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03 手机浏览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

1.1调查的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该前提下对新生儿家长应用健康教育方式。从患病新生儿入院到出院期间对其家长进行规律的、有序的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并设计新生儿科疾病知识问卷,将一百分设定为满分,将分数在八十分以上的定为达标,并设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健康知识认知情况。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以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以P<0.05判定为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1.3常规护理方法

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如果新生儿的体温偏低,则可以采用暖水袋,确保其体温上升到三十六摄氏度之上,在保温过程中注意不要烫伤患儿的皮肤,并加强对室内湿度的控制,确保湿度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吸氧护理中,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通过面罩器为患儿提供湿化氧,氧吸入的时间为五小时左右,氧的浓度为45%左右,之后可以采用间断供氧的方式,直到患儿呼吸恢复平稳,且皮肤青紫消失为止。加强新生儿护理,保证呼吸通畅,密切对新生儿的啼哭,呕吐、面色、神志、生命体征的观察。

1.4健康教育的途径

1.4.1在入院的时候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患者刚入院时,应该让其家属熟悉医院环境及医疗设施设备,并了解医护人员及设备使用方法。医护人员应以真诚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跟新生儿家属沟通。医院应对其家属发放一些具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且简单易懂的育儿小册子,或者将其制作成光碟,向家属介绍各种新生儿疾病的防治知识,并对其介绍新生儿病区的环境,专科的特色,对其宣传正确喂养新生儿的方式,并明确医院探视制度,加强对新生儿家长的关心,尽量满足其需求,让家长放心,消除焦虑心理,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1.4.2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家属在其住院期间,会因为过度担心患儿病情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安心。根据患儿病情不同,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如果条件允许,应让家属跟新生儿接近,以促进其跟孩子间的感情,在家属陪同新生儿进行各种检查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易懂的语言宣传新生儿疾病等相关医学知识,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并介绍常规护理方式,介绍母乳喂养好处等,让家属加强对疾病从发生到康复等过程的理解,并提高治愈的信心,消除焦虑心理,并利用家长探视时间,根据家长带有的疑虑,对其进行解答,可以采用随时随地讲解疾病知识的形式,或者通过讲座形式为家长提供疾病知识,也可以在新生儿科、产科等科室中展开各种育儿技能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让家长获得更多新生儿健康知识。

1.4.3在出院的时候进行健康教育新生儿患者的家属很多都缺乏相应的喂养幼儿及营养知识,对各种新生儿疾病认知低,尤其是初产妇,因此,应该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等亲自进行指导和师范,提高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并明确护理要点,育婴的基本知识及医学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等,并发放育儿健康手册,指导出院后新生儿全身各部位的护理工作,对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等,应给予家长相应的疾病护理干预光碟。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0%,健康知识达标概率为96.0%,而对照组分别为82.0%以及73.0%,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随着各种疾病发生概率的不断提高,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所秉承的思想是健康第一,在身体机能恢复及疾病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全面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应的健康知识,并传播较多的医学卫生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逐渐培养起一种健康的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强化保健的意识,以降低发病概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衡量,健康教育已经是护理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篇2

【关键词】儿科疾病;护理特点

儿科方面的疾病护理,一般可划分为:婴幼儿病症的护理及新生儿病症的护理。然而,这两方面儿童的护理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儿童的病症与成人的病症护理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1]。如解剖和病理、免疫等方面,以及诊断、护理、预防和治疗等。所以,需要结合小儿实际的病症,其病症的基本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现以病理、免疫方面对儿科疾病护理特点进行具体的报道。

1儿科疾病的护理

1.1病理方面来讲,小儿和成年人有一定的差异,相同病源于成人、小儿的病理的变化的差异较大。如维生素D不足时,婴幼儿的主要体现为佝偻病,成人主要的表现为骨质的软化。儿童的护理,需结合佝偻病症进行护理:

①生活方面的护理;确保患者的病房保持足够的光线,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证患者的病房能够保证充足的阳光。

