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培训总结范例(3篇)
新生儿护理培训总结范文
产科急诊抢救主要以产前、产后出血、子痫、新生儿窒息较为多见,是产科的重症和急症。近年产后出血、子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抢救率增加,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还增加了工作风险。总结近年来本科室的急诊抢救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的急救水平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上突况的需要,因此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并制定改进措施。
抢救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抢救前准备不充分,如接生前未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未备好复苏气囊。未及时发现问题,如产后出血休克早期并无血压过低的显著心动过速,低估失血量。低估患者病情,如子痫前期患者,未准备开口器在床旁,患者一旦发生抽搐不能及时救治。参加抢救的成员未明确指挥者,成员之间沟通不到位;以至造成有时两人同去做一件事,降低急救效率。抢救人员不熟悉急救车内的物品、药品,以至急救车未发挥最大作用。
新生儿护理培训总结范文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diversificationnursingtrainingmodelappliedinneonatalpainmanagementintheprimaryhospital.Method:FromJanurarytoJune2014,30pediatricnursesworked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studygroup,eachgrouphad15nurses.Thecontrolgroupreceivedtraditionaltrainingmodeandthestudygroupreceiveddiversificationnursingtrainingmodel,thetheoreticalresults,operatingresults,comprehensiveability,diseaseobservationabilitandcommunicationabilityoftwogroupsbeforeandafterbeforeandaftertrainingwerecompared.Thequestionnairesurveywasusedtoevaluatethesatisfactiondegreeofnursing.Result:Thetheoreticalresults,operatingresults,comprehensiveability,diseaseobservationabilitandcommunicationabilityoftwogroupscomparedwithbeforetrainingwereimprove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Diversificationnursingtrainingmodel;Neonatal;Painmanagement
First-author’saddress:ChenXinghaiHospitalofZhongshanCity,Zhongshan52841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20
新生儿早期的疼痛和损伤可导致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对疼痛的感觉反应和处理产生长时期的影响,长期暴露于疼痛环境中,将导致新生儿后期神经系统发育问题[1-3]。临床上对新生儿疼痛处理往往不足,一方面教科书上缺少新生儿疼痛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特异性调查表;另一方面缺乏专业师资及培训机构,在方式上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不足,影响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4-6]。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多种方法对护士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使多种培训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优势互补。为了使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实施,改善患儿短期和长期预后,本研究将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运用于护理人员疼痛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27.5±12.4)岁;中专2名(6.7%),大专23名(76.7%),本科及以上5名(16.7%);助理护士3名(10%),护士19名(63.3%),护师6名(20%),主管护师及以上2名(6.7%);工作年限0.5~25年,平均(7.5±6.9)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研究组年龄21~47岁,平均(26.6±13.5)岁;中专1名,大专12名,本科及以上2名;助理护士2名,护士8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及以上1名;工作年限0.5~24年,平均(7.6±5.8)年。对照组年龄
21~48岁,平均(28.1±11.9)岁;中专1名,大专11名,本科及以上3名;助理护士1名,护士11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及以上1名;工作年限0.7~25年,平均(7.7±6.1)年。两组在年龄、工龄、学历及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副主任1名和儿科高年资护士2名组成3名培训小组,并负责制订培训计划。为使培训具体可行,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培训小组依据《疼痛护理学》、《实用新生儿学》、《疼痛学》制订护士疼痛管理能力评估表,现场考核护士疼痛认知、疼痛评估、疼痛管理能力3项共10条,每项满分10分。
1.2.2编写《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依据《疼痛护理学》、《实用新生儿学》、《疼痛学》结合本院新生儿专科护理特点编制《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内容包括:(1)新生儿疼痛发生概况;(2)新生疼痛认知;(3)常用新生儿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及选择;(4)新生儿疼痛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5)新生儿镇痛流程等。并制订环节质量标准和环节考核标准,突出专科性和实用性。
1.2.3制订培训目标及内容(1)素质目标: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识,强化“换位思考”理念,培养护士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品质;(2)知识目标:掌握新生儿疼痛的表现、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使用、新生儿疼痛知识特点、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及工作流程等内容;(3)技能目标:能够正确的根据新生儿疼痛的表现,运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疼痛评估,根据各类疼痛的特点采取安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得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实施。
1.2.4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研究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并使用《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内容包括:(1)培训时间均安排为6个月;(2)研究组多元化培训模式拟选方案:儿童专家定时授课、案例情景教学、院内讲座、课内讲课、自我情绪管理、集体培训与一对一培训相结合。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包括科内小讲课和院内讲座等。
