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让民间童谣伴随幼儿快乐成长

让民间童谣伴随幼儿快乐成长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6-07-02 阅读: 字体:
.

让民间童谣伴随幼儿快乐成长


  【摘要】民间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富有儿童生活气息,表现儿童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民间童谣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很贴近幼儿生活,还能起到增长知识、启发智慧和想象、培养品德、陶冶情趣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作用。

  【关键词】民间童谣 幼儿 快乐成长

  正文: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知识、形成习惯、陶冶情操等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孩子们玩诵质朴纯粹快乐的民间童谣,能使他们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都有收获,达到放飞心灵,锻炼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民间童谣语言简练、节奏感强,内容和语言都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动作性、游戏性很强,深受幼儿的喜欢。通过学习幼儿的观察模仿、语言表达、抽象逻辑、音乐表演、操作运动、改编创编等智能均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1、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童谣的声韵自然活泼,音乐口语化,因此喜爱说童谣的幼儿学话快、准,思维敏捷,长大后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可以说,童谣是培养孩子口语能力的最佳教材。通过学习系列童谣“城门高”、“马兰花”、“推磨磨”、“解放军慢慢走”、“金锁银锁”、“摇呀摇”,幼儿长时间、多形式、多途径的欣赏、视听、朗诵、游戏、表演这些琅琅上口,诙谐有趣的童谣,口齿更清楚了,发音更正确了。尤其是一绕、二拗、三咬、四急的拗口令更是对训练幼儿口齿清楚、矫正幼儿发音,培养幼儿说普通话起到很好的成效。孩子们的口语能力一下提高了很多,幼儿能更安静、更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做出相应的回应,乐于与人交谈,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能听懂本地的地方语言,喜欢看图书、听民间故事,并能改编和创编歌谣、故事等。

  2、有利于幼儿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幼儿不易理解,我们将童谣引入教学中,同游戏活动相结合,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童谣:

  “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

  “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

  “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

  “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

  “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

  “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荷花朵朵开)

  这首童谣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数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又快又好地接受了不少知识,幼儿的抽象逻辑智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好模仿、好表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民间游戏为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的环境尤为突出。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着“生活的演练”,别有情趣。民间游戏中的童谣如锦上添花渲染了气氛,好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如民间游戏“推小车”中的童谣:

  “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

  “谁要?谁要?”(我要,我要)

  “娃娃吃得咪咪笑。”

  做此民间游戏时,幼儿两人一组,一个扮推车人,一个扮小车,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添入童谣后,幼儿边推小车边念童谣,适当分散幼儿注意力,不单单集中于小车,使其推小车格外轻松。在愉快的气氛中“卖甜糕”,加上周围幼儿配合,一唱一和,使此游戏情趣颇足,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编能力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了大量的民间童谣,了解了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了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

  什么是鸡不长毛?田鸡是鸡不长毛。

  什么是鹅脖不长?企鹅是鹅脖不长。

  什么是马不拉车?河马是马不拉车。

  什么是猫不捉鼠?熊猫是猫不捉鼠。

  什么是虎不上山?壁虎是虎不上山。

  什么是牛不耕田?蜗牛是牛不耕田。

  什么是包不能背?面包是包不能背。

  什么是布剪不断?瀑布是布剪不断……这些童谣浅显易懂、节奏鲜明、意境优美、琅琅上口,让孩子们尝试了仿遍、创编童谣的方法和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使幼儿的创遍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

  、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情绪是对客观事情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幼儿民间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民间游戏中加入童谣后,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在念念有词中常常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显然童谣活跃了民间游戏的气氛,更显民间游戏的魅力。这说明已经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环境,帮助幼儿跨越了情绪障碍。

  比如童谣:“城门城门鸡蛋高(糕),三个箩筐高又高。骑白马,耍弯刀,走进城门挨一刀。”游戏动作:请两名幼儿手牵手,做门状,其余幼儿依次穿过“城门”(注意弯腰穿过)当念到“刀”时,“城门”立即往下压,谁被圈住,就退出游戏,直至剩下最后一名幼儿为胜利者。没被套住的幼儿觉得有胜利者的快乐,心里非常高兴,被套住了的幼儿也觉得好玩、开心,还想继续游戏。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就这样得以很好的形成。

  又如在跳橡皮筋的游戏时,我们让幼儿一边跳,一边朗诵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编,编,编花蓝,花蓝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小兰……”为了帮助幼儿练习踢毽子,我们让幼儿一边踢,一边念童谣:“小鸡毛,真美丽,做个毽子大家踢。你踢了五十五,我踢了一百一。好象花儿朝上飞,好象活泼的小公鸡。左脚踢了右脚踢,踢个花样真美丽……”念着琅琅上口的童谣,伴着轻快的节奏,孩子们跳房子、踢毽子的兴致更高了,语言增多了,游戏的气氛更活跃了,孩子们的欢乐得到延续,从而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格

  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地今天,忽视德育,不能为幼儿良好道德品格、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提高德育的成果,那么,当今因道德造成的社会问题,决不亚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果。孩子一天天长大,口头词语在积累增加,正是“学说话”的良机。不失时机地利用游戏教幼儿念一些蕴意深厚、文质兼美、饶有情趣的童谣,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如:

  “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

  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

  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

  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

  这首童谣摘自于民间游戏“摇元宵”之中,游戏由两名幼儿合作完成。而这首童谣融于游戏中,不仅教育了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而且又教育了幼儿从小懂礼貌,争做文明人(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的良好习惯。

  民间童谣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味,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采,幽默诙谐,简单易记,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让孩子们在童谣的海洋中快乐的学习、游玩、探索,民间童谣就像一把开启孩子“说话”的“金钥匙”,伴着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佚名.传承民间童谣文化,发展幼儿审美能力.

  〔3〕 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 陆玲 2008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