②饮食方面的护理;保证幼儿多食用一些维生素D高和钙质高的食物,适当的食用一些鱼肝油,若幼儿不愿意食用可涂抹于其舌部或食物上。

③护理的操作规范,操作需保持轻便,避免出现骨折的现象,重症患儿需取仰卧位进行休息,并保证正确的姿势,医护人员应帮助其经常翻身,不应长时间进行坐立和站立、行走等。

④维生素AD注射的时候,应于患儿肌肉的深层进行注射。

⑤需要时刻仔细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惊厥、手足搐搦等情况。而成人通过骨质软化症进行护理即可。婴幼儿上呼吸道和支气管肺炎受到感染等,成人更多的表现为大叶性肺炎,护理方面其特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1.2因为小儿生理方面和病理方面、发病和恢复等情况,均和成人有很大差异。所以,儿科疾病进行护理,需要更加认真对待。生理方面,婴幼儿静脉血管和成人的静脉血管进行比较,更加细小,实行穿刺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以多年儿科临床护理的经验和研究来看,若想要确保顺利的实行小儿静脉穿刺,应于穿刺前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实行一看、二摸,确保注射的动作准确、快速。看,主要为看患儿的血管情况,以走行直的静脉血管为主,确保其静脉为蓝色。对于部分发育良好的幼儿来讲,其血管不易确定。还有部分幼儿出现脱水状况,血管比较细且呈现干瘪状。上述这两方面幼儿若仅凭看是不能够保证精准,所以需通过摸,通过触摸去感受,其动脉方面可以感受到搏动情况,但是静脉方面不能够感受到其搏动感。然而,其存在较强的柔软感,能确定静脉的走向,然后施针。若出现针头存在阻力的情况,或是头皮针中存在回血的情况,表明头皮针全部进入于血管中,即为穿刺顺利。

2.静脉给药的护理

小儿和成人进行比较,其护理的特点也不同。由于小儿实际使用药物的剂量,是结合其体重来确定和调整,所以实际使用药物的剂量并不很大。由此可见,小儿进行治疗的过程,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例,某院儿科疾病通过氨茶硷针剂,剂量为0.35g克,3m1/支。很多小儿的药物使用剂量为0.1~0.3mg,这时就需要将药物完全进行稀释再进行使用,且成人的药物不需要稀释。所以,小儿在给药方面应对药物的剂量和稀释的形式加以研究,以确保药物的剂量的准确,不会造成对小儿的危害。

3.病症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和成人进行比较,成人能够清晰的进行表达,而小儿多为家属进行表述。患儿家长进行表达,能够准确的进行表述,说出其病情和病症的发展,但无可厚非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同时,小儿临床方面的表现,因为其年龄的差异,病情的发展和病症均有一定的变化。因此,相关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对患儿病症的检查,对其病情的发展或是变化加以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前囟、面色出现变化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儿科疾病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应保证做好巡视、观察和检查等相关的工作,进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并加以对其进行合理的解决。

4.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的特殊护理

4.1新生儿在输血护理时,其存在的护理特点应结合小儿实际的病情和实际的需求,新生儿实际的输血主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实行。由此可见,小儿不能够同成人一样进行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输血。通畅情况,会使用45ml的注射器进行输血,然后结合献血人员静脉抽取的实际血量,然后将其缓慢推注于新生儿的体内,而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且成功率较高[3]。

4.2新生儿的发育情况还不完善,其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在没有异性免疫力缺乏的时候,粘膜比较薄嫩且屏障方面的功能较差,很容易受到很多方面因素所影响,基恩人出现感染的现象。由此可见,新生儿的保暖工作和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非常关键,应防止其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并实行对小儿口腔粘膜及皮肤方面的护理、脐部方面的护理,防治其出现感染的情况。对于新生儿存在呼吸困难者,需确保其呼吸道的流通,帮助其进行吸痰和咳痰。对于痰液枯稠的患儿,需取雾化的方式将痰液稀释,同时帮助其进行翻身和拍背、吸痰。结合患儿病情的轻重程度,行鼻导管输氧及头罩输氧、CPAP进行输氧。

5.免疫的护理

小儿的抵抗力一般较差,尤其为新生儿的免疫方面的能力更不完善[2]。所以,患儿住院的阶段,需确保护理的方式适宜,以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

综上所述,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为精、细。精,主要指小儿于患病的阶段,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精准、无误。细,为小儿疾病的护理,需做到对其的严格观察。因此,相关的医护方面的人员,需要不断总结护理工作的经验,并不断对小儿的年龄特点和疾病情况进行研究,进而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小儿疾病的护理特点,降低小儿患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以确保小儿可以早日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廖子瑜,钟林.浅谈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J].中外健康文摘,2009,6.

[2]丁晓辉.浅谈中医儿科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28.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