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例(12篇)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飞机喷洒;5%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松褐天牛;防效;江西星子
中图分类号S763.38;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164-01
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属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松树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又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而松材线虫又被称为松树的癌症,防治松褐天牛,切断松材线虫的侵染循环是松萎蔫病治理的主要措施[1-2]。2008年受到雨雪冰冻灾害极端天气影响,星子县国有东牯山林场的松褐天牛虫口密度明显上升。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星子县于2011年6月首次启动飞机喷5%噻虫啉胶囊悬浮剂进行防治。现将防治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东牯山林场坐落在庐山南麓,是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多在300~1000m,总面积4446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945.6hm2,森林覆盖率95%,植被丰富,主要包括马尾松,杉木、毛竹、樟树、茶叶等。此次飞机防治面积667hm2,处在省级庐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平均海拔520m,山势陡峭,人工防治难度大,是东牯山林场松褐天牛密度最大的区域。
1.2试验药剂与器材
试验药剂为5%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食盐、尿素、有机硅,由江西省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喷药飞机采用美国德事隆公司(BellHelicopterTextron)生产的贝尔直升机,导航设备为机载GPS,机载电脑调控喷洒流量。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飞防区用5%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900g/hm2、食盐120g/hm2、尿素150g/hm2、有机硅45g/hm2,于2010年6月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期采用飞机施药,用药量为90kg/hm2;以不用飞机施药作对照。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飞行质量调查。在飞防区内,选定5块约666.67m2的样地。样地内每隔10m设置1个采样点,采用氧化镁玻片作为采样片,将其设置在没有遮碍物的空地上[3-4]。每点设置1个采样片,每个样地设9个采样点,共设45片。结束后室内使用放大镜测定雾滴密度。
1.4.2样木调查。在飞防区内随机选择8株马尾松并用红漆进行标记。喷药后在每株样木上接松褐天牛成虫8头,然后用虫笼罩住并编号,共接64头。在毗邻山场设置1个对照区,选择8株马尾松并用红漆进行标记,按同样方法接虫64头。于喷药1、2、3d后统计笼内松褐天牛存活数,计算死亡率[5]。
1.4.3诱捕器调查。防治前,在林场的飞防区与对照区分别挂设20个、10个诱捕器。飞防后每隔7d对诱捕器观察诱集情况,连续观察30d,并记录诱集量。
2结果与分析
此次飞防区作业飞行速度185km/h,作业高度离树冠平均50m,有效喷幅为22m,平均雾滴密度30.1个/cm2。
由表1可知,飞防区实施喷药1、2、3d后,区内8株马尾松样木上松褐天牛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3.38%、92.19%、100.00%。由表2可知,诱捕器数量为20个的飞防区30d内捕虫量平均数明显低于诱捕器数量为10个的对照区。
通常地面喷药防治费用约为600元/hm2,山区防治667hm2面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费时间特别长。飞机防治667hm2面积仅用不到7d的时间,用药量不足地面防治的1/5,杀虫速度快,持续期长,对松褐天牛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3结论与讨论
防治松褐天牛应在天牛的羽化盛期进行,山区和大面积防治时地面防治耗费时间长,影响防治效果,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相对地面防治,飞机防治具有省钱、省时、省药的优势。采用飞机喷药杀灭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现代化手段[6],范围广、时间快,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且(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4页)
使用药物为国家批准使用的无公害生物制剂,对人畜无害。
4参考文献
[1]王问学.南方森林害虫综合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6-167.
[2]张华锋,魏招云,魏初奖,等.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防治松墨天牛林间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害,2010,29(4):35-37.
[3]梁细弟,朱建国,周关校.几种诱杀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比较及评价[J].林业科学研究,2000(4):366-369.
[4]姜礼元,唐陆法,程建明,等.千岛湖区松墨天牛成虫发生规律及不同诱捕法的比较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3(1):25-27.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1篇2
1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县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茶蚕为常发性害虫,茶尺蠖、茶毛虫等间歇局部重发,茶轮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几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绿叶蝉有所发生,共引起7867公顷次茶园受害,茶尺蠖、茶蚕和茶毛虫均未造成明显为害。在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电视字幕预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实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1.1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为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安排、日常监管,以农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开展技术培训、操作指导,让茶农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确责任。为扎实稳妥地推进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作,针对诸佛庵镇分户经营规模小、对象多的特点,明确要求乡镇农技部门要承担实施责任,具体负责茶园病虫害发生信息收集、通报和指导茶农防治的日常事务。
1.2技术保障
一是举办茶叶农民田间学校。几年来共举办了茶叶农民田间学校43所,累计培训茶农、种植大户共1650人。采用茶农参与的方式,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茶园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茶园改造、黄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园新建等技术。通过茶叶全生长季节的培训,茶农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了解了茶树生长特性,认识了茶叶上的主要病虫害,掌握了防治方法,懂得了在通常情况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道理。接受培训的茶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周围茶农和亲友,非学员户可向接受培训的学员请教。二是结合民生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2年开展2项民生工程,培训4处,160人,重点介绍茶树健身栽培和综合防控技术,注重交流互动,以集中培训为辅,强化田间个别指导,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开展示范大户培育。三是发挥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全镇有茶农合作社5家,社员913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开展综合防控,建立茶园生产档案,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跟踪制度做好准备。
1.3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实施综合防控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清除田间表面杂草和病残体,根据茶树对环境、肥水的自然需求,施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沼液沼渣、厩肥、饼肥秸秆覆盖还田等科学方法,使其生长稳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和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群集性,及时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虫的枝叶,就地踩死。三是诱杀。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园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了尺蠖类、茶蚕、茶毛虫等毒蛾类的鳞翅目害虫、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种成虫;还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成虫;2008—2010年应用杀虫粘板6600片,防治面积中国整理近33.33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幼虫3龄前期食量小,用Bt1.6万IU/mg[2]、颗粒体病毒、杆状病毒、核多角体病毒、茶小绿叶蝉用白僵菌等[3],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左右。五是化学防治。防治茶蚕、茶小绿叶蝉期间遇阴雨低温天气,防治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地方虫口密度较大且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及时用1.2%阿维菌素乳油150~300mL/hm2或0.2%苦参素水剂1125mL/hm2,对水600kg在茶园中实行点片喷雾法进行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并兼治部分刺蛾、叶斑蛾等其他多种叶部虫害。
2成效
2.1田间发生量及为害率降低
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发生量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虫量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9~24.3)。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区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为害率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为害率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7~12.7)。
