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方法范例(12篇)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1篇1
【关键词】摩拉脱敏仪器;慢性荨麻疹;心理干预;不良情绪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1
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中常见慢性过敏性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等特点,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5]。脱敏治疗为临床中常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法,摩拉脱敏仪器为临床中新型治疗慢性荨麻疹机械辅助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慢性荨麻疹患者病史较长,在长期疾病折磨下易合并不良心理,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患者长期规律治疗,影响患者临床疗效[6-9]。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获得显著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治指南》[2],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经评估后患者均有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指征,无治疗禁忌证。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摩拉脱敏仪器规律治疗,治疗1次/周,20~30min/次,连续治疗8周。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采用交谈、心理评估量表评估等方法评估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不良情绪状况拟定心理干预措施,围绕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减轻不良情绪等方面实施。②告知患者经积极治疗和预防可获得显著临床疗效,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可能获得疗效和预后,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③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移情疗法、鼓励安慰等方法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焦虑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3];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4]。②疗效评定标准[10]: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及复况评定。显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较前显著改善,停止治疗后复发;无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常规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工作在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中具有重要实施效果,但常规护理围绕患者疾病实施,忽视患者生理、心理变化情况,本次研究针对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显著减轻。心理干预首先分析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针对不良心理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进而协助提高临床疗效[11-15]。本次研究亦得出,干预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可针对性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协助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茜,邓永琼,李雨欣,等.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0):739-742.
[2]田荣辉,郭倩,周紫梦,等.慢性荨麻疹过敏原筛查和免疫治疗及护理体会.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9(5):336-337.
[3]刘丽娟,杨晶,尚元元,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42-45.
[4]何玉红,杨甜.10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27-29.
[5]慈超,刘雯蓓,王军,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对慢性荨麻疹疗效的影响.安徽医药,2010,14(7):792-794.
[6]刘润英,陈小仁.护理干预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脱敏治疗依从性分析的影响.当代护士(旬刊),2016(2):99-100.
[7]李娜.养血疏肝通络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3):3725-3727.
[8]李建勤,王慧敏.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22-224.
[9]陈丽红,苏惠春,郑真真,等.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42(6):562-563.
[10]朱小霞,张长宋,任雅君.摩拉生物共振\疗仪治疗慢性荨麻疹44例.医学争鸣,2009(19):1871.
[11]周建琼,刘春蓉,胥兴文.慢性荨麻疹脱敏治疗疗效观察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8(23):181-182.
[12]朱向荣.特异性脱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a):67.
[13]张晶.慢性荨麻疹瘙痒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护理.当代医学,2016(1):121-122.
[14]吴维莲.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6):2120-2121.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儿童;眼外伤;心理护理
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而复杂。
儿童生性多动,易受外界机械、化学性和物理性伤害[1,2],及时、正确地妥善处理眼外伤及相关并发症对减少患儿的致盲率意义重大。对于眼外伤患者,因眼外伤可造成视力下降、失明、面部畸形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不良预后,影响生活和工作,患者身心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故入院前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心理焦虑,表现为哭闹不安,常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将对手术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并影响患者预后[3,4].既往研究发现对儿童心理焦虑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术前焦虑,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儿眼伤的康复[5,6].在我国眼外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况也非常普遍,但目前对陪护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常不足。本文通过对眼外伤患儿及其陪护家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眼外伤科住院接受眼外伤手术的儿童患者36例及陪护家长36名。
年龄9~14岁,中位年龄12.8岁;其中男20例,女16例;致伤原因:固体物撞击18例,鞭炮爆炸13例,不慎摔伤4例,碱烧伤1例;受伤类型:眼挫伤13例,前房积血12例,角膜裂伤5例,虹膜根部离断4例,眼内异物1例,其他1例。根据眼外伤后眼球摘除与否分类:眼球摘除术3例,非眼球摘除术30例。
陪护家长女性32例为母亲,男性4例为父亲。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单独干预组和共同干预组各18例。2组患儿年龄及外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单独干预组仅给予患儿心理干预。共同干预组给予患儿心理干预后,另给予陪护家长心理干预。(1)患儿心理干预:患儿入院后及时清除面部及身体的血迹及污迹、更换洁净衣物、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不良语言刺激及减少不良事物刺激,可减轻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所有患儿入院后由指定护士进行全面评估,洞察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存在的心理焦虑进行有效的干预。应用焦虑量表,因此入选对象均为学龄期的儿童,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能细致分析和综合外界信息,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控能力,能理解配合治疗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但患儿眼外伤后会出现紧张、害怕和焦虑心理,害怕家长责骂,担心外伤后引起失明。因此对这些患儿护士主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同情、关心和安慰,同时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和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眼外伤患儿一方面因视力的暂时或永久性障碍,导致其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疼痛及患眼被蒙上,且根据治疗需严格卧床休息,患儿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忧郁,或者烦躁易怒,甚至自伤。对此,护士鼓励患儿听欢快的音乐,保持心情舒畅,使患儿分散注意力。(2)陪护家长心理干预:对患儿陪护家属同时采用多沟通,多讲解眼外伤知识,以及告知家长积极配合治疗能更大程度减少伤残程度等,减少家长的焦虑。
1.3观察指标分别在手术前15min和出院前采用焦虑评分。
计量表(SAS)对2组患儿及家长进行焦虑状态评估,SAS表包括20个条目,应用l~4级评分法,分值范围20~80分,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焦虑程度越重[7].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共同干预组焦虑评分低于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干预组出院前与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共同干预组焦虑评分低于单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焦虑评分比较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及对家长和患儿共同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发现共同干预较单独干预能显着降低患儿的术前和出院前的心理焦虑,且共同干预较单独患儿心理干预能使患儿的心理焦虑进行性显着下降。
相关研究已证明,心理护理干预能达到药物治疗无法实现的疗效,心理护理干预能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8].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影响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康复,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9].因此,术前积极地做好心理干预应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家长在孩子出现眼外伤后,一般出现焦虑、紧张甚至超过受伤患儿,同时眼外伤患儿术前通常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稳定,需要家长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因此,家属的心理抚慰,积极争取家属对医疗工作的配合,不仅可帮助顺利完成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焦虑评估,且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作用。护士主动积极地与患儿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不仅可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心理状况及心理焦虑程度,且可针对性地对患儿存在的疑问、担心及顾虑等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安抚。适当地向患儿宣教有利于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了解病情恢复的常识,可减轻患儿的心理焦虑并改善患儿预后,减少负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由于眼外伤患儿通常术前均存在心理焦虑,影响手术顺利开展和预后,故应积极开展术前针对眼外伤患儿及陪护家长的护理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可使患者恢复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眼外伤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刘玲。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增刊):195-196.
