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行业分析范例(3篇)
电气自动化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石化企业自动化控制供配电技术应用分析
现代石化企业要求的是快捷、简便的供配电技术。在电气系统中,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供配电行业也要求能够以智能的快捷的方式发展。自动化很自然地成为了供配电行业努力的方向。自动化代表着智能、简洁、快速、高效、方便等。在电气行业,自动化供配电是智能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自动化供配电技术是对整个智能控制系统中的管理的统一体,随着计算机网络为技术的成熟应用,自动化配电实现了分散监控与集中管理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功能、多元化、更人性化的现代化的建筑也不断拔地而起,相应地,对于供配电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供配电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的供配电的要求。为了更加了解供配电在目前社会中的应用。本文将讨论在不同的地方实现自动化供配电的问题。
1石化企业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方案的设计
自动化供配电采用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系统,而这种系统可将自动化供配电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式,另一种是分散式。对于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系统监控主要依靠的控制系统采用电脑网络在中央控制室中的显示屏上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这与传统的采用控制电缆的方式完全不同。传统的采用控制电缆的方式,还需要将电缆拉进控制室,这样不仅耗费浪费电缆,且在接线上也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一旦将电缆接错了,就无法进行控制。采用自动化配电系统只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就可以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从而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方便以后的维护与检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控制室的面积减少了,节约了土地资源。且自动化供配电系统还可对电气设备进行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操作,完完全全的智能化控制。详细情况见图1。
2石化企业自动化供配电系统结构的组成
在上文已经了解到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方案在设计时主要是由控制系统在电脑网络上对电气进行集中化和分散式的管理。而自动化供配电系统在监控部分的结构组成也是分层的,主要是三个层次,分别是间隔层、站级层和监控中心。这三个层次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间隔层主要是与包括电气的开关、变压器以及直流屏和发电机等一次设备直接通信,对一次设备信息的采集、传输、控制。而间隔层将收集到的信息直接交予站级层进行上传到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可以说站级层实际上是一个过滤层,和监控中心一起,是做着接收、执行以及控制的命令。
3石化企业自动化供配电系统软件配置和编辑
自动化控制供配电系统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数据信息收集、过滤以及执行的能力,主要是因为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有着强大的软件操作系统组,而这个软件则是在自动化供配电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动化供配电软件的配置主要有WindowsNT简体、POWER-SCADA2000系统、事件记录软件SepamFix以及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Sepamrec。有这多种的软件组成的自动控制配电系统可以游刃有余的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在此以茂名石化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为例,此装置集各种功能的用电设备于一身,各种工艺流程控制要求各不相同,单工艺泵的控制方式就达十多种,电动阀设备的控制等,除此之外本装置与其他装置都需实现连通,从安全性、智能性来考虑,本装置设计使用了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本装置13面低压配低柜内分别配置了北京北斗银河公司的电机、馈线微机监控装置,通过通信电缆与控制室的自动化配电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分析、控制。在控制室通过自动化配电系统可以远程监控及联动现场用电设备,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作为炼油装置的一个整体,气体分馏装置需要与其他装置进行联动,各设备间的信息需要进行采集、交换、分析、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处理都要依靠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才能实现。
4石化企业自动化供配电系统主要硬件的性能指标
自动化供配电系统中的硬件主要有监控仪器和危机保护的测控装置,而这两项装置就是对自动化供配电系统起着主要作用的硬件部分。而关于这两项硬件的性能指标,下文将进行简要分析。
(1)电力监控:在对茂石化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进行供配电数据分析时,自动化供配电系统用于监控的设备主要采用的BDF(M)100,该种规格的仪器表具有能够对低压电压、电流进行电气监控的功能,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对电流和电压进行同时测量的效果。还可以对三相进行相位的检测。根据BDF(M)100提供的数据,可以将获得数据进行电气参数的测量,之后达到要求后,对电气的开关进行远程的操控。
(2)危机保护:自动化控制系统除了需要有监控仪器,还需要对电气进行保护,而保护措施分为测控、诊断和保护三方面。对电力的测控主要是监控电网或是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诊断主要是对网络和电动机电流的不平衡记录进行记录和修复。保护主要是对用电设备以及配电系统的保护。该部分功能都集合到了BDF(M)100装置内,BDF(M)100通过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然后通过触头联动接触器或断路器进行保护动作。各个BDF(M)100信息集中采集到自动配电系统中,自动配电系统也可以按系统的设定对用电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保护。
5结语
本文主要是以茂名石化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为例,阐述了自动化配电系统的实际应用,从而让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供配电的运行人员不断减少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综上所述,自动化控制配电技术值得在电气化产业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朱传柏,曹一家,郭创新分布式企业级电气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应用.2010(09)22-23
[2]吴建荣,杨洪,诸军.某国际机场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S)[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77-78
电气自动化行业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行为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9-02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知识更新不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为此,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和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专业,其特点是对实际操作要求高,同时要求工作的逻辑性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候聪玲.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电气自动化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创新
