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撕画是一种符合中班幼儿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水平的,能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美术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中班撕画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却看到的是幼儿的创造力表现不强,因此本文提出从撕画活动的选“纸”、选“笔”和撕画开展的过程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一、撕画活动对中班幼儿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撕画活动就是先把纸质材料撕成各种形状,然后根据撕纸的形状展开想象,在纸上画上相应的内容成为某种实物,是一种表现和创造美也是符合幼儿兴趣特点和能力的艺术活动,能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美术形式。虽说中班幼儿撕、画的过程是已经开始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撕出的形状上进行简单的涂鸦绘画形成某种形象确实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过程中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教师能积极有效的给予引导将有力地调动幼儿思维,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时,在撕撕画画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心理的满足感并发展了对美术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撕画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合理采用各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撕画活动中感受快乐,发辉想象,激情创造。 在实际的中班撕画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却看到的是幼儿的创造力表现不强。如一次撕画活动开始后,教师给幼儿们设定了一个主题《各种各样的鱼》,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描述着自己见过的鱼的形状,细长的、扁平的、肥胖的……描述完之后让他们撕纸的时候也相当热闹,但出现的问题是撕出来的形状和描述的形状相差甚远,到了添画环节就无从下笔了。此外,在寻求撕画工具、材料的过程中也缺乏创造力,大多数幼儿都准备了白纸或彩纸,而能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创造力鲜少。 二、中班创造性撕画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 撕画结合教学是一种借助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因此材料的选取和巧妙利用都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材料的作用,需要幼儿发挥创造力寻求可用的材料并进行创作,实现撕画艺术之美。 为了打破传统意义上撕画固定的几种材料,我们带领幼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社会,寻找可用的材料,在幼儿的找材料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并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废旧材料也能为课堂教学所用,创造出美丽的作品。 (2)组合材料 如《雪人》为主体的撕画活动,主色调是白色的,可以选用挂历纸的背面撕出雪人的身体,用彩纸撕出雪人的鼻子在进行组合,画上眼睛就比较形象了。 撕画活动是撕纸和绘画两种艺术的结合,除了撕纸的材料打破传统常用的彩纸,大胆采用其他材料甚至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添画的工具也可以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添画工具作为撕画活动中的必需品,是孩子们发挥创造力的桥梁,而运用特殊的工具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热情。 中班的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很多幼儿连画笔都握不好,更别提用画笔在撕纸上添画了,因此撕画活动似乎不适合在中班开展。但添画的途径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画笔,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幼儿进行创新,让撕纸的内容更丰富。 (2)自制工具 如可以利用吸管缠上棉花做成一支棉签,可以用废弃的玉米须扎在筷子上做成毛笔,还可以把土豆、胡萝卜切成条状或刨成某种形状当画笔,这些自制的画笔沾上颜料后就是添画的工具,效果丝毫不会比真正的画笔差,而且新奇有趣,让人忍不住要用他们好好创造撕画作品。 在撕画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同时表现出对其个人而言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幼儿的创造力也需要现实的经验做储备,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亲近生活、联系生活的条件。 《纲要》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该以幼儿为本,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情感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经验于生活,同样艺术创作的灵感也不会凭空想象可以产生,都需要现实做依托。因此在生活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多观察、多感受、多思考,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撕画活动中才能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2)创设情境,引导突破 如:在《大树》为主题的活动前,我展示了自己简单撕画的作品供幼儿欣赏,然后让幼儿也进行自主创作。一开始幼儿肯定会模仿教师作品,这就无法调动幼儿的创造力,于是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引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大树的形状、高度是否固定,树叶形状有差别吗,有些树上会有果子吧,等等。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幼儿才能突破思维的局限,大胆撕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要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要从幼儿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形式上开始。随着撕画活动中“嘶啦”一声,带给幼儿特殊的快感,我们认为撕画就是一种符合幼儿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水平的,能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美术形式。事实证明,中班幼儿创造性撕画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由创作不受约束和干扰,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