2.2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分别跟踪调查诸佛庵镇农技服务中心2011年在频振式杀虫灯应用区与非灯光杀虫区30户平均产量,平均增产10.06%,应用灯光杀虫区增产效果明显。一是经济效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首先诱杀了大量的害虫,减少了田间害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实现了增产增值。跟踪调查显示,应用杀光虫灯区域共135hm2,平均节约农药成本40.1元/hm2,当年累计节支5413.5元;平均增产鲜叶802.5kg/hm2,累计增产107t,按1.4元/kg计算,共增收14.98万元。而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二是生态效益。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方方面面危害是众所周知;而使用频振杀虫灯具有对人畜安全、诱杀害虫种类多、累计成本低、无毒、无污染、节能、省工、管理容易、活体性引诱效果显著、控害面积大、控害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是一项环保节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虫新技术。从2011年应用情况来看,符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林)产品的生产标准,防效一般可达90%以上,同时在防治病害时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田间6次调查百丛蜘蛛数量来看,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较各处理区下降3.5%~9.5%,农民自防区使用了化学农药,茶园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蜘蛛数量下降幅度达40.51%,远高于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和试验处理区的下降幅度。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3
一、概述
(一)分布与危害
白蛾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多。北纬20°—50°间的区域都适合生存,能耐40℃高温和-16℃低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老熟幼虫和蛹可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
食性杂。白蛾能够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包括糖槭、法桐、白蜡、桑树、杨树、柳树、刺槐、臭椿、国槐、香椿、榆树、山楂、苹果、梨、桃、李、枣、葡萄等林木和果树以及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
繁殖量大。一只雌蛾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到2000多粒。孵化率高,一般在95%以上。如不积极防治,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百万只。老熟幼虫15天不取食也不会死亡。
危害大。当疫情大发生时,白蛾可在3—4天时间内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农作物被危害后,减产减收,甚至绝产。
(二)生物学特性
白蛾在北京、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初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羽化结束。6月上旬幼虫是网幕始见期,6月下旬至7月初是网幕盛发期,7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8月初结束。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末至8月初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始见期在8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是网幕盛发期,9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10月中旬化蛹结束。在河北、山东等地1年发生2-3代,羽化、产卵时间较北京、辽宁等地提前1个月左右。
二、防治原则、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一)防治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治理,防治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白蛾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检疫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入和蔓延。
2.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人民政府对本管区的白蛾疫情防治工作负总责。
3.坚持源头防控原则。坚决杜绝从疫区调入带疫苗木。
4.坚持快速反应、紧急除治、治灾减灾的原则。林业局要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在境内发生疫情,林业局要快速反应,及时进行检疫和防治。
5.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要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限制除治通知书制度”。
6.坚持预测预报、疫情报告、控制防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的原则,对不同等级的疫情,实行分级控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方案。对因监测不力、瞒报漏报、预防怠懈等因素,造成白蛾扩散蔓延的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7.坚持依靠科技、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林业部分)》、《人民政府关于对调运使用林木种苗进行严格检疫的通告》(府发〔〕13号)、《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防控白蛾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白蛾的防控工作。
三、预防和预警
(一)检疫御灾
1.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人民政府关于对调入使用林木种苗严格检疫的通告》(府发〔〕13号)和《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林木种苗调运管理严禁调入带有白蛾等病虫害林木种苗的紧急通知》(府发电〔〕5号)文件精神,严格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严禁从疫区调运使用苗木。
2.森防站要加大检疫检查力度,对白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关键时期,要在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检疫哨卡,坚决阻止疫区苗木进入,加大对白蛾疫区相邻地区的苗木检疫检查力度。对未办理检疫要求书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3.森防站对新造林地进行严密的跟踪检疫,特别是对阔叶树种进行详细检查。
4.各绿化施工单位要主动配合森检人员做好外调苗木的检疫复检工作,共同抵御白蛾入侵。
(二)监测预警
林业局要按照《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重点对白蛾进行严密监测。林业局要成立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并设立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白蛾监测计划,及时了解周边地区白蛾的发展动态,预测传播态势及发生风险率,并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林业局和人民政府。当发生灾情时要及时分析和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准确掌握白蛾的发生区域和发生规模。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本辖区的监测方案,并且要积极开展白蛾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
具体监测方法如下:
1.专业定点监测
森防站要对新造林地、苗圃地、交通干道两侧、城区绿化地、加油站、花卉、蔬菜果品批发场周围地区,进行彻底排查和跟踪检疫,并常年开展以诱芯诱捕和杀虫灯诱杀为主的定点监测。
杀虫灯(黑光灯)监测:从4月下旬到9月下旬,每天19:00时到次日6:00时开灯,指定专人负责,定时定点的记录每天的诱虫数量和种类,确认是否有白蛾发生。
悬挂诱芯监测:在白蛾成虫发生期,要指定专人在阔叶苗木栽植区悬挂白蛾诱捕器,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收集标本,确认是否诱捕到白蛾成虫。
2.群众监测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新造林地的建设单位要大力宣传白蛾的危害性和虫态特征,印发图册,并公布疫情报告电话,要进一步动员群众观察身边绿地和管护林地内是否有白蛾,发现可疑迹象,及时报告,林业局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进行灾情确认。
3.疫情调查
采取专业调查、兼职测报员调查和群众疫情举报相结合的方式。
(1)在白蛾网幕期,每年5-10月份,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新造林地的建设单位每月要开展一次疫情调查,确认是否有白蛾疫情发生,准确掌握疫情动态。
(2)充分发挥兼职测报员的作用,从4月中旬到9月底,对本地区范围内的林木进行全面调查。
(三)无公害药物喷洒预防
由森防站牵头,各镇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对外地调入的苗木进行全面跟踪调查,并根据苗木来源地白蛾生物学特性,准确把握防治适期,有针对性地喷洒无公害药剂,以防止复检遗漏或无法检到的蛹、卵发育成为幼虫,从而达到彻底预防的目的。
四、防治措施
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疫情确认,如有疫情发生,立刻向防治白蛾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防治白蛾指挥部在报经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报林业局备案。同时要划定发生区范围,以发现白蛾点为中心,半径500米以内的区域为发生区;距发生区周边300米以内的区域为重点防治区;在白蛾活动区域设置醒目的标识和界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预防发生区扩散
按照《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安排部署,公安、交通等部门负责在发生区周围设置警告标志,严禁将发生区内所有植物外运;森林植物检疫人员要对各主要路口、停车场进行设点检查。
(二)药剂防治
发生地的专业防治队和林权所有者以及新造林地的绿化施工单位要在白蛾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防治。主要选择杀铃脲、噻虫啉等无公害杀虫剂。在施药防治过程中,严格按农药使用手册规范操作,避免造成人畜伤害和环境污染。
(三)人工防治
1.挖蛹: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在白蛾越冬后至羽化期间,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挖蛹,切实降低虫口基数。
2.剪除网幕: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在白蛾幼虫未扩散前(1-4龄),组织有关人员剪除网幕,集中消灭。
3.草把诱集: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利用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点,在树干离地面1.5米处,下紧上松的围绑谷草、稻草、草帘等,诱集老熟幼虫进行集中销毁。
4.灯光诱杀: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利用白蛾成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3公顷设一盏灯。
5.性引诱剂诱杀: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利用白蛾性引诱剂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通过防治,疫情扑灭后,经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核查、评估论证,并报人民政府批准后,可终止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由政府分管副长负责,林业局具体抓,做好全的防控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抓好本辖区范围内的防控工作,确保白蛾不入侵、不扩散、不蔓延。一旦启动《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按该应急预案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
(二)资金保障
财政要为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用于全面的检疫复检、监测、除治及宣传培训等工作,新造林地的监测费用由各绿化施工单位承担,确保监测顺利进行。
(三)物资保障
林业局要建立白蛾防治物资储备库,重点储备噻虫啉、百虫杀和苯氧威等无公害药剂,同时还要储备白蛾诱捕器、杀(诱)虫灯,防治用高压机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工作服、口罩、防毒面具等。凡用于新造林地的防治物资费用由绿化施工单位承担。
(四)人力资源保障
在每年检疫复检关键时期,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保证全部森检人员全力开展检疫复检工作,并调配工作人员配合森检人员做好复检工作。林业局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监测、防治专业技术骨干,以备疫情发生时派出应急。培训工作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