1.2.5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研究组根据新生儿疼痛的表现、运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疼痛评估。根据各类疼痛的特点采取安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非药物干预镇痛法;(2)药物干预;(3)抚触;(4)体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能力评估采用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培训效果。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等护理能力的变化。
1.3.2护理满意度根据患者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和最能体现工作质量的项目制成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等级评分法,每个问题设有3个选项,即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培训前后培训能力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15/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26,P
3讨论
2001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更新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或用这类组织损伤的词汇来描述自觉症状。对于无交流能力的个体,绝不能否认其存在痛的体验,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新生儿就属于这类“无交流能力的个体”,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新生儿没有疼痛感觉。但实际上,长期、反复的疼痛刺激可能给新生儿带来各种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如血氧不足、血压升高、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改变及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7-11]。因此,规范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多种方法对护士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使多种培训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优势互补。主要方式包括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疑难病症讨论、实际参与查房、模型训练等。通过正确的培训方法培训护士,可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护士在培训中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增高培训效果。研究表明,通过多元化护理培训,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其责任心和沟通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2-16]。
新生儿护理培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临床带教;护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6(a)-0171-03
在护生临床实习阶段,如何把先进的护理观念融入到带教中,让护生养成根据实证,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循证证据护理思想,即审慎地应用当代的真实证据,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个体患儿医学治疗,为患儿提供最佳护理行为[1]。传统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为探究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意义,本院将循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条件下培养的护生,进行成绩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9参加本院儿科临床带教培训的护生58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名,实验组2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培训儿科临床带教,两组护生的年龄都在20~2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1.4±1.8)岁,实验组平均年龄(21.7±2.0)岁,所有参加儿科临床带教的护生均为大专生,两组学生学历、经验均无差异。所有大专班实习护生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无差异。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统一进行科室的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介绍,再选择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带教中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按照每日学习内容教授护生相应的儿科临床带教护理知识,监督检查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完成情况,无需过多的理论讲解和系统的知识培训,只注重传统的操作技能培训,护生往往只专注基础操作能力,理论原理掌握不理想,遇到问题不会独立思考及解决。
1.2.2实验组
1.2.2.1制订循证护理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目标,制订详细的带教计划,做好带教记录,组织新实习的护生先进行科室工作环境介绍,仪器设备介绍,学校制订的岗位目标和儿科临床带教中使用到的各类器械的操作要领和方法讲解,此外,对此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也对护生进行演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意义。待护生熟悉科室情况后,安排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向他们讲解专科护理知识,针对儿科科室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本科室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儿科临床带教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老师亲自示范护理查房内容,并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和护理文件的填写。
1.2.2.2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严格进行循证护理培训选择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老师担任新护生的培训工作,带教培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同时科室建立教学评估系统,对带教老师的工作和护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循证护理的方法主要分为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护生查询护理文献,检索证据,最后根据所查得的实证与临床经验,结合患儿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首先由带教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儿科穿刺中,如果患儿年龄太小,可能不会正确运用吸气加屏气的呼吸方法来配合穿刺,那么在对这些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穿刺时,如何进行呼吸配合。这样我们就启发护生选定了思考问题,接下来引导护生查询护理文献并思考,然后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查阅文献发现,文献中称不能配合吸气加屏气动作训练的儿童改成用“捂口捏鼻法”[2],最后循证发现“捂口捏鼻法”用于实际操作会存在一定阻碍,需要在实际操作前的一段时间持续对患儿进行相关的针对性训练,有目的地增加患儿吸气和呼气的深度,同时在操作前对患儿进行缺氧程度的评估,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按平时的训练来引导患儿尽量先深吸一口气,另一方面,根据患儿个体的缺氧程度评估来掌控进程,尽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避免患儿产生强烈反应,导致操作失败。