前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对电气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电气过程控制等都在使用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特点
(1)可靠性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数字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常常与智能化联系在一起,数字技术即减少了使用传统设备,又使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更加简单,准确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光纤技术的应用使数字技术更加完善,例如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工业锅炉仪表在使用数字技术后,操作人员只要在电脑前就可以通过网络和仪表数字来控制和操作。而且仪表所提供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根据相关企业和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前工业电气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数字技术具有可靠性特点。
(2)性价比高
工业电气技术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对控制所达到的精确程度和安全性能必须要严格测定和计算,确保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创新。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先进数字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对企业采取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措施进行检测和控制,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能够把生产、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进行应用和管理。数字技术的通信能力是非常强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功能,同时,企业使用了数字技术,节约了人力、物力,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相应的降低了企业投资和管理成本。例如,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管理中数字技术可以对接口技术和管理进行控制和操作,对多种机器设备之间进行连接使用,技术之间的串联运用,对于分析复杂的工业电气自动化问题更加有效,计算结果会更加精确,并用更加优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等。因此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还有着性价比高的特点。
(3)可操控性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在操作上,只要输入相应的操作指令,计算机程序就会启动,通过传输设备将指令传给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指令下就会自动开始运行,因此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设备上还具有可操控性同时数字技术自身还具有逻辑分析能力,可以自动进行信息数量、准确度的校正,降低成本的消耗,而且还保证了安全性。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也带来了操作代码的标准化,有效的提高了程序的可控性,由于对电气设备控制可以根据要求在计算机上设置不同的密码和操作指令,因此没有得到允许的人员是无法操作电气系统的。也就是我们在计算机上常常会看到有问题请找程序管理员一样。这对工业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正常操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创新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具有其他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点,而且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在运行良好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但是,这并比意味着数字技术就是完美无缺的了,在企业存在的技术差异、通信设施是否完善、选择的计算机软硬件是否合理等多方面原因,都会制约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数字技术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化,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匮乏,都是数字技术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制约因素还有数字技术是依托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智能化程度还不高,因此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必须要创新。
(1)在数字技术应用中使用智能终端
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数字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应用时限限制较大,数字标准采用的方式存在着大小不一,格式各异以及数字标准衡量欠缺,另外数字技术的专业操作人员短缺,智能化水平不高,这些弊端必须得到改进和创新。因此在当前采用智能终端技术进行分析和创新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通过光纤连接和智能终端对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收集与控制,光纤设备与数字智能终端相互配合,一个用来保护电力中断、信号发送和远程测控,另一个则给以跳闸双重保护,更加提高了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性与可靠度。此外,数字化程序接口的标准化是工业电气自动化能够有效运行的主要条件,有利于企业的事件相关电位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之间的连接,将TCP/IP标准作为通讯标准。
(2)程序化操作理念创新
数字技术的执行力向来是各企业都在强调的软件能力,在调度命令下达以前,必须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使工业电气管理程序化操作,例如票据经过核实后要先存入电脑的数据库中,当需要工作人员实际操作时,还要提前进入人工的预界面,进行诸如闸刀、开关等设备的确认设计。这有利于不断完善系统的应用功能,使工业电气自动化向实现信息化、开放化的未来迈进,同时对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也要随时进行程序化培训和管理,以便在实际操作控制中能按照数字技术要求进行规范的程序工作,使各种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中。
结语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已经得到重视和广泛使用,工业电气自动化已经渗透到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力系统等领域,其计算机技术已经包含了系统的开发、分析、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数字技术作为目前信息化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创新和提高,相信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同时数字技术也会迅猛发展,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制造业自动化,2012.3
[2]何贤义.浅谈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