(五)宣传保障
宣传部、电视台、新闻中心等部门,要加大对白蛾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疫情发生时,每周播放白蛾防治专题宣传2-3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组织宣传车和宣传队赴各嘎查村展开宣传和指导工作,发放和张贴宣传资料,实现群防群治。
(六)通讯保障
在白蛾疫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保持信息系统网络和通讯的畅通。
(七)安全保障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绿化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生产安全,进行防治作业时,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防治区域所有道路入口处设立标示牌。配制和喷洒药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防人、畜中毒。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4
2011年以来,XX矿治安科在矿党委、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保卫工作方针,以“建设和谐XX矿”为工作中心,以开展“创建平安XX矿”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全矿治安预防和综合治理能力,实现了全年违法案件为0、重大治安案件为0、火灾事故为0的“三0”目标,矿区治安状况取得十分明显效果,为我矿实现安全生产年、构建和谐矿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2011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综合治理网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公司领导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实际保卫工作情况,今年年初在去年的基础上完善了《XX煤矿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健全完善了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机制,制定了详细的治安保卫工作计划和治安防范措施,明确了各部门的治安责任,进一步加大了治安奖罚力度。和全矿15个“治保会”分别签定了《治安责任书》,及时排除本部门存在的治安隐患并积极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对职工中出现的矛盾及时疏导化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同时矿加强了与XX派出所的联系,成立了“XX公安局XX派出所XX煤矿警务区”;矿给警务室配备了专门的办公桌椅好文件橱,安装了固定电话,制作了制度牌板。派出所派出一名片警,四名协警常驻矿区,平时协助矿治安科做好矿区周围的治安巡逻工作,每周一、三、五接待群众咨询。
治安科对科里《内部百分考核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完善,使治安保卫工作更加规范化,形成了矿区上下、矿社内外,联防互动网络,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到人。促进了治安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保卫人员思想教育,提高保卫队伍素质。
我们利用每天工前会和“周五”学习日学习传达上级文件、会议精神,组织广大保卫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准确领会报告精神实质;引导广大保卫人员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广大保卫人员在工作岗位、在矿区、在社会形成知荣辱、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学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条例》、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传达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对所学内容每月出试卷考试一次;通过学习使广大保卫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搞好我矿治安保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认真开展职工岗位安全行为教育
为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保持我矿安全生产的平稳态势,根据矿党委要求,在全科范围内认真“开展职工岗位安全行为教育活动”。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职工安全手册》、以及公司、矿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还结合保卫工作实际学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内容。我们保证“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落实。每个职工认真做好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笔记;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通过学习,广大保卫人员安全意识、规范化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搞好我矿治安保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基础防范,确保矿财产安全和矿区治安稳定。
确保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财产安全,是我们治安科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从“三防”入手,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了门卫管理,对外来人员及车辆严格登记;对出矿物资严格收取《出门证》并认真查验;对出矿的电缆、设备等重要物资,《出门证》必须有矿领导签字批准,方可出矿。
二是矿加大了对矿区治安投入。新建物资仓库400余M2;新砌筑、加高了供应科、食堂和矿区周围等多处围墙200余米,加固了物资仓库的门窗,增强了防盗安全可靠性。
三是治安科加强了值班、巡逻管理。每天有一干部坚持24小时值班,指定专人看管电视监控画面,带领巡逻队员对矿区重点部位进行多次巡视或蹲点守护,不留死角。2011年9月,保卫人员发现矿男浴室房顶瓦面有行人迹象,便怀疑有人爬墙入矿,盗窃矿内物资;于是,在科长苏振海同志的带领下,周密安排,埋伏守候多日,终在9月4日下午将两名爬上屋顶,正准备实施盗窃的人员当场抓获并及时扭送公安机关。经公安机关审理查实,这是一个6人盗窃团伙,曾多次盗窃矿内物资。6人受到公安机关拘留三天(因是在校学生,不予执行)的处理。
四是加强了对煤场的管理,为防止个别运煤人员卸煤、掺杂施假,每天发煤,都由一名科干部和一名巡逻人员在煤场监督司磅;特别是煤场管理员曹继行、马元祥同志,对工作积极负责,大胆管理、任劳任怨、为工作不怕得罪人,并多次放弃休息日,只要是发煤他们就不离煤场,多次查获弄虚作假行为。维护了我矿销煤形象和客户利益,规范了运煤秩序,受到了矿领导表扬。
由于广大保卫人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种种困难,严格落实各项保卫工作措施,使矿区秩序明显好转,为确保矿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的意见》,结合我矿实际情况,我们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的意见》,从09年12月1日开始—10年2月28日止,在全矿范围内开展“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为使《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有序开展,矿成立了“反盗窃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自《关于开展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文件下发后,矿各单位“治保会”十分重视,利用广播、版报、“周二、周五”学习日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反盗窃电缆线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职工树立企业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反盗窃专项治理活动;治安科在矿工人村、生产区井口等地点悬挂横幅标语;设立“反盗窃举报箱”;动员广大职工及家属积极举报、检举揭发盗窃行为。在全矿营造出“开展反盗窃活动”的浓厚氛围;给盗窃分子以强大的舆论压力,使盗窃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治安科组织人员对矿机电科安装车间、职工更衣室和工人村单职工宿舍进行多次检查;发现许多问题并进行了严肃处理,在《开展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期间,《通报》批评7人,给予行政处分2人,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2人,落实罚款7800元。有力地打击、震慑了不法分子。通过“反盗窃电缆线专项治理活动”的开展,促进矿健全了电缆管理、安全使用的长效机制,井下盗剥电缆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六、开展创建“平安矿区”活动,努力打造和谐矿区。
为全面贯彻落实苏天能(2011)136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公司“平安企业”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和谐矿区;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矿成立创建“平安矿区”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活动的领导、协调工作,并对创建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考评。开展创建“平安矿区”活动,从2011年6月起至12月底止,分三个阶段进行:
在宣传发动阶段,治安科在矿工人村、生产区等地点悬挂横幅标语;利用广播、板报、“周五”学习日大力宣传创建“平安矿区”活动的目的意义,全员发动,大造声势,营造出创建“平安矿区”活动的浓厚氛围;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矿区”活动;并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平安矿区”活动意见,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促进全矿平安创建工作上台阶。
在组织实施阶段根据公司创建标准和要求,矿创建“平安矿区”领导小组对矿区综合治理工作每月组织一次检查,各单位认真组织自查,全面排查“硬件”、“软件”方面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及时处理解决,杜绝创建盲点,把创建“平安矿区”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治安科狠抓治安防范。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和矿区内部治安管理,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加强内部民事调解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确保单位内部矛盾及时发现、及时得到调处。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单位内部,防止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外部与内部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杜绝各类案件发生。
七、加强火工品管理工作,防止火工品流失。
我们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火工品和地面消防工作,每逢运送火工品时,供应科、治安科密切配合,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把火工品安全地送到井下炸药库。为加强对危爆物品的检查,防止微波物品流失,对社会造成危害,矿专门为治安科配备了两台探测器;门卫对出入人员进行搜包检查;巡逻队员平时不定期对更衣室、井口进行检查,节假日必查,特别是国庆和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为确矿区安全,由治安科长带领每天分三班对更衣室、上井人员和出矿区人员进行仔细检查,从而杜绝了火工品流失。
八、加强消防管理,杜绝火灾事故发生。
