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8-05 手机浏览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EHS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52-04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更加频繁,实验室内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且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有些化学品甚至有剧毒。生物类实验室涉及实验所用微生物、病毒以及生物酶制剂等。还有些实验室中存放着贵重实验设备和资料成果。不仅如此,实验室内学生群体流动性较大,使用时人员也相对集中。针对上述复杂状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火灾、人员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后果惨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EHS管理体系要求有保障环境、健康、安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由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拟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多数由校保卫处、资产处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环保的相关部处协同负责,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处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比如保卫处主要负责治安和消防工作,同时也包括对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化学、放射性和易制毒物品、剧等)的管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涉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实验室安全技术的指导、危险物品的采购使用以及保管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相关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部处,如后勤保障处主要从环境安全方面进行管理。“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部门间职责脱节或者重复,从而产生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晰、出现管理盲区等弊端。因此,应当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部门,主抓安全工作。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现有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失去了制度本身的意义。例如,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设备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针对新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使用操作指南却没有及时更新;随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不断扩张,实验室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加强。这些现状使得实验室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三)缺乏安全观念,安全教育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本质,往往是由于安全观念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实验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其实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训,加之学生本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少科学认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实验前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但是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再行补救往往为时已晚。不单是学生,有些实验室工作者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更是手足无措,以致酿成事故。

(四)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足

部分实验室使用年限较长,一些安防设施陈旧。供电线路年久老化,随着实验人员以及实验量的增加,用电负荷量加大,存在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人员增多,而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药品或设备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安全操作距离不达标。实验空间的局促给通风排气设备增加负荷,有毒气体无法有效及时清除等,都时刻威胁着实验室和人员的安全。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实验室往往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盗,有些实验室安装了防护窗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将消防安全通道堵塞,这种极端做法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实验室并没有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气任由其排放,废水不经处理放任自流,固体废弃物随意丢进垃圾桶等等,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基本都会定期对所有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但检查往往形式化,表现为“一阵风式”。虽然有定期检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缺乏监督,在检查过程中,很难讲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在实验安全的奖惩方面,惩罚制度相对完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惩罚也很及时、严格,但是缺少奖励制度,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EHS管理体系

(一)EHS管理体系发展

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EHS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之前,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通过提升装备性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70年代至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研究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86年,壳牌石油公司将安全管理形成手册并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EHS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如1987年瑞士SANDEZ大火,1988年英国大陆架PIPER阿尔法海上平台爆炸事故,1989年EXXON公司VALDEZ原油泄漏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事故等等,使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环境、健康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1991年,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荷兰海牙顺利召开,至此,EHS这一概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经过各种相关领域的实践管理经验的积累,EHS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目前,EHS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EHS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二)EHS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EHS取自英文Environment,Health和Safety的英文首字母,代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从其功能上来讲,属于一种预防性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注重于事故预防和持续性改进,目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灾难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安全”往往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普遍存在一阵风式、时令性等现象。因此,将EHS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实验的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EHS安全管理体系

(一)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实验室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机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要在高校推行EHS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组建专职EHS团队。其中,分管校领导为职能部门的总指挥,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为职能部门成员。同时,各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也需确定相应主管领导,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管理责任制。具体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实施EHS管理体系,设立了EHS管理总部、EHS管理委员会以及EHS办公室。总部对技术性的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管理,管理体系可谓纵横交错,为人员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如,日本东京大学设有专门的环境安全保健机构;新加坡大学实验室建有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香港科技大学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行政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实务工作,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行政副校长担任,高校的院系、部门委任一位兼职安全主任,协助统筹管理安全方面的事宜,香港科技大学还设有健康、安全及环境处,负责编撰大学安全手册,同时提供安全指引、技术支援及各类与安全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和执行力

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从宏观上讲,高校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应依照环境防治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每个实验室应当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环保制度文件的制定;执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工作;编写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手册;标注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实验药品尤其是高危物品的申购、使用和保管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严禁在实验室内违规存放高危性物品;加强对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定期检查和评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

(三)教育培训

EHS管理体系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操作步骤的照搬,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要在高校实验室实施EHS管理体系,必须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接受其管理理念。EHS管理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培训对象的EHS文化意识,另一部分是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范围包括EHS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高校可通过内部宣传和培训使EHS管理体系逐渐普及,可开设相关EHS管理课程,使师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责任感。

(四)提高硬件设备配置水平

依据EHS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式,硬件配置按照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环境相关的设施。应加大防止环境污染等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确保各类安全防范、环保排放达标。这类设施包括排风、通风设备,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识别、检测和分析设备,监控及报警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设施等。二是与健康相关的设备设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各类实验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用品,设置紧急防护设施。如涉毒实验要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通风橱等劳动保护设施,还须配备急救药品箱、紧急冲淋设备等,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要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逃生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水、电、气供给及排放管道的安全合理布局,对于年久陈旧的实验室,一定要积极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和升级,确保人身安全。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监督检查是手段,目的是为了EHS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实验室应实施定期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环境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包括对实验室现行文件的检查。

要建立与监督检查相匹配的奖惩和检讨制度,通过检查,对安全工作开展良好的单位、部门予以精神及物质形式的奖励,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安全指引是对所有师生的工作要求之一,安全职责能否达标应纳入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每年绩效评核。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要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27(10):35-36.

