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14 手机浏览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5

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这就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推前。所谓面源污染,实际上就是深入到地表或者是地下水体中的,以一种较为分散的、广域性的并且微量形式所存在的污染物。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属于水体污染的一种。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农药以及化肥等过量使用,或者是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乱排乱放的行为,出现钾、氮等养分过剩的现象,过剩养分经过雨水进入到水体中,这样就产生了地表水面的污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促使耕地土壤结构受到了影响,养分流失速度不断加快,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同时种植农产品也存在着品质下降,地下的水体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们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政府需要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重要的关联,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有效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1.1政府强化自身工作责任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根据相关管理要求,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扩散,在面源控制工作中可以采用源头控制的治理方式,更加强调在更大流于内的农田治理工作,重视养分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削弱磷以及氮等的总含量。政府需要认识到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必要性,同时了解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实现农业工作部门、科技工作部门以及水利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以及目标。在进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人员,实现市县各级政府相关工作的协调,明确自理区以及保护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效率。

1.2重视农业生产的限定性技术

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水源涵养地以及保护区的重要作用,重视面源污染源头方面的控制,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重视磷成分以及氮成分的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同时,在农业面源控制中需要重视水土流失控制工作,实现水土资源的综合性管理。例如,在进行坡耕地的种植过程中,需要重视耕地的改造工作,通过还林还草等形式来实现土壤养分以及资源的综合性管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施肥技术改进工作,有效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实现平衡施肥理念的有效推广,提升肥料实际利用率。总之,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坚持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发展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家禽以及牲畜等粪便的处理利用开发工作,提升技术实用性,提升行业化的污染处理水平。为了能够有效推广污水以及粪便处理效率,可以构建实验示范点,有效带动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升污染实际处理效率。

1.3重视人工干预工作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技术操作方面的简单性以及便捷性。在养分管理工作中,需要从轮作类型、施肥的时间、施肥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化,从源头上来控制面源污染。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单向性治理工作,适当性加入人工干预,提升实际的治理效率。例如,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屏障性以及过滤,需要借助植被的过滤以及沉积等来削弱地下水地污染量治理工作,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成分,借助粘土矿物来改善土壤类型,提升土壤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能够为植物增长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养分,提升污染物实际的截留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面源污染治理思路。结合小流域自然经济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发挥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优化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优化农田产业结构,发挥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构建小流域治理模式。

2结语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重视政策创新工作以及治理政策完善工作,重视农户在政策方面的接受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实现农业资本日渐深化。农业资本不断深化促使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农业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家庭式的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小型农化相区别,农业方面的经营收入成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来源,这就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提升生产情节性,满足消费者在农产品绿色化以及有机性方面的实际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农业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实现无害化以及减量化生产,有效优化面源污染,提升实际的优化效率。

参考文献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对策;陕西渭南

1概况

1.1自然环境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km,东西宽149.7km,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辖1区(临渭区)、2市(韩城、华阴)、8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196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农业劳动力240万人;国土总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47.73万hm2;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人,水浇地28.40万hm2,农民人均耕地0.11hm2。

渭南市农业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种植业尤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油菜、花生、苹果、酥梨、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渭南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粮食年产量占全省的1/5,水果产量占全省的1/4,棉花产量占全省的3/4,素有“陕西粮仓”和“陕西棉库”之称,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Www.133229.COm

1.2种植业现状

渭南市农业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其中,南部灌区采用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棉花、油料单作模式。渭北旱原区采用渭北一年一熟冬小麦耕作模式,渭北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渭北小麦豆类及玉米两年三熟耕作模式。

2种植业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渭南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投入品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生产方式不合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和园地(以下简称农田)总面积611067hm2。全市耕地总面积477743.47hm2,其中旱地477177.53hm2、水田625.94hm2,保护地16075.53hm2;全省园地总面积133323.53hm2,其中果园100126.93hm2,桑园20.00hm2、其他园地33176.60hm2。按照地形坡度分类:平地面积(坡度≤5°)481662.47hm2;坡地面积129404.53hm2,其中缓坡地(坡度5~15°)87692.47hm2、陡坡地(坡度>5°)41712.07hm2。坡地按照种植方向的不同分类,其中顺坡种植31596.60hm2、横坡种植34501.13hm2。