消防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针对年初全国特大火灾事故多发的具体情况,我们加大了消防管理力度:一是重新修订了《XX煤矿地面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二是消防领导小组每月25日组织对全矿地面消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平时安排巡逻队员对木料场、物资仓库等重要部位每日进行消防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全年共组织消防检查12次,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并跟踪督促整改。三是加大消防投入,及时修复、配备消防器材;全年在木料场、新食堂、工人村安装3台消防栓,新建食堂安装了9盏应急照明灯,全矿修复灭火器167台,购置新灭火器60台、水龙带360米等消防设施;全年消防投入资金26000余元;增强了消防安全可靠性;四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除火灾隐患,普及消防知识,努力构建和谐矿区,治安科特聘XX消防大队专业人员来我矿对机电科、运输工区、服务公司、供应科仓库保管员等要害岗位职工举办了“消防技能培训和实际灭火演练”。矿安排三名保卫人员参加了保卫处组织的“消防知识培训”,一名分管消防人员参加了徐州消防支队举办的“消防技能培训班”,通过学习和实际灭火演练,提高广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火灾的技能;五是在“119”消防宣传日,大力宣传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治安科在矿区、工人村悬挂消防宣传横幅,制作“119”消防宣传专版在矿区和XX苏宁电器广场进行展出,使广大职工和XX市民受到了一次消防宣传教育。
总之,在10年治安保卫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矿区治安总体较为稳定,职工较为满意;但是治安保卫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距领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我矿三面环庄,地处县城附近,造成外来人员入矿洗澡控制不严,给职工洗澡带来影响;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致使我矿治安案件还时有发生,影响了矿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也给我矿造成了经济损失。
今后,我们一定要认清改革改制新形势,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务实,努力工作,确保矿区秩序和谐稳定,为我矿发展保驾护航。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5
关键词:病虫害;发生类型;防治演变;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215001
引言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坐标为E115°39'~116°06'、N35°55'~36°19',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约为2223.3h,年平均辐射量1172万J/m2,平均降水量约为523.9mm。
阳谷县历年来是粮食种植大县,建国以来,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1995年以来,阳谷县种植结构趋于稳定,常年种植小麦5.34万hm2左右,玉米4.67万hm2左右,蔬菜2.67万hm2左右。
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阳谷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历年造成严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阳谷县有病害63种,虫害72种,各种作物都有病虫害发生。2014年阳谷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71.55万hm2,防治面积130.43万hm2,造成粮食损失31208.73t,蔬菜损失43159.90t。
本文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1980年后阳谷县病虫害发生类型变化和建国以来病虫害防治演变,以期对今后病虫害科学防控和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提供支持。
1阳谷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类型(1980年至今)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病虫害发生量及危害程度的变化。如20世纪80、90年代曾经严重危害的病虫害,现在大大减少(如棉铃虫);过去为次要的病虫害,现在却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小麦蚜虫);有些过去没有的,现在正扩大蔓延危害(如小麦赤霉病、玉米粗缩病)。按照阳谷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演变情况,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1常发性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历年来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阳谷县种植业造成损失较大,如玉米螟、小地老虎、麦蚜、小麦白粉病、棉蚜、蛴螬、金针虫、玉米叶斑病等。
玉米螟:玉米螟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一般发生3代。1代玉米螟主要危害春玉米,历年在阳谷县发生级别1~2级,发生面积0.03~0.07万hm2;2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历年发生级别1~3级,面积2万hm2左右;3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穗期危害,历年发生级别1~5级,面积3.33万hm2左右。
小地老虎:该害虫为迁飞性害虫,在阳谷县不能越冬,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阳谷县一般发生3代,其食性杂,可危害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发生级别1~3级,发生面积1.33万hm2左右。
麦蚜:该害虫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20世纪80年代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基本达不到防治指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害虫呈加重发生趋势,发生级别1~5级,尤其是2007年后几乎年年都发生,发生面积达5.33万hm2左右。
1.2偶发爆发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在个别年份偶然发生成灾,或一般年份局部爆发成灾,如小麦条锈病、斜纹夜蛾、粘虫等。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已连续多年未查到该病害发生;粘虫在阳谷县基本每年都有发生,但发生程度较轻,一般为1级;斜纹夜蛾2008年在阳谷县发生严重,发生级别达到4级,凤祥牧场附近公路爬满该虫幼虫,密集成群,最高达103头/m2;2012年,阳谷县部分农田和草地该害虫发生严重,最高达到68头/m2。
1.3跃增、新增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过去曾有发生,但危害较轻,或者过去没有发生,近几年发生严重。如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小麦赤霉病等。
1998年以前,玉米粗缩病在阳谷县很少发生,在此之后,该病在阳谷县玉米上基本年年都有发生,发生严重的年份病田率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80%以上,基本要进行毁种。
小麦赤霉病近几年在阳谷县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尤其是2012年,病田率达到100%,总体发生级别2级,发生面积达3.33万hm2。
1.4消退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害虫过去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但经过防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和危害程度均有所减退,如东亚飞蝗、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棉铃虫、蝼蛄等。以棉铃虫为例,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棉铃虫适生环境发生改变,该害虫在阳谷县危害呈减轻趋势。
1.5次要稳定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虽说常年发生,但危害相对较轻,如玉米蚜、玉米瘤黑粉病、大豆食心虫等。
2阳谷县病虫害防治演变
人类农作物种植历史同时也是与各种病虫害的斗争史。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到小麦“黄疸”、麻类枯死现象与栽培的关系,明确了合理密植、轮作等防病的作用;在1500~1800a前开始应用农业技术、有益生物和砷、汞、油类、石灰、植物性农药等防治病虫害;1000多年前开始应用铜剂和铅剂防治病虫害[2-4]。建国以来,阳谷县病虫防治措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2.1“土法”防治时期
解放后至19世纪5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植物农药”和人工捕打的方式。如棉蚜用棉油乳剂、烟梗水、草木灰水、肥皂水等用扫帚洒治;蝗虫靠人工扑打、挖沟土埋等。这个时期防治技术落后,不仅防治的病虫种类少,而且速度慢、效果差。如棉花,由于早期棉蚜危害,延迟发育,中后期又受棉铃虫、红铃虫危害,大量落蕾落铃,一般成铃率很低,减产80%以上。
2.2“土洋”结合防治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至19世纪6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1954年阳谷县建立了蝗虫测报站;1960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完善了病虫测报手段,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与危害情况,适时开展防治。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氯”制剂等,用喷雾器、喷粉器等防治多种病虫害。
2.3化学防治时期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植物保护组织的壮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农药品种增多,而且防病治虫效果较好,继“有机氯”制剂之后,又发展了“有机磷”制剂等。在防治方法上,由原来的单用单治发展为兼用兼治理,多种农药交替使用,多种病虫害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
2.4综合防治时期
从19世纪80年代初至今,单靠化学防治发展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综合防治。在该时期,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新农药、新药械日新月异,从杀菌剂来看,二甲亚酰胺类、苯丙咪唑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苯基酰胺类苯吡咯类、苯胺基嘧啶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得到了广泛应用;杀虫剂中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烟碱类、抗生素类、苯甲酰脲类、酰胺类、吡唑类、保幼激素类、蜕皮激素类等发展迅速。
3小结
作物本身的抗性、病源、虫源和环境条件等均与病虫害发生密切相关[5,6]。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同时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防治措施经历了“土法”防治、“土洋”结合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4个时期。目前无论是防治效果还是防治效率均有了飞跃式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面积使用,效率高、省功、省时农药器械普遍推广给病虫害防治提供的有利条件。
同时,还应看到阳谷县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受自身知识限制,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了解,出现重虫害轻病害、重治轻防、重化防轻农防等现象;突发、重大病虫害防治困难,应急防治能力差,如赤霉病防治适期仅在抽穗-扬花期,一旦错过时机防治效果较差;新发病虫害危害逐年严重,如玉米田蜗牛、顶腐病等;统防统治水平相对较低,病虫统防统治组织亟待发展壮大。
今后植保部门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测报水平,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将病虫损失控制在低水平,有效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高东,何霞红,朱有勇.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9):1107-1116.
[2]李会平.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169.
[3]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00.
