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文章范例(3篇)
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探讨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往往会创设一些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文章的感受,这就是情境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被实际运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使得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教学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对具体的东西有一个直接的感知,鉴于小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其对事物的理解,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有人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对事物有更好的理解。而且小学生在对学习方法方面的总结以及具体的应用中,很难做到靠自己独立来完成。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融入到带有具体情绪色彩的情境中,很好的顺应了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因而受到小学生的喜欢。
2.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情境教学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而使其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更好的把握。而此种教学法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它可以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就能够实现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
3.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方面的需要,教师往往会在其中加入一些元素。比如说朗诵、唱歌以及跳舞等方面,将这些元素加入到具体的情境开展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法的具体实施
1.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来展现情境
情境的具体展现离不开丰富的联想,而想象的形成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所以说,教师在情境创设的具体过程中,灵感大多源于生活,都是我们平时所能感受到的,这些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大多数小学语文的教材,里面文章的内容虽然情节相对简单,但却很有故事性,刻画的现象也很生动,很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具体的讲解时,就要做到情和景的结合,把自身对作品的情况理解与把握带入到具体的教学中。要使得学生对文章作者的具体生活背景以及想要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具有美感的文章,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很大原因在于其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而这些情感的来源,就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些都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对那些文章中触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联系具体的,对生活的感受,来品读这些文章。使学生真正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2.运用实物演示来展现情境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判定,往往是由这个事物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形态形成的。所以,如果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些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以及前景的具体感知,都是靠语文教师的口头描述来实现,就很难实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来对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方面做一些具体的展示,使得一些文章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在具体的文章讲解中,运用实物演示的方法,给人以现象具体之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境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来展示文章中的形象。把教材中那些用语言描述的情境,运用图画的形式,实现情境的再现。这种方式比直接的语言描述还要显得具体、生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图画描述的过程,不仅仅是把语言描述的东西换个方式表现出来,在其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作画者的情感表达,由具体的行,产生相应的情,这样才能使学生也快速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小文章范文篇2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增强其文学素养,提供学生学习水平及其语文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许多教学研究资料显示,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朗读艺术,可有效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其联想与想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朗读艺术出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展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艺术展现
一般来讲,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主要在于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其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并使用一些巧妙、得当的语调、语气朗读,以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度理解与掌握,对培养学生语文精神,增强其朗读能力,提升其朗读艺术水平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现简要论述如下。
1.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鼓励其自读感知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自学均有种“不信任感”,单纯的知识讲解几乎用了一节课中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课文阅读时间较少,对文章整体认识不清,同样也无法进行切实的感受和思考,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指导并鼓励其进行课堂自读,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先将课堂时间与学习自主给学生,指导其大声朗读课文并鼓励其自行梳理文章条理,使其能够初步了解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将自己难以理解或不懂的句子标示出来,并联系上下文重复朗读,若仍旧不明白可向教师请教。此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未对学生详解课文知识,完全凭借学生自主性朗读进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率。
2.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增强学生文章感悟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讲,若学生的文章朗读只处于“自悟自得”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对其进行细心的课堂引导,待学生经过课堂朗读有所感悟时,教师需对其实时感悟进行精妙的引导,鼓励探究和领悟文章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其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伊始可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待学生对其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本文中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吗?学生会一致回答“没有,玫瑰花很美”,结合学生的课堂回答可知,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尚处于浅层阶段。此时,教师无需直接对学生进行点拨,而是让他们重新朗读一遍课文,指导其找出文中描述“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依据教材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增强其对文章内在所蕴含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教师也可指导班级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其进入到每个角色内部,使其理解和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深层含义,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现阶段,在我国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自身所获取的感悟仅仅表现在外部,相对缺乏真实性体验。