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教学的建议范例(3篇)
对网络教学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建设
我们学院网络始建于1999年底,至今历时5年的发展,投资由最初的310万累计到现在的1000多万。建设初期采用atm协议搭建主干网络.桌面则采用iom/ioom自适应的以太协议,核心交换机为ciscocatalyst5509.边缘交换机为ciscocatalyst2924,ciscopix一520为校园网出口设立屏障,拓扑图如图1
后期由于atm协议退出局域网,干兆以太协议成为主流,支持atm协议的设备无法购买,校园网的建设方向改为千兆以太,继续采购了c1scocatalyst5509上的干兆业务板ws-x5410,使主交换机具备了干兆以太接入能力,并且对点数较少的单位采用无线接入的方式,校园网出口也升级到100m,扩容后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
从以上拓扑图的比较不难看出.学院的网络得到了发展,接入方式也得到了扩充。校园网的建设到底应该关心哪些方面的内容?以笔者之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校园网建设的成功:
首先。网络建设的宏观规划和优选结构
建设校园网的资金投入较大.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校园分布面广(校区多),距离远。因此校园网络的规模、结构也是干差万别,但无论大小,统一的规划是绝不能少的。
我院在最初设备选型的时候就考虑到医学教育视频课程会很多,要求视频流并发时网络性能不能降低,atm协议在这方面的性能优于干兆以太协议,所以选择了支持atm协议的ciscocatalyst5509交换机作为核心交换机。从网络结构上看,因我院校区相对集中,物理上的汇聚层设备已经可以被成熟的vlan技术取代,由高性能的三层交换机完成其功能,这样使网络结构更加清晰。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十分快速,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建成的系统将会陷入相互不兼容或者前期投资浪费的情况。如果学校基础比较差,网络的应用水平较低,即使网络建起来了,也可能出现不好的情况。因此,重视规划、优选网络结构是校园网建设的重中之重
其次。网络建设的可延续性和可管理性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考虑学校整体发展趋势,要有预见性的建设,特别要考虑到网络的扩容和升级。从学院的实际需求出发,也不要节约成本牺牲性能,那样得到的是短期的应用。从长远上讲不过是限制网络发展的绊脚石。设备的选型至少要能在5年内保证网络需求能够满足,而且能顺利升级到后续产品。网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能力就建,建就建好,不要把摊子铺的很大,性能上不去,那样的建设就是在浪费。好的网络环境才有健康的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院的核心交换机支持干兆业务板,在干兆以太成为主流的时候.同样可以为网络提供干兆以太接入,使核心交换机的服务寿命得到了延长,既为学院节约了再次采购核心设备的费用,又保留了atm协议主干为教学服务。
网络建成后,网络管理上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稳定运行和网络利用效率。一个能基于多种方式,如图形界面和超级终端等,进行网络管理,而且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实施形势保证网络安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网络建成后要重视网络应用
校园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它为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应用.那么再好的网络也不过是一个架子,就如同高速路上跑马车,资源严重浪费。
校园网络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建立符合每个学校的应用管理系统。校园网建设都是围绕着应用系统展开的,系统是服务于教学、教研及学校管理等众多环节的综合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lntemet的浏览系统和一个信息播放系统。目前成熟的校园网综合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手段;提供网络服务、方便师生教研;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对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笔者认为各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应用。
1.为教职员工提供上网的服务:
2.利用注册的域名信息,建立学校的因特网站,对外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信息,提供对外信息服务;管理和规范学校的公务电子邮件系统和公务上网:
3.建立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对网络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TCP/IP协议;教学模式;应用驱动
近年来,物联网(IntemetofThings)受到国内外工业界和教育界的重点关注。物联网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提出,主要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输设备,按照无线传输协议,将物品连接到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从而实现“物物相连”的应用目标。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物联网更强调全面感知,即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等感知体采集信息,同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捕获的信息,真正实现物与物的沟通。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化浪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目前已在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工业监控等领域成功应用。