[4]韩占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8.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管理;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管理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了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特别是林业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林业的全方位动态监控,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捷。当森林遇到虫害时,可以及时准确地分析出虫害发生的范围和具体程度,为启动紧急解决措施提供准确信息。林业部门在对林区进行管理时,虫害的防治是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以松材线虫为例,来阐述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将虫害灾害降到最低。
一、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虫害防治技术,就是指对林区发生的虫害病进行仔细研究,快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病控制在发病潜伏期内,将其消灭,来减少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所以,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常见的灾害性虫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拟定具体的防治措施,制定应急方案,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对林区虫害现场进行全面了解,快速采取措施控制虫害范围。林业管理必须要把虫害预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作为依托,才能真正做到林区虫害的有效防治,保护森林所有权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病防治对林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林业病虫害不断发生的原因
在我国,各种植物的种类在世界中排名第二,由于这些植物的种类很多,导致我国的森林中的各类病虫害的种类也十分严重。根据调查显示,在进行林业的病虫害防治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和害虫的多样性,给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在对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中,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是却一直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些害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每当我们对这些害虫进行消灭的时候,总是会有个别害虫侥幸逃脱,由于它们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在经过几代的繁殖以后又会对于林业造成危害。第二,由于新品种的引进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由于各地区不断进行一些林业之间的交流,这些害虫及容易跟随着木材被带到新的环境中去,进行繁殖和生长,这样就会导致每个地区之间的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多。第三,害虫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害虫在经过几代的遗传后,就会对于某一项的药物产生体抗力,不会再受到药效的影响,这就给林业管理中对于病虫害的治理,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此,对于林业中的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本没有一劳永逸之说。
三、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一)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等,做好预防工作一般来说,松材线虫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受温度影响,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温度在25℃~30℃时,该病虫害的扩散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林业管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演变过程,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二)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
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对森林中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范围划分和精确定位,建立动态的监控点。每年该虫害病多发期时,对松树的病状情况进行统计和资料更新,监测虫害的扩散面积和具体的病死株数,建立监测报告制度,来实现对病区的动态监控,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三)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
强化对虫病多发区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对病死数目移除过程的监督。因为病死林木中还潜藏着大量的虫卵和幼虫,是虫病再次发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属于林区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肆意进行买卖,就会造成病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展,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做统一移除处理。因此,在管理中要严格把关对病木的处理,严禁病木非法流通运输。
(四)具体林业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
由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确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控制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切实将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切实做到对虫害病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完备的虫害管理知识,真正发挥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五)加强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不断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虫害的预防能力,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免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虫害,不使用任何药物,对林区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效果明显。化学防治措施指将化学药剂喷射或涂抹在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来做到对虫害的控制和消灭,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物理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简单物理工具,比如电、热、光、辐射和微波等物理技术来达到对虫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饵木和灯火来诱杀害虫。
(六)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防治措施不施用任何农药,对林区资源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缓慢,但效果明显。生物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活性物质(如各种激素或其他对昆虫有害的生物的提取物)以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通过遗传操纵使昆虫不育的方法来治虫。
(七)化学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对害虫有作用的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于林区病虫害发生范围内,控制、消灭及预防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防治的化学药品可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八)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简单工具,如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等机械物理技术来防治林业虫害。另外,还可以通过灯火、潜所、饵木等来诱杀林业害虫,同时加强了热水浸种、种子曝晒等工序,尽量使用高温等物理手段杀死潜在的林业害虫和病菌,能够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结束语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虫害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林业管理中的虫害预防技术研究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来减少虫害带来的森林资源破坏,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崇袍.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2]杨红旗,曹林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0).
[3]齐祥英.探讨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价值工程,2014,(18).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防控措施;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544-06
目前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Oryzasativa),约5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世界水稻的总播种面积约为1.57亿hm2,亚洲占世界稻谷总面积与总产量的90%[1,2]。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稻谷总产量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0%[3]。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4]。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经济损失达400万~500万t,且主要以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等病害以及稻飞虱(Nilaparvata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等虫害发生最为普遍[5]。
广东属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随着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为稳定发展广东省粮食生产,广东省政府于2009年在《关于印发建设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农[2009]178号)中明确了包括从化市、增城市等在内的40个产粮大县(市),并提出了各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水稻是广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10年,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7.12%,稻谷产量则占粮食总产量的80.56%。近年来,广东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为害程度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2010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860.68万hm2·次,经防治后实际损失稻谷50.12万t,占当年稻谷总产量的4.73%,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基于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逐年加重的态势,广东省在水稻主产区建立了包括韶关市、惠州市、汕尾市、阳江市、茂名市、清远市、湛江市、揭阳市等在内的20个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为掌握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本研究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了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这对广东省制定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概况
水稻作为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率均在76%以上。但水稻种植面积却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86.02万hm2下降到2009年的195.27万hm2,30年间下降了190.75万hm2,下降了49.41%(图1)。
从稻谷产量来看,广东省稻谷最高产量出现在1998年,为1688.53万t,最低产量出现在2008年,为1003.30万t。由于受自然灾害、劳动力和物质投入减少等因素影响,广东省稻谷总产量也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9年稻谷总产量为1058.10万t,比1978年的1328.56万t减少了270.46万t,比1990年的1687万t减少了628.90万t,比2000年的1528.53万t减少了470.43万t。但从历年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率来看,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图2)。
2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
根据水稻病虫害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仅对广东省1992-2010年间的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
2.1发生面积