2周瑾荣。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47.
3吴窨。210例眼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6(25):143.
4PandeyPR.AprofileofdestructivesurgeryinNepalEyeHospital[J].KathmanduUnivMedJ,2006,4(1):65-69.
5黄武多。眼外伤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34.
6张迎春,公欣。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85.
7谢爱春,吴浩。100例眼外伤患者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75.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心身康复;老年病人
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且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1〕。冠心病(CHD)是老年人常见和多发的身心疾病,CHD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老年CHD患者由于生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患病后心理负担更重,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预后〔2〕,因此在对CHD的治疗中不仅要重视临床药物治疗,更要重视心理方面的治疗。本研究根据身心相互作用原理对老年CHD患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干预,从而为促进身心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4月~2009年10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CHD患者68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CHD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2.2心理干预方案以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采用个体干预与集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CHD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消除其恐惧心理。②行为干预——对患者进行不良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的纠正与指导。③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放松治疗——采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缓解患者情绪。每3天采用团体辅导方式进行一次集体心理干预,间隔期内采用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多次个体化心理干预,每次心理干预时间不少于30min。
1.2.3研究工具采用许军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HealthMeasureScale,SRHMS)〔4〕和Spertus设计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AnginaQuestionaire,SAQ)〔5〕。SRHMS(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测生理健康、自测心理健康和自测社会健康三个子量表,采用10级评价标准,分析指标为3个子量表得分以及自测健康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分为5大项19个条目:躯体活动受限程度(问题1),心绞痛稳定状态(问题2),心绞痛发作情况(问题3~4),治疗满意程度(问题5~8),疾病认识程度(问题9~11),逐项评分,最后将总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100,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2.4调查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三日内完成SRHMS(自测健康量表)和SAQ(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的前测评定,在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SRHMS(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和SAQ(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的后测评定。
1.2.5观察指标①心理指标:SRHMS评分和SAQ评分。②生理指标:以临床大体疗效进行评定,分为四级: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组别干预前老年CHD患者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差异比较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前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同质的。
2.2心理干预后不同组别老年CHD患者SRHMS评分差值的差异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三个维度和总的得分上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心理干预后不同组别老年CHD患者SAQ评分差值的差异比较经过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心绞痛发作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三个维度及西雅图总分上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4干预组、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CHD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特别是老年CHD患者由于不了解病情、家庭问题、经济条件和自身特点,患病后往往顾虑重重、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常出现心境低沉、焦虑抑郁、悲观绝望和恐惧自卑等负性情绪,而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和加重CHD,行为应激可触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对老年CHD患者的心理治疗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CHD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已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6〕。本研究显示:在实施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RHMS评分和SAQ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而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RHMS评分差值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很好地改善老年CHD患者的心理状况;两组患者SAQ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识程度及西雅图总分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CHD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老年CHD患者心身康复有积极作用。心理干预能够使老年CHD患者建立良好的认知模式,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放松方法,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CHD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更加证明心理干预对老年CHD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华燕,倪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467.
2安思训,杨晓华,张为众,等.心理干预对中老年妇女冠心病治疗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712.
3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6.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癌开胸术后;咳嗽排痰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95-01
手术治疗是肺癌早期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术后排痰是肺复张不可缺少的,为了减轻术后病人因咳嗽排痰而产生的焦虑,加强对疼痛的耐受力,使肺早日复张,控制感染,尽快拔除胸引管,于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对80例病人术后采用了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胸外科肺癌开胸患者160例,男85例,女7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3±12.6)岁,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协助患者咳嗽的方法相同。干预组在术后第1天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除了不接受心理干预外,其余护理措施与干预组相同。
1.3效果评定标准及结果①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1],测量病人的焦虑情况,30分为判定界限,为轻度焦虑;30―50分为中度焦虑;50―8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②对术后咳嗽排痰引起的疼痛效果评价,疼痛程度指标参考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病人的反应和医护人员的评估进行测定:I度疼痛,可耐受,积极配合;II度明显疼痛,勉强耐受,可以合作;III度剧烈疼痛,不可耐受,拒绝合作。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引起的焦虑发生情况对照组与干预组平均秩次分别为107.16和53.84,对照组焦虑发生程度高于干预组,详见表1。
2.2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引起的疼痛情况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秩次分别为71.69和89.31,对照组疼痛程度高于干预组,详见表2。
2.3术后拔除胸引管的天数评估对照组与干预组平均秩次分别为95.31和65.69,对照组拔管时间晚于干预组,详见表3。
3讨论
3.1心理干预在开胸术后咳嗽排痰中的作用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术后咳嗽排痰引起的焦虑发生程度高于干预组,说明对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机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减少焦虑和不安,使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知发生积极的改变[2]。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3]。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引导病人认识并放弃曲解的认知,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和相关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及认同机制,使病人得以合理的认知来代替不合理认知,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对照组疼痛程度高于干预组,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并积极主动地配合,说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病痛阈值,具有镇痛作用[4,5],并且有效的家庭心理干预是治疗心身因素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疾患的最佳良药,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病人耐受各种治疗的催化剂。〈3〉对照组拔管时间晚于干预组,围手术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痰排出途径及困难程度形象的表达给患者,让患者明白能否康复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从而调动一切内在潜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说明有效的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使病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病人的心理及生理,同时行为的改变还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2]。
3.2对开胸术后咳嗽排痰实施心理干预的意义手术治疗是肺癌早期的主选治疗方法之一,手术及术后护理本身就是应激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术后恢复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刺激都可影响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加重病人的痛苦.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能较好的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我科在肺癌开胸术后采用有意识的心理干预,即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6〕,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加强对疼痛的耐受,有效的咳嗽排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元贵,张茹英,孙长生,等.临床护理科研原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1996.222.