在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中,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建设是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为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该专业旨在培养能系统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和技能,具备通信、网络、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截止到2012年秋,全国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35所。目前,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验配置、教材建设等内容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同时,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
由于在技术特点方面,物联网是互联网、无线网络、嵌入式软件、传感器技术的集成和整合,重点涉及高频技术和通信协议栈等核心技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国内相关专业多专注于单项技术的培育,对上述多种技术的聚合存在较大欠缺,需要根据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升级和扩容。
TCP/IP协议分析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也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后续课程,该课程侧重于讲述TCP/IP协议族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使学生对网络互连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物联网,核心技术已由传统的互联网转向无线网络和无线通信,如zigBee无线网络协议和IPv6协议。因此,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TCP/IP协议分析不仅要讲述经典TCP/IP协议,更要侧重物联网环境下的无线网络协议。显然,要对TCP/IP协议分析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需要。
1、教学现状分析
TCPflP协议分析的主体是对TCP/IP协议族中各层协议的详细介绍,增强学生对TCP/IP协议复杂机理的直观理解。根据作者实践教学总结,目前该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1授课内容偏重理论,与先期课程重叠过多
TCP/IP协议分析的核心是TCP/IP4层模型及相关通信方式、时序等规则,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重复,单纯的理论阐述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此外,抽象讲解各种协议的实现细节容易重复,如每个协议的组成部分几乎一致,简单重复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
1.2教学内容单一,缺少源代码分析
通过分析TCP/IP的源代码,有助于观察协议实现细节,深化对协议的理解,提高网络编程与内核开发技能,使学生具备根据需求修改协议栈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TCP/IP协议分析教材集中于对协议的抽象分解,如采用示意图的方式描述帧的封装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数据包捕获软件分析协议的运行机理。这样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协议,将实际网络协议的修改和应用与源码的实现细节进行有效结合,造成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以帧的封装为例,Linux下数据包的统一数据结构为“structsk_buff”,所谓的封装和解封是该结构体中头尾2个指针的移动,这个机制简单,但充满了技巧,如果不阅读源代码,理论和应用之间始终存在隔阂。对于已经引入LinuxTCP/IP协议栈源代码的教师来说,如何有效组织上万行的协议栈源代码是重要问题。在教学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代码段,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条件反复凝练,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1.3几乎不涉及无线网络理论的讲授
现行教材几乎全部以经典IPv4为授课内容,部分教材扩展到IPv6,对网络层以下涉及甚少,基本默认以IEEE802,3标准(以太网)为例阐述。而在近些年的实际应用中,无线网越来越成为业界的技术亮点,各种成熟的网络产品纷纷延伸至无线网平台。无线网标准主要以IEEE802.11和802.15为代表,在实现细节以及协议规则方面与以太网有较大差别,为提高传输效率,在网络层和传输层需要有相应的改变。通用的IP和TCP协议显得过于冗余且针对性不强,无法应对无线网高容量、短延时、低速率的应用需求。这就决定了现有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现有的绝大多数实验组网设备不适宜无线网络架构,因此,无法提供这方面的实验平台。此外,无论是经典的LinuxTCP/IP代码分析,还是无线网络协议的理论学习,均缺乏相应的操作性强的实验指导教材,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2、教学模式改革
依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TCP/IP协议分析课程改革遵循“应用为先导、工程为特色、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教学理念,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实践。
2,1应用驱动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根据物联网的应用特点,明确“TCP/IP协议分析”课程以应用为驱动,促进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学习。教师有意识地根据物联网不同的技术需求,引导学生对经典的TCP/IP协议知识进行重构,从而培养富有探索精神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精神。