(1)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带教质量:一名优秀的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又直接与患儿接触,是病情的观察者,同时还要了解患儿的需求,解答家属的疑问,作为儿科的护士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对患儿进行更加仔细的护理,患儿可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时应对患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思考可能的原因,应用循证护理来解决问题。在对护生的培训中,老师不但要求护生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正规的操作方法和严格的无菌规范操作,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要熟练和规范,应该注意的事项都要熟练掌握。从细节处严格要求,避免不规范操作。
(2)拓展教育范围,丰富教学形式:除了掌握适应本科室的循证护理任务,还要对护生进行医德、护士职业教育、护士道德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介绍,宣讲医院的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相应的医疗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和自己职业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提供安全保障。科室还根据每期护生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针对性的教材,对如何使用冰箱保存药物、特别是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等方面进行教育。
(3)重视信息反馈,做好循证护理在儿科带教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医院定期举行护生感悟座谈会,填写教学质量回馈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护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带教老师,督促激励循证护理工作的学习和应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以及查阅文献能力,并观察两组学生成绩[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生出科室成绩的考察比较
在培训结束时,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一次测试,检验这两种护理方法的结果,比较是否存在差异。具体见表1。由表1可见,实验组的平均理论考试成绩为(86.32±12.55)分,操作成绩为(85.22±14.21)分,考核优秀人数为28名,考核优秀率为96.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生出科室成绩的考察比较
注:与实验组相比,*P<0.05
2.2两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较
从创新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观察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比较,实验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综合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它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和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愿望、价值,找寻事实依据来总体制订出的一套护理方法。循证护理为我国的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3-4]。一直以来,我们临床带教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由此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为扎实,基本训练较好,但是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即使能够接受到循证护理知识,但在实际中,面对复杂的临床病情,还是会遇到诸多问题,随着对循证护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临床护理人员已经可以将循证护理的临床方法融合到临床护理的实践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培训护生,也得到了比传统培训方法更好的结果,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比传统护理方法得到更高的评价。
在儿科临床实习中,问诊一直是护生的一个难题,许多护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问,问些什么,因此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5-6]。同时也存在有些患儿的家长心理上排斥护生,不愿意与护生交流的情况。经常有许多患儿因为害怕打针、吃药而说假话,使得收集的病例不准确,因此,必须要与患儿和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他们能放心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你[1,7]。这个过程是护生需要学习的,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向护生传授问诊技巧,通过言传身教让护生体会到如何以诚待人,慢慢与家属接近,取得他们的信任,以获取详细的病例资料。为了避免护生在进行问诊时遗漏了一些项目,要求护生在进行问诊前先列出问诊项目,再进行询问[8-9]。
此外,在儿科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实际临床病情变化有充分的了解,一般儿童病情变化较快,症状不够明显,不具有典型性,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病情发展非常迅速,遇到的疑难问题较多,同时因为患儿较小,无法诉说病情,因此对于儿科的护理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在带教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临床的应用,提高提出问题和查阅文献的能力,通过采取循证护理,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更好地利用评判思维去面对现实中的实践,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临床运用能力,同时在儿科临床带教中运用循证护理,还可以将个人的临床学习经验与一些研究证据相结合,为以后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总之,循证护理用于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护生的学习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研究证明,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有利于护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儿科临床带教中也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红艳,李晖,童庆,等.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6(11):100-101.
[2]付建秋,陈晓旋.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10-211.
[3]MeekerMA,JonesJM,FlanaganNA.Teachingundergraduatenursingresearchfromanevidence-basedpracticeperspective[J].JNursEduc,2008,47(8):376-379.
[4]JonsdottirSS,LewisJA.Towardevidence-basedpractice[J].MCNAmJMaternChildNurs,2010,35(4):240-242.
[5]艾方,张会敏.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10-11.
[6]付建秋,陈晓旋.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10-211.
[7]叶华,姜宪辉,李筠波.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24):15-16.
[8]DuongDN.Theevidence-basedpracticeconcept:engaginginterestandarticipation[J].NursRes,2010,59(1Suppl):S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