[2李学英.PTSD的认知理论及知识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25-128.
[3]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
[4]秦金玉,张宗玲,余海鹰.心理支持对肿瘤病人为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及血糖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16(9):551.[5]于登,关雪莹.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1998,9(9).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5
Studyonthepsychotherapyinterventionofgeriatricepistaxis
[Abstract]ObjectiveToincreasethecurerateofgeriatricepistaxis.
MethodsTomakethepsychotherapyinterventiontothemodalstressresponseonthebaseoftheexpectanttreatment.
ResultsAfterthepsychotherapyinterventionthestressmaladjustmentwasreduce,thebloodpressurewas,thein?hospitaltimewasshortened,andthementalstatuswasallright.
ConclusionThepsychotherapyinterventioncanbeapartofintegrationmedicaltreatment.Itishelpfultothediseasehealing.
[Keywords]geriatricepistaxis;psychotherapy;integrationmedicine
鼻出血既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性鼻出血患者逐年上升[1],由于老年性鼻出血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在整体治疗过程中,增加各种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地使鼻出血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26例鼻出血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104例,女22例,平均年龄71岁,病程2~15年,单纯鼻中隔偏曲15例,鼻中隔骨嵴出血13例,鼻黏膜糜烂38例,血管明显扩张60例,全部病例出血均较频繁,每次出血量20~100ml,全部病例均行YAG激光止血或鼻腔填塞,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76例,对照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采用国产YAG激光器治疗、止血,少数患者应用后鼻孔填塞法止血,全身应用止血药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干预组76例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治疗结果用χ2检验。
2结果
心理干预治疗鼻出血疗效观察,见表1。表1心理干预治疗鼻出血疗效观察表1结果表明,经过心理干预治疗的鼻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反复出血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
老年期或老年前期鼻出血常并发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难自止,常规鼻腔填塞易引起超低氧血症[2]。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鼻窦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并易诱发基础疾病,而且大部分老年患者因反复出血、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能耐受或坚决拒绝再次鼻腔填塞,所以我们采用YAG激光配合全身用镇静药、止血药及心理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老年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包括需要家庭的照顾[3]。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照顾病人的特殊需要,因为老年患者往往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而缩小或隐瞒某些症状,在此种情况下,医生应主动去了解病人的情况,对其反应做出正确判断,还有,由于老年病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的过去,就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观,这将有助于选择和制订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案,与年轻人不同,老年病人往往喜欢由别人为自己做决定,医生主动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在整个心理干预治疗过程中要与病人保持密切配合,要有耐心、方法灵活,多和他们在一起交谈。
心理干预通常采用多种内容的心理治疗和训练方法[4],心理干预内容广泛,从信息、教育到复杂的支持治疗方案,包括直接治疗,如行为或认知疗法,或非直接治疗,如支持性治疗,还有社会性干预[5],通常包括经济、家庭等方面的需求。总之,要根据每一个病人及其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结合处方药物治疗,如精神药物、止痛药物以及物理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对老年性鼻出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可以使鼻出血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等不安情绪,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使其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变成松弛的心理状态,由此可以认为,心理干预应该作为综合性整体医疗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只是老年性鼻出血干预的一种孤立形式。可用于各种疾病的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安思训,杨晓华,张为众.心理干预对中老年妇女冠心病治疗的影响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71-2672.
2冯青杰,徐艳萍,李铁军,等.激光治疗老年性鼻出血95例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6(12):951.
3蒋伯钧,赵立明,马立芳.上海黄浦区某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中国行为医学科,2005,14(10):932-933.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首次血液透析;焦虑
由于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一旦确定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将会影响患者首次透析的进行,甚至对今后的透析依从性产生影响。笔者对老年首次透析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的透析依从性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6年1月—2008年2月住院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8.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例,高中15例,初中24例,小学26例,文盲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组间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首次透析前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口头告之透析过程,透析前注意事项及透析中、透析后并发症的预防。
1.2.2干预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透析前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如下。
1.2.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病房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察看患者的入院记录、各项检查、化验指标,主动做自我介绍,耐心与患者交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评估。其中对患者进行评估的内容为:患者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对疾病的认识情况,接受程度,心理上是否接受了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生活,生理上是否满足因治疗带来的不同需求,如血管的保护,血压的控制,贫血纠正,饮食结构的调整,残余肾功能的保护,透析的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情况,以后来治疗使用的交通工具,询问患者的目前需求,有无自行不能解决的问题。
1.2.2.2认知干预躯体疾病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但并非躯体因素决定患者的全部情感状态,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认识,使他们能在愉快的心境下生活[1]。干预者应以相关医学知识,讲解血液透析的实施方法、原理,目前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新进展,告知其具体的实施步骤,怎样配合以及进行透析的病人并不象民间传言的那样可怕。明确而肯定地告诉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以现在的科学手段,是可以用人工肾来替代的,只要自己好好的调整心态,配合合理饮食,规律的透析治疗,就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此来消除患者的恐惧。
1.2.2.3情绪干预通过与病人交谈,找出引起病人负性情绪的潜在心理诱因:如直接穿刺的病人担心透析穿刺时疼痛,可告诉他:只有动脉穿刺时有一点胀痛的感觉,今后可通过动-静脉吻合术来解决此问题。自费病人担心费用的问题,可给其提供现在国家的一些新的医疗政策。担心家人会扔下自己不管或怕拖累家人的患者,可与其家属交流,让其多给患者一些情感的支持与信心。
1.2.2.4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血液透析时的不适,教会其缓解焦虑的放松方法: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听力分散法,如听优美的轻音乐,多用语言与患者沟通,给患者讲幽默故事等。调整呼吸法:指导患者穿刺疼痛时深呼吸,慢节律呼吸放松训练。
1.2.2.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心理及精神状况,离不开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帮助。除了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各方面支持外,应告之患者的家属、同事,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他们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外,应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感觉到大家都在关心、关注他,让其感受到他的健康和存在对大家的重要性。
1.3评价方法患者入院第1天及透析前进行血压、心率监测,同时进行焦虑评分,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进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
2结果
见表1、表2。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压较入院时升高,心率增快,但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P
3讨论