在具体教学中,以Linux协议栈代码分析为主,TCP/IP协议的大多数原理在先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中已经教过,所以课堂教学一半时间讲述理论细节,其余时间辅以代码分析。例如,Linux平台下“structskbuff”作为数据包的统一结构体,涵盖了经典协议栈里的诸多选项,此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对代码进行分析外,还应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删减和添加哪些选项,才能保证实现无线网络高容量、短延时等应用要求。然后以ZigBee协议为代表,抽选出该协议下的帧结构以及相应的实现代码,并以此展开ZigBee协议的若干细节,比如NPDU中载荷选项的构成、序列信息的作用以及半径域选项的意义。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们可以轻松地过渡到物联网技术氛围。又如,Linux平台下传输层的主要实现函数为“tcpv4dorcv()”,主要工作是遍历后备队列链表,将合适的数据包添加至完成队列,并作校验。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对此函数进行详细分析外,还要指出zigBee协议中传输层功能很小,甚至已经合并到网络层,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以及哪些功能可以保留,哪些是冗余,并对比经典TCP协议的滑动窗口机制,分析物联网应用环境下应如何实现拥塞控制。再如,在经典TCP/IP协议中,路由是IP层的核心功能,常用的路由协议如OSPF、RIP等多考虑广域网的情况,但在物联网应用中,这些协议显然都不适合。此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在路由选择格式、地址转换计算、算法的实时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调整,以指定适宜短距离无线通信的路由选择协议。尽管一两节课的时间不足以将改进的细节讨论完善,但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既达到了掌握经典TCP/IP协议理论的目的,也明白了物联网与常用网络协议的异同,为课下自学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理论与工程产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TCP/IP协议内容庞杂,涵盖面广,协议细节繁琐,根据教学实践,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容易厌倦,教学效果不好。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授课时加入了大量的无线网络理论,加大IPv6讲授部分,这些内容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一笔带过,实践中学生的反响非常强烈,听课兴趣明显增加。例如在网络层的授课内容中,我们加入了配置无线网网关的内容,首先从实际无线路由的网关配置演示,扩展到zigBee无线网关协议转换的实现,并给出了无线网关射频部分(物理层)接收到数据报文后进行有效载荷等选项的格式转换细节,直到最终交由802.3以太网网卡处理。数据最终还是返回到熟悉的以太网,但学生对无线网关的数据传输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物联网相关工具箱的应用。目前主要使用ZigBee工具箱做教学对象。由于现在主流ZigBee工具箱体积小、便于携带,且都具备在线调试功能,因此很容易在课堂进行变量观察,对上述新添加的无线网的理论进行实时验证。同时,工具箱大多配备图形、汉字LCD显示器和各类语音接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此外,zigBee工具箱大多开放源代码,理论授课完全可以伴随代码分析。理论讲授、工具箱验证、代码分析构成了我们教学方法的“三重奏”。
2.3仿真软件与编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由于物联网系统需要配备多个传感器、无线网关和终端,设备成本较高,因此可采用以仿真软件为主的教学手段。目前我们主要采用NS2软件,可以方便地设定各类通信环境和不同的区域网络类型,构建虚拟的无线与有线耦合的通信网络模型,可以观察不同协议的运作流程。例如,我们采用NS2仿真zigBee协议体系中树形路由的分布式地址分配方式,构造了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节点接入方式,并可以得到直观的性能分析定量数据。基础实验以数据包捕获软件为主,这类软件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协议实现细节,不用在开始就纠缠具体的代码。目前我们实验主要采用的是锐捷公司的协议分析器,界面简单直观,所支持的协议类型全面。此外,我们推荐学生在课余学习中使用Sniffer软件,这也是一款轻量级的捕获软件,便于安装在学生电脑中。
显然,单纯的捕获并分析数据包只能从宏观角度理解网络协议的原理,如想与物联网的应用性接轨,则应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网络编程。这里的网络编程并不是指内核(协议栈)开发,而是指从应用层编程人手模拟部分协议。由于Linux内核编程的基础知识要求较多,而LinuxSocket编程易学易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后者作为实验技术。例如,讲完ICMP协议后,我们会在课堂上讲授基于Linuxc的ping程序的主干代码,然后在实验中根据无线网关和无线地址分配的机理,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修改。又如,讲完TCP的ACK、RST、SYN等报文格式后,我们利用Linuxc编写端口扫描程序,并指导学生进行调试。引入Linuxc网络编程的直接好处是,学生不再认为TCP8P协议分析是纯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Linuxc编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结语
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对于该专业的每门课程都要以物联网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应用需求作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调整,这样才有助于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TCPhP协议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经典网络协议原理的讲授,更要考虑无线网络的特殊需求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翔,姜鑫,昊永和,物联网教育应用的标准建设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2-51。
对网络教学的建议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网络视频会议;节点设计;应用示范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233-02
NodeDesignResearchandApplicationReferenceofEducationNetworkVideoConferenceSystem