[2]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55-58.

[3]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56-158.

[4]高惠玲.引入EHS管理系统评价要素加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3-45.

[5]张明轩.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安全,2007(2):19-22.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

作者简介:孙明涛(1983-),男,山东招远人,华北电力大学后勤管理处,工程师;何旸(1980-),女,黑龙江双城人,华北电力大学资产管理处,助理工程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84-01

随着国内高校发展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也急剧扩张,实验室安全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但基本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建立精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方面,提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理顺机构人事设置,加强监督检查等,从而提升学校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能,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生产素养,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粗放式管理现状

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缺失,管理及科研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安全职责划分不明确等。目前,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只是按照学校层面的规定执行,并没有针对实验室特殊情况的安全管理机制,这使得实验室安全的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兼顾教学及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行使专职的管理职能。

2.精细化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从思想概念看,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又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企业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2]部分高校为了解决实验室安全的粗放式管理,已经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从人员配置及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精细化,体现在两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坚持预案与监管结合的体制。但是在定岗定薪的情况下,很难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分配更多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机构空洞、人员积极性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可行的、精细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关系到实验室能否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层有必要认真分析,探索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1.规章制度的精细化

在学习和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例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各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实验室安全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守则等),从而细化管理的制度依据。

如何将制度细化成操作性强的办公流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监管实验室安全运行的过程为制度建立的基础,要求各实验室针对本身情况细化实验操作流程,以标准化的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贯彻和执行,同时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明确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在精细化管理中,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定期进行演练,检验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可用性,同时根据演练的情况及时修订预案,避免预案停留在纸面上,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2.实验室安全的机构设置及人事管理的精细化

根据学校机构的设置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可以建立校、院(系、部、处)、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各院(系)院长(主任)是本院(系)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院(系)的安全管理,各实验室主任是本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这样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分解并落实到各级部门,有效做到层层的监督管理,避免部分实验室各自为战的情况。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备,必须要求群众监督,专人负责,实行出入时间登记制以及详细的使用记录等,例如院长负领导责任,实验室主任负管理责任,实验人员负有直接责任,以此来保证重点部位的日常管理精细化、长效化。

人事管理要明确岗位职责,以安全责任书约束自身的行为,要求从学校层面到实验室使用人员逐级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界定安全责任范围和职责,从而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机构体系,并实现自下而上责任分解(如图2),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机制。在建立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事故发生后要及时追究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另外,要求所有的实验人员均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在取得合格证后由学院或导师签订责任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对于未参加考试或者不及格者,严禁参加实验过程。

3.落实检查的精细化

采取监督检查的方式是督促制度落实情况的手段之一,因此加强监督检查的精细化操作,不但能够规范实验的操作流程,而且能够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适当将学校的实验室划分为安全等级,按照安全等级的高低,规定校领导、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每学期进行大检查,并形成检查报告予以全校范围的通报,院(系、部、处)每个月都要进行安全检查,期间学校层面上还要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次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纠正,或者给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发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治理完成后须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安全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检查记录,由参加检查的工作人员签字后写出书面报告,并交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存档。

三、结论语

建设精细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正确实施安全实用的技术手段。由于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繁、使用人员相对集中,存有大量贵重仪器、易燃易爆、剧毒及易制毒物质,因此,做好精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职责,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和基础性工作,在落实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标准化的流程。

参考文献:

[1]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3).