3.1透析前护理干预可降低焦虑程度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表现为对某一事件过分担忧、紧张、恐惧或者担心某一不良事件即将发生。老年透析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等症状,经治疗上述症状多能暂时改善。但多数老年人因知识缺乏或者对血液透析一知半解,会对血液透析产生种种顾虑。本组结果显示,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后,透析前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人,透析人员应从病人的认知、行为、心理等多方面考虑,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每个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深入浅出地介绍透析的有关知识,宣传坚持透析对晚期尿毒症患者的必要性,合理解释透析中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让已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现身说法,消除病人对透析的顾虑。可使患者对疾病、透析、透析方式、今后的疾病发展及自我护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其透析前焦虑。
3.2透析前护理干预可稳定情绪首次透析的老年患者情绪多数都不稳定,如:紧张、恐惧、担心、烦躁等。这些负性情绪可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引发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压升高,心率加快[3]。观察结果显示,干预组透析前心率、血压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透析前血压、心率较入院时有明显增高。透析前护理干预使患者对透析有充分的认识,对护理人员有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了紧张、焦虑的心理。
3.3透析前护理干预要突出个性化干预过程要注意患者个性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家庭背景给予个性化的干预,往往能获得患者更大程度上的依从[4],并要发挥家属的督促、指导作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4随着专科护理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透析室的护理人员也应改变护理模式,从常规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要点扩展到对患者全面的、系统化的护理,对于首次透析的老年患者,可制定详细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及护理干预措施,并有计划地进行实施及效果评价。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表明:系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能较好地转变患者的认知态度、信念,使患者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增强,减轻焦虑情绪,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4.
2王兴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0-557.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干预
abstractitreviewedthemaininterventionmeasuresforadolescentwithinternetaddictionfromabroadandathome.anditputforwardtheresearchdirectioninthefutureoninterventionmeasures.
keywordsinternetaddiction;adolescent;intervention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高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30岁以下网民比例为82.6%,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总网民的1/3,达到了35.1%。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美国[2]。在中国,互联网使用和青少年网络成瘾普遍存在,要高度重视网络成瘾干预。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3,4]。wWw.133229.CoM本研究主要对近几年关于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国外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外关于网络过度使用的很多研究是基于叙事的立场而非矫治的立场,即大多研究仅针对网络成瘾的诱发原因,以提醒成瘾者进行内省和矫治,干预方法也以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为主。
1.1心理干预方法
认知疗法(cbt)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病人暴露于刺激,挑战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病人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young等[5,6]也提出了认知行为的疗法。young[5]考虑到网络的社会性功能很难对因特网络成瘾者采用传统的节制式干预模式: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提出的不同方法,强调治疗应该帮助病人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病人上网络成瘾的行为。davis[6]的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病人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病人上网的认知因素,让病人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1.2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iad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shapira等[7]的研究中,14例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络成瘾病人有5例(35.7%),明显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例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例(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2国内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研究涉及面广,但大多仍属经验性的、非针对性的干预建议。
2.1心理干预方法
2.1.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紊乱是由病人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引起的,通过现实的评价并矫正其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想法,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行为疗法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张朝等[810]采用系统的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收到显著疗效。
2.1.2人际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刘庆善等[11]对60例住院网络成瘾病人,以人际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2.2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国内专家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成瘾者只是心理存在一定问题,只需心理治疗,因此对采用药物治疗提出质疑。杨国栋等[12]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依赖,长期上网通过奖赏或适应等机制使机体(包含脑)产生复杂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因此需要药物干预,但不是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
2.3“五位一体”综合干预
陶然等[13]建立了网络成瘾的医学、心理、教育、军事化管理以及社会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并提出了网络成瘾治疗“八阶段三分之三”策略,倡导个体—家庭—团体循环干预手段,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静动态相结合的特色化治疗体系。运用“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封闭状态下救治的1000多例病人的追踪报告显示,80%的病人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疗效。
2.4生理、心理、环境综合干预方法
孙静等[14]在矫治网络成瘾方法中,采用心理干预、药物干预(主要为中医治疗)、社交行为干预和环境干预为内容的综合干预疗法。特点是采用中药制剂对症治疗、集体治疗、学习与治疗同步、花费少,经济易行,适合在相关医疗机构指导下在学校推广应用。
2.5家庭治疗
陶然等[15]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医学治疗不是治本之策,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治疗的出发点是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成员所表现出的行为既影响其他成员,同时也受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治疗可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种类,它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2.6社会支持疗法
陶然等[15]认为,治疗网络成瘾症光有家庭教育还不够,它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缺一1)为共青团安徽省委课题皖青秘[2009]43号。不可。崔丽娟[16]指出,要使其成瘾症状完全到达戒断,还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的监管等。
3网络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方向
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判定网络成瘾的标准、评定网络成瘾干预后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的常模。网络成瘾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和判定指标也存在差别,由于判定标准不一造成各类干预方法的实际意义难以比较。故建立干预效果评价标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网络成瘾与毒瘾是否有共同的生理机制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对网络成瘾者进行药物干预大多采用原来用于治疗毒瘾的莨菪类药物,其干预效果仍需在更长的时间内检验。
由于网络成瘾的复杂性,生理、社会、网络本身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无法用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尤其是当前实践需要的研究,需要多学科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在干预方法中有多种干预综合治疗,然而在一个相对隔离的陌生环境中的干预是否能够代替网络成瘾背后的社会、学校、家庭及网络因素,值得怀疑。
网络成瘾是一种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开展的还不够,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网络相关知识,降低网络成瘾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尽管不少文章中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但大多数缺乏针对性,有的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这些工作仅仅限于二级预防。在研究层面,针对互联网成瘾症者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迫切需要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结合上研究干预的方法。
有关网络成瘾干预相关性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后的研究目标将锁定针对网络使用不同程度的人群,采用更严谨的干预方案和更大的样本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2]zhangl,amosc.acomparativestudyofinternetaddiction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j].cyberpsycholbehav,2008,11(6):727729.