ZHANGHai-pan1,FANZhao-zhong1,YANGJia2
(1.InformationCenter,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2.Xi'anInstituteofOpticsandPrecisionMechanicsofCAS,Xi'an710119,China)
Abstract:Ademonstrationprojectsofnode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fivegenerationsofthenetworkvideoconferencesystem,fromthebeginningofthe1990s,waspresented.Adesignofnodeoffourthgenerationofeducationnetworkvideoconferencesystem,whichisinused,wascompletion.Itanalysisthekeytechnologiesusedinnodeapplication,thenodeapplicationofXi'anJiaotongUniversity,forexample,andanextgenerationnetworkvideoconferencesystem,markedwithIPv6,highdefinition,large-scaleandmobileterminal,wasdescribedalso.
Keywords:educationnetworkvideoconferencesystem;nodedesign;applicationreference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方面对应用工具日益提高的要求,能够满足无障碍交流的高清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已逐步走进了社会各个领域,并展现了卓越的高效沟通能力,在要求高效率工作的今天,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高清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正逐渐运用于整个教育系统,大部分的使用范围都针对高校和高校间的远程会议联系、高校内部的多点会议――我国幅员辽阔,教育系统内各高校、院系间会议和学术交流频繁,高清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能够减少由于传统会议方式产生的旅行、住宿等开支,让关键人物和信息变得更容易接近,便于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并使更多的时间用在交流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沟通效率与远程协作能力。高清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带来的流畅沟通和更有效的信息分享,使上传下达更通畅,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快地做出更优化的决策。另一方面,在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在其示范作用下,下一代IPv6高清网络视频会议可以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带动现有视频会议系统的升级改造。
1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的发展概述
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的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两点间互联阶段、MCU支持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软件支撑的多节点阶段、高清视频会议和下一代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阶段。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的先行者,这几代视频会议系统都有部署有节点,并进行了应用示范,推动了社会上网络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代视频会议系统以是图形工作站、窄带网络和单点通信为基础,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国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在上世纪90年代,以医学远程会诊、国际学术交流的推动下,网络视频会议发展迅猛,远在万里之外的高级专家可以指导一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各个国家的专家可以在线讨论病情。1998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访问,亲手启动了中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这是我校建立的第一代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之一。视频会议服务器采用Sun公司的图形工作站,UNIX操作系统,扫描仪等外设数据传输采用SCSI接口,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设备,只限高端用户使用,高昂成本限制了其的广泛应用。在2010前后,以UNIX为基础的点对点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被苹果公司用到了移动终端上面,成为风靡全球的Facetime软件。
第二代是MCU支持的多点视频会议,由于第一代网络视频会议的高昂建设成本和人员维护成本,发展了将控制系统集中在一起的第二代视频会议系统,其特点是维护方便,易于集成,音视频效果良好。西安交通大学也部署了MCU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将学术报告厅和主楼第一会议室、第二会议室连接起来,视频效果清晰流畅,音频不失真。但是第二代视频会议系统每个MCU支持的节点数一般是4个或8个,会议规模不能太大。由于第二代视频会议系统的缺陷,因此又发展了第三代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第三代是软件支撑的大规模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支持上百个节点,节点采用通用的图形工作站加装图像采集卡作为视频会议客户端硬件,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通过教育公网连接视频会议中央服务器。第三代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成本较低,配置灵活,可以支持大规模节点。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设计、实施了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系统运行6年,运行良好,每学期都召开多次全国教育系统视频会议。2011年6月以后,由于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调试完成,系统逐渐停止使用。