[2]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7).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化工实验室;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1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化工作为传统行业涉及到工业、农业、航天航空、水利建设和食品安全等国民经济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行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也对高校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专业特长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化工实验室是提供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和科研实体,在化工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2],是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教育教学、培养科技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工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加强、巩固和创新,并且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保障,只有管理的规范,才能更好的为科研和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近几十年,高校实验室建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实验室管理工作也有所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管理和责任制度不够健全。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结构系统。实验室设备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方式又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规划,使高校实验室存在管理机制不统一、理不顺等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由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做到有章可循。此外,有些实验室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执行力不够,管理不到位,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3]。负责仪器操作的实验室人员责任心不够强,普遍存在会用就行的思想,对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并不上心,有的甚至没有对仪器使用说明进行认真研究,不能很好的按照说明书使用仪器,严重影响了仪器的使用寿命,更有甚者造成仪器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已经损坏的仪器不能及时加以维修,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管理和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很难执行。有时,有些制度也会对仪器使用者产生束缚作用,造成仪器的闲置[4]。

2.安全制度不严。实验室工作,尤其是化工实验室,因其复杂的安全环境,十分具有危险性,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预防。然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顺,安全制度不严,没有建立起化工实验室全面安全管理的领导体制[5],极大束缚了实验室安全工作建设。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废液、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生安全意识不足,使化工实验室的管理规范留下安全隐患。

3.高端仪器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需要,购买了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实验的易耗材料昂贵、维护成本高等原因,只能由指导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很难了解仪器的使用及操作原理。此外,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但培训名额有限,只有科研需要的教师会比较熟练地操作,导致大型仪器设备的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

4.设备的重复购置。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长期依附于理论课,实验室也是依托于教研室建立,实验室人员和实验教学主要受教研室管理。实验室设备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统一进行规划。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的管理存在过于分散,集中管理力度差,缺乏全局和整体意识的问题,导致部分实验设备和设施存在重复购置和建设的现象,在管理上得不到优化合理的配置,使用效率低。

5.实验管理队伍建设不合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将实验室工作人员统称为教辅人员,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的建设不合理[6]。实验技术工作人员少,工作薪酬较低,职称难评,因此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安心于实验室工作,纷纷调离此岗位,使得一些实验室成了高校老、弱、病、残以及家属的安置所。这些人员由于身体、年龄、学历和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不适应实验室工作,因此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另外,很多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还是过去的老一套,已完全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知识,与实验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尚存一定的距离。

二、实验室管理的改善

1.制度化管理。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学生实验记录登记》、《易燃易爆化学试剂使用登记》、《有毒化学药品使用登记》、《实验室废液的绿色化管理》、《损坏仪器登记》等[7,8]。这些制度的实施和执行,不仅能让实验教师及时了解仪器和化学试剂的使用情况,切实保障实验课的正常进行,也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爱护仪器设备、节约化学药品等耗材的优良习惯。为使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强,还应根据实验室的不同功能,进行管理制度的细化,如气相色谱室管理制度、原子吸收光谱仪管理制度等。制度的进一步细化,规范了实验室人员及使用行为,有利于减少问题的发生。

2.安全管理。建立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有效保障学生和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财务安全,使实验室的工作环境达到良好有序的要求。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对实验人员及师生安全观念的灌输,明确安全管理职责,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责任到人,注重安全管理的落实,保证实验室工作安全。(2)实验室基本设施的管理,包括水、电、火等。实验室中的水管、电线、开关、灭火器等因长期使用或受腐蚀等原因,存在老化等问题而造成漏水漏电,给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带来损害。因此,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设法解决。(3)化学试剂的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应了解化学试剂的理论性质。在存储方面上,易燃易爆、易制毒和易挥发的试剂,要分类存放,同时仓库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有毒有害的危化品要单独建库存储,采取双人保管制度。实验后的化学废液应进行统一回收,不能直接排放,并定期将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统一送到废物处理厂处理。

3.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围绕教学需要进行。建立设备档案,建立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档案,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可以将部分被闲置的设备纳入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购置和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另外,仪器设备的管理必须坚持人员落实和责任落实[9]。对于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要定点存放,专人保管和维护,并对外开放,充分提高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制定后,实验人员便是决定性的因素了,必须做到人员到位和能力到位。责任落实是加强管理的最有效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如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以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减少工作上的差错。同时,将仪器设备进行计算机管理,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全方位过渡,达到仪器设备的最优配置,发挥科研和教学的最大效益。

4.加强专业实验队伍建设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内部发现和培养人才,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得以实现。采取岗位辅导、定期培训、与生产厂家联合培训、到外校进行深造、留学等形式,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持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活力;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狠抓思想素质工作,对实验人员定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实验人员以自身为表率,培养和引导学生尊重教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作风,自觉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

三、结论

实验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安全机制,把实验室建设、管理、教学和科研有机统一,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更好地为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探索和研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才能够真正使实验室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何晓梅,韦传宝,陈存武.开放型实验室运行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2):119-121.

[2]梁传杰,吴晶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3):23-27.

[3]熊江波.基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职能整合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5,14(7):52.

[4]邓型深,姜吉琼.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现代装备,2009,(6):112-113.

[5]梁建国,于燕梅.实高效化工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229-231.

[6]周齐佩.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21.

[7]娄阳.浅谈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J].贵州职教论坛,2015,1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