[3]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3):2324.
[4]周春莲,郭继志,刘宪亮,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3):2123.
[5]youngks.internet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treatment[j].innovationsinclinicalpractice,1999,17:1931.
[6]davisra.acongnitivebehavior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inhumanbehavior,2001,17:187195.
[7]shapirana,goldsmithtd,keckpe,etal.preliminarycommunication:psychiatricfeaturesofindividualswithproblematicinternetuse[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0,57:267272.
[8]张朝,于宗富.认知疗法治疗网络成瘾障碍1例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47349.
[9]高磊,李振涛.内观认知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障碍治疗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372374.
[10]杨容,邵智.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7459.
[11]刘庆善,李遵清.住院网络成瘾患者心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171118.
[12]杨国栋,刘悦.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6例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1):3739.
[13]陶然,应力,岳晓东,等.网络成瘾探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14]孙静,王海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371138.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心理干预;产妇;焦虑;临床对照;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7-0031-02
Influence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npuerperaanxiety:ameta-analysis
MEIXianjuLIUJiangmeiLUOQiuqingTIANTian
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ChanglianHospitalofYueyangCityinHunanProvince,Yueyang4140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nfluence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npuerperaanxietybyconducted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MethodsWanFang,VIP,CNKI,CMB,Pubmed,Embase,Cochranedatabasesweresearchedextensivelytoidentifyrelevantclinicalcontrolledtrials.DatawereanalyzedbyRevMan5.1.6andStata12.0softwares.Resultsweredescribedasstandardizedmeandifference(SMD)with95%confidenceintervals(CI).ResultsFinally,atotalof6clinicalcontrolledtrialsinvolvingwereincludedinthissystematicreview,including383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and384puerperainthecontrolgroup.Meta-analysisshowedthatpre-intervention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onSASscores(SMD=-0.15,95%CI=-1.44-1.13,P=0.82).While,post-interventiontwogroupsSASscores(SMD=-0.15,95%CI=-1.44-1.13,P=0.82;SMD=-11.07,95%CI=-15.68--6.46,P<0.0001)had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ConclusionThepresentdatasuggeststhat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mayrelieveanxietysymptomsforpuerpera.Furtherwell-designe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areneededtoconfirmoradjustcurrentconclusions.
[Keyword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Puerpera;Anxiety;Clinicalcontrolledtrials;Meta-analysis
产后焦虑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指产妇产后1周出现的精神焦虑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哭泣、焦虑、对新生儿健康过度担忧,产妇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1]。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后焦虑开始受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其发病率在11.38%~15.01%[2]。焦虑是伴随妊娠发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反应,在产妇孕期逐渐增加[3]。产后焦虑严重则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健康成长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4]。据调查,药物可有效预防产后焦虑症状,但由于可能存在对婴儿潜在的危险而被孕妇拒绝[5]。心理干预是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也乐于被孕妇接受[6,7]。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缓解产妇焦虑、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7,8]。本研究旨在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全面收集有关临床对照实验,以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产妇焦虑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计算机全面检索万方、VIP、CNKI、CBM、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年限从1998年至2012年。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心理干预”、“产后焦虑”、“对照研究”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xietysymptoms”、“clinicalcontrolledtrials”等。最后检索时间为2012年5月。
1.2纳入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有关焦虑的相关临床研究;②干预组为给予心理干预的产妇,对照组未给予心理干预的产妇;③所有产妇的资料都有心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值;④纳入研究样本量≥15例。文献排除标准:①文摘、综述、讲座、述评文献、会议论文及学位论文;②数据资料有误或数据不完整无法提取相关数据资料;③没有完整SAS评分值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
1.3数据提取
文献提取的信息包括研究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数、产妇焦虑SAS评分值等。对每个研究的质量评价设随机分组方法、分配隐藏情况、是否采用盲法、数据完整无缺陷等十项指标。每项1分,最高10分,8~10分为高质量研究(A级),6~7分为中等质量研究(B级),6分以下为低质量研究(C级)。
1.4数据分析
Meta分析采用Collaboration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6软件进行。采用标准均数差(SMD)或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价。发表偏移采用倒漏斗图进行评价[9]。
2结果
2.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严格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初检索到39篇相关文献。进一步仔细阅读摘要及全文后,筛选出15篇文献。最终有6个临床对照研究[10-15]纳入本系统评价。详细文献筛选见图1。纳入的6个研究,文献发表年限自2009年到2011年。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见表1。
图1纳入文献筛选流程
表1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
2.2两组疗效差异
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症状SAS评分无明显差异(SMD=-0.15,95%CI=-1.44~1.13,P=0.82);治疗后两组焦虑症状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07,95%CI=-15.68~-6.46,P<0.0001)。
2.3发表偏移评价
纳入研究的发表偏移采用倒漏斗图评价,图形提示无明显发表偏移(图2)。
图2纳入文献倒漏斗图
3讨论
产后焦虑是一种产后不良情绪反应,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数天或数周,患者表现为疲劳、失眠、乏力、自责、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担心自己或婴儿受到伤害,严重者可有伤害婴儿或自我伤害的行为[16]。心理干预能使产妇保持心理平衡,术后精神愉快,使产妇生理状态趋向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产妇早日康复。所以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对于缓解产妇的焦虑的发生尤为重要[17]。
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收集了有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最终有6篇临床对照试验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心理干预组产妇焦虑症状SAS评分明显降低,提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妇的焦虑状态。王小霞[18]的研究表明,在产妇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为她们提供心理咨询及指导,可以降低焦虑的发生;曹胜清等[19]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干预可降低产妇焦虑,促进母乳喂养。上述研究结果与本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真实可信。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文献收集较全面,结果可信度高,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纳入研究质量不均且数量有限;②纳入研究仅限于中文文献,可能导致语言偏倚。③纳入研究观察的评价指标未包括除焦虑以外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重要指标,从而降低了本系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纳入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产妇焦虑的负性情绪,从而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不均,及研究间诊断标准、评价方法、失访描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一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华,李春东,顾瑛,等.产前健康教育对孕产妇焦虑和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15(22):2182-2183.