故当前环境下,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指导其学会新型朗读方法,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化无声为有声并加工想象,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这篇文章内在蕴含真挚感人的情感,故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推敲和朗读。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阅读并熟悉文章内容,同时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当“小熊”和“松鼠”成为彼此的好朋友时搭配轻快的音乐,当二者产生矛盾争吵时搭配忧伤的音乐,当其最后和好时搭配欢快的音乐,为学生课堂朗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可要求班级学生根据文章情感的起伏富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使其沉浸在“小熊”和“松鼠”两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当中,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课堂朗读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或渗透朗读艺术至关重要,本文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鼓励其自读感知,并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增强学生文章感悟,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课堂朗读,使其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善发.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5(17)
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当将语感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1.有利于革新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向导作用。如今,我国教育的内在发展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数小学学校并未给予学生人文素养应有的重视。毫无疑问,这种做法背离了新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贴切地感受文章内容,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语感能力培养使语文教学焕发了生机,有助于人文情怀在小学生群体的散发,使学生在感受崭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发挥出积极性,更加热爱学习。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小学生已经具备符合自身年龄智力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当面对语文段落篇章时,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读读看看,不再是被动式的接受,而往往会从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敦促其用心体会相关文章的深刻涵义,去体会段落篇章的真正用意,去挖掘其中的美,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或看法,为自己的阅读过程呈现一个良好的效果,进而游刃有余地进行语文学习。不难看出,语感拿捏得到位,文章的主旨及文字所透出的内涵美才能被学生享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美化他们的心灵。
3.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能够使学生平心静气地进行独立思考,考虑每个词语句子的作用,使自己的思维为文章的理解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思想更加饱满。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一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便会得以有效巩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可行措施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是一句空谈,而需要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小学生进行不懈的培养,使他们在快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感能力,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
1.从朗读训练寻找突破口,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灵敏的语感。良好的朗读训练能够使学生把握住每个字词的语音高低快慢,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打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通过朗读来掌握文章的基调,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所言所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首先,教师要加强朗读示范行为。语文教师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文章基调。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师就应当提升朗读示范频率,使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去寻求语感信息,感受文章的魅力,进而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进行巴金《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喜悦并充满神秘的语气,提高轻柔缓慢的语音来进行朗读,这种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打开,让他们想象大树的样子,想象群鸟的景象特征,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优美,最终激发其朗读乐趣,逐渐实现较好地把握语感。
其次,带领学生采取多样的形式教学朗读,活跃学生的语感思维。不同的文章感情基调不同,需要运用的朗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朗读方式的合理选择。感情奔放豪迈的,应当选择全体学生齐读;感情婉约细腻的,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录音进行朗读;文章注重描绘写景的,可以播放一些契合文章主旨思想的轻音乐,再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懂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戏剧文学作品,则应当分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掌握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高鼎的古诗《村居》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聆听录音,感受“草长莺飞”的诗意,然后由教师指明一个学生进行朗读,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从而也能够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2.通过适当的背诵,积淀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经典的篇章。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联系。当然,这种背诵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机械口述为目标,而应当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背诵,在背诵中带有应有的感情,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描写了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小溪”“细雨”“小路”等几个意象的前提下,对全文进行背诵,并制订一定的背诵标准,让学生在背诵时将对雷锋叔叔的怀念语气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出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这一背诵标准来进行背诵,从而注重每个字词的读法,深刻领会每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停顿等问题,继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具体语境,深度挖掘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语感。在《买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都有着深层的涵义,只有明确这层涵义,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阅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针对这些很常用的词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词语的用处,“诚恳”表明了少年真心希望把木雕卖出去的内心想法,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家境,他才十五六岁就出来卖东西;“语无伦次”表现出“我”喜欢木雕,却苦于行李没有地方装下木雕而不能购买的犹豫心理;“遗憾”表现了少年在看出我喜欢木雕,并希望“我”买下木雕,却得知“我”无法买下木雕的失落心理,同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失落的表情;“洁白”表面上描写的是牙齿,其实更在彰显着少年内心的纯洁。这样,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就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到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