及实践参与的展览形式,以提升观众参观兴趣,调动观众参观情绪,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所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于二楼,独立设置了以中国文字为主题的互动影像展厅。此展厅划分为姓氏起源、文字迷宫、实验园地三个展示空间,寓教于乐中,让参观者达到“参观—放松—放松中再学习”的效果。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于观众互动区域设计了虚拟手翻书装置。观众站在书本形状的屏幕前,用手做出翻书的动作,信息页面就如书本翻页一样前后切换。在互动中,观众参与游戏,体验放松,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信息。

二、生理需求

1.安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博物馆不仅要把展品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以考虑观众安全为前提进行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展示材料是不可缺少的体验。长时间的参观中,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感。为提高参观舒适度,在选择与观众近距离甚至可触范围的展示材料时,可尽量避免易给观众带来过度紧张感的“硬”材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字展厅时,为突出民族文字的多样化与融合,将代表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刷陈列在多组形状高低、颜色多样的大型立方体展示模型上。考虑到模型被设计在展厅的入口走道处,与观众距离很近,设计师在制作模型时选用了适中软硬度的材料,以减小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力。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展品本身所占据的展示位置空间,二是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适当距离。这段距离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处在最具效果的位置上进行参观,也相对保障了展品与观众双方的安全。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展示东周时期周王城车马坑的专题博物馆。为维持车马坑原址原状进行展示,博物馆于车马坑出土原址上高两米处建立了四个方向的玻璃围挡,1.2米高的玻璃围挡不仅清晰的圈定了展示空间,也保障了观众的参观安全(图1)。2.尺度伦勃朗曾经说过“你不许凑近闻我的画。”真正具备观赏力的观众往往不会以太近的距离去观赏一幅作品。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展品而已,而是通过整个展示环境对展览进行系统的认知,因此,好的作品和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距离,空间展示设计应该和观众的感官相适应。正如上文提到的车马坑展览,展品周围的围挡自然建立了展品和观众之间的尺度距离,而这一距离,也应考虑到观众的视觉观看尺度。在策划河南博物院英国美术300年展时,博物馆于展品和解说词一米开外设置了隔离栏,为了看清楚解说词上约14磅左右大小的字体,观众必须站在隔离栏外,前倾上身,才能勉强获得信息(图2)。策展时,是字体设计得过小,还是现场布置时隔离栏放置的过远?无论如何,博物馆都应该考虑到观众参观时实际的视觉生理尺度。博物馆展品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玻璃展柜、栏板虽建立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也划清了观众的心理界限。一些分明树立了“禁止触摸”警示牌在旁的展品,仍然无法阻止观众的触摸行为,与其如此,不如设计一些真正可互动的展品,来解决这一问题。洛阳民俗博物馆以洛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在其婚俗展厅,博物馆就为“可触摸”与“不可触摸”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展厅内一张传统婚床展品被设计放在高约0.5米的展台上,站台并没有完全用护栏隔离,而是设计了三级台阶,引导参观者走上婚床展品进行互动拍照。

三、教育需求

在博物馆中,藏品代表的不仅是展示对象本身,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给观众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将不同展品的信息知识统筹起来,如何能让观众在参观时获得最有效的知识接收,成为博物馆值得深思的问题。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往往是观众完成上一区域的参观后、开始下一区域的参观前,起到休息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的空间。河南博物院在策划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精品文物展时,将过渡空间的墙面设计为播放背景墙,用以放映与展览相关的专题多媒体资源,观众在展区之间这一承上启下的区域驻足,休息的同时又再一次对展览主题加深了印象。

四、结语

观众是博物馆的最终服务对象,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教育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最优化的发挥博物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婉珍.《博物馆观众研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2]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13.[3]亚伯拉罕•马洛斯.《动机与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5]庄元.《博物馆暂时的情节设计》.数位时尚,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