[2]徐淑稳,房桂英,周长浩,等.心理干预对产时产程的影响[J].临床医学杂志,2007,15(7):649-651.
产后焦虑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指产妇产后1周出现的精神焦虑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哭泣、焦虑、对新生儿健康过度担忧,产妇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1]。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后焦虑开始受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其发病率在11.38%~15.01%[2]。焦虑是伴随妊娠发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反应,在产妇孕期逐渐增加[3]。产后焦虑严重则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健康成长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4]。据调查,药物可有效预防产后焦虑症状,但由于可能存在对婴儿潜在的危险而被孕妇拒绝[5]。心理干预是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也乐于被孕妇接受[6,7]。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缓解产妇焦虑、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7,8]。本研究旨在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全面收集有关临床对照实验,以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产妇焦虑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计算机全面检索万方、VIP、CNKI、CBM、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年限从1998年至2012年。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心理干预”、“产后焦虑”、“对照研究”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xietysymptoms”、“clinicalcontrolledtrials”等。最后检索时间为2012年5月。
1.2纳入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有关焦虑的相关临床研究;②干预组为给予心理干预的产妇,对照组未给予心理干预的产妇;③所有产妇的资料都有心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值;④纳入研究样本量≥15例。文献排除标准:①文摘、综述、讲座、述评文献、会议论文及学位论文;②数据资料有误或数据不完整无法提取相关数据资料;③没有完整SAS评分值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
1.3数据提取
文献提取的信息包括研究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数、产妇焦虑SAS评分值等。对每个研究的质量评价设随机分组方法、分配隐藏情况、是否采用盲法、数据完整无缺陷等十项指标。每项1分,最高10分,8~10分为高质量研究(A级),6~7分为中等质量研究(B级),6分以下为低质量研究(C级)。
1.4数据分析
Meta分析采用Collaboration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6软件进行。采用标准均数差(SMD)或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价。发表偏移采用倒漏斗图进行评价[9]。
2结果
2.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严格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初检索到39篇相关文献。进一步仔细阅读摘要及全文后,筛选出15篇文献。最终有6个临床对照研究[10-15]纳入本系统评价。详细文献筛选见图1。纳入的6个研究,文献发表年限自2009年到2011年。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见表1。
图1纳入文献筛选流程
表1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
2.2两组疗效差异
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症状SAS评分无明显差异(SMD=-0.15,95%CI=-1.44~1.13,P=0.82);治疗后两组焦虑症状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07,95%CI=-15.68~-6.46,P<0.0001)。
2.3发表偏移评价
纳入研究的发表偏移采用倒漏斗图评价,图形提示无明显发表偏移(图2)。
图2纳入文献倒漏斗图
3讨论
产后焦虑是一种产后不良情绪反应,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数天或数周,患者表现为疲劳、失眠、乏力、自责、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担心自己或婴儿受到伤害,严重者可有伤害婴儿或自我伤害的行为[16]。心理干预能使产妇保持心理平衡,术后精神愉快,使产妇生理状态趋向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产妇早日康复。所以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对于缓解产妇的焦虑的发生尤为重要[17]。
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收集了有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最终有6篇临床对照试验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心理干预组产妇焦虑症状SAS评分明显降低,提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妇的焦虑状态。王小霞[18]的研究表明,在产妇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为她们提供心理咨询及指导,可以降低焦虑的发生;曹胜清等[19]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干预可降低产妇焦虑,促进母乳喂养。上述研究结果与本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真实可信。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文献收集较全面,结果可信度高,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纳入研究质量不均且数量有限;②纳入研究仅限于中文文献,可能导致语言偏倚。③纳入研究观察的评价指标未包括除焦虑以外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重要指标,从而降低了本系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纳入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产妇焦虑的负性情绪,从而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不均,及研究间诊断标准、评价方法、失访描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一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华,李春东,顾瑛,等.产前健康教育对孕产妇焦虑和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15(22):2182-2183.
[2]徐淑稳,房桂英,周长浩,等.心理干预对产时产程的影响[J].临床医学杂志,2007,15(7):649-651.
[3]夏春风,张丽霞.产妇心理与心理干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29(7):2142-2150.
[4]刘叶红,高摇.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和研究,2010,37(10):1312-1313.
[5]汤月芬,施慎逊,陆雯,等.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83-89.
[6]于秀梅.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645-648.
[7]何向群,王静,张文真.焦虑产妇分娩疼痛与分娩结局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5,9(6):689-693.
[8]张红真,房桂英,周长浩.产时心理干预对产程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5,19(4):294.
[9]PetersJL,SuttonAJ,JonesDR,etal.Comparisonoftwomethodstodetectpublicationbiasinmeta-analysis[J].JAMA,2006,295:676-680.
[10]周冰侠,张素萍,陈雪.产褥期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09,37(10):1312-1313.
[11]周梅娟.产褥期心理干预对改善产妇心理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4):495-496.
[12]刘宝玲.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0,18(18):1912-1918.