2.1肥料使用情况

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全市年施用肥料309974.56t,其中施用磷肥(折纯p2o5)122318.84t,占肥料施用量的39.46%;氮肥(折纯n)187655.72t,占肥料施用量的60.54%。以全市耕地、园地总面积611067.00hm2计算,肥料平均施用量达507.27kg/hm2。其中p2o5施用量为200.17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7.10kg/hm2。

肥料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2种途径流失。由于磷肥容易被土壤、植物吸附,被淋溶到地下的比例很小。因此,磷肥的流失只考虑地表径流,地下淋溶造成的流失忽略不计。全市氮磷肥料流失总量9720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3.14%。其中p2o5流失484.81t、占p2o5施用量的0.40%;氮肥流失9235.19t,占氮肥施用量的4.92%。氨氮流失413.59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0.13%。

地表径流中共流失肥料2875.85t,其中总磷流失484.81t,占p2o5施用量的0.40%;总氮流失共2193.39t,占氮肥施用量的1.17%;氨氮流失197.65t,占肥料施用量的0.06%。地下淋溶中共流失肥料6844.15t,总氮流失6627.58t,占氮肥施用量的3.53%。氨氮流失量216.57t,占肥料施用量的0.07%。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总磷中有44.8%流入洛河流域,51.4%流入渭河流域,3.8%流入黄河流域;流失总氮2193.39t,有46.8%流入洛河流域,48.8%流入渭河流域。4.4%流入黄河流域;通过地下淋溶流失的总氮中有49.2%流入洛河流域,46.9%流入渭河流域,3.9%流入黄河流域。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渭南市施肥结构以氮、磷施用量最大,肥料施用量偏高。从肥料流失数据来看,肥料的流失给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带来一定负效应。不合理施肥和过量施肥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偏高,微量元素失衡,施肥效益下降,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2]。

2.2农药使用情况

农药使用不当,会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渭南市各类农药年使用量1573420kg,其中毒死蜱63357.05kg、阿特拉津11010.91kg、2,4-d丁酯30890.14kg、丁草胺施用量88967.49kg、乙草胺112458.31kg、涕灭威14742.99kg、氟虫腈1796.43kg、克百威60224.87kg、吡虫啉72622.58kg、其他有机磷188629.89kg、其他有机氯类5473.01kg、其他菊酯类131531.96kg、其他甲酸酯类60073.11kg、其他类用量731641.43kg。总流失量35.80kg,其中毒死蜱流失0.16kg、2,4-d丁酯流失0.11kg、乙草胺流失35.53kg。

农药主要通过作物生长被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一是农产品农残超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造成危胁;二是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3]。

2.3秸秆利用情况

渭南市农作物每年共产生秸秆430.55万t。在使用中,丢弃8.90万t,占2.1%;田间焚烧10.05万t,占2.3%;还田262.85万t,占61.0%;堆肥4.95万t,占1.2%;作饲料56.11万t、占13.0%;作燃料70.53万t,占16.4%;作原料12.19万t,占2.8%;其他用途4.97万t,占1.2%。

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被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8.96万t(占总量的4.4%)秸秆没有被利用,而是被丢弃或田间焚烧。如何利用这部分秸秆资源,从而减少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值得研究。

2.4地膜使用情况

渭南市共使用农用薄膜4380.50t,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大荔县1525.24t、蒲城县705.96t、合阳县529.42t,分别占全市使用量的34.8%、16.1%、12.1%。全市残留农用薄膜885.4t,其中残留较多的是大荔县380.88t、临渭区117.5t、蒲城县92.78t,分别占全市的43.0%、13.3%、10.5%。残留量占施用量的比例值全市平均为20.2%,比例较高的是富平县42.1%、华阴市29.8%、临渭区28.2%。铺设地膜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对改变作物生长区域小气候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地膜的残留积累也越来越明显,全市农田耕作层共残留地膜885.4t,残留量大的主要集中在大荔县、华阴市、蒲城县。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基层领导依然存在“重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4]。二是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一味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科学地应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已建好的环保设施管理不善,垃圾、粪便乱堆乱放等陋习乃不同程度地存在。