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总面积为11344.73万hm2·次,且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1992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451.01万hm2·次,2010年则达到860.68万hm2·次,增加了90.83%。而从病害和虫害来看,1992年广东省水稻病害发生面积为196.10万hm2·次,占水稻病虫害面积的43.48%,2010年则为237.45万hm2·次,占27.59%。但广东省水稻虫害的发生面积则从1992年的254.91万hm2·次上升到2010年的623.23万hm2·次,占水稻虫害比率分别为56.52%和72.41%(表1)。由表1可知,广东省历年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重于病害,且有虫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增加、病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减少的趋势。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以及纹枯病为主。1992年,四者发生面积占广东省水稻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79.08%,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81.95%。此外,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大虫害发生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其他病虫害发生面积则基本保持稳定(图3)。将19年间各病虫害发生面积进行平均,它们占水稻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比率分别是:稻瘟病4.67%、纹枯病22.31%、白叶枯0.67%、三化螟12.90%、稻纵卷叶螟23.16%、稻飞虱20.77%、其他病虫15.52%(图4)。
2.2为害损失
由表1可知,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并经防治后实际粮食损失共计达467.33万t,因病害实际损失191.71万t,虫害实际损失275.62万t,且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2年,广东省因水稻病虫害、水稻病害以及水稻虫害发生造成的实际粮食损失分别为18.19万t、10.46万t、7.73万t,到2010年则分别增加到50.12万t、16.37万t和33.75万t,分别增加了175.54%、56.50%和336.61%。而除个别年份出现特别情况外,广东省历年病虫为害单位发生面积造成的实际损失最大的是白叶枯,其次是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以及稻纵卷叶螟(表2)。
2.3发生程度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广东省历年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均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除白叶枯发生程度历年均属中等偏轻及以下外,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属中等偏重程度;稻瘟病、三化螟则属于中等及以下程度(图5)。由此可见,在广东省上述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均应受到高度重视。
2.4地区分布
从2010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在各城市的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在80万hm2·次以上的地区包括揭阳市(83.67万hm2·次)、茂名市(84.51万hm2·次)、湛江市(80.06万hm2·次),发生面积在60万hm2·次与80万hm2·次之间的地区包括梅州市(60.95万hm2·次)、江门市(60.13万hm2·次)、河源市(60.07万hm2·次);发生面积在30万hm2·次与60万hm2·次之间的地区包括韶关市(55.17万hm2·次)、阳江市(47.19万hm2·次)、肇庆市(45.74万hm2·次)、惠州市(44.01万hm2·次)、潮州市(39.14万hm2·次)、云浮市(36.03万hm2·次)、汕尾市(30.76万hm2·次),其余各市均在20万hm2·次以下。而实际损失方面,损失量在3万t以上的地区依次是阳江市(8.09万t)、江门市(7.50万t)、湛江市(5.03万t)、茂名市(4.36万t)、潮州市(3.04万t)(图6)。
3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3.1害虫迁飞性
由图3可知,广东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发生面积在2002年以后均有大幅增长,这与水稻害虫的迁飞性具有一定关系。如2008年4月上旬以来,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大量迁入我国南方地区,导致华南稻区虫量迅速上升,农业部紧急部署防控,尽可能控制水稻危害损失。2009年9月以来,广东省晚稻重大病虫害严重,呈现发生范围广、发生量大、为害程度重的特点。
3.2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6-8]。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广东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一致,且其气候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日数增加,高温酷热;低温日数减少,暖冬突出;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繁[9]。此外,温度、降水在不同地区变化差异也较大,如粤东北地区,1995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0℃,2010年则为21.8℃,升高1.8℃;粤东分别为21.6℃和22.3℃,升高0.7℃;粤中与粤西则分别升高0.2℃和0.3℃。年降水量方面,1995年,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粤东、粤中以及粤西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506.9、1171.0、1766.4、1512.2、
1752.4和2082.9mm,在2010年则分别为2104.4、1416.1、1419.6、1350.3、2353.6、1952.3mm,年降水量变化最高达600mm以上。全球变暖以及降水格局的年际变化必将导致病虫的越冬基数增大,利于“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并最终导致病虫害的暴发。
3.3施用化学农药
长期使用、不合理用药等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是生物灾害加重为害的重要原因。为控制水稻虫害,农民不合理地增加防治次数和剂量,杀虫剂的长期使用,使部分水稻害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此外,大多农民在病虫害防治上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普遍存在“重虫害轻病害,重后期轻前期,重药剂轻综合防治”的现象。而从季节性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来看,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虫害时因不适当地施用某些杀虫剂会同时杀伤蜘蛛、寄生蜂等有益天敌,从而可能增加虫害的发生机率[5]。
4防控措施
4.1加强病虫害的宣传与预测预报
水稻病虫害防控不仅要向农民宣传,也要向各级领导宣传,通过宣传使大家都重视病虫害的防控,以达到全面防治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明确防治对象、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此外,为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害情况,各级植保部门及基层农技站应做好病虫害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出病(虫)情预报,分类指导病虫防治。同时,各城市测报站应充分利用广东省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录入病虫害监测数据,通过病虫发生趋势图及专家推理,实时进行病虫害预警的多通道,让相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农民能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4.2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有益生物因子的作用,把农药对环境公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一是选用选择性农药。即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对害虫防效高,但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如杀虫双、杀虫单、巴丹、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马拉硫磷等具有一定选择性,对螟虫或稻飞虱防效较高,而对天敌(如蜘蛛)影响较小,同时应避免长期单一用药。二是科学用药。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农药作用机理以及尽可能保护天敌等选择合适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如防治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叶面病虫提倡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茎中下部病虫可用粗雾;为保护叶面天敌,可采用根区施药、秧苗根部蘸药等。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对稻谷品质要求,选择性地开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
4.3扩大统防统治范围,提高专业化水平
广东省于2009年明确了40个产粮大县,2010年确定了阳东县、惠东县、梅县3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和乐昌市等34个示范区。2010年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为195.27万hm2,而2010年统防统治的目标只有3.33万hm2以上。可见,无论是示范区覆盖地区以及统防统治面积均还存在很大缺口,需要进一步扩大,并积极争取统防统治的政策、项目扶持,认真做好典型引导和措施推动等工作,切实提高统防统治专业化水平。一是严格按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成立要求,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示范户、农资经销户、农技人员、种田大户等成立从事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服务的合作社和专业户,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形式的统防统治队伍;二是要帮助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制订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和防治效果评价标准等[10]。
4.4推广应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
IPM技术是指在水稻生产上实现仅靠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手段向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环境调节、抗性种源利用等方向发展的一类综合管理与控制病虫害的技术,以实现水稻生产的持续、高效和环保。但目前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民对IPM技术了解不够,致使IPM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IPM成效展等渠道,向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大力宣传IPM技术的意义和成果,以增强他们对IPM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IP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5大力推广水稻生态种植技术
目前,鸭稻共作、稻鱼(蛙、蟹、虾)共生技术等稻田立体种养技术、稻田间套作技术、在稻田中释放赤眼蜂以及安装频振灯等技术均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在很多地区得以推广。稻田立体种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鸭、鱼等动物的捕食来控制一些媒介昆虫(即消除和切断传播途径),以间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可以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黑尾叶蝉,从而间接地减少由上述昆虫携带传播的条纹叶枯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黄萎病等水稻病毒病的发生[11]。而稻田中合理利用间套作、轮作等农业技术,改善群体小气候环境,同时,产生物理阻挡作用或“病虫稀释效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从而发挥天敌对作物虫害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广水稻生态种植技术,通过稻田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来防治病虫害。
参考文献:
[1]张德胜,杨浩放,张振臣,等.沿黄稻区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93-95.
[2]杨子刚,毛文坤,郭庆海.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市场供求分析[J].调研世界,2011(5):19-21.
[3]陈波,范兵,陈科海,等.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论种质资源在水稻抗性育种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3):234-236.
[4]喻大昭,曹雅忠,杨小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68-72.
[5]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6]刘文栋,葛意活,何燕.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43-246.
[7]白慧.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47-49.
[8]侯婷婷,霍治国,李世奎,等.影响稻飞虱迁飞规律的气象环境成因[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3):142-148.
[9]杜尧东.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节选)[J].广东气象,2007,29(3):1-6.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8
2011~2012年根据省、市站安排,结合我县实际,按照省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方案要求,我站认真安排并实施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试验。建立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一年来示范,展示了植保新技术,特别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方面的作用,配合培训和宣传,提高了农民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素质和对各种病虫草害的最佳防治时间得到了掌握。具体如下:
一、示范地点及内容
1.示范地点
淮阳县省级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地点设在淮阳县白楼乡刘楼行政村,示范区总面积为5000亩。示范区为高产灌区,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两合土),规模化种植,集中连片,小麦品种为当地主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郑麦366),该示范区交通方便,利于领导、群众指导和观摩。示范区内设立2000亩核心示范区和2亩的完全不防治区,其它为辐射带动区;示范区相邻麦田为农民自防区。