[13]齐国娥,任平伟,李占.个性化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患者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和研究,2010,11(9):775-777.
[14]郑日媛,罗荣娟,卢梅.心理干预改善产后病人抑郁症状的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9(4):294.
[15]孙启春.产后抑郁症32例心理干预[J].心理护理,2011,19(17):294.
[16]曹胜清,周俊辉,龙文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18):1673-5293.
[17]潘曙暄.产后抑郁症的心理保健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3(2):84-85.
[18]王小霞.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临床护理,2011,22(2):550-554.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心理干预;腹腔镜诊疗法;不孕症患者;分析研究
临床中认为,不孕症在某种程度上说为一种较为严重的社会性疾病,尽管其不具备致命的伤害,不过会对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1]。就目前技术条件而言,不孕症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使用腹腔诊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实践也表明其成效较佳[2]。本文分析了心理干预对使用腹腔镜针疗法治疗不孕症患者的影响和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纳入的标准是:男方通过体检发现没有直接影响受孕的因素,女方通过体检发现是不孕症疾病。治疗组的60例患者中,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1.22±3.25)岁。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1.36±3.54)岁。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医疗护理工作者首先向患者和患者家属介绍住院的环境同时做好相关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为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医疗护理工作者首先需要保持患者最佳的,之后给予麻醉,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即开始手术;手术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积极有效的做好手术之后的抗感染治疗,为患者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抗生素,分析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定时的帮助患者翻身,轻拍患者的背部。
1.2.2治疗组护理方法治疗组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所有的治疗组患者全部由专业的医疗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心理辅导,在手术开始之前首先建立最佳的医患关系,充分取得患者的信赖,同时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让患者保持最为舒适的,为患者详细的介绍手术治疗的环境和手术实施的方法,维系患者自尊。手术结束之后尽可能的降低使用药物镇痛次数,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依赖的情况,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患者尽可能的缓解手术之后的疼痛感。
1.3观察指标患者强迫感、抑郁、敌对、偏执以及躯体化状况、恐惧、焦虑、人际敏感等出现率。
1.4抑郁以及焦虑指数评分患者在手术完全结束之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即SAS、SDS。自评量表共13项评分,各项分成四个分级,总分为39分。在总分不大于7分的情况下为无焦虑症状或者无抑郁症状,在总分在7分~11分的情况下,表示轻度焦虑或者轻度抑郁,如果总分大于11分则表明重度的焦虑或者抑郁症状。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抑郁指数评分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不孕症患者抑郁指数的评分要比对照组更低,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焦虑指数评分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无焦虑的患者有8例,轻度焦虑的患者有24例,重度焦虑的患者有28例,治疗组无焦虑的患者有36例,轻度焦虑的患者有16例,重度焦虑的患者有8例。治疗组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指数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护理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躯体化患者有2例,强迫症患者4例,人际关系敏感的患者有6例,焦虑患者有4例,敌对的患者有2例,恐惧的患者有4例,偏执的患者有2例;治疗组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躯体化患者有2例,强迫症患者2例,人际关系敏感的患者有0例,焦虑患者有0例,敌对的患者有0例,恐惧的患者有2例,偏执的患者有2例。治疗组不孕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状况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所谓不孕症通常是指没有避孕一年或者一年以上,但是有正常性生活而不能怀孕的患者。不孕症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即原发性的不孕以及继发性不孕。假若患者没有既往妊娠史同时存在不孕不育现象,则属于原发性的不孕症状,如果患者有既往的妊娠史但是没有避孕的情况下一年或者一年以上没有再次妊娠,则为继发性不孕症[3]。不孕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少经、痛经以及闭经,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炎症、阴道出血以及宫颈炎症等,患者阴道分泌物也会明显的增多,其子宫内膜的发育也相对较为迟缓,患者不孕症出现率占据生育年龄的8%至18%[4]。
不孕症患者出现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医疗护理工作者需要尽可能的尊重患者的隐私,解答患者所有的疑问,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保持愉悦的心情[5]。医疗工作者一定要掌握最为基本的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知识,具备行为科学以及哲学知识。在手术开始之前建立最佳的医患关系。另外,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尽可能的关注患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由于社会因素等诱发的敌对以及恐惧等负面心理。
参考文献:
[1]马桂华,邓宇,李俐琳,等.不孕症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152-153.
[2]李志红,高郁森,温曲英,等.腹腔镜诊疗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9):142-143.
[3]倪美琴.宫颈癌合并不孕症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1):43-44.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养老院;抑郁;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相关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目前我国对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本文对养老院老人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陕西省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其他养老院老人376例老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GDS>10分),入选标准为:①年龄>60岁;②GDS>10分。排除标准:①正进行抗抑郁治疗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者;③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④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者。确定干预组27例,对照组30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老年抑郁量表(GDS):1982年Brink等人创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消极评价。筛选标准:在最高分30分中0~10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重测信度为0.85[5]。
1.2.2研究方法首先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其中干预组27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未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测定。
1.2.3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如表1所示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独立样t检验结果。
3讨论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性疾病,老年期抑郁症的危害不仅仅可以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还对老年期患有的其他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56,P=0.2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57,P=0.03)。说明对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在养老院提倡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到责任制心理护理,这就需要养老院护理人员要学习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拥有专业的服务态度,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耐心的倾听技术。在养老院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一方面对有抑郁的老人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另一方面对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做到提前预防。
建议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到养老院养老日趋呈现,重视和做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状是十分重要的。[6]为了更好的做到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抑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然后加强养老院建设,养老院是一个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场所,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必要的。
总之,关注养老院老人的身心状态,使老人能够幸福的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UnfitserJ-Diagnosisandtreatmentofolderadultswithdepressioninprimarycare[J].BidPsychiatry,2002;52(3):285-92.
[2]ChanSW.ChiuHF,ChienWT,etal.QuulityoflifeinChineseddedypeoplewithdepression[J].IntJC,EriatrPsychiatry,2006;21(4):312-8.
