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爱是最好的教育
科研论文:爱是最好的教育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孩子什么都是好的,孩子打人是老师的责任,孩子作业不会做,是老师没有教好,孩子受伤了,你老师在干嘛,我们是老师,我们是教育行业,更是服务行业,只有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工作中把我们的责任心和爱无限的放大,这样才能更好的作好我们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家长的工作,无愧教师之称。
关键字:爱、教育、责任、孩子
做一名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孩子,还要看护好孩子,不让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危险。做一名教师不仅要和孩子打交道,还要和孩子的家长打交道,那怎样才能看护好孩子,做好家长工作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对孩子有责任心
案例一:教师擅自离岗
一天中午,幼儿园小班的大部分幼儿都睡着了,个别幼儿没睡,这时,当班教师便到别隔壁班去上厕所,待她回班后,发现一名幼儿头部红肿,问其幼儿原因,是刚才教师外出后,孩子在床上玩耍,不小心摔伤的,教师赶忙帮幼儿揉了揉,便安慰他睡了觉,下午当家长接孩子时看到幼儿头部红肿,非常生气,要求领导解决处理。
案例二:疏忽带来的结果
某幼儿园小班幼儿桌面游戏的时候,一小朋友非常的顽皮,老师一直要用眼睛关注着他,今天稍微关注了一下其他的幼儿结果他竟把其他的幼儿给咬了,因为这为小朋友的家长非常的难缠,所以老师没有通知该孩子的家长,本想放学的时候与受伤的家长沟通,解释事情发生的经过,可是,放学的时候人太多,孩子和家长一溜烟走了,老师没叫住,结果家长回去发现孩子手臂上发紫的伤痕,很生气,来由幼儿园要求领导解决。
原因:第一,教师擅离开岗位,没有尽到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应该有的责任;第二,在伤害发生后,教师对幼儿的伤后处理方式太随意,不具备基本的保育、保健知识;第三,幼儿园本身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束缚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样的事件无论是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意外中的意外,但是教师就应该具备处理意外的能力,在幼儿午睡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幼儿都可以熟睡,有一部分幼儿只是闭上眼睛休息,只要有一点异动,就会激起他的兴奋细胞,我曾不止一次地观察到幼儿园幼儿午睡的时候,很多幼儿一会儿抬起头晃晃脑袋,一会儿去玩身边的幼儿的身体等等;所以在幼儿午睡的时间,教师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教室内至少应该留有一个教师或者阿姨照看。
在意外发生以后,教师对幼儿受伤这件事情不够重视,处理地太过随意,这是大部分教师的弊病,觉得只是咬来了一点点,去保健老师那里处理一下就没事了,虽然大部分幼儿受伤后确实都只是皮外伤,但是也有个别幼儿会伤及内部,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幼儿受伤其实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导致没有和家长及时的沟通,造成家长的误解,家长是会很严肃对待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受伤的幼儿都应该提起足够的重视,仔细的检查;
对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并不是要惩罚或者奖励教师,而是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在幼儿园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而不是出了事故后的补救或者推卸责任,树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园得到保障。
对策:
1.教师应该提高工作责任心;有事离岗要和配班老师和阿姨协商好,班里最起码要留一个工作人员。
2.幼儿园应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使教职工增强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责任心。
3.幼儿园应该制定严格的作息课表,幼儿园要的是自主,而不是散漫。
二、教师要对孩子有爱心
一天,某家长气冲冲地带着其儿子到办公室找园长。园长客气地向家长了解事情缘由,原来他的孩子昨天被老师打了,家长还说老师用手掐了孩子的大腿。家长很生气地说要告老师虐待,接着大肆批评该幼儿园的制度,还说该幼儿园的老师都不正常,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园长极力安抚这位家长的情绪,保证把事情解决好,家长这才悻悻地走了。
之后,园长向该老师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真相。发现这个孩子长期以来(一年多)一直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上课总是调皮捣蛋。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讲,还总是捣乱不让其他孩子专心学习。除此之外,户外活动时主这孩子不是推人咬人,就是把人家小朋友的脸都抓破,有一回甚至把幼儿园的一块大理石都给弄碎了。老师也常常向小孩的母亲反映,以前母亲总是向老师道歉,情况却不见改善。这学期再向她妈妈反应情况就带着其阿婆来幼儿园吵架,在幼儿园里孩子发生的事情都是你们老师的责任,甚至说是老师看护不周,都应该老师道歉,现在更有甚者,生病了,孩子把鼻涕擦在了身上也是老师的责任,听到这里,园长不禁皱起了眉头。再与孩子进行了解,孩子说老师没有掐其大腿,是妈妈掐的。
分析与思考
评析一:
从这件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与改进之处,首先谈谈问题所在:家长工作处理不当,与家长缺乏沟通(引起误会,家长气冲冲地到学校告状,大肆批评该园制度和该园教师);
教师与幼儿关系不佳,教师工作态度有待改进(孩子不与老师配合,造成师生对立局面,家长还冤枉老师掐其大腿);
教师缺乏经验,不能有效地组织活动(无法有效约束孩子,无法纠正孩子不良好的行为);
全园交流不够 ,没有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作出调整(问题持续一年多,应开展全园的讨论活动,针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个看法:
1.改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做好家长工作对幼儿园来说意义重大,班级保教工作要取得效果,必须与幼儿家庭及家长密切配合。只有在教师与家长经常联系沟通的情况下双方交换意见与心得,才能对幼儿进行配合一致的教育。
定期做好家访,除了能了解幼儿家庭背景和让家长明确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可以互相研究、探讨问题,一同寻找出帮助、教育幼儿的办法。
事实上,沟通工作可以成为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改进家教方法的有效途径。就拿这个个案来说,此园若从一开始就与家长好好交流,及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及其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引导家长与幼儿园默契配合,则可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件。
2.改进师生关系
幼儿园教育注重保教合一。所谓保教合一即指要保育也要教育,两者并重。保育强调保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交往。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利用适宜的教育手段与形式实施有目的的影响,而非采用不正确的手段来企图改变幼儿的某种行为,大声斥责、批评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的场所,制度和常规的建立是集体保教幼儿的需要。常规的实行可使工作有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与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效率。这是有效的教育条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幼儿园担负的责任并非仅限于丰富知识技能,同时也必须顾及幼儿品德的发展。教师可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发展自立自律能力,学习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除了建立生活制度与常规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也有影响。因为幼儿是通过模仿学习的,如果教师要让幼儿听从指示,首先必须以身作则,耐心听幼儿说话;如果教师对幼儿缺乏同情和谅解或动辄斥责、打骂,不仅会让幼儿误以为这些都是对的,同时也会促成幼儿的反抗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教育孩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要在讲清道理的情况下传授正确的行为思想,教幼儿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对有特殊情况的孩子展开心理咨询以发现是否有心理障碍,有必要时应及早治疗。