2.示范内容
核心示范区由植保部门直接管理和操作,实行新植保机械化全程统防统治。严格按照了淮阳县《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进行,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当病虫草害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并尽可能做到最佳施药时间科学用药、混合用药、综合用药,一喷多效。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尽可能采取一些促长增产措施,使综和防治技术发挥最大作用。
二、具体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今年全县麦播面积将达133万亩,目前全县小麦生产已进入高产水平,但是在整个生育期,小麦会遭受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对小麦的品质及产量影响较大,因此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是创建我县小麦超高产水平的关键性技术举措。在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进一步优化全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着眼于与农艺措施和机械作业的结合,重点增加绿色防控技术,节本增效、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目的,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搞好病虫草害的调查,明确防治对象,普及防治技术,并根据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防治工作:
1.播种期
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抓紧抓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确保小麦苗齐、苗匀、苗壮,一播全苗,压低病虫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为实现全程控制和夺取明年小麦丰收奠定基础。今年麦播期示范区小麦病虫害防治对象主要有小麦的传土传病害(全蚀病等)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同时兼防小麦锈病、白粉病、麦蚜等,压低其越冬基数。核心示范区在防治技术上首先加强了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的传播和蔓延。其次加大了农业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做到了适时播种、合理播量、深耕细耙、配方施肥、压低病虫基数。最后采取了种子包衣拌种技术,核心示范区每亩用3%苯醚甲环唑种衣剂20ml加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进行种子包衣,同时用70%吡虫啉30ml进行药剂拌种,(每亩播量10kg)有效预防了小麦早期的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及地下害虫和小麦前期的蚜虫等,辐射带动区指导农民应用种子处理技术,农民自防区表现主要是重虫轻病,使用药剂“多、乱、杂”,多数使用单一的杀虫剂,忽视了小麦病害的预防工作。
2.返青期
施药时间和温度是防治麦田杂草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小麦纹枯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今年由于前期气温较低,核心示范区在2月21号组织小麦核心示范区群众对杂草进行了统一防治,用车载式作物喷杆式喷雾剂进行了统一防治,县委、县政府、农业局高度重视,有主抓农业副县长、农业局局长、各乡镇主抓农业副职参加的现场观摩会,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今年气候条件和杂草长势,2月21每亩用15%噻吩磺隆15g与12.5%烯唑醇20g进行了一喷多防,由于科学使用,保证了今年核心示范区的小麦防除效果,防止药害发生。
3.拔节到抽穗期
拔节期重点抓好了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和麦蜘蛛的监测防控工作。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制定一套的防治方案。对达到防治指标的麦田科学进行药剂防治。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查治工作,在准确监测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搞好病害的早控。4月9日每亩用2.5%氯氟氰菊酯100ml加25%戊唑醇20g进行了防治,根据病虫发生的种类和程度,统筹兼顾,科学配方,混合作业,综合防治,达到了一喷多效的防治效果。
4.扬花灌浆期
这个时期是小麦病虫害的突发时期,也是我们监测的关键时期,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农作物各种病虫害发生日益频繁,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我们随时观察天气变化情况,根据天气预报4月21日我们组织核心示范区群众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统一防治,每亩用25%氰烯菌酯100ml加10%吡虫啉20g进行了防治。
三、示范区工作成效
1.不同类型示范区防病治虫除草效果
示范区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准确测报,科学指导,加之示范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对小麦草害防效分别达90%、85、1%和82%,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分别较农民自防区提高8%和3.1%,同时核心示范区较辐射带动区提高4.9%。
1.2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的综合防效平均分别达92%、90.1%和85.2%,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分别较农民自防区提高6%和3.9%;同时核心示范区较辐射带动区提高0.9%。
1.3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分别达91.2%、89.1%和85.2%,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分别较农民自防区提高6%和3.9%,同时核心示范区较辐射带动区提高2.1%。
2.不同类型示范区产量三要素及增产效果
2.1三要素比较
2.1.1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和完全不防治区小麦亩穗数分别为38.8万、37.2万、36.9万和31.2万,分别较完全不防治区多7.6万、6.0万、5.7万,亩穗数增幅明显。
2.1.2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和完全不防治区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7.2粒、36.9粒、35.4粒和30.9粒,分别较完全不防治区多6.3粒、6.0粒、4.5粒,穗粒数增幅明显。
2.1.3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和完全不防治区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2.3克、41.2克、40.3克和39.2克,分别较完全不防治区多3.1克、2.0克和1.1克,千粒重有所提高。
2.2增产效果比较
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和完全不防治区平均每亩产量分别为519.0kg、480.7kg、447.5kg和321.2kg,分别较完全不防治区亩增产197.8kg、159.5kg和126.3kg,增产率分别为61.6%、49.7%和39.3%,增产显著;其中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分别较农民自防区增加71.5kg和33.2kg,增产率分别为16.0%和7.4%,增幅明显;核心示范区比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增加38.3kg,增产率为8.0%。增产效果显著。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9
关键词侧柏毒蛾;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山东平阴
中图分类号S791.38;S4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1-0138-01
侧柏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柏科类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咬食嫩芽、嫩枝危害,发生数量大时,也咬食老叶;受害树木枝梢基部光秃,发黄发暗,远远望去,一片枯黄,不仅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也严重影响了其生态效能的发挥,若持续危害,可致树木枯死。在平阴县该虫主要危害侧柏,是危害较为严重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2004年在全县大发生,以后在某些地块时有发生和暴发,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平阴县地处平阿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县,山上的生态公益林基本全为人工栽植的侧柏纯林,目前侧柏林在全县所有树种中所占面积最大;尤其是2010年新批准的大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更以保护侧柏林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全县境内还有多株侧柏是有保护价值的古树名木。因此,在平阴县开展侧柏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近几年对该虫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发生规律及识别特征
侧柏毒蛾在平阴县1年发生2代,以卵在侧柏鳞叶上越冬,卵在鳞叶上呈块状排列,每块有卵粒几粒到几十粒不等,但以几十粒居多,也有上百粒的;卵初产时黄绿色,渐渐变为黄褐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卵于第2年3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灰褐色,典型特征是腹部第6、7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淡红色的翻缩线;幼虫会吐丝下垂,白天隐藏在树皮缝内或叶丛中,多在夜晚进行取食活动,多取食危害新萌发的嫩芽嫩叶,幼虫老熟后会取食整片叶子。老熟幼虫体长23mm左右,于5月中下旬开始在叶丛中或树皮下结茧化蛹,蛹长10mm左右,初化成时为鲜绿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头顶有毛丛。蛹期13~15d,5月下旬至6月初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体长14~20mm,翅展17~33mm,灰褐色,雌蛾前翅浅灰色,鳞片薄,略透明,有不明显的褐色波状纹,外缘线上有黑色点列,后翅色略淡;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花纹模糊。成虫昼伏夜出,能飞翔,趋光性明显,在傍晚或黎明前后,多围绕树冠群飞、交尾;成虫寿命10d左右。成虫交尾后即行产卵,卵期15~22d,第1代幼虫6月中旬开始出现,旋即计入第1代幼虫危害期。第1代幼虫于8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9d左右,8月下旬至9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下越冬卵。
2防治措施
从基层林业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立足山区实际,即山区无水无电,车辆更是难以通行;有些山山高路险甚或根本无路,更加增加了防治作业难度,但有虫不防又会传播或蔓延成灾。因此,尽管侧柏毒蛾防治方法较为繁多,但如何省工省时、删繁就简、去难留易,找出适合山区实际的防治方法,是每个基层林业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山区侧柏毒蛾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加强监测,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根据侧柏毒蛾生物学特性,在其不同虫态,适时进行物理和人工防治;同时,在适宜地块选择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无公害化学防治方法,重在降低虫口密度,保护好全县的生态屏障。
2.1增强树势
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增强树势,增加林分自身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是多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方法,也是侧柏毒蛾防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对郁闭度大的林分,要及时进行修枝抚育,对过稠过密林分,要对小树适时间伐,使林分通风透光,林木长势旺;对新植幼林,要营造针阔混交林。
2.2保护天敌
保护和利用好天敌昆虫和鸟类,大力推行生物防治[1-2]。通过近几年的观察,目前平阴县侧柏毒蛾的天敌昆虫有寄生蜂、寄生蝇、椿、螳螂、蚂蚁等;鸟类有大山雀、啄木鸟等。因山区防治施药困难,保护好天敌昆虫和鸟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化学防治时,要合理选择药剂,以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为标准;同时,要大力保护和招引益鸟,利用自然界自身的能力压低虫口基数。
2.3加强监测
要加强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为防治提供依据。要做好侧柏毒蛾虫卵越冬基数调查工作,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好一年的重点监测和防治区域。虫情发生后,要坚持对重点监测区域1周查1次,对其他区域1个月查1次,及时掌握虫情动态和虫态,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防治计划和方案,切实把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3-4]。
2.4物理防治
侧柏毒蛾的物理防治,要选择在其成虫期进行,利用其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这一生物学特性,可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在黑光灯下放一大水盆;也可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直接引诱杀死成虫,每隔200m左右悬挂1盏,灯离地1.5~2.0m。调查发现此种方法效果显著,能大大减少虫源,不失为山区防治侧柏毒蛾较好的方法之一。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8页)
2.5人工防治
因地制宜,各林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当时虫态,及时发动工人进行人工防治。主要包括摘除卵块、人工捉蛹、捕捉幼虫等3个方面,若连续利用,效果也很好。
2.6化学防治
当前,化学防治仍是除治林业害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害虫数量大发生时,该方法在短期内压低虫口、降低损失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侧柏毒蛾的化学防治,一是选择在其低龄幼虫期进行;二是选择无公害防治药剂;三是根据林分疏密情况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在树木稀疏的林分,采用对树干进行超低量喷雾的方法,此时应选用内吸性好的药剂,如吡虫啉、氧化乐果等;在郁闭度大的林分内,可用烟雾机进行防治,此时选用触杀性好的药剂,为保证防治效果,施药时要选择在7:00以前,17:00以后无风或微风时进行。
3参考文献
[1]段忠平.侧柏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要点[J].防护林科技,2014(9):119-121.