3.2政策不配套

政策导向不明确,响应政策导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难大。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简单,附加值低,单位产值污染量较大。二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3.3投入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厕所、垃圾清运、给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农业面原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另外,缺乏技术和设施资金投入,以致无法顺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落实、治理等方面工作。

3.4监管不力

对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投入监管不力,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如2010年6月底用渭河水对临渭区5个乡镇和蒲城县的2个乡镇进行玉米灌溉,引起大面积污染事件,使该区域玉米等作物大面积减产。这次污染事件是由于水利、环保等部门责任不明,对灌溉水质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

4对策

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是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领导。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树立“无公害农业,精品农业”的观念,同时要通过法规技术讲座的形式,提高和扩大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认知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2建立机构,完善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研究、指导和监管。一是要建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农、林、水、环保等部门,要落实牵头部门和人员,明确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编制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权责明确的机制,对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进行统一监管。二是建立垂直管理的基层农业环保监察机制,市、县、乡镇各级要设立机构,建立工作制度,配置环境污染监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监管。

4.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基金[5]。二是建立市本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制度和标准。三是指导县、镇基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四是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科研攻关的投入。

4.4建管并重,加强监管

环保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污染状况,划定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使用重点控制区。在重点控制区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因农药、化肥等带来的面源污染。在污灌区内建立严格的水质动态监测机制,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4.5合理规化,综合治污

一是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二是发挥农技推广部门作用,推动渭南市农业科学施肥、施药进程,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7],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②建立专家咨询系统指导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及作物需肥规律,建立平衡施肥专家系统,进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采取有机、无机、微肥相结合,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做到化肥中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的平衡配套施用,以提高各类元素肥料的综合利用率,发挥最大增产潜力,在农业生产中实现低投入、高产出。③科学施用。大力提倡化肥深施,提高施肥效果,改变化肥施用方式,如改磷、钾肥撒施为穴施、条施,集中施用,减少磷、钾在土壤中的固定及随水流失量。④采用免耕和其他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水土流失。⑤在农作物收获期严禁焚烧秸秆。

5参考文献

[1]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3):4-7,48.

[2]肖正权,汤安莉.梁平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0(5):15-17.

[3]赵丽莉,钟崇林,李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186-188.

[4]韩红煊.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23-325.

[5]周早弘,张敏新.农业面源污染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86-88,92.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09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09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重点污染源范围: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明水城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市污染物排放量8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9.9—2009.12):成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定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组织污染源监测,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抽调普查指导员和聘用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原则上从现从事环保、统计、农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抽调,普查员原则上从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干部、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或临时从社会上招聘。开展普查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1—20*.4):进行入户调查,组织排污单位填报普查表,20*年4月底前,完成审核、汇总、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并按要求上报有关材料。

3、总结阶段(20*.5—20*.12):建立*市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核实修订污染源普查数据。

4、数据阶段(2009.1—2009.7):普查数据,总结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市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由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经贸局、市卫生局、市水务局、市财办、市畜牧局各抽调1名中层领导干部成立*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单位承担工作脱钩,实行单独考勤、考核,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工作落实,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广泛动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

4、完成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录入、汇总工作,并按时向济南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普查报告;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1、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工业源普查工作。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汇总、上报和结果。负责拟定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组织普查工作验收。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中心进行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3、市发改委和市经贸局协调企业做好工业源的普查配合工作;

4、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工作;

5、市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6、市建管局、市公用事业局和市环卫局协助环保部门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7、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污染源的普查,组织制定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和技术规定等,组织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组织实施农业源普查并对相关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等;

8、市畜牧局具体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污染源普查;

9、市水务局具体负责渔业污染源的普查;

10、市财办负责生活污染源的普查;

11、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协助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12、市统计局配合环保局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有关具体政策,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工作;

13、市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单位名单,并配合做好医疗单位的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

(四)培训

市环保局负责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织参加济南市举办的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根据济南市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六)宣传动员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务院、省及济南市政府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市人民政府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市财政部门安排,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污染源的数据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工作,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