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例(3篇)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
典例回放
2011年高考历史命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特点一:重视对历史概念及关键知识点的考查
【例1】(2011年全国卷第19题)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解析】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非常注重对历史概念及关键知识点的考查。例1涉及诸多概念: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分权制衡、州权主义。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国,“议会中心”与美国现实不符;州权观念强调州的权力,与美国现行宪法规定的联邦制不符;由课本可知美国的政治文化遵循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学生选错一是因为对概念理解得不到位,二是因为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国会大厦”、“总统府”、“联邦最高法院”、“政治文化”等关键信息,而因“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以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这两个信息对美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误选B或D。
【预测】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非常繁杂,某些内容的阐述仅是为了增加课本的连贯性,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才是影响和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如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2011年全国卷考查的历史概念及关键知识点有:古代赋税制度一条鞭法、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考查历史概念及关键知识点必然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例1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实际上是在考查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这一知识点。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两种文明类型。西方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高考命题会反复考查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命题角度可能有:各国代议制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作用,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异同等。
特点二:考查内容的专题性与能力要求的综合性相结合
【例2】(2011年全国卷第14题)徐继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例2通过徐继对华盛顿开创的美国共和制的评述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将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各个派别思想进行比较的能力。徐继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他希望通过师夷长技维护清朝统治,不主张实行共和制及发展资本主义,故答案为B。此题学生做错,原因有三点:一是混淆了各个派别的代表及主张,对相关的专题知识体系掌握不够牢固;二是对君主制这一概念理解有误;三是题目本身能力要求较高。
【预测】通过例2,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一道试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具有很强的小专题性;从能力要求来看,又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突出地考查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观题更是强调考查内容的专题性与能力要求的综合性的结合。如2011年全国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的民主思想;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考查的是秦朝至唐朝、清末的选官制度。这类试题的设问角度大多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简述……原因等,主要考查材料处理、分析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复习某一知识时要将其与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明了每一知识点的内涵,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和联系等。
特点三:以文明史观为指导命题,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
【例3】(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论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例3的独到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用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论述问题的能力,二是设问具有开放性,三是评分标准采用的是SOLO分类评价法,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一种新趋势。
例3提供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结束于近代西欧、北美对世界的控制,西方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欧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并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问题设置具有开放性。评分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来给分,不是以前的采点给分。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并无具体内容,只提到答题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预测】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查的主题来看,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查标准来看,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后的高考历史试题仍将鲜明地体现出以文明史观来命题的特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可以用文明史观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组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大模块,整合若干专题。在运用文明史观阐释历史问题时,必须从文明史的内容来进行全面的论述。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就涉及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答题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阐述,并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
此外,我们要明确SOLO分类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①前结构层次:指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②单点结构层次: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③多点结构层次:回答问题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④关联结构层次: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⑤拓展抽象结构: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由此可见,要做好这类开放性试题,一是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二是要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三是要掌握相关理论,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使答案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复习规划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最好先制定一个三轮复习的计划,做到对每一轮复习的内容、策略、时间规划都心中有数(参见表1)。
2.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世界近现代史:工业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西方人文精神及科学发展历程
针对高考命题特点,在落实复习规划时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立通史、专题知识体系,吃透关键知识点
建立通史、专题知识体系,全面掌握关键知识点,是高三复习的重点。专题知识体系一般归纳整理相似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点作对比分析,而通史知识体系则是就某一知识点的各种构成因素或影响因素进行归结整理。下文从例题出发,说明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例1考查美国宪法的原则,涉及的是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这一关键知识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可归纳如下(参见表2):
而例3关于1500―1850年西方的崛起,考查的是历史阶段特征,可整理出如下的通史知识体系(参见表3):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学习方式
Abstract:Newcurriculumreformhascomeintoanexperimentalstage.Itchangesalotascomparedwithpresentteachingsystem.TheHistorycurriculumstandardwillreplacethepresenthistoryprogrammed.WhatdoesItmean?ThepresentpaperreviewstheevolutionfromthecurriculumstandardtotheprogrammedinHistoryteachingoverahundredyears,makingcontrastbetweenthepresentHistoryprogrammedandtheHistorycurriculumstandardandintroducingtheconceptionandthecontentOfthelatter.Itillustratesthatitisanevolutionanddevelopmentinhistoryteachinginourcountrytoreplacetheprogrammedbythecurriculumstandard.Inordertofittothenewcurriculum,Historyteachersshouldbewellprepared.