[2]封涛,王法,刘克洲,等.浅谈园林花灌木常见病虫的检查方法及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14(1):76-78.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1篇10
关键词植物病毒抑制剂;烟草病毒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72;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088-02
目前,我国烟区主要以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烟草病毒病,但化学农药存在有效利用率低、残留严重等问题,植物病毒抑制剂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烟叶农残,保护烟田生态环境[1-2]。通过植物病毒抑制剂快速评价体系,在室内筛选出了9种植物病毒抑制剂,本试验在大田进行高效病毒病生物防治药剂的田间筛选研究,以期为高效低危害防治烟草病毒病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安排在桂阳县正和乡汪山村试验田块,面积0.167hm2。
1.2试验药剂
氨基寡糖、超敏蛋白、多维利生、嘧肽霉素、香菇多糖、新奥苷肽、宁南霉素、嘧肽吗啉胍、盐酸吗啉胍。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10个处理,3次重复,共30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m2。试验各处理具体方案见表1。
1.4调查项目及方法
调查项目为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效效果。
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l级:心叶脉明或轻微花叶,病株无明显矮化。3级:1/3叶片花叶但不变形,或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3/4以上。5级:1/3~1/2叶片花叶,或少数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或植株矮化为正常的2/3~3/4。7级:1/2~2/3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或植株矮化为正常的1/2~2/3。9级: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或坏死,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2以上。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的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株数×各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发病率
从表2可以看出,平均发病率超敏蛋白(3.62%)
2.2病情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平均病指超敏蛋白(1.15)
2.3防治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3次施药处理,9种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超敏蛋白和盐酸吗啉胍防效最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82.96%和79.68%,其次防效较好的为嘧肽吗啉胍、宁南霉素、新奥苷肽、香菇多糖,平均防效分别为74.40%、73.92%、71.68%、68.00%,氨基寡糖防效为58.09%,多维利生防效只有39.20%,嘧肽霉素的防效最差,为25.28%。方差分析显示超敏蛋白和盐酸吗啉胍防效最好,与其他植物病毒抑制剂达到极显著差异。嘧肽吗啉胍、宁南霉素、新奥苷肽、香菇多糖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根据大田试验,超敏蛋白和盐酸吗啉胍、嘧肽吗啉胍、宁南霉素、新奥苷肽、香菇多糖均可推荐为田间病毒病的防治使用。
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植株的叶片出现褶皱,而宁南霉素处理的植株生长旺盛;色素含量分析表明烟草叶片在受到TMV侵染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降低,宁南霉素防治烟草叶片却正常[3],与本试验宁南霉素在大田的使用效果是一致的。
香菇多糖等10种真菌多糖,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不同处理中,真菌多糖对CMV的预防效果最好[4],本试验中香菇多糖在大田的使用效果也比较理想[5-6]。
4参考文献
[1]陈德鑫,徐宸,王凤龙,等.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毒作用制剂防治烟草病毒病试验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9(4):76-79.
[2]陈丕庭,马树杰,殷培军,等.植物源抗病毒剂VFB-1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5(3):97-103.
[3]秦世荣.宁南霉素用于防治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机理的探讨[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牛小义.新型生物杀菌剂真菌多糖在烟草病害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常州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4-0166-02
常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1]。近年来,常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省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绿色江苏建设大局,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推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了防治和检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以2015年为例,松材线虫病成灾面积和病死树量继续大幅减少;全市没有发现美国白蛾危害迹象;葛藤发生面积为366.67hm2;全年竹螟、竹蝗共计发生126.67hm2,危害程度较轻;松毛虫发生面积为13.33hm2,属于有虫不成灾情况;其他病虫害如板栗剪枝象甲、杨树食叶害虫、樟巢螟等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都相对较轻。
此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森防从业人员太少,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总体力量较为薄弱,与新时期工作要求,特别是与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责任越来越重大的检疫、执法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存在很大隐患。经费较为缺乏,基层乡镇、一线尤其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防治器械不足。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2]。笔者从分析常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常州市如何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当前现状及主要工作措施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常州市人民政府与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中长期《常州市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就防治目标、防治责任进行了分解细化。各辖市(区)与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防治责任,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各级责任主体切实按照责任书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加快除治,有效保证了防治工作高效开展。
1.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治意识
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绿色文明宣传,向广大民众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常州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对森防工作的认同感。同时,该市各森防站、森林公安、林政人员还充分利用日常检疫、检查、调查等时机,向木材加工利用企业、绿化苗木企业等单位宣传检疫政策,加强涉木企业检疫意识,遏制加工、流通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取得了实际成效,遏制了有害生物蔓延,保护了常州市的绿化成果和生态环境。2015年,常州市筹办了第十三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首届林业植物检疫员技能比赛,各辖市、区对所有林业植物检疫员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并开展了优秀选手预赛选拔工作,从全市长期奋战在林业植物检疫一线的百余名林业植物检疫员中层层选的27名行业精英参加了决赛。经过笔试、常见病虫害图片识别、昆虫标本现场制作等环节,最终金坛区、武进区、溧阳市分获团体总分前3名,竞赛个人第1名荣获“常州市林业植物检疫技能比赛状元”荣誉称号,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推荐为市劳模。本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队伍建设,提升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推动了常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3加大监测力度,强化体系建设
及时准确有效的测报工作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2015年结合全省有害林业生物普查,常州市着力增强测报、检疫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打造过硬监测检疫队伍,加强常州市测报体系建设。采取专业培训、中长期预报、病虫情报等方式,切实加强测报工作力度。同时,继续加强基层监测网络建设,继续完善以自然村为终端的测报网络管理,继续加强“五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巡视范围、定职责、定奖惩),逐步完善全市测报资料积累。2015年,该市共组织基层测报人员16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培训,中长期预报4期,花木林果病虫情报12期,有效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
1.4加强检疫监管,严防疫情扩散
采取专项整治和不定期检查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加强对疫木收购、加工、流通打击力度。2015年,常州市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80余次,检查相关单位106家,绿化工程5处,检疫苗木600余万株,有效遏制了疫木非法流通,防止疫情扩散。
1.5组织专业治理、确保防治实效
疫区对病死树清理均采取专业队清理的方式进行,对清理标准、疫木处理、安全保障均做了明确规定,有效确保了除治效果。溧阳天目湖镇继续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展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目前工程范围内病死树率已经下降为0.08%。2015年,常州市还加强了松材线虫病无公害防治示范区建设,在龙潭林场和天目湖分别建设总面积为200hm2的示范区,提高防治科技含量,取得较好成效。今后该市将在重点区域继续开展类似的工程治理和示范区建设,加大投入,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继续抓好监测预报工作
进一步发挥测报点作用,强化监测质量管理。严密监测松材线虫病疫情动态,严防美国白蛾入侵。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的监控力度。鉴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六合区已经发现美国白蛾疫情,常州市苗木产能较大,疫情通过苗木运输传入该市的可能性很大,该市将全面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切实提高美国白蛾疫区苗木复检率,严防美国白蛾入侵;重点做好美国白蛾监测与预警工作。继续培养和锻炼一支过硬的森防队伍,克服困难,创新思路方法,切实加强防控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测报网络作用,把监测任务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力争准确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提出最佳防治时期、最佳防治技术等建议,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3-4]。
2.2继续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
继续压缩疫区面积,拔除溧阳社渚镇疫点。在重点区域重点投入,开展工程化、标准化防治,确保防治质量;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治的科技含量,保护年份大树,维护生态景观;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有效防治手段,进一步控制疫情面积,巩固取得的成果。
2.3继续突出抓好检疫监管工作
把握好调运检疫关键环节,重点树种重点检疫,加大无证运输打击力度;重视开展复检工作,重点地区重点检查,特别是严防美国白蛾等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入侵;继续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整合有限资源,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种渠道开展宣传,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参考文献
[1]赵卫华.江苏常州市行道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4(4):123-124.
[2]曹国华,赵志敏.常州市新北区现代林业发展构想[J].江苏林业科技,2014,40(4):42-45.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篇12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