[3]彭慧,傅华.社会支持对上海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92-94.
[4]KatonWJ,LinE,RussoJ.da/.Increasedmedicalcmstsofapopulationbasedsampleofdepressedeldedypatients[J].ArchC,enPsychiatry。2003,60(9):897-903.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降压;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7-0061-02
高血压是我国近年来高发的疾病,占全国疾病的80%,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率显著升高,同时由于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确,并发症多,且需要长期、联合的用药,因此,在这一类老年高血压病的特殊群体中,存在年龄较大、血压普遍较高、控制血压难度较大的临床特点。由于社区护理更能够贴近患者生活,而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空巢老人较多,因此,通过社区不断研究,不停的进行分析、摸索、总结经验,在护理工作中针对每位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特将此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笔者所在社区2012年3-12月收治入院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65例,女15例,年龄59~84岁,平均(74.2±3.1)岁,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59~82岁,平均(71.2±3.8)岁;干预组患者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60~83岁,平均(73.1±3.5)岁。
1.2诊断标准
(1)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对照组4例,干预组5例。(2)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对照组20例,干预组18例。(3)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此患者对照组12例,干预组14例。(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采取普通社区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1.3.2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1)心理干预、认知干预:通过各种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如语言、手势、影像、图片等方法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强调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1]。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同时向患者介绍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并且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按时、定量服用药物。(2)情绪干预:热情诚恳接待患者,尤其是性格较为孤僻或者空巢老人,更应该让他们感到温暖,每日可到老年患者家里聊天、谈心,了解患者需求,并力所能及地满足他们[2]。尽可能地照顾空巢老人患者的日常生活,耐心讲解饮食、用药等问题。如发现老年患者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应该耐心地进行疏导,或陪同其聊天、下棋等,做一些老年患者想做或者需要帮忙的事情。帮助老年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病情稳定以及室外天气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社区活动,让老年患者一起散步、聊天、下棋等。夏天可以组织老年患者傍晚跳跳舞、健身操等活动。活跃其身心,丰富其社区生活。鼓励老年患者互相沟通,甚至可以让血压较稳定的老年患者帮助一些情况较重的患者,以身说法,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可以缓解老年患者的情绪,促进血压稳定。(3)行为干预:帮助老年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方式,如超重的患者要帮助其减轻体重,控制饮食,禁止烟酒。而社区中有一些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的工作习惯,思想相对固执,不易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对这类患者耐心引导。如患者情绪不稳定时,应当先稳定情绪,避免强迫患者,以免适得其反。(4)放松干预:可在清晨或午休后让患者全身放松,自然端坐,两手掌放于两膝,闭目敛神,同时可以辅助音乐调节身心,缓解焦虑抑郁的心情。在身心放松完毕后挑选患者喜欢听的音乐、戏曲[3]。
2结果
干预组护理干预后达到正常血压的患者为75%,而对照组达到正常血压的患者为50%,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了25%,见表1。
3讨论
经临床对比数据可见,干预组在进行合理的社区护理干预后比对照组普通的护理方法有着明显的疗效。同时干预组对二级,三级的血压控制方面,虽部分患者未达到正常血压,但普遍起到了降压的作用。临床可见,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多方面的专业素质,能够对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工作[4]。
参考文献
[1]万小红.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分析及其对策[J].当代护士,2005,25(9):27-29.
[2]侯春香.社区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13):149-151.
[3]毛俊,钟华荪,李亚洁,等.中老年临界高血压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9):707-709.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
方法:我院此次一共收治了113例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在患者术后实施用音乐、电视等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医生每天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及发放各种抗癌书籍,定期开医患交流座谈会等。
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干预之后,肯定抑郁和肯定焦虑患者比较:治疗组:4例;对照组:16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临床上,在乳腺癌患者进行完手术之后进行化疗治疗,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化疗乳腺癌医生心理干预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49-02
临床上,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1]。目前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后,还需要进行化疗,由于缺失等生理改变,使得患者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因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了必要的心理干预,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所研究和治疗的11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患者的精神和记忆力都正常,不存在严重性肝肾等疾病。患者年龄在26~68岁,平均为(46.5±2.0)岁;已婚83例,未婚30例;改良式手术90例,根治手术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此次收治的患者分组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9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以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和工具。生活质量评分(QOL)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FACT-B4.0)[2]。各条目均采用等级式条目设置,分为:0分:一点也不;1分有一点;2分:有些;3分:相当;4分:非常[3]。
负性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4]。(肯定抑郁指总分≥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肯定焦虑指总分≥14分)。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患者喜欢听的音乐,放一些患者喜欢看的电视,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医生每天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及发放各种抗癌书籍,定期开医患交流座谈会等。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必要的理解和支持,要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病情,鼓励和安慰患者。详细讲解化疗治疗的好处和存在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还需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讲解相关乳腺癌的危害等知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发放相应的抗癌书籍;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座谈会,医生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AA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干预后HAMD、HAMA量表测评比较。在对患者进行干预之后,肯定抑郁和肯定焦虑患者比较:治疗组:4例;对照组:16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HAMA、FACT-B量表测评比较(表1)。
3讨论
造成乳腺癌患者心理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化疗毒副作用和癌症负性刺激等,患者很容易会发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对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有很大的影响[5]。当患者出现的忧虑症状越多,其的认知功能也会越差,同时患者的情绪紊乱也会越明显。目前,随着临床上生物和化学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RSF)在不断增加,患者的总生存期(OS)也逐年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医生是关键,医生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此次我院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主要采用音乐和抗癌知识以及康复方法宣传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放松训练,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此外还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次研究发现,我院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
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和安慰患者,给患者灌输必要的抗癌知识等,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不断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爱护。同时要深入到病房,了解患者的所需。在对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时,要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进行讲解;对患者疑问,要详细而耐心地进行解释,此外,还需要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燕舞.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02):191-192
[2]王景枝,王玉玲.乳腺癌辅助化疗心理分析与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