KeyWords:Historyprogrammed,Historycurriculumstandard,curricularobjectives,studyingmethod
目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2002年秋,试验区将以十倍的规模扩大,到2004年中完成实验。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灵魂是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8个课程标准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有:《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以及小学《社会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新课程的启动对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历史教师怎样才能适应这些新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声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甚至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来了。
一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反映了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回顾20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其实,“课程标准”在我国并非新词。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清政府在各级学堂章程中,就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的雏形。民国初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其中,民国时期颁发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纲要(含修订本等)共计有18个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0年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的做法,教育部着手制定教学大纲,于1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在使用中,各地反映要求过高、分量重、内容深。1957年,教育部发出精简教科书内容的通知,调整教学内容。1963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这两个大纲对1956年大纲的内容作了很大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进行了修订。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一套新的《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90年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
1986年,国家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进行了修订,并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教育部又对试用本作了修订,颁发了试用修订版。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并于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试用。2000年1月,教育部对试用大纲作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扩大了试验范围。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回眸百年,我们看到,我国的历史教育与时俱进,首先经历了由历史课程标准到历史教学大纲的演变。建国后,由历史教学大纲取代历史课程标准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变化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历史教学大纲作为我国历史教育的指令性文件,对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大纲在我国四十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建设虽渐趋完善,但仍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正惟如此,目前进行的这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拟以“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样做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是迈向新世纪之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它还反映了我国的教育正在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之中。
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谓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它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凡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都是成功者。
其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这种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其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意在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
其四,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与变化。
总之,新课程就其理念而言,它的出发点是学生,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下我们试以《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一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8月第三版)为例(以下行文中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大纲”),进一步说明历史教育这种演进与发展的趋势。
首先,在体系构成方面。“历史教学大纲”由六个方面组成:导言、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历史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部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比历史教学大纲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具体。宏观上,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段,即1—3年级、4—6年级、7—9年级。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国家制定的是7—9年级的历史课程标准。因此,历史课程应突出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中提到“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思想教育三项任务。历史课程标准则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主要区别在于:
(1)历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2)在知识与能力要求上,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还提出了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增加了有关“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和“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视从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到独立判断的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改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两点:一是“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二是“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方面内容是现行历史教学大纲所未曾涉及的。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板块由内容概述和内容要点两部分组成,基本按历史发展的时序选择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内容要点部分只有知识点的罗列,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没有作出规定。
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注意体现时代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内容标准的概述部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基本的技能、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学习主题部分共有九大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每个学习主题又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如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这里,凡在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其二是教学活动建议。仍以该学习主题为例,要求:(1)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第四,课程实施方面。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其中“教学建议”中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它相当于大纲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对历史观、史论结合的原则、历史知识的联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提出了要求和建议。除此之外,历史课程标准还要求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五,课程评价方面。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评估”部分对评估的目的、原则、对象(教师、学生)以及评估的形式和手段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则在“教学建议”中的“评价建议”部分阐明了评价的指导思想,介绍了一些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建议。
以“教学评价”这一教育理念代替“教学评估”,反映了历史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防止仅仅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判应该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不仅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我国历史教育发展与演进的重要表现,也是历史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代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清这种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先做一些准备:
首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课程标准》等指导性的文件,树立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发展。教师要做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而不是扼杀者。历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的直接目标是学生的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美与升华,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换言之,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中的发展,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牢固的课程目标意识。历史教学中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即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参与,发展个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第三,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具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是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对自己行动的研究,研究的过程是在行动中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篇3
一、所谓“三会”,主要是指让学生会读,会划,会想
1.会读,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去解读教材。它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读单元主题,读导言,读课题。第一次让学生解读教材时,要整体地去读,全面把握,既要读教材中的大字号文字,又要读教材中的小字号文字,同时还要细读教材中的图表。此时可要求学生读书的速度适当快一些,甚至是速读。第二次读教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读,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提纲,去解读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2.会划,就是在解读教材时,要求学生划出文中的重点内容,找时间,找关键性词语,如:“揭开了……序幕”这一关键词语,就是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开始的一个标志。例1: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文斥责教皇出售赎罪劵的恶性,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例2:“长期议会作出了一系列谴责暴政和限制王权的重大决策,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划出了这些关键性词语,就能深刻地领会事件的实质,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3.会想,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既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要会解决问题。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此时就要思考:“巴黎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仅仅是一座普通的监狱吗?他又象征着什么呢?这一事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7月14日在法国历史是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带着这些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读,通过思考和归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巴黎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监狱吗?它又象征着封建专制暴政,这一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7月14日这一天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这样就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二、所谓“三抓”,主要是指抓时间,抓事件,抓人物
1.抓时间。时间在许多历史课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了一些重要时间,就能很快理清全文的脉络,对提高学生课堂记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时间来进行学习。①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重开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②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斩首示众;④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⑥1688年,“光荣革命”;⑦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可以说,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时间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结构自然也就一目了然。
2.抓事件,是让学生掌握纵向联系的方法,多角度的去对教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总结。如学习“英国的殖民活动”这一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纳和概括:
对美国: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大陆东部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各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纷纷组织民兵,决心为民族独立、自由,与英国决一死战。
对印度:17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印度,到19世纪中期,整个印度都已经成为英国控制下的殖民地。英国队印度的掠夺与殖民统治引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义。
对中国:1840年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黑奴贸易,18世纪初,英国凭借海上霸权排挤竞争对手,垄断了非洲黑奴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子。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事件是历史课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中心内容。在历史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