第二代和第三代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由于技术上各有优势,共生了比较长的时间。
第四代是高清网络视频会议阶段,采用集成化的视频会议终端,高清会议摄像机,运行于教育视频会议专网。西安交通大学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建设了高清教育视频会议系统节点,本文将在将在下面章节介绍系统的节点设计与实施。
第五代是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系统以IPv6、高清、大规模、移动终端为主要特征。西安交通大学参与了CNGI项目“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子项目“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CNGI项目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简称,CNGI是部级的战略项目,该项目由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个部委联合发起,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下一代互联网的试验平台,以IPv6为核心。目前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实现在IPv6环境下教育网络内的互联互通,优化调试在持续进行中。
2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节点设计
高清网络视频会议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为“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高清化改造项目,以下简称“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西安交通大学节点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图1为系统结构简图,图中未包含音频设备。
设计方案中会议终端采用迪威FOCUS3800视频会议终端,通过教育网西北节点直接连接教育网络视频会议中心节点。
根据会议室面积的大小,显示设备分别采用大屏幕高清液晶显示器和高清投影机。视频输入设备采用索尼视频会议专用高清摄像机。
音频输入设备根据会议室原有音频设备和布线条件,分别采用从会议室调音台获取音频信号和使用专用无线麦克风的方式,音频输出设备采用会议室原有音响设备。
会议室还需要进行高清设备的综合布线施工,各类数据线均从顶棚进入设备间,高清投影机采用升降架安装于顶棚内,高清摄像机安置于幕布(液晶显示器)的左侧,用支架固定于墙上。
3高清教育视频会议关键技术分析与系统实现
通过对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节点设计及实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节点实现的时候,解决了很多重要的技术问题,现论述如下:
3.1网络接入的实现
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由于上传和下载的数据量都很大,共需10M左右的带宽,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尤其是教育网西北中心到北京和西安交通大学校内流量都很满的情况下,数据量大和带宽满的矛盾很突出。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内,我们采用连接方式如下:直接在楼层设备间架设视频会议专用光纤交换机,会议室端口直连光纤交换机,从楼层光纤交换机直接通过光纤联系网络中心机房,在网络中心机房,不经过校园网交换机,直接连接教育网西北网中心机房。
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使用的IP直接由CERNET分配。网关为专用交换机,并在专用交换机上直连网络监测设备。
在教育科研网中建立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专网,并限制专网中的设备对其他网站的访问。
3.2音频接入的实现
音频输入是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节点调试中的难点,啸叫和无声音输入是最常出现的问题,在调试中,直接连接是最好的排除问题的办法。
3.3网络遥控器设计与实现
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会议终端在放入机柜后,遥控器使用不方便,而且在会议中需要及时监控网络传输情况,因此需要视频会议控制设备。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终端支持web访问控制,我们采用在会场中架设无线路由器和移动终端的方式对视频会议终端进行控制。使用思科E1000作为路由器,拟采用苹果移动终端作为视频会议控制终端,但是由于iOS对flash的支持不好,后采用笔记本作为视频会议控制终端。采用无线路由器、笔记本电脑、IE和Safari浏览器的网络遥控器已经调试完成,并多次应用于全国教育系统会议。在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中,拟采用iOS和Android的系统作为移动终端。
4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每个视频会议节点的设计和实施工程量巨大且涉及网络、计算机软件、硬件等诸多领域。节点建设已经成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论文首先介绍了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到第五代CNGI下一代互联网视频会议。完成了高清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节点设计方案,并对节点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论文完成的工作对教育网络管理、教育系统应急指挥和下一代网络视频会议的技术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ComerDE.InternetworkingWithTCP/IPVolI:Principles,Protocols,andArchitecturesFourth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勇军,袁华,张凌.CoolView中透明视频网关的设计及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6-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